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规百科 » 使动用法规律

使动用法规律

发布时间: 2022-06-15 13:35:05

① 英语的使动用法

一、常见使役动词Have的用法

1、Have+宾语+do,该句式结构表示的是主语要让宾语做某事,例如:

The gentleman had his servant help the lady.

那位先生让他的仆人去帮助那位小姐。

2、Have+宾语+现在分词,该句式结构表示让某人一直处于某种状态或动作当中,例如:

She had Tom waiting her for two days.

她让汤姆一直等了她两天。

3、Have+宾语+过去分词,该句式结构表示主语让别人为自己做某事,例如:

Jacky had his phone stolen on the station yesterday.

杰克说他的手机昨天在车站让人给偷了。

二、常见使役动词make的用法

1、Make+宾语+do,该句式结构表示主语要让宾语做某事,例如:

The boy made his friend stand there.

那个男孩让他的朋友站在那。

2、Make+宾语+过去分词,该句式结构中的宾语指代人时一般都需要用到反身代词,例如:

He put his phone closed to make himself heard.

他把他的手机离得更近了,以至于可以让自己听见。

3、Make+宾语+adj,该句式结构中宾语可以是单词,也可以是从句,例如:

The ending made him very happy.

这个结局让他非常开心。

三、常见使役动词Let的用法

1、Let+宾语+do,该句式结构表示的主语让宾语做某事,例如:

Let Lily stay at home and do her homework.

让莉莉呆在家里做家庭作业吧。

2、Let+宾语+副词/介词

Who let you into my room?

谁让你进我房间的?

四、get:使成为/变得某种状态或结果。

I can’t get the old radio to work.

我无法让那旧收音机工作起来。(接带to不定式作宾补)

五、leave:使保持/处于某种状态

Did you leave the doors and windows firmly fastened?

你把门窗紧紧锁上了吗?

② 急~~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 常有的标准有哪些

1、刚刚耐心答了一个没分的却未被采纳,影响心情。这题没分还要转移分类?呵呵。
2、简单回答如下:
一、使动用法:即:使...如何。 包括:
(1)动词的使动用法:①项伯杀人,臣【活:使之活】之。 ②先生欲举手【出:使狼出来】狼。③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使曹操军逃跑】也。
(2)名词的使动用法:①先生之恩,生死而【肉:使骨长肉】骨也 ②纵江东父老怜而【王:使我为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①今君有一窟,未得【高:使枕变高】枕而卧也。 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使秦变弱】秦。

二、意动用法:意动用法:即:认为...如何 ,包括:
(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①孔子登东山而【小:认为小】鲁,登太山而【小】天下 ②民各【甘:以食为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2)名词的意动用法:①孟尝君【客:以我为客】我 ②邑人奇之,稍稍【宾客:以其父为宾客】其父。

不知道回答是否对你有帮助,祝新年如意。

③ 汉语中使动用法是怎么回事

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对宾语含有“使它怎么样”或“使它成为什么”的意味,它能让宾语具有“使动”动词所赋予的行为和性状。
一、动词使动用法。
例1:行仁义而怀西戎,遂王天下。(《五蠹》)
怀:使…归顺。
例2:直可惊天地,泣鬼神。(《〈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惊:使…震惊。
泣:使…悲泣。

二、名词使动用法。
例1: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诸侯。(《毛遂自荐》)
臣:使…称臣。
例2: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鸿门宴》)
王:使…为王。

三、形容词使动用法。
例1:既来之,则安之。(《季氏将伐颛臾》)
安:使…安。
例2: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廉颇蔺相如列传》)
急:使…急。

四.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的区别
使动: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它是用动宾结构表达使令式的内容。

意动:认为…怎么样:余颇易之,我认为甚是简单
使动用法指动词谓语表示主语使宾语"怎么样"的用法。有些名词和形容词活用为使动词,表示"使..."的意思。有三种:1.动词的使动用法。如"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中的"劳",意思是"使....劳累"。 2.名词的使动用法。是"使...成为...."的意思。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特点是使宾语表示的人或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意动用法表示主语认为宾语怎么样,或主语把宾语当作什么。有两种:1.名词的意动用法。例如"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中的"王",意思是"以...为王"。 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例如"而耻学于师"中的"耻",意思是"以为耻"

④ 使动用法

文言文中使动用法比较多,了解掌握这方面的知识,有助于文言文的学习。学习使动用法需注意以下三点:

一、三种情形。文言使动用法主要有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三种:

1.动词使动用法。指主语所代表的人或物不施行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动作,而是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发出这个动作,表示主语使宾语“怎么样”的一种用法。例如:

①项伯杀人,臣活之。(《鸿门宴》)“活”这个行为不是主语“臣”发出,而是主语“臣”使宾语“之(项伯)”发出,是“使……活”意思,全句译为“项伯杀人,臣救活过他”。

②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陈涉世家》)“忿恚”是主语 “(吴)广”使宾语“尉”“忿恚”,全句译为“吴广故意多次说要逃跑,以此使校尉恼怒。”

③叫声屈动地惊天。(《窦娥冤》)“动、惊”分别是主语“屈”使宾语“地”“天”发出,分别是“使……震动、使……震惊”意思。

2.形容词使动用法。就是当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后,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例如:

④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触龙说赵太后》)“尊”是形容词,作使动,“使……尊贵”,“尊长安君之位”即主语“媪”使宾语“长安君之位”“尊贵”。

⑤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谏太宗十思疏》)“固”是形容词,作使动,“使……稳固”,“固其根本”即“使其根本稳固”。

3.名词使动用法。就是当名词活用为动词后,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物。例如:

⑥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鸿门宴》)“王”名词,作使动,“使……为王”,“王之”即“使他(先破秦入咸阳者)成为王”。

二、判断方法。判断一个词是不是使动用法,方法有两种:

1.看能否在这个词里加进一个“使”字,加得进“使”就是使动,否则就不是。例如: ⑦“曹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赤壁之战》)烧(之),加不进“使”字,“烧”是一般动词;走(之),使(之)逃跑,加得进,“走”就是使动用法。

2.根据句义判断。例如:⑧士卒亦乐从李广而苦程不识。(《李将军列传》)⑨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鸿门宴》)判断两句中“从”字是不是使动,就要看句子的意义。⑧句中士卒比李广地位低,“从”当然是一般动词;⑨句中沛公地位比百余骑高,“从”便是使动,如果说是沛公“跟随着”百余骑,那就不合情理了。

三、翻译方法。使动用法的翻译要注意避免两种错误:

1.意译混淆直译。如:例①可以意译为“项伯杀人,我救活了他”,但不能因“活”可以意译为“救活”而认为不是使动用法,如果单独解释“活”,那就一定要直译为“使……活”,不能意译混淆了直译。

2.附加宾语。即翻译时把宾语也一同带进去。如:有人将“大王必欲急臣”的“急”,翻译为“使臣着急”,“足以荣汝身”的“荣”翻译成“使你荣耀”,这都是错误的译法,正确的翻译应该是“使……着急”,“使……荣耀”。

⑤ 文言文中的使动用法

文言文中使动用法比较多,了解掌握这方面的知识,有助于文言文的学习。学习使动用法需注意以下三点:
一、三种情形。文言使动用法主要有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三种:
1.动词使动用法。指主语所代表的人或物不施行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动作,而是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发出这个动作,表示主语使宾语“怎么样”的一种用法。例如:
①项伯杀人,臣活之。(《鸿门宴》)“活”这个行为不是主语“臣”发出,而是主语“臣”使宾语“之(项伯)”发出,是“使……活”意思,全句译为“项伯杀人,臣救活过他”。
②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陈涉世家》)“忿恚”是主语
“(吴)广”使宾语“尉”“忿恚”,全句译为“吴广故意多次说要逃跑,以此使校尉恼怒。”
③叫声屈动地惊天。(《窦娥冤》)“动、惊”分别是主语“屈”使宾语“地”“天”发出,分别是“使……震动、使……震惊”意思。
2.形容词使动用法。就是当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后,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例如:
④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触龙说赵太后》)“尊”是形容词,作使动,“使……尊贵”,“尊长安君之位”即主语“媪”使宾语“长安君之位”“尊贵”。
⑤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谏太宗十思疏》)“固”是形容词,作使动,“使……稳固”,“固其根本”即“使其根本稳固”。
3.名词使动用法。就是当名词活用为动词后,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物。例如:
⑥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鸿门宴》)“王”名词,作使动,“使……为王”,“王之”即“使他(先破秦入咸阳者)成为王”。
二、判断方法。判断一个词是不是使动用法,方法有两种:
1.看能否在这个词里加进一个“使”字,加得进“使”就是使动,否则就不是。例如:
⑦“曹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赤壁之战》)烧(之),加不进“使”字,“烧”是一般动词;走(之),使(之)逃跑,加得进,“走”就是使动用法。
2.根据句义判断。例如:⑧士卒亦乐从李广而苦程不识。(《李将军列传》)⑨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鸿门宴》)判断两句中“从”字是不是使动,就要看句子的意义。⑧句中士卒比李广地位低,“从”当然是一般动词;⑨句中沛公地位比百余骑高,“从”便是使动,如果说是沛公“跟随着”百余骑,那就不合情理了。
三、翻译方法。使动用法的翻译要注意避免两种错误:
1.意译混淆直译。如:例①可以意译为“项伯杀人,我救活了他”,但不能因“活”可以意译为“救活”而认为不是使动用法,如果单独解释“活”,那就一定要直缉丁光股叱噶癸拴含茎译为“使……活”,不能意译混淆了直译。
2.附加宾语。即翻译时把宾语也一同带进去。如:有人将“大王必欲急臣”的“急”,翻译为“使臣着急”,“足以荣汝身”的“荣”翻译成“使你荣耀”,这都是错误的译法,正确的翻译应该是“使……着急”,“使……荣耀”。

⑥ 什么是使动用法

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的意思,即此时谓语动词表示的动作不是主语发出的,而是由宾语发出的。实际上,它是以动宾的结构方式表达了兼语式的内容。使动用法中的谓语动词,有的是由名词、形容词活用来的。由于原来的词类不同,活用作使动之后,它们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也不完全相同。

中文名
使动用法[1]
外文名
Causative
快速
导航
名词

形容词

区别
动词
动词和它的宾语不是一般的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产生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
一般说来,被活用为使动的动词,多数是不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用于使动后,后面就带有宾语。翻译时要采用兼语式的形式。
例1:行仁义而怀西戎,遂王天下。 (《五蠹》)
怀:使……归顺。
例2:直可惊天地,泣鬼神。 (《〈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泣:使……哭泣。
例3: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愚公移山》)
止:使……停止 (使愚公止)
及物动词也有活用为使动的,但较少见。
例4: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赤壁之战》)
走:使操军逃跑
再如:
《诗经·卫风·氓》:“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左传·成公八年》:“霸主将德是以,而二三之,其何以长有诸侯乎?”
《孟子·告子上》:“人苟欲生之,皆知所以养之者。”
《吕氏春秋·上德》:“尝人,人死。”
《史记·晋世家》:“乃与赵衰等谋,醉重耳,载以行。”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名词
名词用作使动词,是指这个名词带了宾语,并且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变成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翻译时要采用兼语式的形式。
例1: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诸侯。(《毛遂自荐》)
臣:使……称臣。
例2: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鸿门宴》)
王:使……为王。
在古代汉语里,名词用作使动词比较少见。(例2“王”为意动用法不是使动,译为,认为……为王或把……当王)
例2中两种不同用法的理解是由对该句句子的理解不同造成的,如果理解为成功后的君主为王,则为使动用法,若理解为成功后大家认为他为王,则为意动。
所以有判别是使动用法还是意动用法,还需要自己的理解,要有一定的文言文功底。
再如:
《左传·僖公三十年》:“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左传·定公十年》:“尔欲吴王我乎?”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齐威王欲将孙膑。”
唐 韩愈 《原道》:“人其人。”又:“庐其居。”
宋 胡铨 《戊午上高宗封事》:“是欲刘豫我也。”
形容词
形容词带上宾语以后,如果使得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和状态,那么这个形容词则活用为使动词。
例1:既来之,则安之。(《季氏将伐颛臾》)
安:使……安。
例2: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廉颇蔺相如传》)
急:使……急。
例3: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小石潭记》)
凄:使……凄凉
寒:使……寒冷
再如: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厚其墙垣。”
《汉书·食货志》:“薄赋敛,省繇役,以宽民力,然后可善治也。”
明 方孝孺 《学士亭记》:“安能舒畅其心神,流浃其情志乎!”
区别
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的区别
语义区别
使动用法指动词谓语表示主语使宾语"怎么样"的用法。有些名词和形容词活用为使动词,表示"使......"的意思。有三种:1.动词的使动用法。如"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中的"劳",意思是"使....劳累"。
2.名词的使动用法。是"使......成为......."的意思。
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特点是使宾语表示的人或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意动用法表示主语认为宾语怎么样,或主语把宾语当作什么。有两种:
1.名词的意动用法。例如"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中的"王",意思是"以....为王"。
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例如"而耻学于师"中的"耻",意思是"以为耻"。
语法区别
1.使动可以省略宾语,意动不省略宾语。
2.谓语灵活性不同。
使动用法与意动用法,都属于词类的活用范畴。构成使动用法的词,一般是动词以及活用为动词的名词、形容词和数词。构成意动用法的词,一般是活用为动词的形容词及名词。
使动用法,是古汉语中一种简洁的特殊表达方式,其主谓宾三者之间存在着一种特殊的相互关联的关系。其语义结构是谓语的动作不由其前的主语所发出,而是由谓语后的宾语所发出,宾语有兼语的性质。其意就是表动作的谓语在其前主语的客观作用下具有“使(让)宾语怎么样”的意思,译成现代汉语时,“使(让)宾语怎么样”就成其为常用的表达方式。
意动用法,也是古汉语中一种简洁的特殊表达方式,其主谓宾三者之间存在着一种特殊的相互关联的关系。其语义结构是主语主观上认为(以为)宾语具有谓语所表的属性。其意就是主语“认为(以为)宾语怎么样”或“把宾语当什么”的意思,译成现代汉语时,“认为(以为)宾语怎么样” 或“把宾语当什么”就成其为常用的表达方式。

⑦ 什么是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

一、使动用法

使动用法是一种特殊的动宾关系,是指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不是由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发出,而是在主语的影响下使宾语发出的,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干什么(怎么样)”的意思。

二、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也是一种特殊的动宾关系。是指谓语动词具有“认为(或以为)宾语怎么样”或者“把宾语当作什么”的意思,总之,动作是主语意念上发出的。意动用法有两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的意动用法。

使动用法与意动用法

都属于词类的活用范畴。构成使动用法的词,一般是动词以及活用为动词的名词、形容词和数词。构成意动用法的词,一般是活用为动词的形容词及名词。

其语义结构是谓语的动作不由其前的主语所发出,而是由谓语后的宾语所发出,宾语有兼语的性质。其意就是表动作的谓语在其前主语的客观作用下具有“使(让)宾语怎么样”的意思,译成现代汉语时,“使(让)宾语怎么样”就成其为常用的表达方式。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使动用法

⑧ 初中文言文使动用法整理

1、动词和它的宾语不是一般的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产生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

一般说来,被活用为使动的动词,多数是不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用于使动后,后面就带有宾语。翻译时要采用兼语式的形式。

例1:行仁义而怀西戎,遂王天下。 (《五蠹》)

怀:使……归顺。

翻译:他施行仁义的政策感化了西戎。进而统治了天下

例2:直可惊天地,泣鬼神。 (《〈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惊:使……震惊。

泣:使……悲泣。

翻译:使天地震惊、让鬼神哭泣。

2、名词用作使动词,是指这个名词带了宾语,并且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变成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翻译时要采用兼语式的形式。

例1: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诸侯。(《毛遂自荐》)

臣:使……称臣。

翻译:文王凭借百里的土地,而使诸侯臣服于他。

3、形容词带上宾语以后,如果使得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和状态,那么这个形容词则活用为使动词。

例1:既来之,则安之。(《季氏将伐颛臾》)

安:使……安。

翻译:已经把他们招抚来,就要把他们安顿下来。

(8)使动用法规律扩展阅读:

使动用法与意动用法,都属于词类的活用范畴。构成使动用法的词,一般是动词以及活用为动词的名词、形容词和数词。构成意动用法的词,一般是活用为动词的形容词及名词。

使动用法,是古汉语中一种简洁的特殊表达方式,其主谓宾三者之间存在着一种特殊的相互关联的关系。其语义结构是谓语的动作不由其前的主语所发出,而是由谓语后的宾语所发出,宾语有兼语的性质。

其意就是表动作的谓语在其前主语的客观作用下具有“使(让)宾语怎么样”的意思,译成现代汉语时,“使(让)宾语怎么样”就成其为常用的表达方式。

⑨ 什么是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也是一种特殊的动宾关系,是动词对它的宾语含有意谓性,即“认为宾语具有这种性质”。构成这种特殊动宾关系的动词,主要是用作动词的形容词、名词和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相当于“认为……是……”、“把……当作……”或“感到……”。

⑩ 文言文中使动与意动用法的使用规律

一、使动用法

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简单地说就是“使宾语动”。它是用动宾结构表达使令式的内容。动词的使动用法不是以宾语作为动作行为的对象,而是使宾语作出这一动作行为。
例如:
《鸿门宴》:“项伯杀人,臣活之。”

1、动词的使动用法。古代汉语里,动词的使动用法一般只限于不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用于使动时,后面就带宾语。
例如:
①《廉颇蔺相如列传》:“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②《石钟山记》:“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③《扁鹊仓公列传》:故天下尽以扁鹊为能生死人
④《韩非子 十过》:吾欲辅重耳而入之晋,何如?

有时候,及物动词也用为使动,但这种情况极为少见,例如:
①《左传》:将战,华元杀羊食士 (“食士”是“使士食”)
②《史记秦始皇本纪》:(王翦)降越君,置会稽郡。 (“降越君”
是“使越君”降)
③《左传》:晋侯饮赵盾酒。 (“饮赵盾酒”是“使赵盾饮酒”)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古汉语里,形容词也常常活用为使动,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例如
①《促织》: “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昂其直,居为奇货。”
②《论语》: 君子正其衣冠。
③《战国策》:今媪尊长安君之位。
④《史记》: 能富贵将军者,上也
⑤《置屯田令》:夫定国之术,在于强兵足食。
3.名词使动用法。
A.普通名词活用为动词。
①《中山狼传》:“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
②《廉颇蔺相如列传》:“舍相如广成传舍。”
③《项羽本纪》: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④《韩非子》:桓公解管仲之束缚而相之
⑤《史记》:齐威王欲将孙膑。
B.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是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按照这个方位名词所表示的方位行动。
例如:
①故王不如东苏子,秦必疑而不信苏子矣。

二、意动用法。意动用法就是形容词、名词带宾语用如意动,就是“觉得宾语动”,“觉得宾语怎么样”,是在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事物具有用如意动的形容词表示的性质或状态,或者成为用如意动的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代词有时也活用为意动。动词一般不用如意动。用如意动的词可以译成“以……为……”、“认为……是……”或“把……当做……”等等。

1.形容词意动。
例如:
①《促织》: 成以其小,劣之。
②《伤仲永》:邑人奇之
③《桃花源记》:渔人甚异之
④《邹忌讽齐王纳谏》: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⑤《廉颇蔺相如列传》: 且庸人尚羞之
⑥《论语》: 不耻下问
⑦《汉书 奇货志》: 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
⑧《史记 项羽本纪》: 项梁然其言
⑨《汉书》: 时充国年七十余,上老之
⑩《文子 微明》: 人之将疾,必先不甘粱肉之味
2.名词意动。
①《廉颇蔺相如列传》: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②《伤仲永》: 稍稍宾客其父
③《赤壁赋》: 侣鱼虾而友麋鹿
④《师说》: 孔子师郯子、师襄、老聃
⑤《荀子 赋篇》:(云)友风而子雨
⑥《与元九书》:诗者,根情,苗言,花声,实义
⑦《孟子 离娄上》:今也小国师大国,而耻受命焉
⑧ 鱼肉百姓
⑨《烛之武退秦师》:越国以鄙远

附:使动用法与意动用法比较。

意动用法与使动用法的主要区别是:前者是主观上认为宾语怎么样或是什么(实际上不一定这样),而后者是客观上即事实上使宾语发生了某种变化,或者使宾语将要发生某种变化。

比较“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尽心上》)和“工师得大木……匠人斫而小之”(《孟子·梁惠王下》)两句中的“小”字,就可以知道:前者只是主观上的认识(这种认识也可能符合事实,也可能不符合事实),而后者则是实际上把木头弄小了,使它客观上发生了某种变化。

三、为动用法。“为动用法”是动词(包括活用为动词的形容词、名词)的一种特殊用法,即这个动词所表达的内容含有“替”“为”或“对”宾语怎样的意义。主要有三种情况:

例:先请看一道文言翻译题:

马病肥死,使群臣丧之,欲以棺椁大夫礼葬之。左右争之,以为不可。

译文:马患肥胖症而死,让群臣为它治丧,要用内棺外椁的大夫礼制安葬它。左右群臣对此直言规劝,认为不可以。

上题为2005年高考语文全国卷II(黑龙江、吉林、广西等地)第11题中的第(1)小题。题中“使群臣丧之”的“丧”是动词的为动用法,解释为“为……治丧”。

第一种情况:表示“给”(“替”)宾语施行某一行动。相当于“为人民服务”中的“为”;这种宾语的为动用法,宾语大都指人。可译为“给”“替”等。
例如:
1《秦晋肴之战》: .文嬴请三帅 。“请三帅”:替三帅请求。
2.《三国志·华佗传》:广陵太守陈登得病……佗脉之。佗脉之:华佗给他切脉。
3.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1980年高考语文试题)
“履我”:给我穿上(鞋子)。为取履:替(他)取了鞋。履之:替他穿上(鞋子)。(分析:句中的“履我”“履之”和“为取履”交错使用,结构相同,用法也相同。)
4、《左传》: 邴夏御齐侯。(御:驾车)

第二种情况:表示为了某一目的或原因而施行某一行动。可译为“为了”,与“为革命学习”的“为”字相当.
例如:
1.《史记·陈涉世家》:等死,死国可乎?(死国:为了国家大事而死。)
2.《庄子骈拇》:伯夷死名于首阳之下,盗跖死利于东陵之上。 (死名:为了名而死。死利:为了利而死。)
3. 《病梅馆记》: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泣之:为了病残的梅花而哭泣。)
4. 《咏荆柯》:君子死知己。 (死知己:为知己而死。)
5. 《蜀道难》:猿猱欲度愁攀援 (愁:为动用法,译为“为……发愁”)
6、柳宗元《辩鹖冠子》:贪夫殉财(殉财:为财而死)
这种用法也可直接用“为”表示,如:士为知己者用,女为悦己者容。《史记·报任安书》

第三种情况:表示“对”、“向”宾语施行某一行动。如:

1. 《秦晋肴之战》: 蹇叔哭之。(哭之:对着秦国军队哭泣。)
2. 《汉书·苏武传》:单于视左右而惊,谢汉使。(谢汉使:向汉使道歉。)
3. 《左传·襄公二十二年》:君三泣臣矣,敢问谁之罪也?
(泣臣:对着我哭泣。)
4. 《左传·隐公元年》:遂置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誓之:对她发誓。)
5、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解之:对之解,向他们解释。)
有些成语中也保留了这种用法,如:捐生殉国(为国家而死);啼饥号寒(为饥饿寒冷而哭号),形容生活极端贫困。
又,现代汉语也继承了这种用法。如:
服务顾客(为顾客服务) 献身四化(为四化献身)造福后代(为后代造福)
又:形容词用如动词,也常常有这种用法。可视为形容词用如为动。
例如:1、武安侯新用事欲为相,卑下宾客 (对宾客卑下)
2、公子为人仁而下士,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不敢以其富贵骄士。(下士:对士人谦下;骄士:对士人骄傲)

热点内容
保险公司追偿适用法律依据 发布:2025-01-25 09:18:52 浏览:773
法治思维解决信访问题 发布:2025-01-25 08:48:09 浏览:232
法学专业的职业规划 发布:2025-01-25 08:45:53 浏览:812
依法治国六项任务 发布:2025-01-25 08:23:41 浏览:554
法官被判法官 发布:2025-01-25 08:11:33 浏览:506
农村拆迁补偿条例 发布:2025-01-25 08:11:25 浏览:543
司法行政法律全覆盖图版 发布:2025-01-25 07:43:53 浏览:158
2013合同法司考解析 发布:2025-01-25 07:42:04 浏览:4
定陶县人民法院 发布:2025-01-25 07:39:18 浏览:826
航海条例影响 发布:2025-01-25 06:42:59 浏览: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