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舞剧院规章
㈠ 治安管理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治安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维护社区治安秩序 维护社区治安秩序,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创造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的重要保证,是治安管理的一项基础性和经常性的任务,它体现了治安管理职能的本质要求。维护社区治安秩序的基本内容, 是做好各项日常业务工作,包括公共复杂场所(地区) 管理、特种行业管理、危险物品管理、消防监督、道路交通管理等。
(二)预防、发现和控制违法犯罪活动 预防、发现和控制违法犯罪活动,是治安管理的重要的、长期的任务。违法犯罪活动特别是严重刑事犯罪活动,直接危害国家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和公共利益,危害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破坏社区安定,是影响社会治安秩序的主要因素。
(三)辅助公安机关查处治安案件、治安事故, 处置治安事件 查处治安案件、治安事故,处置治安事件,是治安管理日常的艰巨的任务,它对于维护社会治安和社会稳定,减少、挽回损失和防止进一步危害,都有着重要意义。
(四)为民排危解难 为人民服务,帮助群众排危解难,是物业保安的管理职能决定的。治安管理工作与人民群众的接触最多,联系最密切,是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做好为民排危解难的工作,可以奠定治安管理的广泛的群众基础。
拓展资料
治安管理的特点:
(1)区域性
区域性是指社区治安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的治安活动。社区是地域性的社会,具有一定的边界和范围。社区构成的要素包括地域、人口、生态、结构和社会心理等,不同的社区有不同的地理位置、地理环境、人口密度、人口素质、职业结构、生活方式和社会心理,因此,不同社区的治安工作的内容和重点是不同的。
(2)法律性
是指社区治安活动是在一定的区域内的行政执法活动。社区治安管理活动是以社区治安的法律、法规为依据的,有关社区治安的一系列法律。
法规明确规定了社区治安管理机构和部门的职责和权力,规定了社区治安的职能、任务、手段和作用,规定了社区治安管理的职责范围、管理对象 、管理方式,规定了治安处罚的程序、种类和条件,还规定了人民群众在社会治安中的权力和义务以及行为规范。
(3)综合性
综合性是指社区治安的领导力量、治理手段和方法具有综合性。社区治安的综合性要求在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把公安派出所、街道办事处、居委会、企事业单位的保卫部门以及群众自治组织的力量结合起来,综合运用政治的、经济的、法律的、文化的、教育的等多种手段,综合发挥打击、预防、教育、管理、建设和改造等六项措施的作用,实现社区治安的综治理。
(4)群众性
群众性是指社区治安工作对社区群众的依赖,离不开社区群众的积极参与。群众既是社区治安的客体,又是社区治安的主体。群众自治组织是社区治安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动、组织、依靠群众参与社区治安建设,是搞好社区治安工作的“法宝”。
㈡ 成都市公共场所治安管理条例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公共场所的治安管理,维护社会治安秩序,保障公共安全和公民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及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结合成都市实际,制定本条例。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的下列公共场所:
(一)度假村、影剧院、录像厅(室)、音乐厅、曲艺厅、歌舞厅(场)、卡拉OK厅、游艺室、棋牌室、台球室、游乐场、电子游戏室等公共娱乐场所;
(二)体育场(馆)、游泳池(场)、溜冰场、赛马场、健身房、保龄球场、高尔夫球场、射击场等公共体育场所;
(三)火锅店、咖啡馆、酒巴、氧巴、美容室、桑拿浴室、茶馆(楼、坊)等公共餐饮服务场所;
(四)俱乐部、文化宫(馆)、青少年宫等公共文化场所;
(五)风景旅游区、公园等公共游览场所;
(六)汽车站、码头、火车站和民用机场等广场;
(七)集贸、劳务、人才、证券等交易市场;
(八)举办庙会、山会等场所;
(九)举办花会、灯会和大型订货会、展览(销)会、交易会、体育比赛、文艺演出等活动的场所(含户外的影视剧拍摄场所);
(十)销售或租赁书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的专业市场;
(十一)法律、法规规定或市人民政府决定应当纳入治安管理的其他公共场所。
单位内部对外营业的前款规定的公共场所的治安管理适用本条例。
旅店业的治安管理,按有关规定执行。第三条市和区(市)县公安机关是本市公共场所治安管理的主管机关。
工商行政管理、文化、体育、新闻出版、环保、卫生、交通、广播电视、城建城管等部门,应按各自职责协同公安机关实施本条例。第四条公民在公共场所活动,应遵守法律、法规和规章。
公民对公共场所中的违法犯罪行为进行举报,受法律保护。第二章治安管理第五条公共场所日常治安管理,由其所在地公安派出所负责。第六条公安人员对公共场所进行治安管理时,应当主动出示证件。
公共场所内的人员不得拒绝或阻碍公安人员依法执行公务。
公安机关发现公共场所有不安全隐患,应当及时向该公共场所的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提出整改建议,对不安全隐患等问题严重的,责令当场改正或限期改正。第七条公共场所须达到下列安全要求:
(一)建筑物和各项设施应当符合有关的安全技术规范,出入口和疏散通道标志明显,符合安全要求;
(二)消防设施设置符合有关消防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
(三)有足够的照明设备和应付突然停电的应急设施,电器设备符合安全标准;
(四)水上活动场所必须配备救护设施和合格的救护人员;
(五)售票处、财会室、机房、车房、播映室、配电室、锅炉房、库房、贵重物品储藏室、物品寄存处等,按规定配置安全技术防范设施;
(六)其他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公共场所应具备的安全条件。第八条申请开办本条例第二条第一款(一)、(二)、(三)项所列公共场所符合第七条规定条件的,须持有关批准文件,向当地县级以上公安机关提出许可申请,经公安机关审查合格后核发《治安管理许可证》。
前款所列公共场所经批准停业、歇业、转业、迁址、更名、增加经营项目或法定代表人变更的,应在前述事项发生之日起三十日内到原发证公安机关办理注销或变更手续。《治安管理许可证》每年审验一次。第九条有本条例第二条第一款第(九)项所列内容之一的,主办或承办单位应于活动举办前十五日,持治安保卫工作方案及其与承办场所的安全责任书向市公安局申请安全审查。市公安局应在接到申请后七日内作出批准或不批准的书面决定并通知主办或承办单位。逾期不通知的,视为批准。
经批准举办该活动的主办或承办单位应配合公安机关做好安全保卫工作。第十条公共场所的管理者或经营者应遵守以下规定:
(一)临时增加电器设备的,应当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
(二)限员的场所,不得超员经营;
(三)危险的路段、部位应设置防护栏等安全设施;
(四)禁止游客、顾客、观众进入的区域,应设置明显的标志;
(五)音响设备的声级必须符合所在区域环境噪声允许标准。
㈢ 公共场所禁烟规定
公共场所禁烟规定:《国务院关于公共场所严禁吸烟的规定》第一条为了保障人民身体健康,保护公共环境,减少吸烟造成的危害,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定。第二条下列公共场所禁止吸烟:(一)影剧院、歌舞厅、音乐厅、录像放映厅、游艺厅(室);(二)会议厅(室)、礼堂;(三)图书馆、档案馆、科技管、博物馆、展览馆、文化馆等室内活动场所;(四)托儿所、幼儿园;(五)中小学的教室、寝室、活动室,其他各类学校的室内教学、活动场所;(六)商店、书店、邮电业、金融业的营业(交易)厅;(七)医疗机构的挂号区、候诊区、诊疗区和病房区;(八)电梯间和公共交通工具内,汽车站、海港客运站的候车(船)厅、售票厅;(九)市人民政府确定其他公共场所。禁止吸烟的公共场所的管理单位,有条件的可以设立吸烟室(区)。第三条市卫生行政管理部门是本行政区域内公共场所禁止吸烟的主管部门,负责本规定的组织实施和监督检查。宣传、教育、文化、新闻等部门应当开展吸烟有害健康和公共场所禁止吸烟的宣传教育。第四条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可以在本单位内部确定出本规定以外的禁止吸烟的场所。鼓励创建无吸烟先进单位。第五条禁止吸烟的公共场所管理单位应当履行下列职责:(一)制定本单位禁止吸烟的制度和措施;(二)在禁止吸烟的公共场所设置统一的禁止吸烟标志;(三)在禁止吸烟的公共场所不得设置吸烟器具和附有烟草广告的标志。禁止吸烟的公共场所的管理单位应当配备检查人员。第六条在禁止吸烟的公共场所,公民有权要求吸烟者停止吸烟;有权要求禁止吸烟的公共场所的管理单位履行本规定的职责;有权向卫生行政管理部门举报违反规定的行为。第七条检查人员对在本单位范围内禁止吸烟的公共场所吸烟者,应当予以制止,并可处以十元罚款。检查人员对吸烟者做出行政处罚决定时,应当向当事人出示由市人民政府统一印制的执法身份证件,填写预定格式、编有号码的行政处罚决定书,当场交付当事人。第八条禁止吸烟的公共场所的管理单位违反本规定第六条规定的,由卫生行政管理部门予以警告,责令限期改正,对逾期不改正的,处以五百元以上三千元以下罚款。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对禁止吸烟的公共场所的管理单位进行处罚,应当按照国家行政处罚的有关规定执行。第九条罚款收入应当按照国家行政处罚的有关规定上交财政。第十条当事人对卫生行政管理部门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按照《行政复议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的规定,申请复议或者提起诉讼。当事人逾期不申请行政复议也不起诉又不履行行政处罚决定的,作出处罚决定的机关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第十一条对拒绝、阻碍检查人员依法执行公务,违反治安管理规定的,由公安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规定给予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第十二条检查人员应当严格履行职责,依法进行管理,对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第十三条各镇、可参照本规定执行。
㈣ 有没有什么有关禁止吸烟的法律条文,或者规章制度
我国目前颁布的关于禁止吸烟的法律有《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条例》
禁止吸烟的公共场合有
下列公共场所禁止吸烟:
(一)影剧院、歌舞厅、音乐厅、录像放映厅、游艺厅。
(二)会议厅、礼堂。
(三)图书馆、档案馆、科技管、博物馆、展览馆、文化馆等室内活动场所。
(四)托儿所、幼儿园
(五)中小学的教室、寝室、活动室,其他各类学校的室内教学、活动场所。
(六)商店、书店、邮电业、金融业的营业厅。
(七)医疗机构的挂号区、候诊区、诊疗区和病房区。
(八)电梯间和公共交通工具内,汽车站、海港客运站的候车厅、售票厅。
(九)市人民政府确定其他公共场所。
(4)歌舞剧院规章扩展阅读:
《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条例》主要内容有几个方面:
一是明确界定禁止吸烟场所的范围。规定室内公共场所全面禁止吸烟,并明确了室外全面禁止吸烟的公共场所。
二是宣传教育和戒烟服务。其中,特别提出了几类群体要起到示范带头作用,比如国家机关的工作人员、教师和医务人员,要带头控烟;教师不要在学生面前吸烟;医务人员不要在患者面前吸烟等。
三是预防未成年人吸烟。其中规定了禁止向未成年人销售烟草制品,规定学校有义务对学生进行烟草危害的宣传,预防未成年人吸烟。
参考资料:网络-国务院关于公共场所严禁吸烟的规定
㈤ 娱乐场所消防安全管理制度
一、消防安全教育、培训制度
1、严格按照年度消防 安全教育、培训计划,组织员工参加消防教育、培训。
2、对员工应当每半年进行一次培训,对新上岗的进入新岗位的员工应进行消防安全培训,并将组织开展宣传教育的情况做好记录。
二、防火巡查制度
1、应当进行每日防火巡查,并确定巡查的人员、内容、部位和频次。巡查的内容应当包括:
(1) 安全出口、疏散通道是否畅通,安全疏散指示标志、应急照明是否完好;
(2) 消防设施、器材和消防安全标志是否在位、完整;
(3) 用火、用电有无违章情况;
(4) 消防安全重点部位的人员在岗情况;
(5) 其他消防安全情况。
2、 防火巡查人员应当及时纠正违章行为,妥善处置火灾危险,无法当场处置的,应当立即报告。发现初起火灾应当立即报警并及时扑救。
3、 防火巡查应当填写巡查记录,巡查人员及其主管人员应当在巡查记录上签名。
三、消防设施、灭火器材管理制度
1、室内消火栓系统、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自动喷水灭火系统、防排烟系统等自动消防设施应当定期检测、调试、维修和更换,并按时认真填写检查、检测、维修保养记录。
2、未经公安消防机构同意,不得擅自停用消防设施。
3、按照有关规定定期对灭火器进行维护保养和编修检查。对灭火器建立档案资料,记明配置类型、数量、设置位置、检查维修单位(人员)、更换药剂时间等有关情况。
㈥ 安徽省歌舞剧院的机构设置
本剧院共有12个机构设置,具体分类如下: 歌 舞 团(全称:安徽省歌舞剧院歌舞团,对外称安徽歌舞团)
专门从事歌剧、舞剧(含芭蕾舞)、歌舞剧、歌舞类节目的创作、排演;
从事安徽民间歌舞的创作、挖掘、整理、演出。能够学习、借鉴演出各国、各民族歌舞节目的职业化,富有安徽特色在全国有一定知名度的省级艺术表演团体。 交响乐团(全称:安徽省歌舞剧院交响乐团,对外称安徽交响乐团)
专门从事中外古典、近现代各类优秀的交响乐、室内乐作品的演奏;从事为歌剧、舞剧、合唱、歌舞节目伴奏;兼顾为省内戏曲团体剧目伴奏;为电影、电视、广播、音像制品配乐演奏。
双管配制、中型的职业化队伍。
承担在我省传播高雅艺术、普及和发展交响乐事业,推动人民群众特别是院校师生音乐素养提高的历史重任。
承担通过交响乐的演出,增强省内外、国(境)内外的文化交流,塑造我省文化强省形象的重任。 民族管弦乐团(全称:安徽省歌舞剧院民族管弦乐团,对外称安徽民族管弦乐团,简称安徽民族乐团)
专门从事以我省民族、民间音乐演奏,继承、创新演奏中华民族各类优秀作品的配置基本齐全的中型民族管弦乐团。
承担创作、收集、整理、改编加工我省最具特色的民族、民间音乐作品的工作;
承担为民族艺术门类作品伴奏、协奏,为影视、音像制品演奏、录音的工作;
承担聚合我省民族音乐家、演奏家,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承中华民族精粹,凝聚民族精神,促进对外文化交流的工作;
承担群众性音乐事业的推广、普及、辅导,为提高我省人民群众民族音乐文化素质的任务。 花鼓灯艺术团(全称:安徽省歌舞剧院花鼓灯艺术团,对外称安徽省花鼓灯艺术团)
花鼓灯艺术是我省独有的文化资源,是建设文化强省进程中必须认真打造的文化品牌,为适应这一文化品牌建设的需要,单独组建花鼓灯艺术团。
专门从事挖掘、收集、整理、创作,提高,传播(演出)花鼓灯艺术的按市场规律动作的新型职业化艺术表演团体。
承担挖掘、整理、创新花鼓灯音乐、舞蹈的工作;
承担在国内外演出市场不断上演花鼓灯剧(节)目,进行文化交流的工作。
承担探索专业艺术团体自负盈亏,企业化经营和人才培养的新路子的重任;
承担传承花鼓灯艺术,打造安徽文化品牌,创造花鼓灯艺术“三度辉煌”的重任;
参与剧院各类剧(节)目的演出。 艺术创作中心(全称:安徽省歌舞剧院艺术创作中心)
组织、协调院部确定的各项创作任务。
组织、参与相关演出工作。完成教学、训练大纲的制定、督促、检查教学工作的开展和成果。
参与各团、中心竞聘上岗考核细则的制定,协调、参与艺术系列的考核小组的组成、考核等事宜。
收集、整理、提供艺术创作生产、演出的各类资料。
组织各门类的业务观摩、进修。负责专业技术人员外借、外聘签约的管理工作。
完成院部交办的其它任务。 舞美艺术中心(全称:安徽省歌舞剧院舞美艺术中心,对外称安徽舞美艺术中心)
从事全院各艺术门类,艺术产品所需的舞台美术(含灯光、音响、服装、化妆、道具、装置、绘景、效果等)等工作。保障全院各类艺术创作、演出任务的完成;
负责舞美各部门的器材设备、资产的管理、使用、维护保养,确保所属固定资产管好、盘活,创造效益;
负责舞台美术、技术的研究、试验、创新,为艺术生产提供与时俱进的技术保障;
参与演艺业市场的拓展,立足本院,服务全省,争创“两个效益”;
负责管理录音棚的使用,用装备和技术参与音像制品的制作,扩大产业效益。
完成院部交给的其它工作。 演出管理中心(全称:安徽省歌舞剧院演出管理中心)
负责全院名艺术门类、艺术产品的市场调研、推介、营销工作;为艺术生产提供信息,为艺术产品开拓市场。
负责协调各团、中心、部室涉及演出事宜的工作;
负责全院演出场次,演出收入的分解、实施、完成工作;
负责院属小剧场的运营,管理工作;
完成院部交给的其它工作。 负责按上级主管部门批准的方案,对全团的内设机构、人员编制、人事工资工作进行有效地管理。
负责按干部管理条例在院长的领导下或配合上级人事部门做好干部的考察、考核、聘任工作。
负责全院的岗位管理,做好全员聘用制工作,做好人事代管后的进院人员的各项管理工作。
负责协调各团、中心、部室的年度考核,做好专业技术人员的业务考核、转正定级,负责全院的病、事、休假的统计管理工作。
负责管理未聘、待聘人员。
负责日常的人事管理,做好人员进出,聘用、退休、外借等管理工作;
负责职称推荐申报、认定、评审、聘用管理工作;做好工资调整、职务变动、晋升的申报、审批、实施工作。
负责在职职工的继续教育、深造、进修的管理。
负责文书档案、人事档案、机要文件、各类印章的管理。
负责各类文件、通知、规章制度的起草、修定,发送、归档工作。
完成好院长交办的其它工作。 为加强财务和国有资产的管理,调整设置财务资产管理部。
负责全院的财务、资产、统计、审计等管理工作。
负责对小剧场的财务管理;
负责对专用账号(如工会、基建等)的管理;
负责对全院固定资产的管理;
负责全院的统计、审计工作(如货币化分房、医疗保险、医疗费用等);
参与产业化运作工作。 负责全院各艺术门类、艺术产品的市场调研、推介、营销工作;
负责剧院开拓市场,服务全省所需开展的对外联络、协调;负责向社会推介剧院的艺术生产、文化交流等信息;
负责对外文化交流事务的管理。
完成院部交给的其它工作。 做好离退休人员的各项服务工作。
做好各项政策的上传下达、解答释疑工作,起到桥梁疏导作用。
完成院部交办的其它工作。 做为综合管理部门,负责管理全院公共事务,在院长或分管副院长的领导下,协调全院各部门事务性工作,负责岗位交叉衔接的协调。
协调服务全院的党务、工会、共青团工作;
负责文明创建、综合治理、计划生育工作;对外协调、联络驻地街道、派出所,为剧院创造和谐的外部环境;
内设保卫科,负责排演场、仓库、办公室、宿舍楼房的安全保卫、消防工作,负责本院户籍管理工作;
指导物业管理部门,管好大院内的各项公共行政事务;
负责全院艺术生产所需配合的各项事业性工作;
负责行管人员的考核、考勤的岗位管理工作;
负责职工货币化分房,医疗保险的统计、实施工作;
负责临时性用工的管理;
完成好院部交办的各项工作。
㈦ 公共场所禁止吸烟规什么部门管理
由卫计委负责管理,各地方政府以卫计委起草的《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条例》为依据,制定本地区的条例,以上海市为例:
《上海市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条例》
第四条市和区健康促进委员会在本级人民政府领导下,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控烟工作的组织和协调,指导、监督各部门、各行业的控烟工作,组织开展控烟工作宣传教育活动。健康促进委员会的日常办事机构设在同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
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是本市公共场所控烟工作的主管部门。
教育、文广影视、体育、旅游、食品药品监督、交通、商务、公安、住房城乡建设、文化综合执法等行政管理部门按照本条例和其他相关规定,做好控烟监督管理工作。
《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条例》是国家卫生计生委的重点立法项目,2014年10月底形成草案送审稿上报国务院。该条例规定所有室内公共场所一律禁止吸烟。
(7)歌舞剧院规章扩展阅读:
上海市的禁烟公共场所:
《上海市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条例》
第七条下列公共场所的室外区域禁止吸烟:
(一)托儿所、幼儿园、中小学校、少年宫、青少年活动中心、教育培训机构以及儿童福利院等以未成年人为主要活动人群的公共场所;
(二)妇幼保健院(所)、儿童医院;
(三)体育场馆、演出场所的观众坐席和比赛、演出区域;
(四)对社会开放的文物保护单位;
(五)人群聚集的公共交通工具等候区域;
(六)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公共场所。
市和区人民政府可以根据大型活动的需要,将其他公共场所的室外区域设立为临时禁止吸烟区域。
㈧ 汕头经济特区公共场所治安管理规定
第一条为加强汕头经济特区(以下简称特区)公共场所治安管理,维护社会治安秩序,保障公共安全和公民的合法权益,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特区实际,制定本规定。第二条特区范围内的任何单位和个人均应遵守本规定。第三条本规定所称的公共场所,是指公民从事游乐、文娱、体育、商贸等活动而形成的公众集散场所,包括:
(一)营业性的卡拉OK歌舞厅(含附有文艺表演、卡拉OK设施的其它营业场所)、录相放映点(场、厅、室)、游乐场(园)、电子游戏机室;
(二)营业性的保龄球场(厅、馆)、射击场所、高尔夫球场、网球场、壁球室、桌(台)球室;
(三)咖啡厅(馆、室)、酒吧、茶馆(室)、发廊、美容室、理发店;
(四)营业性的轮滑(旱冰)场、健身房(室)、乒乓球室、钓鱼屋;
(五)冷饮室、酒菜馆(楼)、饮食店;
(六)影剧院(场)、俱乐部、文化宫(馆、站)、艺术馆、体育场(馆)、游泳池(场、馆);
(七)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展览馆(厅);
(八)各类大型集贸市场、专业市场、商场(店)、证券交易场所;
(九)节庆活动场所、宗教活动场所;
(十)临时举办的大型演唱会、订货会、展览会、展销会、物资交流会、人才市场;
(十一)公园、广场、车站、码头、机场、风景名胜游览区;
(十二)公安机关认为有必要列入治安管理范围的其他公共场所。第四条公共场所的治安管理应当遵循严格管理、保证安全的原则。第五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加强对公共场所治安管理工作的领导。
各级公安机关是公共场所治安管理的行政主管部门,具体负责组织实施本规定。
各级工商、文化、卫生、体育、交通、税务、城建、环保、广播电视等部门,应依据各自职责,加强对公共场所的管理,协助公安机关实施本规定。第六条凡申请开办本规定第三条第(一)、(二)项所列场所的单位或个人,须凭《文化经营许可证》或有关主管部门的批准文件向市公安机关申办《安全合格证》;申请开办本规定第三条第(三)、(四)项所列场所的单位或个人,须持书面申请报告,向所在地的区公安机关申办《场地合格证》。申办手续完备的,由公安机关在15日内对场地进行安全检查,经检查合格的发给《安全合格证》或《场地合格证》(属体育项目经营活动场所的,申请人还应依照有关体育市场管理规定向体育行政主管部门申领《体育经营许可证》),凭证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营业执照后,方准营业。
前款规定的公共场所的合并、分立、承包、租赁、歇业、停业、转业、迁址、改变法人名称、变更经营项目、改变内部建筑结构等,经营者应提前1个月向原审批的公安机关申请办理变更登记或注销《安全合格证》或《场地合格证》手续。第七条公安机关对领取《安全合格证》、《场地合格证》的公共场所,实行年检考核制度。第八条凡临时举办观众或参加人员人数单位场次2000人以上或累计10000人以上的文艺演出、体育比赛、订货会、展览会、展销会、物资交流会、人才市场以及其他涉及公共安全的大型活动的,除经有关部门批准外,承办(主办)单位应制订活动方案及安全保卫工作方案,提前20日向市公安机关申报,公安机关应在10日内给予批复。第九条公共场所的经营活动必须符合下列安全要求:
(一)限员的场所不得超员经营;
(二)排放噪声不得超过规定标准;
(三)电路安装、电器放置应符合安全用电要求;
(四)必须配备足够的照明设备、必备的应急灯装置;
(五)必须配置足够有效的消防灭火器材;
(六)必须保持安全疏散通道的畅通;
(七)举办大型公共活动不得阻碍交通;
(八)场内包房(厢)应有透明门窗;
(九)按摩保健室应保持透明度,外观能通观全室,房门必须安装通锁,不得反锁;理发美发场所不得设置供按摩用的床(铺);
(十)必须配备足够维持秩序的安全保卫力量;
(十一)其他必要的安全条件。第十条公共场所的主管、主办、经营单位(含个体工商户,下同)的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是该场所的治安责任人,应负责做好以下工作:
(一)自觉执行有关公共场所治安管理的法律、法规、规章,做好治安防范宣传工作;
(二)贯彻落实各项安全防范措施;
(三)根据实际需要,建立保安组织,配备保安人员;
(四)自觉接受公安机关的检查监督,积极协助公安机关维护公共场所治安秩序,发现违法犯罪活动应及时制止,妥善保护现场,并迅速报告公安机关;
(五)坚持合法经营,文明管理,不得从事非法活动。
㈨ 昆明市公共文化娱乐场所消防管理规定
第一条为加强昆明市行政辖区内公共文化娱乐场所(以下简称娱乐场所)的消防管理,预防和减少火灾危害,保障公共财产和公民生命财产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条例》、公安部《公共娱乐场所消防安全管理规定》和《云南省公共文化娱乐场所消防管理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定。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本市行政辖区内营业性和非营业性的影剧院、歌舞厅、卡拉OK厅、电子游戏室、录像厅、镭射厅、音乐茶座、夜总会、各类娱乐餐饮以及其他供群众集聚进行文化娱乐的室内场所。
其中国家有专业性规范的依照国家规定执行。第三条娱乐场所的消防管理贯彻“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方针,按照自防自救的原则,实行严格管理和科学管理。第四条娱乐场所的经营使用者应当遵守消防法规、规章和本规定。各级公安消防监督机构负责监督检查。第五条为方便监督管理,娱乐场所划分为小型、中型、大型三种类型。具体标准如下:
(一)使用面积在50平方米以内的为小型娱乐场所;
(二)使用面积在50至200平方米以内的为中型娱乐场所;
(三)使用面积在200平方米以上的为大型娱乐场所。第六条娱乐场所实行法人代表负责的防火责任制。法人代表必须确定专(兼)职防火负责人或者消防安全员,做好本单位的消防安全宣传教育、防火安全检查、管理消防设施、制定灭火应急措施、协助调查火灾原因等工作。第七条娱乐场所的新建、改建、扩建或者内部装修必须符合国家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的规定和其他有关的防火要求,建设单位必须将设计图纸及方案说明报送当地公安消防监督机构审核,经会同文化、工商等管理部门审查同意后,方能施工。工程竣工后,其消防设施必须经公安消防监督机构验收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第八条未经公安消防监督机构验收合格的娱乐场所,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决定使用,有关部门不得办理与其营业相关的证照。违者,由公安消防部门按有关规定给予处理。第九条娱乐场所的通风管道和保温、消声材料,应当采用非燃材料。通风管道穿过防火墙或者楼板的,应当在穿越处设置防火阀,周围空隙用非燃材料填实。第十条娱乐场所的装修材料必须达到如下标准:
(一)小型娱乐场所的装修材料采用难燃或非燃材料;
(二)中、大型娱乐场所的装修材料,其吊顶必须采用非燃烧材料,其它部位可以采用难燃材料;
(三)小型、中型、大型娱乐场所装修中所用的窗帘、地毡、顶毡、墙毡必须选用阻燃材料或经防火阻燃剂处理后的材料装修,方能使用。第十一条娱乐场所的安全出入口高度不得低于2米,同时宽度必须满足以下要求:
(一)小型娱乐场所必须有一个安全出入口,每个出入口净宽不得小于1.2米;
(二)中型娱乐场所必须保证有两个安全出入口,每个出入口的净宽不小于1.2米;
(三)大型娱乐场所必须保证不少于两个出入口,每个出入口的净宽不小于1.4米。第十二条娱乐场所的疏散门、出入口必须满足以下条件:
(一)不得使用内拉门、侧拉门、吊门、转门、普通卷帘门,门必须易于向疏散方向开启;
(二)不得设门槛、踏步;
(三)疏散门、出入口、安全通道不得设门帘、屏风、吧台、验票桌橙及其它影响疏散的障碍物,在营业时,严禁将安全出口上锁、堵塞。第十三条娱乐场所的电气设备应当由持有专业合格证的电工安装、维修。电气设备的配线应当设置过载、漏电、短路等保护装置、照明电路必须是双回路。严禁使用不合格保险装置。第十四条娱乐场所各类灯具的表面高温部位,不得与可燃物直接接触,灯具的安装必须符合以下防火要求。
(一)一般不得使用超过60W的白炽灯,使用镇流器的灯具其镇流器不得安装在可燃装修材料或者可燃构件上。灯具与可燃物的间距不得小于0.5米;
(二)特殊需要安装超过60W灯具的最大功率不得超过500W;其引入线应当采用瓷管、石棉、玻璃丝等非燃材料作隔热保护;
(三)安装于可燃构件、可燃装修材料附近的深罩灯(射灯)、筒灯、吸顶灯等灯具,应当采用瓷灯口,并在周围用石棉板作防火隔热处理。吸顶采用木制底台的,应当在灯具与底台之间作隔热处理;
(四)各类特效舞厅灯的电动机,不得直接接触可燃物,中间应当加垫防火隔热材料;
(五)霓红灯的变压器必须安装在铁架或者其它非燃基座上。
㈩ 请问,有谁知道KTV安全生产规章制度
联系“清剿火患”相关规定,结合公共场所消防安全管理规定、人员密集场所安全管理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