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事管理地方性法规的定义
A. 说明药事管理学科的性质、定义。
药事管理学科通过讲授药事法规和管理学、法学、经济学的基本知识,使学生了解药事活动的基本规律,掌握我国药品管理的法律法规,具备药品研制、生产、流通、使用等环节管理和监督的能力,培养学生运用药事管理的理论和知识指导实践,分析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的能力。
药事管理(代码:100810S)属于医学大类,药学类。
药事管理是应用学科,要求理论联系实际,在培养手段上,采取模拟法庭教学,药品质量管理的现场教学,专家讲座与专题研讨,并应用现代科技的多媒体、网络教学,同时针对本专业的特点,在学生毕业实习阶段实行导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选择及本科生导师负责制,突出药事管理方法与医药行业实际相结合,使学生能非常直观地接受专业知识,提高了学习效果。
主要培养具有药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等相关的知识和技能,能在各类医药工商企业、药品监督管理及相关机构从事医药社会问题分析、评估和研究,药事与企业管理、分析、策划以及教学、科研等方面的工作,探索药学事业科学发展规律的复合型高级人才。
通过学习,将具备以下几方面的能力:
1. 具有坚实的医药学理论知识基础,熟悉药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
2. 掌握经济学、管理学和药事管理与卫生行政管理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分析方法;
3. 掌握国内外药事管理的法律法规和相关行业的法规,熟悉医药商品销售等相关工作;
4. 掌握现代管理理念和方法以及经济法、行政法等知识,具备在国家药事相关管理部门任职和在药品生产、研发企业和事业单位从事管理工作的能力;
5. 熟练运用药学、管理学、药事法规等知识从事医药领域内的组织管理、审批事项申报、认证事务及法律纠纷等工作。
相近专业:
药学(100801)、中药学(100802)、中草药栽培与鉴定(100804W)、藏药学(100805W)、中药资源与开发(100806W)、应用药学(100807W)、蒙药学(100811W)。
B. 药事管理是干什么的
药事管理的工作内容是:
1、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及其实施细则、《麻醉药品管理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及《处方管理办法》等相关的法律法规。
2、在医院的统一领导下,科学地管理全院药品,为医疗需要及时准确地调配处方,供应质量合格的药物,配合医疗需要积极开展医院药学及其研究工作。
3、根据本院医疗和科研需要,编制药品采购计划,做好药品保管、供应。
4、为保证临床用药安全有效,建立健全药品检查和验收制度,对制剂和某些可疑药品严格检验,不合格的药品不准使用。药品检验工作接受当地药检部门业务指导。
5、积极宣传用药知识,定期向临床介绍新药知识,监督合理用药、科学用药并协助临床医师做好新药临床试验研究和上市药品的疗效评价工作;负责收集药品不良反应信息,定期向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及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6、定期组织本科职工开展法律法规及业务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专业技术知识与技能,提高全体人员的技术和服务水平。
7、负责接收各类药学专业毕业生实习管理工作。
C. 药事管理与法规的内容概述
《药事管理与法规》包括了国家执业药师资格考试的所有科目,分药学和中药学两类,共7册,每一类有4册。药学类包括:药事管理与法规(药学类、中药学类共用)、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药学专业知识(一)(包括药理学部分和药物分析部分)、药学专业知识(二)(包括药剂学部分和药物化学部分);中药学类包括:药事管理与法规(药学类、中药学类共用)、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中药学专业知识(一)(含中药学部分和中药药剂学部分)、中药学专业知识(二)(含中药鉴定学部分和中药化学部分)。
《药事管理与法规》的内容紧扣2007年版考试大纲,力求反映考试大纲所有考试要点,有较强的指导性和适用性,既是应试人员复习备考和各单位开展考前培训的必备用书,也可供高等医药院校师生和医药专业技术人员学习参考。本套应试指南的编写,邀请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及部分省市局,中国药科大学、沈阳药科大学、复旦大学药学院、四川大学华西药学院、华中科技大学同济药学院、广东药学院、天津医科大学药学院、山东大学医学院、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河北医科大学药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和基础医学院、上海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成都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南京中医药大学药学院、江西中医学院、河南中医学院,以及北京协和医院、北京积水潭医院、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上海市食品药品检验所等政府部门、高等院校和医院机构的资深专家、知名学者担纲撰写和审定,并得到了有关单位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在此一并致谢。
D. 药事管理学里面的行政法规的名词定义是什么
行政法规是国务院为领导和管理国家各项行政工作,根据宪法和法律,并且按照《行政法规制定程序暂行条例》的规定而制定的政治、经济、教育、科技、文化、外事等各类法规的总称。
E. 药品类专业学生为什么要学习药事法规
因为中国是法治社会,各行各业都应符合法律规定,药品行业也是如此,学习药事法规不是为了从事药事管理,是知法守法。
F. 什么是管理什么是药事管理概念!
一 什么是管理
什么是一般工作?什么是管理工作?
领导者,首要的、主要的是做好管理工作,而不是做一般性工作。如果只是做了一般性工作,而没有做好管理工作,那么他做的工作再多,也是一个辛辛苦苦的事务主义者。这个道理不言自明,众所周知。但实际观察,许多人还在犯这个毛病。这又是为什么?
重要原因之一,是他们没有分清一般工作和管理工作之间的区别。这种区别用一句话来说,就是:工作是自己做事,管理工作是组织协调别人做事。管理者,组织协调他人者也。
一个单位有人、财、物,企业有产、供、销,事情多种多样。领导者仅仅组织协调别人就行了吗?
广义的管理,当然是包括管人、管钱、管物、管事等等。但作为领导者的管理就与一般工作人员的管理不同了。他要管的是人,即管那些管人、管钱、管物、管事的人。领导者的任务是出主意、用干部。给谁出主意?用什么干部?就是给那些具体管人、管钱、管物、管事的人出主意,把他们用好。不然的话,一个单位的领导者还是要自己去算帐,去买东西,去跑业务吗?领导者要尽量做别人不能替代的事情,不要老抢着做别人能做的事情。组织协调别人,就是别人不能替代的事情,出主意,用干部,就是别人替代不了的事情。
一个领导者知道了一般工作和管理工作的区别,他就可以检查自己的工作了,看看一天到晚忙的都是什么,是一般工作还是管理工作?如果总是自己做工作,而没有花很大的力气去组织协调别人做工作,那他就应该改进方法,把精力真正用到管理工作上去,否则总是忙乱而不得要领。
从这里也可以理解平常人们对某个人的判断。人们说某个人,“他不是当官的材料”,或者“他是一个当官的材料”。是和不是的区别往往就在这里。不是当官材料的人,往往只知埋头干活,不善与人交往,更不善于协调人际关系。这样的人让他担负组织协调别人的任务自然是因难的。而有的人则正好相反,他非常善于和人打交道,很善于协调人与人的关系,这样的人便容易走上领导岗位,并适应领导岗位。
所以,我们在选拔领导干部的时候,也应该注意这个问题。不要把不善于组织协调的人放到领导岗位上,那样他受罪,大家也受罪,工作还要受损失。这里并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是适合不适合的问题。
二 药事管理的定义是:为了保证公民用药安全、有效、经济、合理、方便、及时、有宏观上国家依照宪法通过立法,政府依法通过施行相关法律、制定并施行相关法规、规章、以及在微观上药事组织依法通过施行相关的管理措施,对药事活动施行必要的管理,其中也包括职业道德范畴的自律性管理。
药事管理的目的:
药事管理的目的是:保证公民用药安全、有效、经济、合理、方便、及时、不断提高国民的健康水平,不断提高药事组织的经济、社会效益水平。
药事管理的意义
对于公众的意义:药事管理是保障公民用药安全、有效、经济、合理、方便、及时和生命健康的必要的和有效的手段。
对于国家的意义:保护公民健康是宪法规定的国家责任。
对于药事组织的意义:宏观药事管理为药事组织的微观药事管理提供了法律依据、法定标准和程序。
药事管理的主要内容:
(1)宏观药事管理
①药品监督管理
②基本药物管理
③药品储备管理
④药品价格管理
⑤医疗保险用药与定点药店管理
(2)微观药事管理
①药品研究与开发质量管理
②药品生产质量管理
③经品经营质量管理
④药学服务质量管理
⑤药品储备管理
⑥药品价格管理
⑦医疗保险用药销售管理
G. 地方性法规名词解释
(地方性)法规文件在最后都有“本法所用名词的定义(或说明)”一个章节,可以看一下。如果有些名词没有加以说明,则以国家相同法律解释为准。
H. 我国药品管理法律分类
一、法的基本概念
(一)法的含义和作用
法的定义:是反映统治阶级意志的,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则的总和。
法律的定义:是指拥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依照立法程序制定和颁布的规范性文件。
(二)法律体系
⑴宪法 ⑹劳动法(社会保障法)
⑵行政法 ⑺婚姻法
⑶刑法 ⑻诉讼法
⑷民法 (9)军事法
⑸经济法 (10)仲裁法
二、法律渊源(即法的形式)
(一)我国立法体制和立法程序
(1)宪法
(2)法律
(3)行政法规
(4)行政规章
(5)地方性法规
(6)国际条约
广义、狭义的法律
广义上的法律,除了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之外,还包括行政法规、行政规章(部门、地方)、地方性法规 。
狭义上的法律仅指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依照立法程序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如:《药品管理法》、《食品安全法》、《刑法》、《行政处罚法》。
(二)法律渊源的效力关系
1.下位法服从上位法
2.一般法服从特别法
3.后法优于前法
三、违法和法律责任
构成违法必须具备以下几个要件:
违法必须是人的行为。
违法必须是侵害法律所保护的社会关系的行为。
违法的主体必须是具有法定责任能力的人。
行为人主观上出于故意和过失。
法律责任
1、刑事责任
2、民事责任
3、行政责任
第二章 我国药品管理立法的发展
1.药品行政法规管理阶段(1949~1983)
2.药品管理法律法规体系建立阶段(1984~1997)
3.药品管理法律体系调整和完善阶段(1998年以后)
药品监督管理体制的演变及改革
1953年4月27日卫生部设置药政司,1957年6月29日经国务院批准药政司改为药政管理局,1961年1月9日卫生部成立医疗器械工业局。1978年7月22日经国务院批准成立国家医药管理总局,1979年1月1日总局成立了中国药材公司、中国医药工业公司、中国医疗器械工业公司和中国医药公司。从1978年至1980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相继建立了医药管理局或总公司(行政性公司),一些地县也相应建立了医药管理机构。虽然自此以后,医药事业从中央到地方实现了统一管理的体制,结束了长期分散多头管理的局面,但行政性公司既担任“裁判员”又当“运动员”,存在很多弊端。其后,又经过了几次改革,如1985年《药品管理法》诞生并规定国家卫生部主管全国药品监督管理工作、1988年5月3日国务院决定在国家中医管理局的基础上成立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等,可一直未解决行政执法职能与行业管理职能分离的问题。
I. 自治条例、单行条例、地方性法规 、行政法规、规章的定义和区别是什么
《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对此都有规定:http://law..com/pages/chinalawinfo/2/69/_0.html
行政法规由国务院组织起草。由总理签署国务院令公布即为有效。
地方性法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由大会主席团或常务委员会发布公告予以公布即为有效。
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由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定。自治区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后生效。自治州、自治县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报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后生效。
规章分为部门规章、地方政府规章两种。
部门规章由国务院各部、委员会、中国人民银行、审计署和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直属机构制定,经部务会议或者委员会会议决定,由部门首长签署命令予以公布。
地方政府规章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较大的市(本法所称较大的市是指省、自治区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经济特区所在地的市和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制定,经政府常务会议或者全体会议决定,由省长或者自治区主席或者市长签署命令予以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