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规百科 » 第六批废止的证券期货类部门规章目录

第六批废止的证券期货类部门规章目录

发布时间: 2022-06-01 13:41:47

Ⅰ 由1992中国证监委员会成立以来颁布的信息披露法规有哪些,包括那些已经被废止的部分

中国证券市场从1870年至今已有120多年的历史,经历了三个时期:1870年至1949年的香港、上海、天津、北平的证券市场,1950年至1980年的天津、北京、香港、台湾证券市场,1981年至今的上海、深圳、香港、台湾证券市场,形成了中国证券市场发展的三个阶段。

(一)1870——1949年的中国证券市场

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股票是洋人发行的。1840年鸦片战争后,外商开始在中国兴办工商企业并开始发行股票。最早在中国设立股份银行的是英国汇丰银行,1865年3月3日在香港设立总行,4月在上海设立分行,1870年前后中国出现了买卖外商股票的的经纪人。

与此同时,在清朝洋务运动的推动下也出现了中国人自己开办的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国人自己发行的股票。1872年李鸿章、盛宣怀在上海开办的轮船招商局发行了股票。1882年上海初步形成了证券市场,华商组织了上海“平准股票公司”,外商组织了“股票掮客公会”,这是中国出现的最早的专门从事股股票交易的机构。1891年洋商开办上海股份公所。1902年清政府建立了上海众业公所。1908年发生了我国历史上股票交易的第一次严重的投机倒把事件。英国人麦边在上海开设橡皮股票公司,宣称在澳大利亚种有大量橡胶树,一些外商银行也与之勾结,开办以该股票作抵押的放款业务,引起许多人争相购买橡皮股票,一些中国钱庄认为有利可图,也参与了收购橡皮股票哄抬股价的活动。1910年橡皮公司的外国人售出全部股票后携款外逃,外国银行宣布停止收购橡皮股票,并索要以前的抵押款。这时股东才知上当,相续倒闭的中国银庄有几十家,给当时的金融界和股市造成了很大的损失。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为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同时由于帝国主义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放松了对中国市场的控制,中国民族工商业迅速发展,股份公司日益增多,股票大量发行,成为我国证券市场发展史上的一个新时期。

1914年上海股票商业公会成立,同年12月北洋政府颁布了我国第一部证券交易条例,证券交易有了初步的法规。当时的上海股票商业公会设在上海二马路一带(今九江路)。最初有会员12家,后增至15家,会员缴纳12两白银作为公会资本,每月还要交会费2两。交易品种包括政府公债、铁路债券、公司股票及外汇等等。交易方式是现货交易,交易时间为上午9——11时,手续费按1%—5%收取。这标志着中国人自己经营的第一家现代证券交易所诞生了。

1920年孙中山先生与虞洽卿联名向北洋政府申请成立了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集资500万元,于同年7月1日开业,经营品种除证券之外还有金银、皮毛、花纱布、粮油等等。与此同时,上海股票商业公会也根据北洋政府颁布的《证券所交易法》改组为上海华商证券交易所,集资300万元,经纪人有55名,主要经营北洋政府发行的公债。这两个交易所业务兴隆,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开业半年就赚了100多万,引起了各方面投资者的注意,各种证券物品交易所如雨后春笋般的建立起来,仅在上海就有200多家。随后全国一些大城市陆续建立了证券交易所。

1918年北京股票交易所成立,1921年天津证券物品交易所成立。当时的天津证券物品交易所资本200多万元,分为10万多股,由天津和上海两地筹资 ,理事长为曹锟之弟曹均,沪方代表由孙棣三担任,监督人为天津一位巨绅。当年10月1日在天津东马路开业,先是买卖公债,然后增加了股票交易,也曾兴盛一时。

1921年秋,风云突变,当时上海先后兴起的150家交易所,有的发行股票成立了信托公司,因股票价格大幅下跌而倒闭,引起了连锁反应,上海有近百家证券物品交易所倒闭,只剩下包括上海货商交易所在内的十几家。天津的证券物品交易所也因上海股价暴跌、交易所倒闭之风的影响,于1922年停止了营业。后来人们把1921年的交易所和信托公司的倒闭风潮称为信交风潮,这是中国证券市场的第一次暴跌。

30年代至40年代,中国股市经历了抗日战争时期的第二次大起大落的投机风潮。当时京津沪相续被日军占领,经济处于停滞状态,伪币大量出笼,物价急剧上升,工商业萎迷不振,各路资金都涌向股市,证券交易所活跃起来,上海的交易所由不到10家增加到80家,天津的证券贸易行最多时达到150家。同时黑市风气盛行,津沪两地无照经营的达200多家。地方政府先是禁止股票交易,后来又改变策略,想利用证券交易吸引社会游资。1943年9月上海货商证券交易所复业,经纪人由原来的50 人增加到150人,申请上市的股票150种,但开业后并不理想。1944年底华北政务委员会指定天津银行业公会组织华北证券交易所,强行规定天津银行出资1000万元,北京银行出资500万,青岛、济南银行各出资250万,于1945年1月成立华北证券交易所。但是当时伪币贬值,时局动荡,各方面都不积极,直到日本投降也没有开业。

1945年国民党政府对证券市场的开放犹豫不决,争论不休,各派人士意见不一致,

但是当时黑市的证券交易和转让仍在进行,社会游资没有正当出路,1946年上海又开始筹备交易所,由原来的华商股票交易所的老股东认购6/10股份,其余4/10由中国、交通、农民、中央信托、邮政储蓄等单位承担,定名为上海证券交易所股份有限公司,于1946年9月开业 ,当时有经纪人250多。开业不久市场疲软,经纪人陆续申请退出,股票交易清淡,形成中国股市的第三次暴跌。1946年3月华北证券交易所改为天津有价证券交易所,增加资本10亿元,几经周折于1948年开始营业,但由于国民党政府发行金元券,货币贬值,天津证券交易所被迫停业。

1949年以前中国有香港、上海、天津、北平四个证券市场。香港是开业最早的证券市场,1891年香港股票经纪协会成立,1914年易名为香港证券交易所。1921年建立了第二个证券交易所。1941年香港被日军占领,这两个交易所停止活动。1947年两个交易所合并,成立了香港证券交易所有限公司。实际上,香港从1866年开始股票买卖到1947年香港香港证券交易所成立这一阶段,市场规模很小。30年代在上海银行操纵下股票经纪业务才有所扩展,旧中国的金融中心在上海,因而有“大上海”、“小香港”之称。1949年内地(特别是上海、广东)的企业人士移香港,带来较多的资金,才使香港证券市场有了暂短的起色。香港市场的发展是在1960年以后。

(二)1950——1980年的中国证券市场

1949年6月华东军事管制委员会为了稳定上海金融秩序封闭了上海证券交易所。1949年1月天津解放,天津军管会接收和清理了原国民党时期的证券交易所,并在此基础上成立了天津证券交易所,该所于1949年6月正式营业,成为新中国的第一个证券交易所。1950年2月1日北京证券交易所成立。这两家交易所在解放初期对融通社会资金,恢复生产起了积极作用。1950年以后金融和物价趋于稳定,证券交易减少。1952年天津证券交易所并入天津投资公司,北京交易所也停业。50年代至70年代中国大陆的有价证券是国家发行的公债,但只能还本会息不能买卖和转让。80年代中国大陆又兴起国债、企业债券和股票的交易。

香港证券市场是1949年以后一部分内地资金的转入才逐步发展起来的,但市场狭小,银行信贷是各公司的主要资金来源,到1962年也只有65家上市公司。1965年平均月营业额410万美元(约3200万港元),1967年8月31日恒生指数曾降至58.61点,香港证券交易所曾两次停市10天。1968年香港经济增长,使证券市场成为地方实业重要的资金来源,1969年平均月营业额2720万美元(约2.12亿港元),上市公司72家,同年12月17日远东证券交易所开张。1971年9月15日金银证券交易所开业,1972年九龙证券交易所有限公司开业,在如此狭小的地区拥有四个证券交易所是世界上罕见的。但是特殊的地理位置使香港发展为东南亚的金融中心,港英当局和中外财团的投资迅速增长。1972年香港四个证券交易所上市的股票190种,当年上市的就有98种,成交额达到43.397亿港元,是1969年的70多倍。1983年成交额达到482.17亿港元,比1968年增长了53倍,总市值达到了1734.5亿港元。在这期间香港股市也经历了1973年和1982年的两次暴跌。

70年代香港证券市场的迅速发展,使证券交易所挤满了家庭妇女、保姆和小贩,每周都有新上市的股票,由于忽略了证券交易的基本法则,一些股票在市盈率100倍以上的价格上交易,使恒生指数从1970年的211.9点暴涨到1973年3月的1775点,交易所对风险毫无准备,终于发生了暴跌,到1974年12月恒生指数跌到了150点。从1972年起香港证券交易委员会采取了一系列的规范化措施,并在1974 年提出四个交易所合并的设想,1977年形成统一的证券交易所取代原来的四个交易所的工作有显著的进展,建立了由证监会牵头并由四个交易所代表组成的工作班子。1980年7月7日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组成,1981年3月31日正式注册。1978年以后由于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极大地促进了香港的进出口和转口贸易,香港房地产兴旺,恒生指数又恢复到1972年的水平,1980年10月1日达到1810点,成交额达到957亿港元。1982年香港股市因佳宁事件和撒切尔夫人访华引发的所谓“信心危机”发生第二次暴跌,1983年初恒生指数跌至750点。1984年中英联合声明公布,人心稳定,恒生指数又上升到1200点。

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1949年国民党当局逃到台湾以后,通过发行所谓“爱国债券”促进证券交易,但是真正的证券市场是从1953年开始的。台湾当局为了把地主的土地转换给农民,对地主实行赎买政策,以七成稻谷实物债券和三成的公营事业股票(主要是台湾水泥、台湾纸业、台湾工矿、台湾农林四大公司)换取地主的土地。当时地主所得的债券和股票,连同台湾当局发行的爱国公债共22亿新台币,地主对其所拥有的股票不感兴趣而大量开价出售,场外交易的商行应运而生,最繁荣时达到二三百家。为了加强管理,台湾当局1954年颁布了《证券商管理办法》。1960年台湾证券管理委员会成立并开始筹备证券交易所,1962年证券交易所正式开业,公开发行股票公司21家,其中上市公司18家,上市股票25种,面值54.9亿新台币,总市值为68.4亿。1967年编制了台湾证券交易所加权指数,1968年加权指数为111.75点,1973年由于纺织品出口激增,证券市场活跃,指数曾达到514.85。1974年第一次石油危机又导致指数暴跌至188.74点,以后四年的指数一直在200—300点徘徊,1978年随着经济的恢复指数上升到688.52点,1979年至1982年指数在400—500点区域内波动。台湾股市的狭小是因为大多数民营企业是传统家族式经营,不愿意发行股票便股权分散,从而使原有股东的利益受损。股市的交易制度不健全,投机性强,良好的公司也不敢贸然从股市上融资。

(三)1980年至1997年的中国证券市场

1981年10月香港联合证券交易所选举了第一批成员,经过三年,原来的香港证券交易所、远东证券交易所、金银证券交易所、九龙证券交易所停止营业,1986年4月2日联交所正式开业,并亨有在香港建立、经营和维护证券市场的专营权,使香港证券市场进入了一个新时期。1986年9月22日香港被接纳为国际证券交易所联合会的正式成员,开始向国际金融市场迈进。当时香港共有上市公司258家,证券330种,其中260种是普通股票,21种是认购权证,7种是公司债券,1种是政府债券,36种是单位信托,5 种是优先股。1987年恒生指数接近4000点,但由于美国股市暴跌而引起的世界性股灾,香港股市在1987年12月7日跌到1894.94点,1990年重新恢复到3500点。90年代香港股市虽然也受到各种外界影响,但搞风险能力较强,1992年恒生指数曾达到12000点,到1997年1月香港已有550只股票,其中包括综合企业、航运货仓、酒店饮食、金融投资、地产建筑、零售传播、电子玩具、工业和公用事业九类,此外还有基金16只,认股权证36只,中国H股22只,共624只。

台湾股市80年代初的加权指数在400至500点徘徊,直到1986年才上升到1039.11点,此后几乎是翻倍的的增长,1987年达到4673点,1988年8789点,1989年10773点,1990年12495点,终于暴发了一次暴跌,从90年2月的12682点跌到10月份的2485点,跌幅达80%,到年底又回复到4530点,当时的355家证券公司受到不同程序的损失。

80年代至90年代最引人注目的是深圳、上海证券市场的建立和发展。中国境内形成了深圳、上海、香港、台湾四个证券市场。

1981年中国政府开始发行国库券,1984年7月北京天桥股份有限公司和上海飞乐音响股份有限公司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向社会公开发行股票。这是1979年改革开放以来证券市场发展的初级阶段。到1989年全国发行股票的企业达到6000家,累计人民币35亿元,遍及北京、上海、天津、广东、江苏、河北、安徽、湖北、辽宁、内蒙古等省市,其中债券化的股票占90%以上,经正式批准的比较规范的股票发行的试点企业有100多家。除股票之外,1986年5月8日沈阳信托投资公司率先开展了债券买卖和抵押业务,到1988年全国61个大中城市开放了国库券流通市场,1989年全国有100多个城市的400多家的交易机构开办了国库券转让业务,1990年全国累计发行各种有价证券2100多亿,累计转让交易额318亿,证券中介机构网点达到1600多家,1990年11月26日上海证券交易所宣告成立,12月自动报价系统(STAQ)正式落成并投入使用,1991年7月3日深圳证券交易所开始营业,中国证券市场进入了启动阶段。

1986年9月上海工商银行信托投资公司静安业务部开始了股票柜台交易,主要交易飞乐音响和延中实业两家公司的股票,1988年上海又有海通、万国、振兴三家证券公司成立从而初步形成了场外证券交易市场。到1990年上海市场上有延中实业、真空电子、飞乐音响、爱使电子、申华电工、飞乐股份、豫园商场、凤凰化工等8只股票进行交易,这就是所谓的老8股。到1991年上交所成立时除老8股之外,还有89年保值公债三种,87至91年国库券四种,工行债券六种,交行债券一种,中行债券两种,建行债券一种,还有上海石化、氯碱化工等企业债券十四种。深圳证券市场从1987年启动,到1990年已有发展、万科、金田、安达、原野等5家上市公司的股票公开交易,证券公司12家,营业网点16 个,深圳与上海不同,大宗的交易不是债券,而是股票。

1992年5月上海和深圳相继开放股价,同时在两个交易所进行规范化的场内交易,两地综合指数分别达到1429点和312点,到11月又分别回落到386点和164点。1992年底,在上交所上市的A股有29只,B股9只,在深交所上市的A股有23只,B股9只。1993年2月沪深股市的指数又上升到1558点和369点,同时又有大批新股上市,到93年底,在上交所上市的A股107只,B股22只,国库券5种,在深交所上市的A股76只,B股19只。1994年7月29日沪深股市在扩容的压力下分别降到325点和94点,从8月份管理层提出暂停发行新股等三项政策,两市指数在9月份又上升到1052点和210点。到94年底,在上交所上市A股有168只,B股32只,基金10只,国债现券5种,期货10种;在深交所上市的A股有118只,B股18只,基金8只,国债期货15种。1995年初由于大量资金云集国债期货市场,深沪股市分别降到524点和122点,5月18日国务院宣布停止国债期货交易并处罚违规的券商,3天之内沪深股市指数上升到927点和175点(成份指数1473点),到95年底在沪深证券市场上市的证券达到460个,全年累计成交额64097亿,在上交所上市的A股有184只,B股35只,基金12只,国债现券6种,期货14种,国债回购8种;在深交所上市的A股127只,B股34只,基金10只,国债现券6种,期货14种,国债回购7种。1996年初沪深股市指数在522点和104点徘徊,但是随着宏观经济的好转和97年香港回归以及中国共产党第十五大次代表大会即将召开,两市指数迅速上升,到12月11日和12日分别达到1258点(30指数3064点)和476点(成份指数4522点)。96年底,沪深两市上市的证券达到667个,全年成交额41610亿,在上交所上市的A股有287只,B股42只,基金15只,国债现券9种,国债回购8种,在深交所上市的A股有227只,B股43只,基金10只,国债现券9种,国债回购9种。1997年5月沪深股市的指数分别达到1510点(30指数4286点)和520点(成份指数6130点)到97年10月1日在上交所上市的A股已有361只,B股48只,在深交所上市的A股有336只,B股51只。中国上海和深圳证券市场发展引起了世界各国金融界的极大关注,特别是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代表大会上提出发展股份制进行企业改革之后,证券市场将进一步发挥它的筹资和融资功能。

Ⅱ 证券期货规章制定程序规定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证券期货规章制定程序,提高规章质量和立法工作效率,根据《立法法》、《规章制定程序条例》、《行政法规制定程序条例》、《法规规章备案条例》和《法规汇编编辑出版管理规定》,制定本规定。第二条本规定所称证券期货规章(以下简称规章)是指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中国证监会)为履行其证券期货市场监管职责,根据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授权制定并以中国证监会令的形式公布的规定、办法、规则等。第三条规章的立项、起草、审查、决定、公布、备案、解释、修改、废止、汇编和翻译,适用本规定。第四条中国证监会法律部(首席律师办公室)为中国证监会的法制机构,负责组织规章的制定工作,根据《规章制定程序条例》的有关规定,履行以下职责:

(一)研究、拟订年度规章制定工作计划草案,组织、督促计划的执行;

(二)起草或者组织起草规章草案;

(三)审查规章送审稿,出具审查意见;

(四)提请主席办公会议审议规章草案并作规章草案的审查报告;

(五)办理规章公布与备案事宜;

(六)组织、草拟规章解释、修改、废止的草案或者意见;

(七)编辑证券期货法规汇编。第五条制定规章应当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的原则,以法律、行政法规为依据,注重调查研究,立足我国证券期货市场的发展实际,增强规章的规范化程度和前瞻性、可操作性。第二章立项与计划第六条中国证监会每年年初制定年度规章制定工作计划。第七条中国证监会各部门认为需要制定规章的,应当在每年12月15日前,向法律部报送下一年度制定规章的立项申请。
立项申请应当对制定规章的必要性、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拟确立的主要制度等作出说明。第八条法律部对立项申请进行汇总研究,按照突出重点、统筹兼顾、切实可行、保证质量的原则,拟订中国证监会年度规章制定工作计划草案,提请主席办公会议审议、通过。
年度规章制定工作计划应当明确规章的名称、起草部门、项目负责人、项目承办人、进度安排、完成时间等内容。第九条在年度规章制定工作计划执行过程中,中国证监会各部门可以根据实际工作需要提出调整建议。对拟增加的规章项目应当进行补充论证,报会领导批准后由法律部纳入年度规章制定工作计划。第三章起草与审查第十条中国证监会各部门负责其职责范围内的规章起草工作;规章涉及两个或者两个以上部门职责的,由会领导指定主要起草部门;重要的或者综合性的规章,可以由法律部起草或者组织成立专门的工作小组负责起草。第十一条起草部门应当按照年度规章制定工作计划完成起草任务。法律部应当督促起草部门执行年度规章制定工作计划。
起草部门应当定期向法律部书面报告起草工作进展情况。法律部将汇总后的进展情况及时报告会领导。第十二条起草部门可以邀请中国证监会派出机构(以下简称派出机构)、证券期货交易所、证券登记结算机构、证券期货业协会等单位的公职律师等法制工作人员,以及有关专家、单位参与起草工作。
起草部门拟委托有关专家、单位起草规章草案的,应当商法律部后报会领导批准。未经批准,不得将起草工作委托给其他单位或者个人。
起草部门应当要求参与起草规章或者受托起草规章的有关专家、单位遵守保密等制度。第十三条在起草过程中,起草部门可以采取书面征求意见、座谈会、论证会、听证会等多种形式广泛听取有关机关、组织和公民的意见。第十四条起草部门应当收集国内外的相关立法资料;开展立法调研的,应当制作调研报告;采取各种形式听取意见的,应当制作座谈会报告、论证会报告、听证会报告等相应的报告。第十五条规章内容涉及中国证监会其他部门职责或者与其关系密切的,起草部门应当征求相关部门的意见并充分协商;不能取得一致意见的,起草部门应当在规章送审稿的起草说明中说明情况和原因。
规章内容涉及派出机构、证券期货交易所、证券登记结算机构、证券期货业协会等单位职责或者与其关系密切的,起草部门应当充分征求相关单位的意见。第十六条起草规章不得违反上位法的规定,应当注意与现行规章的衔接。新起草的规章拟取代现行规章的,应当在草案中写明拟废止的规章的名称、文号;新起草的规章对现行规章的部分内容予以修改的,应当在草案中写明所修改的规章的名称、文号、条款或者内容。

Ⅲ 吉林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六批废止的行政规章、政府文件、部门文件的决定

吉林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六批废止的行政规章、政府文件、部门文件的决定
(2006年12月27日吉林市人民政府第68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
2006年12月29日吉林市人民政府令第179号公布 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为促进我市经济发展软环境建设,在前几次清理规章、规范性文件的基础上,我市进一步对现行规章、规范性文件进行了清理。市政府决定,公布第六批废止的行政规章2件、废止政府文件、部门文件46件。

附件1:
第六批废止的行政规章目录(2件)

序号 文件名称 文号 发布机关

1 吉林市人事争议仲裁办法 市政府110号令 市政府

2 吉林市灾害事故应急救援办法 市政府149号令 市政府

附件2:
第六批废止的政府文件、部门文件目录(46件)

序号 规范性文件名称 文号 发布机关

吉林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规
1 范施工企业参加社会保险有关 吉市政函[2003]75号 市政府
问题的通知

2 关于强化控制指标稳定安全生 吉市安委字[2005]8号 安监局
产形势的紧急通知

3 关于开展安全专项检查的紧急 吉市安委字[2005]13号 安监局
通知

4 关于加强烟花爆竹经营安全监 吉市安委字[2005]14号 安监局
督管理工作的通知

5 关于加强重大事故隐患整改工 吉市安委办字[2005]13号 安监局
作的通知

6 关于坚决制止桦甸溜河地区非 市安委办明电[2005]20号 安监局
法采矿活动的紧急通知

7 关于做好职业卫生情况调查的 吉市安办字[2006]5号 安监局
通知

关于印发2006年吉林市危险化
8 学品、烟花爆竹、非煤矿山安 吉市安办字[2006]6号 安监局
全专项整治方案的通知

关于转发吉林省安全生产监督
9 管理局《关于全省非煤矿山企 吉市安监字[2005]9号 安监局
业安全生产许可证申请受理及
颁发情况的通报》的通知

吉林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召

10 开全市安全生产工作会议的通 吉市政办电[2005]9号 安监局


11 关于召开全市非煤矿安全生产 吉市安监字[2005]12号 安监局
工作(调度)会的通知

12 关于制定和报道生产安全事故 吉市安监字[2005]21号 安监局
应急预案的通知

关于印发吉林市非煤矿山和危
13 险化学品消除重大事故隐患强 吉市安监字[2005]23号 安监局
化安全专项整治行动方案的通


关于印发《安全生产监督管理
14 局2005年二季度工作要点的 吉市安监字[2005]24号 安监局
通知》

15 转发省安监局关于举办首届吉 吉市安监字[2005]25号 安监局
林安全生产论坛的通知

转发省安监局、省总工会《关于
16 开展劳动防护用品专项监督检 吉市安监联字[2005]48号 安监局
查的通知》的通知

关于开展“夯实基础,提升质
17 量,开创安全监管工作新局面 吉市安监字[2005]56号 安监局
大讨论”的通知

关于开展清查放射源专项行动
18 和加强放射源安全监督管理工 吉市安监字[2002]11号 安监局
作的通知

19 关于开展2005年“安全生产 吉市安监联字[2005]1号 安监局
月”活动的通知

20 关于加强春季安全生产工作的 吉市安委字[2005]4号 安监局
通知

21 吉林市建(构)物拆除工程管 吉市建办[1998]15号 建委
理暂行办法

22 关于吉林市房地产开发项目审 吉市建联字[1998]1号 建委
批程序的规定

23 关于建设工程设计审查的通知 吉市建联字[1999]1号 建委

24 关于印发《吉林市民用建筑工 吉市建办字[2000]2号 建委
程综合验收管理办法》的通知

25 关于勘察设计费实行统一管理 吉市建办字[2002]12号 建委
的通知

26 关于建筑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 吉市建办字[2000]1号 建委
审查的通知

27 关于市政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 吉市建办字[2001]5号 建委
审查的通知

28 关于印发《吉林市建设工程现 吉市建办字[2001]29号 建委
场文明施工管理办法》的通知

29 关于加强吉林市建筑工程施工 吉市建办字[2002]65号 建委
图设计文件审查管理的通知

30 关于加强建筑安全防护品监督 吉市建办字[2002]33号 建委
管理的通知

31 关于加强对施工现场食堂卫生 吉市建办字[2003]20号 建委
管理的通知

关于明确吉林市建设工程劳动
32 保险费用缴付办法和标准的通 吉市建办字[2003]48号 建委


关于进一步规范吉林市建设工
33 程劳动保险费缴付标准的补充 吉市建办字[2003]71号 建委
通知

关于进一步完善吉林市建筑工
34 程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制度的 吉市建办字[2003]111号 建委
通知

35 关于进一步加强建设工程劳动 吉市建字[2004]12号 建委
保险费用统一管理工作的通知

36 吉林市城市房屋拆除工程管理 吉市建字[2004]38号 建委
暂行办法

37 吉林市房屋拆除工程项目公开 吉市建字[2004]39号 建委
竞价拍卖暂行办法

38 吉林市拆迁裁决工作规程 吉市建字[2004]45号 建委

39 吉林市房屋拆除工程施工安全 吉市建字[2004]58号 建委
管理实施细则

40 关于开展全市建筑起重机械设 吉市建字[2004]71号 建委
备使用登记的通知

41 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市建设工程 吉市建字[2005]3号 建委
安全生产管理的通知

42 关于加强测绘产品质量监督的 吉市建测字[1998]6号 规划局
决定

关于发布《吉林市测绘项目立
43 项(备案)和开工管理暂行规 吉市建测字[1999]1号 规划局
定》的通知

44 吉林市水利局关于开展河道清 吉市水[2006]83号 水利局
理整顿的通知

45 吉林市房地产管理局房产经营 吉市房字[2005]14号 房产局
企业综合管理暂行规定

46 关于进行供热质量、服务检查 吉市房字[2005]99号 房产局
的实施方案

Ⅳ 财政部关于公布废止和失效的财政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目录(第九批)的决定

一、废止的财政规章和规范性
文件目录(158件)
(一)综合类(18件)
1.关于进一步做好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管理工作的通知
(2001年5月31日 财政部财综[2001]35号)
2.关于考试收费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
(2001年1月21日 财政部、国家计委财综[2001]4号)
3.关于印发2000年全国性及中央部门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目录的通知
(2001年1月16日 财政部财综[2001]2号)
4.关于做好中国福利彩票赈灾专项募集资金使用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
(2000年3月1日 财政部财综字[2000]18号)
5.关于军用机场提供民用航空服务代收的机场管理建设费及其资金管理等问题的通知
(1999年9月25日 财政部财综字[1999]147号)
6.关于行政事业性收费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
(1999年6月17日 财政部财综字[1999]97号)
7.关于印发《行政事业单位预算外资金银行账户管理的规定》的通知
(1999年6月11日 财政部、监察部、中国人民银行财综字[1999]88号)
8.关于残疾人证工本费管理的通知
(1999年5月22日 财政部财综字[1999]52号)
9.关于降低民航基础设施建设基金征收标准的通知
(1999年3月11日 财政部、国家计委财综字[1999]11号)
10.关于变更枪支管理证件收费项目的通知
(1997年12月1日 财政部、国家计委财综字[1997]162号)
11.关于批准收取残疾人证工本费的通知
(1997年8月6日 财政部、国家计委财综字[1997]131号)
12.关于同意中国人民银行贷款证收费立项的通知
(1997年3月27日 财政部、国家计委财综字[1997]21号)
13.关于批准中国收养中心收取收养服务费的函
(1997年2月4日 财政部、国家计委财综字[1997]10号)
14.关于1995年国家能源交通重点建设基金和国家预算调节基金征管工作中若干问题的通知
(1995年1月27日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财综字[1995]12号)
15.关于收取林业保护建设费的通知
(1994年1月24日 财政部(94)财综字第7号)
16.《关于国有土地使用权有偿使用收入征收管理的暂行办法》和《关于国有土地使用权有偿使用收入若干财政问题的暂行规定》
(1992年9月21日 财政部(92)财综字第172号)
17.关于房改金融业务有关财政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
(1992年8月4日 财政部(92)财综字第148号)
18.关于颁发《国有土地使用权有偿出让收入管理暂行实施办法》的通知
(1989年9月26日 财政部(89)财综字第94号)
(二)法制类(2件)
1.财政部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暂行办法
(2000年12月18日 财政部财办发[2000]78号)
2.关于印发《财政部门行政处罚听证程序实施办法》的通知
(1998年5月15日 财政部财法字[1998]18号)
(三)税收类(17件)
1.关于股份制企业所得税征管和收入级次划分有关问题的补充通知
(2000年5月10日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财税字[2000]74号)
2.关于债转股企业所得税有关问题的通知
(2000年6月21日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财税[2000]2号)
3.关于调整证券交易印花税代征手续费比例的通知
(1999年2月13日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财税字[1999]18号)
4.关于铁道部所属单位征免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问题的通知
(1997年5月13日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财税字[1997]8号)
5.关于印花税违章处罚问题的通知
(1994年10月10日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94)财税字第65号)
6.关于耕地占用税征收经费问题的通知
(1994年6月10日 财政部(94)财农税字第28号)
7.关于印发《农业税收征收经费管理规定》的通知
(1992年11月10日 财政部(92)财农税字第58号)
8.关于提取牧业税征收经费问题的复函
(1990年9月24日 财政部(90)财农税字第71号)
9.关于耕地占用税减免管理有关具体问题的解答
(1990年8月30日 财政部(90)财农税字第64号)
10.关于耕地占用税减免管理的暂行规定
(1990年8月1日 财政部(90)财农税字第56号)
11.发布《关于上海浦东新区鼓励外商减征、免征企业所得税和工商统一税的规定》的通知
(1990年9月11日 财政部(90)财税字第20号)
12.关于农业税征收人员统一着装的通知
(1989年1月10日 财政部(89)财农税字第1号)
13.关于大中型水电、交通工程耕地占用税问题的答复
(1988年9月3日 财政部(88)财农税字第43号)
14.关于抓紧耕地占用税征收入库工作的通知
(1988年7月29日 财政部(88)财农税字第36号)
15.关于京津塘高速公路工程耕地占用税问题的复函
(1988年5月16日 财政部(88)财农税字第12号)
16.关于耕地占用税征收经费管理使用问题的通知
(1988年3月19日 财政部(88)财农税字第3号)
17.关于公路耕地占用税问题的复函
(1987年12月21日 财政部(87)财农税字第472号)
(四)关税类(3件)
1.关于对原产于俄罗斯等4国及台湾地区的进口冷轧板卷暂缓实施反倾销措施的决定
(2003年9月15日 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税委会[2003]20号)
2.关于部分国内设计国外流片加工的集成电路产品进口税收政策的通知
(2002年10月25日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财税[2002]140号)
3.关于地方财政部门开展关税工作的指导意见
(2001年7月20日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财税[2001]110号)
(五)预算类(11件)
1.关于印发《中央本级项目库管理规定》(试行)的通知
(2002年7月10日 财政部财预[2002]358号)
2.中央本级项目支出预算管理办法(试行)
(2002年6月19日 财政部财预[2002]356号)
3.跨地区经营、集中缴库的企业所得税地区间分配暂行办法
(2002年1月17日 财政部财预[2002]5号)
4.关于印发《中央部门项目支出预算管理试行办法》的通知
(2001年7月27日 财政部财预[2001]331号)
5.中央部门基本支出预算管理试行办法
(2001年7月25日 财政部财预[2001]330号)
6.关于印发《中央对地方缉私罚没收入转移支付办法》的通知
(1999年8月17日 财政部财预字[1999]433号)
7.关于印发《财政周转金呆账处理暂行规定)的通知
(1997年7月3日 财政部财预字[1997]219号)
8.关于因公临时出国(境)人员自费购汇有关问题的通知
(1995年8月18日 财政部财外字[1995]290号)
9.关于提高盐价后取消盐税结算事项的通知
(1990年11月23日 财政部(90)财地字第138号)
10.关于林业部门依法查处没收的木竹变价款如何处理的复函
(1989年6月9日 财政部(89)财预字第41号)
11.关于审计机关查处中央企事业单位的违纪款项应作为中央预算收入收缴国库的复函
(1987年8月6日 财政部(87)财预字第121号)
(六)国库类(13件)
1.关于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实施单位年终预算结余资金处理工作的通知
(2002年12月20日 财政部财库[2002]70号)
2.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试点预算结余资金处理的有关规定
(2002年3月14日 财政部财库[2002]11号)
3.关于清理和规范中央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试点部门银行账户的通知
(2002年1月11日 财政部财库[2002]1号)
4.关于2001年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试点单位年终结余账务处理有关问题的通知
(2002年1月4日 财政部财办库[2002]1号)
5.关于印发《中央单位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试点资金支付管理办法》的通知
(2001年7月10日 财政部财库[2001]53号)
6.关于实施2001年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试点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
(2001年8月21日 财政部财库[2001]50号)
7.中央单位政府采购管理实施办法
(2001年4月9日 财政部财库[2001]30号)
8.政府采购运行规程暂行规定
(2000年10月8日 财政部财库[2000]11号)
9.政府采购信息公告管理办法
(2000年9月11日 财政部财库[2000]7号)
10.关于印发《政府采购招标投标管理暂行办法》和《政府采购合同监督暂行办法》的通知
(1999年6月24日 财政部财预字[1999]363号)
11.关于印发《政府采购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1999年4月17日 财政部财预字[1999]139号)
12.关于印发《关于中央预算资金拨付管理的有关规定》的通知
(1997年11月21日 财政部财预字[1997]391号)
13.95年一年期记账式国库券市场间转托管运作试行办法
(1995年9月1日 财政部财国债字[1995]32号)
(七)行政政法类(5件)
1.关于印发《外事服务收入管理暂行规定》的通知
(1997年11月25日 财政部财外字[1997]475号)
2.关于转发《中央级公检法机关公用经费开支范围》的通知
(1997年4月7日 财政部财文字[1997]41号)
3.关于颁发《多种形式援外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
(1992年10月17日 财政部、经贸部(92)财外字第966号)
4.关于印发《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本级行政费支出节级科目》的通知
(1991年12月26日 财政部(91)财文字第799号)
5.印发《关于严格控制出国经费的规定》的通知
(1989年12月25日 财政部(89)财外字第1060号)
(八)教科文类(7件)
1.关于印发《中小学布局调整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修订)》的通知
(2002年9月3日 财政部财教[2002]145号)
2.关于印发《中央与地方共建高等学校共建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2001年8月3日 财政部财教[2001]75号)
3.中小学布局调整专项资金及项目管理暂行办法
(2001年6月19日 财政部财教[2001]39号)
4.教育财务管理与研究专项经费使用管理办法
(2001年3月19日 财政部财教[2001]15号)
5.关于印发《财政部对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文教行政财务管理和经费使用效益考核办法》的通知
(1998年12月1日 财政部财公字[1998]235号)
6.关于事业单位预算编报和核批有关问题的通知
(1998年2月4日 财政部财文字[1998]10号)
7.关于节约事业费开支的几项规定
(1987年5月18日 财政部(87)财文字第212号)
(九)经济建设类(12件)
1.关于加强民航机场管理建设费监管工作的通知
(2002年9月24日 财政部、中国民用航空总局财建[2002]379号)
2.基本建设贷款财政贴息资金管理办法
(2001年10月15日 财政部财建[2001]593号)
3.中西部地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基础设施项目贷款财政贴息资金管理暂行办法
(2001年8月21日 财政部财建[2001]518号)
4.农产品成本调查专项经费使用管理办法
(2001年6月20日 财政部、国家计委财建[2001]354号)
5.探矿权采矿权价款转增国家资本管理办法
(2000年10月20日 财政部、国土资源部财建[2000]439号)
6.关于印发《中药材生产扶持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
(1999年12月1日 财政部财经字[1999]1013号)
7.关于印发《糖库建设补助款使用管理办法》的通知
(1998年1月5日 财政部财商字[1998]15号)
8.关于印发《民航基础设施建设基金使用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1997年12月22日 财政部财工字[1997]542号)
9.关于印发民航基础设施建设基金管理办法的通知
(1996年12月17日 财政部财工字[1996]372号)
10.关于印发《烟草商业专营利润收支管理办法》的通知
(1996年11月26日 财政部、国家烟草专卖局财工字[1996]393号)
11.关于征收烟草商业专营利润有关问题的补充通知
(1996年11月13日 财政部财工字[1996]384号)
12.关于对烟草商业企业征收专营利润的通知
(1996年8月9日 财政部财工字[1996]289号)
(十)农业类(12件)
1.关于印发《优质专用小麦良种推广项目资金管理规定》的通知
(2003年6月2日 财政部办公厅、农业部办公厅财办农([2003]62号)
2.关于印发《林业治沙贷款财政贴息资金管理规定》的通知
(2002年10月11日 财政部财农[2002]137号)
3.林业病虫害防治补助费管理规定
(2002年7月17日 财政部财农[2002]69号)
4.海洋捕捞渔民转产转业专项资金使用管理暂行规定
(2001年7月30日 财政部办公厅、农业部办公厅财办农[2002]99号)
5.森林生态效益补助资金管理办法(暂行)
(2001年11月26日 财政部财农[2001]190号)
6.关于财政支持建立农业科技推广示范基地的实施意见
(2000年4月12日 财政部财农字[2000]31号)
7.关于印发《大型拖拉机及配套农具更新补助资金使用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1998年9月14日 财政部财农字[1998]229号)
8.关于印发《关于财政支持建立农业科技推广示范园区的若干意见》的通知
(1998年5月18日 财政部财农字[1998]70号)
9.关于颁发《开设边境森林防火隔离带补助费管理办法》的通知
(1997年7月18日 财政部财农字[1997]144号)
10.中央级防汛物资储备及其经费管理办法
(1995年9月27日 财政部、水利部、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财农字[1995]236号)
11.关于加强国有森林资源产权管理的通知
(1993年5月27日 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林业部(93)国资事发第22号)
12.关于印发《农业税收征解会计制度》的通知
(1992年9月24日 财政部(92)财农字第46号)
(十一)企业类(19件)
1.关于征收免税品经营专营利润的通知
(2002年2月6日 财政部财企[2002]27号)
2.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资金管理办法
(2001年11月27日 财政部财企[2001]710号)
3.关于国有企业年度会计报表注册会计师审计有关问题的补充通知
(2001年11月26日 财政部财企[2001]707号)
4.关于做好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结果计算与确认工作的通知
(2001年3月19日 财政部、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财统[2001]2号)
5.中介机构参与企业效绩评价工作规范(试行)
(2001年7月6日 财政部办公厅财办统[2001]14号)
6.中央直管企业(集团)效绩评价工作程序
(2001年7月4日 财政部办公厅财办统[2001]13号)
7.关于国有企业年度会计报表注册会计师审计若干问题的通知
(2000年12月29日 财政部财企[2000]905号)
8.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结果计算与确认办法
(2000年4月26日 财政部、国家经贸委、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财统字[2000]2号)
9.关于中介组织出资设立资产评估机构和资产评估机构设立分支机构的暂行规定的通知
(1999年1月24日 财政部财评字[1999]564号)
10.关于印发《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规则》《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操作细则》的通知
(1999年6月1日 财政部、国家经贸委、人事部、国家计委财统字[1999]2号)
11.关于印发《资产评估机构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1999年3月25日 财政部财评字[1999]118号)
12.关于印发《国有资本金统计分类具体规定(修订)》的通知
(1998年10月16日 财政部财统字[1998]3号)
13.关于做好日常清产核资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
(1998年9月21日 财政部财清字[1998]14号)
14.关于印发《国别政策性进口财政补贴有关问题的暂行规定》的通知
(1998年2月16日 财政部财商字[1998]75号)
15.三峡工程建设资金使用管理暂行办法
(1996年12月3日 财政部财工字[1996]404号)
16.关于印发《关于建立企业产权市场监管体系的指导意见》的通知
(1996年8月7日 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国资产发[1996]25号)
17.关于发布《注册资产评估师执业资格注册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1996年7月25日 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国资办发[1996]35号)
18.关于印发《国有企业公司制改建有关财务问题的暂行规定》的通知
(1995年2月21日 财政部财工字[1995]29号)
19.关于颁发重新修订的《资产评估机构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1993年10月27日 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93)国资办发第58号)
(十二)金融类(7件)
1.外国政府贷款项目采购公司招标办法
(2001年9月29日 财政部财金[2001]221号)
2.关于参照《丹麦对中国混合贷款采购规定和导则》实施外国政府贷款采购的通知
(2001年3月25日 财政部财金[2001]75号)
3.关于填报外国政府贷款统计表的通知
(2001年1月20日 财政部财金[2001]14号)
4.关于印发《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资产处置管理办法》的通知
(2000年11月8日 财政部财金[2000]122号)
5.外国政府贷款限上项目采购公司招标试行办法
(2000年2月13日 财政部财债字[2000]37号)
6.关于印发《世界银行贷款科技发展项目统借统还用汇管理有关规定》的通知
(1997年8月22日 财政部财国债字[1997)38号)
7.关于授权财政监察专员办事机构对国家开发银行就地实施财政监督和财务管理的通知
(1997年1月21日 财政部财基字[1997]4号)
(十三)国际类(2件)
1.关于世行亚行贷款项目资金重组事宜的函
(2000年7月17日 财政部财际字[2000]12号)
2.关于世界银行贷款项目上市发行股票和转让经营权问题的函
(1997年9月12日 财政部财世字[1997]121号)
(十四)会计类(20件)
1.《外籍中国注册会计师注册审批暂行办法》的补充规定
(2003年11月27日 财政部财会[2003]34号)
2.关于印发《<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办法>若干问题解答(二)》的通知
(2002年7月25日 财政部办公厅财办会[2002]28号)
3.注册会计师、会计师事务所证券、期货相关业务许可证年检办法
(2001年9月13日 财政部、证监会财会[2001]1069号)
4.关于会计师事务所跨省设立分所有关注册管理事项的通知
(2001年5月24日 财政部财会[2001]1024号)
5.《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办法》若干问题解答(一)
(2000年9月3日 财政部财会[2000]13号)
6.关于印发《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办法》的通知
(2000年5月8日 财政部财会字[2000]5号)
7.关于印发《会计师事务所分所审批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2000年3月24日 财政部财协字[2000]28号)
8.关于印发《证券公司会计制度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的通知
(1999年11月26日 财政部财会字[1999]45号)
9.关于印发《国有企业年度会计报表注册会计师审计暂行办法》的通知
(1998年10月22日 财政部财经字[1998]114号)
10.关于印发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外籍中国注册会计师注册审批暂行办法》的通知
(1998年9月28日 财政部财协字[1998]9号)
11.关于印发《有限责任会计师事务所审批办法》的通知
(1998年7月3日 财政部财会协字[1998]55号)
12.关于会计师(审计)事务所终止的若干事项的通知
(1998年4月16日 财政部财会协字[1998]23号)
13.关于明确合伙会计师事务所审批权限的通知
(1997年11月3日 财政部财会协字[1997]46号)

Ⅳ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废止部分证券部门规章的通知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废止
部分证券部门规章的通知
(证监法律字[1999]3号1999年12月21日)

各证券监管办公室,办事处,特派员办事处,专员办事处,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会内各部门: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和《关于贯彻执行〈证券法〉的有关问题的通知》(证办发[1999]11号)的精神,我会对成立以来至1998年12月31日期间公布的证券类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以下简称证券类部门规章)进行了全面清理,并逐一进行了确认。其中,已被有关法律法规、规章替代,应予废止或者已明令废止的证券类规章46件;因规章的调整对象消失或者规章本身适用期已过,自行失效的证券类规章24件。现将这两部分共70件证券类规章的目录予以公布,停止执行。请转知各有关单位。

附一:
^^废止的证券类部门规章目录

1、关于授权中国证监会查处证券违法违章行为的通知(证委发[1993]42号)
2、关于印发《国务院证券委员会关于证券监督管理机关查处证券违法、违章行为的职权的规定》的通知(证委发[1993]44号)
3、关于在新股发行工作中加强费用管理的紧急通知(证监[1993]108号)
4、关于颁发《股票发行审核程序与工作规则》的通知(证监发字[1993]35号)
5、关于企业公开发行股票报送材料要求的通知(证监发字[1993]39号)
6、股票发行复审工作细则(证监发字[1993]78号)
7、关于发布《股票发行审核程序与规则》和《股票复审工作细则》的通知(证监发字[1993]97号)
8、关于严格复核上市公司送配股方案的紧急通知(证监上字[1993]123号)
9、关于上市公司送配股的暂行规定(证监上字[1993]128号)
10、关于在股票发行工作中强化证券承销机构和专业性中介机构作用的通知(证监机字[1993]45号)
11、关于授权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依照《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第46条规定对个人持股情况进行监管的决定(证监法字[1993]110号)
12、关于颁发《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调查处理证券违法违纪案件试行办法》的通知(证监法字[1993]112号)
13、关于颁布《证监会处理投诉工作程序》(试行)的通知(证监办字[1993]73号)
14、关于在证券交易所和交易系统已挂牌和申请挂牌的公司如何执行会计制度的函(证监函字[1993]79号)
15、关于颁布公开发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的内容与格式准则第2号《年度报告的内容与格式(试行)》的通知(证监发字[1994]7号)
16、关于做好上市公司送配股复核工作的通知(证监发字[1994]79号)
17、关于颁布公开发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的内容与格式准则第3号《中期报告的内容与格式(试行)》的通知(证监发字[1994]87号)
18、关于上市辅导机构资格审查及有关问题的通知(证监发字[1994]101号
19、关于开展上市公司年度报告陈列试点工作的通知(证监发字[1994]104号)
20、关于执行《公司法》规范上市配股的通知(证监发字[1994]131号)
21、关于证券争议仲裁协议问题的通知(证监发字[1994]139号)
22、关于颁发《上市公司办理配股申请和信息披露的具体规定》的通知(证监发字[1994]161号)
23、关于发布《公开发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的内容与格式准则第6号》的通知(证监发字[1994]162号)
24、关于做好上市公司配股后续工作的通知(证监发字[1995]68号)
25、关于要求各证券交易场所对国债回购与证券交易实行分帐管理的通知(证监发字[1995]123号)
26、关于下发《关于股票发行与认购办法的意见》的通知(证监发字[1995]161号)
27、关于对股票发行中若干问题处理意见的通知(证监发字[1995]162号)
28、关于转发《关于上海证券市场信息传播管理的若干规定》的通知(证监发字[1995]174号)
29、关于印发《股票发行与上市审核程序及工作规则》(试行)的通知(证监发字[1995]195号)
30、关于执行《公司法》规范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通知(证监发字[1995]200号)
31、关于向证券期货交易所派驻督察员的决定(证监[1996]4号)
32、关于严禁操纵证券市场行为的通知(证监[1996]7号)
33、关于证券交易所期货交易所做好审计工作的通知(证监发字[1996]1号)
34、关于规范上市公司股东大会的通知(证监发字[1996]22号)
35、关于授权地方证券、期货监管部门行使部分监管职责的决定(证监发字[1996]48号)
36、信访工作试行办法(证监发[1996]61号)
37、中国证监会调查处理证券期货违法规案件试行办法(证监发[1996]62号)
38、关于加强股票发行市场监管工作的通知(证监发字[1996]130号)
39、关于印发《申请公开发行股票公司报送材料标准格式》的通知(证监发字[1996]422号)
40、关于加强证券市场风险管理和教育的通知(证监信字[1996]8号)
41、关于防范运作风险、保障经营安全的通知(证监机字[1996]3号)
42、关于进一步加强市场监管的通知(证监交字[1996]4号)
43、关于持股超过公司发行在外普通股总数5‰的个人股东投票权的函(证监函字[1996]22号)
44、关于发布《行政处罚听证程序》的通知(证监[1997]6号)
45、关于发布《关于授权地方证券期货监管部门行使部分监管职责的决定》及其实施细则的通知(证监[1997]9号)
46、关于印发《公开发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的内容与格式准则第二号〈年度报告的内容与格式〉》的通知(证监上字[1997]114号)

附二:
^^失效的证券类部门规章目录

1、关于印发《关于1993年股票发售与认购办法的意见》的通知(证委发[1993]41号)
2、关于法人股流通试点有关问题的通知(证委发[1993]58号)
3、关于企业上市程序有关问题的复函(证委办函[1993]13号)
4、关于1990年年底以前发行股票的企业申请上市的程序的通知(证监发字[1993]21号)
5、关于1993年申请公开发行股票企业产业政策问题的通知(证监发字[1993]65号)
6、关于发布1993年新股承销收费的规定的通知(证监机字[1993]8号)
7、关于指定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为证券争议仲裁机构的通知(证委发[1994]20号)
8、关于转发上海市证券管理办公室沪证办[1994]024号文件的通知(证监发字[1994]42号)
9、关于转发国家体改委《关于股份有限公司职工股转让问题的复函》的通知(证监发字[1994]120号)
10、关于上市公司配股有关问题的通知(证监发字[1994]133号)
11、关于上市公司根据《公司法》配套行政法规和文件的规定修改公司章程的函(证监函字[1994]14号)
12、关于上市公司报送配股申请材料有关问题的通知(证监发字[1995]11号)
13、国务院证券委员会关于推荐境外上市预选企业的条件、程序及所需文件的通知(证委发[1996]17号)
14、关于1996年上市公司配股工作的通知(证监发字[1996]17号)
15、关于推荐B股预选企业的通知(证委发[1997]13号)
16、关于1996年上市公司年度报告编制工作中若干问题的通知(证监上字[1997]1号)
17、关于进一步做好上市公司年度报告工作的通知(证监上字[1997]7号)
18、关于上市公司编制1997年年度中期报告若干问题的通知(证监上字[1997]39号)
19、关于进一步做好上市公司年度报告有关工作的通知(证监上字[1997]113号)
20、关于推荐境外上市预选企业的通知(证监[1998]20号)
21、关于1998年上市公司申请配股有关问题的通知(证监上字[1998]76号)
22、关于做好当前证券经营机构监管工作的通知(证监机字[1998]15号)
23、关于向证券经营机构发放《经营证券业务许可证》的通知(证监机字[1998]42号)
24、关于认真贯彻《证券、期货投资咨询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证监信字[1998]1号)

Ⅵ 证券期货规章制定程序规定(2020)

第一章总则一、修改背景
中国证监会高度重视证券期货立法体制机制建设。2008年,中国证监会制定发布了《规定》,其作为专门规范证券期货立法工作的部门规章,适应了资本市场立法工作量大、要求高、技术性强的特点,有力保障了资本市场法治建设。与此同时,也应当看到《规定》自发布至今已逾十年。为顺应新的时代要求,《立法法》《条例》已分别于2015、2018年进行了修改。此外,中国证监会在多年立法工作中也积累了许多有益经验需要总结,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需要解决。为此,有必要抓紧落实新修订的《条例》要求,对《规定》进行配套修改。二、修改思路
此次修改主要坚持了以下三方面思路:一是坚决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二是全面落实《条例》各项新要求,并结合资本市场特点对《规定》进行修改,做到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三是坚持问题导向,总结立法工作的经验和不足,巩固有益做法,解决突出问题。三、修改的主要内容
本次修改,除将原来的“起草与审查”一章分为“起草”和“审查”两章外,保持了原有框架结构。在条文上,由原来的40条增至41条,主要修改28条,增加5条。调整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加强对立法工作的领导
一是在实体方面,要求制定规章,应当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体现全面深化改革精神(《规定》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第4条)。二是在程序方面,规定制定规章应当按规定履行报告程序(第5条);年度规章制定工作计划要经批准(第9条),临时补加规章立项,报中国证监会主要负责人批准(第10条)。三是在与中央大政方针保持一致性方面,强调规章的立改废应当服从全面深化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第33条、第34条)。
(二)按照《条例》要求修改补充新的规定
一是强调依法立法。规定制定规章应当遵循《立法法》确定的立法原则,符合上位法规定(第4条)。二是突出民主立法。在立项阶段,规定法制机构可以向社会公开征集规章制定项目建议,年度规章制定工作计划要向社会公布(第8条、第9条)。在起草、审查阶段,要求起草部门要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规章涉及重大利益调整事项的,起草部门和法制机构应当进行论证咨询,必要时进行听证;法制机构审查规章时,可以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第16条、第22条)。三是遵循科学立法。在重大意见分歧的解决机制上,规定法制机构应当组织进行论证研究,提出倾向性意见,报委务会议决定(第24条、第26条)。完善规章解释相关规定(第31条)。确立立法后评估制度(第35条)。
(三)结合实践经验,改进我会立法程序机制
一是规定各部门需要增加计划外规章项目的,应当补报立项手续(第10条)。二是将中国证监会按照党中央国务院要求建立的公平竞争审查制度上升至规章层面(第18条)。三是明确法制机构在规章审查中的职责,起草部门报送审查后,由法制机构负责修改完善,并丰富了审查措施手段(第20至25条)。四是根据国办关于制定涉外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要求,明确制定涉外规章应当向国务院报告(第5条)。四、公众意见采纳情况
公开征求意见期间,我会共收到书面意见建议2份。总的来看,社会各界总体赞同我会本次对《规定》的修订,仅有1条意见针对本次修订内容提出修改建议,我会已予以采纳。另1条意见涉及金融人员的执业资格等问题,不属于《规定》调整范围的内容,因而未予采纳。第五条制定规章,应当经中国证监会委务会议(以下简称委务会)审议通过。
中国证监会制定涉外规章,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向国务院报告。第六条中国证监会法制机构(以下简称法制机构)负责组织规章的制定工作,履行下列职责:
(一)研究、拟订、公布年度规章制定工作计划,组织、督促计划的执行;
(二)起草或者组织起草规章草案;
(三)审查、修改规章草案送审稿(以下简称规章送审稿);
(四)提请委务会审议规章草案;
(五)办理规章公布与备案事宜;
(六)起草或者组织起草规章解释、修改、废止的草案或者意见;
(七)组织开展立法后评估;
(八)编辑证券期货法规汇编。第二章立项第七条中国证监会每年年初制定年度规章制定工作计划。

Ⅶ 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14号 废止了吗 谢谢

没有,这是公司可转换债券公告书,据我所知,没有废止,但这是2001年发布的,修没修订我就不太清楚了

Ⅷ 期货法律法规的目录

第一章 期货交易管理条例
本章大纲
本章考点预测
知识线索图
考点分析
考点预测题
参考答案
第二章 期货交易所管理办法
本章大纲
本章考点预测
知识线索图
考点分析
考点预测题
参考答案
第三章 期货公司管理办法
本章大纲
本章考点预测
知识线索图
考点分析
考点预测题
参考答案
第四章 期货公司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管理办法
本章大纲
本章考点预测
知识线索图
考点分析
考点预测题
参考答案
第五章 期货从业人员管理办法
本章大纲
本章考点预测
知识线索图
考点分析
考点预测题
参考答案
第六章 期货投资者保障基金管理暂行办法
本章大纲
本章考点预测
知识线索图
考点分析
考点预测题
参考答案
第七章 期货公司首席风险官管理规定(试行)
本章大纲
本章考点预测
知识线索图
考点分析
考点预测题
参考答案
第八章关于发布《证券公司为期货公司提供中间介绍业务试行办法》的通知
本章大纲
本章考点预测
知识线索图
考点分析
考点预测题
参考答案
第九章 关于发布《期货公司金融期货结算业务执行办法》的通知
本章大纲
本章考点预测
知识线索图
考点分析
考点预测题
参考答案
第十章 关于发布《期货公司风险监管指标管理试行办法》的通知
本章大纲
本章考点预测
知识线索图
考点分析
考点预测题
参考答案
第十一章 期货从业人员执业行为准则(修订)
本章大纲
本章考点预测
知识线索图
考点分析
考点预测题
参考答案
第十二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
本章大纲
本章考点预测
知识线索图
考点分析
考点预测题
参考答案
第十三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六)摘选
本章大纲
本章考点预测
知识线索图
考点分析
考点预测题
参考答案
第十四章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期货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
本章大纲
本章考点预测
知识线索图
考点分析
考点预测题

Ⅸ 证券期货经营机构资管业务管理办法还没实施吗

根据管理办法,各类证券期货经营机构开展资管业务均适用统一的业务规则,而现行分散的相关业务规则同时废止。
经济观察网记者张力在9月12日郑州召开的“资产管理业务座谈会”上,经济观察网记者获悉,证监会向参会机构下发了《证券期货经营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下称“管理办法”)。
对于同属于合并后的证券基金机构监管部监管、且在性质上均属于私募范畴的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期货公司及其子公司的资管业务,按照功能监管理念,证监会将统一搭建证券期货经营机构资管业务监管体系。
根据管理办法,各类证券期货经营机构开展资管业务均适用统一的业务规则,而现行分散的相关业务规则同时废止。
值得注意的是,管理办法取消了资管业务资格的审批准入,改为向相关行业协会履行登记手续;同时,放开证券公司集合计划投资范围,增加了非上市公司股权、债权及其他财产权利;放开了期货公司“一对多”业务的限制,允许期货公司非公开募集多个客户的资金开展资管业务。
定向资管业务由于历史原因而未能被定位为信托关系,而管理办法将证券期货经营机构资管业务的载体统一为资产管理计划,有利于解决证券公司定向资管业务游离于信托法律关系之外的不利情况,消除法律风险隐患。

资管大一统
根据证监会的起草说明,《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已正式发布实施,证券期货经营机构资管业务属于私募基金的一种类型,意见稿旨在明确资管业务的现行法规体系与《私募办法》如何协调,统一搭建证券期货经营机构资管业务监管体系。
2012年开始,资管业步入大繁荣时期,但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期货公司及其子公司,三类机构在市场准入、投资范围、业务规范、监督管理等方面的要求存在较大差异,且普遍管制较多,不同程度上抑制了资管业务的创新发展,也不利于对三类机构实施统一的功能监管。
此前,该三类机构开展资管业务,分别适用《证券公司客户资产管理业务管理办法》、《基金管理公司特定客户资产管理业务试点办法》、《期货公司资产管理业务试点办法》等规章及配套规则。而今后,各类证券期货经营机构开展资管业务均可适用统一的业务规则,而现行分散的相关业务规则可以同时废止。
根据办理办法,本办法未规定的,适用《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和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的其他规定;证券期货经营机构非公开募集资金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由中国证监会另行规定。
管理办法也将促进资管业务法律关系的统一。
根据现行法规,定向资管业务的法律性质定位为委托代理关系,区别于私募基金的信托法律关系。实践中,为了开展业务的便利,一般采取设立定向资产管理计划的方式,但这一载体缺乏法律依据,存在较大的法律风险隐患。
而管理办法将证券期货经营机构资管业务的载体统一为资产管理计划,有利于解决证券公司定向资管业务游离于信托法律关系之外的不利情况,消除法律风险隐患。
此外,《管理办法》不再对证券公司集合计划和基金管理公司一对一、一对多特定客户资产管理业务的客户委托初始资产最低金额(现行规定不得低于3000万元人民币以及规模上限(现行规定不得超过50亿元人民币)提出要求。
在符合合格投资者相关要求的基础上,由各公司根据自身情况和客户要求自行决定客户委托初始资产最低金额以及资产管理计划规模上限。

“八条底线”
现行规则规定,证券公司集合计划投资范围局限于股票、债券等常规投资品种,与集合资金信托计划(查询信托产品)、基金子公司特定客户资产管理计划等的投资范围相比处于明显劣势,尚不能直接投资非上市股权、债权等。投资范围的局限阻碍了证券公司资产管理业务的创新发展,导致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
根据办理办法,证券公司集合计划投资范围增加了非上市公司股权、债权及其他财产权利。
证监会认为,经过多年的规范发展,证券公司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内部管理和风险控制制度,资本实力和合规经营意识均明显增强,有能力防范和控制相关业务风险,有必要放宽证券公司资管业务的投资范围。
同时,管理办法还放开了对期货公司“一对多”业务的限制,允许期货公司非公开募集多个客户的资金开展资管业务。
与一般的私募基金管理人不同,证券期货经营机构为持牌的金融机构,业务范围不限于资管业务,还经营自营、经纪、公募资管等其他金融业务,存在较大的利益冲突风险,并且证券期货经营机构涉及广大客户资金安全和权益保护,风险具有较强的外溢性。
近期业内频发的证券公司资管业务违规问题亦引起监管层的高度重视。
此次管理办法亦列举的形式规定了资管计划的禁止行为,包括:违规将资产管理计划资产用于资金拆借、贷款、抵押融资或者对外担保等用途;将资产管理计划资产用于可能承担无限责任的投资;以转移资产管理账户收益或者亏损为目的,在自营账户、公募证券投资基金账户与资产管理账户之间或者不同的资产管理账户之间进行买卖,损害资产委托人的利益;
自营业务抢先于资产管理业务进行交易,损害资产委托人的利益;以获取佣金或者其他利益为目的,用委托财产进行不必要的交易;期货公司从事资产管理业务,不得以自有资产或者假借他人名义违规参与本公司投资于期货类品种的资产管理计划,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证监会主席助理张育军亦在当天的会上强调,资管业务要牢牢守住八条底线:即不得有非公平交易、利益输送、老鼠仓等损害客户利益的行为;不得违规承诺保本保收益;不得不适当地宣传、销售产品,误导欺诈客户;不得开展资金池业务;不得利用资管产品进行商业贿赂;资管产品的杠杆率不得超过十倍;不得投资于高污染、高能耗等国家禁止投资的行业;不得对业务人员、管理团队实施当期激励。

热点内容
婚姻法那条最不合理 发布:2025-02-02 09:08:55 浏览:272
违反行政法规导致合同无效 发布:2025-02-02 09:08:22 浏览:482
广州市天河法院 发布:2025-02-02 08:55:03 浏览:363
工资随意更改劳动法怎么办 发布:2025-02-02 08:06:44 浏览:595
模范法官胡国运的妻子 发布:2025-02-02 07:59:34 浏览:234
贵阳有名离婚律师 发布:2025-02-02 07:43:16 浏览:515
有关禁毒的法律知识 发布:2025-02-02 07:28:50 浏览:350
香港律师资格考试 发布:2025-02-02 06:53:18 浏览:335
新民事诉讼法涉外基层法院 发布:2025-02-02 06:45:22 浏览:789
港府司法复核 发布:2025-02-02 06:25:04 浏览: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