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航法规体系
『壹』 CCAR-276属于我国民航法律体系中的哪一层级
ccar21属于民航法规第三层级。
第三层次:民航规章CCAR-ChinaCivilAviationRegulations即中国民航规章的缩写,也是指中国民航规章体系目前,中国民航管理的航空公司和其他航空企业全部按照CCAR的要求来建立和健全各自的管理体系。CCAR共有上百部,根据不同的工作性质,各公司选用不同的内容进行规范和管理。民航局局长以民航局令发布的各类民用航空规章。如:CCAR121部、CCAR145部等。
『贰』 国际航空法体系包括哪些内容
(一)国际航空的基本制度
1.领空主权原则
2.航空器国籍制度
航空器的国籍采用“登记主义”原则,即航空器的国籍取决于注册,它具有其登记国的国籍,而且它只能在一个国家进行有效登记,若同时在两个国家登记,其国籍便没有效力,从事国际航空飞行的航空器应具有适当的国籍标志和登记标志,航空器受登记国的法律管辖。
(二)国际民航的损害赔偿责任
1929年《华沙公约》规定了国际民航的损害赔偿责任,1975年《蒙特利尔公约》进行了修改,目前采取推定过失原则。
(三)国际民航安全制度
“反劫机三公约”,即1963《东京公约》、1970《海牙公约》和1971《蒙特利尔公约》。
这方面最主要的三个公约就是《关于在航空器上犯罪和其他某些行为的公约》(《东京公约》)《关于制止非法劫持航空器的公约》(《海牙公约》)《关于制止危害民用航空安全的非法行为的公约》(《蒙特利尔公约》)(这三个公约我国均已参加)此外,还有《蒙特利尔议定书》是上面《蒙特利尔公约》的补充。1991年,这方面又有一个《蒙特利尔公约》问世,其全称为《注标塑性炸药以便探测的公约》。
1.危害民用航空安全的行为包括;
(1)在飞行中的航空器内的使用暴力或暴力胁迫或其他胁迫方式,非法劫持或控制航空器;对飞行中的航空器中的人实施暴力行为并且足以危及航空器的安全。(2)实施某种行为使得航空器不能飞行或危及其飞行安全,包括:对使用中的航空器的破坏或损坏、在使用中的航空器内放置危及其飞行安全的装置或物质、传送明知是虚假情报。
2.下列国家拥有管辖权:
航空器登记国,即罪行是在该国登记的航空器内发生的;降落地国,即在其国内发生罪行的航空器在该国降落时被指称的罪犯仍在该航空器内;承租人主要营业地或永久居所地国,即罪行是在租来时不带机组的航空器材内发生的;嫌疑人所在国;嫌疑人国籍国或永久居所国;犯罪行为发生地国;罪行后果涉及国,包括受害人国籍国或永久居所国,后果涉及领土国,罪行危及其安全的国家,根据本国法行使管辖权的其他国家。
3.引渡“或引渡或起诉原则”劫机是可引渡的罪行,各国没有强制引渡的义务。国家可以依据引渡协议或国内法决定是否予以引渡。不起诉即引渡。
『叁』 91部民航法规
法律分析:CCAR-91部是中国民航规章体系《一般运行和飞行规则》,是为了规范民用航空器的运行,保证飞行的正常和安全制定的飞行规范准则、飞机维修要求、设备合格要求、运营机构要求、机组人员操作规范等关乎飞行安全的条例规定,是所有在中国境内运营的民用飞行器需要遵守的基本准则。
法律依据:《一般运行和飞行规则》(中国民用航空总局令第188号)
第91.1条 目的和依据 为了规范民用航空器的运行,保证飞行的正常与安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航空法》制定本规则。
第91.3条 适用范围及术语解释(a)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不含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实施运行的所有民用航空器(不包括系留气球、风筝、无人火箭和无人自由气球)应当遵守本规则中相应的飞行和运行规定。对于公共航空运输运行,除应当遵守本规则适用的飞行和运行规定外,还应当遵守公共航空运输运行规章中的规定。(b)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登记的民用航空器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实施运行时,应当遵守本规则G章的规定。(c) 超轻型飞行器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实施的飞行应当遵守本规则O章的规定,但无需遵守其他章的规定。(d) 乘坐按本规则运行的民用航空器的人员,应当遵守本规则相应条款的规定。(e) 本规则中所用术语的含义在本规则附件A《术语解释》中规定。
第91.5条 民用航空器机长的职责和权限(a) 民用航空器的机长对民用航空器的运行直接负责,并具有最终决定权。(1) 飞机上的机长:机长在舱门关闭后必须对机上所有机组成员、旅客和货物的安全负责。机长还必须在从飞机为起飞目的准备移动时起到飞行结束最终停止移动和作为主要推进部件的发动机停车时止的时间内,对飞机的运行和安全负责,并具有最终决定权。(2) 旋翼机上的机长:从发动机起动时起,直至旋翼机结束飞行最终停止移动并且发动机关闭,旋翼叶片停止转动时为止机长必须对旋翼机的运行和安全及机上所有机组成员、乘客和货物的安全负责。(b) 在飞行中遇有紧急情况时(1) 机长必须保证在飞行中遇有紧急情况时,指示所有机上人员采取适合当时情况的应急措施。(2) 在飞行中遇到需要立即处置的紧急情况时,机长可以在保证航空器和人员安全所需要的范围内偏离本规则的任何规定。(c) 依据本条(b)款做出偏离行为的机长,在局方要求时,应当向局方递交书面报告。(d) 如果在危及航空器或人员安全的紧急情况下必须采取违反当地规章或程序的措施,机长必须毫不迟疑地通知有关地方当局。如果事故征候发生地所在国提出要求,机长必须向该国有关当局提交关于违章情况的报告;同时,机长也必须向登记国提交这一报告的副本。此类报告必须尽早提交,通常应在十天以内。(e) 机长必须负责以可用的最迅速的方法将导致人员严重受伤或死亡、航空器或财产的重大损坏的任何航空器事故通知最近的有关当局。
『肆』 中国民航法规体系分为几个层次,各是什么,哪个最高
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宪法中的国防法律条款和基本国防法律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所以,宪法中的国防法律条款,是国防法律规范的最高层次是制定其他国防法律规范的根本性依据。基本国防法律的效力仅低于宪法,主要规定国防领导体制,武装力量的构成、任务、建设目标和原则,国防建设与斗争的基本制度,社会组织和公民的基本国防权利与义务,对外军事关系等。在国防法律体系中,基本国防法律起着诠释,衔接宪法,统领其他国防法律法规的作用。
2、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国防法律
国防法律以宪法和基本国防法律为依据,其内容主要是国防和军队建设某一方面重要的原则、制度和行为规范,它们是宪法中的国防法律条款和基本国防法律的具体化。如已经制定的《兵役法》、《军官服役条例》、《军官军衔条例》、《预备役军官法,、(军事设施保护法》,《人民防空法》、《香港驻军法》、《惩治军人违反职责罪暂行条例9等,国防法律调整的社会关系主体广泛,立法程序严格,具有较强的稳定性。
3、中央军委制定军事法规,国务院单独或与中央军委联合制定国防行政法规
军事法规和国防行政法规以国防法律为依据,其内容主要是国防和军队建设某一方面中某一重要事项的原则、制度和行为规范。包括:一是国防法律规定需要由国务院、中央军委联合或分别制定实施办法的事项,如《军事设施保护法》规定其实施办法由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制定。二是国务院、中央军委依职权需要制定军事法规和国防行政法规的重要事项。属于调整国防建设领域内的社会军事关系,但不直接涉及军队和现役军人的规范,由国务院单独制定,如《军人抚恤优待条例》、《退伍义务兵安置条例》等。属于调整军队内部基本活动、军人基本行为及相互关系的规范,由中央军委制定,如《司令部条例》、《后勤条例》、《战斗条令》等。凡属于调整国防建设领域,涉及军队、军人与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社会组织和公民相互关系的规范,则由国务院和中央军委联合制定,如《士兵服役条例》、《国防交通条例》等。一般说来,由国务院单独或与中央军委联合制定的国防行政法规在全国范围内具有一体遵行的法律效力,由中央军委制定的军事法规在全军具有一体遵行的法律效力。
4、军委各总部、各军兵种、各军区制定军事规章,国务院有关部委单独或与军委各总部联合制定国防行政规章
军事规章和国防行政规章以军事法规和国防行政法规为依据,结合本系统或本区域的实际情况做出具体规定,以保证实施军事法规或国防行政法规的贯彻实施。由军委各总部和国务院各部,委制定的军事规章或国防行政规章在全军或全国一定范围内具有法律效力,如《单兵训练规定,、《兵员管理规定》、《牺牲、病故人员遗属抚恤的规定》等:由各军兵种、各军区制定的军事规章通常只本系统,本区域具有法律效力。
5、地方各级权力机关和行政机关制出地方性国防法规和规章
地方性闸防法规和规章以国防法律和国防行政法规为依据,其内容是本地区国防建设的制度和行为规范,主要限于兵员征集,军人优抚及退伍安置、国防教育、军事设施保护等方面,如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制定的《广东省征兵工作规定》、北京市人民政府制定的《退伍义务兵安置办法》等。
『伍』 中国适航法规体系
法律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航空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由国家主席签署主席令发布的 -《民用航空法》为民航法律体系的
第一层次。行政法规:国务院通过由总理以国务院令发布或授权民航民航局发布的关于民用航空行政法规为第二层次。民航规章:民航民航局局长以民航民航局令发布的各类民用航空规章为第三层次。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航空法》第三条 国务院民用航空主管部门对全国民用航空活动实施统一监督管理;根据法律和国务院的决定,在本部门的权限内,发布有关民用航空活动的规定、决定。 国务院民用航空主管部门设立的地区民用航空管理机构依照国务院民用航空主管部门的授权,监督管理各该地区的民用航空活动。
『陆』 民用航空安全管理规定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实施系统、有效的民用航空安全管理,保证民用航空安全、正常运行,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航空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等国家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制定本规定。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民用航空生产经营活动的安全管理。第三条民用航空安全管理应当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工作方针。第四条中国民用航空局(以下简称民航局)对全国民用航空安全实施统一监督管理。中国民用航空地区管理局(以下简称民航地区管理局)对辖区内的民用航空安全实施监督管理。
民航局和民航地区管理局,以下统称民航行政机关。第二章安全管理要求第一节安全管理体系第五条民航生产经营单位应当依法建立并运行有效的安全管理体系。相关规定中未明确要求建立安全管理体系的,应当建立等效的安全管理机制。第六条安全管理体系应当至少包括以下四个组成部分共计十二项要素:
(一)安全政策和目标,包括:
1.安全管理承诺与责任;
2.安全问责制;
3.任命关键的安全人员;
4.应急预案的协调;
5.安全管理体系文件。
(二)安全风险管理,包括:
1.危险源识别;
2.安全风险评估与缓解措施。
(三)安全保证,包括:
1.安全绩效监测与评估;
2.变更管理;
3.持续改进。
(四)安全促进,包括:
1.培训与教育;
2.安全交流。第七条安全管理体系、等效的安全管理机制至少应当具备以下功能:
(一)查明危险源及评估相关风险;
(二)制定并实施必要的预防和纠正措施以保持可接受的安全绩效水平;
(三)持续监测与定期评估安全管理活动的适宜性和有效性。第八条民航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管理体系应当依法经民航行政机关审定。等效的安全管理机制应当报民航地区管理局或者其授权的机构备案。第九条民航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建立安全管理体系、等效的安全管理机制的持续完善制度,以确保其持续满足相关要求,且工作绩效满足安全管理相关要求。第十条民航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管理体系或者等效的安全管理机制的运行应当接受民航行政机关的持续监督,以确保其有效性。第二节安全绩效管理第十一条民航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实施安全绩效管理,并接受民航行政机关的监督。第十二条民航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建立与本单位运行类型、规模和复杂程度相适应的安全绩效指标,以监测生产运行风险。第十三条民航生产经营单位应当依据民航局制定的年度行业安全目标制定本单位安全绩效目标。安全绩效目标应当等于或者优于行业安全目标。第十四条民航生产经营单位应当根据安全绩效目标制定行动计划,并报所在辖区民航地区管理局备案。第十五条民航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对实际安全绩效实施持续监测,按需要调整行动计划以确保实现安全绩效目标。第十六条民航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在每年7月15日前及次年1月15日前分别将半年和全年安全绩效统计分析报告报所在辖区民航地区管理局备案。第三节安全管理制度第十七条民航生产经营单位应当依法建立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或者配备安全生产管理人员,满足安全管理的所有岗位要求。第十八条民航生产经营单位应当保证本单位安全生产投入的有效实施,以具备国家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规章规定的安全生产条件。安全生产投入至少应当包括以下方面:
(一)制定完备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
(二)从业人员安全教育和培训;
(三)安全设施、设备、工艺符合有关安全生产法律、行政法规、标准和规章的要求;
(四)安全生产检查与评价;
(五)重大危险源、重大安全隐患的评估、整改、监控;
(六)安全生产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应急组织、应急演练,配备必要的应急器材、设备;
(七)满足法律、行政法规和规章规定的与安全生产直接相关的其他要求。第十九条民航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建立安全检查制度和程序,定期开展安全检查。第二十条民航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建立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制度和程序,及时发现、消除安全隐患。第二十一条民航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建立内部审核、内部评估制度和程序,定期对安全管理体系或者等效的安全管理机制的实施情况进行评审。
『柒』 中国民用航空总局规章制定程序规定(1995)
第一章总则一、关于修改工作的思路
此次修改主要基于以下考虑:
1.承前启后。修改仍以原规定的内容为基础,尽可能保留其适用部分,对结构只作了适度调整,以利于工作的前后衔接。
2.总结经验。充分总结和吸收了几年来总局特别是业务司局的立法工作的成功经验,对原规定中欠规范的条文进行了修改,并将实体性规定和程序性规定有机结合起来,使立法程序更加完善,更具可操作性。
3.提高效率。从加强规章起草工作、提高规章草案质量入手,简化工作程序,加快审查速度,力争在较短的时间内出台更多的规章,尽快建立起民航法律体系,为民航事业的发展提供法律保障。二、主要修改和补充
1.关于规定的名称。
原规定包括了法律和行政法规的起草程序。考虑到法律、行政法规的起草程序国家已有规定,不属我局规章规定的范畴,而且我们的立法实践主要是民航规章的制定工作。因而本次修改没有再把法律、行政法规的起草作为主要内容加以规定,同时考虑到法律的衔接和本规章的完整性,保留了部分有关内容放在附则中,并据此从结构上做了调整,名称也相应由《中国民用航空局法规起草、制定程序的规定》改为《中国民用航空总局规章制定程序规定》。
2.关于法制员的职责。
为了进一步加强民航的法制工作,民航总局于1995年3月21日印发了《关于建立法制员制度的通知》,总局各司局都相应地设立了法制员。为了充分发挥法制员在立法中的作用,《规定》中明确规定了“民航总局机关各职能部门应当设立法制员,负责本部门有关规章草案的拟定,办理有关法律事务。”(第五条)“规章草案经民航总局有关职能部门领导核签、法制员附署后,送交法规政策管理部门进行审查。”(第十八条一款)。这些规定有利于保证送审规章草案的质量,加快立法进度。
3.设立法规政策审查委员会。
依据《民用航空法》的规定,建立和完善民航法律体系,使民航各项工作做到有法可依,走上法制化轨道,时间紧迫,任务繁重,按原规定法规草案由审查部门直接上报局长办公会讨论或局长审批的程序已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立法工作的要求。局长办公会是定期召开的,而且议程很多,不可能占用更多的时间讨论法规,局长更难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审核。基于这种情况,规定了设立民航总局法规政策审查委员会,并明确了其组成和工作职责(第二十一条、第二十二条)。这是一个具有一定权威性和代表性的组织。该委员会的建立和有效工作,不仅可以适当简化局长办公会和局长审查法规的程序,加快立法速度,同时由于该委员会由总局机关各主要业务司局领导组成,有利于相互协调配合,保证立法质量,提高工作效率。
4.关于民航法规的清理和编纂工作。
法规清理和编纂是立法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原规定附则虽有所规定,但很不完善。本次修改把有关内容列为一章,依据国务院有关规定,对清理和编纂作了较为详细的规定。这对于加强法规清理和编纂工作,逐步形成完善的民航法律体系,对于更好地宣传贯彻民航法规将起积极的推动作用。第三条民用航空规章的名称为“规定”、“规则”、“规程”、“办法”、“细则”。
对民航某一方面工作比较全面系统规定的,称为“规定”、“规则”或“规程”;对某一方面工作作部分规定的,称为“办法”;对某一项工作作比较具体规定的,称为“细则”。第四条制定民用航空规章应当遵循下列原则:
(一)符合宪法、法律和国务院行政法规,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
(二)有利于民用航空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
(三)符合我国国情和民航实际情况;
(四)贯彻民主集中制,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
(五)尽量采用国际标准和国际通常作法。第五条民航总局法规政策管理部门(以下简称“法规政策管理部门”)具体负责民用航空规章的制定工作。
民航总局各职能部门应当设立法制员,负责组织本部门有关规章草案的拟定,办理有关法律事务。第二章立法规划与计划第六条民航总局编制民用航空立法的五年规划和年度计划。
立法规划和计划,由民航总局各职能部门分别提出关于本部门业务的立法建议,由法规政策管理部门通盘研究,综合协调,拟定规划和计划草案,报民航总局领导审批。
『捌』 民航法可分为哪两大部分,其作用分别是什么
民航法分为国内民航法和国际民航法两大部分,分属不同的法律体系。其中, 国内民航法是国家的重要法律,它涉及领空主权的宣告及其空域管理制度。
只有很好地普及了民航法律知识,才能使民航从业人员不仅能用法律法规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同时,还能知法、懂法、守法,依法解决矛盾、处理问题。
本书正是适应民航领域普及和发展民用航空法律知识的需要,在学习和借鉴了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编写了一本专业教材,它不仅是民航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用书,也是所有各级民航从业人员学习民航法知识的一本参考书。
内容简介:
学好民用航空法是每一个从事民航服务与管理的从业人员,特别是民航中高级管理人员的必修课。各级民航从业人员学好民用航空法是促进和保障我国的民用航空事业今后进一步走向成熟和发展的当务之急,是改组成立后的航空集团索要抓的首要工作。
通过学习民航法,民航从业人员不仅能懂得民用航空的活动规律,而且也能了解民用航空活动各部门之间的关系。民航从业人员学好航空法,就是要学会如何依法治国、依法治民航。
『玖』 民航CCAR91部,121部,135部是什么意思
一、CCAR-91部是中国民航规章体系《一般运行和飞行规则》,是为了规范民用航空器的运行,保证飞行的正常和安全制定的飞行规范准则、飞机维修要求、设备合格要求、运营机构要求、机组人员操作规范等关乎飞行安全的条例规定,是所有在中国境内运营的民用飞行器需要遵守的基本准则。
(9)民航法规体系扩展阅读
《大型飞机公共航空运输承运人运行合格审定规则》
一、为了对大型飞机公共航空运输承运人进行运行合格审定和持
续监督检查,保证其达到并保持规定的运行安全水平,根据«中华
人民共和国民用航空法»和«国务院对确需保留的行政审批项目设
定行政许可的决定»制定本规则。
二、大型飞机公共航空运输承运人在中国境外运行时,应当遵守
«国际民用航空公约»附件二«空中规则»和所适用的外国法规.在
«民用航空器驾驶员合格审定规则»(CCAR 61)、«一般运行和飞
行规则»(CCAR 91)和本规则的规定严于上述附件和外国法规
的规定。
『拾』 民用航空运输机场航空安全保卫规则
第一章总则一、必要性
(一)适应形势发展需要,规范民用航空运输机场安保管理和安保运行。近年来,航空安全保障水平与航空运输快速增长的不平衡已成为当前航空安保工作的主要矛盾之一,对航空安全造成潜在不良影响和冲击,迫切需要通过立法对民航机场的安保管理和安保运行作出系统、全面的规定,使之与当前航空运输持续快速增长的趋势相一致,与广大旅客对航空安保服务提出的更高标准和要求相符合。
同时,民航体制改革完成之后,民航行政管理机构与各机场的行政隶属关系发生了变化,通过原有手段监督、检查和指导机场安保工作的管理方式已与形势发展不相适应,迫切需要采取立法的方式,加强依法监管,将散落在各种规范性文件中的安保要求进行统一集中的梳理,使之更加系统化、规范化。
(二)总结、归纳机场航空安保工作经验,特别是奥运安保工作经验,形成固化的长效工作机制。机场航空安保工作经过多年的摸索和发展,已经形成了具有中国民航特色的航空安保管理体系和安保运行系统,对确保空防安全起到了重要作用。特别在奥运安保工作中,发布实施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机场安保特别措施和程序。这些措施已被奥运安保实践证明是有效的,对于建立机场航空安保工作长效机制极具借鉴意义,需要将这些经验和做法上升到法律的形式予以固化并形成长效机制。
(三)实现国际航空安保标准和建议性措施的国内法转化,进一步完善机场航空安保法规体系。为应对国际民航界日益严峻复杂的形势,国际民航组织对相关航空安保国际公约以及《附件17》、《安保手册》(Doc.8973)做了全面修订,对机场的安保运行制定了一系列新的安保标准和建议性措施,要求各缔约国给予一致、协调的执行。当前,中国民航加强机场航空安保工作的各项措施和程序在不同的规章中予以体现,缺乏系统性,甚至在一些环节还存在规章规定不一致的情况,不利于规定的统一、有效执行,有必要制定一部专门针对机场航空安保工作的规章,对相关事项予以系统化规范。二、《规则》主要思路和拟解决的重点问题
(一)《规则》以机场航空安保方案为中心,对机场航空安保各项工作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梳理,对机场安保管理体系、安保运行措施、质量控制、应急预案等内容做了明确的规范,实现了对机场航空安保工作的横向整合。同时,也对机场航空安保方案的内容和形式、上报、审核、批准和修订等事项做了系统、明确的规范,使之与国际民航组织的要求相一致。
(二)《规则》力求在机场运行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流程都嵌入相应的航空安保措施,从纵向完成了对机场航空安保工作的梳理,实现了机场航空安保措施的闭环管理。
(三)《规则》更加注重机场安保管理体系建设和对航空安保措施程序的质量控制。《规则》首次以规章的形式明确了机场必须建立相应的航空安保管理体系,并从机场组织机构的健全完善、安保管理和实际工作人员能力建设和培训、航空安保措施和程序的有效运行等方面提出了建立健全安保管理体系的思路。同时,《规章》更加注重安保质量控制,不仅对机场加强航空安保措施程序的质量控制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还对民航局和民航地区管理局对机场航空安保工作的指导、检查和监督做了新的规范。
(四)《规则》紧紧围绕机场安保这一重点,对机场加强航空安保措施和程序,及时发现和消除安全隐患,防范和制止非法干扰行为做了明确的规定。有关机场的社会治安防范和公共安全管理等内容则不在《规则》规范范围之内。
(五)《规则》按照《国际民用航空公约》附件17的要求,将《国家民用航空安保规划》中的措施在《规则》的各项条款中作出了细致明确的规定,为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航空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航空安保条例》奠定了基础。三、《规则》的结构及主要内容
第一章为总则。规定了《规则》的目的、依据、适用范围以及各方的职责,明确了局方管理和指导、监督、检查的职责以及机场的航空安保责任。
第二章为一般规定。规定了机场为开展航空安保工作需要设定的岗位和派遣的人员要求,并要求机场建立航空安保管理体系、质量控制制度以及经费保障制度。
第三章为航空安保方案。要求开放使用的民用航空运输机场制定航空安保方案,并规定了方案的主要内容和制定、报批、审定、修订、保存和分发的要求;同时作为方案的补充,还进一步要求机场与其他航空安保相关单位签订航空安保协议。
第四章为运行航空安保措施。作为《规则》的核心章节,重点规定了机场开放使用的安保条件、机场控制区的划分、机场控制区的安保设施和通行证件、机场控制区通行管制、候机隔离区的航空安保措施、携带武器乘机或托运枪支弹药的航空安保措施、航空器在地面的航空安保措施、要害部位的航空安保措施、机场非控制区的航空安保措施、机场租户和驻场民航单位的航空安保措施、机场安保信息报告制度和要求等内容。
第五章为安保应急处置。要求机场制定应急处置预案,规定了在威胁增加时机场及局方的职责。同时在本章规定了安保指令和信息通告两种新的信息传送方式,以便在安保威胁增加时,局方能够迅速采取应对措施。
第六章为监督管理。要求民航行政机关转变管理方式,依法定职责、程序、原则开展行业监管工作,增加了警示谈话、行政约见等管理措施,并就适用《安全生产法》作出了衔接性规定。
第七章为法律责任。根据机场违反《规则》程度的不同,分别规定了警告、罚款等不同的处罚措施,确保规定的顺利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