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门规章指导意见法律效力
1. 部门规章的效力
法律分析:1、地方规章和部门规章在各自领域内发生法律效力,当对同一事项规定不一致时,由国务院裁决。部门规章,指的是国家最高行政机关所属的各部门、委员会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发布的调整部门管理事项,并不得与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相抵触的规范性文件。主要形式是命令、指示、规定等。
2、地方政府规章,是省、自治区、直辖市、设区的市、自治州的人民政府和广东省东莞市和中山市、甘肃省嘉峪关市、海南省三沙市等四个不设区的市人民政府(比照适用2015年3月15日通过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的决定中有关赋予设区的市地方立法权的规定执行),可以根据法律、行政法规和本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地方性法规,制定规章。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
第八十二条 部门规章之间、部门规章与地方政府规章之间具有同等效力,在各自的权限范围内施行。
第八十六条 部门规章之间、部门规章与地方政府规章之间对同一事项的规定不一致时,由国务院裁决。
2. 部门规章算不算是法律依据
在现实司法实践中,法院作出的裁判依据只能是法律和法规。部门规章仅仅是国务院各部委制定的规章,法院做裁判时不能作为法律依据使用的。
3. 国务院部门规章在民事诉讼中有否效力问题
国务院部门规复章,在民事制诉讼中,具有法律效力。
部门规章,是法律的一个种类。
法律链接:《立法法》第八十条国务院各部、委员会、中国人民银行、审计署和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直属机构,可以根据法律和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决定、命令,在本部门的权限范围内,制定规章。
部门规章规定的事项应当属于执行法律或者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决定、命令的事项。没有法律或者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决定、命令的依据,部门规章不得设定减损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权利或者增加其义务的规范,不得增加本部门的权力或者减少本部门的法定职责。
4. 如何制定企业规章制度,才能有法律效力
5. 部门规章有法律效力吗
法律分析:一般情况下,地方规章和部门规章在各自领域内发生法律效力。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
第八十二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设区的市、自治州的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法律、行政法规和本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地方性法规,制定规章。地方政府规章可以就下列事项作出规定:
(一)为执行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的规定需要制定规章的事项;
(二)属于本行政区域的具体行政管理事项。
设区的市、自治州的人民政府根据本条第一款、第二款制定地方政府规章,限于城乡建设与管理、环境保护、历史文化保护等方面的事项。已经制定的地方政府规章,涉及上述事项范围以外的,继续有效。除省、自治区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经济特区所在地的市和国务院已经批准的较大的市以外,其他设区的市、自治州的人民政府开始制定规章的时间,与本省、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确定的本市、自治州开始制定地方性法规的时间同步。应当制定地方性法规但条件尚不成熟的,因行政管理迫切需要,可以先制定地方政府规章。规章实施满两年需要继续实施规章所规定的行政措施的,应当提请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其常务委员会制定地方性法规。没有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的依据,地方政府规章不得设定减损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权利或者增加其义务的规范。
第八十六条 部门规章签署公布后,及时在国务院公报或者部门公报和中国政府法制信息网以及在全国范围内发行的报纸上刊载。地方政府规章签署公布后,及时在本级人民政府公报和中国政府法制信息网以及在本行政区域范围内发行的报纸上刊载。在国务院公报或者部门公报和地方人民政府公报上刊登的规章文本为标准文本。
6. 部门规章和地方性法规哪个效力大
您好,部门规章和地方性法规具有同等效力。对于行政法规的和地方性法规之间的冲突,行政法规的效力高于地方性法规、规章,应优先适用行政法规的规定。
一、地方性法规不得与行政法规相抵触。
行政法规是国务院为领导和管理国家各项行政工作,根据宪法和法律,并且按照《行政法规制定程序条例》的规定而制定的政治、经济、教育、科技、文化、外事等各类法规的总称;
地方性法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设区的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在不与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制定,由大会主席团或者常务委员会用公告公布施行的文件。
第一百条 省、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和它们的常务委员会,在不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 法律的效力高于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规章。行政法规的效力高于地方性法规、规章。
地方性法规与部门规章之间对同一事项的规定不一致,不能确定如何适用时,由国务院提出意见,国务院认为应当适用地方性法规的,应当决定在该地方适用地方性法规的规定;认为应当适用部门规章的,应当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裁决
【法律依据】
《立法法》第95条第二项:地方性法规与部门规章之间对同一事项的规定不一致,不能确定如何适用时,由国务院提出意见,国务院认为应当适用地方性法规的,应当决定在该地方适用地方性法规的规定;认为应当适用部门规章的,应当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裁决。
7. “指导意见”具有法律效力吗谢谢
“指导意见”不是行政法规,没有法律强制执行效力。
一、“指导意见”属于行政指导行为,不直接产生法律后果:
二、该行为不具有强制执行力。
因此,“指导意见”不是行政法规,也没有法律强制执行效力。
法律效力 fǎ lǜ xiào lì
释义:法律上的约束力。如某个合同发生法律效力,就是该合同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和程序,因而受到法律的保护。
(7)部门规章指导意见法律效力扩展阅读:
法律效力,是指法律所具有或者赋予的约束力。
规范性法律文件与非规范性法律文件都有一定的约束力,要求人们按照法律文件规定的那样行为。
法律效力有时还指某种行为或事实在法律上的效果,即能够获得肯定性法律后果,例如一份依法成立的合同具有法律效力,能够获得法律的保护。
规范性法律文件以及合法的行为和事实的效力是规范性法律文件所赋予的。只要国家机关依据法定的职权和程序制定的规范性法律文件,就具有一定的效力。
法律效力是法律从规范的静态存在走向实践的动态存在的内在根据,法律效力是内含于法律中的对法律调整对象产生作用的能力,因之,其可分为内部效力和外部效力,法律效力的实体根据在于法律的合需要性与合规律性(统称合目的性)。
其形式根据则在于对语法、逻辑、修辞等语言工具的尊重和对内部之正当程序和外部之必要强制的坚守。
通常,法律效力可以分为规范性法律文件和非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效力。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效力,也叫狭义的法律效力,指法律的生效范围或适用范围,即法律对什么人、什么事、在什么地方和什么时间有约束力。
非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效力,指判决书、裁定书、逮捕证、许可证的法律效力。
参考资料来源:
网络-法律效力
8. 部门规章和地方规章的效力等级如何
广义上的地方性法规包括地方法规和地方政府规章。地方法规是地方人大制定的,专及权力机关制定。地属方政府规章是地方政府制定的,即行政机关制定。部门规章是由国务院内的具体部门制定的,及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制定,也是行政机关。 一般来说,地方法规的效力等级高于地方规章(人大高于政府)。部门规章一般是针对某一特定领域的规定,全国均需遵守,具有专项性。而地方法规和规章是针对某一特定地域内的具体规定,具有地缘性。部门规章和地方法规规章间没有严格的等级高低之分。 如果部门规章和地方规章发生冲突,由国务院裁决适用。因为两者都是政府体系内制定的,所以国务院作为中央政府,是两者的共同上级有裁决权。如果部门规章和地方法规发生冲突,国务院可以决定适用地方性法规,若国务院认为应适用部门规章,则需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裁决。因为此时是政府文件和人大文件出现了冲突,作为中央政府的国务院可以决定放弃适用政府文件,服从人大的规定。如果国务院支持适用部门规章的话,则需要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裁决,因为此时全国人大常委会是两者的共同上级。
9. 部门章有法律效力吗
法律分析:法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你所说的这句话,前后两个“法律”含义不一样。前者是指狭义法律,它只单指全国人大制定的规定,所以部门规章不是法律。后者“法律效力”的“法律”是指广义的法律,它包括狭义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等等,统指法律体系。一般情况下,地方规章和部门规章在各自领域内发生法律效力。
法律依据:《立法法》第八十二条 部门规章之间、部门规章与地方政府规章之间具有同等效力,在各自的权限范围内施行。
10. 部门规章的法律效力
法律分析:地方性法规的效力高于本级和下级地方政府规章。部门规章之间、部门规章与地方政府规章之间具有同等效力,在各自的权限范围内施行。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第五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国家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