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规百科 » 民国褒扬条例

民国褒扬条例

发布时间: 2022-05-22 13:14:04

㈠ 1980年6月4以前出台的革命烈士褒扬条例

《革命烈士褒扬条例》(1980年6月4日国务院国发152号),此行政法规继续有效。

㈡ 褒扬令的分析

有谓褒扬令是沿袭封建时代朝廷表彰臣民所颁谥号等传统而来。故褒扬理由大抵出于官方立场,亦即国民政府之立场。即便是台湾“解严”之后,若干早年被官方视为异议者的政治与艺文人士,其贡献虽受肯定,但褒扬理由仍必须被书写为与民国立场一致。不过作为一种历史文件,褒扬令仍以极为简短扼要的方式综述亡者的生平,反映当时政权之视角,对研究者仍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在台湾日治时期对台湾水利有极大贡献的日本技师八田与一也获得褒扬令,这显示近年来官方心态的改变。

㈢ 革命烈士褒扬条例的条例解释

为了贯彻执行国务院一九八○年六月四日发布的《革命烈士褒扬条例》,进一步做好革命烈士褒扬工作,现根据《革命烈士褒扬条例》第九条“本条例由民政部负责解释”的规定,就若干具体问题作如下解释: 本条例第二条所说的“我国人民”,包括未满十八岁的青少年。所说的“人民解放军”,包括前中国工农红军、八路军、新四军、中国人民志愿军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其他人民武装。所说的“革命烈士家属”,是指革命烈士的父母、配偶、子女和未满十六岁(编者注:现改为未满十八周岁,下同)的弟妹,及抚养革命烈士长大的其他亲属。 本条例第三条第(二)项所说的“对敌作战致成残废后不久因伤口复发死亡的”,是指对敌作战负伤,经医疗终结评残发证以后,一年内因伤口复发死亡。 本条例第三条第(四)项所说的“受折磨致死”,包括因执行革命任务被敌人俘虏、逮捕后坚贞不屈而在敌人狱中病故的。 本条例第三条第(五)项所说的“壮烈牺牲”,是指为保卫或抢救人民生命、国家财产和集体财产,勇于献身,给人民群众树立了堪为学习榜样的,都可批准为革命烈士。 本条例第四条所说的“因战牺牲”,是指第三条(一)(二(三)项,所说的“因公牺牲”,是指第三条(四)(五)项。 本条例第四条所说的“革命烈士的批准机关”,适用于中央、地方国家机关及其所属企业、事业单位,即上述单位人员牺牲后,符合革命烈士条件的,均应报请死者工作单位所在地的县、市、市辖区人民政府或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审批。 本条例第四条、第五条所说的“其他人员”,包括实行义务兵役制的武装、边防、消防民警。 本条例第五条所说的“事迹特别突出”,是指死难情节特别突出。对需报民政部批准为革命烈士的,应先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民政厅(局)审查,如认为符合革命烈士条件的,再转报民政部审批。 本条例第六条“由民政部向革命烈士家属颁发《革命烈士证明书》”的具体做法是:由批准机关填发《革命烈士证明书》,寄给家属居住地的县、市、市辖区人民政府,然后,由革命烈士家属居住地的县、市、市辖区人民政府填写《革命烈士证明书》,代民政部颁发。《革命烈士通知书》,分地方和部队两种,分别由民政部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制定。民政部制定的适用于地方的通知书,由省、自治区、直辖市统一翻印。总政治部制定的适用于部队的通知书式样另发。 本条例第八条“革命烈士家属的抚恤,按照作战牺牲军人家属的有关抚恤规定办理”,具体做法是:凡本条例公布后的牺牲人员,经批准为革命烈士的,都由家属居住地的县、市、市辖区民政部门按照作战牺牲军人的抚恤标准,即革命烈士抚恤标准,发给他们家属一次抚恤金。对革命烈士家属生活困难的补助和优待,也由家属居住地的县、市、市辖区民政部门按照作战牺牲军人(革命烈士)家属的有关规定办理;革命烈士生前在党政机关、人民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工作的,如果他们的家属愿意由原单位按有关因公牺牲或因工死亡的规定办理,也应予以同意。 《革命烈士证明书》和一次抚恤金,一般应发给烈士的父母、配偶,具体做法是: 有父母无配偶的,发给父母。 有配偶无父母的,发给配偶。 既有父母又有配偶的,发给谁,由其父母、配偶自行商定。商定不通的,由县、市、市辖区人民政府按下列规定发给: 《革命烈士证明书》发给父母。 一次抚恤金,半数发给父母,半数发给配偶。 没有父母、配偶的,按下列顺序发给其他亲属:(1)子女;(2)共同生活未满十六岁的弟妹;(3)抚养烈士长大的其他亲属。无上述亲属的不发。 本条例公布以前,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因对敌作战或对敌斗争牺牲的人员,如果符合本条例第三条(一)至(四)项条件,因故未批准为烈士的,可由其家属居住地的县、市、市辖区人民政府审查,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补办追认革命烈士手续。
对上述人员追认为革命烈士的,对他们家属的一次抚恤金,仍按过去有关规定办理: 烈士生前是军人、机关工作人员、参战民兵民工的,仍按财政部、民政部一九七九年一月八日《关于调整军人、机关工作人员、参战民兵民工牺牲、病故抚恤金标准的通知》执行,即:一九七九年二月一日以前,一九五○年十二月十一日《革命军人牺牲、病故褒恤暂行条例》(已废止,适用《军人抚恤优待条例》)、《革命工作人员伤亡褒恤暂行条例》和《民兵民工伤亡抚恤暂行条例》(已废止,适用《军人抚恤优待条例》)公布以后牺牲的,按一九五五年制定的标准予以补发;在一九五○年上述三个条例公布以前牺牲的,不发一次抚恤金,其家属符合享受定期定量补助条件的,发给定期定量补助费。 烈士生前在企业事业单位工作的,对他们家属的抚恤,仍由原单位按照有关规定办理。 在对越自卫还击战、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和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失踪的军人、参战民兵民工,建国以前失踪的军人和因参加对敌作战、对敌斗争失踪的地方工作人员,凡未发现其投敌、叛变、被俘、自杀、判刑的,都按对敌作战牺牲处理。没有追认为革命烈士的,经县、市、市辖区人民政府审查批准,可以追认为革命烈士。他们家属没有领过一次抚恤金的,按照本解释第十二条规定办理。 对抗日战争中阵亡的国民党官兵,自《革命烈士褒扬条例》发布之日起,不再为他们办理追认革命烈士的手续。过去已经办理的,不再变动。

㈣ 褒扬的介绍

“褒扬”是法律行为,需依法定程序核定施行。褒扬令是国民政府依法表扬表彰对国家有巨大贡献之公民所发之正式文告。“其第一条载明褒扬宗旨是“为褒扬国民立德、立功、立言,贡献国家,激励当世,垂之史册,昭示来兹,特制定本条例。”

㈤ “打倒孔家店”提出的时间、社会背景和主要内容

1919年的"五四"运动首次提出"打倒孔家店,由胡适在新文化运动时期创造。救出孔夫子"的口号。

社会背景:

革新思想在晚清尤其是在甲午战争之后大量传入中国并影响年轻一族,而在民国初年这种影响随着陈独秀所创办的《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等刊物的发展以及白话文运动的推动,自由、反抗传统权威等思想,影响了学生以及一般市民。

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科学的大旗,从思想、文化领域激发和影响了中国人尤其是中国青年的爱国救国热情,从根本上为五四运动的出现奠定了思想基础和智力来源。

主要内容:

“孔家店”指孔子学说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发展中形成的精神﹑道德﹑文化体系。

新文化运动时,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旧道德是指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新文化运动猛烈批判旧道德,于是提出“打倒孔家店,救出孔夫子”的口号。该口号的提出主要源于陈独秀对封建体制使用儒家思想进行八股取士等糟粕而提出。

(5)民国褒扬条例扩展阅读:

五四运动思想文化:

在1919年10月,总统举行秋定祭孔,同时组织了四存学会,以“昌明”“周公孔子之学”为宗旨,1921年更修订了《褒扬条例实施细则》,进一步强化封建礼教。梁启超和梁漱溟则高唱中国文化优越论,反对学习西方的文化,反对中国革命派,同时抵制马克思主义。

而在五四运动中,反对中华道德思想文化的人士,推行了新文化运动,更提出“打倒孔家店”、“推倒贞节牌坊”等口号。

五四运动进一步促进了反封建思想的发展,与尊重中华文化的复古思潮形成针锋相对的局面。中国的语言文字政策的思想渊源大部分都来自于五四时期的西化理论。

㈥ 胡适《贞操问题》(原载《新青年》第五卷第一号,1918年)可以找得到原文吗谢谢!!

《贞操问题》



周作人先生所译的日本人谢野晶子的《贞操论》,(《新青年》四卷五号)我读了很有感触。这个问题,在世界上受了几千年的无意识的迷信,到近几十年中,方才有些西洋学者正式讨论这问题的真意义。文学家如易卜生的《群鬼》和Thomas Hardy的《苔史》(Tess),都带着讨论这个问题。如今家庭专制最利害的日本居然也有这样大胆的议论!这是东方文明吏上一件极可贺的事。
当周先生翻译这篇文字的时候,北京一家很有价值的报纸登出一篇恰相反的文章。这篇文章是海宁朱尔迈的《会葬唐烈妇记》。(七月二十三四北京《中华新报》。)上半篇写唐烈妇之死如下:
唐烈妇之死,所阅灰水,钱卤,投河,雉经者五,前后绝食者三;又益之以砒霜,则其亲试于杀人之方者凡九。自除夕上溯其夫亡之夕,凡九十有八日。夫以九死之惨毒,又历九十八日之长,非所称百挫于折有进而无退者乎?……
下文又借出一件“俞氏女守节”的事来替唐烈妇作陪衬:
女年十九,受海盐张氏聘,未于归,夫夭,女即绝食七日;家人劝之力,始进糜曰,“吾即生,必至张氏,宁服丧三年,然后归报地下。”
最妙的是朱尔迈的论断:
嗟乎,俞氏女盖闻烈妇之风而兴起者平?……俞氏女果能死于绝食七日之内岂不甚幸?乃为家人阻之,俞氏女亦以三年为己任,余正恐三年之间,凡一千 八十日有奇,非如烈妇之九十八日也。且绝食之后,其家人防之者百端,……虽有死之志,而无死之间,可奈何?烈妇倘能阴相之以成其节,风化所关,猗欤甚矣!
这种议论简直是全无心肝的贞操论。俞氏女还不曾出嫁,不过因为信了那种荒谬的贞操迷信,想做那“青史上留名的事”,所以绝食寻死,想做烈女。这位朱先生要维持风化,所以忍心害理的巴望那位烈妇的英灵来帮助俞氏女赶快死了,“岂不甚幸”!这种议论可算得贞操迷信的极端代表。《儒林外史》里面的王玉辉看他女儿殉夫死了,不但不哀痛,反仰天大笑道:“死得好!死得好!”(五十二回)王玉辉的女儿殉已嫁之夫,尚在情理之中。王玉辉自己“生这女儿为伦纪生色”,他看他女儿死了反觉高兴,已不在情理之中了。至于这位朱先生巴望别人家的女儿替他未婚夫做烈女,说出那种“猗欤盛哉”的全无心肝的话,可不是贞操迷信的极端代表吗?
贞操问题之中,第一无道理的,便是这个替未婚夫守节和殉烈的风俗。在文明国里,男女用自由意志,由高尚的恋爱,订了婚约,有时男的或女的不幸死了,剩下的那一个因为生时爱情太深,故情愿不再婚嫁。这是合情理的事。若在婚姻不自由之国,男女订婚以后,女的还不知男的面长面短,有何情爱可言?不料竟有一种陋儒,用“青史上留名的事”来鼓励无知女儿做烈女,“为伦纪生色”,“风化所关,猗欤盛矣!”我以为我们今日若要作具体的贞操论,第一步就该反对这种忍心害理的烈女论,要渐渐养成一种舆论,不但永不把这种行为看作“猗欤盛矣”可旌表褒扬的事,还要公认这是不合人情,不合天理的罪恶;还要公认劝人做烈女,罪等于故意杀人。
这不过是贞操问题的一方面。这个问题的真相,已经与谢野晶子说得很明白了。她提出几个疑问,内中有一条是:“贞操是否单是女子必要的道德,还是男女都必要的呢?”这个疑问,在中国更为重要。中国的男子要他们的妻子替他们守贞守节,他们自己却公然嫖妓,公然纳妾,公然“吊膀子”。再嫁的妇人在社会上几乎没有社交的资格;再婚的男子,多妻的男子,却一毫不损失他们的身分。这不是最不平等的事吗?怪不得古人要请“周婆制礼”来补救“周公制礼”的不平等了。
我不是说,因为男子嫖妓,女子便该偷汉;也不是说,因为老爷有姨太太,太太便该有姨老爷。我说的是,男子嫖妓,与妇人偷汉,犯的是同等的罪恶;老爷纳妾,与太太偷人,犯的也是同等的罪恶。
为什么呢?因为贞操不是个人的事,乃是人对人的事;不是一方面的事,乃是双方面的事。女子尊重男子的爱情,心思专一,不肯再爱别人,这就是贞操。贞操是一个“人”对别一个“人”的一种态度。因为如此,男子对于女子,也该有同等的态度。若男子不能照样还敬,他就是不配受这种贞操的待遇。这并不是外国进口的妖言,这乃是孔丘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丘说:
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
孔丘五伦之中,只说了四伦,未免有点欠缺。他理该加上一句道:
所求乎吾妇,先施之,未能也。
这才是大公无私的圣人之道!



我这篇文字刚才做完,又在上海报上看见陈烈女殉夫的事。今先记此事大略如下:
陈烈女名宛珍,绍兴县人,三世居上海。年十七,字王远甫之子菁士。菁士于本年三月廿三日病死,年十八岁。陈女闻死耗,即沐浴更衣,潜自仰药。其家人觉察,仓皇施救,已无及。女乃泫然曰:“儿志早决,生虽未获见夫,殁或相从地下……”言讫,遂死,死时距其未婚夫之死仅三时而已。(此据上海绍兴同乡会所出征文启。)
过了两天,又见上海县知事呈江苏省长请子褒扬的呈文,中说:
呈为陈烈女行实可风,造册具书证明,请予按例褒扬事。……(事实略)……兹据呈称,……并开具事实,附送褒扬费银六元前来。……知事复查无异。除先给予“贞烈可风”匾额,以资旌表外,谨援《褒扬条例》……之规定,造具清册,并附证明书,连同褒扬费,一并备文呈送,仰祈鉴核,俯赐咨行内务部将陈烈女按例褒扬,实为德便。
我读了这篇呈文,方才知道我们中华民国居然还有什么《褒扬条例》。于是我把那些条例寻来一看,只见第一条九种可褒扬的行谊的第二款便是“妇女节烈贞操可以风世者”;第七款是“著述书籍,制造器用,于学术技艺或发明或改良之功者”;第九款是“年逾百岁者”!一个人偶然活到了一百岁,居然也可以与学术技艺上的著作发明享受同等的褒扬!这已是不伦不类可笑得很了。再看那条例《施行细则》解释第一条第二款的“妇女节烈贞操可以风世者”如下:
第二条:《褒扬条例》第一条第二款所称之“节”妇,其守节年限自三十岁以前守节至五十岁以后者。但年未五十而身故,其守节已及六年者同。
第三条:同条款所称之“烈”妇“烈”女,凡遇强暴不从致死,或羞忿自尽,及夫亡殉节者,属之。
第四条:同条款所称之“贞”女,守贞年限与节妇同。其在夫家守贞身故,及未符年例而身故者,亦属之。
以上各条乃是中国贞操问题的中心点。第二条褒扬“自三十岁以前守节至五十岁以后”的节妇,是中国法律明明认三十岁以下的寡妇不该再嫁;再嫁为不道德。第三条褒扬 “夫亡殉节”的烈妇烈女,是中国法律明明鼓励妇人自杀以殉夫;明明鼓励未嫁女子自杀以殉未嫁之夫。第四条褒扬未嫁女子替未婚亡夫守贞二十年以上,是中国法律明明说未嫁而丧夫的女子不该再嫁人,再嫁便是不道德。
这是中国法律对于贞操问题的规定。
依我个人的意思看来,这三种规定都没有成立的理由。
第一,寡妇再嫁问题 这全是一个个人问题。妇人若是对她已死的丈夫真有割不断的情义,她自己不忍再嫁;或是已有了孩子,不肯再嫁;或是年纪已大,不能再嫁;或是家道殷实,不愁衣食,不必再嫁;——妇人处于这种境地,自然守节不嫁。还有一些妇人,对她丈夫,或有怨心,或无恩意,年纪又轻,不肯抛弃人生正当的家庭快乐;或是没有儿女,家又贫苦,不能度日;——妇人处于这种境遇没有守节的理由,为个人计,为社会计,为人道计,都该劝她改嫁。贞操乃是夫妇相待的一种态度。夫妇之间爱情深了,恩谊厚了,无论谁生谁死,无论生时死后,都不忍把这爱情移于别人,这便是贞操。夫妻之间若没有爱情恩意,即没有贞操可说。若不问夫妇之间有无可以永久不变的爱情,若不问做丈夫的配不配受他妻子的操贞,只晓得主张做妻子的总该替她丈夫守节;这是一偏的贞操论,这是不合人情公理的伦理。再者,贞操的道德,“照各人境遇体质的不同,有时能守,有时 “忠臣不事二君,烈女不更二夫”;只晓得说“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用程子语)这是忍心害理,男子专制的贞操论。——以上所说,大旨只要指出寡妇应否再嫁全是个人问题,有个人恩情上,体质上,家计上种种不同的理由,不可偏于一方面主张不近情理的守节。因为如此,故我极端反对国家用法律的规定来褒扬守节不嫁的寡妇。褒扬守节的寡妇,即是说寡妇再嫁为不道德,即是主张一偏的贞操论。法律既不能断定寡妇再嫁为不道德,即不该褒扬不嫁的寡妇。
第二,烈妇殉夫问题 寡妇守节最正当的理由是夫妇间的爱情。妇人殉夫最正当的理由也是夫妇间的爱情。爱情深了,生离尚且不能堪,何况死别?再加以宗教的迷信,以为死后可以夫妇团圆。因此有许多妇人,夫死之后,情愿杀身从夫于地下。这个不属于贞操问题。但我以为无论如何,这也是个人恩爱问题,应由个人自由意志去决定。无论如何,法律总不该正式褒扬妇人自杀殉夫的举动。一来呢,殉夫既由于个人的恩爱,何须用法律来褒扬鼓励?二来呢,殉夫若由于死后团圆的迷信,更不该有法律的褒扬了。三来呢,若用法律来褒扬殉夫的烈妇,有一些好名的妇人,便要借此博一个“青史留名”;是法律的褒扬反发生一种沽名钓誉,作伪不诚的行为了!

第三,贞女烈女问题 未嫁而夫死的女子,守贞不嫁的,是“贞女”;杀身殉夫的是“烈女”。我上文说过,夫妇之间若没有恩爱,即没有贞操可说。依此看来,那未嫁的女子,对于她丈夫有何恩爱?既无恩爱,更有何贞操可守?我说到这里,有个朋友驳我道,“这话别人说了还可,胡适之可不该说这话。为什么呢?你自己曾做过一首诗,诗里有一段道:
我不认得他,他不认得我,我却常念他,这是为什么?
岂不因我们,分定常相亲?由分生情意,所以非路人。
海外土生子,生不识故里,终有故乡情,其理亦如此。
依你这诗的理论看来,岂不是已订婚而未嫁娶的男女因为名分已定,也会有一种情意。既有了情意,自然发生贞操问题。你如今又说未婚嫁的男女没有恩爱,故也没有贞操可说,可不是自相矛盾吗?”
我听了这段驳论,几乎开口不得。想了一想,我才回答道:我那首诗所说名分上发生的情意,自然是有的;若没有那种名分上的情意,中国的旧式婚姻决不能存在。如旧日女子听人说他未婚夫的事,即面红害羞,即留神注意,可见她对她未婚夫实有这种名分上所发生的情谊。但这种情谊完全属于理想的。这种理想的情谊往往因实际上的反证,遂完全消灭。如女子悬想一个可爱的丈夫,及到嫁时,只见一个极下流不堪的男子,她如何能坚持那从前理想中的情谊呢?我承认名分可以发生一种情谊,我并且希望一切名分都能发生相当的情谊。但这种理想的情谊,依我看来实在不够发生终身不嫁的贞操,更不够发生杀身殉夫的节烈。即使我更让一步,承认中国有些女子,例如吴趼人《恨海》里那个浪子的聘妻,深中了圣贤经传的毒,由名分上真能生出极浓挚的情谊,无论她未婚夫如何淫荡,人格如何堕落,依旧贞一不变。试问我们在这个文明时代,是否应该赞成提倡这种盲从的贞操?这种盲从的贞操,只值得一句“其愚不可及也”的评论,却不值得法律的褒扬。法律既许未嫁的女子夫死再嫁,便不该褒扬处女守贞。至于法律褒扬无辜女子自杀以殉不曾见面的丈夫,那更是男子专制时代的风俗,不该存在于现今的世界。
总而言之,我对于中国人的贞操问题,有三层意见。
第一,这个问题,从前的人都看作“天经地义”,一味盲从,全不研究“贞操”两字究竟有何意义。我们生在今日,无论提倡何种道德,总该想想那种道德的真意义是什么。墨子说得好:
子墨子问于儒者曰,“何故为乐?”日,“乐以为乐也。”子墨子日,“子未我应也。今我问日,‘何故为室?’曰,‘冬避寒焉,夏避暑焉,室以为男女之别也’,则子告我为室之故矣。今我问曰,‘何故为乐?’曰‘乐以为乐也。’是犹曰,‘何故为室?’曰,‘室以为室也。’”(公孟篇)
今试问人“贞操是什么?”或“为什么你褒扬贞操?”他一定回答道,“贞操就是贞操。我因为这是贞操,故褒扬他。”这种“室以为室也”的论理,便是今日道德思想宣告破产的证据。故我做这篇文字的第一个主意只是要大家知道“贞操”这个问题并不是“天经地义”,是可以彻底研究,可以反复讨论的。
第二,我以为贞操是男女相待的一种态度,乃是双方交互的道德,不是偏于女子一方面的。由这个前提,便生出几条引申的意见:(一)男子对于女子,丈夫对于妻子,也应有贞操的态度;(二)男子做不贞操的行为,如嫖妓娶妾之类,社会上应该用对待不贞妇女的态度来对待他;(三)妇女对于无贞操的丈夫,没有守贞操的责任;(四)社会法律既不认嫖妓纳妾为不道德,便不该褒扬女子的“节烈贞操”。
第三,我绝对的反对褒扬贞操的法律。我的理由是:
(一)贞操既是个人男女双方对待的一种态度,诚意的贞操是完全自动的道德,不容有外部的干涉,不须有法律的提倡。
(二)若用法律的褒扬为提倡贞操的方法,势必至造成许多沽名钓誉,不诚不实,无意识的贞操举动。
(三)在现代社会,许多贞操问题,如寡妇再嫁,处女守贞,等等问题的是非得失,却都还有讨论余地,法律不当以武断的态度制定褒贬的规条。
(四)法律既不奖励男子的贞操,又不惩男子的不贞操,便不该单独提倡女子的贞操。
(五)以近世人道主义的眼光看来,褒扬烈妇烈女杀身殉夫,都是野蛮残忍的法律,这种法律,在今日没有存在的地位。

民国七年七月

本篇最初发表于1918年7月《新青年》第5卷第1号,署名胡适。后收入《胡适文存》。

㈦ 1914年的历史纪事

1月白朗军连续破光山、潢川、商城、霍山、6安等县城,旋即活动于霍山、6安间,部众达6、7千人。
1月4日 北大校长何燏时辞职,由胡仁源继任。
1月10日 袁世凯下令停止全部参众两院议员职务,并着手修改约法。26日,公布《约法会议组织条例》。
1月19日 袁为灭口,派人将宋案凶犯应桂馨暗杀于京津路上的火车内。
是月上旬章太炎被袁软禁于北京龙泉寺。 2月7日 袁世凯通令各省,以春秋两丁为祀孔日。
2月10日 英驻华公使请英政府参照美国“退还”庚子赔款在京设立清华学校办法,在汉口英租界设立大学1所。
2月12日熊希龄辞职,外交总长孙宝琦兼代国务总理。
2月27日 白朗军出现于武胜关,武汉震动。同日,赵秉钧在直隶都督兼民政长任内暴死。
2月28日 袁世凯下令解散各省议会。
是月 教育部令各学校、商店将教科书中刊有孙文、黄兴照片及对孙、黄赞扬之词一律删除净尽。
是月山东乐陵县农民抗税,击毙县知事。 3月2日 袁世凯公布《治安警察条例》,禁止政治结社及同盟罢工,规定学生不得政治结社,也不得参加政治集会。
3月8日 白朗军攻克老河口。
3月9日 袁世凯令设清史馆,9月1日开馆,赵尔巽为馆长。
3月11日 袁世凯颁布维护纲常名教的《褒扬条例》。
是月山西盂县农民聚众抗税,攻打县城。
是月安徽定远县藕塘地方农民起事,号称“江淮义侠军”,据县城。 4月1日 袁世凯公布《报纸条例》,限制言论自由。
4月8日 白朗军在陕西连续攻破(雩卩)县、乾县、永寿等县城。14日破邠县,20日破凤翔。
4月9日康有为在《不忍》杂志发表《以孔教为国教配天议》。
4月26日 南苑航空学校的4架法式双翼机在陕西开始用于侦察白朗军。 5月1日 袁世凯公布《中华民国约法》,废止《临时约法》,扩大总统权限,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同日,撤消国务院,设政事堂于总统府,任命徐世昌为国务卿。
5月10日 章士钊在日本东京创刊《甲寅》杂志,于上海发行。
5月19日 教育部批准北京私立民国大学、私立中华大学、私立明德大学、私立中国公学立案。
5月20日 袁世凯公布《地方保卫团条例》,加强地方统治。
5月23日 袁世凯公布省、道、县制,省设巡按使,道设道尹,县设知事。
5月25日 国史馆成立,6月17日开馆。
5月31日 安徽颍州大刀会举事,旋遭镇压而失败。
是月奉天安东县农民展开抗税斗争。 6月2日 白朗军在甘肃与赵倜部激战,白朗本人负伤。
6月10日中国留美学生在美发起组织“中国科学社”,次年1月在上海创办《科学杂志》。
6月22日 中华革命党在东京召开第一次大会,孙中山被选为总理。
6月28日①教育部呈准筹办历史博物馆。②斐迪南夫妇被刺杀
6月30日 袁世凯将各省都督改称将军。同日,黄兴由日去美。
是月下旬 白朗军返回河南。
是月 直隶临榆、永年、行唐等县农民连续进行抗税斗争。 7月8日 中华革命党在东京举行成立大会,孙中山正式任总理职。
7月11日 驻日公使陆宗舆照会日本政府,要求取消孙中山等人的在日活动。
7月28日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 8月1日至4日 德国对俄、法、英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8月3日 白朗受伤后死于河南鲁山,起义军完全失败。
8月6日 北京政府就欧战爆发发表中立宣言。
8月8日 日本军舰出现于青岛海面。
8月13日 德国愿将胶州湾租借地直接归还中国,日驻华使馆代办警告外交次长曹汝霖,不准中国接受德建议。
8月15日 清华学校男生100名,女生10名,以及自费男女生若干人,乘船赴美留学。从本年起,清华每隔1年选派10名女生赴美留学。
8月20日日置益抵北京任日本驻华公使。
8月23日 日本对德宣战,旋即派军于9月2日在山东龙口登陆。10月6日,占领胶济路全线。11月7日,日军攻占青岛。至此,德国在山东的势力范围全部为日本控制。 9月1日 北美旅鸽“玛莎”在美国一家动物园里去世,全美国报纸和电视台全部都报道了这条新闻,因为它是世界上最后一只旅鸽。
9月21日 教育部通饬全国,要求学生慎守中国在欧战中的中立态度,言论交际不可偏激
9月25日 日本借口对德宣战,侵占山东潍县车站。 10月4日顺天府改为京兆地方,设京兆尹,辖20县。
10月19日 日军在山东平度县出示“斩律5条”,规定“如该村有1人妨碍日军行动者,将全村人民尽处斩刑。”
是月 上海招商局、太古、怡和3轮船公司中国海员举行总同盟罢工。
是月 浙江东阳县人民起事,焚县署。 12月6日山东省各界推定代表上京请愿,要求北京政府交涉撤退胶济路日军。
12月23日 袁世凯在天坛举行祀天礼。
12月28日 约法会议通过《修正大总统选举法》,规定总统任期改为10年并可连任,继任人由现任总统推荐。
是月福建长太县农民进行抗粮斗争。四川涪陵县农民3千余人起事,与反动军队搏斗。江西万年县农民起事,焚县署。
是年李根源等未加入中华革命党的原同盟会会员100余人,在东京组织欧事研究会。
是年 上海锯泥水木等业工人罢工。
转自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图书馆
是年,现在嘉兴学院,曾用名宁属县立甲种商业学校成立。

㈧ 五四精神的背景

五四运动背景:西方思想在晚清尤其是在甲午战争之后大量传入中国并影响年轻一族,而在民国初年这种影响随着陈独秀所创办的《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等刊物的发展以及白话文运动的推动,自由、反抗传统权威等思想,影响了学生以及一般市民。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科学的大旗,从思想、文化领域激发和影响了中国人尤其是中国青年的爱国救国热情,从根本上为五四运动的出现奠定了思想基础和智力来源。

五四运动的影响:

五四运动从形式上是中国学生的爱国运动,但从整个社会背景社会发展来说,它的影响远远不止于此,除了波及中国思想文化,政治发展方向,社会经济潮流,教育,亦对中国共产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作用,同时它对现时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社会亦有着不可低估之影响。

在1919年10月,总统举行秋定祭孔,同时组织了四存学会,以“昌明”“周公孔子之学”为宗旨,1921年更修订了《褒扬条例实施细则》,进一步强化封建礼教。梁启超和梁漱溟则高唱中国文化优越论,反对学习西方的文化,反对中国革命派,同时抵制马克思主义。

而在五四运动中,反对中华道德思想文化的人士,推行了新文化运动,更提出“打倒孔家店”、“推倒贞节牌坊”等口号。五四运动进一步促进了反封建思想的发展,与尊重中华文化的复古思潮形成针锋相对的局面。中国的语言文字政策的思想渊源大部分都来自于五四时期的西化理论。

五四运动以后,工人罢工和政治斗争依然不断,1920年五一,北京学生联合会散发《五一历史》传单,使马克思主义,共产党理论传入工人阶层,为共产党诞生创造了群众基础。在中国共产党党史上写下了重要篇章。

㈨ 烈士褒扬条例第三章第十三条怎样界定

因公牺牲一词应该有着严格的界定。该词与“因公死亡”(又叫工伤死亡)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因公,不应争议,同等概念,而牺牲和死亡,其本质属性虽然相同(都是失去生命),牺牲的内涵和外延小于死亡。一般牺牲,场面壮烈而凝重,且有献身者的主观性,按照牺牲一词原意,主观性是非常重要的。而因公死亡,有死亡者的非主观性,既无意性。因公牺牲一定是因公死亡,而因公死亡不一定是因公牺牲。譬如:某公务员在岗位中去卫生间摔倒致死,可以认定“因公死亡”(或工伤死亡),却不应认定为“因公牺牲”;同理,某农民在闲暇时为抢救落水儿童而献身,就应该认定为“因公牺牲”而不应认定为一般“死亡”。尤其应该强调的是:在我国,“因公牺牲”者,按国务院颁发的《革命烈士褒扬条例》第三条第二款第(五)项,将被追认为“革命烈士”,一俟获得此称号,牺牲者将依法享受相应的政治和经济待遇。因此,“因公牺牲”一词不可滥用,尤其是在政府公文和舆论宣传中。【定义】为保卫或抢救人民生命、国家财产和集体财产慷慨赴死献出生命的行为,称为“因公牺牲”。

㈩ 褒扬的法律条例介绍

褒扬令之法源是1931年7月11日由立法院制订的《褒扬条例》,目前的法条是1986年更正公告的。褒扬的条件依法规定如下:
褒扬条例第二条规定:有下列各款情事之一者,依本条例褒扬之:
(1) 致力国民革命大业,对国家民族有特殊贡献者。
(2) 参预戡乱建国大计,应变有方,临难不苟,卓著忠勤,具有勋绩者。
(3) 执行国策,折冲坛坫,在外交或国际事务上有重大成就者。
(4) 兴办教育文化事业,发扬中华文化,具有特殊贡献者。
(5) 冒险犯难,忠贞不拔,壮烈成仁者。
(6) 有重要学术贡献及著述,为当世所推重者。
(7) 有重要发明,确属有裨国计民生者。
(8) 德行崇劭,流风广被,足以转移习尚,为世楷模者。
(9) 团结侨胞,激励爱国情操,有特殊事迹者。
(10) 捐献财物,热心公益,绩效昭著者。
(11) 其他对国家社会有特殊贡献,足堪褒扬者。
受褒扬者之事迹,必须经由行政院院会通过。对已故者实行“明令褒扬”,生者实行明令褒扬或颁匾。一般明令褒扬对象皆是亡故者。法人团体受褒扬,仅能给予颁匾。外国人合于条件,亦可褒扬。 (一)
中华民国 20 年 7 月 4 日 制定16条
中华民国 20 年 7 月 11 日公布
中华民国 75 年 11 月 18 日 修正全文10条
中华民国 75 年 11 月 28 日公布
第一条
合于左列各款之一者,得依本条例之规定褒扬之:
一、德行优异。
二、热心公益。
第二条
前条第一款所称之德行优异,凡忠孝仁爱信义和平,足以保存固有之道德者属之。第二款所称之热心公益,凡创办教育慈善及其他公益之事业,或因办理此等事业而捐助款项者属之。
第三条
合于第一条各款之一者,得由其本籍之乡邻亲属,或事迹表着所在地之公正人民,详列事实,呈请县市政府转呈省政府咨请内政部请予褒扬。
第四条
县、市政府查访有合于第一条各款之一者,亦得详征事实,呈由省政府转咨内政部请予褒扬。
第五条
前二条之市政府,如系直隶行政院者,得迳咨内政部。
第六条
受褒扬人之事实,县市政府、省政府、内政部均有确实调查之责,其由乡邻亲属呈请者,并取具当地公正人民二人以上之证明书。
第七条
内政部据咨呈之事实,加以审核,拟具褒扬方法,呈请行政院转呈国民政府行之。
第八条
褒扬方法如下:
一、匾额。
二、褒章。
第九条
受褒扬人于呈请时亡故,或亡故后呈请者,仅得颁给匾额。
第十条
给予匾额或褒章时并附给褒扬证书。
前项匾额褒章及证书,均不得征收费用。
第十一条
褒扬事实具备本条例第一条所列各款者,得呈请加给褒辞。但同一事实,不得受两次褒扬。
第十二条
呈请褒扬者,除详叙事实外,应依式填列清册五份,一存县市政府,一存省政府,一存内政部,一存行政院,一存国民政府。但直隶行政院之市,无须经省政府。
第十三条
受褒扬后,查明事实系属虚伪者,除撤销原案外,并追缴褒扬品。
第十四条
送致褒扬品,由该管县市政府行之。
第十五条
本条例施行细则及第八条之褒章式样、第十条之褒扬证书式样、第十二条之清册式样,均由内政部定之。
第十六条
本条例自公布日施行。
(二)
中华民国 20 年 7 月 4 日 制定16条
中华民国 20 年 7 月 11 日公布
中华民国 75 年 11 月 18 日 修正全文10条
中华民国 75 年 11 月 28 日公布
第一条 (立法理由)
为褒扬国民立德、立功、立言,贡献国家,激励当世,垂之史册,昭示来兹,特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褒扬之依据)
有左列各款情事之一者,依本条例褒扬之:
一、致力国民革命大业,对国家民族有特殊贡献者。
二、参预戡乱建国大计,应变有方,临难不苟,卓著忠勤,具有勋绩者。
三、执行国策,折冲坛坫,在外交或国际事务上有重大成就者。
四、兴辨教育文化事业,发扬中华文化,具有特殊贡献者。
五、冒险犯难,忠贞不拔,壮烈成仁者。
六、有重要学术贡献及著述,为当世所推重者。
七、有重要发明,确属有裨国计民生者。
八、德行崇劭,流风广被,足以转移习尚,为世楷模者。
九、团结侨胞,激励爱国情操,有特殊事迹者。
十、捐献财物,热心公益,绩效昭著者。
十一、其他对国家社会有特殊贡献,足堪褒扬者。
第三条 (褒扬方式)
褒扬方式如左:
一、明令褒扬。
二、题颁匾额。
前项第一款以受褒扬人逝世者为限。
第四条 (呈请之程序)
明令褒扬或题颁匾额,除总统特颁者外,须经行政院之呈请。呈请明令褒扬,应综其生平事迹,提经行政院会议通过。
第五条 (入祀忠烈祠之规定)
受褒扬人事迹合于第二条第一款、第二款者逝世后,或合于第五款者,得入祀国民革命忠烈祠或地方忠烈祠。
第六条 (受褒扬人之生平事绩)
受明令褒扬人,其生平事迹得宣付国史馆,并列入省(市)县(市)志。
第七条 (撤销原案之事由)
受褒扬后,查明事迹为不实者,除撤销原褒扬案外,并追缴褒扬品。
第八条 (外国人得褒扬之依据)
外国人合于第二条各款情事之一者,得褒扬之。
第九条 (施行细则)
本条例施行细则,由行政院会同考试院定之。
第十条 (施行日)
本条例自公布日施行。

热点内容
事业单位临聘人员适合劳动法吗 发布:2025-02-04 12:46:29 浏览:281
银行放贷合同法 发布:2025-02-04 12:02:27 浏览:172
出售非卖品的法律责任 发布:2025-02-04 11:24:23 浏览:189
公司颁布规章制度后的结束语 发布:2025-02-04 10:37:18 浏览:907
上市公司监事会主席法律责任 发布:2025-02-04 10:37:10 浏览:358
劳动合同法第十九条确定 发布:2025-02-04 10:35:44 浏览:605
招募刑辩法律援助律师 发布:2025-02-04 10:08:03 浏览:559
网络舆论与司法审判 发布:2025-02-04 10:02:38 浏览:631
2016年诉讼法收费标准 发布:2025-02-04 09:55:14 浏览:841
商法之商 发布:2025-02-04 09:23:02 浏览: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