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规百科 » 旨法规定

旨法规定

发布时间: 2022-06-05 16:40:40

⑴ 宪法规定,公民的政治自由有包括什么

政治自由包括言论、出版、结社、集会、游行、示威自由。

1、言论自由:是公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语言形式表达和宣传自己的各种思想见解的自由。

言论自由是公民对于国家和社会生活中的各种问题,通过语言或文字的形式表达其思想和见解的自由,从某种意义上讲,一个国家言论自由的程度,从一个侧面反映该国民主程度。当然,自由只能做法律所允许的事情,任何自由都必须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行使。

我国公民的言论自由同样以不危害国家、社会安宁、不损害他人的人格和尊严为原则。

2、出版自由:就是公民有依照法律规定,通过语言形式表达和宣传自己的各种思想见解的自由。

出版自由,就是公民或社会群体依照法律规定,通过书籍、报刊、广播、电视等出版物系统,表达思想、意见、愿望、要求的权利。它与言论自由的区别在于它是以出版物的形式来表达思想和见解的。言论出版自由不是绝对的、不受限制的。

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言论出版自由必须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正确行使。

3、结社自由:就是公民有依照法律规定,为一定的宗旨而组织或者参加某种社会团体的自由。这是言论自由的发展和补充。所谓结社,就是公民有依照法律规定,为一定的宗旨或目的,组织或参加某种社会团体。

4、集会自由:就是公民依照法律规定聚集在一定场所,研究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并发表意见或举行某种活动的自由。集会和结社都是多数人聚集在一起讨论问题,表达意愿的活动,但两者是有区别的。

集会是临时性的聚集,结社是长期性的结合,并且有固定的组织、章程和制度。

5、游行自由:就是公民依照法律规定持标语、旗帜等标志,在公共道路、露天公共场所列队行进,表示某种庆祝、纪念或抗议、声讨等强烈的共同意愿的自由。

6、示威自由:就是公民有依照法律规定聚集在公共道路、露天公共场所,以集会、游行、静坐等方式,表达某种抗议、义愤的情绪,并表示自己的力量和决心的自由。

我国公民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权利都写入我国宪法,这说明公民行使这些权利有法律的保证。

同时我国公民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都必须在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范围内行使,自由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自由要受法律的制约,自由和法律是统一的,法律是自由的体现和保证,自由要受法律的制约。

也就是说,自由只能做法律允许的事情,超越法律许可的范围,就是违法行为,就要受到法律的限制或制裁。

政治自由是民主政治的基础。

(1)旨法规定扩展阅读:

《宪法》规定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2、政治权利和自由,包括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3、宗教信仰自由;

4、人身与人格权,包括人身自由不受侵犯,人格尊严不受侵犯,住宅不受侵犯,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

5、监督权,包括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有批评、建议、申诉、控告、检举并依法取得赔偿的权利;

6、社会经济权利,包括劳动权利,劳动者休息权利,退休人员生活保障权利,因年老、疾病、残疾或丧失劳动能力时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社会保障与物质帮助的权利;

7、社会文化权利和自由,包括受教育权利,进行科研、文艺创作和其他文化活动的自由;

8、妇女保护权,包括妇女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家庭生活等方面享有同男子同等的权利;

9、婚姻、家庭、母亲和儿童受国家保护;

10、华侨、归侨和侨眷的正当权利和利益受国家保护。

参考资料:网络——公民基本权利网络——政治权利与自由

⑵ 属于宪法规定的内容是哪些

宪法是国家根本法,在整个国家法律体系中具有最高地位和最高法律效力,一般而言,宪法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七个方面:
一、序言。
就绝大多数国家而言,宪法序言的内容都是有关宪法本身的规定,诸如制定宪法的宗旨、目的和依据,制定宪法的经过,宪法的构成,宪法的演变,宪法的修改,宪法的本质,宪法的原则,宪法的地位等。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国家在宪法序言中阐述了本国和本民族长期奋斗的历史和取得的胜利成果,指出今后国家的主要任务和奋斗目标。
二、国家基本政治制度。
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是宪法的主要内容之一,包括国家的性质、国家政权组织形式、国家结构形式、选举制度、政党制度和国家的标志与象征制度。由于国家本质的不同,不同类型国家的宪法对国家性质的规定有所不同。例如,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三、国家基本经济文化制度。
国家的基本经济文化制度包括经济制度及教育、科学和其他文化制度等。宪法反映国家基本经济文化制度经过了一个由简到繁的过程,社会经济制度是指一定生产关系的总和,也就是社会经济基础,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产品分配形式。
四、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基本权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①财产权,即公民的财产受国家法律保护,不受非法侵犯;
②平等权,即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③自由权,即主要有公民的人身自由、言论和出版自由、迁徙自由、机会和结社自由、通信秘密自由、宗教自由等;
④受益权,即包括生存权、工作权、请愿权、诉愿权、诉讼权和受教育权等;
⑤参政权,主要包括选举权、罢免权、创制权、复决权等。
公民的基本义务方面主要规定有依法交纳赋税的义务、服兵役的义务等。
五、国家机构。
国家机构是宪法的重要构成部分,宪法规定的国家机构一般都有国家元首、国家立法机关、国家行政机关和国家司法机关。宪法中都对这些机关的地位、产生、组成、职权、活动原则以及相互关系作出了详尽的规定。
六、宪法保障。
宪法保障是指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的措施和制度。归纳起来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明确规定宪法在整个国家法律体系中的最高法律地位和最高法律效力。任何机关、团体和公民都必须遵守宪法,任何法律、法规都必须符合宪法。这是保障宪法实施的前提条件;
②明确规定修改宪法的严格程序,以维护宪法的稳定性,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宪法都规定了比普通法律更为严格的修改程序;
③明确规定了监督宪法实施的机关和违宪审查制度,这是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宪法所共有的。
七、其他规定。
除了上述基本内容之外,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宪法最后都另有一些附则条款。

⑶ 宪法规定哪些内容

宪法以法律的形式确认了中国各族人民奋斗的成果,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是国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并且负有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的职责。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宪法同党和人民进行的艰苦奋斗和创造的辉煌成就紧密相连,同党和人民开辟的前进道路和积累的宝贵经验紧密相连。

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法律效力。维护宪法权威,就是维护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权威;捍卫宪法尊严,就是捍卫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尊严;保证宪法实施,就是保证人民根本利益的实现。

学习宪法、尊崇宪法,大力弘扬宪法精神,就一定能让宪法更加深入人心,更好发挥宪法的根本法作用,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让宪法更加深入人心。

⑷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宪法的宗旨是什么

1.从内容上看,宪法规定了国家生活中的根本问题。
如:宪法规定了国家性质、根本制度、根本任务 、政治制度 、经济制度、公民的基本权利、公民的基本义务;;
2.从效力上看,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⑴普通法律是根据宪法制定的。
⑵普通法律不能和宪法相抵触,否则要被撤销和宣布无效。
3.从制定和修改的程序上看,宪法比普通法律更严格。
我国宪法的修改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或者五分一以上的全国人大代表才可以提出议案,并由全国人大以全体代表的三分之二以上的多数才能通过;而普通法律则由全国人大主席团、常委会、全国人大各专门委员会、国务院、中央军委、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以及全国人大的一个代表团或者30名以上的全国人大代表,都可以提出法律修正案,由全国人大以全体代表的过半数通过。

⑸ 专利法的主法宗旨

第一条 为了保护专利权人的合法权益,鼓励发明创造,推动发明创造的应用,提高创新能力,促进科学技术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制定本法。

⑹ 宪法规定国家机关的工作原则有那些

第一,精简原则。宪法第二十七条第一款规定,一切国家机关实行精简的原则。按 照精简原则,国家机关只能根据实际工作的需要而设置。但是,国家机关的设置不是一成不变的,也不是越少越好,它应当适应现实的需要,现实需要发生变化,国家机关设置及其相关职能也应作出相应改变。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我国进行了几次机构改革,撤销了一些计划经济时期设立的管理部门,建立了一些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新的监管和服务机构,对原有的国家机构的职能作了大幅度的调整,有力地推动了政府职能转变。

第二,责任原则。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必须对人民负责。宪法规定,国家机关在贯彻和执行国家权力机关制定的法律、地方性法规和重大决策时,实行严格的工作责任制。国务院实行总理负责制,各部、委实行部长、主任负责制,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实行省长、自治区主席、市长、州长、县长、区长、乡长、镇长负责制。

第三,培训和考核原则。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只有精通业务,不断增长才干、提高素质,才能适应本职工作的需要。1993年国务院颁布了《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规定了公务员的考核、激励、竞争、轮岗、回避、辞职、辞退、培训等制度,极大地增强了国家机关的生机与活力,提高了公务员队伍素质,促进了国家机关勤政廉政建设,树立了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良好形象。

第四,密切联系群众原则。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人民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作为人民民主专政政权的组成部分,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只有依靠人民的支持,经常保持同人民的密切联系,接受人民的监督,才能使自己的工作充分反映人民的意志和愿望,使自己的工作更加符合实际,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刑法规定是什么意思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一条【立法宗旨】为了惩罚犯罪,保护人民,根据宪法,结合我国内同犯罪作容斗争的具体 经验及实际情况,制定本法。
第二条【本法任务】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任务,是用刑罚同一切犯罪行为作斗争,以保卫国家安全,保卫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保护国有财产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维护社会秩序、经济秩序,保障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

热点内容
微信转账凭证有法律效力吗 发布:2025-02-01 17:45:25 浏览:717
2017年婚姻法债务问题 发布:2025-02-01 17:23:04 浏览:918
残疾人法律援助存在问题 发布:2025-02-01 17:16:28 浏览:595
考律师证看什么书 发布:2025-02-01 17:05:24 浏览:635
新婚姻法以父母名义买房 发布:2025-02-01 17:03:45 浏览:669
民法精讲课 发布:2025-02-01 16:42:51 浏览:659
司法服务专线 发布:2025-02-01 16:42:12 浏览:987
聘用书的法律效力 发布:2025-02-01 14:23:18 浏览:609
江苏劳动法立法权 发布:2025-02-01 12:09:09 浏览:684
新婚姻法24条废除了吗 发布:2025-02-01 12:01:25 浏览: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