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规百科 » 义务献血条例

义务献血条例

发布时间: 2022-05-31 01:22:35

㈠ 无偿献血有哪些规定

献血标准

可以献血
1. 年龄:18-55周岁(可申请延续献血年限)
2. 体重:男≥50千克,女≥45千克。
3. 血压:12-20/8-12kpa,脉压差:≥4kpa或90mmhg-140mmhg/60mmhg-90mmhg,脉压差:≥30mmhg。

4. 脉搏:60-100次/分,高度耐力的运动员≥50次/分。

5. 体温正常。
不能献血
1、病毒性肝炎患者、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丙型肝炎病毒抗体阳性者。

2、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艾滋病)患者及人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

3、易感染人免疫缺陷病毒的高危人群,如吸毒史者、同性恋者、多个性伴侣者。

4、麻风病及性传播疾病患者,如梅毒、淋病等。
5、该献血者的血液曾使受血者发生与输血相关的传染病者。
6、过敏性疾病及反复发作的过敏患者,如经常性荨麻疹、支气管哮喘、药物过敏(单纯性荨麻疹不在急性发作期间可献血)。

7、各种结核病患者,如肺结核、肾结核、淋巴结核及骨结核等。
8、心血管疾病患者,如各种心脏病、高血压、低血压、心肌炎以及血栓性静脉炎等。

9、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如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扩张以及肺功能不全等。

10、消化系统疾病患者,如较严重的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肠炎、慢性胰腺炎等。

11、泌尿系统疾病患者,如急慢性肾炎、慢性泌尿道感染、肾病综合征以及急慢性肾功能不全等。

12、血液病患者,如贫血、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及各种出、凝血性疾病。

13、内分泌疾病或代谢障碍性疾病患者,如脑垂体及肾上腺疾病、甲状腺机能亢进、肢端肥大症、尿崩症及糖尿病等。

14、器质性神经系统疾病或精神病患者,如脑炎、脑外伤后遗症、癫痫、精神分裂症、癔病及严重神经衰弱等。

15、寄生虫及地方病患者,如黑热病、血吸虫病、丝虫病、钩虫病、囊虫病、肺吸虫病及克山病和大骨节病等。

16、各种恶性肿瘤及影响健康的良性肿瘤患者。
17、做过切除胃、肾、脾、肺等重要内脏器官手术者。
18、慢性皮肤病患者,特别是传染性、过敏性及炎症性全身皮肤病,如黄癣、广泛性湿疹及全身性牛皮癣等。

19、眼科疾病患者,如角膜炎、视神经炎及眼底有变化的高度近视等。

20、自身免疫性疾病及胶原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肌炎、硬皮病等。

21、克-雅(Creutzfeldt-Jakob)病患者及有家族病史者,或接受可能是来源于克-雅病原体感染的组织或组织衍生物(如硬脑膜、角膜、人垂体生长激素等)治疗者。

22、某些职业病患者,如放射性疾病、尘肺及有害气体、有毒物质所致的急、慢性中毒等。

眼镜度数超过600度者不建议献血,防止发生视网膜脱落情况。
暂时不能
1、拔牙或其他小手术后未满半个月;阑尾切除术、疝修补术及扁桃体手术未满三个月;较大手术后未满半年者。

2、妇女月经期前后三天,妊娠期及流产后未满六个月,分娩及哺乳期未满一年者。

3、感冒、急性胃肠炎病愈未满一周者,急性泌尿道感染病愈未满一个月者,肺炎病愈未满三个月者。

4、某些传染病:如痢疾病愈未满半年,伤寒病愈未满一年者,布氏杆菌病病愈未满二年者,疟疾病愈未满三年者。

5、皮肤局限性炎症愈合后未满一周者,广泛性炎症愈合后未满两周者。

6、口服抑制或损害血小板功能的药物(如含阿司匹林或阿司匹林类药物〕停药后不满五天者。

7、近五年内输注全血及血液成分者。
8、被血液或组织液污染的器材致伤或污染伤口以及施行纹身术后未满一年者。

9、与传染病患者有密切接触史者,自接触之日起至该病最长潜伏期。

㈡ 吉林市无偿献血条例

第一条为动员和组织公民无偿献血,保证医疗临床用血需要和献血者、用血者身体健康,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第二条本市行政区域内的无偿献血及相关活动适用本条例。第三条市人民政府统一领导本市行政区域内的献血工作,保证采供血技术人员配备符合国家规定,将献血工作经费纳入预算管理,制定献血工作规划,加强献血宣传,组织有关部门共同做好献血工作。

县(市)、区人民政府负责本辖区献血工作的动员和组织,建立应急献血者队伍,将献血相关工作经费纳入预算管理,并保证固定、流动献血点建设规划的实施和相关工作的开展。第四条市卫生行政部门是本市献血工作的主管部门,负责血液采集、使用和血液质量安全的监督管理以及血液调剂的管理。

县(市)、区卫生行政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本辖区的献血相关工作。第五条市、县(市)、区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和有关单位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协同做好献血相关工作:

(一)财政部门应当按照预算安排保障献血工作的日常和专项经费;

(二)城乡规划部门应当将固定献血点的设置纳入城乡规划体系,并符合规定的交通便利、人流密集等条件;

(三)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和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应当保障流动献血点设置在交通便利、人流密集的区域,并为采血、取血车辆停靠提供便利条件;

(四)市政公用设施主管部门应当配合做好固定献血点相关配套设施建设工作;

(五)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应当将献血的科学知识纳入学生健康卫生教育内容;

(六)工会、共产主义青年团、妇女联合会、红十字会等团体、社区居民(村民)委员会和企业事业单位应当依法积极参与、推动献血工作;

(七)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和公共场所的广告媒介和宣传栏应当开展献血的社会公益性宣传,及时发布相关信息。第六条市人民政府应当根据用血情况,组织开展“献血月”、“献血周”等集中献血活动。

各国家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大专院校等应当在“献血月”、“献血周”活动期间或者根据用血情况集中动员和组织有关人员参加献血。第七条市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制定采供血应急预案,纳入市人民政府应急管理体系。

出现血液短缺和发生应急用血时,市人民政府应当按照采供血应急预案要求分级发布预警信息;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和各有关单位应当按照要求动员和组织献血;市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实施应急状态下的用血管理机制。第八条公民的献血年龄、献血间隔、献血数量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执行。第九条无偿献血的血液必须用于临床。

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买卖无偿献血的血液。

禁止冒名顶替献血。

禁止高危行为献血者采取服药等隐瞒手段恶意献血。第十条在本市献血的献血者及其配偶、父母、子女临床用血的,按照下列规定免费用血,免费用血量累计计算:

(一)全血献血量累计不足1000毫升或者单采血小板不足5个治疗量的,献血者可享受献血量2倍的免费用血,其配偶、父母、子女可享受献血量等量的免费用血;

(二)全血献血量累计1000毫升至2000毫升或者单采血小板5至10个治疗量(均含本数)的,献血者可享受献血量3倍的免费用血,其配偶、父母、子女可享受献血量等量的免费用血;

(三)献血累计10次以上的,献血者可终生免费用血,其配偶、父母、子女可享受献血量2倍的免费用血;

(四)献血者死亡的,不影响其配偶、父母、子女享受的免费用血量;

(五)同等临床情况下,献血者优先用血。

全血和单采血小板可累计计算,1个治疗量单采血小板按200毫升全血计算。第十一条吉林市红十字中心血站(以下称市中心血站)是本市行政区域内唯一法定的采供血机构。其主要职责是:

(一)按照相关规划和要求在市、县(市)、区设置固定、流动献血点,为献血者提供安全、卫生的环境和符合相关标准的采血设施设备;

(二)按照上级卫生行政部门的要求,在规定范围内开展献血者的招募、血液的采集与制备、储存、临床用血供应以及用血的业务指导等工作;

(三)承担吉林市中心血站桦甸分站(以下简称桦甸分站)和储血分库的质量控制以及业务培训和指导;

(四)承担采集血液的集中检测。

桦甸分站负责本辖区的血液采集、制备、储存、临床用血供应工作。

其他单位和个人不得从事采供血活动。

㈢ 徐州市无偿献血条例

第一条为了保证医疗临床用血需要和安全,保障献血者和用血者的身体健康,根据《中人民共和国献血法》、《江苏省献血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第二条在本市行政区域内无偿献血活动适用本条例。第三条本市实行无偿献血制度。

提倡十八周岁至五十五周岁的健康公民自愿无偿献血。五十五周岁至六十周岁既往无献血反应、符合健康检查要求的多次献血者主动要求献血的,可以再次献血。第四条市、县(市)、区人民政府领导本行政区域内的献血工作,将献血工作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内容,保证献血工作经费,组织开展献血宣传教育,协调有关部门共同做好献血工作。第五条市、县(市)、区卫生计生行政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献血工作,依法行使监督管理职责。

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做好献血相关工作。第六条市采供血机构是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公益性组织,具体组织实施献血工作,负责血液的采集、检验、分离、储存和供应等工作,保障采血、供血安全。第七条市、县(市)、铜山区、贾汪区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应当会同城乡规划、城市管理、交通运输、公安等部门,按照方便献血的原则,合理布局、确定献血站(点),并将其纳入医疗卫生机构布局专项规划。

流动献血车停车位及其宣传活动场地设置,由卫生计生行政部门会同城市管理、交通运输、公安等部门确定。第八条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应当加强献血法律、法规、相关政策和科学知识等方面的宣传,协调指导有关单位开展献血宣传活动。

教育部门应当将献血科学知识纳入学生健康教育内容。第九条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单位应当每年有计划地做好献血公益宣传,免费发布献血公益广告,并积极宣传献血先进事迹。

车站、机场、广场、公园、旅游景区、医院等公共场所的管理单位应当利用其设置的宣传栏、公共视听载体开展献血公益宣传。第十条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居(村)民委员会,应当动员和组织本单位、本居住区适龄健康公民参加献血。

工会、妇联、共青团应当积极参与献血的动员工作。

红十字会应当依法参与、推动无偿献血工作。

高等学校应当支持采供血机构进入校园开展献血活动。第十一条献血者可以直接在献血站(点)、流动献血车登记献血。

献血者献血时应当如实提供自身健康的相关信息,并出示居民身份证或者社会保障卡、驾驶证、军(警)官证、士兵证、港澳通行证、台胞证、外国公民护照等有效身份证明。

采供血机构采集血液前应当按照规定履行告知义务,进行健康状况征询及必要的健康检查。对不符合献血条件的,应当向本人说明情况。第十二条采供血机构对献血者每次采集全血量一般为二百毫升,最多不得超过四百毫升,两次采集间隔不得少于六个月。第十三条鼓励稀有血型的公民向采供血机构提供个人血型信息,通过采供血机构建立的稀有血型献血者信息库实现自愿互助献血。第十四条鼓励公民捐献单采血小板等成分血,采集量和间隔期按照国家卫生计生行政部门的规定执行。第十五条献血者献血后,采供血机构应当及时发给无偿献血证。

公民献血的,其所在单位应当予以支持,并提供便利条件。

采供血机构应当对献血者给予人文关怀,建立献血者信息反馈、回访制度。

对献血后经检测血液不合格的,采供血机构应当及时向献血者告知检测情况并提示就医。第十六条采供血机构应当建立献血人员数据库,为建立流动血库、免费医疗临床用血、表彰先进等提供信息服务。第十七条采供血机构应当根据献血人员数据库建立流动血库,科学调节采供血平衡。第十八条市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应当编制采供血应急预案。

采供血应急预案应当纳入市人民政府应急管理体系。第十九条采供血机构的采供血活动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和技术规范,保证血液质量。第二十条献血的血液应当用于医疗临床,不得买卖。第二十一条医疗机构应当严格执行血液管理制度,履行下列职责:

(一)科学、合理制定用血计划,并按时向采供血机构申报;

(二)核查采供血机构提供的血液及其成份,保证输血安全;

(三)临床用血应当符合临床输血指征;

(四)倡导患者家属参与互助献血;

(五)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职责。

㈣ 河南无偿献血用血规定

法律分析:为加强医用血液管理,保证医疗用血的需求和质量,保护公民健康,促进社会文明,实行公民义务献血制度。义务献血是每个适龄、健康公民应尽的社会义务,是弘扬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的具体体现。

法律依据:《河南省公民献血管理条例》

第七条 凡年满20周岁至50周岁的男性公民和年满20周岁至45周岁的女性公民,符合献血条件的,均应履行献血义务。

第八条 符合献血条件的公民,每五年献血一次,也可自愿多次献血。献血量和献血间隔时间按国家卫生行政部门的规定执行。

㈤ 大连市公民义务献血和医疗用血条例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保证医疗用血需要,保障公民身体健康,发扬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根据国家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条例。第二条凡居住在大连市行政区域内适龄、健康的公民,均应按本条例规定履行献血义务。
提倡公民无偿献血。第三条市及县(市)、区人民政府领导本行政区域的公民义务献血和医疗用血工作。
市及县(市)、区公民义务献血委员会协调、推动本行政区域的公民义务献血工作。
市及县(市)、区卫生行政部门是同级人民政府公民义务献血和医疗用血工作的主管部门,其所属的公民义务献血办公室负责公民义务献血和用血的日常管理工作。各级红十字会应配合、协助卫生行政部门做好宣传、动员公民义务献血工作。
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部队及其他组织应当做好公民义务献血的宣传教育工作,动员和组织本单位、本地区的公民参加义务献血。
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部门应协助卫生行政部门做好公民义务献血的社会宣传教育工作。第四条本市实行公民义务献血制度和公民个人储血、家庭成员互助、单位集体互助及社会援助相结合的用血制度。第五条血源、采血和供血实行统一管理。本市公民义务献血的血液必须全部用于临床。第二章职责第六条市卫生行政部门的职责:
(一)制定全市公民义务献血的规划和年度计划;
(二)统一管理全市的血源、公民义务献血和用血及血液调剂工作;
(三)印发义务献血和无偿献血凭证;
(四)组织和指导全市公民义务献血的宣传教育工作,普及血液科学知识。第七条县(市)、区卫生行政部门的职责:
(一)根据市公民义务献血规划和年度计划,制定本行政区的规划和计划;
(二)安排、指导、督促本行政区域内的公民义务献血工作;
(三)管理公民义务献血和用血;
(四)组织和指导本行政区域义务献血的宣传教育工作,普及血液科学知识。第八条献血公民所在单位、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的职责:
(一)依据本条例有关规定,制定本单位或本地区公民义务献血计划;
(二)组织本单位、本地区公民进行体检和义务献血,保证本单位年度义务献血计划的完成;
(三)协助公民义务献血办公室做好献血和用血管理工作。第九条采血单位的职责:
(一)严格遵守献血体检标准和采血、储血技术规范以及有关管理制度,保证血液质量;
(二)做好医疗供血工作。第十条医疗单位的职责:
(一)根据病人病情和医疗用血标准决定用血,做到计划用血、科学用血、开展成份输血;
(二)执行输血技术规范,保证输血安全;
(三)配合公民义务献血办公室做好公民用血的管理工作。第三章献血第十一条男18至55周岁,女18至50周岁的公民(不含在校高中和各类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离退休职工),符合献血体检标准的,依照所在地区公民义务献血计划和本单位的安排,定期参加义务献血。第十二条符合献血条件的,在本市长期居住的公民原则上每五年献血一次;在本市居住一年以上、五年以下的高等院校学生、驻大连部队(含武警部队)军人和外省、市公民均应献血一次,超过五年者,原则上每五年献血一次。第十三条符合献血体检标准的公民自愿献血,不受本条例第十一条、第十二条规定限制,但献血者年龄不得小于18周岁,献血间隔不得少于三个月。第十四条有工作单位的公民(含合同工、农民轮换工、外地驻大连机构和单位的工作人员)的献血由所在单位组织进行;学生和军人献血分别由所在学校、部队组织进行;无工作单位的公民由所在乡(镇)政府或街道办事处组织进行。
公民也可凭本人身份证件直接到住地的公民义务献血办公室登记献血。第十五条公民献血前,必须到采血单位进行体检,体检合格者方可参加献血。第十六条公民一次献血量为200毫升。若公民自愿多献,量多不得超过400毫升。第十七条履行献血义务的公民,由所在地区的公民义务献血办公室发给《公民义务献血证》和规定的营养补助费;无偿献血的,发给《公民无偿献血证》;对完成年度义务献血计划的单位,由所在地区的公民义务献血办公室发给《单位完成义务献血任务证》。

㈥ 安徽省公民义务献血条例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血液管理,保证医疗用血需要和安全,保障公民身体健康,发扬人道主义精神,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第二条实行公民义务献血制度,鼓励无偿献血。
本省行政区域内十八周岁至五十五周岁的健康公民,应按本条例规定履行献血义务。第三条实行个人储血、家庭成员互助、单位集体互助、社会援助的用血制度。第四条全省统一规划设置采血供血机构,统一管理血源,统一采血供血。第五条各级人民政府领导本行政区域内的献血工作。
各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献血工作。
各级红十字会依法参与输血献血工作,推动无偿献血。第六条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卫生行政部门,应当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献血宣传活动,普及献血科学知识,提高公民献血的自觉性。
新闻媒介应当开展献血的社会公益性宣传。第七条各级人民政府和卫生行政部门,对无偿献血累计1000毫升以上的公民和组织管理献血工作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应当给予表彰和奖励。第二章管理、组织机构及其职责第八条省卫生行政部门行使下列职权:
(一)组织实施献血及血液管理的有关法律、法规;
(二)制定血液管理制度和技术操作规范;
(三)规划设置、审批和管理采血供血机构;
(四)审批与省外的血液调剂;
(五)查处献血及血液管理中的违法行为;
(六)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职责。第九条省、地区、市、县(区)设献血办公室,配备专职人员,在同级卫生行政部门领导下,负责献血的日常管理工作,其职责:
(一)宣传、动员和组织献血;
(二)按照全面规划、定点划片、统一管理的原则和根据辖区内医疗用血需要,制定公民献血规划和年度计划;
(三)管理、调配血源;
(四)发放和管理《义务献血证》、《无偿献血证》。第十条国家机关、社会团体、部队、企业事业单位和居(村)民委员会,负责开展献血宣传、教育工作,组织、动员公民献血。第三章公民献血第十一条公民献血前必须进行国家规定的体格检查,合格者方可献血。体格检查合格而拒不履行献血义务的。其体格检查费用由本人负担。第十二条有工作单位公民的献血,由所在单位组织进行;无工作单位公民的献血,由乡、镇人民政府或街道办事处负责,居(村)民委员会组织进行。公民也可以凭本人的《居民身份证》,直接向居住地献血办公室登记献血。第十三条符合本条例规定的健康公民,每5年至少应献血一次。公民一次献血量为200毫升。公民自愿可以一次献血400毫升。两次献血间隔时间不得少于90天。第十四条公民献血后领取规定的营养补助费的,发给《义务献血证》;无偿献血的,发给《无偿献血证》。第四章公民用血第十五条实行个人储血用血制度。对已履行献血义务的公民,医疗时凭本人身份证和《义务献血证》或《无偿献血证》用血。第十六条实行家庭成员互助用血制度,对已履行献血义务的公民,其直系亲属医疗时凭其《义务献血证》或《无偿献血证》和有关证明用血。第十七条实行单位集体互助用血制度。公民医疗时凭所在单位或居(村)民委员会上一年度完成献血量证明用血。第十八条具备下列情况之一的,实行社会援助用血制度:
(一)十八周岁以下和五十五周岁以上的公民;
(二)本人及其直系亲属均不符合献血条件的公民。第十九条无偿献血的公民,本人医疗用血时,可以免费享受其无偿献血量二倍的用血;其直系亲属医疗用血时,可以免费享受其无偿献血量等量的用血。
义务献血的公民,本人医疗用血时,可以减免部分用血费用。减免的额度,由省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第二十条现役军人以及为保护国家、集体、他人财产和他人生命安全而负伤的人员,医疗机构要优先保证用血。第二十一条急诊病人用血,医疗机构应及时供血。第五章采血与供血管理第二十二条采血供血机构是不以营利为目的采集、提供医疗用血的公益性组织。
设置采血供血机构,必须按照省统一规划,履行设置审批程序,采血供血机构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标准,经省卫生行政部门审核批准,领取《采供血机构执业许可证》或《采供血许可证》(以下统简称许可证),方可进行采血供血活动。

㈦ 济南市公民义务献血办法

第一条为发扬人道主义精神,救死扶伤,保证本市医疗用血,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第二条凡具有本市常住户口,男性二十周岁至五十周岁、女性二十周岁至四十五周岁,身体健康的公民,每五年义务献血一次。
因特殊需要或个人自愿,同一公民两次献血间隔时间不少于三个月。
提倡和鼓励公民无偿献血。第三条市、县(市、区)人民政府领导本行政区域内的公民义务献血工作,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公民义务献血的组织实施和管理工作。
各级红十字安会应当协助卫生行政部门,做好公民义务献血的宣传动员工作。第四条在本市行政区域内的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及其他组织,均有宣传义务献血的责任,并应当完成卫生行政部门提出的义务献血计划。第五条公民义务献血,由所在单位组织进行;无单位的公民义务献血,由乡(镇)人民政府或街道办事处负责组织进行。公民也可以凭本人的《居民身份证》,直接向当地采血机构登记、查体、献血。
严禁雇佣他人或者冒名顶替献血。第六条公民应当到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采血机构献血。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开展采血业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利用公民献血从事营利活动。第七条公民义务献血量一次为二百毫升。公民要求一次献血量四百毫升的,按履行两次献血义务计算。第八条公民义务献血的,由采血机构发给《公民义务献血证》,并按照规定发给营养补助费及茶点费;公民无偿献血的,发给《公民义务献血荣誉证》和无偿献血纪念章;单位完成年度义务献血计划的,发给《单位义务献血证》。
有单位的公民义务献血后,享受公休假三日;农民义务献血后,减除当年义务工三个。第九条义务献血的公民有优先用血的权利。
无偿献血的公民及其不享受公费、劳保医疗待遇的直系亲属,在医疗用血后,凭《公民义务献血荣誉证》、《户口簿》、《居民身份证》和用血费收据到采血机构报销无偿献血量二倍的医疗用血费用。第十条对无偿献血累计一千毫升以上的个人,以及在义务献血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由市、县(市、区)人民政府或卫生行政部门给以表彰奖励。第十一条违反本办法,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卫生行政部门给以警告、没收非法所得,并按二百毫升血量金额的五至二十倍罚款:
(一)未经批准擅自采血的;
(二)利用公民献血从事营利活动的;
(三)雇佣他人或者冒名顶替献血的;
(四)伪造、涂改、转让献血证件或者献血记录的。第十二条单位未完成年度献血计划的,由卫生行政部门责令限期完成;逾期仍未完成的,给以通报批评,并按未完成献血量金额的三至五倍罚款。第十三条公民符合义务献血条件拒不履行献血义务的,由所在单位或组织给以批评教育或经济处罚。第十四条拒绝、阻碍卫生行政执法人员依法执行公务情节严重的,由公安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规定给以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第十五条医务人员在采血时,违反操作规程造成医疗事故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处理。第十六条卫生行政部门的工作人员、采血机构的医务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由其所在单位或上级主管部门按照有关规定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第十七条卫生行政部门对当事人给以处罚时,应当制作行政处罚决定书;罚没款时,应当使用财政部门统一印制的罚没款收据。罚没收入交同级财政。第十八条当事人对卫生行政部门的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和《行政复议条例》的规定,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第十九条在本市暂住一年以上的外地人员的义务献血,参照本办法执行。
驻济部队军人的义务献血,按照有关规定执行。第二十条市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本办法制定实施细则。第二十一条本办法自1996年1月1日起施行。

㈧ 青岛市公民义务献血条例

第一条为保证本市医疗用血需要,保障公民身体健康,发扬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第二条凡住在本市行政区域内的适龄健康公民,均应按本条例规定履行献血义务。
本条例所称公民义务献血是指符合条件的公民按照本条例规定履行献血义务。公民履行献血义务后,可以领取规定的营养补助费;公民自愿放弃领取营养补助费的为无偿献血。
鼓励提倡公民无偿献血。无偿献血的公民按规定无偿用血。第三条青岛市和各区(市)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公民义务献血工作的领导。
青岛市和各区(市)卫生行政部门主管辖区内的公民义务献血工作。
青岛市中心血站和各市及黄岛中心血库,具体承担公民义务献血的采血、供血等业务工作。
各级红十字会协助卫生行政部门,做好公民义务献血的社会宣传、动员工作。第四条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及其他社会组织应当做好公民义务献血的宣传教育工作,并负责动员和组织本单位公民参加献血。第五条凡年满20周岁至50周岁的公民,符合献血体格检查标准的,均应当按照下列规定履行献血义务:
(一)有本市常住户口的公民每5年献血一次;
(二)非本市常住户口的公民在本市居住1年以上5年以下的,应当献血一次;在本市居住超过5年的,按照本市常住户口居民献血办法执行。第六条青岛市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制定全市公民义务献血规划和计划,并组织实施。
各区(市)卫生行政部门根据青岛市卫生行政部门制定的全市义务献血规划和计划,制定本地区的公民义务献血年度计划,并下达辖区内单位(含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下同)。第七条有工作单位的公民义务献血由所在单位组织进行;无工作单位的公民义务献血由乡镇人民政府或街道办事处组织进行;学生义务献血由所在学校组织进行。
公民也可以凭本人《居民身份证》直接到居住地的献血办公室登记献血。第八条公民应当到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采血单位、采血点献血。未经卫生行政部门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开展采血业务。第九条公民的一次献血量为200毫升,公民自愿多献血的,一次不得超过400毫升。一次献血400毫升,按照履行两次献血义务计算。公民参加特殊抢救治疗或因科研需要献血累计达200毫升的,按照履行一次献血义务计算。公民可以提前履行献血义务,但两次献血间隔时间不得少于3个月。第十条公民义务献血后,由采血单位发给公民义务献血证和规定的营养补助费;对完成献血年度计划的单位,由所在区(市)卫生行政部门发给完成献血计划证。第十一条采血单位应当严格遵守采血制度和技术规范,加强血源的管理,保证血液质量。第十二条严禁任何单位和个人利用公民献血从事营利性活动;严禁雇佣他人顶替献血。第十三条因伤病需要用血的人员,凭本人有效身份证件办理医疗用血手续。
非本条例第五条规定范围的外地来青就医人员用血,按其用血费加收30%的公民义务献血专项资金。第十四条公民无偿献血的血液使用后所得收入,扣除检验、储运费用后,转入公民义务献血专项资金。
无偿献血者需要用血时,可以凭无偿献血证和用血费收据向采血单位报销相当于无偿献血量2倍的医疗用血费;无偿献血者不用血或者用血后有剩余量的,其不享受公费医疗和劳保医疗待遇的直系亲属需用血时,可以报销与无偿献血等量的医疗用血费。第十五条急症患者抢救用血,医疗单位应当先给予用血。患者单位或家属应当在用血后10日内按本条例有关规定办理用血手续。第十六条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加强血源和公民义务献血专项资金管理,定期公布其使用情况,接受财政、审计部门和公民的监督。
公民义务献血专项资金用于义务献血的宣传、向无偿献血公民提供必要的饮料和食品、无偿献血公民用血费用的报销、无偿献血的奖励费用及其他有关费用的支出。第十七条对认真执行本条例,在组织献血和采血、用血管理工作中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由各级人民政府或卫生行政部门给予表彰和奖励。
对无偿献血者,由卫生行政管理部门按下列规定予以表彰。
(一)参加无偿献血活动的,发给无偿志愿献血证和无偿志愿献血纪念章、纪念品;
(二)无偿献血累计达1000毫升,授予无偿志愿献血铜质奖章;
(三)无偿献血累计达1600毫升者,授予无偿志愿献血银质奖章,同时授予中国红十字会荣誉会员称号;
(四)无偿献血累计达2400毫升者,授予无偿志愿献血金质奖章;
(五)无偿献血累计达3400毫升者,授予无偿志愿献血奖杯。

㈨ 上海市公民义务献血条例实施细则(1995修正)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根据《上海市公民义务献血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的规定,制定本细则。第二条在本市行政管辖区域内的机关、部队、团体、企业事业单位(以下简称单位)和公民,均应遵守《条例》和本细则的规定。第三条市和区、县卫生局主管本管辖区域内的公民义务献血工作,负责《条例》和本细则的组织实施。
市和区、县卫生局建立、健全献血办公室,并配备相应的专职干部,负责公民义务献血的日常管理工作。第四条市血液中心在市卫生局的领导下履行下列职责:
(一)担负主要的医疗采血、供血任务;
(二)指导和检查血站采血、医院输血技术工作。第二章献血管理第五条各单位应根据所在地区、县献血办公室的要求和指定期限,统计本单位适合献血年龄的公民人数,报区、县献血办公室。属乡镇管辖区域内的单位和街道办事处所属单位的适合献血年龄的公民人数,由乡镇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统计汇总并报所在地区、县献血办公室。
村民委员会和居民委员会应协助乡镇人民政府或街道办事处按所在地区、县献血办公室指定期限,统计和上报本区域范围内适合献血年龄的无工作单位公民人数,由乡镇人民政府或街道办事处汇总后报所在地区、县献血办公室。
医院应在所在地区、县献血办公室指定的期限内提出下一年用血需求计划,报所在地区、县献血办公室。第六条市卫生局应根据全市的用血需求量和各区、县适合献血年龄的公民人数,制定下一年度全市献血计划。
区、县卫生局应根据市卫生局下达的献血计划,制定本管辖区域内的下一年献血计划,并经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在当年十一月底前将献血计划下达至各单位、乡镇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第七条单位和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按照所在地区、县献血办公室安排的献血人数、日期、地点,组织本单位或本居住地的公民进行体格检查和献血,完成当年献血的计划任务。第八条普通高等学校和高中后的各类职业技术学校应每年确定一个年级为献血年级,凡该年级符合献血条件的学生应履行献血义务。
驻沪部队应确定军人在服役期内的某一年为献血年;凡符合献血条件的军人,服役至该年时应履行献血义务。
普通高等学校和高中后的各类职业技术学校的教职员工、部队中的非现役军人,不适用本条第一款、第二款规定。第九条公民应按所在单位、居住地乡镇人民政府或街道办事处的安排进行献血;也可以凭本人的《居民身份证》直接向居住地区、县献血办公室登记献血。
有单位的公民自行登记献血的,其献血量可计入所在单位年度献血计划数。第十条公民献血前必须进行体格检查,经检查合格的,持本人的《居民身份证》或其它合法有效证件在指定的采血单位献血。公民对体格检查结论有异议的,可提请市血液中心复查,并交纳复查费用;复查结论与原结论不相符的,复查费用由所在地或居住地区、县献血办公室承担。
献血体格检查单位由区、县献血办公室指定,其中,验血一项由市血液中心负责化验,也可由采血单位化验。第十一条公民献血的一次献血量为二百毫升。公民要求一次献血量为四百毫升的,可按履行两次献血义务计算;公民参加灾难事故、特殊抢救治疗或科研需要而献血的,其献血量计二百毫升的,作为履行一次献血义务。
公民无偿献血视为履行献血义务。第十二条公民献血后,由采血机构发给《公民义务献血证》和规定的营养费;其中无偿献血的,发给《公民无偿献血证》。完成年度献血计划的单位,由所在地区、县献血办公室发给《完成献血计划证》。
有工作单位的公民在献血的当日和次日享受公假;单位不得给予其他补贴。第十三条任何单位从事采血业务,均须向市卫生局提出申请,经市卫生局组织检测合格并批准后方可采血。未经市卫生局批准,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本市或到外省市采集或采购血液。第十四条生产血制品的单位需到外省市采集或采购血浆的,须经市卫生局同意,并应遵守当地的有关规定。第三章用血管理第十五条医院应配合所在地的区、县献血办公室做好用血管理工作。医生根据病人的病情决定用血时,应对需用血的病人开具《用血通知单》。《用血通知单》的样式由市卫生局规定。

㈩ 南宁市公民义务献血条例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保证本市医疗用血需要,保障公民身体健康,实行人道主义,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根据国家有关法规和规章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情况,特制定本条例。第二条本市实行公民义务献血制度。献血是每个适龄、健康公民应尽的社会义务。
凡居住在本市行政区域内的适龄、健康的公民,均应按本条例规定履行献血义务和享有用血权利。
推行公民无偿献血,建立无偿献血基金,发展献血事业。无偿献血基金的管理使用另行规定。第三条各级人民政府领导本行政区域内的公民义务献血工作。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是同级人民政府的献血用血工作的主管部门,献血办公室具体负责公民献血的组织管理工作。第四条在本市行政区域内的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居委会、村委会和其他组织,均有做好本单位公民义务献血的宣传教育工作、普及血液科学知识和按本条例规定动员、组织本单位公民参加义务献血的责任。第五条本市血液管理工作实行统一采供血机构、统一管理血源、统一采供血制度。第六条新闻、出版、报刊、广播电视、教育等部门和单位要积极配合卫生行政部门搞好公民义务献血的宣传教育工作。
各级红十字会要积极参与和推动献血工作。第二章机构与职责第七条市卫生行政部门的职责:
(一)制定实施本条例的有关制度和技术规范;
(二)根据本市医疗用血的需要,拟定和实施本市公民义务献血的规划和年度计划;
(三)负责本市血源、采血、供血和用血的组织管理工作;
(四)负责公民献血和献血知识的宣传工作;
(五)负责具体执行本条例所规定的奖励与处罚。第八条县卫生行政部门的职责:
(一)根据市公民义务献血规划和年度计划,制定和实施本行政区域内的公民献血规划和年度计划;
(二)负责公民义务献血和献血知识的宣传工作;
(三)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公民医疗用血的管理工作;
(四)在本行政区域内具体执行本条例规定的奖励和处罚。
城(郊)区卫生行政部门的职责由市卫生行政部门另定。第九条义务献血公民所在单位、居委会、村委会的职责:
(一)根据市、县、区公民义务献血计划,制定本单位或本居委会、村委会公民献血计划;
(二)负责动员、组织本单位、本居委会(村委会)公民参加体格检查和献血,保证年度献血计划的完成并协助献血办公室做好公民献血的其他有关工作;
(三)做好公民义务献血的宣传教育和普及血液科学知识工作。第十条采供血单位的职责:
(一)执行本市公民献血的采血计划;
(二)遵守献血体格检查标准和采血、储血技术规范以及有关管理制度,保障献血公民的健康,保证血液质量;
(三)确保医疗供血工作。第十一条医疗单位的职责:
(一)严格实行用血登记制度和履行用血报批手续,医疗用血(含成份血)由市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采供血机构供应;
(二)根据临床用血情况,定期向献血办公室申报用血计划,结合医疗需求储备适量血液,保证临床使用;
(三)根据病人病情,合理、综合利用血液,大力推广成份输血,逐步提高成份血的临床应用比例;
(四)配合献血办公室做好公民用血的有关工作。第三章献血第十二条年满20周岁至45周岁的女性和年满20周岁至50周岁的男性,符合献血体格检查标准的下列公民,依照本条例的规定参加义务献血:
(一)本市的公民每5年义务献血1次;
(二)高、中等院校和各类职业学校的在校适龄学生在校期间献血1次;
(三)非本市的公民在本市暂住1年以上的,应当参加义务献血1次,暂住5年以上的按本市常住户口公民履行献血义务。第十三条符合献血条件的公民,一次献血量为200毫升,如公民要求一次献血400毫升的,可按履行两次献血义务计算。公民自愿多次献血的,两次献血间隔时间不得少于四个月。
对义务献血的公民,由市、县卫生行政部门发给规定的营养补助费和《义务献血证》;自愿不领取规定的营养补助费的发给《无偿献血证》。
义务献血的公民在献血当日和次日享受公假。第十四条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伪造献血证件、雇用他人或冒名顶替献血。

热点内容
婚姻法那条最不合理 发布:2025-02-02 09:08:55 浏览:272
违反行政法规导致合同无效 发布:2025-02-02 09:08:22 浏览:482
广州市天河法院 发布:2025-02-02 08:55:03 浏览:363
工资随意更改劳动法怎么办 发布:2025-02-02 08:06:44 浏览:595
模范法官胡国运的妻子 发布:2025-02-02 07:59:34 浏览:234
贵阳有名离婚律师 发布:2025-02-02 07:43:16 浏览:515
有关禁毒的法律知识 发布:2025-02-02 07:28:50 浏览:350
香港律师资格考试 发布:2025-02-02 06:53:18 浏览:335
新民事诉讼法涉外基层法院 发布:2025-02-02 06:45:22 浏览:789
港府司法复核 发布:2025-02-02 06:25:04 浏览: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