炭疽病相关的法规
Ⅰ 炭疽病如何预防和治疗
(1)病因
炭疽病是由炭疽杆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的急性、热性、败血性的烈性传染病,常呈散发性或地方性流行,绵羊最易感染。病羊体内及排泄物、分泌物中含有大量的炭疽杆菌,健康羊采食了被污染的饲料、饮水,或通过皮肤损伤感染了炭疽杆菌,或吸入带有炭疽芽孢的灰尘,均有可能导致发病。
(2)症状
羊发生该病多为最急性或急性过程,表现为突然倒地,全身抽搐、颤抖,磨牙,呼吸困难,体温升高到40~42℃,可视黏膜蓝紫色。从眼、鼻、口及肛门等天然孔流出带气泡的暗红色或黑色血液。血凝及尸僵不全。
(3)预防
①发病率高的地区,每年必须坚持给羊注射五号炭疽芽孢菌苗,每只皮下注射1毫升,可免疫1年。
②加强一般性的预防工作,杜绝该病传入。
(4)病羊处理
对亚急性的病羊,当其尚处病初时可注射抗炭疽血清,第一次50毫升。注射后4小时体温不退时,可再注射25~50毫升。亦可同时再注射青霉素50万单位,一天2次,连用3天。但这仅对一些种用价值很高的病羊具有意义。至于一般的羊只,如若发现或怀疑此病发生,既要及时按照有关要求采取积极措施防止该病扩散和传播,又要立即上报有关防疫部门采取措施,组织扑灭。同时,在此过程中,每位兽医人员及养羊者都必须明白的是,炭疽杆菌一旦随着病羊排泄物、分泌物或血液排出,一遇空气,就会很快变成表面具有一层很厚荚膜的芽孢。由于这种芽孢对高温(乃至煮沸)和普通的化学灭菌剂的抵抗力极强,并且在污染物中往往能够存活数年、十数年,乃至更长的时间,一旦有机会侵入人畜机体,仍能致病。因此,对于病羊,一般均应在非常严格的条件下进行扑杀销毁。对于死尸,绝对不可随意剖检、剥皮,更不准许食用。病羊尸体,以及凡有可能被污染的垫草、粪便等要焚烧深埋。对污染物及污染处的土壤,应用10%的热碱水或0.1%的升汞溶液,5%的碘酊或20%~30%的漂白粉彻底消毒,以便杀死芽孢。否则,不仅将会酿成严重后果,而且还有可能埋下长期危及当地人畜生命安全的隐患。
Ⅱ 医疗相关法律法规都有哪些
1、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乙类传染病经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及时报经国务院批准后可以按甲类传染病采取预防措施。非典、炭疽中的肺炭疽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这三种传染病虽然只被纳入乙类,但由于其传染性强、危害大,如果先要报批、公布才能实施,难免贻误时机,导致严重后果。
2、医疗废物管理条例
《医疗废物管理条例》是为加强医疗废物的安全管理,防止疾病传播,保护环境,保障人体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制定。
3、医疗事故处理条例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是为正确处理医疗事故,保护患者和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的合法权益,维护医疗秩序,保障医疗安全,促进医学科学的发展制定。
4、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是为了加强医师队伍的建设,提高医师的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保障医师的合法权益,保护人民健康,制定的法规。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于1998年6月26日修订通过,自1999年5月1日起施行。
5、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是由总理朱镕基于2002年8月4日颁布的第360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现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自 2002年9月15日起施行。
Ⅲ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管理的传染病可分为哪几类。
法律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管理的传染病可分为甲类、乙类、丙类。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第三条:本法规定的传染病分为甲类、乙类和丙类。
甲类传染病是指: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病是指: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
丙类传染病是指: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
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根据传染病暴发、流行情况和危害程度,可以决定增加、减少或者调整乙类、丙类传染病病种并予以公布。
Ⅳ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法定传染病有几种
传染病分为甲类、乙类和丙类。
一、甲类传染病:鼠疫、霍乱。
二、乙类传染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
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
三、丙类传染病是指: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
(4)炭疽病相关的法规扩展阅读: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预防、控制和消除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保障人体健康和公共卫生,制定本法。
第二条国家对传染病防治实行预防为主的方针,防治结合、分类管理、依靠科学、依靠群众。
第三条本法规定的传染病分为甲类、乙类和丙类。
第四条对乙类传染病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疽中的肺炭疽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采取本法所称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其他乙类传染病和突发原因不明的传染病需要采取本法所称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的,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及时报经国务院批准后予以公布、实施。
需要解除依照前款规定采取的甲类传染病预防、控制措施的,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报经国务院批准后予以公布。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常见、多发的其他地方性传染病,可以根据情况决定按照乙类或者丙类传染病管理并予以公布,报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备案。
第五条各级人民政府领导传染病防治工作。
Ⅳ 中国有关法律法规规范性法律文件规定的法定传染病有哪些
我国法定的传染病病种有哪几类?
参照国际上对传染病的统一分类标准,结合我国传染病的实际情况,我国将全国发病率较高、流行面较大、危害较严重的35种急性和慢性传染病,列为法定管理的传染病,并根据其传播方式、速度及对人类危害程度的不同,分为甲、乙、丙三类,在预防、治疗、疫情报告、控制、监测等诸多方面实行分类管理。国家对传染病病人、病源携带者进行治疗。
甲类传染病,又称为强制管理传染病,包括鼠疫和霍乱。因此,类传染病发生后报告疫情的时限,对病人、病源携带者的隔离、治疗方式,以及对疫点、疫区的处理等,必须强制执行,因此又称其为强制管理传染病。
乙类传染病,又称为严格管理传染病,包括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病毒性肝炎、细菌性和阿米巴痢疾、伤寒和副伤寒、艾滋病、淋病、梅毒、脊髓灰质炎、麻疹、百日咳、白喉、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猩红热、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钩端螺旋体病、布氏杆菌病、炭疽、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流行性乙型脑炎、黑热病、疟疾、登革热等。其中有几种传染病在必要时可采取强制性措施,控制其传播,包括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艾滋病、淋病、梅毒、狂犬病和炭疽病人。
丙类传染病,又称为监测管理传染病,包括肺结核、血吸虫病、丝虫病、包虫病、麻风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新生儿破伤风、急性出血性结膜炎,以及除霍乱、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等。丙类传染病由于要通过科学抽样选定疾病监测区和实验室,来进行监测管理,因此又称其为监测管理传染病。
另外,不属于上述规定中的传染病,国务院和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可以根据其发生、流行的情况以及危害程度,将其列入乙类传染病,还是丙类传染病,并分别依权限决定传染病病种的增加或者减少,并予以公布。
Ⅵ 炭疽病人类公共卫生应该注意什么
注意事项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不接触传染源。
炭疽的传染源主要是病死动物,发现牛、羊等动物突然死亡,不接触、不宰杀、不食用、不买卖,立即报告当地农业畜牧部门,由该部门进行处理。一旦发现自己或周围有人出现炭疽的症状,应立即报告当地卫生院或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并及时就医。发病率高的地区,建议每年坚持给羊注射五号炭疽芽孢菌苗,每只皮下注射1毫升,可免疫1年。
炭疽是由炭疽杆菌引起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是乙类传染病,皮肤炭疽较为常见,肺炭疽按甲类传染病管理。牛、羊等食草动物为主要传染源,人类主要通过接触炭疽病畜毛皮和食肉而感染,也可以通过吸入含有炭疽杆菌的粉尘或气溶胶而感染,炭疽病可防可控可治。
炭疽是一种什么病?
炭疽是由炭疽芽孢杆菌引起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是乙类传染病,肺炭疽按甲类传染病管理。
牛、羊等食草动物为主要传染源,人类主要通过接触炭疽病畜毛皮和食肉而感染,也可以通过吸入含有炭疽杆菌芽孢的粉尘或气溶胶而感染。
人是怎么感染上炭疽的?
炭疽是一种人畜共患性传染病,主要发生在牛马羊等以草为食的动物中间,人通常是通过接触患病动物或动物制品被感染。炭疽病一般情况下是由于牛、羊等动物在吃草或活动的时候,接触到炭疽芽孢杆菌,从而引发动物发病,人因接触了感染牲畜的肉类、毛皮,或病畜排出的血液和其他排出物所污染的物品后,才发生感染。
人类感染炭疽主要有3种途径:经皮肤接触感染,如果皮肤接触到污染物,炭疽芽孢杆菌就会通过皮肤上的微小伤口进入体内;经口感染,主要因摄入污染食物而感染,与饮食习惯和食品加工有关;吸入性感染,吸入污染有炭疽杆菌芽孢的尘埃和气溶胶,可引起肺炭疽,一般情况下直接吸入感染较少见。
感染炭疽的症状有哪些?
与感染途径相对应,炭疽主要有3种临床类型:皮肤炭疽、肺炭疽和肠炭疽,有时会引起炭疽败血症和脑膜炎。其中皮肤炭疽最为常见,占全部病例的95%以上。
皮肤炭疽病变多见于面、颈、肩、手和脚等裸露部位皮肤;主要表现为局部皮肤的水肿、斑疹或丘疹、水疱、溃疡和焦痂;疼痛不明显,稍有痒感,无脓肿形成。及时治疗治愈率100%。
肺炭疽初起为“流感样”症状,表现为低烧,疲乏,全身不适,肌痛,咳嗽,通常持续48小时左右。然后突然发展成一种急性病症,出现呼吸窘迫、气急喘鸣、咳嗽、紫绀、咯血等。经过正规治疗后患者的症状可以得到改善。
肠炭疽发病时可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若不及时治疗可引发全身中毒症状,持续性呕吐及腹泻,排血水样便,腹胀、腹痛,常并发败血症和感染性休克。经过合理抗感染治疗后可恢复。
羊发生该病多为最急性(猝死)或急性过程,表现为突然倒地,全身抽搐、颤抖,磨牙,呼吸困难,体温升高到40~42℃,可视黏膜蓝紫色。从眼、鼻、口及肛门等天然孔流出带气泡的暗红色或黑色血液,血凝及尸僵不全。
Ⅶ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规定的传染病分为哪些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传染病分为甲类、乙类和丙类。
甲类传染病是指: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病是指: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
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
丙类传染病是指: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
上述规定以外的其他传染病,根据其暴发、流行情况和危害程度,需要列入乙类、丙类传染病的,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决定并予以公布。
(7)炭疽病相关的法规扩展阅读:
国家建立传染病预警制度。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传染病发生、流行趋势的预测,及时发出传染病预警,根据情况予以公布。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制定传染病预防、控制预案,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备案。传染病预防、控制预案应当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一)传染病预防控制指挥部的组成和相关部门的职责;
(二)传染病的监测、信息收集、分析、报告、通报制度;
(三)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在发生传染病疫情时的任务与职责;
(四)传染病暴发、流行情况的分级以及相应的应急工作方案;
(五)传染病预防、疫点疫区现场控制,应急设施、设备、救治药品和医疗器械以及其他物资和技术的储备与调用。
地方人民政府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到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发出的传染病预警后,应当按照传染病预防、控制预案,采取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
Ⅷ 什么是炭疽病
炭疽是由炭疽杆菌(Bacillus authracis)引起的感染性疾病。该病是牛、马、羊等动物传染病,但偶尔也可传染给从事皮革、畜牧工作的人员。炭疽病以皮肤型多见,病症为身体外露部位出现小丘疹,继之形成水泡,破溃及坏死,最后形成黑色焦痂。同时可有全身不适、发热、头痛、呕吐等症状,可并发脑脊髓膜炎及败血症,因此,如不及时治疗则有生命危险。有效的治疗是应用大剂量青霉素。 症状及危害 本病潜伏期一般为1~3天,有的可达14天。《陆生动物卫生法典》规定,炭疽的潜伏期为20天。 临床分最急性型、急性型、亚急性型和慢性四种病型。 最急性型:病畜呈败血症症状,表现突然发病,急剧死亡,病程数分钟至数小时。呼吸高度困难,天然孔出血,痉挛、倒地而死。 急性型:表现体温升高,可视黏膜发绀,便血尿血。濒死期体温急剧下降,呼吸高度困难,天然孔出血,痉挛、倒地而死。病程l~2天。 亚急性型:与急症状相似,但病程较长。常在咽喉、颈部、肩胛、胸前、腹下、外阴部出现炭疽痈。 慢性型:无明显症状。 绵羊与山羊常以最急性型经过;牛以急性型最常见;马多出现急性或亚急性炭疽症状,此外还表现有剧烈的腹痛症状。 猪对炭疽抵抗力较强,常取慢性经过,多呈局部症状。典型的症状为咽型炭疽,表现体温升高,咽喉部及附近淋巴结炎明显肿胀,甚至蔓延至颈部、胸部,吞咽及呼吸困难,常因窒息而死。但不少病畜生前无明显症状,宰后检查时才发现。 犬及其他肉食兽对炭疽有较强的抵抗力,取慢性型经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