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规百科 » 乡村清洁条例宣传总结

乡村清洁条例宣传总结

发布时间: 2022-06-16 07:13:36

① 楚雄彝族自治州乡村清洁条例

第一条为了促进乡村清洁,改善乡村人居环境,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州实际,制定本条例。第二条本州行政区域内的乡村清洁,适用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乡村清洁是指对城市建成区以外的乡村垃圾、污水、废弃物等的收集、处理和日常管理。第三条乡村清洁工作遵循政府主导、基层自治、全民参与、多元投入、因地制宜、统筹推进的原则。第四条州、县(市)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乡村清洁工作的领导,将乡村清洁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年度计划,所需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主要职责是:

(一)制定推进乡村清洁的政策措施;

(二)制定乡村清洁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和年度计划;

(三)统筹建设垃圾无害化处置和污水处理设施;

(四)扶持乡村清洁基础设施建设;

(五)鼓励、支持社会投资主体参与乡村清洁基础设施的建设、运营管理和资源化利用;

(六)鼓励创新乡村清洁管理机制,推广使用垃圾、污水处理新技术;

(七)对乡村清洁工作进行监督管理和检查考核;

(八)其他有关乡村清洁的事项。第五条州、县(市)人民政府农业农村行政主管部门负责乡村清洁工作统筹协调、督促指导和监督检查。

州、县(市)人民政府发展改革、工业和信息化、教育体育、科技、财政、自然资源规划、生态环境、住房城乡建设、交通运输、水务、文化和旅游、卫生健康、市场监管、林草等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乡村清洁相关工作。第六条乡(镇)人民政府具体组织实施本行政区域内的乡村清洁工作,履行下列职责:

(一)制定和组织实施乡村清洁工作计划;

(二)建立落实乡村清洁巡查、监督和举报等制度;

(三)组织实施乡村清洁基础设施建设,并进行维护和管理;

(四)组织开展垃圾清扫、分类收集、转运和处理;

(五)逐步建设污水管网和处理设施,推进乡村污水处理;

(六)督促村(居)民委员会、村(居)民小组和有关单位履行乡村清洁工作职责;

(七)对乡村清洁资金收支情况进行监督;

(八)其他有关乡村清洁的事项。第七条村(居)民委员会、村(居)民小组负责辖区范围内的乡村清洁工作,履行下列职责:

(一)通过村规民约(居民公约)等形式,建立和落实卫生保洁、门前三包、公益性清扫、经费收支管理等制度;

(二)负责公共场所清扫和公厕等清洁设施的日常管理;

(三)对村庄垃圾进行分类收集、清运和处理;

(四)落实村庄污水处理的相关要求;

(五)组织开展乡村清洁公益活动;

(六)其他有关乡村清洁的事项。第八条乡村范围内的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其他组织和个体经营者负责其管理使用区域的清扫、卫生保洁、垃圾清运等清洁工作,并落实污水处理的相关要求。第九条村(居)民负责其住宅庭院、房前屋后、承包管理的田地、林地、水池(窖)、坝塘等的清洁,按照要求处置生产生活垃圾、废弃物和污水,保持清洁卫生。第十条州、县(市)、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建立政府扶持、村集体经济组织投入、村民自筹、受益主体付费、社会资金支持的乡村清洁经费多元投入机制。第十一条村(居)民委员会、村(居)民小组通过村规民约(居民公约)、“一事一议”约定和收取保洁费、生活垃圾处理费,确定违反乡村清洁约定的处理措施,报乡(镇)人民政府备案。

保洁费、生活垃圾处理费应当专门用于乡村清洁工作,每年定期公布收支情况,接受群众监督。第十二条村(居)民小组等村(居)民组织通过民主程序,确定保洁方式、保洁员选配等方案,报村(居)民委员会同意后执行,并由村(居)民委员会报乡(镇)人民政府备案。

保洁员由村(居)民委员会或者村(居)民小组等村(居)民组织聘用,按照聘用约定支付报酬。第十三条县(市)、乡(镇)人民政府应当积极推行生活垃圾源头减量、分类投放、分类收集、集中转运处置,实现无害化、减量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

不具备集中收集、转运条件的,应当在当地环境容量范围内,合理选择经济、适用、环保、安全的工艺和技术进行处理。

收集、贮存、运输、利用、处置垃圾的单位和个人,应当采取防扬散、防流失和防渗漏措施。

② 大理白族自治州乡村清洁条例

第一条为了保护和改善乡村人居环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等法律法规,结合大理白族自治州(以下简称自治州)实际,制定本条例。第二条在自治州城镇建成区以外乡村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应当遵守本条例。
未建立环境卫生机构的镇驻地,参照本条例执行。第三条本条例所称乡村清洁是指乡村垃圾、污水、废弃物等的收集处理和日常管理。第四条乡村清洁遵循政府引导、村民主体、因地制宜、多元投入、注重实效的原则。第五条任何单位和个人有义务维护乡村清洁,有权劝阻、投诉、举报影响乡村清洁的行为。第六条自治州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乡村清洁宣传教育,增强公民环境保护意识,引导公民参与乡村清洁活动。
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应当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知识的宣传教育,增强学生参与乡村清洁活动的意识。
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和信息服务单位应当开展乡村清洁的公益宣传。第七条自治州、县(市)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乡村清洁工作的组织领导,主要职责是:
(一)制定推进乡村清洁的政策措施;
(二)制定乡村清洁基础设施建设规划;
(三)统筹建设垃圾无害化处置和污水处理设施;
(四)扶持乡村清洁基础设施建设;
(五)对乡村垃圾进行处置;
(六)鼓励支持社会投资主体参与乡村垃圾、畜禽粪便、废弃物、污水等处理设施的建设和运营管理;
(七)其他有关乡村清洁的事项。第八条自治州、县(市)人民政府乡村清洁办事机构负责对乡村清洁工作的统筹协调、监督管理和检查考核。第九条自治州、县(市)人民政府发展和改革、教育、财政、国土资源、环境保护、住房和城乡建设、交通运输、水务、农业、林业、卫生计生等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按照职责和分工做好乡村清洁工作。第十条乡(镇)人民政府负责组织实施辖区范围内的乡村清洁工作,主要职责是:
(一)制定和组织实施本乡(镇)的乡村清洁工作计划;
(二)结合村庄规划实施乡村清洁基础设施建设;
(三)对乡村垃圾进行转运、处置;
(四)对乡(镇)清洁设施进行维护和管理;
(五)对乡村清洁进行巡查,督促村(居)民委员会、自然村村民自治组织、村民小组和有关单位履行乡村清洁工作职责;
(六)对乡村清洁投入的资金、收取的费用和支出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七)其他有关乡村清洁的事项。第十一条村(居)民委员会、自然村村民自治组织、村民小组负责组织村民开展乡村清洁工作,主要职责是:
(一)统筹协调本村乡村清洁工作;
(二)通过民主决策、村规民约等方式建立乡村清洁管理制度;
(三)落实乡村清洁责任制;
(四)对乡村垃圾进行收集、处置;
(五)对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和公共厕所等进行日常维护和管理;
(六)其他有关乡村清洁的事项。第十二条乡村范围内的单位、企业、生产经营等场所,负责其管理范围内的清洁工作。第十三条村民负责其住宅庭院、房前屋后、承包田地的清洁,按照要求处置生产生活垃圾、废弃物和污水,保持清洁卫生。第十四条自治州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建立政府扶持、村集体经济组织投入、村民自筹、受益主体付费、社会资金支持的乡村清洁经费多元投入机制。
村(居)民委员会、自然村村民自治组织、村民小组通过村规民约、一事一议和有关规定收取保洁和生活垃圾处理费。
保洁和生活垃圾处理费应当专门用于乡村清洁工作,每年定期公布收支使用情况,接受群众监督。第十五条自然村村民自治组织、村民小组根据自然村居住人口数量等实际情况,在征求村民意见后提出保洁方式和保洁员数额意见,由村(居)民委员会报乡(镇)人民政府确定。
保洁员由村(居)民委员会或者自然村村民自治组织聘用,按照聘用约定支付报酬。第十六条单位和个人应当自觉维护乡村清洁,禁止下列行为:
(一)擅自在公共场所、乡村道路、田间堆放、弃置、倾倒垃圾、渣土等废弃物;
(二)擅自在公共场所、乡村道路打场晒粮、晾晒物品,堆放粪便、秸秆、建筑材料、杂物;
(三)在田间、沟渠、河流、池塘、水库、湖泊等弃置农药、化肥包装物,农用薄膜、育苗器具等农业生产废弃物;
(四)向沟渠、河流、池塘、水库、湖泊等直接排放粪便、污水,丢弃动物尸体,倾倒垃圾等废弃物;
(五)在非指定地点堆放、弃置、倾倒或者抛撒建筑垃圾。

③ 丽江市乡村清洁条例

第一条为了提升乡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促进乡村振兴,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丽江市实际,制定本条例。第二条本市行政区域内城市建成区以外的乡村清洁活动,适用本条例。第三条乡村清洁遵循政府主导、基层自治,社会参与、多元投入,因地制宜、统筹推进的原则。第四条市、县(区)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乡村清洁工作的组织领导,将乡村清洁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所需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

市、县(区)人民政府应当按照乡村清洁的需求,制定政策措施,建立长效机制,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建设生活垃圾、生产生活污水、建筑垃圾、农业废弃物的收集、处理等清洁设施。第五条市、县(区)人民政府农业农村部门应当制定推进乡村清洁工作的实施计划和具体措施,负责乡村清洁工作统筹协调、服务指导和监督检查。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乡村振兴、自然资源和规划、住房和城乡建设、生态环境、发展改革、卫生健康、教育体育、交通运输、水务、林草等相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乡村清洁工作。第六条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负责本辖区的乡村清洁,履行下列职责:

(一)制定和组织实施乡村清洁工作计划;

(二)组织开展垃圾清扫、收集、转运、处理和公厕管护,组织收集、处理被随意丢弃的死亡畜禽尸体并溯源;

(三)建立落实乡村清洁日和巡查、举报等制度;

(四)划分乡村清洁责任区并监督执行;

(五)维护和管理乡村清洁设施、设备;

(六)指导村(居)民委员会和辖区内有关单位开展乡村清洁工作;

(七)其他有关乡村清洁的事项。第七条村(居)民委员会应当通过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制定乡村清洁管理制度,协助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做好本区域内的乡村清洁工作。第八条乡村集贸市场、公共活动场所、食品生产经营、畜禽养殖、废品收购点、垃圾转运站、垃圾处理场、客栈、餐馆、超市、酒店等场所的经营管理者,应当制定环境卫生保洁和消杀工作制度,落实老鼠、蟑螂、苍蝇、蚊虫等病媒生物的防治措施。第九条村(居)民负责其住宅庭院、房前屋后、承包使用或者管理的田地、林地、果园、池塘等的清洁工作。

鼓励村(居)民积极参加乡村清洁公益性活动。第十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因地制宜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工作,逐步实现乡村生活垃圾处理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

各级人民政府、村(居)民委员会可以委托市场主体负责乡村生活垃圾的清扫、收集、转运和处理工作。

生活垃圾的收集、转运和处理应当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相关单位和个人应当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扬散、流失和渗漏。第十一条县(区)、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统筹推进乡村公厕和户厕无害化改造建设。

新建、改建、扩建农村住房的,应当配建卫生户厕。第十二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农村部门应当推广生态农业、绿色植保和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等农业清洁生产技术,提高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水平,促进农业环境改善。

从事农业种植应当科学、合理施用化肥和农药,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可降解、无害农用薄膜,及时安全处置化肥农药包装物以及农用薄膜、苗盘等农业废弃物。

鼓励建设符合标准的可堆肥垃圾处理设施,对可堆肥垃圾进行资源化利用。鼓励村(居)民采取直接还田、堆肥、生产沼气等方式就地就近处理可堆肥垃圾。第十三条乡村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应当建设污染防治配套设施并确保正常运转,鼓励实施种养结合循环模式,实现畜禽粪便、污水等废弃物就近就地资源化利用。

鼓励畜禽散养户实行人畜分离,对家禽家畜进行圈养,采取粪肥还田等方式,对畜禽养殖废弃物进行综合利用。

畜禽养殖专业户、畜禽散养户应当及时对畜禽粪便、污水等进行收集、贮存、清运,不得污染环境。第十四条市、县(区)人民政府应当因地制宜,科学划定建筑垃圾收纳场所或者建筑垃圾临时堆放点,采取措施规范和监督乡村建筑垃圾处置。

鼓励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建筑垃圾可以由垃圾产生者以再利用或者就地就近填埋等方式自行处理,但不得影响他人和公共利益,不得破坏环境;确实不具备自行处理条件的,应当投放至市、县(区)人民政府划定的建筑垃圾收纳场所或者建筑垃圾临时堆放点。

④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乡村清洁条例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改善乡村人居环境,保持乡村人居环境干净整洁有序,实现乡村美丽宜居宜业,推进乡村生态文明建设,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以下简称自治州)实际,制定本条例。第二条自治州直属县(市)、塔城、阿勒泰地区的乡村、国营农牧场(村队)等适用本条例。第三条本条例所称乡村清洁是指对乡村道路、公共区域、林带、农田、草场、水渠、住宅庭院、房前屋后等进行的环境卫生整治以及对生产、生活垃圾、污水、废弃物等的收集处理和日常管理活动。第四条乡村清洁遵循统筹规划、政府引导、村民主体、全社会参与、因地制宜、综合整治的原则。第五条自治州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建立政府扶持、村集体经济组织投入、社会资金参与的乡村清洁经费投入机制。

自治州鼓励和支持社会投资主体参与乡村垃圾、畜禽粪便、废弃物、污水等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运营管理和资源化利用。

自治州鼓励有关部门、社会组织和个人通过捐资捐物、结对帮扶等形式,支持乡村清洁工作。第六条建立政府、村集体、村民等各方共商、共建、共管、共评、共监、共享的清洁管理机制,保障村民的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第七条自治州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把培育乡村文明健康生活方式作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开展多种形式的乡村清洁宣传教育,倡导有利于环境保护和清洁卫生的生产、生活方式,组织村民参与美丽家园建设。第八条乡村水域应当按照河(湖、库)长制进行保护管理。第九条自治州鼓励、倡导单位和个人参加乡村爱国卫生劳动。第十条任何单位和个人有义务维护乡村清洁,有权制止、投诉、举报破坏乡村清洁的行为。

县(市)、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建立监督举报制度,及时查处破坏乡村清洁的行为。第二章规划和管理第十一条自治州县(市)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本行政区域内乡村清洁工作的组织领导,主要职责是:

(一)编制或修订村庄建设规划;

(二)制定并组织实施乡村人居环境整治实施方案;

(三)统筹规划并建设乡村垃圾无害化处置和污水处理设施;

(四)扶持乡村清洁基础设施建设;

(五)建立健全乡村垃圾、污水、废弃物等收运处置体系;

(六)统筹协调、监督管理乡村清洁工作;

(七)其他有关乡村清洁的事项。第十二条乡(镇)人民政府负责组织实施辖区范围内的乡村清洁工作,主要职责是:

(一)制定并组织实施本乡(镇)的乡村清洁工作计划;

(二)结合村庄规划实施乡村清洁基础设施建设;

(三)转运、处置乡村垃圾;

(四)维护和管理乡(镇)清洁设施;

(五)监督乡村清洁工作,督促有关单位履行乡村清洁工作职责;

(六)其他有关乡村清洁的事项。第十三条村民委员会负责本村清洁工作,主要职责是:

(一)统筹协调本村清洁工作;

(二)宣传、教育、引导本村居民保持环境卫生;

(三)通过民主决策、村规民约等方式建立本村清洁管理制度;

(四)组织本村居民落实清洁责任制;

(五)落实联户长的清洁管理责任;

(六)通过一事一议方式决定本村清洁重大事项;

(七)对本村道路两侧、庭院门外的绿化区域进行规划、统一管理;

(八)制定本村畜禽管理制度并组织实施;

(九)做好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和公共厕所等日常维护和管理;

(十)组织开展公益卫生活动;

(十一)对违反本条例禁止性规定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批评教育;

(十二)其他有关乡村清洁的事项。第十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发改、教育、财政、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住房和城乡建设、交通运输、水利、农业农村、林业和草原、畜牧兽医、卫生健康、文化和旅游、应急管理等有关行政部门按照职责和分工做好乡村清洁工作。

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应当对学生进行生态环境保护知识的宣传教育,引导学生参与乡村清洁活动。第十五条自治州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推行生活垃圾分类收集、集中转运处置,逐步实现垃圾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处理。

县(市)人民政府生态环境行政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根据乡村经济条件、地理位置等实际情况,确定乡村垃圾“村收集、乡(镇)转运、县处理”模式,统筹规划并建设乡村垃圾处置场所。

⑤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乡村清洁条例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改善乡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州实际,制定本条例。第二条本州行政区域内的乡村清洁活动适用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乡村清洁,是指乡村生产、生活垃圾及污水、人畜粪污和农业废弃物等的收集处理和村容村貌的日常维护、清洁卫生等活动。第三条乡村清洁应当遵循政府主导、村民自主、社会参与、多元投入、注重实效、因地制宜的原则。第四条州、县(市)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乡村清洁工作的组织领导,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建设乡村清洁设施,鼓励和支持社会主体参与乡村清洁设施建设与管理。

农业农村主管部门负责村庄清洁行动工作的统筹协调、监督管理、检查考核。

生态环境、自然资源、住房和城乡建设、卫生健康、发展和改革、交通运输、水务、林业、教育、财政等主管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共同做好乡村清洁工作。

广播电视、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媒体,应当加强乡村清洁工作的公益宣传和舆论监督。第五条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负责组织实施辖区范围内的乡村清洁工作,指导和督促村(居)民委员会履行好相关职责。

村(居)民委员会负责组织村(居)民开展乡村清洁工作,制定和完善村规民约、卫生公约等清洁卫生制度,做好清洁卫生的日常维护。

村(居)民委员会及其村(居)民小组负责组织村(居)民做好村寨内道路、河道、水渠、广场等公共区域的清洁工作。

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负责其管理、使用范围内的清洁工作。第六条村(居)民应当履行清洁义务,按照要求处置产生的生产生活垃圾、污水等,保持各自住宅房前屋后、庭院等的环境清洁卫生。第七条农贸市场、废旧物品收购站、旅游景区、餐馆、商店、酒店等场所的管理者、经营者,负责各自范围内的清洁卫生工作。第八条单位和个人均有义务维护乡村清洁,对有损乡村清洁的行为有权进行劝阻、举报。第九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建立政府扶持、村集体经济组织投入、村民自筹、产生者付费、社会资金支持的乡村清洁经费多元化投入机制。第二章设施建设第十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按照乡村清洁的要求,规划、建设和配备生产生活垃圾、污水、人畜粪污、农业废弃物的收集、清运、处理等清洁设施、设备,完善区域性集中处置设施场所。第十一条自然村寨、社区应当结合实际,集中或者分散处理生产生活污水。提倡因地制宜,采取人工湿地和微动力或者无动力生态处理等适宜方式处理排放。已经建成公共排污管网的,应当将污水接入排污管网处理排放。

新建的农村集中居住区,应当统一规划建设雨污分流管网和污水处理设施。第十二条鼓励和支持对村(居)民住宅进行环境卫生改造。

村(居)民在新建、改建住房时,应当配套建设卫生厕所。第十三条乡(镇)和村(居)所在地等人员活动较为密集的场所应当规划建设卫生公厕等公共服务设施,向公众开放并保持日常清洁。第十四条新建、改建、扩建畜禽养殖场、畜禽屠宰场,应当配套建设粪污收集处置设施并正常运转。第三章运行维护第十五条县(市)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和完善乡村生产生活垃圾城乡统筹收运处置机制,实现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第十六条乡村生产生活垃圾由住(用)户及时清扫、定点放置,村(居)负责收集,乡(镇)、街道办事处负责转运,县(市)负责处理。暂不具备转运条件的偏远乡村,可以因地制宜就近就地利用或者妥善处理。第十七条因地制宜推行垃圾分类制度,普及、培训分类知识,根据条件加快实施乡村生产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

住(用)户投放垃圾前应当进行初步分类,将易腐垃圾、可燃烧物等充分回收利用与减量化处理。第十八条单位和住户应当将建设、装修房屋过程中产生的建筑垃圾堆放到指定地点。不得在非指定地点倾倒、抛撒或者堆放建筑垃圾。第十九条垃圾的投放、收集、贮存、运输、处理等环节应当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扬散、流失和渗漏,避免造成二次污染。第二十条提倡垃圾桶装化,及时定点投放到垃圾收集池、箱。

倡导、鼓励就地取材和就简就便使用竹木制品、藤草制品、纸袋布袋等可降解绿色环保包装物,减少塑料袋等一次性塑料制品的使用。

鼓励和支持使用有机肥、生物农药、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可降解农用薄膜,推行生态环保、清洁安全的农业生产技术,减少农业面源污染,促进生态环境恢复和改善。

⑥ 社会实践清洁乡村1000字以上的心得体会

构思和特色

⑦ 连云港市乡村清洁条例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改善乡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第二条本市城市化地区以外的乡村清洁活动,适用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乡村清洁,是指乡村生活垃圾、生活污水、人畜粪污和农业废弃物等的收集处理和村容村貌的日常维护。第三条乡村清洁遵循政府主导、村民主体、社会参与、多元投入的原则。第四条市、县(区)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乡村清洁工作的组织领导,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建设乡村清洁设施,鼓励社会主体参与乡村清洁设施建设与管理。

乡(镇)人民政府负责组织实施辖区范围内的乡村清洁工作,指导和督促村民委员会履行乡村清洁职责。第五条农业农村主管部门负责乡村清洁工作的统筹协调、监督管理、检查考核。

发展和改革、生态环境、城市管理、住房和城乡建设、交通运输、水利、卫生健康等主管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共同做好乡村清洁工作。第六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乡村清洁工作的宣传教育,倡导绿色、低碳、健康的生活方式。

乡(镇)人民政府、村民委员会应当普及乡村清洁法律法规和科学知识,引导村民主动参与乡村清洁活动。

广播电视、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媒体,应当加强乡村清洁工作的公益宣传。第二章清洁设施第七条市、县(区)人民政府应当按照乡村清洁的要求,规划和建设生活垃圾、生活污水、人畜粪污、农业废弃物的收集、处理等清洁设施。第八条乡(镇)人民政府应当根据规划和污水水量、经济发展水平等确定乡村生活污水收集、处理方式,建设污水处理设施。第九条新建的农村集中居住区,应当统一建设雨污分流管网和处理设施,并配备符合要求的垃圾分类收集设施。第十条鼓励逐步实施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

具备条件的乡(镇)按照垃圾分类要求配备垃圾收集、处理设施。第十一条市、县(区)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实施乡村户用厕所无害化改造工作,合理规划、建设无害化卫生公厕。

乡(镇)人民政府负责具体实施乡村厕所无害化改造工作。

新建、改建、扩建农村住房的,应当配套建设无害化卫生厕所。第十二条乡(镇)人民政府、村民委员会负责乡村卫生公厕、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等乡村清洁设施的日常管理和维护。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损坏、拆除垃圾箱(桶)、乡村卫生公厕、垃圾处理设施等乡村清洁设施,或者擅自改变其用途。第三章清洁规范第十三条村民负责其住宅庭院、房前屋后以及承包的田地、山林、水塘、滩涂等区域的清洁工作。

村民委员会负责村庄内道路、河道、水渠、广场等公共区域的清洁工作。

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负责其管理、使用范围内的清洁工作。第十四条乡村清洁实行保洁员制度。

乡(镇)人民政府、村民委员会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和相关规定,确定保洁方式和保洁人员的聘用。第十五条县(区)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和完善农村生活垃圾城乡统筹收运处置机制,实现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处理。

收集、贮存、运输、利用、处置垃圾的单位和个人,应当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扬散、流失和渗漏。第十六条实行生活垃圾分类管理的区域,单位和个人应当按照分类管理的规定将生活垃圾投放在相应的垃圾收集设施内,不得乱倒、乱放。

废弃含汞荧光灯、铅酸蓄电池、含汞温度计、电子类产品等有毒有害垃圾应当单独收集,运送至相关废物处理中心或者按有关规定处理。第十七条乡村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应当按照有关规定,配套建设粪污收集处置设施并正常运转,鼓励实施种养结合循环模式,推进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畜禽养殖专业户、畜禽散养户应当及时对畜禽粪便、污水等进行收集、贮存、清运,不得污染环境。

鼓励和支持畜禽养殖专业户、畜禽散养户采取粪肥还田等方式,对畜禽养殖废弃物进行综合利用。第十八条农业生产经营者应当科学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农用薄膜、秧盘等,及时清理、回收各类农业废弃物,防止污染环境。

鼓励农业生产经营者使用有机肥、生物农药、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可降解农用薄膜,推广生态环保、清洁安全的农业生产技术,促进农村生态环境改善。

⑧ 清洁乡村工作总结怎么写

改善人居环境,建设秀美乡村。
自镇党委、政府部署“清洁家园”活动以来,我们**村响应号召,积极行动,把环境整治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将环境治理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在镇党委政府的指导和支持下,在全体村民的努力下,村庄环境卫生得到极大改观,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提高认识,充分发动干群积极参与
环境卫生是一个地方的形象和脸面,也是一个地方发展环境和文明程度的直接体现。我坚信没有不自觉的村民,只有不得力的干部。自镇党委政府部署“清洁家园”活动后,我村迅速召开村组干部会议布置此项工作,明确任务,明确责任。同时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广播、座谈会、张贴清洁家园倡议书等多种方式、多种渠道宣传活动的意义,统一思想,激发调动干群的积极性,把清洁家园美化环境活动当作大事、硬事,更当作好事、实事、惠民心的事来做,齐心协力,共建美好家园。为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创造了一个良好的舆论氛围。
二.统筹安排,扎实推进环境卫生整治
根据我们村实际情况,在与群众广泛商讨的基础上,我们明确了工作思路,确定了工作重点。 一是组织群众,对村组道路和房前屋后的垃圾进行清理,同时筹集资金三万元,兴建了6个垃圾填埋场,建立了村里生活垃圾收集、转运、处理运行机制,为以后的垃圾处理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二是投入资金一万元,因地制宜的清理污水垃圾沟渠2000米,在净化了沟渠水质环境的同时,为以后的水利灌溉做了一定的准备。对群众反映强烈的桂西沟污染问题,我村计划聘请专人对桂西沟进行管理,坚持责任到岗,任务到人。
三.破解难题,建立环境整治长效机制
环境卫生不是形象工程,开展“清洁家园”活动的目的在于切实改善农村环境,必须建立长效机制,做到全民参与。为了保障此次清洁家园活动的长效性,我们探索建立了一套环境整治的长效机制。由群众每户每年出资50元作为经费,村委会出面聘请了2名保洁员,签订合同,每三天清理垃圾一次。同时严格考核,由村委会每周检查考核,落实巩固清洁家园的成果。群众是做好农村保洁工作的主体,下阶段,我们将继续做好宣传工作。通过各种渠道广泛宣传和普及农村环境保护知识,使之家喻户晓,人人参与,达到用思想指导行动,用行动改变习惯的目的。同时,继续完善长效保洁机制,制定村级考核办法,做到责任明确、有章可循,力争我村人居环境再上新台阶!
谢谢!

⑨ 保山市乡村清洁条例

第一条为了促进乡村清洁,改善乡村人居环境,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动乡村振兴,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保山实际,制定本条例。第二条本市除纳入城市综合管理区域以外的乡村垃圾、污水、废弃物的清扫、收集、处理等乡村清洁管理活动适用本条例。第三条乡村清洁工作遵循政府主导、基层自治、多元投入、全民参与的原则。第四条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乡村清洁工作的领导,将乡村清洁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年度计划,所需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

市、县(市、区)、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建立政府投入、村集体支持、受益主体付费、社会资金参与的乡村清洁经费多元投入机制。第五条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对乡村清洁工作实施动态管理和监督,履行下列职责:

(一)制定推进乡村清洁的政策措施和乡村清洁基础设施建设规划;

(二)建设垃圾处置和污水处理等乡村清洁基础设施并保障其正常运行,配备卫生保洁专用设施设备;

(三)综合整治农村水系,治理农村污水;

(四)支持社会投资主体参与乡村清洁基础设施建设、运营管理和资源化利用;

(五)通过政府购买服务聘请乡村清洁服务商等方式,为乡村清洁提供专业化、标准化服务;

(六)创新乡村清洁管理机制,推广使用垃圾、污水处理新技术;

(七)其他有关乡村清洁的事项。第六条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负责组织实施本行政区域内的乡村清洁工作,履行下列职责:

(一)制定和组织实施乡村清洁工作计划;

(二)组织或者协助实施乡村清洁基础设施建设;

(三)确定保洁方式和服务标准;

(四)组织开展垃圾的清扫、分类收集、转运和处理;

(五)治理农村污水;

(六)组织开展乡村卫生整治和清洁公益活动,维护公共场所清洁;

(七)组织清理乡村河流、池塘、沟渠、道路等的垃圾、淤泥、污水;

(八)督促、指导村(居)民委员会和有关单位履行乡村清洁工作职责;

(九)对乡村清洁投入的资金、收取的费用和支出情况进行监督;

(十)建立、落实乡村清洁监督和举报等制度;

(十一)其他有关乡村清洁的事项。第七条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农业农村行政主管部门负责乡村清洁工作的统筹协调、督促指导和监督检查。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乡村清洁的相关工作。第八条村(居)民委员会应当通过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制定乡村清洁管理制度,落实乡村清洁责任制,做好辖区范围内的乡村清洁工作。第九条村(居)民负责其入户道路、住宅庭院、房前屋后、承包管理的田地、林地、水池(窖)、坝塘等区域的清洁。

按照要求建设卫生厕所和处理污水,对所产生的垃圾分类后投放至指定场所。第十条机关、企事业单位、其他组织和个体经营者负责其管理和使用区域的清洁工作,对所产生的垃圾应当进行分类处理。第十一条节庆、文体、喜庆和丧葬等活动产生的垃圾,由活动组织者负责及时清扫保洁。第十二条市、县(市、区)、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因地制宜推广乡村垃圾源头减量、分类投放、分类收集、集中转运处置,实现无害化、减量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第十三条市、县(市、区)、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合理设置乡村公共卫生厕所,推进乡村公共卫生厕所建设、改造和管理。第十四条市、县(市、区)、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及其有关部门应当采取措施,推进废旧农膜和农药等农业投入品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

鼓励、支持农业生产经营者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可降解、无污染农用薄膜,推广生态农业、绿色植保等农业清洁生产技术。

农药、化肥等农用化学物品的包装物以及农用薄膜、育苗器具等农业废弃物应当根据规定及时处置。第十五条乡村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应当按照规定配套建设粪污收集处置设施并正常运转。

畜禽养殖专业户、畜禽散养户应当及时对畜禽粪便、污水等进行科学处置,不得污染环境。

鼓励实施种养结合循环模式,推进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⑩ 广西壮族自治区乡村清洁条例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持续改善乡村人居环境,统筹城乡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自治区实际,制定本条例。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本自治区城市建成区以外的乡镇、村屯、农林场。

前款规定区域内的所有单位和个人,都应当遵守本条例。第三条乡村清洁工作应当遵循政府引导、村民主体、多元投入、奖惩结合、因地制宜、务求实效的原则。第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乡村清洁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长效的资金投入机制,加大资金投入,扶持乡村清洁设施建设。

乡镇人民政府具体组织实施乡村清洁工作。第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发展改革、教育、财政、国土资源、环境保护、建设(规划)、交通运输、水利、农业、林业、卫生、新闻出版广电、水产畜牧兽医等有关行政主管部门依照各自职责做好乡村清洁相关工作。第六条村民委员会负责组织村民开展清洁家园、清洁水源、清洁田园、绿化美化村容村貌等乡村清洁活动。

农林场经营管理单位负责组织开展农林场的清洁活动,其他单位负责开展管辖范围内的清洁活动。第七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义务维护乡村环境卫生,有权制止、投诉、举报影响乡村环境卫生的行为。

县(市、区)、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建立乡村清洁监督举报制度,设立并公布举报信箱、投诉电话和其他联系方式,及时查处影响乡村环境卫生的行为。第八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以及有关部门综合运用检查、考核等方式,对乡村清洁工作实施动态监督和管理。第二章乡村清洁设施第九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乡村清洁设施规划与建设管理工作,合理布局、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建设乡村卫生厕所、垃圾和污水处理等乡村清洁设施,配备符合要求的卫生保洁专用设施、设备。

鼓励和支持具备条件的乡村建设沼气池等设施,综合处置乡村垃圾、畜禽养殖废弃物、农作物秸秆等生产、生活废弃物。第十条乡村卫生厕所、垃圾和污水处理等乡村清洁设施应当符合国家和自治区的强制性技术规范和标准。第十一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建设(规划)、卫生等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职责分工,对乡村卫生厕所、垃圾和污水处理等乡村清洁设施运行、管护进行技术指导和监督检查。

村民委员会应当指定人员对乡村卫生公厕、垃圾和污水处理等乡村清洁设施进行日常管理和维护。第十二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损坏、擅自拆除、擅自关闭乡村卫生公厕、垃圾和污水处理等乡村清洁设施,或者擅自改变其用途。第三章乡村清洁规范第十三条村民委员会根据本村实际情况组织制定和完善乡村清洁村规民约,将下列事项纳入村规民约的内容:

(一)保洁员的雇用、保洁费的筹集和使用;

(二)村民清扫打理自家庭院、房前屋后卫生的行为规范;

(三)生产、生活废弃物的处理规范;

(四)维护乡村公共环境卫生的行为规范;

(五)爱护乡村清洁设施的行为规范;

(六)违反乡村清洁村规民约的处理措施。第十四条村民委员会、村民小组应当建立日常卫生保洁制度,按照谁受益谁付费的原则和村规民约向有关单位和个人收取保洁费。经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村民委员会、村民小组可以从村集体经济所得收益中提取一定比例用于本村屯日常卫生保洁。

县级人民政府对乡村日常卫生保洁给予适当补助。

保洁费应当专款专用,其收取和使用应当至少每季度公布一次,接受村民监督。第十五条乡镇人民政府根据乡村地域面积、居住人口数量等实际情况,在征求村民委员会和村民意见后确定保洁员配备比例;县级人民政府根据实际情况可以对保洁员配备比例进行平衡。

保洁员由村民委员会或者村民小组雇用。村民委员会或者村民小组按照约定向保洁员支付劳务报酬,并对其工作情况进行监督。

保洁员主要承担以下职责:

(一)乡村公共区域的清扫保洁;

(二)生活垃圾收集、分类和清运;

(三)乡村清洁设施的日常维护;

(四)协助村民委员会或者村民小组收取保洁费;

(五)乡村清洁的日常宣传教育;

(六)制止、举报影响乡村环境卫生的行为。

热点内容
福建教育督导条例 发布:2025-01-25 01:27:36 浏览:234
法院专送邮箱 发布:2025-01-25 01:23:34 浏览:174
法学考公务员占优势吗 发布:2025-01-25 01:21:23 浏览:780
劳动法对入职人员 发布:2025-01-25 00:47:14 浏览:966
人社系统开展法治建设的重大行政决策制度 发布:2025-01-25 00:25:04 浏览:506
广东省劳动保障监察条例2014 发布:2025-01-24 23:51:00 浏览:788
法学论文的格式 发布:2025-01-24 23:50:58 浏览:286
微法院垃圾 发布:2025-01-24 23:32:58 浏览:288
刑法体系分为 发布:2025-01-24 23:13:43 浏览:563
替身的道德 发布:2025-01-24 22:55:16 浏览: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