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广场舞法律法规
㈠ 法律有规定广场舞不许在居民区里跳吗
有规定,广场舞因为需要高音扩音喇叭,这种设备在居民区内是禁止使用的。居民有跳舞、健身的权利,其余居民也有免受噪音干扰的权利。晚上跳广场舞声音会比较大,超过相关法律规定的噪音污染分贝值标准,这样的行为是违法的。
法律分析
在居民区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内使用高音广播喇叭的,发出严重干扰周围居民生活的环境噪声的由公安机关给予警告,可以并处罚款。深夜用大喇叭超过了四十五分贝算扰民,是违法的。根据相关法律规定,以居住、文教机关为主的区域的环境噪音标准是昼间五十五分贝,夜间四十五分贝;根据相关法律规定,住宅室内噪声标准是根据生活安静的要求和所在区域环境噪声标准,参考住宅窗户条件制定的,一般不应低于所在区域的环境噪声标准二十分贝。中国住宅室内的标准规定为低于所在区域环境噪声标准十分贝,因为中国城市有较多的小工厂紧靠住宅。非住宅的室内噪声标准,是根据房间用途规定的。在城市市区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内使用高音广播喇叭的、违反当地公安机关的规定,在城市市区街道、广场、公园等公共场所组织娱乐、集会等活动,使用音响器材,产生干扰周围生活环境的过大音量的、未按相关法律规定采取措施,从家庭室内发出严重干扰周围居民生活的环境噪声的,由公安机关给予警告,可以并处罚款。 在城市市区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内,禁止夜间二十二点至第二天六点之间的期间进行产生环境噪声污染的建筑施工作业,但抢修、抢险作业和因生产工艺上要求或者特殊需要必须连续作业的除外。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 第五十八条 违反关于社会生活噪声污染防治的法律规定,制造噪声干扰他人正常生活的,处警告;警告后不改正的,处二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罚款。
㈡ 法律有规定跳广场舞的时间吗
1、法律没有规定跳广场舞的时间。
广场舞是舞蹈艺术中最庞大的系统,因多在广场聚集而得名,融自娱性与表演性为一体,以集体舞为主要表演形式,以娱乐身心为主要目的。包括佳木斯舞步、坝坝舞、水兵舞等。
广场舞是居民自发地以健身为目的在广场、院坝等开敞空间上进行的富有韵律的舞蹈,通常伴有高分贝、节奏感强的音乐伴奏。
广场舞在公共场所由群众自发组织,参与者多为中老年人,其中又以大妈居多。广场舞是人民群众创造的舞蹈,是专属于人民群众的舞蹈,因为民族的不同,地域的不同,群体的不同所以广场舞的舞蹈形式也不同。
广场舞是人们普遍参与的健身舞,舞蹈元素多种多样,包括民族舞、现代舞、街舞、拉丁舞等等。
2017年11月13日,国家体育总局网站消息,体育总局近日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广场舞健身活动的通知》。
2、如果广场舞产生噪音扰民,可以报警处理。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五十八条
违反关于社会生活噪声污染防治的法律规定,制造噪声干扰他人正常生活的,处警告;警告后不改正的,处二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罚款。
(2)农村广场舞法律法规扩展阅读:
广场舞的社会问题:
1、组织问题
由于广场舞是一种临时性组织,因此存在一些制度上的缺陷。比如,在政府管理方面,承办此类场地一般接触的是城管执法与环保局,基本不需要跟工商局、税务局、文化局等这类职能部门打交道。
导致政府对于管理的不全面,一方面职能没有得到很好的行使,一方面在参与群众的利益受到侵害后找不到合适的渠道得以解决。
由于没有工商部门的介入,此类经营场地一般都不具有严格的公平性,各个场地地点的确定没有一个明确的规则,出现有的场地由于“先到先得”。
占据了有利的位置,规模和人群发展都占了优势,因此在调查中,规模较小场地的负责人也透露出了想要扩大规模,但苦于现实条件不允许的无奈。
2、扰民问题
广场乱舞已成为让人头疼的难题,觅一个“你跳得快乐,我睡得安稳”的平衡点,貌似成了城市管理学上的哥德巴赫猜想,以致出现了高音炮、放藏獒、扔老鼠等恶性“破解”手段。
针对广场舞扰民问题,有些地方文化管理部门与文化团队代表、市民代表签订广场文化活动公约,从场地、时长、时段、音量等方面对广场文化活动进行限制,对违规团队进行教育及处罚,收效明显。
广场舞问题不应无解,为什么还会出现乱象呢?当执法办公室“移动”起来,从分散执法变成联合执法,将国家法规和地方实情有效结合起来。
在有噪声的地方、群众举报的地方巡游往返、漂浮沉落,执法人员走出办公室切实抵达现场,让抽象的法律条文和公共政策睁大执法的眼睛,辅以真诚的劝告和说服,就会出现不同的效应。
3、噪声防治
有源定向扬声器。2014年第二届上交会,复旦大学科学家表示已成功发明出广场舞噪音“逼停神器”——有源定向扬声器。普通扬声器发出的声音是向四面八方传播的,要实现定向,扬声器的直径必须做得非常大。
与传统扬声器的原理不同,有源定向扬声器首先将低频声音信号载于指向性很强的高频信号之上,再经过放大、发射到空气中,而后,空气会把高频信号迅速过滤,其上的可听声音信号便会自然滤出,实现像激光一样定向传播。
有源定向扬声器能够把声波控制在特定区域内,在这个区域内的声波很强,而出了这个区域,声波就会很弱,甚至没有。如果广场舞者使用这种扬声器播放音乐,其扰民‘尴尬’就能迎刃而解。”
马建敏说。除作为广场舞噪音的“逼停神器”外,有源定向扬声器还可用在广告会展、候机厅、公交车站等多种场景,实现声音针对特定人群的定向播报。
㈢ 法律有规定广场舞不许在居民区里跳吗
有,广场舞因为需要高音扩音喇叭,这种设备在居民区内是禁止使用的。居民有跳舞、健身的权利,其他居民也有免受噪音干扰的权利。
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五十八条规定:
违反关于社会生活噪声污染防治的法律规定,制造噪声干扰他人正常生活的,处警告;警告后不改正的,处200元以上500元以下罚款。
(3)农村广场舞法律法规扩展阅读:
在法律上,居民有跳舞、健身的权利,其他居民也有免受噪音干扰的权利。但是,任何权利都有着界限。如果严格用法律条文去审视当下各地风靡的广场舞,很多居民已经构成了违法。
早在1997年起施行的《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第四十五条就明确规定:“禁止任何单位、个人在城市市区噪声敏感建设物集中区域内使用高音广播喇叭。在城市市区街道、广场、公园等公共场所组织娱乐、集会等活动,
使用音响器材可能产生干扰周围生活环境的过大音量的,必须遵守当地公安机关的规定。而噪声敏感建筑物是指医院、学校、机关、科研单位、住宅等需要保持安静的建筑物。
可见,在居民区大声放音乐大跳广场舞已经构成了违法。同时,该法还规定:在城市市区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内使用高音广播喇叭,违反当地公安机关的规定,在城市市区街道、广场、公园等公共场所组织娱乐、集会等活动,使用音响器材,产生干扰周围生活环境的过大音量的,可由公安机关给予警告,可以并处罚款。
《治安管理处罚法》进一步规定:“违反关于社会生活噪声污染防治的法律规定,制造噪声干扰他人正常生活的,处警告;警告后不改正的,处200元以上500元以下罚款。”对于扰民的广场舞,不仅有法律后果,更有执法主体。
㈣ 广场舞噪音扰民法律规定
我们常说的广场舞扰民,应该指的是跳广场舞时播放超出国家规定的高分贝音乐扰民。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音污染防治法》第四十五条明确规定,禁止任何单位、个人在城市市区噪声敏感建设物集中区域内使用高音广播喇叭。在城市市区街道、广场、公园等公共场所组织娱乐、集会等活动,使用音响器材可能产生干扰周围生活环境的过大音量的,必须遵守当地公安机关的规定。也就是说在城市市区噪声敏感建设物集中区域内是禁止使用高音广播喇叭,在城市市区公共场所必须遵守当地公安机关的规定使用音响器材。“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是指医疗区、文教科研区和以机关或者居民住宅为主的区域。
2、当广场舞播放的音乐达到噪音污染时,可以向公安机关举报和投诉,由公安机关进行处罚,如果公安机关处罚后还不停止,受到环境噪声污染危害的单位和个人可以到法院起诉要求加害人排除危害或者赔偿损失,如果判决生效后还不停止违法行为,就可以申请法院强制执行。
3、当我们遇到扰民的广场舞时,一定要用法律手段维权,而不要采取过激的手段,否则受到法律处分就有可能变成自己。
㈤ 跳广场舞扰民拒不改正或将被罚款,你如何看待这一规定
个人认为是跳广场舞的不对,跳广场舞可以,但是要在适当的地方和时间跳。可以设身处地想想,如果你在家休息,结果被外面的广场舞吵的没办法休息,难道不生气吗?既然提醒了不改正,那肯定要用点强硬的措施让他们不要再犯
㈥ 跳广场舞也有法律在呵护
两会期间,多名代表委员就公共文化服务建言献策,为广场舞“大妈”“大叔”依法合规享受公共文化服务活动鼓与呼。其实,你知道吗?当“大妈”“大叔”跳广场舞时,有近10部法律法规正在“呵护”他们。
此后颁布的《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提出“需要收取费用的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单位,应当根据设施的功能、特点对学生、老年人、残疾人等免费或者优惠开放。”的要求。
2009年制定实施的《全民健身条例》更是与时俱进,明确“公园、绿地等公共场所的管理单位,应当根据自身条件安排全民健身活动场地”。“居民住宅区的设计应当安排健身活动场地”。
如果是年满60周岁的老年人,还有更多“呵护”。在文化体育设施建设上,《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要求“各级人民政府在制定城乡规划时,应当根据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老年人口分布和老年人的特点”,统筹考虑。
在加强制度保障、缓解场地不足的同时,相关法律法规还针对广场舞噪声扰民、管理缺位等“痛点”加强治理。2015年,文化部、体育总局等联合发出《关于引导广场舞活动健康开展的通知》。针对近年来个别地方出现“在烈士陵园跳广场舞”的怪现象,国家体育总局又出台《关于进一步规范广场舞健身活动的通知》,对此进行明令禁止。
文化立法“加码” “广场舞大妈”受益
进入新时代,随着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那些保障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文化立法工作加速推进,这让“广场舞大妈”的获得感倍增。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5年,我国文化方面的法律法规有1042件,占全部法律法规总量的2.7%,其中文化法律占全部法律的1.7%。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要求,要加强文化领域的立法工作。围绕中央部署,全国人大常委会着力补齐文化领域法治的“短板”。2016年,具有重要意义的文化立法项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获通过,2017年3月1日起实施。
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市嘉定区马陆镇北管村党总支书记沈彪说,这部法律构筑起我国公共文化服务基本法律制度体系的框架。对公共文化服务标准、设施免费或优惠开放、设施使用效能考核评价、资金使用监督等建立起更完备的制度体系。
这部法律规定“国家鼓励和支持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成立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社会组织,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专业化发展”。沈彪所在的北管村,就有一名来自云南红河的小伙子曹继学,会跳哈尼族舞蹈,已成为群众文化团体骨干,参与组织广场舞活动。得益于法制保障和促进,嘉定当地目前与广场舞相关的群文团体已有近300个。
“立法更完善,跳广场舞的老百姓就能得到更多实惠。”沈彪说。
遵纪守法是开展公共文化活动的基本要求
“从增加场地供给,到完善法律制度供给,都是注重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具体举措,最终都要靠责任主体执行落实,广场舞只是一个案例,提升我国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质量和水平任重道远。”全国政协委员、上影集团编剧王丽萍说。
全国政协委员张显、高满堂等认为,公民在享受公共文化领域不断加强的法制保障的同时,其应尽的义务是对等的,无论是跳广场舞,还是参加其他活动,要遵纪守法,维护公序良俗,这是开展各类公共文化活动的基本要求。
㈦ 有关“广场舞”的法律法规是什么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于1996年10月29日通过,自1997年3月1日起施行。
第四十五条禁止任何单位、个人在城市市区噪声敏感建设物集中区域内使用高音广播喇叭。
在城市市区街道、广场、公园等公共场所组织娱乐、集会等活动,使用音响器材可能产生干扰周围生活环境的过大音量的,必须遵守当地公安机关的规定。
第五十八条违反本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公安机关给予警告,可以并处罚款:
(一)在城市市区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内使用高音广播喇叭;
(二)违反当地公安机关的规定,在城市市区街道、广场、公园等公共场所组织娱乐、集会等活动,使用音响器材,产生干扰周围生活环境的过大音量的;
㈧ 从提倡广场舞到限时禁止跳舞,广场舞对人们生活有何影响
很多老年人都喜欢跳广场舞,这些人每天一到时间就真是的,看到跳广场舞的地点集合,广场舞给这些老年人也带来了很多乐趣。但是广场舞导致的冲突日益严重,因此,现在有的地方开始限时禁止跳广场舞,比如在河南的许昌,就规定晚上九点之后到,第二天早晨七点之前,这段时间是不允许跳广场舞的。这也是为了避免广场舞打扰周边居民的休息。从提倡广场舞到限时禁止跳广场舞,广场舞对人们生活有什么影响?
一、为什么刚开始会提倡跳广场舞呢?
最开始的时候广场舞的提倡,主要原因还是跳广场舞不仅可以愉悦身心,还可以锻炼身体,让这些老年人在快乐中得到锻炼。而且广场舞也完全达到了这种目的,说的夸张一点,很多老年人对待广场舞,简直就是风雨无阻。跳起广场舞来,也似乎年轻了很多。
㈨ 村中心跳广场舞扰民怎么办
广场 舞扰民有如下做法:
1、可以向相关部门反映,来 进行协商,跳 广场舞如果说噪音过高是一种违法行为,可以请 相关部门进行了治理,其实城管是负责管理这个东西的。
2、可以向居委会举报,让居委会与跳广场舞的人进行协商,减少分贝,尽量不要在人休息时间跳广场舞,
3、可以自行与跳广场舞的人协商,请他们降低噪音。
跳广场舞时播放的音乐,超出了国家规定的分贝,就构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音污染防治法》中的社会生活噪音污染,属于违法行为。
相关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音污染防治法》第四十五条规定,禁止任何单位、个人在城市市区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内使用高音广播喇叭。 在城市市区街道、广场、公园等公共场所组织娱乐、集会等活动,使用音响器材可能产生干扰周围生活环境的过大音量的,必须遵守当地公安机关的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