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规百科 » 日本食品法规

日本食品法规

发布时间: 2022-06-06 14:49:27

Ⅰ 有人说在日本商店买食品不用看生产日期,这是为何

因为日本人对于他们的食品安全是很看重的,商店里不可能会存在过期食品。

Ⅱ 日本对食品添加剂有哪些标准规定

日本从2010年5月28日起正式生效最新版的《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内容覆盖全面且种类划分详细,几乎覆盖到所有食品,并且针对不同食品种类,具体设定有不同的添加剂使用标准
具体内容可以参考
http://www.xjchem.net/en_news/tech/2010062101.html

其他的具体标准可以参考http://bbs.niaoni.com/forum-907-1.html

看得懂日文的话可以参考http://www.ffcr.or.jp/

希望对你有用

Ⅲ 什么叫“日本食品小六法”

法律法规

Ⅳ 日本的食品安全神话是怎样炼成的

不知道是微商还是精日搞的,反正莫名其妙的炼成了。世界上食品安全问题,日本排名和中国并列………………

Ⅳ 日本食品安全法研究的内容提要

第一章“食品安全法导论”。首先分析食品安全法中的一些基础性概念,为全书的展开铺垫:何为食品,何为食品安全,食品安全的判断标准是什么,为什么需要食品安全的规制。然后需要对《日本食品安全法研究》中所称的“食品安全法”作出界定。食品安全法只是食品安全法制的简称,而非某一部法律的名称。食品安全法的定性以及与宪法、消费者法和产品责任法之间的关系亦需探讨。特别是后者,如何协调具有不同理念的法之间的关系,可以说是一大难题。第二章“日本食品安全法的历史演进”。这一章将日本食品安全法的发展分成了三个阶段,即食品取缔法时期、食品卫生法时期和食品安全法时期。三个不同的时期,其秉承的理念以及相应的制度架构都是有很大差别的。由着重于取缔,到确保食品卫生,再到确保食品安全,其间的轨迹值得仔细体味。
第三章“日本食品安全法的基本原理”。日本2003年制定的《食品安全基本法》给现行的食品安全法奠定了基础,确立了基本理念、基本原则和基本制度。它确立了最优先保护国民健康、过程化规制、科学与民意并用的基本理念,确立了法治原则、各负其责原则、公开与参与原则和预防原则等基本原则,引入了风险分析机制,建立了风险评估、风险管理和风险沟通的基本制度框架。
第四章“日本食品安全的保障机构”。伴随着2003年食品安全法制的全面整顿,日本在食品安全的保障机构方面也作出重大改革,根据风险评估与风险管理相分离的原则,设立了食品安全委员会,由其进行一元化的信息收集和风险评估。作为风险管理机关的厚生劳动省和农林水产省也作出了相应的调整。可以说这是一次面向食品安全的机构改革。
第五章“日本食品安全的保障制度”。经过百年的发展,日本保障食品安全的制度日臻完善。其保障制度从生产到流通销售无一不包,在食品供给流程中建立HACCP(危害分析与关键点控制)的承认制度,就重要的食品、添加剂、器具和容器包装设定安全标准,再对这些安全标准按照进行认证,并实施重要食品的生产经营许可制度,符合标准的方可准许生产经营。在生产出来产品之后,在流通领域仍有较为严格的检查、监管制度,一旦违法就可以采取禁止销售、召回产品、责令停产停业、吊销营业许可证等措施,并可以进行相应的处罚。可以说,这些保障制度涵括了从源头到终端的各个环节。根据风险分析的要求,要加强食品安全信息的收集与沟通,除了日常的收集与沟通渠道之外,还建立了食品安全追溯系统、内部告发制度、食物中毒的报告制度、行政调查制度、公布危险信息等。当然,《日本食品安全法研究》是着重从法学的角度介绍这些制度的现状、分析其运用中的限制和界限。另外,为了应对食品安全危机,食品安全委员会、厚生劳动省和农林水产省均建立了相应的应急机制。
第六章“日本食品安全行政的救济”。《日本食品安全法研究》没有介绍整个食品安全事故的救济,而只是选取了食品安全行政的救济来进行探讨。在食品安全行政争讼中,首先成为障碍的便是诉的利益,诉讼对象有无处分性,原告有无法律保护的利益,均成为能否启动争讼程序的关键。好在司法逐渐突破了反射性利益论等的限制,而给予原告较为充分的保护。在食品安全的国家赔偿中,成为典型和难题的是行政不作为问题,对于如何判断不适当行使食品规制权限的违法性,如何理解不作为赔偿责任的构成要件,如何处理企业赔偿与国家赔偿之间的关系,日本的法院已经有了一些成熟的做法。
最后,在结语中总结日本食品安全法的经验、教训以及一些有待完成的课题。

Ⅵ 日本食品级检测是哪些

日本的食品级测试由日本健康和社会安全部门管制(日本厚身省),相关法规为日本食品卫生条例370(Japan
Food
Sanitation
Law
370)。

Ⅶ 有了解日本食品法规的吗

一、日本饮食文化的特点中国对日本的文化感觉,好似男人与男人或女人对女人,有一种同类感。日中交流了数千年,正因为"一衣带水",隔海相望。舟船往来,互通有无。东方世界中,再没有其他国家像中日这样有如此深切的文化血缘。没有去过日本的中国人,大多懵懵懂懂,把中国文化当做一种"母文化",把日本文化当做一种"子文化"。中国的文化是鸡,日本的文化是鸡蛋。中国人何须再向日本人多看一眼。至于文化,老师还需要向学生学习什么呢?这真是天大的误会,也是天大的误解。日本文化在它的哺乳时期,的确曾从早熟的强壮的饱满的中国文化机体中,大口大口吸过乳汁。但是早在1000年前的"平安时代",日本就将巨大的中国文化消化在自己强劲的胃里,形成了举世无双的洋溢着大和民族精神的日本文化。而日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就是"饮食文化"。日本菜肴最大的特点生鲜海味。四面环海,由四千多个岛屿组成的日本列岛,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有得天独厚的新鲜海产,所以发展自己的海洋菜肴。存在决定意识,在菜肴的发展方向上也不例外。换言之,风土酿就菜系。同时,因为日本是岛国,加之资源缺乏,又无接壤之领国,这一自然环境使其危机意识浓重,总怕遇有什么天灾人祸难以度过,使日本民族灭绝。为此,有些中国传去的文化到日本人中间便转为日本式解释。如"粗枝大叶害死人"这一成语,日文为"油断大敌"。他们理解为:没有油(即油断以后),大敌临头,会有不测的遭遇。为此日本人联想到,不能像中国那样每顿都用油烧菜,要惜油、省油,以求平安度日。为此日本尽量不用或少用油烹制菜肴,久而久之发展为以清淡新鲜为主流的日本菜肴。正如大家所知,日本受儒教思想影响较大,特别是"和为贵"的思想根深蒂固。日本人崇敬的圣德太子就极为重视"和",在他主持制定的十七条宪法中第一句话就是"和为贵"。有鉴于此,日本人对屠宰大的牲畜食用,以为不仁。加之日本平原少,牲畜难于饲养,日本人很少食用牛羊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得知牛肉的营养价值,才逐渐吃猪、牛肉。羊肉则在市场上少见,仅在北海道等少数地方才能买到。像中国那样食用鹿、驴、狗、兔肉的习俗更是罕见。这就酿就了日本菜肴少加工而吃生鲜的特点。中国菜讲究"色、香、味",日本菜讲究"色、形、味"。变了一个"形"字,日本饮食文化的特征就出来了。日本菜肴虽不讲究吃出什么滋味,但很注重"形",所以说日本菜肴是用眼睛吃的。这也符合日本的情况。日本地面窄小而人口多,保护、不破坏自然景观是自古以来的风俗。日本人总是不折不扣传承自己先人留下的美。在整个饮食环境里,处处洋溢着含蓄内敛却依然让人不可忽视的美。而重视历史的日本人更是把古人的饮食习惯一丝不漏地继承了来。为此,把烹饪出来的菜肴也作为自然风物中的一束花朵,用以点缀人们的生活。二、茶道以"茶道"为例,大体地说,茶道是以沏茶、品茶为手段,用以联络感情且富有艺术性,礼节性的一种独特活动。它是日本文化的结晶,日本文化的代表,又是日本人生活的规范,日本人心灵的寄托。茶道的内容是丰富的,它几乎将东方文化的所有内容都囊括在一个小小的茶室里。在思想方面,它含有神仙思想、道教、阴阳道、儒教、神道等;在形式方面它包括建筑、书画、雕刻、礼仪、插花、漆器、陶器、竹器、烹饪、缝纫等内容。茶道被称为是应用化了的哲学,艺术化了的生活。茶室中展现的是一个活灵活现?quot;小东洋"。因此,我们才得以通过茶道来一窥日本饮食文化的深刻内涵。实际上日本茶文化的历史是随着中国茶文化的历史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它大体可分为三个时期:首先是受中国唐朝的饼茶煮饮法影响的平安时代,其次是受宋朝末期的茶冲饮法影响的镰仓、室町、安土桃山时代,最后则是受明朝的叶茶泡饮法的江户时代。其中第二个时期是茶道史上最重要的时期,但茶道的成熟期则在第三个时期。那时茶道普及到了各个阶层,茶道内部也分出许多流派,形成百花争艳的局面。与艺术、绘画、舞蹈等艺术形式相比,茶道艺术有许多特殊性。第一,茶道是通过人的眼、耳、舌、鼻、身来同时感受的,茶道艺术中有色、有声、有香、有味、有触感。比如在茶事进程中我们可以欣赏到各色艺术品,可以从风声,雨声,点茶时的水声,主人走动时有节奏的脚步声中体会茶的意境可以闻到花香、茶香和香炉中发出的香气,可以尝到美味的食物,可以把你欣赏的任何一件茶道具拿在手里抚摸。第二,茶道艺术试图包罗万象,并使之艺术化。茶道把山川风月、春夏秋冬、花草虫鸟、历史文学等等都包容进四小时的茶事之中。第三,茶道艺术不是由个人或单方面独自完成的。它要求参加茶事的客人一起参加表演,客人的举止和对茶道的修养程度直接关系到茶道是否成功。最后,第四个特殊性是,茶道艺术是无形的,但又是永久性的。说它无形是说茶事完成一次艺术的创作便随之消失,那种只有当事人咱当时的环境下才能感觉到的艺术美的瞬间再也不会重现。说它又是永久性的,是说茶道要求茶人日夜埋头于艺术创造与艺术修行之中。钢琴演奏家在演奏钢琴时是舞台上的艺术家,下台以后可以过平常人同样的生活。而茶人则不同,茶事完了之后的日常生活也需谨慎自制,早起修行,慎于酒色,茶人的日常生活是茶事的继续。茶道首先是茶事,每次茶事都有主题,确定主题后也就确定了首席客人,之后再根据首席客人选择陪客,这一切都是为了使茶事的气氛融洽。为了好茶事,主人要亲自东奔西跑,选择好茶、好水、好茶食。最后,主人还要精心准备最后一项工作-清扫。清扫茶室、茶庭是茶人每日的必修课,在举行茶事时更为重要。茶庭的地面上不能有一片多余的树叶,树叶上的灰尘也不能放过。主人要把客人将要经过之处的树叶一片一片用抹布擦干净。据说有的茶人在清扫完毕之后将抹布(当然是雪白的)打开平托在胸前,然后在茶室里渡来渡去,为带走茶室里的浮尘。从日本茶人准备茶事的态度,我们便可探知大和民族的待客之道。他们体贴地在事前为客人收拾好一切,尽最大的努力使客人感到舒适。因为日本人天生内敛的性格,使他们看起有礼而生疏,当从他们所作的一切,就不难发现他们待客的热情。同时,从茶人们细致入微的事前准备,我们也能看出日本人的性格是怎样的认真、谨慎。茶是开始之后,客人们要膝行进入茶室,在壁前跪坐,将小扇子放在膝前,向挂轴行礼,表示对挂轴者的信仰,在拜读之后,再拜看茶字句、欣赏裱褙配色、绢快的花纹等,最后再行一礼,之后拜看茶室里其余的装饰。主人进茶室后,主客免不了一番寒暄客套,虽曰是主客间彼此尊重,但仍不觉让人联想到大和民族礼节的繁褥,同时也觉得过分虚伪的做作。稍事停顿之后,主人为客人端来食案,用餐。其间,用餐动作要求一致,并因先欣赏碗中的艺术造型、艺术色彩,享受食物发出的香气。用完点心之后,又是一系列的繁文缛节。值得一提的是,茶道的一般程序都是从左的,足见的日本人对历史的重视,否则,在日本这个现代化的发达国家里,就不会存在京都、奈良这样于千年前无大差异的左都存在了。而日本人的审美观,则在茶食、茶花中得到充分体现。茶道崇尊自然,追求与大自然的同化。茶点心与一般点心不同的是,它不仅要求营养价值高,味道好、外形美,而且要求色彩与形状朴素淡雅,易化,尺寸小,最大的茶点心不过鸡蛋那么大。江户果子司铃木越后的后裔,第十七代铃木宗康提出茶点心要达到使五感满足。第一是视觉。当点心端出后,点心的外形、色彩及容器的艺术风格要给人以美感。人们从点心的外形上可以感觉到季节的变换。第二是触觉。人们通过手拿、口嚼、舌头的触动,可以感觉到茶点心的柔软、易化,使人感到亲切和陶醉。第三是味觉。茶点心要求尊重原材料本身的味道,不主张加过多的配料,主要原材料为江米粉、米粉、小豆、砂糖、山芋等。要选用新鲜的材料,使客人感觉到每一种材料的香味。第四是嗅觉。随季节的变换,茶点心有时还用树皮之类做外皮。如樱花开放时,将樱树叶用于点心;端午节将槲树叶用于点心等等,都可以使人们嗅到一种大自然的清新气息。第五是听觉。人们在吃完茶点心之后,要向主人提问:"请问今日茶点的名称。""初雁"(一例)。人们听了主人的介绍,对已吃进的点心产生一种奇妙的回味。而茶食以"和敬清寂"为宗旨,不提倡用于时节不合的山珍海味,反对用昂贵稀有的材料。茶食尊崇自然、强调季节性和包荣性。即宜采用时令蔬菜,同时既要有山货也要有海味,还要有原野的东西,荤素的搭配也要十分的小心。茶食的色彩比较素雅,反对浓重的修饰,崇尚简素之情,茶食在制作过程中尽量少用调料,以尊重材料本身的味道,而日本人多喜生食也是处于这个原因。茶道用花要求用时令花木,且必须尊崇花木的本来面目,反对过分摆弄。茶道可以说是日本的饮食文化名胜之一,然而说到日本的饮食,人们的脑海中便立刻跳出"寿司"二字。是的,寿司在日本的地位就如米饭在中国一样举足轻重。那么,下面我们就为大家介绍一下日本的饮食文化上的又一瑰宝-寿司。

Ⅷ 为什么日本食品上印的生产日期都在好几个月之后

日本食品说一般印消费期限和生产期限这是日本特有的方式。。

热点内容
江苏劳动法立法权 发布:2025-02-01 12:09:09 浏览:684
新婚姻法24条废除了吗 发布:2025-02-01 12:01:25 浏览:169
河南电视台法治频道记者 发布:2025-02-01 10:51:14 浏览:82
猇亭区法院 发布:2025-02-01 10:37:55 浏览:948
律师楼备案 发布:2025-02-01 10:37:54 浏览:522
巨鹿法院迫卖 发布:2025-02-01 10:36:25 浏览:790
童装店管理规章制度 发布:2025-02-01 10:02:53 浏览:693
六安工伤法律咨询热线 发布:2025-02-01 09:44:30 浏览:159
河南项城法律咨询中心 发布:2025-02-01 09:42:55 浏览:713
坚决司法为民 发布:2025-02-01 09:25:50 浏览: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