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规百科 » 长春体育条例

长春体育条例

发布时间: 2022-05-29 00:51:40

⑴ 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的介绍

《学校体育工作条例》是我国制定的学校体育工作的法律性文件。1990年2月20日经国回务院批准,随答即于3月12日由国家教委主任李铁映签署国家教委第8号令,国家体委主任伍绍祖签署国家体委第11号令,共同发布,正式施行。5月14日,国家教委、国家体委联合发出《关于实施〈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的通知》。

⑵ 长春市体育经营活动管理条例(2019修正)

第一条为规范体育经营活动,维护消费者、经营者的合法权益,促进体育经营活动健康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等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第二条本条例所称体育经营活动,是指以营利为目的,以体育项目为内容的体育健身、竞赛、表演、培训、训练等经营活动。
体育项目分为高危险性体育项目和一般性体育项目。
高危险性体育项目是指国家公布的高危险性体育项目目录中的项目。
一般性体育项目是指除高危险性体育项目以外的其他体育项目,具体范围由市体育行政部门公布。第三条凡在本市行政区域内从事体育经营活动及其相关活动的组织和个人,均须遵守本条例。第四条市、县(市)、区体育行政部门是本行政区域内体育经营活动的行政管理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的体育经营活动的管理和监督工作。第五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鼓励、支持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从事健康有益的体育经营活动。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鼓励、支持从事体育经营活动的组织和个人为实施全民健身计划和培养体育运动人才服务。第六条经营体育活动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一)符合治安、消防、卫生、环保条件的适宜场所;
(二)符合技术标准的体育场地、体育设备和体育器材;
(三)具备体育专业知识,通过岗位培训的从业人员;
(四)符合法律、法规及国家其他有关规定。第七条经营高危险性体育项目的,应当向市或者县(市)体育行政部门申请办理行政许可手续,并提交下列材料:
(一)申请书。申请书应当包括申请人的名称、住所,拟经营的高危险性体育项目;
(二)体育设施符合相关国家标准的说明性材料;
(三)体育场所的所有权或使用权证明;
(四)社会体育指导人员、救助人员的职业资格证明;
(五)安全保障制度和措施;
(六)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材料。第八条体育行政部门应当自收到经营高危险性体育项目申请书之日起三十日内作出决定。对审核合格的,予以登记,颁发《高危险性体育项目经营许可证》;对审核不合格的,应当书面通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第九条经营一般性体育项目的,应当自开办之日起三十日内携带法定代表人或者负责人身份证明、场地和器材设施安置平面图、经营项目器材合格证等材料向市或者县(市)体育行政部门备案。第十条变更名称、场所、法定代表人、经营范围的,须到体育行政部门办理相关手续。第十一条从事国际性、全国性和跨市、区的经营性体育竞赛、体育表演活动应当按照有关法规规定办理相关手续。第十二条教师、指导员、救护员和体育信息咨询、体育中介服务等专业技术人员,应当具有职业资格证书。第十三条发布体育经营活动广告,应当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办理相关手续。第十四条体育活动的名称、徽标、旗帜及吉祥物等标志,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予以保护。
利用上述标志从事体育经营活动的,应当征得权利人同意。第十五条体育经营活动应当健康文明,禁止从事具有淫秽、伪科学内容和其他有害消费者身心健康的活动。
体育经营活动中禁止贿赂、诈骗、组织赌博行为。
体育经营活动中禁止弄虚作假,欺骗消费者。第十六条经营者必须保证体育设施、器材的安全、正常使用,对可能危及消费者安全的事宜,应当作出说明、设置明显的警示标志,并按要求配备体育专业技术人员,防止危害的发生。
经营者在体育经营活动场所接纳消费者不得超出其人员容量的限制。第十七条体育、演出等场所的经营者不得接纳未依法取得相应许可证件或者批准手续的体育经营活动。第十八条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并享有下列权利:
(一)自主选择活动项目;
(二)要求经营者按照承诺提供服务;
(三)人身、财产安全不受损害;
(四)人格尊严、民族风俗习惯受到尊重;
(五)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第十九条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体育经营活动场所、设施、设备。第二十条体育行政部门应当依法对体育经营活动进行监督检查,执法人员执行公务时,应当出示执法证件,并不得少于两人。

⑶ 学校体育工作条例颁发于几几年

法律分析: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于1990年2月20日国务院批准。1990年3月12日国家教育委员会令第8号、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令第11号发布,根据2017年3月1日《国务院关于修改和废止部分行政法规的决定》修订。

法律依据:《学校体育工作条例》 第三十一条 本条例自发布之日起施行。原教育部、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1979年10月5日发布的《高等学校体育工作暂行规定(试行草案)》和《中、小学体育工作暂行规定(试行草案)》同时废止。

⑷ 请概述一下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的内容

第一章为总则,说明制定本条例的理由和适用的对象。还明确提出了学校体育教育的基本任务,特别指出学校体育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

第二章是体育教学。明确规定普通中小学、农业中学、职业中学、中等专业学校和普通高等学校一、二年级各年级必须开设体育课,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质量。明确提出体育是学生毕业入学考试的科目。

第八章奖惩。它规定了奖惩条件。

第九章附则。明确了不适用本规定并可参照本规定的院校和专业,规定同时废止两项暂行规定。

⑸ 浅谈大学生体育锻炼方式以及体育锻炼途径

大学生体育锻炼方式调查结果与分析
从表1可以看出,有19.3%的大学生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有59.0%的大学生有时参加体育锻炼,有21.7%的大学生偶尔参加体育锻炼。相似的研究成果有:天津7所高校12.3%的大学生坚持体育锻炼,65.9%的大学生有时参加体育锻炼,而21.8%的大学生从未参加体育锻炼;长春市大学生经常锻炼的占22.2%,有时锻炼的占60.0%,几乎不锻炼的占17.8%。影响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有学校体育教育、体育氛围和政策法规的实施等:首先,目前学校体育的“应试教育”现象十分突出,教学围绕考试圈,为了考试而教学。体育锻炼追求的只是眼前利益和近期效益,体育考试及格、体育达标、中考体育加分等,而诸如体育素养,体育意识、兴趣、习惯和技能这些能使学生受益的体育素质被忽略。其次,周围人参与体育活动的气氛和情调作为一个外界刺激因素,对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行为产生着重要影响。对大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有较大影响的是学校“体育群体”,笔者通过对大学生课余体育现状调查发现,大学生的课余体育活动主要依靠大学生自发组织。这种活动方式和组织形式不利于学校资源的利用,也不利于高校体育的科学指导和发展。因此我们要想提高大学生的体育锻炼参与率和质量,必须促进高校“体育社团”的发展,为大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锻炼环境。最后,虽然教育行政部门历来高度重视学校体育,曾多次以不同法定形式对学生的体育活动进行规定。1990年国务院批准颁布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明确指出:“要确保学生每天有1小时体育活动时间(包括体育课)。国家体委于1995年6月23日发布了《全民健身一二一工程》,强调学校做到保证学生每天要有一小时体育活动,每年组织学生开展二次远足、野营活动,每年对学生进行一次身体检查。1995年颁布实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也明确规定学校应当组织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开展课余训练和竞赛。
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但是,目前我国学校体育领域中还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问题。因此,我们要想把体育政策法规落到实处,而不仅仅留于形式或行政口号,要依赖于法律监督、学校领导教师的重视以及有效的舆论宣传和导向。

4大学生体质健康等级调查结果与分析
从表1可以看出,被调查的大学生总的体质健康不及格率为1%,及格率为31%,良好率为51%,优秀率为17%。合格率达到了教育部预计值(98%),其中及格率超出教育部预计值(23%)8个百分点,良好率超出教育部预计值(50%)1个百分点,优秀率低于教育部预计值(25%)8个百分点,可见,大学生体质健康不容乐观。相似的研究成果有:“湖北省大学学生体质健康不及格率为2.17%,及格率为37.21%,良好率为47.29%,优秀率为13.27%”(吴建喜,陈伟,曾吉等);“辽宁省大学学生体质健康不及格率为10.25%,及格率为58.68%,良好率为21.13%,优秀率为9.94%”(刘贺,孙德瑞,高亭昕等);“复旦大学和北京大学学生体质健康不及格率为1.45%和0.2%,及格率为2O.57%和28.7%,良好率为51.95%和5O.5%,优秀率为26.02%和20.6%”(胡湖,颜飞卫)。影响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首先,运动不足是目前学术界公认的最主要因素;其次,饮食不合理,部分大学生热量、脂肪摄人过多,有些大学生为减肥营养摄入不足;再次,不吃早餐、过度上网和吸烟喝酒等不良生活方式因素的影响。
5大学生体育锻炼方式与体质健康的相关性研究结果与分析

从表2可以看出,大学生体育锻炼方式与体质健康有非常显著的相关性,经常参加锻炼的大学生组体质健康优秀和良好率高于偶尔锻炼的大学生逐渐趋于平和,运动效果显著。”“健身锻炼每星期至少3次,如每周少于3次,效果就不显著。而全身持久性锻炼(耐力锻炼)的效果与频度有关,频度越多,收获越大。”
为什么经常参加锻炼的大学生组体质健康优秀率和良好率高于偶尔参加锻炼的大学生组呢?由于体育锻炼能对大学生的生理、心理和社会产生全面的效应。首先,体育锻炼能改善大学生的生理功能:体育锻炼能改善人体神经系统的功能,包括改善神经过程的均衡和灵活性,使人体能够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改善中枢神经系统对内脏器官的调节能力,增强人的体质和健康水平;体育锻炼能提高人体心血管系统的功能,包括改善体内物质代谢过程,减少脂质在血管壁的沉积,保持和增强血管壁的弹性;体育锻炼能增强人体呼吸系统的功能,使呼吸次数增加,呼吸加深,使肺通气量大大增加;体育锻炼能增强人体运动系统的功能,包括使骨密质增多,骨壁增厚,骨松质排列有序,并能延长骨化时间,从而增强骨的抗压和抗扭曲性能,能使肌肉力量增强,并能使关节变得灵活坚固,使人体健壮健美;体育锻炼能促进消化吸收增强,使营养物质的吸收更彻底,代谢排除得更干净;体育锻炼能使内分泌活动更加旺盛等。
其次,Taylor(1985)对体育锻炼的心理效应研究发现:体育锻炼可增加或提高学业成绩、自信心、情绪稳定性、独立性、心理控制源内控倾向、良好心境、知觉能力、身体意象和身体能力感;Berber(1993研究报道,有规律地从事中等强度(HRn~ax的6O%一75%)活动的锻炼者每次活动20—60min,有助于情绪改善;McDonald&Hodgdon(1991)对有氧健身锻炼与特质人格关系进行研究,结果发现有氧健身运动在人格与评价上有积极型效果。最后锻炼还能改善大学生的精神面貌。有利于大学生形成一种长期、系统、不懈追求的价值观,有利于大学生建立起健康、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
6结论与建议
1)大学生体育锻炼方式与体质健康有非常显著的相关性,经常锻炼的大学生组体质健康优秀和良好率高于偶尔锻炼的大学生组。
2)建议对学生体育锻炼实施干预策略。严格执行《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制定更为严格的实施细则,明确校长为学生体质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对校长实施“以运动锻炼为核心的健康管理模式”的轮训,考核校长的健康管理绩效。
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督促学校树立“培养:生体育锻炼习惯优先”的教育思想,对学校体育工作实施“运动锻炼参与率”、“运动习惯巩固率”和“体质健康指标改善率”的三项考核。整理人论文网:www.bfblw.com

⑹ 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的第三章 课外体育活动

第十条开展课外体育活动应当从实际情况出发,因地制宜,生动活泼。
普通中小学版校、农业中学、职业权中学每天应当安排课间操,每周安排三次以上课外体育活动,保证学生每天有一小时体育活动的时间(含体育课)。
中等专业学校、普通高等学校除安排有体育课、劳动课的当天外,每天应当组织学生开展各种课外体育活动。
第十一条学校应当在学生中认真推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达标活动和等级运动员制度。
学校可根据条件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远足、野营和举办夏(冬)令营等多种形式的体育活动。

⑺ 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的第三章 使用和服务

第十六条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单位应当完善服务条件,建立、健全服务规范,开展与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功能、特点相适应的服务,保障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用于开展文明、健康的文化体育活动。
第十七条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应当根据其功能、特点向公众开放,开放时间应当与当地公众的工作时间、学习时间适当错开。
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开放时间,不得少于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定的最低时限。国家法定节假日和学校寒暑假期间,应当适当延长开放时间。
学校寒暑假期间,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单位应当增设适合学生特点的文化体育活动。
第十八条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单位应当向公众公示其服务内容和开放时间。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因维修等原因需要暂时停止开放的,应当提前7日向公众公示。
第十九条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单位应当在醒目位置标明设施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第二十条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单位提供服务可以适当收取费用,收费项目和标准应当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批准。
第二十一条需要收取费用的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单位,应当根据设施的功能、特点对学生、老年人、残疾人等免费或者优惠开放,具体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制定。
第二十二条公共文化设施管理单位可以将设施出租用于举办文物展览、美术展览、艺术培训等文化活动。
公共体育设施管理单位不得将设施的主体部分用于非体育活动。但是,因举办公益性活动或者大型文化活动等特殊情况临时出租的除外。临时出租时间一般不得超过10日;租用期满,租用者应当恢复原状,不得影响该设施的功能、用途。
第二十三条公众在使用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时,应当遵守公共秩序,爱护公共文化体育设施。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损坏公共文化体育设施。

⑻ 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的第七章 组织机构和管理

第二十三条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健全学校体育管理机构,加强对学校体育工作的指导和检查。
学校体育工作应当作为考核学校工作的一项基本内容。普通中小学校的体育工作应当列入督导计划。
第二十四条学校应当由一位副校(院)长主管体育工作,在制定计划、总结工作、评选先进时,应当把体育工作列为重要内容。
第二十五条普通高等学校、中等专业学校和规模较大的普通中学,可以建立相应的体育管理部门,配备专职干部和管理人员。
班主任、辅导员应当把学校体育工作作为一项工作内容,教育和督促学生积极参加体育活动。学校的卫生部门应当与体育管理部门互相配合,搞好体育卫生工作。总务部门应当搞好学校体育工作的后勤保障。
学校应当充分发挥共青团、少先队、学生会以及大、中学生体育协会等组织在学校体育工作中的作用。

⑼ 吉林省全民健身条例(2017修改)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促进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保障公民参加全民健身活动的合法权益,提高公民身体素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全民健身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第二条本省行政区域内的全民健身活动,适用本条例。第三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全民健身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制定全民健身实施计划,建立和完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加大对农村地区和城市社区等基层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的投入,促进全民健身事业均衡协调发展。第四条全民健身工作实行政府统筹协调、部门各负其责、社会共同支持、公民积极参与的机制。第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体育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全民健身工作,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做好与全民健身有关的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体育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全民健身的科学研究,发掘、整理民族、民间传统健身项目,开发适合本地特点的全民健身项目,开展具有本地特色的全民健身活动,推广科学的健身方法。第六条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负责组织开展辖区内的全民健身活动。将全民健身工作纳入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加强文体活动站、文体活动室的建设。

社区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应当协助政府和有关部门做好全民健身工作,为辖区内的单位、组织和公民参与健身活动提供服务。第七条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等人民团体应当结合各自特点,组织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第八条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站等大众传播媒体应当加强对全民健身的宣传,普及科学健身知识,增强公民健身意识。第九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全民健身工作所需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并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步增加对全民健身的投入。

体育彩票公益金应当按照国家规定,重点用于组织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培训社会体育指导员、进行国民体质监测和全民健身设施的建设、管理与维护,并逐步提高对农村地区和城市社区的投入比例。

利用福利彩票公益金建设社会福利设施时,应当按照国家规定,设置适合老年人和残疾人健身活动的设施。

鼓励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投资兴建全民健身设施,举办健身活动,为全民健身事业提供捐赠或者赞助。第十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对组织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应当给予表彰、奖励。第二章全民健身活动第十一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体育主管部门应当举办以推动全民健身为目的的群众性体育活动。每年六月至十月组织开展全省“全民健身百日行”系列活动。第十二条县级人民政府体育主管部门应当在传统节日和农闲季节组织开展与农村生产劳动和文化生活相适应的全民健身活动。第十三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健全体育总会组织,发挥体育群众团体组织作用,服务于全民健身活动。

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等应当建立健全全民健身活动组织,有计划地组织和开展经常性的全民健身活动。第十四条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依法建立体育协会、健身俱乐部、健身辅导站(点)等体育社会组织,组织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宣传普及健身知识。

各级体育总会、单项体育协会、行业体育协会和体育类民办非企业单位等体育社会组织,应当根据组织章程和各自特点,组织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第十五条学校应当按照国家规定课时开设体育课,组织开展广播体操、眼保健操和多种形式的课外体育活动,确保学生每天至少一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学校每年至少要举办一次全校运动会。

学校应当加强对学生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引导和管理,执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建立学生体质健康档案,定期对学生进行体质监测。第十六条社区居民委员会应当结合社区特点,组织开展小型多样的体育健身活动。

村民委员会应当结合农村特点,组织开展适合农民参加的体育健身活动。第十七条公民参加全民健身活动,应当遵守健身场所的规章制度,爱护健身设施,维护健身环境,不得影响他人的正常工作和生活。第十八条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利用健身活动宣扬封建迷信、违背社会公德、扰乱公共秩序、损害公民身心健康。第三章全民健身设施第十九条本条例所称全民健身设施,是指公共体育设施和其他向公众开放用于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的设施。

本条例所称公共体育设施,是指由各级人民政府举办或者社会力量举办的,向公众开放用于开展体育活动的公益性体育场(馆)等的建筑物、场地和设备。

⑽ 吉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废止和修改部分地方性法规的决定(2004)

一、废止《吉林省工业劳动卫生管理条例》。二、《吉林省劳动保护条例》第四十三条第五项“会同建设行政部门对建筑施工企业进行安全资格审查认证;”删除。三、《吉林省劳动力市场管理条例》第二十六条“用人单位和各类职业介绍机构利用广播、电视、报纸、期刊及其他媒介向社会发布招工、招聘广告和简章前,必须到当地县级以上劳动行政部门或其委托的就业服务机构办理审批手续。未经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准张贴、传播或通过新闻媒介向社会发布招工、招聘广告和简章。”删除。
第三十条“用人单位招用农村或外埠劳动力,必须经用人单位所在地县级以上劳动行政部门或其委托的就业服务机构批准。具体办法,按照省人民政府的有关规定执行。”删除。
第三十九条中“或者第二十六条”删除。
第四十条中“第三十条”删除。
第四十一条“对违反本条例第三十条规定的,责令改正,对劳动者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删除。四、《吉林省道路交通管理条例》第十四条“机动车、助力车和残疾人专用车,未经省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参加鉴定或者鉴定不合格的,不得申报生产企业目录和产品目录。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对未编入产品目录的车辆不准核发牌证。”删除。
第十八条“机动车在车籍以外驻点超过三个月的,须到驻点所在地公安交通管理部门进行登记,并接受管理。”删除。
第三十四条“机动车驾驶员到外地驻点驾驶车辆超过三个月的,须到驻点所在地公安交通管理部门进行登记,并接受管理。”删除。
第四十条第二款“货运机动车在公路上行驶,距离超过二十五公里必须附载乘员的,须经县(市、区)公安交通管理部门批准。”删除。
第四十二条“车辆在道路上载运易燃、易爆、剧毒等危险品时,必须遵守国家有关规定,向当地公安交通管理部门申领准运证,并按指定的时间、路线、地点行驶和停放。”修改为:“机动车载运爆炸物品、易燃易爆化学物品以及剧毒、放射性等危险物品,应当经县级以上公安机关批准后,按照指定的时间、路线、速度行驶,悬挂警示标志并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
第六十六条“在公路两侧开山放炮,危及道路交通安全的,须经县(市、区)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审批。开山放炮的单位应在放炮区域设有专人维护秩序。”删除。
第七十条“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应当对公共停车场(库)的停车车位数、出入口位置、停车场(库)内交通标志线设计进行审核。”“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对公共停车场(库)建设设计方案的审核,应征得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同意,方可办理施工手续。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在停车场(库)建设竣工后,参加验收。经验收合格的方准使用。”删除。
第七十二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占用道路作为停车场(库),或者擅自改变停车场(库)的使用性质。需临时占用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建设的停车场(库)作非停车场(库)用的,应当征得公安交通管理部门的同意。需要改变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建设的停车场(库)使用性质的,须经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和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对于占用道路作为停车场(库)或者擅自改变停车场(库)使用性质的,应限期清除。逾期不清除的,由公安机关强制清除。”修改为:“除法律、法规规定的之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占用城市道路作为停车场(库)。对于占用城市道路作为停车场(库)的,应当限期清除。逾期不清除的,由公安机关强制清除。”五、《吉林省消防条例》第二十四条“从事自动消防系统工程的消防工程专业承包企业,必须经过省级公安消防机构初审,方可申办企业施工资质。”“设置自动消防系统的工程,投入使用前,应由建设单位报省公安消防机构进行检验,检验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删除。
第三十一条“维修消防器材的单位,须经省公安消防机构审查同意。”“经销消防器材的单位,须经市(州)公安消防机构审查同意。”删除。六、《吉林省体育经营活动管理条例》第七条“申请从事体育经营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均须符合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条件,向本条例第八条、第九条规定的相关的体育行政部门提出申请,经审核同意后,按照国家和省的有关规定,办理其他有关审批、登记手续。”修改为:“申请从事体育经营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均须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条件,按照国家和省的有关规定,办理有关手续。”
第八条“从事国际性、全国性和跨省级行政区域范围的体育竞赛和体育表演经营活动,由省体育行政部门审核,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审批手续后进行。”删除。
第九条“本省体育行政部门办理体育经营活动审核手续,按照下列规定进行:(一)跨市(州)行政区域以及省体育行政部门所属单位申请经营的,由省体育行政部门审核;(二)市(州)所属单位申请经营的,由市(州)体育行政部门审核;(三)县(市、区)、乡(镇)所属单位和个人申请经营的,由县(市、区)体育行政部门审核;(四)其他单位、香港特别行政区和台湾、澳门以及国外人员申请经营的,由市(州)体育行政部门审核;(五)上级体育行政部门负责审核的体育经营活动可以授权下级体育行政部门审核。”删除。
第十条“在从事体育经营活动的过程中,需要合并或者分立经营场所以及变更经营者、经营项目或者经营地点的,须事先到原办理审核、审批、登记手续的机关办理变更手续。”删除。
第十一条“体育活动经营者从事体育经营活动的时间超过一年的,必须接受法律、法规规定的年度检验。”删除。
第十二条“体育行政部门审核体育经营活动必须按照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条件进行,并在接到申请人的书面申请材料之日起,按照本条例第十三条规定的期限办理完结。对于符合条件的,予以同意;对于不符合条件,不予同意的,书面通知申请人。”删除。
第十三条“本省体育行政部门审核体育经营活动的期限:(一)体育竞赛和体育表演经营活动为10日;(二)其他体育经营活动为30日;(三)法律、法规对于审核期限另有规定的,按照规定办理。”删除。
第十八条“对违反本条例规定,未经体育行政部门审核同意,从事体育经营活动的单位和个人,责令其停业,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以1000元以上10000元以下的罚款。”删除。
第十九条“对于违反本条例规定,未到体育行政部门办理体育经营活动变更手续的,给予警告,责令其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责令其停业,并处以5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的罚款。”删除。
第二十条“对于违反本条例第十四条、第十五条规定以及未到有关部门办理审批、登记、变更或者年度检验手续的,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予以处罚。”修改为:“对于违反本条例第十四条、第十五条规定的,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予以处罚”。

热点内容
婚姻法那条最不合理 发布:2025-02-02 09:08:55 浏览:272
违反行政法规导致合同无效 发布:2025-02-02 09:08:22 浏览:482
广州市天河法院 发布:2025-02-02 08:55:03 浏览:363
工资随意更改劳动法怎么办 发布:2025-02-02 08:06:44 浏览:595
模范法官胡国运的妻子 发布:2025-02-02 07:59:34 浏览:234
贵阳有名离婚律师 发布:2025-02-02 07:43:16 浏览:515
有关禁毒的法律知识 发布:2025-02-02 07:28:50 浏览:350
香港律师资格考试 发布:2025-02-02 06:53:18 浏览:335
新民事诉讼法涉外基层法院 发布:2025-02-02 06:45:22 浏览:789
港府司法复核 发布:2025-02-02 06:25:04 浏览: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