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规百科 » 茶叶的政策法规

茶叶的政策法规

发布时间: 2022-06-02 18:20:03

1. 福建省促进茶产业发展条例(2021修正)

第一条为了促进茶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第二条在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茶产业相关活动的,应当遵守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的茶产业包括茶叶种植、加工、经营以及为其提供的相关服务。第三条省人民政府和茶叶产区市、县(区)人民政府应当加强茶产业发展工作的领导,建立促进茶产业发展的协调制度,研究解决茶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具体工作由农业农村行政管理部门负责。
农业农村、自然资源、工信、商务、卫健、市场监管、林业、海关等部门依照各自职责,做好促进茶产业发展的相关工作。第四条省人民政府和茶叶主产区市、县(区)人民政府应当制定本行政区域茶产业发展规划,并将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茶产业发展规划要与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水土保持规划以及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特定区域保护规划相衔接。第五条省人民政府和茶叶主产区市、县(区)人民政府应当安排茶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支持茶树种质资源保护、新品种选育与推广、生态茶园基地和茶叶标准化示范区建设、茶叶质量检测、茶叶品牌创建等,促进茶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第六条茶叶产区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国家相关政策和本条例,制定促进茶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和具体措施;对在促进茶产业发展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应当给予表彰和奖励。第七条茶叶产区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加大有关茶业基础性、公益性研究投入,推进茶业科技创新和成果应用,提升茶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水平。第八条茶叶产区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明确茶叶技术推广机构,加强茶叶技术推广力量,加快茶叶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新农药、新肥料的推广,提高对茶产业的服务能力。第九条茶叶产区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加强茶叶交易平台建设,完善茶叶物流基础设施,提高茶叶市场流通效率。第十条茶叶产区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引导和规范茶叶专业合作社发展,促进茶叶专业合作社提升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对符合条件的茶叶专业合作社申报茶叶方面支农项目,优先予以支持。
鼓励和支持茶叶专业合作社整合组织资源和生产要素,实行联合或者重组,建立茶叶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第十一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推进闽台茶产业的合作与交流。
在台湾农民创业园中从事茶叶生产经营的,按照有关规定享受优惠政策。第十二条省人民政府农业农村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将适宜在本省推广使用的茶叶生产、加工机械产品,列入本省支持推广的农业机械产品目录,对购买列入目录的机械产品按照有关规定给予补贴。第十三条省人民政府农业农村行政管理部门应当会同有关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加强优、特、珍、稀茶树种质资源的保护工作,划定茶树优异种质资源保护区、保护地。天然茶树优异种质资源保护区、保护地的划定,应当报省人民政府批准。
茶树优异种质资源保护区、保护地由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管理,县级人民政府农业农村行政管理部门具体负责。
茶叶产区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农村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加强茶树优良品种的选育、引进、示范、推广工作。第十四条省人民政府卫健行政管理部门应当会同农业农村、市场监管等有关部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对尚无国家食品安全标准的福建省地方特色茶叶,制定本省茶叶的食品安全地方标准。
鼓励茶叶生产企业制定严于国家标准或者地方标准的茶叶的食品安全企业标准。第十五条茶叶产区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农村及其他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应当采取措施,促进茶叶标准化种植、加工,推进茶园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和生态茶园建设,并在项目资金使用上优先给予安排。
茶园中建设所需的茶叶生产设施用地按照法律、法规及省人民政府相关规定办理。第十六条茶叶产区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市场监管部门应当组织茶叶生产企业和科研机构,推动并参与当地主要茶类国家标准的制定工作。第十七条茶叶产区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农村及其他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建立完善信息平台,加大当地主要茶类的宣传力度,为茶叶生产经营者开拓国内外市场、开展市场营销提供政策咨询和信息服务。

2. 湖北省促进茶产业发展条例

第一章总 则第一条为了促进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弘扬茶文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茶叶种植与加工、质量管控、品牌建设、文化推广、产业扶持与服务等茶产业发展的相关活动。第三条茶产业发展应当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科技创新、质量保障,品牌引领、融合发展的原则,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第四条省人民政府及茶叶主产区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以下简称茶叶主产区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茶产业发展工作的领导,将茶产业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年度计划,完善政策体系,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研究解决茶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农业农村主管部门负责茶产业发展的统筹协调、支持引导和监督管理等相关具体工作,并承担联席会议的日常工作。

发展改革、财政、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科技、商务、文化和旅游、卫生健康、市场监督管理等部门依照各自职责,做好促进茶产业发展的相关工作。第五条省人民政府应当编制本省茶产业发展规划。茶叶主产区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本省茶产业发展规划,结合实际编制本行政区域茶产业发展规划或者方案。

茶产业发展规划、方案应当包括发展目标、具体措施、扶持政策等内容,并与国土空间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相衔接。第六条省和茶叶主产区人民政府应当安排茶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并列入本级财政预算,重点支持茶树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生态茶园建设、产品质量提升、流通体系建设、品牌建设、茶文化推广、科技研发和人才培养等。

支持茶叶主产区人民政府按照有关规定统筹整合相关涉农资金和项目,推动茶产业发展。第七条省、市(州)人民政府农业农村主管部门应当开展茶产业标准化建设,会同标准化等主管部门依法完善茶叶种植、加工、贮存、运输、销售等全产业链标准体系,指导茶叶生产经营主体按照标准开展生产经营,提高茶产业整体质量。

鼓励、支持茶行业社会组织及企业制定严于国家、行业、地方标准的团体标准、企业标准。第八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以及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等媒体,应当加强茶知识和茶文化的宣传普及,扩大茶品牌的影响力。第二章种植与加工第九条茶叶主产区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区域资源禀赋、生态条件和产业基础,优化茶叶生产布局,确立主推品种和主导技术,促进适区适种、适区适制。第十条省和茶叶主产区人民政府农业农村主管部门应当会同自然资源等主管部门加强对茶树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利用,组织开展种质资源调查,建立健全优良种质资源档案和种质资源圃;完善茶树良种繁育体系,支持选育高抗、优质、特色茶树品种,推广茶树良种良法种植。

鼓励支持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企业依法建立茶树种质资源繁育基地,开展种质资源科学研究。第十一条茶叶主产区人民政府农业农村主管部门应当按照相关技术规范,指导茶叶生产经营主体建设标准化生态茶园,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和灾害防治设施,创新茶园经营管理模式,提升茶园绿色生产能力。

茶叶主产区人民政府应当完善相关政策,支持茶叶生产经营主体建设有机茶园,鼓励实现全域有机种植。

禁止向茶园排放、倾倒废水、废气、固体废物或者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第十二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农村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茶叶种植过程中农药、肥料等农业投入品使用的管理和指导,推广使用生物有机肥和绿色综合防控技术,保障茶叶质量安全。

茶叶生产经营主体应当建立农药、肥料等农业投入品使用记录,如实记录茶园使用农药、肥料的名称、来源、用法、对象、使用日期和停用日期等信息。记录的保存期限不得少于二年。

茶叶种植过程中禁止使用剧毒、高毒、高残留农药(含除草剂、生长调节剂),禁止超范围、超标准使用农药(含除草剂、生长调节剂)、肥料等农业投入品。

茶叶主产区人民政府根据茶园建设需要,可以制定严于国家和省规定的禁止或者限制使用的农药、肥料等农业投入品目录。第十三条茶叶主产区人民政府对符合生态有机要求、自然环境优良的茶园,可以划定为茶叶生态种植保护区,实行产地保护。

划定茶叶生态种植保护区,应当开展论证评估,并向社会公布。茶叶生态种植保护区应当设立保护标志,确定责任主体。

茶叶生态种植保护区内,禁止擅自砍伐或者损毁林木,禁止从事餐饮、烧烤、露营等破坏茶叶种植环境的活动,禁止开展影响茶叶种植、破坏生态环境的建设项目。

3. 与茶叶相关的法律法规有哪些

食品安全卫生法
消费者权益保障法

4. 与茶叶的相关产业政策是什么

相关政策:

(一)建设高效规模基地,优化区域布局。一是建设规范现代茶叶基地。二是建设高效优质茶叶基地。三是加强良种繁育,改造低产茶园。


(二)培植现代化产业龙头,增强发展后劲。一是培植加工龙头。二是培植服务龙头。三是加强后续产品的研发立项。


(三)搞好优势品牌营销,提高市场分额。一是提升传统品牌市场聚集和辐射功能,开拓市场。二是设立优质茶产品专营点,提高知名度。三是参与或召开大型茶叶产销对接会,宣传、推介茶产品。


(四)加大科技支撑力度,拉长产业链条。


拓展茶资源综合开发空间,从单一饮用品向医用、化工等多途径利用拓展,增强茶产品市场竞争力。


(五)弘扬赤壁茶史文化,充实发展灵魂。

重点搞好“中国·赤壁羊楼洞茶生态文化产业园”建设项目,探索茶叶产业发展和茶文化开发全新模式。


(六)强化产品市场监管,确保食品安全。


完善茶叶生产质量安全技术标准体系,加强茶叶出口基地安全示范区建设,规范生产经营行为。

(4)茶叶的政策法规扩展阅读

其他政策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赤壁市茶叶产业发展领导小组”,负责制定发展政策。建立茶产业发展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协调解决发展中实际问题。


(二)强化政策扶持。每年安排茶产业发展专项基金500万元,出台茶产业发展奖励政策,引导茶产业加快发展。


(三)优化投融资环境。协调引导金融机构信支持产业化龙头企业。鼓励保险公司开展茶叶保险业务。引导社会资本积极参与茶叶生产基地建设。


(四)建立奖惩制度。支持产业力度大、深得好评部门和乡镇要评先表彰。对影响产业发展的有关单位直接责任人,实行诫勉谈话,并限期完成相关任务。

5. 国家对茶叶有什么新的政策规定

阳春三月,大地回暖,万物生机勃发。迎着早春的露水,茶树冒出了新芽。现在,很多地区春茶已经开始采摘,清明节前就可以上市了。随着3种茶叶制作新标准的实施,今年消费者可以喝到有更高标准保证的高质量茶叶。
茶叶是世界三大饮品之一,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茶的国家,也是种植、加工和出口茶叶的大国。茶叶加工标准的提高,有利于我国茶叶质量的提高,有利于茶叶品牌的打造,有利于茶叶的出口。其意义重大。
本期我们详细介绍了3月1日开始实施的3种茶叶制作新标准的内容,以便使茶叶生产企业更好了解和实施新标准。同时,在我国的很多茶叶产区,都已经实施了标准化种植和加工,给茶农和企业都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他们的经验更是值得其他地区和企业借鉴。
从3月1日起,3项国家标准《茉莉花茶》、《红茶第2部分:工夫红茶》(以下简称《工夫红茶》)和《白茶》开始实施。这意味3月1日以后生产的茉莉花茶、工夫红茶和白茶均应符合新国标的要求。据悉,这3项标准均为推荐性国家标准。
据全国茶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长翁昆介绍,《茉莉花茶》(GB/T 22292-2008)国家标准,适用于以绿茶为原料,经加工成型坯后,由茉莉鲜花窨制(含白兰鲜花打底)而成的茉莉花茶。《工夫红茶》(GB/T 13738.2-2008)国家标准,适用于以茶树的芽、叶、嫩茎为原料,经萎凋、揉捻、发酵、干燥和精制加工工艺制成的工夫红茶。《白茶》(GB/T 22291-2008)国家标准,适用于以茶树的芽、叶、嫩茎为原料,经萎凋、干燥、拣剔等特定工艺过程制成的白茶。上述3项国家标准都是首次制定、实施的,已于2008年8月12日发布。
《茉莉花茶》国家标准根据绿茶的原料不同,分为烘青茉莉花茶和炒青(含半烘炒)茉莉花茶两类。《工夫红茶》国家标准根据茶树品种和产品要求的不同,分为大叶工夫和中小叶工夫两种产品。《白茶》国家标准根据茶树品种和原料要求的不同,分为白毫银针、白牡丹和贡眉3种产品。3项标准中涉及的每种产品的每一等级均设实物标准样,均规定每3年更换一次。
据翁昆介绍,标准的“要求”是核心内容,3项标准的“要求”均包括基本要求、感官品质、理化指标、卫生指标(包括污染物限量、农药残留限量)和净含量。其中,卫生指标中的污染物限量和农药残留限量均要求符合强制性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和《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净含量应符合《定量包装商品计量监督管理办法》的规定。基本要求的差别不大,均包括无异味,无异嗅,无劣变。《工夫红茶》和《白茶》标准增加了具有正常商品的色、香、味,不得含有非茶类物质和任何添加剂的要求,《茉莉花茶》标准中对应“具有正常商品的色、香、味”的描述是“品质正常”,由于添加了茉莉花,所以对应“不得含有非茶类物质和任何添加剂”的要求是“不得含有任何添加剂。”而感官品质和理化指标的要求尽管项目相近,但描述或限量的差别成为判定茶叶品质和分级的关键。
3项标准的感官品质要求分外形和内质两个方面。《茉莉花茶》和《工夫红茶》外形包括条索、整碎、净度、色泽,内质包括香气、滋味、汤色、叶底。而《白茶》的外形包括叶态、嫩度、净度、色泽,内质包括香气、滋味、汤色、叶底。《茉莉花茶》国家标准的感官品质要求是:烘青、炒青(含半烘炒)茉莉花茶分为特级至6级共7个等级,以烘青茉莉花茶为例,特级茶的条索应是细紧或肥壮,有锋苗,有毫;茶香鲜浓醇持久。《工夫红茶》国家标准的感官品质要求是:工夫茶分为特级到6级共7个等级,其中对大叶工夫茶的要求为茶条肥壮、紧结、多锋苗,茶形匀齐,净,茶色乌褐油润,金毫显露;甜香浓郁、鲜浓醇厚、茶汤红艳、叶肥嫩多芽红匀明亮。《白茶》中的白毫银针分特级和一级两个等级,白牡丹、贡眉分特级到3级4个等级。以特级茶的叶态为例,标准对特级白毫银针的描述为合芽针肥壮、匀齐,对特级白牡丹的的描述为芽叶连枝叶缘垂卷匀整,对特级贡眉的描述为芽叶部分连技、叶态紧卷、匀整。
3项标准的理化指标都包括水分、总灰分、粉末的限量。此外《茉莉花茶》标准还包括茉莉花干的限量,《工夫红茶》标准还包括水浸出物限量。《茉莉花茶》标准规定各级别茉莉花茶的水分和总灰分均分别设定为小于等于8.5%和小于等于6.5%。特级、1级、2级茶粉末为小于等于1.0%,3级到6级为小于等于1.2%。特级、1级、2级茶的茉莉花干为小于等于1.0%,3级到6级茶的茉莉花干为小于等于1.5%。标准还以资料性附录给出了茉莉花茶各级别窨制过程中的配花量。《工夫红茶》标准各等级的水分和总灰分的限量一致,分别是小于等于7.0%和小于等于6.5%;分特、1级,2、3级,4、5、6级的粉末限量分别为小于等于1.0%、1.2%和1.5%;水浸出物分大叶工夫类和中小叶工夫类设定,从36%~28%不等。《白茶》标准规定,各类各等级白茶的水分为小于等于7.0%,总灰分为小于等于6.5/%,白牡丹和贡眉的粉末限量为1.0/%。
据3项标准工作组的专家介绍,茉莉花茶的生产和加工地域广大,风格、品种,加工工艺不尽相同。工夫红茶产品的生产和加工地域也比较广大,品种及传统加工工艺等方面存在差异。制定标准过程只能抓住基本特征规定产品品质的基本要求。白茶是我国的六大茶类之一,生产和加工主要在福建的闽东和闽北地区,以其特殊的生产加工工艺和品质,一半以上出口,在港、澳和国际市场上有较高的知名度。《白茶》标准的制定,将进一步规范白茶产品的质量,推动我国白茶的生产和贸易。由白茶新工艺加工生产的新白茶,因与传统白茶的品质有较大差异,所以没有将新白茶产品列入标准范围。

6. 国家有没有专门的普洱茶法律啊

广东胡律师

只有《普洱茶国家标准》于2008年12月1日正式实施。
该国家标准给普洱茶的定义是,普洱茶必须以地理标志保护范围内的云南大叶种晒青茶为原料,并在地理标志保护范围内采用特定的加工工艺制成。国家质检总局规定,普洱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是:云南省昆明市、楚雄州、玉溪市、红河州、文山州、普洱市、西双版纳州、大理州、保山市、德宏州、临沧市等11个州市所属的639个乡镇。
普洱茶国家标准由云南省政府新闻办、云南省农业厅、云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联合发布。中国茶叶流通协会秘书长吴锡端向记者表示,非上述地理标志保护范围内地区生产的茶不能叫普洱茶,云南茶企业到上述地理标志保护范围外购买茶叶做成的茶也不能叫普洱茶。
吴锡端解释说,前两年因为普洱茶被商家炒的很热,福建、广西、贵州以及缅甸、越南等福建周边地区有不少茶企前来投资加工普洱茶,造成了市场混乱。虽然2008年随着普洱茶市场的逐渐降温,这些企业中的大部分都撤出了对普洱茶的加工,但为了进一步规范市场,避免这种情况再次出现,出台普洱茶国家标准还是很有必要。
据了解,截至2008年9月底,云南省共有852家茶叶生产加工企业获得了食品生产许可证,目前只有这些企业可以生产普洱茶,而其中质量优良的普洱茶才能贴上地理标志产品普洱茶标志。

7. 贵州省茶产业发展条例

第一章总 则第一条为了保障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促进茶产业提质增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第二条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茶产业相关活动,适用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茶产业包括茶树种植、茶叶加工、品牌建设、文化活动及其相关扶持与服务。

本条例所称茶叶是指用山茶科山茶属茶组植物的鲜叶加工而成的产品。第三条茶产业发展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政府推动、企业主体,品牌引领、市场主导,科技支撑、质量保障的原则,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第四条产茶地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茶产业发展工作的领导,将茶产业发展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及年度计划,茶产业发展所需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建立健全促进茶产业发展协调机制,完善茶产业发展政策措施。第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农村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茶产业发展工作。

发展和改革、教育、科技、工业和信息化、财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水利、商务、文化和旅游、卫生健康、市场监督管理、林业、气象等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做好促进茶产业发展的相关工作。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加强本行政区域内茶树种植、茶叶加工等活动的指导、服务、监督,落实茶叶质量安全属地管理的责任。

村(居)民委员会协助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做好茶产业发展相关工作。鼓励制定茶叶质量安全管理村规民约。第六条产茶地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建立茶叶质量安全可追溯和监管体系,组织、实施茶树种植和茶叶加工、包装、运输等环节的清洁化工作,加强茶叶质量安全监督管理。第七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加强茶产业宣传,普及茶知识,传播茶文化。

鼓励广播电视、网站、报刊、融媒体等加强茶产业宣传。第八条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投入、参与茶产业发展。第九条支持培育发展茶行业社会组织。茶行业社会组织应当规范行业行为,加强行业自律和人才培训,引导茶叶经营者依法生产经营,建立健全行业规范和奖惩机制,提供信息、技术、培训、知识产权保护等服务,推动行业自律和诚信建设。第十条对在茶产业发展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应当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奖励。第二章茶树种植第十一条产茶地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按照集中连片、适度规模、优质高效、标准规范、产业配套的发展方式,推动茶树种植基地建设。第十二条省人民政府农业农村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制定茶树标准化种植技术规程。

茶树种植应当根据茶树生长发育特性,按照种植技术规程标准化种植。第十三条产茶地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做好以下茶树种植基地建设工作:

(一)鼓励茶树种植基地依法流转,促进规模化经营;

(二)加强茶树种质资源保护和茶树品种优选优育,推广茶树良种良法种植,扩大高标准茶树种植基地;

(三)实行病虫草害绿色防控,推广生物、物理、生态协调等综合防控及统防统治先进技术;

(四)支持开展茶树种植基地绿色、有机、地理标志、良好农业规范农产品等认证;

(五)建立500亩以上连片茶树种植基地环境监测、气象信息系统;

(六)推广使用有机肥和茶叶专用肥,实行测土配方施肥;

(七)推广茶树鲜叶采摘机械化;

(八)支持建设品牌茶叶、特色茶叶、出口茶叶专用基地;

(九)加强茶树种植基地周边生态环境保护。第十四条茶树种植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应当建立茶树种植生产记录档案,如实记载下列事项:

(一)使用肥料、农药等农业投入品的名称、生产企业、来源、数量、使用地点、用法和使用日期;

(二)茶树种植基地病虫草害的发生和防治情况;

(三)茶树鲜叶的采摘日期、产量。

茶树种植生产记录应当保存二年。禁止伪造茶树种植生产记录。第十五条茶树种植基地禁止实施下列行为:

(一)使用剧毒、高毒、禁用的农药;

(二)使用化学除草剂、植物生长调节剂等未登记在茶树上使用的农药;

(三)未按照农药的标签标注的使用范围、使用方法和剂量、使用技术要求和注意事项、安全间隔期使用农药;

(四)使用催芽素等未登记在茶树上使用的肥料;

(五)法律、法规禁止的其他行为。

8. 景宁畲族自治县促进惠明茶产业发展条例

第一条为了保护、利用惠明茶资源,促进惠明茶产业健康、绿色、可持续发展,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自治县实际,制定本条例。第二条在本自治县行政区域内从事惠明茶生产经营以及相关服务、监督管理等活动,应当遵守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的惠明茶,是指在本自治县行政区域范围内,以本地种植的茶树品种的鲜叶为原料,制成的具有景宁惠明茶地理标志产品特征的茶叶。第三条自治县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惠明茶产业发展工作的领导,建立惠明茶产业发展协调机制,制定惠明茶产业发展政策和具体措施,解决惠明茶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第四条自治县人民政府应当制定惠明茶产业发展规划,并将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推进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逐步培育成自治县的主导产业。

自治县人民政府应当为惠明茶产业发展提供保障,设立惠明茶产业发展资金。第五条自治县人民政府确定的部门(以下简称惠明茶产业主管部门)负责惠明茶产业发展工作。

自治县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共同做好惠明茶产业发展工作。

自治县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负责组织落实辖区内惠明茶产业发展具体工作。

社区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协助做好惠明茶产业发展工作。第六条自治县人民政府对在保护、开发、生产、管理、宣传、营销等促进惠明茶产业发展工作中成绩显著,或者作出重大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第七条自治县人民政府应当加强优、特、珍、稀惠明茶树种质资源的收集和保护工作,划定种质资源保护区、保护地。

惠明茶产业主管部门应当加强茶树优良品种的选育、推广工作。鼓励支持教学科研机构、企业依法建立茶树种质资源繁育基地,开展种质资源科学研究。第八条自治县人民政府采取措施,通过补助等方式,鼓励惠明茶生产经营者采用绿色防控技术防治病虫害。

惠明茶产业主管部门推广先进、适用、安全、绿色的生产技术,组织对惠明茶生产经营者进行培训,设立惠明茶农资服务网点,指导科学生产经营。第九条支持惠明茶叶企业应用现代加工技术,利用茶树资源提取茶叶功能成分并加工成终端产品,推进精深加工产品开发和精深加工终端产品市场化推广,提高茶叶附加值。

推进惠明茶加工机械的现代化,提高加工专业化水平。

供电企业应当依法做好惠明茶生产经营主体用电保障和服务工作。茶叶种植、初加工用电按照国家规定执行农业生产用电的价格。第十条惠明茶产业主管部门、市场监管等有关部门应当全面加强惠明茶质量安全监管,实施惠明茶质量安全全程追溯制度,规范地理标志、产品质量标志等专用标识的使用管理。

茶叶生产主体应当依法建立惠明茶生产记录制度,不得伪造惠明茶生产记录,做好对所生产茶叶的检验检测。

茶叶经营企业应当建立进货查验记录制度,如实记录惠明茶的规格、数量、生产日期或者生产批号、保质期、进货日期以及供货者名称、地址、联系方式等内容,并保存相关凭证。

从事茶叶批发业务的经营企业应当建立惠明茶销售记录制度,如实记录惠明茶批发的规格、数量、生产日期或者生产批号、保质期、销售日期以及购货者名称、地址、联系方式等内容,并保存相关凭证。第十一条自治县人民政府应当推进区域性茶叶交易市场建设,规范茶青市场管理,完善信息平台、营销网络和茶叶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支持惠明茶经营企业在全国大中城市开设惠明茶销售专柜、专卖店。

鼓励惠明茶生产经营者参加各类茶叶展示展销活动,开拓国内外市场,自营出口惠明茶。

自治县人民政府应当制定惠明茶产业招商引资政策,引进和支持规模企业来景宁投资发展。第十二条依法加强惠明茶区域公用品牌创建和管理,鼓励和支持企业争创各级各类惠明茶名牌产品,培育惠明茶企业品牌。鼓励开发使用惠明茶品牌包装。

自治县人民政府应当对获得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以及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产品认证的茶叶企业给予奖励。第十三条自治县人民政府有计划地在全国重点城市和著名媒体开展惠明茶品牌宣传推介活动,加大对惠明茶市场宣传的投入力度。有计划地安排重点媒体、重点区域、重点地段的惠明茶公益性广告。

9.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促进茶产业发展条例

第一章总 则第一条为了保护利用茶产业资源,维护茶叶正常生产经营活动,促进茶产业可持续发展,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自治州实际,制定本条例。第二条在自治州行政区域内进行茶产业相关活动,适用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的茶产业是指茶树品种选育繁育、种植、加工、综合利用、包装、营销、品牌建设以及与茶文化、教学科研相关的活动等。第三条自治州、县(市)人民政府应当加强茶产业发展工作的领导,健全与茶产业发展目标任务相适应的工作机构,建立茶产业发展机制。第四条自治州人民政府应当制定以都匀毛尖茶为龙头的全州茶产业发展规划,县级人民政府根据全州茶产业发展规划制定本行政区域茶产业发展规划及年度计划。
茶产业发展规划应当与土地利用、林地保护利用、水土保持、生态环境保护、旅游以及自然保护区等规划相衔接。第五条自治州、县(市)人民政府农业(茶产业)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茶产业发展工作,其主要职责:
(一)编制茶产业发展规划,制定茶产业政策措施;
(二)制定茶产业项目资金计划,监管项目实施及验收;
(三)茶产业技术指导及服务、调查研究、培训与交流;
(四)茶叶品牌宣传,茶文化的挖掘、保护、传承及推广;
(五)都匀毛尖证明商标、都匀毛尖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推广应用;
(六)其他相关工作。第六条自治州人民政府农业(茶产业)、发展与改革、财政、林业、环保、食品药品监督、国土资源、住房与城乡建设、质量技术监督、工商行政管理、供销、文化、水利、教育、扶贫等有关部门和组织应当按照各自职责,研究制定相应的茶产业发展扶持措施,促进茶产业可持续发展。第七条自治州、县(市)人民政府应当支持茶叶行业组织依法开展茶产业相关活动,对在茶产业发展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第二章保护与发展第八条自治州人民政府农业(茶产业)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县级人民政府加大对优良地方茶树种质资源的保护、开发与利
用,重点开展都匀毛尖茶本地种、贵定鸟王种等地方品种的提纯复壮、繁育、推广和生产。鼓励和支持发展其他优良品种。第九条自治州人民政府应当依法加强都匀毛尖茶品牌保护和建设,以品牌带动茶产业的健康发展;鼓励和支持其他品牌的发展,扶持系列茶产品开发。第十条自治州人民政府农业(茶产业)主管部门及有关职能部门应当加强都匀毛尖茶品牌的统一管理。符合都匀毛尖茶地方标准生产加工的法人、组织及个人,可申请使用都匀毛尖证明商标和都匀毛尖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鼓励州内茶叶企业生产、销售都匀毛尖茶及其系列茶产品。
未取得都匀毛尖证明商标、都匀毛尖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使用许可,任何法人、组织及个人不得生产加工都匀毛尖茶;未经商标持有人同意,不得以都匀毛尖、都匀毛尖茶名义举行或者参加各类茶叶奖项评选及其他重大茶事活动。第十一条自治州人民政府应当加强茶产业标准化建设,实行标准化体系管理。
茶叶生产企业、合作社及个人必须严格按照生产茶类技术标准组织生产、加工、销售。第十二条自治州、县(市)人民政府应当鼓励和支持企业、合作社及个人采取租赁、承包、转让土地经营权等方式建设符合茶产业发展规划的茶园基地。第十三条在茶园规划区禁止新建、改(扩)建对茶园土壤、水源、空气等产生污染的企业,原有企业产生污染的应当按照国家和自治州人民政府的相关规定治理污染或者搬迁。第十四条自治州、县(市)人民政府鼓励和支持在茶园中推广使用生物有机肥,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推广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实施精细化管理、集约化经营,提高茶叶质量和产量。
禁止使用剧毒、高毒、高残留农药及重金属超标肥料。严禁生产和销售重金属、农药残留超标的茶叶产品。第十五条自治州、县(市)人民政府应当建立茶叶质量安全追溯信息服务平台,实行茶叶质量可追溯制度。
茶叶生产企业、合作社及个人应当建立茶叶生产备案制度,做好对所生产茶叶的检验检测,不得伪造茶叶生产记录。
茶叶经营企业应当建立购进、销售茶叶产品的登记制度,如实记录茶叶的名称、等级、规格、数量、供货者、进货日期等内容。

热点内容
工资随意更改劳动法怎么办 发布:2025-02-02 08:06:44 浏览:595
模范法官胡国运的妻子 发布:2025-02-02 07:59:34 浏览:234
贵阳有名离婚律师 发布:2025-02-02 07:43:16 浏览:515
有关禁毒的法律知识 发布:2025-02-02 07:28:50 浏览:350
香港律师资格考试 发布:2025-02-02 06:53:18 浏览:335
新民事诉讼法涉外基层法院 发布:2025-02-02 06:45:22 浏览:789
港府司法复核 发布:2025-02-02 06:25:04 浏览:386
锡林郭勒盟法律服务所 发布:2025-02-02 06:07:56 浏览:136
法官藏匿伪造证据 发布:2025-02-02 05:59:23 浏览:991
法律援助工作站申请流程 发布:2025-02-02 05:55:41 浏览: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