我国增塑剂法规
⑴ 国家是否有规定塑料制品中的邻苯二甲酸二乙酯的添加量如果有,是多少
常用的增塑剂是DOP(也作DEHP),邻苯二甲酸二辛酯,或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是这样的:普通产品没有国家规定,以前GB9685《食品容器、包装材料用助剂卫生标准》中规定DOP用量不超过40%,但不知道这个标准是不是还有效。现在到欧美日本的塑料中是不允许检出DOP等邻苯类增塑剂的。 邻苯二甲酸二乙酯这种增塑剂不常用的,不是太清楚,你可以参考上面那个看看。
⑵ 增塑剂对人有哪些危害
1、可通过呼吸道、消化道和皮肤等途径进入人体,国内外研究发现,人群PAEs污染状况已相当严重,在早熟女童血液中、育龄期妇女尿样及母乳中均检测到PAEs。近年来,这类化合物引起的环境健康危害,受到环境科学、公共卫生领域、媒体甚至普通大众的广泛关注。
2、急性毒性较低,大鼠LD50分别为经口30~34g/kg,腹腔注射15~30g/kg,静脉注射1~2g/kg,小鼠LD50为33.32g/kg,兔为33.9g/kg,豚鼠为26.3g/kg。
3、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PAEs可作用于细胞的染色体,使染色体的数目或结构发生变化,从而使一些组织、细胞的生长失控,产生肿瘤。如发生在生殖细胞,则可造成流产、畸胎或遗传性疾病。
(2)我国增塑剂法规扩展阅读:
增塑剂广泛用于食品包装、医疗卫生用品、油漆等工业产品中,环境、饮用水中也存在极其微量的DEHP等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通常情况下,人群日常暴露水平极低,对人体健康尚无明显影响。
DEHP等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对健康的影响取决于其摄入量。以60公斤体重的成人来讲,世界卫生组织、美国食品与药品监管局和欧盟分别认为,终身每人每天摄入1.5、2.4和3.0毫克及以下的DEHP是安全的。DINP的毒性更低,即使每天摄入9.0毫克,也是安全的。
⑶ 玩具制造 原材料有哪些
玩具生产的重要原料-塑料增塑剂产业环保化创新迫在眉睫
一、我国增塑剂市场面临环保压力
增塑剂是世界产量和消费量最大的塑料助剂之一。近年来,我国已成为亚洲地区增塑剂生产量和消费最多的国家。随着世界各国环保意识的提高,医药及食品包装、日用品、玩具等塑料制品对主增塑剂DOP等提出了更高的纯度及卫生要求,但目前国内企业生产的主增塑剂在许多性能上特别是卫生、低毒性等都难于满足环保的要求。欧盟和俄罗斯先后从中国进口的塑料玩具中发现原产于中国一些塑料玩具中发现含有有毒的聚氯乙烯增塑N-一邻苯二甲酸二异壬酯(DINP)和邻苯二甲酸二乙基己酯(DEHP,或叫DOP)。
长期以来增塑剂主要以邻苯类产品为主,但随着DOP在食品、医药工业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人们对它的毒性也越来越重视。有人发现,当人们输入在聚氯乙烯塑料袋内贮存的血液后,在人体内,特别在肺部内发现有DOP产品存在。1982年权威的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对DOP的致癌性进行了生物鉴定,’其结论是: DOP是大鼠和小鼠的致癌物,能使啮类动物的肝脏致癌。于是,关于DOP的毒I生引起了全球的注意。尽管是否会使人致癌的说法到目前仍争论不休,但由于其存在潜在的致癌嫌疑,各国都采取了相应的措施。美国环境保护总局根据国家癌症研究所的研究结果,已经停止了6种新的邻苯二甲酸酯类工业的生产,DOP只限于在高水含量的食品包装使用,肉类包装必须使用其它无毒增塑剂产品来替代;瑞士政府已决定在儿童玩具中禁止使用DOP:德国在与人体卫生、食品相关的所有塑料制品中禁止加入DOP:日本在医疗器械相关产品中禁止加入DOP,仅限于在工业塑料制品中应用。
根据欧美日韩等国的研究结果和颁布的标准,DOP(DEHP)比DOA(DEHA)危害更大。如欧洲食品安全机构EFSA规定,在人体内DEHA浓度达 0.3毫克/千克以上被认为是不安全的,而DEHP的浓度达到0.05毫克/千克以上就被认为是不安全的。DOA、DOP日前均为在国内聚氯乙烯食品保鲜膜广泛应用的增塑剂品种。特别DOP是用量最大的增塑剂品种,而且人量用于食品包装产品中。我国PVC保鲜膜中允许使用的十个主增塑剂中,第一个是己二酸二辛酸(即DEHA,简称DOA),后面的三个为邻苯二甲酸酯DBP、DOP、DIOP,它们的毒性都相对人于DEHA,由于DOA生产成本较高,所以国内PVC保鲜膜的生产企业绝大部分用DOP、DBP为主增塑剂,这样生产出来的保鲜膜,尤其是用在含脂肪较高的肉类制品上,或者用它包裹食品在微波炉中加热时,其增塑剂迁移入被包食物的机会将更多,对人类健康造成潜在的危害性。但是,用在蔬菜,特别在食用前或制作食品前要进行清洗的品种上,相对就安全些。
尽管国际上对于DOP是否致癌到目前仍争论不休,但对DOP存在潜在的致癌危险,国际上已开始采取相应的措施,限制DOP的使用范围。美国环境保护总局根据国家癌症研究所的研究结果,已经停止了六种邻苯二甲酸脂类的工业生产;瑞士政府决定在儿童玩具中禁止使用DOP;德国已在与人体、卫生食品相关的所有塑料制品中禁止使用DOP:在日本,DOP作为塑料助剂仅限于在厂业塑料制品中应用。目前,全球已加快了无毒增塑剂产品的研发力度,特别加快了卫生要求高的塑料制品基础应用研究。而在我国,已被国外淘汰的DOP等增塑剂还大有市场,而且增塑剂生产企业对于无毒新型增塑剂的开发和推广并没有引起足够关注。国内市场上80%的增塑剂都是DOP、DBP(邻苯二甲酸二丁酯)等增塑剂,价格低廉是最关键的因素。国家标准食品容器、包装材料用助剂使川卫生标准》也把 DOP列为可用于食品包装的增塑剂品种之一。
同济大学最新检测结果表明,用塑料桶装食用油,食用油中会溶进对人体有害的增塑剂。同济大学基础医学院历曙光教授领导的科研小组分别采集了市场上不同品牌和不同出厂日期的塑料桶装大豆色拉油、调和油、花生油,以及市场上销售的散装豆油、某快餐店煎炸食物的固体起酥油、居民厨房抽油烟机收集的冷凝油等检测样品。科研小组对这些样品进行测定后发现,儿乎所有品牌的塑料桶装食用油中,都含有“邻苯二甲酸二酯(DBP)”和“邻苯二甲酸二辛酯(DOP)”,这两种增塑剂是塑料工业中经常使用的酞酸酯类增塑剂,而未使用塑料容器盛装的散装豆油和固体起酥油中,几乎不含增塑剂。由此推定,食用油中检出的增塑剂,主要米源于其塑料容器。目前,我国千千万万家庭一日三餐吃的油,大部分是从市场上购买的塑料桶装食用油。然而目前国家标准中并没有将增塑剂列入食用油检验的理化指标中,而且也没有对增塑剂的含量作出规定和要求。由于我国相关标准滞后,这其实只是增塑剂污染的“冰山一角”。增塑剂使用范围之广,污染面积之大,影响人数之多,比农药、DDT等有过之而无不及。
二、环保增塑剂新产品
企业要加大研发的力度,开发出新的增塑剂品种,绕过技术壁垒,重新占领国际市场。目前世界上对于环保增塑剂研制明显滞后于生产和生活的需要,随着科技的进步,一些传统的材料可能会被淘汰,而研发无害、价廉、助剂效果好等优点的新型环保增塑剂作为替代材料,是当下塑胶制品行业发展的关键一环。
1.柠檬酸酯类
柠檬酸酯类产品作为一种新型绿色环保塑料增塑剂,无毒无味,可替代邻苯二甲酸酯类传统增塑剂,广泛用于食品及医药仪器包装、化妆品、日用品、玩具、军用品等领域,同时也是重要的化工中间体。其中乙酰柠檬酸酯性能更为优越,用途更广,不仅是无毒无味的绿色塑料增塑剂,还可作为聚偏氯乙烯稳定剂、薄膜与金属粘合的改良剂,其粘合物长时间浸泡于水中仍具有很强的粘合力。
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已先后出台规定,允许柠檬酸酯类产品作为儿童玩具、卫生用品、医疗器械、人造革等与人体密切相关产品且卫生要求较高的塑料助剂之一。我国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研究开发柠檬酸酯。江苏雷蒙化工科技有限公司把握市场发展趋势,并且有长期从事增塑剂产品的生产和开发经验,该公司在国内建成年产5000吨级柠檬酸酯装置,产品有40%进入美国、日本、欧洲等地。
我国有条件大量生产的柠檬酸酯类,如柠檬酸三丁酯(TBC)、柠檬酸三辛酯(TOC)、乙酰柠檬酸三丁~(ATBC)、乙酰柠檬酸三辛~(ATOC),都认为是最安全的增塑剂,可以用于PVC的各种制品,但它在使用时较DOP易析出。目前我国已自行研制出环保增塑剂TBC,已于医药类制品中开始应用,今后,可以在其他生产行业逐步推广。
2.1,2一环己烷二羧酸二异丙酯
l,2一环己烷一二羧酸二异丙酯是迁移性小,是一种无色透明略有气味的无水液体,能溶于许多溶剂,与许多PVC常用增塑剂单体互容性良好,几乎不溶于水,可用于胃管和输液袋等许多软医用制品,可为玩具厂提供达到安全要求的理想解决方法,并达到欧盟新法规要求。
3.Eastman168增塑剂
伊士曼公司新推出的Eastmanl68增塑剂由于不含邻苯二甲酸盐有害物,一问世便受到了市场的广泛欢迎。这种新刑增塑剂无毒,不含仿雌激素和抗雄激素物质,无致癌物质,不会引起过氧化物酶体增殖。对于那些止在寻找其他增塑剂用来生产可以放在嘴里的儿童玩具厂商来说,Eastman168增塑剂是风险最低的选择,是简单易行的增塑剂替代品。这种增塑剂符合法规要求的最高标准,其无毒特性让众多玩具制造商者利消费者感到放心。该增塑料剂不需要再次配置,降低了因二次配置的错误导致昂贵的产品召回和顾客投诉产生的风险。由于具有较低的初粘性和卓越的粘度稳定性与可加工性,因此该增塑剂可以满足高速的制模生产效率和循环周期要求,并且能保证表面厚度一致。
4.生物降解塑料用增塑剂
英国政府部分资助的一个项目成功开发山一种生物降解塑料用增塑剂,用于薄膜和其他软包装用聚乳酸(PLA)中,可大幅改善PLA的力学性能。该项目得到英国政府可持续发展技术启动计划的支持,它使常规硬PLA的柔性得以改进,其延伸度可从原来的5%提高到320%。这类增塑剂可被生物降解,它们在产品中的用量力助剂的10%~20%。这种改性剂基于PLA与聚乙烯乙二醇之间生成的嵌段共聚物。经过改性的PLA可在混合料中在20~25天消失。目前,该类助剂己实现工业化规模生产。
三、促进我国增塑剂的健康发展
1.解决增塑剂标准滞后问题
当前中国外贸出口面临更加严峻的外部环境。特别需要引起重视的是,进口国以提高检疫标准、增加检测项目为手段,用技术贸易壁垒限制中国产品出口、保护本国产业的趋势越来越明显。目前,欧美日韩等国已经用柠檬酸酯类、环氧酸酯类等安全环保增塑剂作更新替代产品,纷纷出台在食品包装、医疗用品、儿童玩具等与人体接触的制品中禁用DOA、DOP的标准利法规,而在我国国家标准中,还明文规定允许使用DOA、DOP。虽然这些增塑剂品种是否致癌尚无定论,但由于我国的相关标准滞后,由此引起了国内许多塑料制品出口受阻、而含过时增塑剂的产品大举入境等一系列问题,解决我国增塑剂标准滞后问题迫在眉睫。
2.推动风险评估工作的展开
欧洲增塑剂与中间体委员会(ECP1)技术:工作组主席、埃克森美孚石油和化工高级毒理学顾问ikePenman表示,判别某种增塑剂是否可用的决定因素是风险评估结果,而不是毒性检测结果。中国增塑剂行业协会理事长司俊杰也认为,没有科学依据的跟风与炒作,将有损于中国增塑剂及塑料工业健康发展,加强中国增塑剂毒性实验与风险评估工作十分必要。
判别一种增塑剂是否可用、用在哪些方面,关键不在于动物实验毒性结果,而是通过深入考察使用剂量与毒性的关系、接触量与危害性的关系、物质迁移量和迁移速度与接触量的关系,然后再制定相关的风险控制措施,通过科学分析与手段将其对公众利环境的危害降到最低程度。而单纯依据危害性识别结果就采取限制性措施,是草率和不科学的。国际上对于包括增塑剂在内的化学品管理仍将越来越严格,也越来越科学。
欧盟关于化学品注册、评估、授权与限制制度将于2008年前实施,风险评估将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并成为制定各种相关法案的依据。中国在增塑剂动物毒性实验与风险评估方面的工作目前仍十分薄弱,这对行业健康发展十分不利,国内相关方面应重视开展风险评估工作。
3.促进增塑剂行业结构调整
增塑剂在为人类提供高品质塑料制品中的作用不可或缺。只不过其品种结构在不断地调整变化,新技术的开发速度在加快,新品种层出不穷,检测手段更加先进,评估方法更加合理,增塑剂就是在这样一种“开发一一应用一一毒理学试验一一风险评估一一再开发”的循环中不断进步的。因此,正确使用增塑剂是该行业能否健康发展的关键。而要做到这一点,增塑剂企业就应在结构调整上下功夫。国外正在大力推广称为无毒的或环保及可生物降解的增塑剂。所谓无毒和环保也是相对而言。如DIHCN(环己烷二羧酸二异壬酯)、E-l68增塑剂、EBN利BET(异辛酸和苯甲酸的多元醇混合酯)增塑剂、已二酸和多元醇缩合的聚脂型增塑剂等等。目前国内环保无毒增塑剂的生产正面临两大难题,一是副产品多,收率不高:二是产量低,成本高,好的产品如柠檬酸酯类,由于使用的催化剂价格高因而使增塑剂的成本相当高。另外,有的企业尽管生产出了柠檬酸酯类增塑剂,但由于不重视产品的市场推广工作,用户对其产品一无所知,仍会选择价格便宜的、熟悉的增塑剂产品。由于加快淘汰有毒增塑剂和开发推广新型无毒增塑剂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国内生产企业要下大力气研究新的催化、分离工艺,尽快将性价比更高、安全性更可靠、对环境友好的新一代增塑剂产品推向市场。
4.根据应用领域细分市场
增塑剂是塑料助剂中最大的品种之一。目前全球增塑剂品种多达200多种,每个品种均有各自的物理和化学性能,应用领域各不相同。我国增塑剂行业经过儿十年发展,工业基础己具有相当规模,生产技术也并不落后,而不同制品对卫生安全性能的要求也不尽相同,因此根据应用领域将市场细分是避免增塑剂“惹祸”的重要手段。我国增塑剂企业在增加生产的同时,更应注意研究不同品种增塑剂在各种制品中的适配性,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为用户提供指导性建议,用实践和事实向消费者证明合理使用增塑剂将是安全的。
⑷ 有人知道增塑剂对环境的危害有哪些吗
塑化剂,一般也称增塑剂。增塑剂是工业上被广泛使用的高分子材料助剂,在塑料加工中添加这种物质,可以使其柔韧性增强,容易加工,可合法用于工业用途。中国台湾厂商用一种常见的增塑剂DEHP(后陆续检出DINP、DNOP、DBP、DMP、DEP等)代替棕榈油配制的起云剂也能产生和乳化剂相似的增稠效果。但是,业内人士指出,DEHP、DINP等塑化剂并不属于食品香料原料。因此,DEHP不仅不能被添加在食物中,甚至不允许使用在食品包装上。
塑化剂被证实会干扰人体内分泌,影响生殖系统,台师大研究团队更发现,塑化剂会造成基因毒性,会伤害人类基因,长期食用对心血管疾病危害风险最大,对肝脏和泌尿系统也有很大伤害,而且被毒害之后,还会透过基因遗传给下一代。
降低生殖能力
DEHP塑化剂多用于塑料材质,属环境荷尔蒙,会危害男性生殖能力,促使女性性早熟,台湾已将其列为第四类毒性化学物质,不得添加在食品里。喝一瓶问题饮料,塑化剂含量即超过容许值。
增大心血管疾病风险
台师大生命科学系助理教授沈林琥和高雄医学大学环境医学研究中心教授李水龙研究团队,经过一年时间,分析出这些塑化剂暴露产生的基因交互作用会造成心脏、肝脏和肾脏毒性,对人类疾病风险最大是心血管疾病。
长期大量摄取导致肝癌
塑化剂DEHP即邻苯二甲酸酯,为人工合成的化学物质。据资料显示,塑化剂DEHP将会对人体的生殖系统、免疫系统、消化系统带来危害,如损害男性生殖能力,促使女性性早熟,可能造成儿童性别错乱,长期大量摄取还会导致肝癌。
⑸ 老师有谈到PVC这种材料对环境有影响,欧盟国家对PVC开始禁止使用.我想知道PVC在中国是不是禁止使用的材料
眼下超市大量用来包裹熟食的PVC保鲜膜是否容易致癌?广东省疾控中心有关专业人士日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尽管目前还没有法规明确禁止超市使用PVC保鲜膜作为食品预包装材料,但PVC保鲜膜在遇油及遇高温的情况下确实容易析出致癌物质,因此超市的做法存在一定风险。同时建议市民在家庭使用保鲜膜时,应尽量避免包裹含油量高的食物及高温加热。
专家分析
PVC产品标准待改进
该不愿透露姓名的专家指出,PVC(聚氯乙稀)材料中所含的氯乙烯以及增塑剂在遇油和高温的条件下容易析出,析出的氯乙稀单体经过一定积累容易致癌。增塑剂的致癌性虽不明显,但美国和欧洲都已有调查研究数据显示,增塑剂中释放出化学药剂被人体长期吸收后会对内分泌产生严重干扰,导致男性精子质量下降以及新生儿先天缺陷等。因此几年前欧洲各国就禁止将PVC作为食品包装材料,美国、日本、新加坡、韩国等发达国家目前已全面禁止使用PVC材料的食品包装材料。而PE(聚乙烯)和PDVC(聚偏二氯乙烯)保鲜膜相对来说安全一些。
据悉,目前我国现行的PVC保鲜膜产品的卫生标准中,只针对溶出重金属、溶出单体量和脱色实验等少数几项指标作了规定,而并未涉及到增塑剂的指标。我国的标准明显落后于国际标准。广东省疾控中心早在几年前就开始申请这方面的课题,希望对PVC中有害物质的析出量作出具体分析,继而对产品标准修改提出建议,但由于经费问题一直未能落实。
该专家指出,消费者在使用保鲜膜和保鲜袋时都应避免与高温和含油食品,尤其是熟食和油炸食品接触,以防有害化学物质析出。此外,使用一次性塑料碗盛热汤,以及直接对盛有食物的一次性饭盒加热也会出现类似问题,因此也应尽量避免。
⑹ 环保增塑剂的合成植物酯增塑剂
品名:合成植物酯(通过SGS机构REACH 标准138项认证)
价格低,增塑效果优异,不冒油,环保!
合成植物酯是替代二辛酯(DOP)/二丁酯(DBP)或者ATBC/DOTP等增塑剂使用,节约资金资源的新型环保增塑剂。
合成植物酯是一种新型环保增塑剂,是从多种植物里萃取,在一系列催化剂的作用下酯化生成的一种新型环保无毒增塑剂,
合成植物酯用于PVC制品用量分别高达 55 份(100份树脂粉) 无析出现象。替代率在30%-100%之间。若与DOP、DBP配合使用,效果更佳。
通过SGS机构ROHS、PAHs、17P、REACH认证。
典型应用:合成植物酯被用作基于聚氯乙烯(PVC)、聚氨酯(PU)、天然橡胶(NR)、 苯橡胶(SBR)、丁腈橡胶(NBR)和氯丁橡胶(CR)的各种制品的增塑剂。
颗粒类:电缆料颗粒、透明颗粒、软管颗粒
搪塑类:搪塑玩具 (可出口欧盟等国家)
蘸塑类:PVC类一次性手套和其他蘸塑类产品
挤出类:汽车工业用的型材,连接件,管件,耐候和耐碱金属的型材以及吹塑膜
注塑类:塑料凉鞋、泡沫凉鞋等注塑类
发泡类:发泡软硬板、发泡拖鞋
涂层类:人造革、充气类产品、防护布用涂料,雨衣,浴室踏垫等
聚氨酯:PU人造革、保温材料等
其 他:涂料、各种胶水 项 目 合成植物酯 DOP 色泽<Pt-Co法> 45~75 30~40 比重D 1.06~1.13 0.985 闪点<开皿式> 195~200 200 酯含量% 99 99.5 热稳定性 70分钟 53分钟 增
塑
性
能 煤油抽出损失(%24h230) 3 4.4 伸长率% 276 260 挥发损失(%24h) 2.3 3.8 环保指标 通过(Rohs、PaHs)认证 柠檬酸酯类产品作为一种新型绿色环保塑料增塑剂,无毒无味,可替代邻苯二甲酸酯类传统增塑剂,广泛用于食品及医药仪器包装、化妆品、日用品、玩具、军用品等领域,同时也是重要的化工中间体。其中乙酰柠檬酸酯性能更为优越,用途更广,不仅是无毒无味的绿色塑料增塑剂,还可作为聚偏氯乙烯稳定剂、薄膜与金属粘合的改良剂,其粘合物长时间浸泡于水中仍具有很强的粘合力。
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已先后出台规定,允许柠檬酸酯类产品作为儿童玩具、卫生用品、医疗器械、人造革等与人体密切相关产品且卫生要求较高的塑料助剂之一。我国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研究开发柠檬酸酯。江苏雷蒙化工科技有限公司把握市场发展趋势,并且有长期从事增塑剂产品的生产和开发经验,该公司在国内建成年产5000吨级柠檬酸酯装置,产品有40%进入美国、日本、欧洲等地。
我国有条件大量生产的柠檬酸酯类,如柠檬酸三丁酯(TBC)、柠檬酸三辛酯(TOC)、乙酰柠檬酸三丁~(ATBC)、乙酰柠檬酸三辛~(ATOC),都认为是最安全的增塑剂,可以用于PVC的各种制品,但它在使用时较DOP易析出。目前我国已自行研制出环保增塑剂TBC,已于医药类制品中开始应用,今后,可以在其他生产行业逐步推广。
1,2一环己烷一二羧酸二异丙酯是迁移性小,是一种无色透明略有气味的无水液体,能溶于许多溶剂,与许多PVC常用增塑剂单体互容性良好,几乎不溶于水,可用于胃管和输液袋等许多软医用制品,可为玩具厂提供达到安全要求的理想解决方法,并达到欧盟新法规要求。 欧洲增塑剂与中间体委员会(ECP1)技术工作组主席、埃克森美孚石油和化工高级毒理学顾问MikePenman表示,判别某种增塑剂是否可用的决定因素是风险评估结果,而不是毒性检测结果。中国增塑剂行业协会理事长司俊杰也认为,没有科学依据的跟风与炒作,将有损于中国增塑剂及塑料工业健康发展,加强中国增塑剂毒性实验与风险评估工作十分必要。
判别一种增塑剂是否可用、用在哪些方面,关键不在于动物实验毒性结果,而是通过深入考察使用剂量与毒性的关系、接触量与危害性的关系、物质迁移量和迁移速度与接触量的关系,然后再制定相关的风险控制措施,通过科学分析与手段将其对公众环境的危害降到最低程度。而单纯依据危害性识别结果就采取限制性措施,是草率和不科学的。国际上对于包括增塑剂在内的化学品管理仍将越来越严格,也越来越科学。 增塑剂在为人类提供高品质塑料制品中的作用不可或缺。只不过其品种结构在不断地调整变化,新技术的开发速度在加快,新品种层出不穷,检测手段更加先进,评估方法更加合理,增塑剂就是在这样一种“开发―应用―毒理学试验―风险评估―再开发”的循环中不断进步的。因此,正确使用增塑剂是该行业能否健康发展的关键。而要做到这一点,增塑剂企业就应在结构调整上下功夫。国外正在大力推广称为无毒的或环保及可生物降解的增塑剂。所谓无毒和环保也是相对而言。如DIHCN(环己烷二羧酸二异壬酯)、台湾长春化学D-810增塑剂、EBN利BET(异辛酸和苯甲酸的多元醇混合酯)增塑剂、已二酸和多元醇缩合的聚酯型增塑剂等等。目前国内环保无毒增塑剂的生产正面临两大难题,一是副产品多,收率不高;二是产量低,成本高,好的产品如柠檬酸酯类,由于使用的催化剂价格高因而使增塑剂的成本相当高。另外,有的企业尽管生产出了柠檬酸酯类增塑剂,但由于不重视产品的市场推广工作,用户对其产品一无所知,仍会选择价格便宜的、熟悉的增塑剂产品。由于加快淘汰有毒增塑剂和开发推广新型无毒增塑剂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国内生产企业要下大力气研究新的催化、分离工艺,尽快将性价比更高、安全性更可靠、对环境友好的新一代增塑剂产品推向市场。
⑺ 我国规定塑料包装分类和使用要求
PVC保鲜膜一时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食品保鲜膜按材质分为聚乙烯(PE)、聚氯乙烯(PVC)、聚偏二氯乙烯(PVDC)等种类。就材质而盲,PE和PVDC是安全的。PVC被广泛地用于食品、蔬菜外包装。它对人体的潜在危害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产品中氯乙烯单体残留量(氯乙烯对人体的安全限量标准为小于lmg/kg).当人们接触过量的氯乙烯后,会对人体健康带来影响。
二是加工过程中使用的加工助剂的种类及含量。现行国际标准和我国国家标准都允许限量使 ’用已二酸二辛醇(即DOA)作为增塑剂(规定限量不超过35 )。我国一些超市生鲜产品如蔬菜、水果及熟食包装大量采用PVC保鲜膜,这些产品8O 以上来自日本和韩国。PVC是一种硬塑料,要将它拉成透明柔软的保鲜膜,必须要加入大量的增塑剂。PVC保鲜膜用的增基剂主要成分是乙基己基胺(DEHA),它是一种添加在合成树脂材料中可增加产品柔韧性及弹性的物质,在PVC保鲜膜中含量约为4o%-50%,这种物质容易析出,随着食物带人人体,对人体造成致癌作用,特别是造成内分泌、荷尔蒙的紊乱,对人体造成比较大的危害。欧美、日本、韩国等至少5年前就禁止使用PVC保鲜膜,但遭淘汰的技术被引进到中国,成为合资或者独资企业,主要有LG、三菱、三荣这三个品牌,产量占整个市场的7O 。国产保鲜膜企业起步较晚,因此技术比较新,都是PVC的替代产品PE,但市场份额只有3O 。
据对全国省市区的初步调查,国内生产食品保鲜膜的企业共47家,这些企业分布在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山东、福建、广东、重庆、四川等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生产PE食品保鲜膜生产企业41家,生产PVC食品保鲜膜生产企业6家,分布在上海、辽宁、江苏、浙江、福建、广东。PVC食品保鲜膜生产企业绝大部分为中外合资或外国独资企业,PVC食品保鲜膜年总产量约1万吨。其中,1O 出口,9O 在国内各地销售。PE食品保鲜膜年总产量约1万吨。
2005年1O月,山东临沂市卫生局卫生监督所在对全市食品包装材料专项检查中发现,相当一部分食品生产经营单位不能说明盛装食品用塑料袋的生产厂家,也不能提供相应的检验报告,食品用塑料包装制品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目前一些不法商贩仍在利用非食品用原料或用回收废旧塑料再加工后生产劣质包装材料。流入市场的这些所谓食品用塑料袋,不仅透明度低、弹性差,有的还有刺鼻气味。
资料来源:www.abplas.com.cn
⑻ 关于食品中塑化剂残留的国家标准
《GB 31604.30-2016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 邻苯二甲酸酯的测定和迁移量的测定》中18项塑化剂为:
邻苯二甲酸二甲酯(DMP)、邻苯二甲酸二乙酯(DEP)、邻苯二甲酸二烯丙酯(DAP)、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DIBP)、邻苯二甲酸二正丁酯(DBP)、邻苯二甲酸二(2-甲氧基)乙酯(DMEP)、邻苯二甲酸二(4-甲基-2-戊基)酯(BMPP)、邻苯二甲酸二(2-乙氧基)乙酯(DEEP)、邻苯二甲酸二戊酯(DPP)、邻苯二甲酸二己酯(DHXP)、邻苯二甲酸丁基苄基酯(BBP)、邻苯二甲酸二(2-丁氧基)乙酯(DBEP)、邻苯二甲酸二环己酯(DCHP)、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DEHP)、邻苯二甲酸二苯酯(DPhP)、邻苯二甲酸二正辛酯(DNOP)、邻苯二甲酸二异壬酯(DINP)、邻苯二甲酸二壬酯(DNP)。
1.本方法邻苯二甲酸二异壬酯(DINP)定量限为50.0mg/kg,其余17种邻苯二甲酸酯定量限为5.00mg/kg。
2.本方法对水基、酸性食物、酒精类食品模拟物中邻苯二甲酸二烯丙酯(DAP)定量限为0.01mg/kg,其余邻苯二甲酸酯类化合物的定量限为0.1mg/kg。
我们生产的食品级硅胶密封圈通过《GB 31604.30-2016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 邻苯二甲酸酯的测定和迁移量的测定》,标准规定:邻苯二甲酸二异壬酯(DINP)定量限为50.0mg/kg,其余17种邻苯二甲酸酯定量限为5.00mg/kg。我们的检测报告上方法检出限/定量限为1mg/kg,远远高出国家标准。受委托检测单位为:国家食品接触材料检测重点实验室 常州进出口工业及消费品安全检测中心
《卫生部关于通报食品及食品添加剂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最大残留量的函(卫办监督函〔2011〕551号)》指出:食品、食品添加剂中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DEHP)、邻苯二甲酸二异壬酯(DINP)、邻苯二甲酸二正丁酯(DBP)最大残留量分为:1.5mg/kg、9.0mg/kg和0.3mg/kg。(注:残留量=含量)
⑼ 阻燃pp可以添加70度氯化石蜡吗
摘要 在我国的增塑剂行业中, 氯化石蜡是仅次于DOP的第二大类增塑剂.目前氯系阻燃增塑剂正在向着无污染、高纯度、高热稳定性、高含量的方向发展,其代表性产品为氯化石蜡—70。随着以塑代木. 以塑代钢的发展和各项阻燃法规的建立、健全及更严格的执行法规的进一步完善和对PVC塑料门窗、室内装饰PVC板砖、墙纸、落水管材等阻燃性能的重视, 在国内已经形成一个大的潜在场, 在国外经过30多年的应用开发, 已将氯化石蜡一70用于所有的通用塑料制品中.随着塑料工业的发展,社会对塑制品塑料管材、农用薄膜, 装饰材料等的需求强劲.使氯烃70受用户青睐, 从而呈现购销两旺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