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定军事法规的是
1. 国防法规体系当中的法律是由什么制定的
国防法是根据复宪法制定的。制
国防法对国防的作用和地位的表述是:国防是国家生存与发展的安全保障。国防法规用于调整国防体制、武装力量建设、国防科技建设、战争动员体制、国防生产、全民防御和国防教育等方面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它是国家国防政策的法律体现,是指导国防活动的行为准则,又是国家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1)制定军事法规的是扩展阅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武装力量属于人民。它的任务是巩固国防,抵抗侵略,保卫祖国,保卫人民的和平劳动,参加国家建设事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武装力量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坚持依法治军。
我国的国防法规,除了具有无产阶级的根本性质外,还具有以下特点:
1、国防法规具有很高的权威性。权威性本是所有法律的共性。
2、国防法规具有较强的从属性。
3、国防法规具有一定程度的保密性。
2. 国防法规体系中的法律是由谁制定的
国防法是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如果是国防法规一般由国务院、中央军委制定。
3. 我国的 什么机构 有权利制定我国军事法规
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法律;
由中央军委制定军事法规,或者与国务院联合制定军事行政法规;
各总部、军兵种、大军区制定军事规章,或者各总部与国务院有关部门联合制定军事行政规章
4. 军事法规一般由什么发布
由中央军委发布
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的区别
中央军委,是中央军事委员会的简称。在中国有两个: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
1982年12月,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领导全国武装力量。”主席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或罢免,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负责。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军事决策和指挥机关。
1982年12月4日全国人大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设立中央军事委员会,领导全国武装力量。中国的武装力量包括人民解放军、武装警察部队和民兵。 ”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由主席、副主席和委员组成。主席由全国人大选举产生,对全国人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负责,中央军委每届任期与全国人大每届任期相同。
职权为:统一指挥全国武装力量;决定军事战略和武装力量的作战方针;领导和管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建设,制定规划、计划并组织实施;向全国人大或者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议案;根据宪法和法律,制定军事法规,发布决定和命令;决定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体制和编制,规定总部以及军区、军兵种和其他军区级单位的任务和职责;依照法律、军事法规;的规定,任免、培训、考核和奖惩武装力量成员;批准武装力量的武器装备体制和武器装备发展规划、计划,协同国务院领导管理国防科研生产;会同中国国务院管理国防经费和国防资产。
主席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对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负责。
其他组成人员由全国人大或其常委会根据中央军委主席的提名决定。每届任期与全国人大每届任期相同,但没有届数限制
根据以往惯例,国家军委主席、国家军委第一副主席均为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第一副主席
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是“中国共产党的最高军事指挥和军事决策机构”。其组成人员由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决定,由主席、副主席、委员组成。
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设立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和第一副主席多数时间段与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相同。
中央军事委员会与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事实上是同一机构两块牌子,不是合署办公。对武装力量发布的命令一般仅使用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名义、或以中央军委的作为统称。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联合发布命令是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的名义。
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全称为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这个委员会是由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选出,主席的任期没有限制;中华人民共和国军事委员会是隶属于中央人们政府的,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出,主席任期五年,连任不得超过两届。
实际上,后者就是一个形式上的职位,他没有任何军事指挥权。只有通过中共中央军委的议定之后,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才有权对全国和国际上宣布。而发布命令(并不是针对军队的命令)则是他唯一可以做的事情,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和国防部的职责有重叠。在我国,一般,二者是由同一个人兼任,而且可以说是以中共中央军委的名义来出任后者的职位。
我们一般提到的中央军委都是指前者。
5. 哪一部门可以根据宪法和法律,制定军事法规
中央军事委员会根据宪法和法律可以制定军事法规:
中央军事委员会各总部、军兵种、军区,可以根据法律和中央军事委员会的军事法规、决定、命令,在其权限范围内,制定军事规章。
军事法规、军事规章在武装力量内部实施。
军事法规、军事规章的制定、修改和废止办法,由中央军事委员会依照本法规定的原则规定。
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再次审议了立法法修正案草案。一些常委委员建议,在草案中对军事行政法规、军事行政规章的法律地位、立法体制、立法程序等问题作出明确规范。
现行立法法规定:中央军事委员会根据宪法和法律,制定军事法规。中央军事委员会各总部、军兵种、军区,可以根据法律和中央军事委员会的军事法规、决定、命令,在其权限范围内,制定军事规章。军事法规、军事规章在武装力量内部实施。军事法规、军事规章的制定、修改和废止办法,由中央军事委员会依照本法规定的原则规定。
立法法修正案草案对上述规定没有作出修改。
李世明委员说,军事法规和军事行政法规,军事规章和军事行政规章,制定、颁发和适用范围都不一样。军事法规、军事规章是在武装力量内部实施的。立法法对军事法规、军事规章的制定、修改、废止作出了规定。军事行政法规、军事行政规章是在军队和地方都要实施的。立法法及其修正案草案没有明确军事行政法规、军事行政规章有关问题。
据了解,军事行政法规是国务院、中央军委联合制定,由国务院总理、中央军委主席共同签署,以国务院、中央军委令的形式发布,如《军人抚恤优待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军事设施保护法实施办法》等;军事行政规章是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军委有关总部联合发布的,如教育部、解放军总政治部联合颁发的《军人子女教育优待办法》等。
“部队的同志很关心在立法法中明确规范军事行政法规和军事行政规章的有关问题。”黄献中、朱发忠、刘振来等委员认为,立法法是规范国家立法活动的重要法律。军事行政法规、军事行政规章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国防和军队建设的许多重大事项作出明确规范,对推进依法治国、依法治军发挥重大作用。为了增强军事行政法规、军事行政规章的权威性,使立法法涵盖范围更全面、更广泛,建议在立法法中对军事行政法规、军事行政规章作出明确规定。
一些常委委员还建议,在立法法中明确武装警察部队军事规章制定权。
邓昌友委员、李安东委员建议在现行立法法规定的“中央军事委员会各总部、军兵种、军区,可以根据法律和中央军事委员会的军事法规、决定、命令,在其权限范围内,制定军事规章”中的“军区”后面增加“武装警察部门”。因为,武装警察作为武装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制定相关军事规章的职能。
6. 制定军事法规的主体是
国防立法主体,是指有权制定、修改和废止国防法律规范的国家机关。国防立法是国家立法的一部分,国家立法的一般主体,都可以成为国防立法的主体。根据我国宪法规定,国家的立法主体包括: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最高国家行政机关、地方国家权力机关、地方国家行政机关、民族自治地方国家权力机关。
7. 我国主要国防法规有几个
法律分析:我国主要的国防法规有6个,分别为国防法、国防教育法、预备役军官法、军事设施保护法、防空法和兵役法。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第一条为了建设和巩固国防,保障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国家为防备和抵抗侵略,制止武装颠覆和分裂,保卫国家主权、统一、领土完整、安全和发展利益所进行的军事活动,以及与军事有关的政治、经济、外交、科技、教育等方面的活动,适用本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第一条为了普及和加强国防教育,发扬爱国主义精神,促进国防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根据国防法和教育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国防教育是建设和巩固国防的基础,是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全民素质的重要途径。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备役军官法》第一条为了健全预备役军官制度,完善国家武装力量动员体制,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根据宪法和兵役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本法所称预备役军官是被确定为人民解放军预备役排级以上职务等级或者初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等级,被授予相应的预备役军官军衔,并经兵役机关登记的预备役人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军事设施保护法》第一条为了保护军事设施的安全,保障军事设施的使用效能和军事活动的正常进行,加强国防现代化建设,巩固国防,抵御侵略,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防空法》第一条 为了有效地组织人民防空,保护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制定本法。
第二条 人民防空是国防的组成部分。国家根据国防需要,动员和组织群众采取防护措施,防范和减轻空袭危害。
人民防空实行长期准备、重点建设、平战结合的方针,贯彻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与城市建设相结合的原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第一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五十五条“保卫祖国、抵抗侵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每一个公民的神圣职责。依照法律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光荣义务”和其他有关条款的规定,制定本法。
8. 我国的国防法规体系主要由哪些门类构成
我国的国防性法规体系主要由法律、法规、规章、地方性法规构成。国防内法规是由国容家立法机关制定的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的,用于调整国防体制、武装力量建设、国防科技建设、战争动员体制、国防生产、全民防御和国防教育等方面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它是国家国防政策的法律体现,是指导国防活动的行为准则,又是国家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9.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是根据什么而制定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是根据宪法而制定的。
国家为防备和抵抗侵略,制止武装颠覆和分裂,保卫国家主权、统一、领土完整、安全和发展利益所进行的军事活动,以及与军事有关的政治、经济、外交、科技、教育等方面的活动,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
国家加强武装力量建设,加强边防、海防、空防和其他重大安全领域防卫建设,发展国防科研生产,普及全民国防教育,完善国防动员体系,实现国防现代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奉行防御性国防政策,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地建设和巩固国防,实行积极防御,坚持全民国防。
国家坚持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平衡、兼容发展,依法开展国防活动,加快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实现富国和强军相统一。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
第十五条 中央军事委员会领导全国武装力量,行使下列职权:
(一)统一指挥全国武装力量;
(二)决定军事战略和武装力量的作战方针;
(三)领导和管理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的建设,制定规划、计划并组织实施;
(四)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提出议案;
(五)根据宪法和法律,制定军事法规,发布决定和命令;
(六)决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的体制和编制,规定中央军事委员会机关部门、战区、军兵种和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等单位的任务和职责;
(七)依照法律、军事法规的规定,任免、培训、考核和奖惩武装力量成员;
(八)决定武装力量的武器装备体制,制定武器装备发展规划、计划,协同国务院领导和管理国防科研生产;
(九)会同国务院管理国防经费和国防资产;
(十)领导和管理人民武装动员、预备役工作;
(十一)组织开展国际军事交流与合作;
(十二)法律规定的其他职权。
10. 军事法和国际法是指什么
军事法
它是关于军事管理和国防建设方面的法律规范的总和。我国军事法的法律渊源有三个层次: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国务院和中央军委联合制定的军事法规,中央军委各总部、国防科工委等单独制定或同国务院有关部门联合制定的军事规章。其范围涉及国防法、兵役法、军衔条例、民兵工作条例、军队文职干部条例等。
国际法
国际法指各国为调整其相互关系或为从事某些共同性的活动而承诺遵守的行为原则、规则的总称,或者说国际间条约、协定和国际惯例,经一国认可后,即成为该国国内法的一部分,具有法律上的效力。国际法有成文和不成文的两种表现方式。在当今世界,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闭关锁国、与国际社会隔绝,国内事务或多或少地会与国际社会的事务发生直接或间接的关系,那么,国际社会的一些条约、规则也就会对国内事务产生约束力。这样,作为国际法的条约、规则就成为国内法的组成部分。目前,国际法包括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和国际经济法三个分支法律门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