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规百科 » 国企奖惩条例

国企奖惩条例

发布时间: 2022-05-27 18:21:32

『壹』 国有企业对长期不上班的员工能不能开除处理

不能做开除处理,应当做除名处理。
《企业职工奖惩条例》第十八条规定:“职工无正当理由经常旷工,经批评教育无效,连续旷工时间超过十五天,或者一年内累计旷工时间超过三十天的,企业有权予以除名。

『贰』 国有企业行政处分的法律依据是什么

国有企业行政处分,过去按《企业职工奖惩条例》(国发(1982)59号)和《国营企业辞退违纪职工暂行规定》(国发[1986]77号)执行。随着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的实施,《企业职工奖惩条例》和《国营企业辞退违纪职工暂行规定》均已废止。

按《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的规定,用人单位依法制定的规章制度是当前国有企业对违纪职工进行行政处分的依据。

(2)国企奖惩条例扩展阅读:

国企是共和国的长子,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建国初期,我们为了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加快实现国家的工业化,拥有了国有资产和国有企业。

半个世纪过去了,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建立,国家拥有国有资产和发展国有企业的目标更多地转化成维护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对大多数国有资产进行处置,将其变现充实社会保障基金或者直接用于社会救济,从实物或账面上来看,国有资产没有了,但这种处理维护了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大局,那么,这种处置应该同拥有国有资产和发展国有企业具有同样的效果。

事实上,这种处置方式正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长期目标取向。但是,在这种处置方式尚没有完全铺开之前,大型、特大型国有企业仍将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力量。

参考资料:

网络-国有企业

『叁』 国企管理人员行政处分依据

国有企业行政处分,过去按《企业职工奖惩条例》(国发(1982)59号)和《国营企业辞退违纪职工暂行规定》(国发[1986]77号)执行。随着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的实施,《企业职工奖惩条例》和《国营企业辞退违纪职工暂行规定》均已废止。

按《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的规定,用人单位依法制定的规章制度是当前国有企业对违纪职工进行行政处分的依据。

弄清哪些人员适用政纪处分,可有效避免纪检监察机关在办案中出现对不适用政纪处分的人员提出政纪处分建议等问题,特别是在办理事故(事件)责任追究案件中因涉及人员众多、主体身份复杂,更应准确把握,避免出现问题。

(3)国企奖惩条例扩展阅读

国有企业拥有自主管理权,对于员工的违纪行为,有权从管理角度进行惩戒,但如果这种管理上升到公共管理的高度,这种惩戒严厉到能对员工基本权利造成终身不利影响的程度。

其性质就从企业私权利转移到社会公权力范畴(公权力分为国家公权力、社会公权力和国际公权力)。

《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第四条规定:

1、给予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应当坚持公正、公平和教育与惩处相结合的原则。

2、给予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应当与其违法违纪行为的性质、情节、危害程度相适应。

3、给予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应当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定性准确、处理恰当、程序合法、手续完备。

《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第五条规定:

行政机关公务员违法违纪涉嫌犯罪的,应当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肆』 国企员工被判拘役(缓刑),《企业员工奖惩条例》自2008年废止后,企业还有权利处以留用察看的行政处分

不能了,国企可以依据劳动法或劳动合同法的规定处理。

『伍』 国企党员干部持股办公司依据什么法律法规条例处罚

国有企业行政处分,过去按《企业职工奖惩条例》(国发(1982)59号)和《国营企业辞退内违纪职工暂行规定》(国容发[1986]77号)执行。随着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的实施,《企业职工奖惩条例》和《国营企业辞退违纪职工暂行规定》均已废止。按《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的规定,用人单位依法制定的规章制度是当前国有企业对违纪职工进行行政处分的依据。

『陆』 1993年国企员工奖惩规定企业员工患有病可以开除吗

国企员工如果患有病的话,是不能够开除的,按照我国劳动法的规定,有些病可以提前病退,可以到当地的劳动部门去咨询一下

『柒』 国家规定的企业可以对员工实施惩处的情形有哪些

长期以来,国有企业依据《企业职工奖惩条例》的规定,用纪律处分的方式处罚违纪员工,其目的是为了维护企业生产经营秩序。2008年,国务院516号令废止了《企业职工奖惩条例》,并明确该条例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所代替,但劳动法律对国有企业纪律处分没有做出任何规定,国有企业还能否继续使用纪律处分么?
目前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国有企业实施纪律处分失去了法律依据,因此纪律处分在企业不能再用;另一种观点认为,国有企业实施纪律处分虽然没有了法律依据,但也没有被法律所禁止,因此国有企业可以继续使用纪律处分。
上述两种观点截然相反,到底哪一种正确呢?
第一种观点是“法无规定不可为”,第二种观点是“法不禁止皆可为”,这也是两句法律谚语,是一系列法律理念的抽象与概括,大意是,在某些场合,法律没有规定的事情不能做(需要法律依据),而在另一些场合,只要法律没有禁止的事情就都可以做(不需要法律依据)。
本文似应从这两句法谚的角度入手分析,但这方面法律理论的专业性很强,并且尚不成熟,一些观点尚未形成通说和定论,一些概念的界限尚未明晰,在这种情况下得出的研究结论必然要包含一些个人理解和一家之言,难以被普遍认可和接受(尤其是被非法律专业人员)。
综上,本文的思路是,避开专业性很强的法律理论,主要从实践角度,依据一些成熟的法律理论进行分析和研究。

一、纪律处分的实质
纪律处分是国有企业对违纪员工实施的处罚措施。根据员工违纪情节(错误程度)的不同,所采取的处罚措施也是不同的,例如,违纪情节轻微的,可予以警告(对违纪员工进行批评谴责),违纪情节相对较重的,可予以降级(降低违纪员工的工资级别),这样,纪律处分就分成了不同的种类。在2008年以前,国有企业对员工的纪律处分种类为: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留用察看、开除,一共七种(《企业职工奖惩条例》第十二条)。
除了国有企业,很多社会组织(团体、单位)也用纪律处分的方式惩戒违纪成员。由于管理机制不同,不同组织的纪律处分种类是各不相同的,例如,政府机关对公务员的纪律处分为: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开除,一共六种(《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第五十六条);普通高等学校对学生的纪律处分为:警告、严重警告、记过、留校察看、开除学籍,一共五种(《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第五十三条)。
纪律处分要记入受处分者的人事档案,受处分者在日后的职业生涯中,无论流动到哪里,其所在组织均能通过人事档案了解其曾受处分情况,作为对其纪律品质认知的参考。
纪律处分的意义包括两个方面:对于组织,纪律处分能够惩戒违纪成员,警示其他成员,维护组织的基本秩序;对于社会,纪律处分能如实评价、记录、展示受处分者的历史表现,便于社会了解受处分者,也能制约受处分者的不良行为,有利于构建良好的公共秩序。
实施纪律处分是组织的内部管理行为,但从纪律处分的社会意义角度看,实施纪律处分是为社会提供违纪人员的纪律品质评价与证明,类似于西方发达国家的个人诚信机制,是基于公共利益的社会服务活动,属于公共管理行为。
公共管理行为是指公共管理主体为实现公共利益,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活动,公共管理的主体包括国家机关和行使公共管理职能的各类社会组织,后者包括公益事业单位、公用事业企业单位、行业组织、中介组织、志愿组织、基层群众自治性组织等,以及工会、妇联、残联、消协等各类民众团体。
注:我国目前实施纪律处分的各种组织,例如党组织、团组织、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军事机关、事业单位、普通高等院校、2008年之前的国有企业等,这些组织的纪律处分规则均明确规定纪律处分要记入个人档案。唯一例外的是律师协会对律师的纪律处分,但律师的纪律处分由律师协会长期备案并对世公布,作为社会民众选择代理律师的参考,其性质和意义与记入个人档案完全相同。在实践中,一些地区(例如重庆市)的司法部门明确规定律师在执业过程中所受处罚的有关材料要存入本人档案。

二、国有企业不具备实施公共管理行为的基本条件
实施公共管理行为需要一定的基础和条件,其中最基本的条件是:同一种类的公共管理行为要有全国统一的行为规则。
上述公共管理主体所从事的任何一种公共管理行为,都有全国统一的行为规则,规则的形式有国家法律,也有社会团体的自治章程、行为纲领等等。例如我国各地律师协会对律师进行行业纪律管理的行为,统一适用中华全国律师协会颁布的《律师协会会员违规行为处分规则(试行)》。
公共管理行为直接影响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如果没有统一的行为规则,将无法保证行为的规范性和公平性。以国有企业纪律处分为例,在2008年以前,国有企业统一适用的纪律处分规则是《企业职工奖惩条例》,这部条例对国有企业实施纪律处分的原则性、共性、关键性等内容均作了统一规定,保障了国有企业实施纪律处分的一致性和规范性,条例废止后,没有了统一规则,国有企业各自为战,不同企业的纪律处分种类、给予纪律处分的标准尺度、实施纪律处分的程序等等各不相同,导致纪律处分的结果没有可比性,不但难以服务于社会,有时还会造成混乱。
例如,条例第十八条规定“员工连续旷工十五天的企业有权予以除名”,在条例生效期间,国有企业解雇长期旷工人员的标准一律是十五天,在条例被废止后,国有企业一般不再用“除名”的方式解雇长期旷工人员,代之以“开除处分”,但实施的标准各不相同,有的国有企业规定“连续旷工十五天的开除”,而有的国有企业规定“连续旷工十天的开除”,这种情况下,在不同国有企业连续旷工十天的两名员工,可能一个受到开除处分,另一个受到记过处分,如果这二人均是干部,前者将一生不得报考公务员,而后者则不受影响,这就造成了明显不公平。(《公务员录用规定(试行)》第十七条规定“曾被开除公职的不得报考公务员”。“公职”包括在国有企业从事公务的职务。)
综上,在建立全国统一的国有企业纪律处分规则之前,国有企业不得对员工实施纪律处分。

三、国有企业实施纪律处分不符合正当法律程序原则
纪律处分是受处分者一生的“历史污点”,对其日后的就业、个人发展、政治权利等各项基本权利都有不利影响,属于较为严厉的人身处罚。
国有企业拥有自主管理权,对于员工的违纪行为,有权从管理角度进行惩戒,但如果这种管理上升到公共管理的高度,这种惩戒严厉到能对员工基本权利造成终身不利影响的程度,其性质就从企业私权利转移到社会公权力范畴(公权力分为国家公权力、社会公权力和国际公权力)。公权力必须遵循正当法律程序原则,其中最低限度的公正标准是“冲突的解决方案不得包含冲突解决者自己的利益”,即“任何人不得自己做自己的法官”。
国有企业是营利性组织,员工违纪直接损害企业利益,国有企业对违纪员工实施纪律处分,其实质就是:企业为维护自身利益,运用公共管理权对员工实施影响终身权利的处罚。这是自己做自己的法官,违背了正当法律程序原则,因此国有企业不能拥有对员工实施纪律处分的权力。
前文所述各类公共管理主体(包括实施纪律处分的各种组织),除了企业,都是追求公共利益的非营利性组织,这些组织实施公共管理行为不存在“自己做自己的法官”的问题。《企业职工奖惩条例》发布于1982年,在当时的计划经济年代,国有企业的经营目的是为了满足国家物资需求,不以营利为目的。
从法律之外的角度看,社会上众多国有企业的规模和管理水平良莠不齐,如果国有企业有权针对员工的终身基本权利实施处罚,难以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对社会秩序也有直接不利影响。
随着国家法治建设的不断深入,劳动者的法制观念和维权意识不断增强,劳动争议纠纷逐渐增多,劳动关系问题已成为党和政府所关注的重要社会问题,在这种形势下,如果国有企业有权对员工实施纪律处分,不利于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

四、国有企业不能对员工实施纪律处分
由于存在上述实践性和理论性障碍,国有企业不能对员工实施纪律处分。
实际上,国有企业不能对员工实施纪律处分的根本原因是权力来源不合法(实施社会公权力必须经法律授权或社会授权,劳动合同不能形成社会公权力),但这方面理论过于专业和复杂,笔者水平有限,难以让读者理解和接受,故本文从其他角度阐明企业实施纪律处分的不合理之处,这些不合理之处也都是“权力来源不合法”问题在不同层面和角度的体现。
国有企业不能对员工实施纪律处分,包括两方面含义:首先,纪律惩戒不能记入员工人事档案,其次,惩戒不能称为处分。
员工的纪律惩戒只要不记入人事档案,就不存在前文所述的各种问题和障碍,国有企业可依据规章制度(劳动纪律)自主实施,这样的惩戒,其性质与“处分”完全不同,不能使用相同的名称。
有人认为,处分是个多义词,除了“纪律处分”,还有处罚、处理、处置等多个含义,因此企业纪律惩戒只要不记入员工人事档案,称为处分也是可以的。
这种观点不符合语言规范。在我国各组织和团体长期的纪律管理活动中,“处分”二字已经形成了特定的含义,成为纪律管理领域的专业术语,专业术语应力求严格准确,排斥模糊混淆,日常用语中的多义词一旦进入某个领域成为专业术语,只能保留一个含义。例如“同居”一词在日常语言环境中至少有三个含义:若干人住在一起;夫妻共同生活;男女双方没有办理结婚手续而共同生活。但在法律领域,同居作为专业术语只能是第三个含义。
专业术语即使在相近领域也不得混淆,以处分为例,在1979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关于是否追究刑事责任的用语为“依法给予刑事处分”、“予以刑事处分”、“免予刑事处分”等,这从文法上看并没有问题,因为处分的语言含义包含“刑事处罚”,也符合当时的法律行文习惯,但因其与纪律领域中的处分相混淆(均属于处罚手段),在一些学者的呼吁下,1997年修订的新刑法中,将所有“刑事处分”一律改为“刑事处罚”。
在特定领域内滥用专业术语,会引起误解,也不利于理论建设。例如“公司”一词在商界是专业术语,专指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规定而设立的企业,但社会上有很多非公司制企业的名称是“×××公司”,使人搞不清其企业性质,也误导人们对公司概念的理解。
在纪律管理领域,处分作为专业术语的含义是:“对违纪人员实施的记入人事档案的处罚方式;为社会提供违纪人员纪律品质评价与证明的公共管理活动。”纪律惩戒如果不记入人事档案,则不符合这个含义,不能称为处分,否则不仅不规范,而且对违纪者也会有不良影响(说某人受处分,意味着这个人背上了一生的历史污点)。
注: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对注册会计师的纪律惩戒,其性质与中国律师协会对律师的纪律处分是完全一样的,但前者就不称为处分,而称为“惩戒”。详见《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会员执业违规行为惩戒办法》。

五、结论
实施纪律处分属于公共管理行为,国有企业不具备实施公共管理行为的基础和条件;纪律处分是影响受处分者终身权利的人身处罚,国有企业对员工实施纪律处分不符合正当法律程序原则。因此国有企业不能对员工实施纪律处分。
国有企业不能对员工实施纪律处分,包括两方面含义:首先,纪律惩戒不能记入员工人事档案,其次,惩戒不能称为处分。
纪律处分只是纪律惩戒的一个类别,国有企业不能对员工实施纪律处分,并不是说国有企业不能对员工实施纪律惩戒。

『捌』 单位对职工的处罚有哪些种类

根据《企业职工奖惩条例》,单位对职工的处罚有行政处分或者经济处罚。其中,对职工的行政处分分为: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留用察看,开除。

在给予上述行政处分的同时,可以给予一次性罚款。对职工罚款的金额由企业决定,一般不要超过本人月标准工资的20%。

(8)国企奖惩条例扩展阅读:

1.有下列特殊事情之一者,予以警告:

(一)未经许可,擅自在厂内推销物品者。

(二)上班时间,躲卧休息,擅离岗位,怠忽工作者。

(三)因个人过失致发生工作错误,情节轻微者。

(四)妨害生产工作或团体秩序,情节轻微者。

(五)不服从主管人员合理指导,情节轻微者。

(六)不按规定穿着服装或佩挂规定标志或穿拖鞋上班者。

(七)不能适时完成重大或特殊交办任务者。

2.有下列事情之一者,予以记过:

(一)对上级指示或有期限命令,无故未能如期完成,致影响公司权益者。

(二)在工作场所喧哗,嬉戏,吵闹,妨碍他人工作而不听劝告者。

(三)对同仁恶意攻击或诬害,伪证,制造事端者。

(四)工作中酗酒致影响自己或他人工作者。

(五)未经许可不候接替先行下班者。

(六)因疏忽致机器设备或物品材料遭受损害或伤及他人者。

(七)未经许可携带外人入厂参观者。

3.有下列事情之一者,予以记大过:

(一)擅离职守,致公司蒙受重大损失者。

(二)在工作场所或工作中酗酒滋事,影响生产,业务,事务等团体秩序者。

(三)损毁涂改重要文件或公物者。

(四)怠忽工作或擅自变更工作方法,使公司蒙受重大损失者。

(五)不服从主管人员合理指导,屡劝不听者。

(六)轮班制员工拒不接受轮班者。

(七)工作时间内,作其他事情,如睡觉,玩弄乐器,下棋,阅读,炊煮……等(干部连带处分)。

(八)一个月内旷工达5日者。

(九)机器,车辆,仪器及具有技术性工具,非经常使用人及单位主管同意擅自操作者(如因而损害并负赔偿责任)。

(十)其他重大违规行为者(如违反安全规定措施,情节重大者……)。

4.有下列事情之一者,予以开除(不发资遣费):

(一)对同仁暴力威胁,恐吓,妨害团体秩序者。

(二)殴打同仁,或相互殴打者。

(三)在公司厂区,宿舍内赌博者。

(四)偷窃或侵占同仁或公司财物经查事实者。

(五)无故损毁公司财务,损失重大或第二次损毁涂改重大文件或公物者。

(六)未经许可,兼任其他职务或兼营与本公司同类业务者。

(七)在公司服务期间,受刑事处分者。

(八)一年中记大过满2次功过无法平衡抵销者。

(九)无故连续旷工3日或全月累计旷工6日或1年旷工达12日者。

(十)煽动怠工或罢工者。

(十一)吸食鸦片或其他毒品者。

(十二)散播不利于公司的谣言者或挑拨劳资双方感情者。

(十三)伪造或变造或盗用公司印信者。

(十四)携带刀枪或其他违禁品或危险品入厂(公司)者。

(十五)在工作场所制造私人物件或唤使他人制造私人物件者。

(十六)故意泄漏公司技术,营业上的机密致公司蒙受重大损害者。

(十七)利用公司名誉在外招摇撞骗,致公司名誉受损害者。

(十八)明示禁烟区内吸烟者。

(十九)参加非法组织者。

(二十)擅离职守,致生变故使公司蒙受损害者。

(二十一)其他违反法令或劳基法或本规则规定情节重大者。

『玖』 企业对职工的处分有哪几种.谢谢!

一、 对于有下列行为之一的职工,经批评教育不改的,应当分别情况给予行政处分或者经济处罚:

(一)违反劳动纪律,经常迟到、早退,旷工,消极怠工,没有完成生产任务或者工作任务的;

(二)无正当理由不服从工作分配和调动、指挥,或者无理取闹,聚众闹事,打架斗殴,影响生产秩序、工作秩序和社会秩序的;

(三)玩忽职守,违反技术操作规程和安全规程,或者违章指挥,造成事故,使人民生命、财产遭受损失的;

(四)工作不负责任,经常产生废品,损坏设备工具,浪费原材料、能源,造成经济损失的;

(五)滥用职权,违反政策法令,违反财经纪律,偷税漏税,截留上缴利润,滥发奖金,挥霍浪费国家资财,损公肥私,使国家和企业在经济上遭受损失的;

(六)有贪污盗窃、投机倒把、走*贩私、行*受贿、敲诈勒索以及其他违法乱纪行为的;

(七)犯有其他严重错误的。

职工有上述行为,情节严重,触犯刑律的,由司法机关依法惩处。

二、 对职工的行政处分分为: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留用察看,开除.待遇问题,留用察看期满以后,表现好的,恢复为正式职工,重新评定工资;表现不好的,予以开除。

五、 对于受到撤职处分的职工,必要的时候,可以同时降低其工资级别。

给予职工降级的处分,降级的幅度一般为一级,最多不要超过两级。

六、 对职工罚款的金额由企业决定,一般不要超过本人月标准工资的百分之二十。

七、 对于有第十一条第(三)项和第(四)项行为的职工,应责令其赔偿经济损失。赔偿经济损失的金额,由企业根据具体情况确定,从职工本人的工资中扣除,但每月扣除的金额一般不要超过本人月标准工资的百分之二十.如果能够迅速改正错误,表现良好的`. 十、 审批职工处分的时间,从证实职工犯错误之日起,开除处分不得超过五个月,其他处分不得超过三个月。

职工受到行政处分、经济处罚或者被除名,企业应当书面通知本人,并且记入本人档案。

『拾』 对国有企业工作人员可以做出政纪处分吗

对国有企业职工和金融机构从业人员是否适用政纪处分,实践中有一些不同认识。前者原主要依据《企业职工奖惩条例》已于2008年1月15日被国务院明令废止,并以劳动法、劳动合同法替代,使得针对国有企业职工的基本处分依据缺失,而现行有效的处分依据却散见于企业国有资产法、安全生产法、会计法以及《国务院关于预防煤矿生产安全事故的特别规定》等法律法规中,从这些法律法规中可推知企业中的国家工作人员适用政纪处分,但对其他职工而言,只能从劳动法第四条、劳动合同法第四条和安全生产法第九十条规定中推知可依照企业有关规章制度给予政纪处分。后者原主要依据除了《企业职工奖惩条例》外,还有现行有效的《金融违法行为处罚办法》、《关于骗购外汇、非法套汇、逃汇、非法买卖外汇等违反外汇管理规定行为的行政处分或者纪律处分暂行规定》等行政法规,同时从商业银行法、银行业监督管理法、反洗钱法、《个人存款账户实名制规定》等法律法规分析,中资金融机构从业人员可适用政纪处分。鉴此,国有企业、国有资产占控股或主导地位的企业职工,其他企业中的国家工作人员以及中资金融机构从业人员可适用政纪处分。

需指出的是,前述适用政纪处分人员退休、辞职或者被辞退后,又发现有违纪违法行为的,不能再采取政纪处分方式进行惩戒;除中资金融机构外,其他私营企业主要通过合同管理方式进行调整,一般不通过政纪处分方式实施内部管理;村民委员会成员不适用政纪处分,一般采取警示谈话、责令公开检讨、通报批评等组织处理措施。

弄清哪些人员适用政纪处分,可有效避免纪检监察机关在办案中出现对不适用政纪处分的人员提出政纪处分建议等问题,特别是在办理事故(事件)责任追究案件中因涉及人员众多、主体身份复杂,更应准确把握,避免出现上述问题。

热点内容
婚姻法那条最不合理 发布:2025-02-02 09:08:55 浏览:272
违反行政法规导致合同无效 发布:2025-02-02 09:08:22 浏览:482
广州市天河法院 发布:2025-02-02 08:55:03 浏览:363
工资随意更改劳动法怎么办 发布:2025-02-02 08:06:44 浏览:595
模范法官胡国运的妻子 发布:2025-02-02 07:59:34 浏览:234
贵阳有名离婚律师 发布:2025-02-02 07:43:16 浏览:515
有关禁毒的法律知识 发布:2025-02-02 07:28:50 浏览:350
香港律师资格考试 发布:2025-02-02 06:53:18 浏览:335
新民事诉讼法涉外基层法院 发布:2025-02-02 06:45:22 浏览:789
港府司法复核 发布:2025-02-02 06:25:04 浏览: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