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有技术法律法规
㈠ 中国特许经营的有关法律法规有哪些
特许加盟作为一种重要的营销方式和连锁经营的主要形式之一,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正在成为国内企业实现低成本高速度扩张的重要手段,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良好的发展前景。为规范特许加盟活动的开展,我国商业服务业特许经营活动的行业主管部门先后颁布了商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已废止)、商业特许经营管理条例、商业特许经营信息披露管理办法、商业特许经营备案管理办法。
(一)商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原国内贸易部于1997年11月14日发布商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试行()。这是一个启蒙性的法规,对于宣传、普及特许经营模式具有历史性意义。试行办法的显著特点是对商业特许经营进行了准确的定义,明确了特许经营合同主体资格、特许经营合同的基本内容以及合同当事人的基本权利义务。该试行办法规定“本办法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商业(包括餐饮业、服务业)特许经营活动的企业、个人或其他经济组织”,而不适用于境外投资人及外资企业在中国内地从事商业特许经营活动,中国商业特许经营领域对外国投资人或外资企业是封闭的。中国于2001.年12月11日加入WTO,承诺在三年内开放市场准入。商务部于2004年12月31日发布商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2005年2月1日起实施。该办法具有如下特点:
(1)明确了特许经营当事人的条件,不仅对特许人的资格有了明确的规定,而且要求被特许人必须是“依法设立的企业或者其他经济组织”,强调了参加特许经营活动的经营主体性。
(2)通过强化特许人的义务,明确中国商业特许经营的特点是经营方式提供型,而不是产品提供型。特许人在将特许经营权授予被特许人使用时,应“提供代表该特许经营体系营业象征的经营手册”,并“为被特许人提供开展特许经营所必需的销售、业务或技术上的指导,培训及其他服务”。
(3)除规定特许经营合同的主要条款外,还专门规定了特许经营合同终止后特许经营合同的“余后效力”,即竞业禁止内容。
(4)拟制了信息披露制度,对特许人应当披露的信息内容作了明确的规定。
(5)为了规范特许经营市场秩序,防止以特许经营虚假广告形式坑害加盟商的行为发生,要求特许人发布广告宣传的信息必须具有真实性。
(6)根据中国政府加入WTO的承诺,商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明确取消了外商投资企业从事商业特许经营的市场准入限制,设立了外资企业从事商业特许经营活动的特别行政许可制度。商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的颁布其立法方向符合国际特许经营立法的趋势,是中国特许经营立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二)商业特许经营管理条例国务院于2007年2月6日发布商业特许经营管理条例,2007年5月1日起实施。商务部于2004年颁布的商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同时作废。商业特许经营管理条例是中国特许经营立法走向成熟的标志,也是具有强制执行力的行政法规。商业特许经营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主要确立了五个方面的制度。
(1)明确了特许人从事特许经营活动应当具备的条件。具体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只有企业可以作为特许人从事特许经营活动,其他单位和个人不得作为特许人从事特许经营活动,第二,要求特许人从事特许经营活动应当拥有成熟的经营模式,并具备为被特许人持续提供经营指导、技术支持和业务培训等服务的能力,第三,规定特许人从事特许经营活动应当拥有至少2个直营店,并且经营时间超过1年。第三方面的条件,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两店一年”要求,主要目的是防止一些企业利用特许经营进行欺诈。同时,直营店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便于其他经营者从直营店的经营中较为直观地了解特许人的品牌、经营模式、经营状况等。
(2)规定了特许人的信息披露制度。特许人的信息披露,对于保证被特许人及时、全面、准确地了解、掌握有关情况,在充分占有信息的基础上做出适当的投资决策,防止上当受骗,非常关键。因此,有特许经营立法的国家都把信息披露作为核心制度。条例借鉴国际通行做法,专设“信息披露”一章,明确规定特许人应当建立并实行完备的信息披露制度,在订立特许经营合同之日前至少30日,以书面形式向被特许人提供有关信息和特许经营合同文本,并明确规定了特许人应当提供的信息内容。条例还对特许人提供的信息应当真实、完整、准确,不得遗漏有关信息或者提供虚假信息做出了明确规定。
(3)确立了特许人备案制度。由于从事特许经营活动是当事人的民事权利,政府不宜对其实行行政许可,但又需要对其经营活动进行监督管理,以维护市场秩序。为了便于商务主管部门及时了解、掌握特许人的数量等有关情况,有针对性地对特许经营活动进行规范、监督,也为了有助于潜在的投资者了解特许人的基本情况,做出恰当的投资决策,同时有利于形成对特许人的社会监督,条例确立了特许人备案制度。明确规定特许人应当自首次订立特许经营合同之日起15日内,向商务主管部门备案,并规定了备案的程序以及备案时应当提交的文件、资料。商务主管部门收到特许人提交的符合规定的文件、资料后,应当予以备案,通知特许人,并将备案的特许人名单在政府网站上公布和及时更新。
(4)对规范特许经营合同作了规定。特许经营合同是明确特许人和被特许人之间权利义务的依据。特许经营活动在实践中出现的不少问题和纠纷,与特许经营合同不够规范有直接关系。为此,条例从三个方面做了规定:第一,特许人和被特许人应当采用书面形式订立特许经营合同,并明确了特许经营合同应当包括的主要内容,第二,借鉴其他国家的做法,规定特许人和被特许人应当在特许经营合同中约定,被特许人在合同订立后一定期限内,可以单方解除合同,第三,除被特许人同意的情况外,特许经营合同约定的特许经营期限应当不少于3年。
(5)规定了特许人和被特许人的行为规范。条例针对特许经营活动本身的特点以及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重点对特许人的行为规范作了规定。比如,特许人应当向被特许人提供特许经营操作手册,特许人应当按照合同约定的用途使用向被特许人收取的推广、宣传费用,特许人在推广、宣传活动中不得有欺骗、误导的行为等。对被特许人的行为规范,条例也做了相应规定,主要是被特许人未经特许人同意,不得向他人转让特许经营权,被特许人不得向他人泄露或者允许他人使用其所掌握的特许人的商业秘密。
(三)我国特许经营其他法律我国于2007年5月1日起施行商业特许经营信息披露管理办法,2012年2月1日起施行商业特许经营备案管理办法,对特许经营的信息披露和备案管理工作做了进一步规定。
㈡ 我国<公司法>中关于 以 专利技术或者专有技术 入股有什么规定
最高比例可达70%,这是新公司法的规定,你看的是老的公司法,但要找评估机构评估才行。新公司规定,现金出资最低30%,其他的都已经没有限制了。
㈢ 专有技术使用权转让属于财产转让吗
法律分析:不属于。特许权使用费所得,是指个人提供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非专利技术以及其他特许权的使用权取得的所得;提供著作权的使用权取得的所得,不包括稿酬所得。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
第十条 专利申请权和专利权可以转让。 中国单位或者个人向外国人、外国企业或者外国其他组织转让专利申请权或者专利权的,应当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办理手续。 转让专利申请权或者专利权的,当事人应当订立书面合同,并向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登记,由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予以公告。专利申请权或者专利权的转让自登记之日起生效。
第十二条 任何单位或者个人实施他人专利的,应当与专利权人订立实施许可合同,向专利权人支付专利使用费。被许可人无权允许合同规定以外的任何单位或者个人实施该专利。
㈣ 我国保护知识产权相关法律法规主要有哪些
关于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
一、综合类:
《民法通则》第五章第三节“知识产权”。
《刑法》分则第三章第七节“侵犯知识产权罪”;
高法院、高检院关于办理侵犯知识产权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合同法》第十八章“技术合同”。《对外贸易法》第五章“与对外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保护”。
二、商标权类:
《商标法》及其实施条例。
高法院关于审理商标案件有关管辖和法律适用范围问题的解释;
高法院关于审理商标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驰名商标认定和保护规定》;《集体商标、证明商标注册和管理办法》。
三、专利权类:
《专利法》及其实施细则。
高法院关于审理专利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若干规定;
高法院关于对诉前停止侵犯专利权行为适用法律问题的若干规定。
《国防专利条例》。
四、著作权类:
《著作权法》及其实施条例。
高法院关于审理著作权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高法院关于审理计算机网络著作权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高法院关于审理涉及计算机网络域名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著作权集体管理条例》;
《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
《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
五、商业秘密类:
《反不正当竞争法》。
《关于禁止侵犯商业秘密行为的若干规定》。
六、植物新品种权类:
《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及其实施细则(农业部分、林业部分)。
高法院关于审理植物新品种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解释。
七、特殊标志类:
《特殊标志管理条例》;
《奥林匹克标志保护条例》;
《世界博览会标志保护条例》。
八、地理标志类:
《商标法》。
《集体商标、证明商标注册和管理办法》。
《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
九、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专有权类:
《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保护条例》及其实施细则。
高法院关于开展涉及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案件审判工作的通知。
《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保护条例》。
十、其他类:
《知识产权海关保护条例》;
《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知识产权海关保护条例的实施办法》。
《展会知识产权保护办法》。
(4)专有技术法律法规扩展阅读:
知识产权主要类型:
1、商标权
是指商标主管机关依法授予商标所有人对其注册商标受国家法律保护的专有权。商标是用以区别商品和服务不同来源的商业性标志,由文字、图形、字母、数字、三维标志、颜色组合或者上述要素的组合构成。
2、专利权与专利保护
是指一项发明创造向国家专利局提出专利申请,经依法审查合格后,向专利申请人授予的在规定时间内对该项发明创造享有的专有权。根据我国,发明创造有三种类型,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
3、商号权
即厂商名称权,是对自己已登记的商号(厂商名称、企业名称)不受他人妨害的一种使用权。
企业的商标权不能等同于个人的姓名权(人格权的一种)。此外,如原产地名称、专有技术、反不正当竞争等也规定在巴黎公约中,但原产地名称不是智力成果,专有技术和不正当竞争只能由反不当竞争法保护,一般不列入知识产权的范围。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人大网-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
㈤ 技术进口的法律规定
第一条 为促进我国技术进口的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技术进出口管理条例》,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凡列入《中国禁止进口限制进口技术目录》(另行发布)中禁止进口的技术,不得进口。
第三条 国家对限制进口的技术实行许可证管理,凡进口列入《中国禁止进口限制进口技术目录》中限制进口技术的,应按本办法履行进口许可手续。
第四条 属于本办法第三条规定的限制进口技术的进口许可由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以下简称外经贸部)会同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家经贸委)管理。
第五条 技术进口经营者进口本办法第三条所规定的限制进口技术时,应填写《中国限制进口技术申请书》(以下简称《申请书》,见附表一),报送外经贸部履行进口许可手续。
第六条 外经贸部自收到《申请书》之日起30个工作日内,会同国家经贸委分别对技术进口项目进行贸易审查和技术审查,并决定是否准予进口。
因申请材料不完备、申请内容不清或其它申请不符合规定的情形,退回申请人修改或补充的,申请人重新申请或补充最后材料之日为收到申请日。
第七条 限制进口技术的贸易审查应包括以下内容:
(一)是否符合我国对外贸易政策,有利于对外经济技术合作的发展;
(二)是否符合我国对外承诺的义务。
第八条 限制进口技术的技术审查应包括以下内容:
(一)是否危及国家安全或社会公共利益;
(二)是否危害人的生命或健康;
(三) 是否破坏生态环境;
(四) 是否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有利于促进我国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有利于维护我国经济技术权益。
第九条 进口申请获得批准后,由外经贸部颁发统一印制和编号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技术进口许可意向书》(以下简称《技术进口许可意向书》,见附表二)。技术进口经营者取得《技术进口许可意向书》后,可对外签订技术进口合同。
第十条 技术进口经营者签订技术进口合同后,应持《技术进口许可意向书》、合同副本及其附件、签约双方法律地位证明文件到外经贸部申请技术进口许可证。
第十一条 外经贸部应自收到本办法第十条所规定的文件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对技术进口合同的真实性进行审查,并决定是否准予许可。
第十二条 技术进口经营者依照本办法第五条向外经贸部提出技术进口申请,履行进口许可手续时,可一并提交已签订的技术进口合同副本及其附件。
外经贸部应在收到前款规定的文件之日起30个工作日内,会同国家经贸委分别对技术进口项目进行贸易审查和技术审查,决定是否准予进口。外经贸部自批准进口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对技术进口合同的真实性进行审查,并决定是否准予许可。
因申请材料不完备、申请内容不清或其它申请不符合规定的情形,退回申请人修改或补充的,申请人重新申请或补充最后材料之日为收到申请日。
第十三条 技术进口经许可的,外经贸部向进口经营者颁发统一印制和编号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技术进口许可证》(以下简称《技术进口许可证》,见附表三)。 限制进口技术的技术进口合同自技术进口许可证颁发之日起生效。
第十四条 技术进口经营者到外经贸部领取技术进口许可证时,应登录中国国际电子商务网上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技术进出口合同管理系统,按程序录入合同内容。
第十五条 需经有关部门批准的投资项目,如涉及限制进口技术,技术进口经营者依照本办法第五条或第十二条规定向外经贸部提出技术进口申请时,应提交有关部门的批准文件。
第十六条 技术进口经营者获得《技术进口许可证》后,如需更改技术进口内容,应按本办法规定的程序重新履行技术进口许可手续。
第十七条 技术进口经营者凭《技术进口许可证》,办理外汇、银行、税务、海关等相关手续。
第十八条 凡违反本办法规定的,将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技术进出口管理条例》,追究技术进口经营者相关责任。
第十九条 国防军工专有技术的进口不适用本办法。
第二十条 本办法自2002年1月1日施行。
㈥ 股份有限公司能否以专有技术作价
当然可以的(除了募集方式设立股份公司外)
请看《公司法》
。。。。
第二十七条股东可以用货币出资,也可以用实物、知识产权、土地使用权等可以用货币估价并可以依法转让的非货币财产作价出资;但是,法律、行政法规规定不得作为出资的财产除外。
对作为出资的非货币财产应当评估作价,核实财产,不得高估或者低估作价。法律、行政法规对评估作价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全体股东的货币出资金额不得低于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的百分之三十。
第二十八条股东应当按期足额缴纳公司章程中规定的各自所认缴的出资额。股东以货币出资的,应当将货币出资足额存入有限责任公司在银行开设的账户;以非货币财产出资的,应当依法办理其财产权的转移手续。股东不按照前款规定缴纳出资的,除应当向公司足额缴纳外,还应当向已按期足额缴纳出资的股东承担违约责任。
。。。。。
第八十四条以发起设立方式设立股份有限公司的,发起人应当书面认足公司章程规定其认购的股份;一次缴纳的,应即缴纳全部出资;分期缴纳的,应即缴纳首期出资。以非货币财产出资的,应当依法办理其财产权的转移手续。
发起人不依照前款规定缴纳出资的,应当按照发起人协议承担违约责任。
。。。。
㈦ 专有技术评估的专有技术的保护
当前,中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加入WTO和体制改革,造成了资产和人才在更大范围的流动,专有技术作为知识性资源流失的可能性比任何时候都大,专有技术自我保护比任何时候都难,工程勘察设计单位理应将其列入议事日程,防止专有技术流失、泄密。
(1)法律性保护,即利用现有的法律、法规制定相应的制度保护专有技术。对于未申报专利权又具有申请专利的单项技术尽快申请专利;对于受到各种知识产权保护的专有技术,尽快熟悉法律条文,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对于非专利技术咨询服务合同,依照《合同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制定的相关条文;通过政府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制定国际技术贸易和国际工程咨询的“技术法规”,形成“技术壁垒”。
(2)体制性保护,就是通过企业体制影响企业组织行为而形成的专有技术保护机制。企业组织从小到大,每一次变迁前后都会形成一个波动阶段,若在此阶段企业组织不能恰如其时的形成引导、授权、协调、合作等机制,就会导致专有技术流失。
(3)过程性保护。专有技术作为生产要素动态地存在于企业作业流程的各个环节之中,那一个环节管理不到位都有可能泄密。因此,国际工程公司大都有一个核心竞争力管理经理或专有技术管理部门,制定相应的制度,实行全过程监控,以防止泄密。
(4)契约性保护。人的大脑是专有技术的重要载体,随着人才流动必然会产生专有技术的流动,如果不制定相应的制度,就很难保护技术秘密、特殊技能流失。工程勘察设计单位可以通过签订劳动合同,规定技术保密条款,加强专有技术的自我保护。
(5)升级性保护。在当前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专有技术保护的最积极的方法就是专有技术的升级,使其仿冒者还未制造出产品,该项专有技术已经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㈧ 什么是专有技术
1 专有技术简述
对专有技术的称呼、含义及解释不尽一致,较有影响且被许多国家采用的定义是1969年在布达佩斯召开的保护工业
产权会议上由匈牙利代表团提出的:“专有技术指享有一定价值的、可以利用的,为有限范围专家知道的,未在任何地方公
开过其完整形式和不作为工业权取得任何形式保护的技术知识、经验、数据、方法或者上述对象的组合。”
专有技术具有以下显著的特点:
(1)无形性。专有技术作为知识产权的一种,具有无形性的特点。其表现形式广泛,包括图纸、技术资料、技术规范
等形式提供的工艺流程、配方、产品设计、质量控制以及管理等(《技术引进合同管理条例》),也包括技术人员的经验和
知识、经营诀窍等。此外,在新经济下各种新兴的商业模式也被视为专有技术。
(2)可获利性。专有技术是对完成某种具有价值的技术、知识或者经验积累后形成的技术,其必须具有专有的实用价
值,可获利性是专有技术与常识之间的最大区别。
(3)保密性。专有技术在很多范围内被看作与专利技术相对的非专利技术。专利技术受专利法的保护,具有独占性且
有明确的法律保护期限,其在专利法规定范围内公开;而专有技术具有秘密性的特点,因此难以为公众所接受知悉。专有技
术的权利人在主观上有保密的意识并对其采取了严格的保密措施。专利技术应是未公开的、仅特定人知悉的,一旦失密,它
就可能失去其专有价值。保密性是专有技术的最主要特性。
2 对专有技术出资的理解
(1)作为法律规范的专有技术出资。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公司法》(2005年修订)规定“股东可以用货币出资,也可以用实物、知识产权、土地使用权等可以用货币估价并可以
依法转让的非货币财产作价出资;但是,法律、行政法规规定不得作为出资的财产除外。”国务院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公司登记管理条例》(2005年修订)及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颁布的《公司注册资本登记管理规定》(2005年修
订)等法规也对知识产权出资这一方式予以认可。
专有技术出资的合法性应得到明确。但笔者注意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2005年修订)相应条款存在保留内
容,法律、行政法规可对包括知识产权在内的各种财产出资予以限制约束。
(2)作为知识产权的专有技术。专有技术作为具有商业价值及秘密性特点的知识产权,需要由企业依法建立管理制
度,以维护企业权益。
2008年6月5日国务院颁发的《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将商业秘密列为专项任务,并明确引导市场主体依法建立商业秘密管
理制度。依法打击窃取他人商业秘密的行为。妥善处理保护商业秘密与自由择业、涉密者竞业限制与人才合理流动的关系,
维护职工合法权益。
(3)财务核算的专有技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2005年修订)、《企业财务通则》(2006年修
订)、《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2006年)均对无形资产出资进行了规定。明确企业可以接受包括专有技
术在内的无形资产出资,也可以无形资产对外出资。无形资产的出资均遵守程序和评估作价等规定。企业通过接受投资取得
的无形资产,应当依法明确权属,落实有关经营、管理的财务责任。对作为出资的专有技术应当评估作价,核实财产,不得
高估或者低估作价。出资取得的专有技术,其价值应合理确定并具有公允性,其入账成本为投资合同或协议约定的价值。
3 专有技术出资与其他财产出资的差异
专有技术因其特殊性,在其作为资本出资入股时与货币、实物、知识产权、土地使用权等可以用货币估价并可以依法转
让的非货币财产出资存在一定的差异。
3.1 投入及持有期间均存在法律风险
专有技术权在本质上属于自然权利的范畴,其取得与存在皆依自然事实之产生、变化为前提。股东或者发起人必须以自
己的名义出资,对其权利的界定及证明存在难度。因此与货币、实物、土地使用权、商标、专利技术比较,专有技术作为出
资方式具有更高的法律风险,尤其是其合法性风险难以补救,故接受专有技术投资入股的企业其资本易处于不稳定状态。
这一风险仍将延续存在于企业持有此专有技术期间。获取专有技术后,企业不仅可使用该专有技术,也可在此基础上进
行进一步研究并申请专利权。如果原专有技术权利人取得专利后,通过出资等合法手段获取专有技术的企业或者只能在其原
使用范围内使用该专有技术,或者根本就没有再使用权。因此,合法取得的专有技术仍然存在法律风险。
3.2 权属转移方式不同
资产转移是出资的前提条件,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出资需“提交已办理其财产权转移手续的证明文件”。货币、实物以交
付为手段,土地使用权、知识产权中的专利及商标均需履行资产更名手续。但专有技术的权属通常没有明确的文件证明,对
10/17/2010 专有技术出资的特殊性及对策研究-科…
http://www.zgkjcy.com/qknews.asp?n… 1/2
专有技术属无形资产范畴,对其进行评估以确定其价值是专有技术出资的必经程序,也是确定出资人权利的依据。因专
有技术的秘密性特征,对专有技术专有性的判断较为不易。亦因专有技术没有明确的法定保护期限,其权利年限的界定甚至
需要考虑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做出,可操作性不强。
目前无形资产的评估方法主要有收益现值法、重置成本法、现行市场法、清算价格法及数学方法。实践中,出资的无形
资产价值评估以收益现值法为主。对除其他无形资产评估价值通常只需考虑预期收益价值折现金额。就专有技术而言,其评
估价值应为预期收益价值(即未来投入使用可能产生的收益)减去维护成本(即专有技术权利人为维护专有技术而支出的费
用)后的现值。即,
V0=∑〔(Vt-Ct)/(1+i)t〕
其中,V0为专有技术价值;Vt为专有技术第t年的预期收益;Ct为专有技术第t年的维护成本;i为贴现率;t
为专有技术的经济寿命。
专有技术的先进性决定了其价值的多少。越先进的专有技术越具备垄断性,其预期可创造的收益越高,其被新技术替代
的可能性也就越小,维护成本越低,而可利用年限越长。专利技术与专有技术并不存在必然的先进性差异,但专利技术的先
进性是经公开程序得以验证的,而专有技术的技术先进与否缺乏公允性判断。折现率受行业风险和企业风险因素等密切影
响,风险越高,折现率越大。专有技术的秘密性不是绝对的,专有技术知悉和使用的人越多,其维护成本越高,当某项专有
技术逐浙被常识化,其维护成本高于其收益价值后,所有人将放弃对专有技术的保密维护,其专有性和垄断价值将消亡。
专有技术的预期收益估算本身就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和局限性。此外,因为被投资企业对专有技术不具有独占性,其市场
及预期收益将受竞争对手、市场甚至不道德投资者同业竞争的影响,存在明显的不确定性。计算并确定专有技术公允价值变
得更为复杂。专有技术又因其秘密性缺乏同类资产可比性,所以其价值难以准确评估。其所导致的真实收益会可能与最初的
评估价值发生较大的偏离。
4 专有技术出资应注意完善的内容
随着科技技术的迅速发展,越来越来的公司重视知识产权的建设及应用,专有技术出资的情形也将来越多见,相应的法
律、知识产权及财务等问题必将频现。因此,对专有技术出资,应采取更为严格谨慎的态度。
首先,应细化专有技术分类,针对不同类型专有技术出资制定不同的规定,严格规范专有技术出资。明确限制以不能单
独转移的专有技术做为出资方式。对具整体性、能单独确认的专有技术,法律及出资协议均应明确出资人避免同业竞争或损
害被投资企业商业利益等行为的保证及措施。
其次,对专有技术可能存在的复杂知识产权情形,法律需进一步明晰。出资各方及被投资企业也应重视知识产权的保
护,在出资协议中约定对被投资企业利益给予合法保障的条款。
第三,因各种因素影响,专有技术在企业运营中实际创造的价值与出资评估时的预期收益可能存在较大的偏差。目前,
针对无形资产的评估作价方法及程序未考虑专有技术的特殊性,为有效管理,应针对专有技术制定更具操作性的实务方法。
对专有技术价值存在高风险这一实际情况,法律、出资人及被投资企业均应对专有技术出资后可能存在的经营风险予以
关注。企业应按财务准则要求确认无形资产是否存在减值情形,并对专有技术的价值定期进行调整。最为重要的是需保证注
册资本的充实性。如果因专有技术的各种风险而出现明显的不利影响,出资人应承担相应责任并出台置换出资或补足出资等
方式的承诺及措施,以纠正专有技术出资对公司资本充足性的威胁,更合理地保证其他出资人及其他利益人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 杜文利,吴永夺. 专有技术出资法律问题刍议〔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报,2009(8)
2 王红 论跨国公司无形资产转移定价〔J〕. 合作经济与科技,2008(2)
3 张国妮. 论知识产权保护中需要解决的几个法律问题〔J〕. 人大研究,2008(6)
4 朱京安. 论专有技术的特点及其法律保护〔J〕. 经济与法,199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