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规百科 » 把党内法规体系纳入

把党内法规体系纳入

发布时间: 2022-05-17 18:54:12

Ⅰ 中国共产党十九大报告指出,新时代要全面推进党的什么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

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

在十九大报告中,党内法规被提升至更加重要的位置,在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基本方略中,报告提到,“必须以党章为根本遵循,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同向发力”。

全面从严治党必须以党章为根本遵循,充分体现了党章作为管党治党的纲领性制度,是全面从严治党的根本性指南。

(1)把党内法规体系纳入扩展阅读

2017年6月,中共中央印发《关于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的意见》,从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加快构建完善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提高党内法规制度执行力、加强组织领导等方面,对加强新形势下党内法规制度建设提出明确要求、作出统筹部署。

“意见”提出,到建党100周年时,也就是2021年,形成比较完善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高效的党内法规制度实施体系、有力的党内法规制度建设保障体系,党依据党内法规管党治党的能力和水平显著提高。

实践证明,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内法规制度建设全面发力、多点突破,一系列具有标志性、关键性、引领性的党内法规制度陆续出台,覆盖了完善组织制度、划出纪律红线、加强监督执纪、着力选贤任能等方面。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十九大报告提出增强依法执政本领专家称党内法规制度体系

Ⅱ 依法从严治党的内容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于2014年10月20日至日在北京举行。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会强调,党的领导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最根本的保证。必
须加强和改进党对法治工作的领导,把党的领导贯彻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过程。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完善党内法规制定体制机制,形成配套完备的党内法规制
度体系,运用党内法规把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落到实处,促进党员、干部带头遵守国家法律法规。(10月23日 新华网)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把研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大问题作为主要议程,并将“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纳入法治建设的“五大体系”之列,将
“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作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六大任务”之一,深刻诠释了党的建设与法治建设相辅相成、共生共存的密切关系,凸显了
从严治党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程中的重要地位和关键作用,进一步昭示了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的极端重要性。

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自己的命运与祖国前途和民
族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我国《宪法》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体现了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党也在自己《章程》总纲中,旗帜鲜明地提出了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其相关章节更是明确规定了“中国共产党党员永远是劳动人民的普通一员。除了法律和政策规定范围内的个
人利益和工作职权以外,所有共产党员都不得谋求任何私利和特权”,要求党员“自觉遵守党的纪律,模范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这无疑是从制度的层面规定和保
障了从严治党与依法治国的并行不悖。

“徒法不足以自行”,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党领导人民制定法律,表明党是把法治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体现的是执政党履行使命的自律与
担当;但法律从来都不是只管老百姓的,彰显法律的尊严与效力,执政党带头践行法治的率先垂范至关重要。如果说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党章就是党的根本大
法”。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把“党纪国法”相提并论,缘于两者的主旨同归,立意同向。鉴于党的许多干部肩负引领社会、管理一方的重要职责,从严治党更有依法
治权、依法治官的深层含义。从严治党是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只有以健全党规、铁腕反腐的吏治成效,破除“以言代法”、“权大于法”的惯性思维,才能为全民
守法、践行法治营造良好环境,才能有效推进依法治国的伟大进程。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既是从严治党的生动实践,更是对依法治国的有益探索。期待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能够成为深化从严治党成果、开启依法治国新局的新圭臬。

Ⅲ 如何理解建设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意义

怎样实现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新华网北京4月日电
党的十五大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确定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1999年3月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入宪法,对于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重大的意义。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依法治国的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宪法明确规定,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我们所说的法治,不应是“治民”,而应是“民治”,就是人民当家作主治理国家。
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具体来讲,有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要加强立法工作,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第二,要加强执法工作,行政机关要依法行政,司法机关要公正司法。
第三,要完善民主监督制度。
第四,要大力开展普法教育,广泛进行法制宣传,不断提高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特别是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法制观念和依法办事能力,形成良好的社会法治环境。

Ⅳ 党内法规与依法治国的法与治

一、党内法规的含义及党规与国法的关系

《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制定条例》对党内法规所下的定义是:党内法规是党的中央组织以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中央各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制定的规范党组织的工作、活动和党员行为的党内规章制度的总称。由此定义可知,其一,党内法规的制定主体包括中央、中央部门,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其二,党内法规的具体调整范围包括:党的组织建设、党的工作与活动;党员的行为;对党组织和党员、党的领导干部的监督和问责。

党内法规属于广义层面上的“法”,即“法”是调整社会关系和规范人们行为的一种规则,并非必然与“国家”相联系。党内法规既具有软法的性质也具有硬法的性质。党内法规与国法之间的关系具体表现为五个方面:其一,党规在宪法、法律之下,不能与宪法、法律抵触。这是党规与国法关系的基本定位。其二,某些党规可先于国法,其在实施一段时间之后可转化为国法。其三,某些党规可严于国法。“严于”是指党规对党员提出比法律更高的要求,但是“严于”也是有一定的法律界限的,即党员作为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党规不能减损党员作为公民的基本权利,不能增加党员作为公民的义务。其四,一般党规只适用于党内而不适用党外。其五,某些党规既适用于党内也适用于党外。因为由于中国共产党不是一般的政党,也不是一般的执政党,而是领导整个国家事务的执政党,所以它不仅运用党规规范党内事务,它有时也会运用党规同时调整国家事务。

二、党内法规在依法治国中作用的领域

党内法规作用于依法治国的领域主要有三:一是执政党自身领域;二是执政党直接行使相关国家公权力的领域;三是执政党领导国家的领域。

具体而言,党内法规在依法治国中作用的领域包括:其一,规范执政党的行为,建设法治执政党,通过法治执政党领导依法治国,推进法治国家和法治社会建设。其二,规范执政党直接行使相关国家公权力,为执政党党管干部、党管军队、党管意识形态等执政行为直接提供“法”的依据,保证执政党依法执政。其三,为实现执政党领导国家的地位和作用,直接对一定国家事务作出规定,或以与政府联合发文的形式就一定国家事务作出规定,推动国家相应事业的改革、创新和发展。

因此,党内法规对于依法治国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但是这种作用的发挥并不是自然而然的,而是有赖于一定条件的保障。具体而言,党内法规作用正确发挥的保障条件包括:其一,确保党内法规制定的民主性、科学性和规范性。其二,确保党规与国法的统一性和协调性。其三,健全党内法规的实施和监督机制。其四,提高党的各级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治国理政的能力。

Ⅳ 党内法规体系是以什么为根本,若干配套党内法规为支撑的党内规章制度体系

党内法规体系是指以党章为根本、以若干配套党内法规为支撑的党内规章制度体系,是管党治党的重要依据。

Ⅵ 为什么要将党内法规体系纳入社会主义法治体系范围

党内法规体系纳入
社会主义法治体系范围

Ⅶ 写一篇十八界四中全会的解读。求大神。

四中全会公报提出,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全会公报的这一重要表述,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极强的现实意义。
首先,进一步明确了依法治国与依宪法治国的关系,强调了依宪治国在战略布局中的重要性。现行宪法规定,“本宪法以法律的形式确认了中国各族人民奋斗的成果,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是国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但在实践中,存在“违法有后果、违宪无所谓”的现象,少数人甚至认为宪法只是一纸宣言,不具有直接法律效力。全会公报突出依宪治国的基础地位,进一步明确表明了依宪治国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战略布局的基石。
其次,明确了党的领导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关系,强调了依宪治国在战略布局中的根本性。我国宪法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就是坚持党的领导,是党的领导、人家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三者有机统一的最佳实现形式。
再次,强调了依宪治国在全局部署中的优先性。现行宪法规定,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并负有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的职责。宪法还规定全国人大常委会负责解释宪法,全国人大和全国人大常委会负责监督宪法实施。但是,因为各种原因,距离形成全民遵守宪法、保证宪法实施的目标还有一定距离。
俗话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只有首先确立宪法权威,才能确立法治权威。全会公报对于“首先要”的强调,突出了依宪治国在全局部署中的优先性;公报还对健全宪法实施和监督制度,完善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宪法监督制度,健全宪法解释程序机制进行了具体部署,这让我们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伟大实践更加充满信心。
【四中全会公报关键词解读】
——关键词:党的领导
全会指出: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
专家解读: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行政法学教授马怀德认为,我国在宪法中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坚持党的领导是推进依法治国的题中应有之义。全会把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关系阐述的非常清楚,应该明确的是,推进依法治国将加强党的领导,不是削弱党的领导。
马怀德说,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在推进法治建设进程中,必须发挥带头作用,依据宪法法律治国理政。
——关键词:依宪治国
全会指出: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
专家解读: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许光建认为,“依宪治国”“依宪执政”是法治建设的重要推进,是依法治国更深入、更透彻的体现。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遵守宪法不仅是公民的义务,更被融入为执政党的执政理念,这是此次全会的亮点之一。
——关键词:党内法规
全会指出: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完善党内法规制定体制机制,形成配套完备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运用党内法规把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落到实处。
专家解读:北京大学法学教授姜明安:“这次四中全会公报不仅强调了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还首次提出了将党内法规体系纳入法治体系建设,这是党践行法治理念、坚持依法执政、实现党的执政方式领导方式法治化现代化的重大抉择,也是党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实践。”
“十八大后,党中央集中清理了党内法规,在党的历史上首次发布了党内法规制定工作五年规划,公布了两部党内‘立法法’,可以看出党正在积极进行党内法规系统化建设。相信今后,党内法规体系将更加健全,配套党内法规将更加完备,与各项国家法律也将更为协调统一。”他说。
——关键词:法治政府
全会指出:加快建设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
专家解读:“国家行政机关直接和群众打交道,大部分的法律、法规都是由行政机关来执行,用法治精神来建设现代政府尤为关键。”姜明安说。
姜明安认为,进一步推进依法行政,还需要完善行政组织法,行政程序法、行政责任法。以制定政府职权清单与负面清单保障公民权利为核心,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推进行政职权配置法治化;建立健全行政决策程序,增强政府执行力;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确保严格公正文明规范执法;推进政务公开,提高政府透明度和公信力;建立健全严密规范的行政责任制、过错追究制,才能提高行政监察效能,增强政府公信力。
——关键词:重大改革于法有据
全会指出:实现立法和改革决策相衔接,做到重大改革于法有据、立法主动适应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专家解读: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陈卫东表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必须坚持立法先行,充分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体制机制的改革,本质上是法律的改革,只有改革与法律同步才能避免冲突。改革要有所突破,必须先进行法律的修改,不能先破后立。
——关键词:法治体系
全会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Ⅷ 十八届四中全会将什么纳入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并对党内法规制度建设作出垂要部署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把“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纳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之中,确立了党内法规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地位。

Ⅸ 什么是把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纳入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依法治国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事关人民的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依法治国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总目标包括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和高效的法律实施体系。

(9)把党内法规体系纳入扩展阅读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切实解决好制度模式的选择问题。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法治道路、建设什么样的法治体系,是由这个国家的国体政体、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的,是由这个国家的人民决定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法治建设的成功实践雄辩地证明,我们已经找到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顺应时代潮流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这条道路的核心要义是,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

这一核心要义的提出,彰显了我们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指明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正确方向,从根本上划清了我国社会主义法治与西方所谓“宪政”的本质区别。实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必须沿着这条正确道路前进。

Ⅹ 怎样理解当前中央提出的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提出并形成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全面从严治党是关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都要靠全面从严治党作保障。将全面从严治党嵌入“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之中,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保障,提升了全面从严治党的地位,彰显了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性,有利于全面从严治党落到实处。
一、着眼于“全面”推进党的建设
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特点,是协同推进党的建设各方面,强调从严治党靠教育、从严治党关键是从严治吏,以作风建设作为从严治党的突破口、制度建设作为从严治党的保障,对腐败保持高压态势。如此,使党的建设各方面同向发力,避免“短板”效应,切实解决目前党内存在的问题,有利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
二、强调“严”字当头
党的十八大以来,“八项规定”的颁布、实施以及一系列违反“八项规定”典型案件的公布、处理,痛批“四风”与“四风”蔓延态势的有效遏制,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与“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的起步,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查处腐败分子,坚持“苍蝇”、“老虎”一起打,表明了以党中央“严”字当头的治党风格。“严”则生威,中国共产党是拥有8600多万党员的大党,不“严”,难以治党,难以解决目前党的建设面临的问题,党的威信难以树立起来。正是由于“严”,党内积累的问题开始得到解决,党重新赢得了群众的认同和信任。
三、由从严治标走向科学治本
无论“八项规定”、反对“四风”,还是铁腕反腐,都是治标之法而非治本之策。但治标能为治本创造条件、争取时间。全面从严治党的根本出路在于以制度管党治党,通过科学严密的制度安排,实现党的建设常态化。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对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进行集中清理的基础上,着手制定和完善新的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使党的建设有章可循、有规可依。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之中,使全面从严治党走向依规治党、依法治党。由从严治标走向科学治本,重新厘定了党的建设序列,明确了党的建设思路。
四、通过完善制度改善政治生态
政治生态是一个地方政治生活现状以及政治发展环境的集中反映,是党风、政风、社会风气的综合体现。净化、优化政治生态,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基础性工作,也是推进反腐倡廉、源头治腐的基础性手段。党的十八大以来,通过严肃政治规矩、政治纪律,完善各项制度规定,改善了政治生态,优化了党的建设的内部环境。同时,通过党内政治生态的改变带动整个社会生态、社会风气的好转,优化了党的建设的外部环境。
五、使党的纪律真正成为“带电的高压线”
党的纪律是党组织和党员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全面从严治党必须从严明纪律抓起。当前,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要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全面从严治党的深刻内涵和重大意义,把党的纪律挺在前面,使纪律立起来、严起来,真正成为“带电的高压线”。

热点内容
李金律师 发布:2025-02-05 10:43:25 浏览:36
法学背书知乎 发布:2025-02-05 10:16:42 浏览:815
生活中行政法事例 发布:2025-02-05 10:08:49 浏览:990
省司法厅张敏 发布:2025-02-05 10:08:43 浏览:375
公司监事需不需要负法律责任 发布:2025-02-05 10:03:50 浏览:68
日本古代刑法图片 发布:2025-02-05 10:03:05 浏览:104
司法考试考点组 发布:2025-02-05 09:29:15 浏览:780
术前签字的法律效力 发布:2025-02-05 09:27:47 浏览:399
法院康翻身 发布:2025-02-05 09:25:35 浏览:856
崇阳人民法院 发布:2025-02-05 08:55:02 浏览: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