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规百科 » 语文文字法律法规

语文文字法律法规

发布时间: 2022-06-04 01:19:16

1. 甘肃省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条例

第一条为推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及其健康发展,发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经济社会交流中的作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及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第二条本省行政区域内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使用、管理和监督,适用本条例。第三条本条例所称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指普通话和规范汉字。第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汉字,对开展工作所需人员和经费予以保障,对在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

乡(镇)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应当做好本辖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工作。第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语言文字工作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工作,其主要职责是:

(一)组织实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有关法律法规;

(二)制定本行政区域内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工作规划;

(三)组织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工作的评估检查;

(四)协调、指导和监督各部门、各行业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工作;

(五)开展推广普通话和推行规范汉字的宣传工作;

(六)组织、管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培训、测试;

(七)开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使用工作的调查研究。第六条省语言文字工作部门负责核发普通话水平等级证书和汉字应用水平等级证书。第七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相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使用进行管理和监督:

(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负责组织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普通话和汉字应用的教育与培训,将普通话和汉字应用水平纳入有关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的基本内容;

(二)教育部门负责对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语言文字的使用进行管理和监督,将语言文字规范化纳入教育督导、检查、评估的内容;

(三)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工业和信息化等部门负责对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以及中文信息技术产品中的语言文字使用进行管理和监督;

(四)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对企业名称、商品名称以及广告中的语言文字使用进行管理和监督;

(五)民政部门负责对地名、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名称中的语言文字使用进行管理和监督;

(六)公安部门负责对居民身份证、户口簿中公民姓名的用字情况进行管理和监督;

(七)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负责对产品标志、说明等的语言文字使用进行管理和监督;

(八)交通运输、商务、卫生、旅游、体育、邮政、电信、金融等部门负责对本行业的语言文字使用进行管理和监督。第八条每年9月第三周为本省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宣传周。

县级以上语言文字工作部门可以聘请语言文字社会监督员对社会用语用字进行监督。第九条下列情形应当以普通话为基本用语:

(一)国家机关、人民团体、事业单位的公务活动用语;

(二)幼儿园、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教育教学和校园用语;

(三)广播电视和网络等媒体的播音、主持、采访用语,电影、电视剧及话剧用语,汉语文音像制品用语;

(四)公共服务行业直接面向公众的服务用语。第十条下列人员普通话水平应当达到相应的等级:

(一)国家机关、人民团体、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达到三级甲等以上,其中民族自治地区的少数民族工作人员达到三级乙等以上;

(二)教师达到二级乙等以上,其中汉语文教师达到二级甲等以上,普通话语音教师达到一级乙等以上;民族自治地区用民族语言授课的教师达到三级乙等以上;

(三)高等学校、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达到三级甲等以上,其中师范类专业学生达到二级乙等以上,与汉语口语表达密切相关专业的学生达到二级甲等以上;

(四)播音员、节目主持人、影视话剧演员达到一级乙等以上,其中省广播电台和电视台的播音员、节目主持人达到一级甲等;

(五)公共服务行业中的广播员、解说员、讲解员、话务员、导游等特定岗位人员达到二级甲等以上。第十一条下列情形应当以规范汉字为基本用字:

(一)国家机关、人民团体、事业单位的名称、公文、公务印章的用字;

(二)幼儿园、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教育教学和校园用字;

(三)各类名称牌、标志牌、指示牌、标语、会标、广告、告示、招牌的用字;

(四)汉语文出版物的用字;

(五)影视、舞台字幕和网络用字;

(六)地名、公共设施的名称用字;

(七)商品包装和说明用字;

(八)公共服务行业的服务用字。

前款第三、六项规定的用字,需要使用外国文字标识的,其地名、专名和通名部分应当使用汉语拼音拼写。

2. 推行说普通话有哪些法律和法规做依据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规定

这部法律的颁布实施是我国人民语文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标志着我国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工作开始走上法制轨道。
一、国家为什么要制定语言文字方面的专门法律
1.把语言文字工作纳入法制轨道
2.社会上语言文字立法的呼声高
二、立法指导思想和目的
1.立法指导思想:与《宪法》等有关法律保持一致;坚持新时期语言文字的方针、政策,促进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使语言文字在社会生活中更好地发挥作用;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中,要体现主权意识,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立法目的:主要解决三大问题。
第一,用法律的形式确定普通话、规范汉字作为我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地位。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多文种的国家,有56个民族,近百种语言,30多种现行文字。处理好语言文字问题,对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团结具有重要意义。我国现行的语言文字,地位一律平等,但通用的范围不同,分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和民族自治地方、少数民族聚居地方通用的语言文字两个层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规定普通话和规范汉字是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全国范围内通用,包括民族自治地方和少数民族聚居地方。在民族自治地方和少数民族聚居地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和当地通用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可同时使用。
第二,用法律形式确定公民在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方面的权利,以及部分行业从业人员在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方面的义务。
权利:公民有学习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权利。
义务: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教师以及从事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和公共服务行业的人员,在履行职务时应当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
第三,对语言文字的社会应用进行管理。
主要管理党政机关、学校、新闻媒体和公共服务行业以及公共场合的用语用字。(见“主要调整对象”)
三、适用范围和主要内容
1.《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适用范围是: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即普通话和规范汉字。
2.主要内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共四章二十八条。主要包括:立法目的,调整对象,语言政策,公民的语言权利,政府在语言文字工作方面的职责和主要工作,语言文字应用的总原则,奖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使用,语言文字的管理体制,法律责任,附则。
四、主要调整对象
主要调整对象:语言文字使用中的政府行为和大众传媒、公共场合的用语用字,即国家机关、学校、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公共服务行业,以及公共设施、信息技术产品、招牌、广告、企业事业组织名称和在境内销售的商品包装、说明的用语用字。

4. 广告语言文字管理暂行规定(98修订)

第一条为促进广告语言文字使用的规范化、标准化,保证广告语言文字表述清晰、准确、完整,避免误导消费者,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定。第二条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发布的广告中使用的语言文字,均适用本规定。
本规定中所称的语言文字,是指普通话和规范汉字、国家批准通用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以及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使用的外国语言文字。第三条广告使用的语言文字,用语应当清晰、准确,用字应当规范、标准。第四条广告使用的语言文字应当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不得含有不良文化内容。第五条广告用语用字应当使用普通话和规范汉字。
根据国家规定,广播电台、电视台可以使用方言播音的节目,其广告中可以使用方言;广播电台、电视台使用少数民族语言播音的节目,其广告应当使用少数民族语言文字。
在民族自治地方,广告用语用字参照《民族自治地方语言文字单行条例》执行。第六条广告中不得单独使用汉语拼音。广告中如需使用汉语拼音时,应当正确、规范,并与规范汉字同时使用。第七条广告中数字、标点符号的用法和计量单位等,应当符合国家标准和有关规定。第八条广告中不得单独使用外国语言文字。
广告中如因特殊需要配合使用外国语言文字时,应当采用以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为主、外国语言文字为辅的形式,不得在同一广告语句中夹杂使用外国语言文字。广告中的外国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意思,与中文意思不一致的,以中文意思为准。第九条在下列情况下,广告中使用的外国语言文字不适用第八条规定:
(一)商品、服务通用名称,已注册的商标,经国家有关部门认可的国际通用标志、专业技术标准等;
(二)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以外国语言文字为主的媒介中的广告所使用的外国语言文字。第十条广告用语用字,不得出现下列情形:
(一)使用错别字;
(二)违反国家法律、法规规定使用繁体字;
(三)使用国家已废止的异体字和简化字;
(四)使用国家已废止的印刷字样;
(五)其他不规范使用的语言文字。第十一条广告中成语的使用必须符合国家有关规定,不得引起误导,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第十二条广告中出现的注册商标定型字、文物古迹中原有的文字以及经国家有关部门认可的企业字号用字等,不适用本规定第十条规定,但应当与原形一致,不得引起误导。第十三条广告中因创意等需要使用的手书体字、美术字、变体字、古文字,应当易于辨认,不得引起误导。第十四条违反本规定第四条的,由广告监督管理机关责令停止发布广告,对负有责任的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视其情节予以通报批评,处以违法所得额三倍以下的罚款,但最高不超过三万元,没有违法所得的,处以一万元以下的罚款。第十五条违反本规定其他条款的,由广告监督管理机关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能改正的,对负有责任的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处以1万元以下罚款。第十六条本规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5. 吉林省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条例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使用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及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第二条本条例所称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普通话和规范汉字。第三条本条例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的一切组织和个人。第四条公民有学习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权利。
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使用,依据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及其他法律的有关规定。第五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使用应当有利于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有利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第六条每年九月第三周为本省推广普通话和推行规范汉字宣传周。第七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推广普通话和推行规范汉字,并对语言文字工作机构、人员和经费予以保证。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工作做出显著成绩的组织和个人予以奖励。第二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使用第八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使用应当符合国家颁布的规范和标准。第九条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在公务或者公共活动中,应当使用普通话和规范汉字。第十条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在教育、教学、会议、宣传及其他公共活动中,应当使用普通话和规范汉字。
少数民族汉语教学和对外汉语教学应当教授普通话和规范汉字。第十一条以汉语文出版的报纸、期刊、图书、电子出版物、音像制品等出版物应当符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和标准。第十二条下列活动应当使用普通话:
(一)广播电台、电视台的播音、主持、采访等;
(二)商业、邮政、电信、公路、铁路、民航、水运、旅游、餐饮、娱乐、网络、医疗、银行、保险、证券、房地产以及其他直接面向公众服务的行业的公共服务;
(三)影视产品制作及舞台艺术表演(艺术形式和剧情特殊需要除外);
(四)展览馆、博物馆、纪念馆、科技馆等的讲解;
(五)运动会、博览会、演唱会、庆典活动等的解说;
(六)信息处理和信息技术产品的设计、制作。第十三条下列情形应当使用规范汉字:
(一)影视屏幕及舞台字幕用字;
(二)公共场所的设施用字;
(三)名称牌、指示牌、标志牌、电子屏幕、标语(牌)、会标、告示、公文、公章、公务用名片用字;
(四)招牌、广告用字;
(五)企业事业组织、个体工商户名称用字;
(六)在国内销售的商品的包装和说明书用字;
(七)证书、奖状、奖杯、奖牌、执照、报表、标签、票据、门票用字;
(八)病历、处方、体检报告用字;
(九)运动会、博览会、演唱会、庆典活动等场合的用字;
(十)信息处理和信息技术产品用字。第十四条本章有关规定中,有下列情形的,可以保留或者使用繁体字、异体字:
(一)文物古迹;
(二)姓氏中的异体字;
(三)书法、篆刻、绘画等艺术作品;
(四)题词和招牌的手书字;
(五)研究、整理、出版古代典籍和历史档案;
(六)特殊的出版、教学、研究用字;
(七)经国务院有关部门批准的特殊情况。第十五条用于公共场所的题词和用于招牌的手书字,提倡使用规范汉字。第十六条汉字的规范书写行款为:横写由左至右,先上后下;竖写由上至下,先右后左。第十七条汉语标点符号和汉语拼音的使用应当符合国家颁布的规范和标准。第十八条下列人员应当接受普通话水平测试,其普通话水平应当达到相应的等级标准:
(一)播音员、节目主持人、影视话剧演员应当达到一级乙等水平,其中省级广播电台和电视台的播音员、节目主持人应当达到一级甲等水平;
(二)教师应当达到二级乙等水平(民族自治地方的用本民族语言授课的教师应当达到三级甲等水平),其中汉语文教师、少数民族汉语教学教师和对外汉语教学教师等特定教学人员应当达到二级甲等水平;普通话语音课教师和口语课教师应当达到一级乙等水平;
(三)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应当达到二级乙等水平,其中民族自治地方本民族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应当达到三级甲等水平;
(四)公共服务行业的播音、解说、讲解、话务、导游等特定岗位人员应当达到二级甲等水平;
(五)中等、高等院校在校学生应当达到三级甲等水平,其中播音主持和影视话剧表演专业毕业生应当达到一级乙等水平;师范类中文专业毕业生应当达到二级甲等水平;师范类其他专业毕业生应当达到二级乙等水平。

6. 辽宁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规定

第一条为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规定。第二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主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工作,其职责是:
(一)贯彻执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法律、法规、规章
(二)制定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使用工作的规划;
(三)管理、监督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社会应用;
(四)协调各部门、各行业的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
(五)开展语言文字规范化的宣传教育;
(六)指导普通话和规范汉字的培训、测试;
(七)开展推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调查研究;
(八)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职责。第三条工商、民政、人事、建设、交通、信息、文化、卫生、广播电视、新闻出版、旅游等有关部门,根据各自职责,管理和监督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使用,并应当明确负责此项工作的人员。第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为开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工作提供必要的条件。第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语言文字工作评估标准和评估办法,组织语言文字工作主管部门、其他有关部门和专家,对本行政区域内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使用情况实施评估。第六条企业的名称、牌匾、广告及其在境内销售的产品包装、说明,应当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为基本的用语用字,不得单独使用外国文字。第七条汉语拼音在公共场所和公共设施以及企业的名称、牌匾及其产品包装、说明和广告中使用时,可以与汉字并用,不得仅用汉语拼音。第八条牌匾、广告牌以及标语牌的文字缺损时,应当及时修复或者拆除。第九条在广告中不得利用同音字、谐音字篡改成语的原义。第十条自然地理实体名称,行政区划名称,居民地名称,各专业部门使用的只有地名意义的台、站、港、场等地名标志,应当使用规范汉字,并可以标注汉语拼音,不得使用外国文字。
公共场所和公共设施名称标志,应当使用规范汉字,不得单独使用外国文字。第十一条普通话水平测试由本行政区域内符合国家规定的测试机构负责。
以普通话作为工作语言的下列人员应当接受普通话水平测试,并达到国家规定的等级标准:
(一)教师和申请教师资格的人员;
(二)广播电台、电视台的播音员、节目主持人;
(三)影视话剧演员;
(四)公务员及其他执行公务的人员;
(五)师范类专业、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影视话剧表演专业以及其他与口语表达密切相关专业的学生;
(六)行业主管部门规定的,以口语表达为职业、直接面向社会公众服务的广播员、话务员、解说员、导游员等应该接受测试的人员。
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证书由省人民政府语言文字工作主管部门颁发。第十二条机关、社会团体、学校、新闻媒体和公共服务行业应当组织相关人员进行规范汉字的培训,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组织测试。第十三条违反本规定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语言文字工作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对直接责任人员进行批评教育,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予以警告,并督促其限期改正;或者依据有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理。第十四条语言文字工作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应当依法履行职责;滥用职权或者不履行法定职责的,由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部门依法给予行政处分。第十五条本规定自2005年8月1日起施行。

热点内容
行政法规一般有三种 发布:2025-02-02 02:37:24 浏览:122
范莉法官 发布:2025-02-02 02:32:16 浏览:432
民法协议内容 发布:2025-02-02 02:31:48 浏览:299
律师赚多少钱 发布:2025-02-02 02:06:27 浏览:674
南京森林法院 发布:2025-02-02 01:53:24 浏览:99
上海市司法局的电话 发布:2025-02-02 01:49:57 浏览:727
叙述体育法学 发布:2025-02-02 01:19:23 浏览:899
劳动法出勤奖励 发布:2025-02-02 00:32:06 浏览:575
旅游加法治 发布:2025-02-02 00:18:51 浏览:720
女律师外传 发布:2025-02-02 00:18:43 浏览: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