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扬尘条例
㈠ 江门市扬尘污染防治条例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防治扬尘污染,改善环境空气质量,保障公众健康,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扬尘污染防治及其监督管理活动。第三条本条例所称扬尘污染,是指在建设工程施工、建(构)筑物拆除、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生产、物料运输和堆放、道路养护和保洁、绿化作业、矿产开采、农业生产等活动中以及因土地裸露产生颗粒物对大气造成的污染。第四条扬尘污染防治坚持政府主导、属地管理、防治结合、公众参与、损害担责的原则。第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扬尘污染防治工作,将扬尘污染防治工作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制定扬尘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建立健全扬尘污染防治统筹协调和长效管理机制。
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按照职责开展扬尘污染防治工作。
村(居)民委员会协助有关主管部门和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开展扬尘污染防治工作。第六条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扬尘污染防治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协调其他相关主管部门履行管理职责,负责工业企业物料堆场(仓库)扬尘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工作。
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负责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施工活动、商品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生产活动、已确定建设单位的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建设用地等扬尘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工作。
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负责公路、港口码头等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维修、拆除等施工活动和使用裸地停车场扬尘污染防治,以及所辖公路养护清扫保洁和绿化工程、绿化作业,交通运输工程建设用地,港口码头物料堆场等扬尘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工作。
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水利工程建设和拆除等施工活动、河道管理范围内砂石堆放场、水利工程建设用地等扬尘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工作。
自然资源主管部门负责除农村村民非法占用土地所建住宅外的违法用地建(构)筑物拆除工程,矿山开采、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和未确定建设单位的建设用地等扬尘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工作。
城市管理综合执法主管部门负责市政公用设施维修、城市内违反城乡规划的建(构)筑物拆除、城市公共绿化作业、城市道路清扫保洁、城市生活垃圾运输以及建筑垃圾消纳场(含临时)等扬尘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工作。
农业农村主管部门负责农业生产活动排放大气污染物和秸秆等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的监督管理工作。
公安交通管理部门负责依法查处余泥渣土、建筑垃圾等易产生扬尘物料运输车辆违反禁行、限行区域和时间通行的道路交通违法行为。
发展改革、工业和信息化、财政等其他相关主管部门根据各自职责做好扬尘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工作。第七条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主管部门和社会团体、学校、新闻媒体、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等应当开展扬尘污染防治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普及扬尘污染防治科学知识,倡导文明、节约、低碳、绿色消费习惯和生活方式。
鼓励、支持行业协会和有关企业制定、实施扬尘污染防治规范。行业协会应当加强行业自律,开展扬尘污染防治法律、法规和相关知识的宣传,督促会员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和减少扬尘污染。第八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扬尘污染以及监管工作举报制度,并公布受理方式。
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对扬尘污染违法行为进行举报,有权对各级人民政府、主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不依法履行职责的行为向其上级机关或者监察机关举报。
有权处理的部门受理举报后,应当依法调查处理,在规定期限内将处理结果告知举报人,并对举报人信息予以保密。对不属于本部门管辖的,应当移送有管辖权的部门,并将移交情况告知举报人。
举报事项经查证属实的,应当对举报人给予奖励。第九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大扬尘污染防治科研经费的投入,促进抑尘、除尘、防尘技术的研发应用。倡导和推行绿色施工管理,有效节约资源并提高废弃物利用率。鼓励和促进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对在扬尘污染防治工作中具有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或者奖励。第二章防治要求及措施第十条建设单位应当履行下列职责:
(一)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在提交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表中,应当包括扬尘污染的评价内容和防治措施。
(二)将扬尘污染防治费用列入工程造价,实行单列支付。在招标文件中要求投标人制定施工现场扬尘污染防治措施。在施工承包合同中明确施工单位的扬尘污染防治责任。
(三)将扬尘污染防治内容纳入工程监理合同,监督监理单位落实扬尘污染防治监理责任。
(四)监督施工单位建立扬尘污染防治制度,按照合同落实各项扬尘污染防治措施。
㈡ 怀化市扬尘污染防治条例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湖南省大气污染防治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建设工程施工、装饰装修、建(构)筑物的拆除、物料运输和堆放、矿山作业、石材加工、商品混凝土和预拌砂浆生产、道路和露天公共场所保洁、园林绿化施工、垃圾收运处理等活动以及裸露土地产生的空气颗粒物对大气造成的扬尘污染防治及其监督管理活动。
城市规划区以外农村村民在集体土地上的建设活动,不适用本条例。第三条扬尘污染防治应当遵循谁管辖谁负责、谁审批谁监管、谁污染谁担责的原则,实行源头防治、城乡共治、综合治理。第四条市、县(市、区)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的扬尘污染防治工作,制定扬尘污染防治专项方案,建立扬尘污染防治统筹协调、信息共享、资金保障、监测预警、责任考核机制。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按照上级人民政府的工作安排组织开展扬尘污染防治工作,及时制止、依法处理本辖区的扬尘污染违法行为。
村(居)民委员会协助开展扬尘污染防治工作。第五条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对本辖区内的扬尘污染防治实施统一监督管理,负责工业企业物料堆场的扬尘污染防治监督管理和违法行为行政处罚工作,负责石材加工、商品混凝土和预拌砂浆生产扬尘污染防治违法行为的行政处罚,会同有关主管部门提出防治目标,经市、县(市、区)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负责房屋建筑、建筑土方、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等工程施工和装饰装修、建(构)筑物拆除、商品混凝土和预拌砂浆生产等扬尘污染防治监督管理工作。
城市管理主管部门负责城市规划区内散装、流体物料运输和易产生扬尘污染的物料堆放,违法建(构)筑物拆除,城市道路和露天公共场所清扫保洁,填埋场和消纳场作业,园林绿化,破道施工,市政基础设施维修,垃圾收运处理等扬尘污染防治监督管理和违法行为行政处罚工作,行使前款除商品混凝土和预拌砂浆生产以外违法行为的行政处罚权。
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负责铁路、公路及其附属设施、公路运输场站、港口、码头工程施工和公路养护保洁等扬尘污染防治监督管理和违法行为行政处罚工作,负责城市规划区外散装、流体物料运输扬尘污染防治监督管理和违法行为的行政处罚。
自然资源和规划主管部门负责储备用地、土地平整施工和矿山作业等扬尘污染防治监督管理工作。
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负责设定易产生扬尘的物料运输车辆禁行、限行的区域和时间,依法查处道路交通违法行为。
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水利工程施工扬尘污染防治监督管理工作。
发展和改革、市场监督管理、财政、农业农村、林业、工业和信息化等有关主管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扬尘污染防治监督管理工作。第二章防治措施第六条工程建设单位应当将扬尘污染防治费用列入工程造价,并督促施工单位落实扬尘污染防治措施,督促监理单位落实扬尘污染防治监督管理责任。第七条施工单位应当制定并落实具体的施工扬尘污染防治实施方案,在施工工地公示扬尘污染防治措施、责任人、扬尘监督管理主管部门等信息,落实扬尘污染防治费用专款专用制度。第八条实行监理的建设工程,监理单位应当按照有关技术标准将扬尘污染防治纳入工程监理范围,对施工单位未按扬尘污染防治实施方案施工的,应当要求施工单位立即改正,并及时报告工程建设单位和有关主管部门。第九条物业服务企业负责物业服务区域内的扬尘污染防治工作,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参照本条例第十四条第二款规定进行绿化作业;
(二)参照本条例第十五条第一款规定进行清扫保洁作业;
(三)采取事前告知或者签订协议等有效措施督促业主落实装饰装修扬尘污染防治措施;
(四)不得允许未采取装袋运输措施的砂石等易产生扬尘污染的材料进入物业服务区域;
(五)落实地下停车场、露天停车泊位扬尘污染防治措施,对易产生扬尘污染的裸露地面及时采取水泥、沥青硬化等防尘措施;
(六)对未落实扬尘污染防治的装饰装修活动,书面通知业主立即整改;拒不整改的,二十四小时内提交城市管理主管部门处理。
㈢ 张家界市扬尘污染防治条例规定
《张家界市扬尘污染防治条例》规定:
1、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是本行政区域扬尘污染防治工作的统一监督管理部门,协调和督促其他相关部门、单位履行扬尘污染防治管理职责,负责工业企业及物料堆场扬尘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
2、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负责房屋建筑工程、商品混凝土搅拌站的产品生产和运输、市政设施工程和房屋拆除工程、建筑装修装饰等建设施工的扬尘污染防治监督管理,将扬尘污染防治纳入施工单位安全文明考核。
3、城市管理主管部门负责城区内的建筑垃圾、砂石、渣土等易产生扬尘污染的物料运输和堆放,以及道路的清扫保洁、生活垃圾收集清运和处理等过程中的扬尘污染防治监督管理。
4、国土资源、交通运输、水利、人民防空、公安交通管理等主管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对扬尘污染防治实施监督管理。
5、工程建设单位承担建设过程中的扬尘污染防治责任。扬尘污染防治费用应当列入工程预算,足额拨付施工单位,专款专用。
6、工程建设单位依法提交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中,应当包括扬尘污染防治措施。
7、工程建设单位在招标文件中应当要求投标人制定施工现场扬尘污染防治措施,施工现场扬尘污染防治措施应当在建设工程合同中明确约定。
8、工程建设单位自行组织施工的,承担与施工单位同等的扬尘污染防治责任。
9、工程施工单位应当承担工程施工期间的扬尘污染防治责任,落实施工现场扬尘污染防治方案。
10、施工单位应当在施工工地公示扬尘污染防治措施、负责人、扬尘监督管理行政主管部门等信息。
11、监理单位应当将扬尘污染防治纳入监理内容,发现扬尘污染违法行为的,应当要求施工单位整改,并及时报告建设单位及相关主管部门。
12、工厂、学校等企事业单位应当对本单位内的公共活动区域采取绿化、道路硬化等措施防治扬尘污染。
(3)城市扬尘条例扩展阅读
负有扬尘污染防治监督管理职责部门的工作人员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1、扬尘污染信息等应当依法公开而未公开的。
2、对举报和投诉未及时处理或者未按规定及时移交有管辖权的部门处理的。
3、包庇、纵容扬尘污染违法行为的。
4、其他在扬尘污染防治中失职渎职的行为。
㈣ 商丘市城市扬尘污染防治条例
第一条为了有效防治扬尘污染,改善大气环境质量,保障公众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河南省大气污染防治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城市规划区和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规划区的扬尘污染防治与监督管理活动。
本条例未作规定的,适用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第三条本条例所称扬尘污染,是指在建设工程施工、建(构)筑物拆除、公共场所和道路保洁、园林绿化、物料堆放和运输、固体废物填埋、回收和利用等活动中以及因地表裸露产生的颗粒物对大气环境造成的污染。第四条市人民政府负责组织领导全市扬尘污染防治工作。
县(市、区)人民政府负责本辖区内扬尘污染防治工作,根据市扬尘污染防治总体方案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并组织落实。
乡镇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在县(市、区)人民政府领导及其有关部门的指导下,根据本辖区的实际,组织开展扬尘污染防治工作。第五条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对扬尘污染防治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发展改革、工业和信息化、公安、自然资源和规划、住房城乡建设、交通运输、水利、商务、城市管理等相关部门,根据各自职责,做好扬尘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工作。第六条负有扬尘污染防治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应当公开投诉举报方式,依法受理、处理投诉举报,并为举报人保密。
鼓励、支持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对违反扬尘污染管理规定的行为进行投诉举报;举报内容经查证属实的,受理部门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对举报人给予奖励。第七条负有扬尘污染防治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应当依法对扬尘污染防治工作实施监督管理和现场检查。
被检查的单位或者个人应当配合检查,如实反映情况、提供必要的资料,不得拒绝或者阻挠执法人员的监督检查。
实施检查的部门、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应当为被检查的单位或者个人保守商业秘密。第八条建设单位应当将防治扬尘污染的费用列入工程造价,作为不可竞争费用纳入工程建设成本,并在施工承包合同中明确施工单位扬尘污染防治责任。
建设项目在招标文件中应当明确扬尘污染防治绿色施工的要求,实行招投标源头控制。
暂时不能开工的建设用地,建设单位应当对裸露地面进行覆盖;超过三个月未开工的,应当采取绿化、铺装或者遮盖等防尘措施。第九条施工单位施工应当制定扬尘污染防治实施方案,并遵守下列规定:
(一)施工工地设置硬质围挡或者围墙,并采取洒水等抑尘措施;
(二)施工工地内堆放的易产生扬尘污染的物料,以及建筑土方、建筑垃圾、工程渣土等采取覆盖、密闭或者其他抑尘措施;覆盖材料符合绿色环保要求;对已风化、破损达不到防尘效果的防尘网及时更换;
(三)施工现场出口处设置车辆冲洗设施并配套设置排水、泥浆沉淀设施,施工车辆不得带泥上路行驶,施工现场道路以及出口周边的道路不得存留建筑垃圾和泥土;
(四)施工现场出入口、材料堆放区、材料加工区、生活区和主要道路等进行硬化,并辅以洒水、喷淋、冲洗等抑尘措施;确因生态和耕种等原因不能硬化的,采取其他有效措施防治扬尘污染;
(五)施工现场实行监督员、管理员、网格员联合管控机制,并在显著位置公示扬尘污染防治实施方案和监督员、管理员、网格员信息及职责;
(六)规模以上施工工地安装在线监测监控系统,并与主管部门联网;
(七)易产生扬尘污染的施工作业采取有效抑尘措施;
(八)其他应当采取的防尘措施。第十条建(构)筑物拆除,除应当遵守本条例第九条相关规定外,拆除时应当采取有效抑尘的洒水、喷淋等措施;拆除完成后,对裸露地面采取覆盖、绿化等防尘措施。第十一条市政公共设施、园林绿化、道路和管线铺设施工单位施工,除应当遵守本条例第九条相关规定外,还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实施挖土、装土、堆土、路面切割、破碎等作业的,不间断在作业表面采取洒水、喷雾等抑尘措施,作业完成后,及时清理现场;
(二)采取分段开挖、分段回填方式施工的,已回填后的沟槽,采取覆盖或者洒水等抑尘措施;未及时回填的,进行覆盖;
(三)因工程技术标准要求,确需晾晒土方的,可以在一定区域内晾晒,晾晒完成后或者在晾晒期间遇到产生扬尘的天气时,及时收拢覆盖。
㈤ 荆州市扬尘污染防治条例
第一章总 则第一条为了有效防治扬尘污染,保护和改善大气环境,保障公众健康,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湖北省大气污染防治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扬尘污染防治及其监督管理活动。第三条本条例所称扬尘污染,是指在建设工程施工、建(构)筑物拆除、物料堆放与运输、绿化施工、道路保洁、矿山开采等活动中产生的粉尘颗粒物造成的大气环境污染。第四条扬尘污染防治应当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损害担责的原则,实行政府主导、部门监管、属地管理、公众参与的机制。第五条市、县级人民政府负责本辖区的扬尘污染防治工作,履行下列职责:
(一)制定扬尘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年度工作方案;
(二)建立扬尘污染防治统筹协调、长效管理和资金投入保障机制;
(三)建立公共监测和预警机制,组织制定应急预案;
(四)建立健全扬尘污染防治的监督检查、考核评价和责任追究等制度;
(五)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职责。
荆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荆州纪南生态文化旅游区管理委员会、荆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按照职责权限负责本区域内扬尘污染防治工作。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根据法律法规规定和上级人民政府的要求,负责本辖区内扬尘污染防治工作。
村(居)民委员会协助开展扬尘污染防治工作。第六条生态环境部门对扬尘污染防治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协调和督促其他相关部门履行扬尘污染防治管理职责,会同有关部门确定和公布重点扬尘污染源;负责工业企业物料堆场扬尘污染防治监督管理工作。第七条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负责房屋建筑、市政基础设施、建(构)筑物拆除等工程施工扬尘污染防治监督管理工作。
市、县级人民政府确定的房屋征收部门负责中心城区棚户区改造工程的扬尘污染防治监督管理工作。
城市管理部门负责建筑垃圾、砂石、混凝土等物料的运输、违法建(构)筑物拆除、市政道路绿化和清扫保洁、生活垃圾收集清运和处理过程中的扬尘污染防治监督管理工作。
交通运输部门负责交通设施建设、维修、管理等活动和港口码头物料堆场的扬尘污染防治监督管理工作。
公安交通管理部门负责审核确定易产生扬尘污染的运输车辆行驶路线和通行时间,查处上述车辆交通违法行为。
水利部门负责水利工程施工等扬尘污染防治监督管理工作。
其他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扬尘污染防治监督管理工作。第二章防治措施第八条扬尘污染防治责任主体应当建立扬尘污染防治管理制度,采取相应防治措施。第九条建设单位应当在施工合同中明确施工单位扬尘污染防治责任,并将扬尘污染防治费用作为不可竞争费用列入工程造价,专项用于扬尘污染防治。第十条施工单位应当制定扬尘污染防治方案,依法向相应的扬尘污染防治监督管理部门备案,并落实防治措施。
施工单位应当在施工工地公示扬尘污染防治措施、责任人和监督管理部门等信息。第十一条监理单位应当将施工扬尘污染防治措施纳入监理范围,并督促落实;对未落实的,应当要求施工单位立即改正,并及时报告建设单位及相关管理部门。第十二条工程施工应当符合下列扬尘污染防治一般要求:
(一)施工工地周围按照规范要求设置硬质、连续的封闭围挡,城区主要路段、景观区域、繁华区域的施工围挡高度不小于二百五十厘米,一般路段的施工围挡高度不小于一百八十厘米;
(二)施工工地主要道路、围挡、房屋建筑主体结构外围及其他产生扬尘污染的部位均匀安设喷雾、喷淋设施,喷雾能有效覆盖防尘区域;
(三)实施土方、基础施工、拆除、爆破、机械剔凿作业、材料切割以及装卸、搬移物料等易产生扬尘的作业时,采取持续加压喷淋或者其他措施抑制扬尘产生;
(四)在工地内堆放砂石、土方、建筑垃圾及其他易产生扬尘的物料,采取定期洒水等措施,四十八小时内不使用或者不清运的,采用防尘网、防尘布等措施完全覆盖;
(五)因施工作业裸露的地面按时洒水,超过四十八小时不作业的,采取覆盖等防尘措施,超过三个月不施工的,进行绿化和铺装;
(六)施工工地的出入口内侧,配备冲洗设备,有基坑开挖和土方外运的项目,设置车辆冲洗池,车辆冲洗干净后方可驶出施工工地;
(七)施工工地的出入口、车行道路、材料加工和堆放区的地面按照规定作硬化处理,并进行洒水和清扫;
(八)施工工地使用预拌混凝土、预拌级配碎石和预拌水稳混合料,不得在城市建成区内的施工工地现场搅拌砂浆;
(九)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措施。
㈥ 肇庆市扬尘污染防治条例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防治扬尘污染,保护和改善大气环境,保障公众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扬尘污染的预防、治理、监督和管理。
本条例所称扬尘污染,是指各类施工工地,铺装与未铺装路面,广场及停车场,各类露天堆场、货场、采矿采石场,城区裸土地面,清扫保洁,绿化作业,物料混合、装卸、传送与运输等场所和活动所产生的空气颗粒物对大气造成的污染。第三条扬尘污染防治应当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坚持属地管理、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损害担责的原则。第四条市、县(市、区)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扬尘污染防治工作,制定本行政区域扬尘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建立扬尘污染防治协调工作机制,加大对扬尘污染防治的财政投入,将扬尘污染防治工作纳入环境保护责任制考核。
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按照职责开展扬尘污染防治工作。
村(居)民委员会应当协助开展扬尘污染防治工作。第五条生态环境行政主管部门对辖区内的扬尘污染防治实施统一监督管理,负责工业企业物料堆场(仓库)等扬尘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工作。
住房和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房屋建筑施工、市政工程施工、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生产、建(构)筑物拆除、建设项目已动工但因分期建设暂时不能开工的建设用地裸露地面等扬尘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工作。
交通运输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公路、港口、码头、车站等交通建设工程及公路管养施工、物料运输等扬尘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工作。
公安机关负责设定余泥渣土、建筑垃圾等易产生扬尘的物料运输车辆的行驶路线、禁行、限行区域和时间。
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部门负责市政维修工程施工、公共广场及停车场、道路园林绿化施工、建筑堆料、垃圾堆放以及道路清扫、保洁、生活垃圾收集、清运等过程中产生的扬尘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工作。
自然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矿产资源开发、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采石场作业、未确定建设单位的城市建设用地裸露地面等扬尘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工作。
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水利工程施工、河道管理范围内砂场等扬尘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工作。
发展改革、经济信息、财政、林业、农业农村、城乡规划等其他相关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扬尘污染防治的相关管理工作。第六条市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扬尘污染防治监督管理投诉、举报和奖励工作制度。负有扬尘污染防治监督管理职责的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向社会公布统一的举报电话、电子邮箱等,明确受理范围和职责。
单位和个人有权对扬尘污染行为和不依法履行扬尘污染防治监督管理职责的行为进行举报。接受举报的部门应当及时依法核查处理,并对举报人的相关信息予以保密,保护举报人的合法权益。
负有扬尘污染防治监督管理职责的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支持符合法律规定的机关和有关组织提起环境公益诉讼。第七条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扬尘污染防治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增强公众自觉遵守扬尘污染防治法律法规的意识。
新闻媒体应当加强对扬尘污染防治法律法规和科学防治知识的公益宣传。第八条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加大扬尘污染防治科研经费的投入,鼓励、支持单位和个人开展促进抑尘、除尘、防尘科学技术的研究开发,对在扬尘污染防治工作中有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第九条鼓励、支持行业协会制定扬尘污染防治规范,加强行业自律管理。第二章监督管理第十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扬尘污染防治纳入环境监管网格化管理,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全面覆盖、责任到人的原则,实行市、县(市、区)、镇(街)、村(社区)四级网格化监管,明确各级网格监管对象、监管责任人、监管任务和职责。
各级网格责任主体发现本级网格内扬尘污染行为或者接到相关报告后,应当及时进行调查处理;对不属于本级管辖的,要及时移送,并配合相关部门进行调查处理。第十一条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加大扬尘污染执法力度,组织建立公安、生态环境、交通运输、住房和城乡建设、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等相关行政主管部门之间的联动执法机制,依法惩处扬尘污染违法行为。
㈦ 乐山市扬尘污染防治条例
第一章总 则第一条为了防治扬尘污染,保护和改善大气环境,保障公众健康,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四川省<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实施办法》等法律、法规,结合乐山市实际,制定本条例。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扬尘污染防治及其监督管理。本条例未作规定的,适用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本条例所称扬尘污染,是指建设工程施工、建(构)筑物拆除和装饰装修、道路和公共场所保洁、园林绿化施工和养护、矿山开采、易产生扬尘的工业企业生产加工、物料堆放与运输等活动以及因土地裸露产生的颗粒物对大气环境造成的污染。第三条扬尘污染防治坚持全民共治、源头防治、标本兼治、科学施治、厉行法治的原则,实行政府主导、属地管理、部门监管、企业尽责、公众参与、社会监督的共同防治机制。第四条市、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扬尘污染防治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统筹协调、资金投入、绩效考核、督查督办和责任追究等体制机制,对本行政区域的大气环境质量负责。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在县级人民政府的领导和有关部门的指导下,组织开展本辖区扬尘污染防治工作,加强扬尘污染隐患排查,发现违法行为及时制止并向负有扬尘污染防治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报告。
村(居)民委员会应当开展扬尘污染防治,加强环境综合治理,落实基层自治和网格化管理责任,发现违法行为及时劝阻、报告。第五条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对扬尘污染防治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住房城乡建设、发展改革、经济信息化、教育、公安、财政、自然资源、交通运输、水行政、农业农村、商务、文化广电旅游、应急管理、市场监督管理、林业园林等有关部门在法律、法规规定和本级人民政府依法确定的职责范围内,协同做好扬尘污染防治监督管理工作。第六条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履行扬尘污染防治义务,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减少扬尘污染,对所造成的损害依法承担责任。
公民应当践行绿色环保生产生活方式,积极参加城乡环境卫生整治活动,增强扬尘污染防治意识,自觉履行大气环境保护义务。第七条市、县级人民政府及其部门,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普及扬尘污染防治法律、法规和科学知识。
鼓励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社会组织、环境保护志愿者开展扬尘污染防治法律、法规和环境保护知识宣传。
新闻媒体应当加强扬尘污染防治的宣传,对扬尘污染违法行为进行舆论监督。第八条市、县级人民政府应当推广应用先进技术和装备,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加强信息化、智能化建设,提高扬尘污染防治科学技术水平。第二章防治措施第九条工程建设单位应当将防治扬尘污染的费用列入工程造价,并在施工、监理等合同中明确施工单位扬尘污染防治责任。
从事房屋建筑、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河道整治以及建筑物拆除等施工单位应当制定具体的施工扬尘污染防治实施方案,并向负责监督管理扬尘污染防治的主管部门备案。
建设工程监理单位应当将扬尘污染防治纳入工程监理细则,对发现的扬尘污染行为及时制止,并要求施工单位立即整改;对拒不整改或者情节严重的,及时报告扬尘污染防治监督管理部门。第十条城镇建成区和其他人口集中地区,以及公路两侧一定范围等需要重点保护的区域内的房屋建筑、交通、水利等建设工程施工,应当采取下列措施防治扬尘污染:
(一)施工单位在施工工地公示扬尘污染防治措施、负责人、监督管理主管部门以及举报电话等信息;
(二)施工工地按照规范要求设置围墙或者硬质密闭围挡,并安装喷淋等防尘设施,围挡应当坚固、稳定、整洁、美观;
(三)对施工现场进出口通道、场内道路、材料存放区、加工区等场所地坪硬化,或者铺设其他功能相当的材料,并采取洒水、冲洗等防尘措施;对施工作业以外的其他裸露地面进行覆盖或者临时绿化;
(四)施工现场出入口设置车辆冲洗设施,出场前对车身及车轮进行清理;
(五)施工脚手架外侧设置符合标准的密目防尘网(布),拆除时采取洒水等防尘措施;
(六)土方施工、主体施工、总坪施工以及拆除、爆破、切割、钻孔、凿槽等易产生扬尘的作业,采取洒水或者喷淋等防尘措施;
(七)使用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等建筑材料;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可以现场搅拌的,采取密闭搅拌方式,禁止现场露天搅拌;
(八)建筑土方、工程渣土、建筑垃圾及时清运;在场地内堆存的,采用密闭式防尘网遮盖;
(九)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需要安装在线监测和视频监控设备的,应当安装并与有关部门联网;
(十)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措施。
市、县级人民政府和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参照前款规定,推动农村自建房等建设活动扬尘污染防治。
市、县级人民政府应当推动建造方式创新,推广装配式建筑和绿色建材,加强建设工程扬尘污染源头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