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规百科 » 法规制定程序

法规制定程序

发布时间: 2022-06-05 20:25:53

⑴ 制定行政法规的首要程序

法律分析:首先应规划和起草计划,报国务院审定。

法律依据:《行政法规制定程序暂行条例

第五条 国务院法制局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计划所规定的各项基本任务,编制指导性的制定行政法规五年规划和年度计划,报国务院审定。编制五年规划和年度计划,可先由国务院各主管部门分别提出建议,经国务院法制局通盘研究,综合协调,拟订草案,上报国务院。五年规划和年度计划由国务院法制局负责组织实施和监督执行。在执行过程中,国务院法制局可以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对规划和计划作适当的调整。

第六条 列入五年规划和年度计划需要制定的行政法规,由国务院各主管部门分别负责起草。起草重要的行政法规,其主要内容与几个主管部门的业务有密切关系的,由国务院法制局或者主要的部门负责,组成有各有关部门参加的起草小组进行工作。起草的行政法规需要由国务院主管部门制定实施细则的,行政法规及其实施细则的起草工作,应当统一考虑,同时进行。

⑵ 公司规章制度的制定程序有哪些

法律分析:用单位制定、修改或者决定关直接涉及劳者切身利益规章制度或者重事项应经职工代表或者全体员工讨论提案意见与工或者职工代表平等协商确定规章制度或者重决定实施程工或者职工认适向用单位提经双协商用单位应予修改完善于直接涉及劳者切身利益规章制度重事项决定用单位应其公示、告知劳者 用单位规章制度必须符合列条件才算效:1、内容合、合理;2、制定、修改程序合;3、向劳者公示或者直接告知 性化创普断完善规章制度效程序请各位员工放请断监督我工作。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 第四条 用人单位应当依法建立和完善劳动规章制度,保障劳动者享有劳动权利、履行劳动义务。用人单位在制定、修改或者决定有关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保险福利、职工培训、劳动纪律以及劳动定额管理等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或者重大事项时,应当经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全体职工讨论,提出方案和意见,与工会或者职工代表平等协商确定。在规章制度和重大事项决定实施过程中,工会或者职工认为不适当的,有权向用人单位提出,通过协商予以修改完善。用人单位应当将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和重大事项决定公示,或者告知劳动者。

⑶ 行政法规制定程序

法律分析:国务院有关部门对行政法规送审稿涉及的主要制度、方针政策、管理体制、权限分工等有不同意见的,国务院法制机构可以委托有关专家、教学科研单位、社会组织进行评估。经过充分协调不能达成一致意见的,国务院法制机构、起草部门应当将争议的主要问题、有关部门的意见以及国务院法制机构的意见及时报国务院领导协调,或者报国务院决定。 国务院法制机构应当认真研究各方面的意见,与起草部门协商后,对行政法规送审稿进行修改,形成行政法规草案和对草案的说明。

法律依据:《行政法规制定程序条例》

第二十三条 国务院有关部门对行政法规送审稿涉及的主要制度、方针政策、管理体制、权限分工等有不同意见的,国务院法制机构应当进行协调,力求达成一致意见。对有较大争议的重要立法事项,国务院法制机构可以委托有关专家、教学科研单位、社会组织进行评估。经过充分协调不能达成一致意见的,国务院法制机构、起草部门应当将争议的主要问题、有关部门的意见以及国务院法制机构的意见及时报国务院领导协调,或者报国务院决定。

第二十四条 国务院法制机构应当认真研究各方面的意见,与起草部门协商后,对行政法规送审稿进行修改,形成行政法规草案和对草案的说明。

第二十五条 行政法规草案由国务院法制机构主要负责人提出提请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的建议;对调整范围单一、各方面意见一致或者依据法律制定的配套行政法规草案,可以采取传批方式,由国务院法制机构直接提请国务院审批。

⑷ 全国人大立法程序大致包括哪几个环节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法律一般要经过四个阶段:

1、提出立法议案。

2、审议立法议案。

3、表决和通过立法议案。

4、公布法律。

(4)法规制定程序扩展阅读

地方性法规的制定程序是:享有立法提案权的有地方人民代表大会举行会议时的主席团、常务委员会、本级人民政府和代表(3人以上附议),由主席团提请大会讨论,并经全体代表过半数通过。

通过的地方性法规须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国务院备案。

立法原则的指导和规范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立法工作,是一项规模巨大的社会工程。

如何保证不同种类、不同立法部门所制定的法律、法规在目标方面具有一致性,在调整范围方面互相配合协调,构成一个完整的法律、法规系统,充分发挥其系统的整体功能。

如何避免各级各部门的立法机构或参与立法的机构为本地区或本部门的利益而争夺权利,逃避义务,如何保证立法在全国范围内的统一性,具有预测性和相对的稳定性,有一些指导思想和普遍遵循的原则是必要的。

一些学者曾从理论上对此进行过探讨和研究。

例如有人认为中国的立法的指导思想应该是五个有利于:即有利于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有利于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发挥各立法主体的积极性;有利于法律的贯彻实施;有利于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

有的学者认为,立法的原则应包括民主、公开、公正、权力义务相一致等。

也有的学者认为,立法原则还应包括中央和地方分工负责、配合协调、新法优于旧法、上级法优于下级法、立法监督等。

但是目前这些讨论还限于研究阶段,到作为普遍遵循的原则还有相当的距离,还需要作大量的工作。

⑸ 我国制定法律的程序是什么

我国的立法大致有以下几个基本程序,即法律议案的提出、法律议案的审议、法律议案的表决、法律的公布等阶段。

⑹ 法律的制定一般要经过几个阶段

一、法律制定的程序分为5步:提案、审议、修改、表决、公布。

1、提出法律案:

  • 按《最高人民共和国立法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可以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提出法律案;

  •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各专门委员会,可以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提出法律案;

  • 一个代表团或者三十名以上的代表联名,可以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提出法律案。

2、提案审议:

  • 列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议程的法律案,大会全体会议听取提案人的说明后,由各代表团进行审议。

  • 列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议程的法律案,由有关的专门委员会进行审议,向主席团提出审议意见,并印发会议。

  • 列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议程的法律案,由法律委员会根据各代表团和有关的专门委员会的审议意见,对法律案进行统一审议,向主席团提出审议结果报告和法律草案修改稿,对重要的不同意见应当在审议结果报告中予以说明,经主席团会议审议通过后,印发会议。

  • 列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议程的法律案,在交付表决前,提案人要求撤回的,应当说明理由,经主席团同意,并向大会报告,对该法律案的审议即行终止。

3、提案修改

  • 法律案在审议中有重大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的,经主席团提出,由大会全体会议决定,可以授权常务委员会根据代表的意见进一步审议,作出决定,并将决定情况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下次会议报告;

  • 也可以授权常务委员会根据代表的意见进一步审议,提出修改方案,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下次会议审议决定。

4、表决

  • 法律草案修改稿经各代表团审议,由法律委员会根据各代表团的审议意见进行修改,提出法律草案表决稿,由主席团提请大会全体会议表决,由全体代表的过半数通过。

5、公布

  •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法律由国家主席签署主席令予以公布。

⑺ 交通法规制定程序规定

法律分析:修订后的《规定》包括总则,立项,起草,审核,审议与公布,备案、修订、解释和废止,附则等共七章59条,主要内容包括: (一)强化建立健全综合交通运输法规体系的总体要求。从建设综合交通运输法规体系的高度,增加了“交通运输部负责综合交通运输法规体系建设工作,提出综合交通运输法规体系建设的意见”的内容。同时,丰富了交通运输法规的内涵,将其界定为“调整铁路、公路、水路、民航、邮政等事项”的法律送审稿、行政法规送审稿和规章。并将名称由《交通法规制定程序规定》修改为《交通运输法规制定程序规定》。(二)科学界定应当制定交通运输法规的事项。在实际工作中,对于哪些范畴需要立法,哪些事情应当立法存在着模糊认识,存在着该通过规章等立法渠道解决的事项以文件形式发布以及拟通过规章规范的事项超出了规章立法权限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修订中特别明确了应当制定交通运输法规的事项范围,即“涉及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权利、义务,具有普遍约束力且反复适用的交通运输行业管理制度”,同时进一步细化了不属于交通运输法规立项范围的事项。(三)深入贯彻科学立法、民主立法精神。根据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和新修订的《立法法》要求,本次修订在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方面细化了相关制度。一是注重发挥我部总师对立法的指导作用,规定交通运输法规涉及重大技术、安全、规划方面管理事项的,承办单位应当根据职责的关联性,主动听取我部总工程师、安全总监、总规划师的意见。二是进一步强化了征求意见机制。在原有的起草单位对涉及公民切身利益或者存在重大分歧的应当向社会公布外,进一步要求我部法制工作部门和部管国家局对新制定和全面修订的规章,除国务院法制办同意等特殊情形外,均应在中国政府法制信息网、交通运输部政府网站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增加了就重要法律问题和行政管理重大问题,通过我部法律专家咨询工作机制,征求法律专家和行政管理专家意见的内容。三是强化了对立法的评估论证。在立项环节规定了可以根据需要组织开展立法立项论证;在起草环节,规定了涉及建立或者调整重大制度的应当开展专项研究或者专题论证;对于部门间争议较大的重要草案,可以引入第三方评估;对于可能引发社会稳定风险的草案,应当进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四是完善了相关内容。增加了交通运输规章的内容涉及国务院两个以上部门职权范围的事项,应当与相关部门联合制定规章。涉及其他部门职责的,承办单位应当征求相关部门意见并力求协调一致的内容。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法规制定程序规定》
第二十条起草部门应当落实责任人员或者根据需要成立起草小组,制定起草工作方案,并及时向法制工作部门通报起草过程中的有关情况。
第二十一条法制工作部门可以提早介入交通法规起草工作,及时了解交通法规的起草情况,协助起草部门协调解决起草过程中的问题。
第二十二条起草交通法规,应当深入调查研究,总结实践经验,广泛征求有关机关、组织和公民的意见。征求意见可以采取书面征求意见、座谈会、论证会、听证会等多种形式。

热点内容
微信转账凭证有法律效力吗 发布:2025-02-01 17:45:25 浏览:717
2017年婚姻法债务问题 发布:2025-02-01 17:23:04 浏览:918
残疾人法律援助存在问题 发布:2025-02-01 17:16:28 浏览:595
考律师证看什么书 发布:2025-02-01 17:05:24 浏览:635
新婚姻法以父母名义买房 发布:2025-02-01 17:03:45 浏览:669
民法精讲课 发布:2025-02-01 16:42:51 浏览:659
司法服务专线 发布:2025-02-01 16:42:12 浏览:987
聘用书的法律效力 发布:2025-02-01 14:23:18 浏览:609
江苏劳动法立法权 发布:2025-02-01 12:09:09 浏览:684
新婚姻法24条废除了吗 发布:2025-02-01 12:01:25 浏览: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