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规百科 » 教育法规救济

教育法规救济

发布时间: 2022-05-17 18:34:21

⑴ 教育法律救济的途径有哪些

(1)诉讼渠道:诉讼救济,也称司法救济,是指相对人就特定的侵权行为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救济,人民法院依法对纠纷做出公正裁决,为相对人提供救济。

(2)非诉讼渠道:①行政救济渠道,主要是指行政申诉和行政复审制度;②其他救济渠道,主要是指通过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内部或者民间进行救济的渠道。

⑵ 教育法律救济的根本目的

法律救济的最终目的是要补救受害者的合法权益。
法律救济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自己的人身权、财产权因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或者其他单位和个人的行为而受到侵害,依照法律规定向有权受理的国家机关告诉并要求解决,予以补救,有关国家机关受理并作出具有法律效力的活动。
法律救济的方式主要有行政复议、行政裁决、国家赔偿、 民事诉讼四种。
教育法律是由国家权力机关和国家行政机关按法定程序制定的。教育政策的制定既可以是政党组织,也可以是国家立法机关和国家行政机关。教育政策的执行方式主要是倚靠党政力量或党的纪律,运用号召、宣传、教育、解释、动员等方法贯彻落实,其强制力是有限的。教育法律是一种社会规范,规定了人们的权利和义务。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第十条 国家根据各少数民族的特点和需要,帮助各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教育事业。
国家扶持边远贫困地区发展教育事业。
国家扶持和发展残疾人教育事业。第十一条 国家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推进教育改革,推动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衔接融通,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健全终身教育体系,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
国家采取措施促进教育公平,推动教育均衡发展。
国家支持、鼓励和组织教育科学研究,推广教育科学研究成果,促进教育质量提高。第十四条 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根据分级管理、分工负责的原则,领导和管理教育工作。
中等及中等以下教育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人民政府管理。
高等教育由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管理。第十八条 国家制定学前教育标准,加快普及学前教育,构建覆盖城乡,特别是农村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为适龄儿童接受学前教育提供条件和支持。

⑶ 教育行政救济的法律特点有哪些

您好:
行政救济行为是行政法上的一项重要的法律制度,包含着极其丰富的内容。而教育行政救济的内容决定了教育行政救济具有如下几个特征:
1.教育行政救济具有因行政相对人提起的补救性
教育行政救济由教育行政相对人提起,由有行政救济权的国家机关依法对教育行政主体的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审查,实现对教育行政相对人损失的补救。教育行政救济主管机关的审查和补救行为是在相对人提起补救申请之后发生的。这种补救是责令责任主体通过不作为停止侵害或通过作为弥补其所造成的损失来实现的。教育行政救济的根本作用在于保护教育关系主体特别是教师、学生及学校在教育活动中的合法权益,这种保护作用是通过对合法权益确受损害者的补救来实现的。
2.教育行政救济具有争议性
教育行政救济是国家有权机关依法处理和裁决教育行政争议的过程。教育行政争议,也叫教育行政纠纷,是教育行政相对人认为行政主体的具体行政行为违法或不当而侵害其合法权益,不服行政行为所形成的法律争议。说其是争议,是因为究竟该行政行为是否违法或不当,仅是教育行政相对人一方的主观认定,因而表现为法律纠纷。有权国家机关处理与裁决教育行政争议,成为教育行政救济制度的核心内容。然而,教育行政救济过程中对行政争议的解决,不是平等地对双方当事人的行为均加以审查,而是以行政主体的行政行为是否合法与适当为主。另一方面,教育行政争议的解决是对行政主体行为的责任有无及大小的认定,如果行政主体给教育行政相对人造成了实际损害,则其对自己的违法或不当行为,必须负相应的行政责任。这时的救济就转化为对行政责任的不同承担方式,如教育行政机关宣告不当行为无效、撤销和变更、停止侵害、返还权益等。因而,教育行政救济的整个过程,体现了行政争议的解决过程。
3.教育行政救济具有程序性
由于教育行政救济所要撤销或变更的行为涉及的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争执关系,因此各国法律往往对行政救济都规定了极为严格的程序法。通常做法是将行政机关救济的程序与司法机关行政救济的程序法相分离,我国《行政诉讼法》和《行政复议法》的制定实施正表明了教育行政救济的程序性,而且它和行政行为相比,行政救济的程序意义更为严格。通常,非经法定程序提起,有关机关不主动受理救济案件,行政救济不会自动发生;非经法定程序审理,不得认定行政主体之行为违法或不当,并进而承担行政责任。法律对行政救济的规范和调整,多是根据行政救济活动不是一次性活动,而是一系列活动过程的特点,从程序上加以规范,使行政救济成为依次连贯进行的法定的程序性活动,因此,也有人将“行政救济”称为是“程序性法律行为”。我国目前施行的《行政复议条例》、《行政诉讼法》以及一些教育法律、法规也都对教育行政救济的程序作出了明确规定。

⑷ 江苏教师招聘考试里面有部分内容是公共知识,这是什么意思,都会考哪些内容

江苏省教师招聘考试因为不是统考,由各地市自行组织,其中各地市有的是统考,有的是统考+个别区自行组织,有的是各个区自行组织,这样也就没有统一的笔试备考大纲。

在各地的教师招考中,有的会考教育基础知识,有的考教育基础知识+公共基础知识,还有的会考学科知识,不少考生就会咨询这几者的区别在哪,今天就来给大家梳理一下。

★教育基础知识
教育基础知识包括: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还包括教师能力,德育,课程,教育法规和班主任工作这几块,客观题以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为主,主观题以德育,课程为主。

★公共基础知识
主要内容有:时政、政治、经济、法律、哲学、天文、地理、宗教、行政、文学、艺术、数学、历史、科技等。

★学科知识
一般学科知识是考察报考职位所在地区对应的高中阶段现行教材知识及本专业理论知识。部分地区考的是报考相应学段的难度。关于学科方面的备考大纲本专栏已出:语文、数学、英语、学前,其他科目会陆续发出。

今天就谈谈教育基础知识和公共基础知识的考查方式。

考察内容

1、教育基础知识

教育基础知识一般考查的内容较为固定,可以参考**省教师招聘考试大纲
**省中小学公开招聘教师
教育公共基础笔试和复习大纲
本大纲仅供参加**省中小学公开招聘教师公共科目——《教育公共基础笔试》的考生复习和考试时参考。请考生重点掌握以下知识内容。
《教育公共基础笔试》题型包括选择、判断简析、案例分析、阅读分析和论述五种类型。

第一部分 教育学基础
一、教育与教育学
(一)教育的概念、教育的要素、教育的形态、教育的本质、教育的基本规律
(二)教育发展的历史阶段、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趋势
(三)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二、教育的功能
(一)教育功能的含义、教育功能的类型、教育的个体功能与社会功能、教育功能的限制
(二)影响教育功能发挥的因素
三、教育的目的
(一)教育目的的含义、教育目的的功能
(二)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教育目的确立中的价值取向
(三)我国的教育目的及其理论基础、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内容
四、教师与学生
(一)教师的定义、教师的角色、教师的基本素质、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及途径
(二)学生的定义、学生的本质特点、学生发展的规律
(三)教育过程中的教师与学生、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
五、课程
(一)课程的含义、课程理论及课程理论流派、课程的类型、课程的组织、课程的管理
(二)我国课程改革的回顾、新课程改革的总体要求、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课程标准及其地位、作用和特点
(三)新课程带来的变革
六、课堂教学
(一)教学的含义、教学理论及教学理论流派
(二)课堂教学设计的含义、基本程序、主要模式、内容和方法
(三)教学策略的含义、常用的课堂教学策略
七、学校德育
(一)德育的含义、功能及地位
(二)德育过程的含义、德育过程与教学过程和思想品德形成的关系、德育过程的理论、德育过程的规律
(三)德育的任务、目标、内容与课程
(四)德育的原则、途径与方法
八、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
(一)班级的含义与特点、班级的历史发展、班级的结构与功能、班级的发育过程
(二)班级管理的内容、原则与方法
(三)班主任的角色、任务、职责与素质

第二部分 教育心理学
一、心理发展与教育
(一)心理发展的概念、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二)心理发展的理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阶段理论、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
(三)早期教育与心理发展、准备状态与心理发展、教育如何促进心理的发展
(四)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二、学习与学习理论
(一)学习的含义、人类学习与动物学习的重要区别、学生学习的特点
(二)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结构学习理论、掌握学习和指导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三、学习的迁移,记忆和遗忘
(一)学习迁移的含义、学习迁移的种类、影响学习迁移的主要因素、学习迁移的促进
(二)记忆的含义、记忆的三种存储模式
(三)遗忘的含义、主要规律、产生原因及克服遗忘的策略
四、学习策略与不同类型的学习
(一)学习策略的定义、分类、特点、学习策略的发展、一般的学习策略及其培养
(二)知识的含义、知识学习的一般心理过程、知识的分类与学习
(三)技能的含义与种类、影响技能形成的因素、动作技能形成的阶段
(四)解决问题的历程、影响学生解决问题的主要心理因素、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五)品德与道德的界定、品德的心理结构、科尔伯格品德发展阶段的理论、道德教育的基本观点
五、影响学习的心理因素
(一)学习动机的概念、学习动机对学习过程和结果的影响、学习动机的激发与培养
(二)归因与归因方式、维纳的归因理论、归因对学生学习的影响、引导合理归因
(三)注意的含义、学生注意的组织与培养
六、个别差异与教育
(一)人格差异的含义、人格差异与教育
(二)认知风格差异的含义、场依存与场独立、整体性策略与系列性策略、内倾与外倾
(三)学困生的含义、学困生与优生知识水平的差异、学困生的教育措施
七、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心理健康的含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义、学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内容和具体方法

第三部分 教育法学
一、法与教育法
(一)法的含义、法的特征、法的渊源
(二)教育法的含义、教育法规的含义
二、教育法律关系
(一)教育法律关系的含义、特征、类型;教育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
(二)教育法律关系主体的含义、教育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
(三)教育法律关系客体的含义、教育法律关系客体的种类
(四)教育法律关系内容的含义、权利和义务的含义、权利和义务的关系、权利和义务的类型、教育权利和教育义务
三、教育法律规范
(一)教育法律规范的含义、类型
(二)教育法律规范的构成要素
(三)教育法规与教育道德:教育道德的含义、教育法规与教育道德的比较、教育道德的作用
(四)教育政策的含义、教育法规与教育政策的关系
四、教育法制过程
(一)教育立法的含义、原则;教育立法体制与立法主体权限;教育立法的程序
(二)教育法规实施的含义、教育法规实施的方式、教育法规的效力与解释
(三)教育行政执法的含义、特征、地位、原则、内容与方式
(四)法律制裁的含义、违法的含义与种类、法律制裁的方式
五、教育法律责任
(一)教育法律责任的含义、归责要件、归责原则
(二)教育法律责任的分类
(三)学校(包括教师)对学生的侵权责任、学校对教师的侵权责任、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对学校和教师的侵权责任、社会其他主体对学校和教师或学生的侵权责任
六、学生的权利及其维护
(一)学生权利的含义、主要内容
(二)学生受教育权的维护、学生财产权的维护、学生人身权利的维护
(三)学生伤害事故的定义、学生伤害事故案例分析、学生伤害事故的预防和处理
七、教师的权利及其维护
(一)教师权利的含义、教师权利的性质
(二)教师权利的内容:教师的职业权利、教师的一般权利
(三)教师权利的维护:教师教育权利的维护、教师人身权利的维护
八、教育法律救济
(一)法律救济的含义、特征、渠道、基本原则;法律救济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二)教育行政申诉制度:教师申诉制度、学生申诉制度

第四部分 教师职业道德
一、教师职业道德概述
(一)教师职业道德的含义和结构
(二)职业道德在教师素养中的地位、教师职业道德的功能与作用
(三)教师职业道德的特点
二、中小学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
(一)爱国守法
(二)爱岗敬业
(三)关爱学生
(四)教书育人
(五)为人师表
(六)终身学习
三、教师职业道德的养成
(一)教师职业道德养成的含义
(二)教师职业道德教育
(三)教师职业道德的自我养成
(四)教师职业道德管理

以上内容各部分在江苏各市教师招聘考试侧重点各有不同,如南京在教育法律法规方面的考查较少。

2、公共基础知识
包含天文地理、法律科技、人文常识、时事政治等,考查范围广。如南京教师招聘考试可能会考到时事政治、南京人文历史、网络常识等等内容。

二、考察题型
教育基础知识的考查题型涵盖单选、多选、填空、判断、名词解释、简答、论述、辨析和教育作文。各地区会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其中的几种,一般不会全部出现。
公共基础知识的考查题型一般以选择、判断、填空为主。
江苏部分城市公共基础知识和教育基础知识考情(参考历年考试,每年考情具体变动请看公告)

⑸ 10月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考点:教育法律救济

【导读】教育行业想要获得更好更快的发展,需要一些国家政策和制度的支持的,教育法律救济就是其中之一,10月的教师资格证考试即将到来,9月就要进行考试报名了,相信很多考生都在紧张的复习中,但是因为教师资格证考试考点比较多,所以需要我们进行单科目复习,把历年必考的考点进行认真的复习,今天给大家带来的是10月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考点:教育法律救济,下面就一起来学习一下。

教育法律救济主要运用的法律救济方式包括教师申诉制度、受教育者申诉制度、行政复议、行政诉讼、行政赔偿和民事诉讼。

教育法律救济的含义及特征

教育法律救济是指教育法律关系主体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并造成损害时,获得恢复和补救的法律制度。在教育领域中主要运用的法律救济方式包括教师申诉制度、受教育者申诉制度、行政复议、行政诉讼、行政赔偿和民事诉讼。其特征如下:

1.纠纷的存在是教育法律救济的基础。教育法律救济制度是与纠纷的处理相联系的。在社会生活中,纠纷通常表现为某种社会关系上的利益矛盾与冲突,而这种矛盾和冲突,往往是由某种侵权行为所导致的。有纠纷就要求有解决纠纷的程序和制度,通过裁决纠纷去补救受损一方的合法权益。法律救济制度也就由此应运而生。

2.损害的发生是教育法律救济的前提。任何法律上的救济,都是因为发生了侵权损害,无侵权损害就无所谓救济。即使发生了侵权行为但没有造成损害,也不存在救济问题。所以,就其实质而言,侵权损害是法律救济的前提。

3.补救受害者的合法权益是教育法律救济的根本目的。教育法律救济的目的就在于补救相对人受损害盼合法权益,为其合法权益提供法律保护。“权力”不需要救济,因为权力本身就是一种可以强制他人服从的力量。而“权利”对别人则没有任何强制性的支配力,它的运用不能直接制止某种侵害行为,也不能采取任何强制人的措施,因此,权利需要法律救济制度来。

教育法律救济的作用

1.保护教育法律关系主体

教育法律关系主要表现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校、教师与学校、教师和学生与教育行政部门、学校与教育行政部门等之间的关系。当教育法律关系主体的法定权益受到损害时,可以通过法定的方式和途径,请求有关机关以强制性的救济方式来帮助受损害者恢复并实现自己的权利。

2.维护教育法律的

通过教育法律救济维护教育法律的尊严。通过法律救济对教育行政部门以及学校和其他国家机关的违法行政或管理进行矫正,对受侵害的相对人进行法律上的补救,这都是教育法律救济维护教育法律的性的重要体现。

3.促进教育行政部门依法行政

教育法律救济可以促进教育行政部门、其他国家机关和学校依法行政和管理,确保其活动的法制性、公正性和合理性。

4.有利于推进教育法制建设

随着教育法律体系的完善,我国开始进入依法治教的阶段。在教育法制建设中,通过建立法律救济制度,加强各级权力机关对教育法实施的监督。

教育法律救济的途径

法律救济的途径是指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时,请求救济的渠道和方式。从一般意义上讲,教育法律救济主要有三种渠道,即诉讼救济、行政救济和其他救济。其中后两种渠道相对于诉讼渠道而言,通称为非诉讼渠道。

1.诉讼救济渠道。诉讼救济,也叫司法救济,是指相对人就特定的侵权行为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寻求法律救济的途径。这一渠道使相对人在通过其他途径都不能获得满意的救济时,可以得到充分的补救,因而这是一种较为完备的救济途径。从我国现行的法律制度看,只要符合行政诉讼法、民事诉讼法和刑事诉讼法受案范围的,都可以通过诉讼渠道求得司法解决。我国教育的有关法律对学校、教师、学生等教育法律关系主体的诉讼救济渠道做了明确规定,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四十二条、第七十二条的相应规定。

2.行政救济渠道。行政救济,主要是指行政申诉和行政复议制度。行政救济也是一种功能较为完备的救济途径。我国《教育法》和《教师法》也进一步规定了受教育者申诉和教师申诉两种行政救济方式。

3.其他救济渠道。其他渠道,主要是指通过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内部或者民间进行救济的渠道。除了以上两种渠道之外,在人民调解制度的基础上,我国将逐步建立校内调解、教育仲裁等其他法律救济制度。

关于10月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考点:教育法律救济,就给大家介绍到这里了,这是综合素质必考点,希望大家能够在最后的阶段回归教材,进行考前模拟,查漏补缺,加油!

⑹ 怎样用教育法律救济渠道去维护自己的权利

如果自己是属于需要法律救济的对象,可以拨打当地12348热线,这是法律援助,如果符合条件,会提供免费律师救助。

⑺ 教育法律救济的最主要途径是行政救济还是司法

教育法律救济中,行政救济是最主要的救济

⑻ 教育法律救济三种途径

法律分析:1、教师法律救济的途径是指教师认为其权益受到损害时,请求解决或补偿的渠道或方式。一般可分为:司法救济 、行政救济 、社会救济三种。2、司法救济是指当宪法和法律赋予教师的基本权利遭受侵害时,人民法院应当对这种侵害行为作有效的补救,对受害教师给予必要和适当的补偿,以最大限度地救济他们的生活困境和保护他们的正当权益,从而在最大程度上维护基于利益平衡的司法和谐。3、行政救济是指教师认为具体行政行为直接侵害其合法权益,请求有权的国家机关依法对行政违法或行政不当行为实施纠正,并追究其行政责任,以保护行政管理相对方的合法权益。4、社会救济是指国家和社会为保证每个公民享有基本生活权利,而对贫困教师提供物质帮助。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三十五条 侮辱、殴打教师的,根据不同情况,分别给予行政处分或者行政处罚;造成损害的,责令赔偿损失;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六条 对依法提出申诉、控告、检举的教师进行打击报复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机关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给予行政处分。 国家工作人员对教师打击报复构成犯罪的,依照刑法有关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⑼ 教资考试教育法律救济的途径有哪些

法律救济的途径主要有:行政途径、司法途径、仲裁途径和调解途径。
行政救济途径是教育法律救济的主要方式,主要分为行政申诉和行政复议。
司法途径是指相对人就特定的侵权行为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救济。凡是符合行政诉讼法、民事诉讼法和刑事诉讼法规定的受案范围的案件,都可以通过诉讼渠道获得司法救济。
仲裁途径是根据纠纷双方的共同意愿,由共同选定的仲裁机构以第三者的身份,对当事人双方发生的争议,依据事实做出判断,在权利和义务上做出裁决的活动。仲裁没有国家机关的参与,是建立在纠纷双方自愿平等的基础上,由非国家机关的仲裁机构以平等的第三者身份进行的活动。
调解途径是指纠纷的双方或多方当事人,在人民法院、行政机关、群众调解组织的排解疏导下,当事人互相谅解,在民主协商的基础上解决纠纷的活动。调解有司法调解、行政调解、民间调解三种形式。

热点内容
李金律师 发布:2025-02-05 10:43:25 浏览:36
法学背书知乎 发布:2025-02-05 10:16:42 浏览:815
生活中行政法事例 发布:2025-02-05 10:08:49 浏览:990
省司法厅张敏 发布:2025-02-05 10:08:43 浏览:375
公司监事需不需要负法律责任 发布:2025-02-05 10:03:50 浏览:68
日本古代刑法图片 发布:2025-02-05 10:03:05 浏览:104
司法考试考点组 发布:2025-02-05 09:29:15 浏览:780
术前签字的法律效力 发布:2025-02-05 09:27:47 浏览:399
法院康翻身 发布:2025-02-05 09:25:35 浏览:856
崇阳人民法院 发布:2025-02-05 08:55:02 浏览: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