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法律法规比喻
❶ 形容 法律 的词汇
1、形容法律严肃
刚健中正,违法必究,依法治国,执法必严,疑罪从无,执法不阿,有法可依。匡扶正义,明理诚信,诚实守法,公平正义,法不责众 , 法不容情,执法如山, 法网恢恢 疏而不漏,法不阿贵
2、描绘法律的诗词
秋怀
[宋] 陆游
少时本愿守坟墓,读书射猎毕此生。
断蓬遇风不自觉,偶入戎幙从西征。
朝看十万阅武罢,暮驰三百巡边行。
马蹄度陇雹声急,士甲照日波光明。
兴怀徒寄广武叹,薄福不挂云台名。
颔须白尽愈落寞,始读法律亲笞榜。
讼氓满庭闹如市,吏牍围坐高于城。
未嫌樵唱作野哭,最怕甜酒倾稀饧。
平生养气颇自许,虽老尚可吞司并。
何时拥马横戈去,聊为君王护北平。
3、形容法律公正
法不责众 无法无天 法不容情 执法如山 法网恢恢 疏而不漏 知法犯法 横行不法 斯公罔法 舞文弄法 以身试法 法外开恩 法外施仁 徇私枉法
(1)把法律法规比喻扩展阅读:
关于法律的名言
1、法者,治之端也。――荀况
2、律者,所以定分止争也。——管子
3、法律是最保险的头盔。——爱·科克
4、法律地在暴力面前是没有发言权的。——西塞罗
5、守一而制万物者,法也。——冠子《冠子·度一》
6、国因法律而昌,法律因人而贵。――日莲
7、纲纪废弃之日,便是暴政兴起之时。——威·皮物特
8、法宽则刑者少,刑者少则民为耻矣。――崔敦礼
9、举证之所在,败诉之所在。——古罗马法谚
10、今天的法律未必明天仍是法律。——罗·伯顿
11、荣耀所禁止的法律却往往应允。——威·索林
12、与其责骂罪恶,不如伸张正义。——丁尼生
13、法律是为了保护无辜而制定的。——爱略特
14、规外求圆,无圆矣;法外求平,无平矣。――宋祁
15、良好的秩序是一切的基础。——英国政治家伯克E
16、像房子一样,法律和法律都是相互依存的。——伯克
17、人类法律,事物有规律,这是不容忽视的。——爱献生
18、人类受制于法律,法律受制于情理。——托·富勒
19、法律应该是铁的,像铁锁那样。――高尔基
20、在一千磅法律里,没有一盎司仁爱。——英国
❷ 形容法律的名言
、法律源于人的自卫本能。——英格索尔
2、如果行政权力的膨胀是现代社会不可避免的宿命,那么为了取得社会的平衡,一方面必须让政治充分反映民众的意愿,另一方面在法的体系中应该最大限度地尊重个人的主体性,使他们能够与过分膨胀的行政权力相抗衡。——棚濑孝雄
3、刑一而正百,杀一而慎万。——桓宽(汉)《盐铁论·疾贪》
4、法律不是保护崇高,而是保护一般。
5、治大国而数变法,则民苦之。——《韩非子·解老》
6、刑罚知其所加,则邪恶知其所畏。――诸葛亮(三国·蜀)《便宜十六策·赏罚》
7、守法为官,一生平安;守法做人,清白本分;守法处事,达理明志;守法致富,根基稳固。——田桑
8、人要正直,因为在其中有雄辩和德行的秘诀,有道德的影响力。——阿米尔
9、法律和制度务必跟上人类思想进步。——杰弗逊
10、劳动受人推崇。为社会服务是很受人赞赏的道德理想。——杜威
11、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
12、法律,在它支配着地球上所有人民的场合,就是人类的理性。——(法)孟德斯鸠
13、法令者,治之具,而非制治清浊之源也。——司马迁(汉)《史记·酷吏列传》
14、太平之世不立刑。——康有为
15、以至详之法晓天下,使天下明知其所避。——苏轼
16、人类对于不公正的行为加以指责,并非因为他们愿意做出这种行为,而是惟恐自己会成为这种行为的牺牲者。——柏拉图
17、恪守法规,画出圆满人生。
18、立善防恶谓之礼,禁非立是谓之法。——(晋)傅玄《傅子·法刑》
19、言出为箭,执法如山。——李绿园《歧路灯》
20、法立于上则俗成于下。――苏辙(宋)《河南府进士策问三首之一》
21、人民的愉悦是至高无个的法。——西塞罗
22、法律之内,应有天理人情在。——安提戈捏
23、用法律更新人们的思想,在各地建立新的政权机构。消除封建残余,保证人的尊严,促进经济繁荣,以稳定联邦形式统一欧洲。——拿破伦
24、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韩非子·有度》
25、法律就像一把遮风挡雨的伞,有了它,我们才能平安快乐每一天,远离不法侵害!
26、法律的真正目的是诱导那些受法律支配的人求得他们自己的德行。――阿奎那(意)《神学大全》
27、律者,因此定分止争也。——管子(战国)《管子·七臣七主》
28、一切法律都是无用的,因为好人用不着它们,而坏人又不会因为它们而变得规矩起来。——德谟耶克斯
29、要使事物合乎正义(公平),须有毫无偏私的权衡;法律恰恰正是这样一个中道的权衡。——亚里士多德
30、石以砥焉,化钝为利;法以砥焉,化愚为智。――刘禹锡(唐)《砥石赋》
❸ 法律相关的成语有哪些
关于法律的成语:
【罢马不畏鞭箠】:罢:同“疲”;箠:鞭子,这里指鞭打。非常疲乏的马,就是用鞭子抽打也不会走动。比喻极端穷困的人并不害怕严厉的法律和刑罚。
【不法之徒】:对抗或违反法律的人,歹徒或逃犯,流窜或犯有暴力行为罪行的亡命之徒。
【不公不法】:不公平待人,不遵守法律。形容为非作歹,仗势欺人的行为。
【大纲小纪】:指大大小小的法律条文。
【法不阿贵】:法:法律;阿:偏袒。法律即使是对高贵的人,有权势的人也不徇情。形容执法公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法不容情】:在法律面前不能容许人情宽容。
【法不徇情】:法:法律;徇:偏私;情:人情,私情。法律不徇私情。指执法公正,不讲私人感情。
【法不责众】:责:责罚;众:多数人。指某种行为即使应受到法律的惩罚,但很多人都那样干,也就不好惩罚了。
【法成令修】:指有法律为依据,行政命令也恰当。
【法出一门】:指法律统一,前后一致,不能随意变通。
【法贵必行】:法律贵在切实执行。
【法外施恩】:施:施行,给予。超越法律而给予恩惠。指宽大处理,免施刑罚。
【法无二门】:指法律统一,前后一致,不能随意变通。同“法出一门”。
【法无可贷】:指按法律不可宽恕。
【非刑逼拷】:非刑:法律外的残酷肉刑。指使用残酷的肉刑进行审讯逼供。
【非刑吊拷】:非刑:法律外的残酷肉刑。指使用残酷的肉刑进行审讯逼供。
【非刑拷打】:非刑:法律外的残酷肉刑。指使用残酷的肉刑进行审讯逼供。
【废教弃制】:教:指政教;制:法律制度。废掉政教和法律制度。
【护法善神】:宋吕惠卿的别号。指法律的维护者。
【化外之民】:化:开化;民:民众。文明地区以外的民众,即没有开化的民众。旧时统治阶级的偏见,指中国教化达不到、法律管不着的少数民族。
【急急如律令】:本是汉代公文用语,后来道士或巫师亦用于符咒的末尾。如同法律命令,必须立即遵照执行。
【结绳而治】:原指上古没有文字,用结绳记事的方法治理天下。后也指社会清平,不用法律治国的空想。
【禁网疏阔】:指法律过于宽容。
【居官守法】:旧指做官要遵守法律法规。
❹ 法律法规是什么
法律法规,指中华人民共和国现行有效的法律、行政法规、司法解释、地方法规、地方规章、部门规章及其他规范性文件以及对于该等法律法规的不时修改和补充。其中,法律有广义、狭义两种理解。广义上讲,法律泛指一切规范性文件;狭义上讲,仅指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在与法规等一起谈时,法律是指狭义上的法律。法规则主要指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民族自治法规及经济特区法规等。
中文名
法律法规
外文名
Laws and regulations
数量
总数约为50万条
免费查询
法律门户网、网络法律、政府网
收费查询
北大法宝、北大法意、法律图书馆
快速
导航
数量类别分级查询意义作用
词语释意
法制对应的英文是 rule by law。在正常中文使用中,法制一词并不是“法律制度”这个词组的缩写。
法制概念的建立是作为另一个对法律存在目的的认识和信念的对立而成的,即法治(英语:rule of law)。法制被认为是奉行法律工具主义,即把法律当作政府统治的工具,而法治则意味着政府本身也要受到法律的制约。法治认为任何人都不能幸免于法律或凌驾法律之上,其概念可以追溯到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这样说:“法律应当统治”。历史上,与法治鲜明对比的另一个信念是罗马法中的政权凌驾于法律之上 (英语:rex lex)。法治信念首先在普通法系中获得实现,随后推向世界。
在西方学界中,rule by law 概念恰恰是在近代了解到中国视法律为工具的法律实践既不同于政权凌驾于法律之上,也不同于法治信念而建立起来的。Rule by law 这个词组的中文翻译包括法制,依法而治和以法治国。[1]
数量
1949年至今,法律法规的数量总数约为50万条(包含已失效的法律法规)
中央法规约113394条
司法解释约4100条
地方法规规章约309942条
中外条约约4613条
外国与国际法律约789条
台湾法律法规约7028条
澳门法律法规约10794条
香港法律法规约2475条
注:以上数据参考“中国法律门户网法律法规库”可能与实际数量略有偏差
类别
我国的法律体系中大体包括以下几种法律法规:法律,法律解释,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和规章等。
1、法律[2]:
我国最高权力机关全国人民
❺ 形容法律的成语
1.败法乱纪
拼音:bài fǎ luàn jì
近义词:违法乱纪 反义词: 遵纪守法
用法: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解释:败:毁坏,摧残;乱纪:破坏法纪。败坏法令,扰乱纪律
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袁绍传》:“便放志专行,威劫省禁,卑侮王僚,败法乱纪,坐召三台,专制朝政。”
2.奉公守法
近义词:克己奉公、谦洁奉公 反义词: 贪赃枉法、假公济私
用法:联合式;作主语、谓语、定语;含褒义
解释:奉:奉行;公:公务。奉公行事,遵守法令。形容办事守规矩。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以君之贵,奉公如法则上下平。”
3.绳之以法
拼音: shéng zhī yǐ fǎ
近义词:依法从事 反义词:逍遥法外
用法: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含褒义
解释: 根据法律制裁。
出处:汉·冯衍《上疏自陈》:“以文帝之明而魏尚之忠,绳之以法则为罪,施之以德则为功。”
4.严刑峻法
拼音:yán xíng jùn fǎ
近义词:严刑峻制
用法:联合式;作宾语、定语;含贬义
解释:峻:严酷。严厉的刑罚和严峻的法令。
出处: 东汉·班固《汉书·丙吉传》:“后遭条狱之诏,吉扞拒大难,不避严刑峻法。”
5.以身试法
拼音: yǐ shēn shì fǎ
近义词: 违法乱纪、作奸犯科 反义词: 廉洁奉公、以身作则、以身许国
用法: 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解释: 身:亲身,亲自;试:尝试。试着亲身去做触犯法律的事。指明知故犯。
出处: 东汉·班固《汉书·王尊传》:“明慎所职,毋以身试法。”
❻ 形容法律的词语
执法如山;法律无情;法不容情;法外开恩;网开一面;
铁面无私;罪大恶极;罪恶滔天;磬竹难书;罪不致死;
罪刑法定;罪责一致;法网难逃;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身陷囹圄;牢狱之灾;锒铛入狱;改过自新;法不责众
❼ 与法律有关的成语
网页链接
网络上有很多
金科玉律 科、律:法律条文。形容法令条文的尽善尽美。现比喻不能变更的信条
目无法纪 不把法律放在眼里。形容胡作非为,无法无天
目无王法 不把国家法律放在眼里。形容胡作非为,无法无天
金科玉条 科、条:法律条文。原指完美的法律条文。后指不能更改、必须遵守的信条。
逍遥法外 逍遥:优游自得的样子。指犯法的人没有受到法律制裁,仍然自由自在。
❽ 法律相关的成语
法律相关的成语有:目无法纪、目无王法、逍遥法外、知法犯法、作奸犯科。
1、目无法纪
意思是不把国家法律放在眼里。形容胡作非为,无法无天。
出自:清 李宝嘉 《官场现形记》第四十八回:此番蒋中丞因该匪等胆敢抗拒官军,异常凶悍,实属目无法纪,又加了一个札子给他三个,叫他们如遇土匪,迎头痛剿。
示例:巴金《家》:“今天要检查日货,明天又捉商人游街,简直目无法纪。”
2、目无王法
王法∶古时指国家的法律、法令。不把国家的法律放在眼里。指人不受约束地胡作非为。
出自: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十三回:“他如何敢拿了去,要起赎身的价银来,目无王法已极。”
示例:恐怕也只有仗着自己身份的朱游郜了,他目无王法的殴打日本人事件还没有完,现在又弄出更大的事件,简直是胡闹到家了。
3、逍遥法外
逍遥法外,指犯罪的人没有遭受法律应有的惩罚,仍旧自在无事。
出自:邓小平 《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三:“任何犯了法的人都不能逍遥法外。”
示例:巴金《探索集·再说小骗子》:“那些造神召鬼、制造冤案、虚报产量、逼死人命等等、等等的大骗子是不会长期逍遥法外的。”
4、知法犯法
知道法律,又违反法律。指明知故犯。
出自: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回:“好僧官老爷!知法犯法!”
示例:我今年八十三岁,他们这样欺侮老人,是知法犯法!
5、作奸犯科
为非作歹,触犯法令;指干违法乱纪的事。
出自: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卷三十八:今儿子既在你处,必然是你作奸犯科,诱藏了我娘子,有甚么得解说?
示例:此外,在络绎不绝的自流人群之中,难免泥沙俱下、清浊杂陈,有各种各样的渣滓混迹其中,各种不法之徒在移入地为非做歹,作奸犯科,这在中外人口迁移史上都是屡见不鲜的。
❾ 什么是法律法规
法律法规,指中华人民共和国现行有效的法律、行政法规、司法解释、地方法规、地方规章专、部门规章及其他属规范性文件以及对于该等法律法规的不时修改和补充。其中,法律有广义、狭义两种理解。广义上讲,法律泛指一切规范性文件;狭义上讲,仅指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在与法规等一起谈时,法律是指狭义上的法律。法规则主要指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民族自治法规及经济特区法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