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交通部体改法规司立法
㈠ 交通法什么时候制定的
颁布日期:20061124 实施日期:20070101 颁布单位:交通部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立项
第三章 起草
第四章 审核
第五章 审议与公布
第六章 备案、修订、解释和废止
第七章 附则
2006年11月9日经第15次部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7年1月1日起施行。
交通部
二〇〇六年十一月二十四日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交通法规制定程序和交通立法行为,保证交通立法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行政法规制定程序条例》和《规章制定程序条例》,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交通法规的立项、起草、修订、审核、审议、公布、备案、解释和废止,适用本规定。
第三条 本规定所称交通法规,是指交通部起草上报和制定的调整公路、水路交通事项的下列规范性文件:
(一)交通部起草上报国务院审查后提交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或其常务委员会审议的法律送审稿;
(二)交通部起草上报国务院审议的行政法规送审稿;
(三)交通部及交通部与国务院其他部门联合制定的规章。
第四条 制定交通法规应当遵循下列原则:
(一)交通法规应当贯彻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二)法律送审稿不得与宪法相违背;行政法规送审稿不得与宪法、法律相违背;规章不得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国务院的决定、命令相违背;
(三)交通法规应当促进和保障交通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体现和维护交通从业者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第五条 交通法规的名称应当准确、规范,符合下列规定:
(一)法律称“法”;
(二)行政法规称“条例”、“规定”、“办法”;
(三)规章称“规定”、“办法”、“规则”、“实施细则”、“实施办法”。
第六条 交通法规应当备而不繁,逻辑严密,结构严谨,条文明确、具体,用语准确、简洁,具有可操作性。
第七条 交通法规根据内容需要,可以分为章、节、条、款、项、目。章、节、条的序号用中文数字依次表述,款不编号,项的序号用中文数字加括号依次表述,目的序号用阿拉伯数字依次表述。
除内容复杂的外,规章一般不分章、节。
第八条 交通法规制定工作由交通部法制工作部门(以下简称法制工作部门)归口管理,具体工作主要包括:
(一)编制和组织实施交通立法规划和年度立法计划;
(二)协调交通法规的起草工作;
(三)负责交通法规送审稿的审核修改和报送工作;
(四)负责配合立法机关开展法律、行政法规草案的审核修改工作;
(五)组织规章的解释、清理、废止工作;
(六)负责交通规章的公布工作;
(七)负责交通规章的备案工作。
交通立法工作经费应当列入财政预算。
第二章 立项
第九条 法制工作部门应当按照突出重点、统筹兼顾、符合需要、切实可行的原则,于每年年初编制本年度的立法计划。
第十条 交通部各部门根据职责和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认为需要制定、修订交通法规的,应当于计划年度前一年的十月份向法制工作部门提出立项建议。
其他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也可以向交通部法制工作部门提出立法建议。
第十一条 立项建议涉及部内多个部门职责的,可以由有关部联合提出立项建议;对于立项建议有分歧的,由法制工作部门协调提出建议,仍不能达成一致意见的,报部领导决定。
第十二条 下列事项不属于交通法规立项范围:
(一)交通行政机关及所属单位的内部管理事项、工作制度等;
(二)对具体事项的通知、答复、批复等;
(三)技术标准、技术规范等;
(四)有关工资、津贴标准的规定;
(五)需要保密的事项;
(六)依照立法法规定不属于交通法规规定的其他事项。
第十三条 立项建议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一)交通法规的名称;
(二)拟立项目是新制定还是修订;
(三)立法目的、必要性和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四)立法项目的调整对象和调整范围;
(五)拟确立的主要制度;
(六)立法进度安排;
(七)立法项目起草部门和责任人;
(八)发布机关。
立项建议应当由建议部门主要负责人签署。
第十四条 法制工作部门应当根据立法计划的编制原则,从以下方面对立项建议进行汇总研究,拟定交通部年度立法计划:
(一)是否符合交通部近期和年度中心工作要求;
(二)交通法律和行政法规的立项建议是否符合交通法规体系框架的要求;
(三)立法事项是否属于应当通过立法予以规范的范畴;
(四)法规之间是否相互衔接,内容有无重复交叉;
(五)立法时机是否成熟;
(六)立法计划的总体安排是否切实可行。
第十五条 立法计划分为一类立法项目和二类立法项目。
一类立法项目,是指应当在年内完成的立法项目,即法律送审稿、行政法规送审稿在年内上报国务院,规章在年内公布。
二类立法项目,是指年内研究起草,适时报审的立法项目。
第十六条 立法计划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一)立法项目名称;
(二)立法项目起草部门和责任人;
(三)报部法制工作部门审核时间;
(四)报部务会议审议时间或者上报国务院时间;
(五)其它需要写明的内容。
第十七条 交通部年度立法计划经主管部领导审核后,报交通部部务会议(以下简称部务会议)审议,以交通部文件印发执行。
交通部年度立法计划是开展交通年度立法工作的依据,应当严格执行。各部门应当按照立法计划规定的时间完成起草、修改和审核工作。法制工作部门应当对年度立法计划执行情况进行检查、督促,并定期予以通报。
立法计划在执行过程中需要增加或者减少立法项目的,部内有关部门应当提出变更立法计划的建议并会商法制工作部门,报主管法制工作的部领导和分管其业务的部领导批准后,由法制工作部门对立法计划作出调整。
第三章 起草
第十八条 交通法规由立法计划规定的起草部门负责组织起草。需与有关部委联合起草的,应当同有关部委协调组织起草工作。
起草交通法规,可以邀请有关组织、专家参加,也可以委托有关组织、专家起草。
第十九条 起草交通法规,应当遵循立法法确定的立法原则,并符合宪法和法律的规定,同时还应当符合下列要求:
(一)体现改革精神,科学规范行政行为,促进政府职能向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转变;
(二)符合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简化行政管理手续;
(三)切实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在规定其应当履行的义务的同时,应当规定其相应的权利和保障权利实现的途径;
(四)体现行政机关的职权和责任相统一的原则,在赋予行政机关必要职权的同时,应当规定其行使职权的条件、程序和应承担的责任;
(五)体现交通事业发展和交通行业管理工作的客观规律;
(六)规章所规定的事项不得超过交通部的法定职能;
(七)符合立法技术的要求。
第二十条 起草部门应当落实责任人员或者根据需要成立起草小组,制定起草工作方案,并及时向法制工作部门通报起草过程中的有关情况。
第二十一条 法制工作部门可以提早介入交通法规起草工作,及时了解交通法规的起草情况,协助起草部门协调解决起草过程中的问题。
第二十二条 起草交通法规,应当深入调查研究,总结实践经验,广泛征求有关机关、组织和公民的意见。征求意见可以采取书面征求意见、座谈会、论证会、听证会等多种形式。
起草交通法规应当书面征求省级交通主管部门的意见。
第二十三条 需要举行听证会的,应当按照下列程序组织:
(一)听证会应当公开举行,起草部门应当在举行听证会的3O日前公布听证会的时间、地点和内容;
(二)通过社会公开报名、邀请等形式确定参加听证会的有关机关、组织和公民;
(三)参加听证会的有关机关、组织和公民对起草的交通法规,有权提问和发表意见;
(四)听证会应当制作笔录,如实记录发言人的主要观点和理由;
(五)起草部门应当认真研究听证会反映的各种意见,并在起草说明中对意见的处理情况和理由予以说明。
第二十四条 起草的交通法规直接涉及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切身利益,有关机关、组织或者公民对其有重大意见分歧的,起草部门应当向社会公布,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也可以举行听证会。
起草部门应当认真研究社会各界和听证会反映的意见,并在起草说明中对意见的处理情况和理由予以说明。
第二十五条 交通法规涉及重大技术管理问题的,起草部门应当向交通部总工程师征求意见,并在起草说明中对有关意见的处理情况和理由作出说明。
第二十六条 交通法规内容涉及多个部门职责或与其他部门关系紧密的,起草部门应当征求相关部门意见。经充分协商仍不能取得一致意见的,起草部门应当在起草说明中说明情况。
第二十七条 起草部门应当编写起草说明。起草说明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一)立法目的和必要性;
(二)立法依据;
(三)起草过程;
(四)征求意见的情况、主要意见及处理、协调情况;
(五)对设立和规定行政许可事项的说明;
(六)对确立的主要制度和主要条款的说明;
(七)其他需要说明的内容。
第二十八条 起草部门应当按照立法计划确定的进度安排完成起草工作,形成送审稿,并按时送法制工作部门审核。
送审稿应当由起草部门的主要负责人签署;涉及部内其他部门职责的,应当在送审前送有关部门会签;由几个部门共同起草的送审稿,应当由几个部门主要负责人共同签署。
第二十九条 起草部门将送审稿送法制工作部门审核时,应当一并报送起草说明和其他有关材料。
其他有关材料主要包括汇总的意见、调研报告、听证会笔录、国内外立法资料等。
第四章 审核
第三十条 送审稿由法制工作部门统一负责审核、修改。
第三十一条 法制工作部门主要从以下方面对送审稿进行审核:
(一)提交的材料是否齐备,是否符合本规定的要求;
(二)是否符合本规定第四条、第十九条的规定;
(三)是否与有关法规衔接、协调;
(四)是否征求了有关方面的意见,并对主要意见提出了处理意见,有关处理意见是否正确、合理;
(五)有关分歧意见是否经过充分协调并提出处理意见,有关处理意见是否正确、合理;
(六)是否符合立法技术的要求;
(七)是否符合实际,具备可操作性;
(八)是否符合本规定的其他有关要求。
第三十二条 送审稿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法制工作部门可以退回起草部门:
(一)报送材料不齐备或者不符合规定的;
(二)立法依据不足或者与上位法抵触、矛盾的;
(三)起草部门对存在较大争议的问题未与有关部门协商或者有关部门对规定的主要制度存在较大争议的;
(四)主要内容严重脱离实际或者缺乏可操作性的;
(五)在立法技术上存在较大缺陷,需要作全面调整和修改的;
(六)送审稿不符合本规定第四条、第十九条、第二十八条规定的。
被退回的送审稿经起草部门按照要求完善后,应当按照规定程序重新报送法制工作部门审核。
第三十三条 法制工作部门可以就送审稿涉及的主要问题征求相关部门的意见;涉及国务院其他部委职责或者与之有密切关系的,可以向有关部委征求意见;涉及重大、疑难问题的,应当召开由有关单位、专家参加的座谈会、论证会,听取意见,研究论证。
第三十四条 法制工作部门可以就送审稿涉及的主要问题,深入基层进行实地调查研究,听取基层有关机关、组织和公民的意见。
第三十五条 送审稿直接涉及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切身利益,有关机关、组织或者公民对其有重大意见分歧,起草部门在起草过程中未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也未举行听证会的,法制工作部门可以将送审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也可以举行听证会。
需要举行听证会的,按照本规定第二十三条规定的程序进行。
第三十六条 法制工作部门应当就送审稿中的有关重要法律问题向交通部法律专家咨询委员会征求意见。
法制工作部门应当对专家咨询意见进行全面客观的整理,并提出对专家意见的处理建议。
第三十七条 各相关部门对送审稿中关于管理体制、职责分工、主要管理制度等内容有不同意见的,法制工作部门应当组织相关部门进行协调,力求达成一致意见;不能达成一致意见的,应当将争议的主要问题、各方意见和处理建议报主管部领导决定。
第三十八条 法制工作部门应当认真研究各方意见,在与起草部门协商后,对送审稿进行修改,形成交通法规送审修改稿,并编写审核报告。
第三十九条 交通法规送审修改稿和审核报告由法制工作部门主要负责人签署,并按有关规定送起草部门和相关部门会签,报有关部领导审核。
交通法规送审修改稿经部领导审核同意后,提请部务会议审议。
第五章 审议与公布
第四十条 交通法规送审修改稿由部务会议审议。
部务会议审议送审修改稿时,由法制工作部门主要负责人对送审修改稿作说明。
第四十一条 部务会议审议通过的规章送审修改稿,由部长签署并以交通部令形式公布。
部务会议审议通过的由交通部主办的与国务院其他部委联合制定的规章,由交通部部长与国务院其他部委的领导共同签署,以联合部令形式公布,使用交通部令的序号。
部务会议审议通过的法律、行政法规送审修改稿,由部长签署以交通部文件形式报国务院审查。在全国人大、国务院审核、修改过程中,由法制工作部门会同相关部门做好协调、配合工作。
第四十二条 经部务会议审议未通过的交通法规送审修改稿,由法制工作部门按照部务会议要求,会同有关部门进行修改、完善后,报部领导决定是否再次提交部务会议审定。
第四十三条 公布规章的命令应当载明规章的制定机关、序号、规章名称、通过日期、施行日期、公布日期和签署人等内容。
第四十四条 规章公布后,应当及时在《国务院公报》、《中国交通报》、交通部政府网站上刊登。
在《国务院公报》上刊登的规章文本为标准文本。
第四十五条 规章应当在公布之日起3O日后施行,但是涉及国家安全以及公布后不立即施行将有碍规章施行的,可以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第六章 备案、修订、解释和废止
第四十六条 规章应当在公布后3O日内,由法制工作部门按照有关规定报送国务院备案。
第四十七条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交通法规应当予以修订:
(一)与上位法矛盾或者抵触的;
(二)与同位法存在矛盾的;
(三)立法背景发生重大情势变迁,交通法规内容已不适应形势需要的;
(四)其他应当修订的情形。
修订交通法规适用交通法规的制定程序。
第四十八条 规章的解释权属于交通部。规章的解释同规章具有同等效力。
规章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予以解释:
(一)规章条文本身需要进一步明确具体含义的;
(二)规章制定后出现新的情况,需要明确适用依据的。
第四十九条 规章的解释由原起草部门负责起草,由法制工作部门按照规章审核程序进行审核、修改;或者由法制工作部门起草,征求有关部门的意见。规章的解释报请部务会审议或者经部领导批准后以交通部文件公布。
第五十条 规章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应予废止:
(一)规定的事项已执行完毕,或者因情势变迁,无继续施行必要的;
(二)因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废止或者修改,失去立法依据的;
(三)与新颁布的法律、行政法规相违背的;
(四)同一事项已被新公布施行的规章所代替,规章失去存在意义的;
(五)规章规定的施行期限届满的;
(六)应当予以废止的其他情形。
第五十一条 规章的废止由法制工作部门归口管理。
规章的废止可以由部内有关部门、省级交通主管部门向法制工作部门提出,也可以由法制工作部门直接提出。
第五十二条 除第五十条第(五)项规定的情形外,废止规章应当经部务会议审议决定,以部令形式予以公布。
第七章 附则
第五十三条 规章的清理工作由法制工作部门统一组织实施。
第五十四条 负责起草、制定地方交通法规、政府规章的交通主管部门应当在起草过程中征求交通部的意见。
地方交通法规、政府规章应当自公布之日起3O日内,由公布机关同级人民政府交通主管部门法制工作机构向交通部报送十份。
第五十五条 本规定自2007年1月1日起施行。《交通法规制定程序规定》(交通部令1992年第38号)同时废止。
㈡ 中国交通法规由谁起草
交通部法规司制定年度立法计划,然后分配给各地交通部门分头起草
㈢ 交通运输部关于修改《交通运输法规制定程序规定》的决定(2018)
一、将第四条第一项修改为:“(一)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
增加一项,作为第四项:“(四)没有法律或者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决定、命令的依据,部门规章不得设定减损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权利或者增加其义务的规范,不得增加本部门的权力或者减少本部门的法定职责。”二、增加一条,作为第五条:“制定交通运输领域重大体制和重大政策调整的法规,应当将法规草案或者草案涉及的重大问题按照有关规定及时报告党组。其中属于经济社会等方面重大体制和重大政策调整的重要法律或者行政法规,还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及时报告党中央。”三、将第十条改为第十一条,将第二款中的“也可以向省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征询交通运输法规的立法建议”修改为:“也可以向省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征询、向社会公开征集交通运输法规的立法建议。”四、删除第十三条第二款。将第二十六条、第二十七条第一款合并,作为第二十七条第一款、第二款,修改为:“起草交通运输法规,涉及社会公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和经济社会发展遇到的突出矛盾,减损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权利或者增加其义务,对社会公众有重要影响等重大利益调整事项的,承办单位应当进行论证咨询,广泛听取有关方面的意见。
起草的规章涉及重大利益调整或者存在重大意见分歧,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权利义务有较大影响,人民群众普遍关注,需要进行听证的,按照《规章制定程序条例》的规定执行。”五、将第十六条改为第十七条,第一款增加一项,作为第二项:“(二)依据的上位法及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六、将第十七条改为第十八条,第一款中的“对立法立项建议进行汇总研究”修改为:“对立法立项建议进行评估论证”;并删除第二款。七、将第十八条改为第十九条,并将第二款中的“国务院法制办”修改为:“司法部”。八、将第二十条改为第二十一条,第一款修改为:“交通运输部年度立法计划经主管部领导审核报部务会议审议后印发执行并向社会公布。”
第二款中的“法制工作部门应当对年度立法计划执行情况进行检查、督促”修改为:“法制工作部门应当及时跟踪了解年度立法计划执行情况,加强组织协调和督促指导”。九、将第二十一条改为第二十二条,第二款修改为:“起草专业性较强的交通运输法规,可以委托教学科研单位、社会组织、有关专家起草。”十、将第二十二条改为第二十三条,将第一款中的“符合宪法和法律的规定”修改为:“符合宪法和法律以及本规定第四条、第五条的规定”;增加一项,作为第一项:“(一)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一项改为第二项,修改为:“(二)体现全面深化改革精神,科学规范行政行为,促进政府职能向宏观调控、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环境保护等方面转变”。十一、将第二十五条改为第二十六条,将第一款修改为:“起草交通运输法规,除依法需要保密或者国务院决定不公布的外,应当将法规草案及其说明等向社会公布征求意见,期限一般不少于30日。”增加一款,作为第二款:“由部内部门、单位起草的交通运输法规,送审前由承办单位在交通运输部政府网站并通过法制工作部门在中国政府法制信息网上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由部管国家局起草的交通运输法规,在送审前由部管国家局在交通运输部政府网站、部管国家局政府网站和中国政府法制信息网上同步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增加一款作为第三款:“除向社会公布征求意见的情形外,起草交通运输法规还可以采取书面征求意见、座谈会、听证会等多种形式,广泛征求有关部门,企业、行业协会、商会等组织和公民的意见,开展深入调研。”十二、删除第二十八条中的“起草公路、水路法规”。十三、第二十九条增加两款,作为第二款、第三款:“起草交通运输法律、行政法规,承办单位应当就涉及其他部门的职责或者与其他部门关系紧密的规定,与有关部门充分协商。涉及部门职责分工、行政许可、财政支持、税收优惠政策的,应当征得机构编制、财政、税务等相关部门同意。
起草交通运输规章,涉及国务院其他部门的职责或者与国务院其他部门关系紧密的,承办单位应当充分征求国务院其他部门的意见。”
㈣ 交通法规制定程序规定的交通法规制定程序规定
交通法规制定程序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令
2006 年 第 11号
《交通法规制定程序规定》已于2006年11月9日经第15次部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7年1月1日起施行。
部长 李盛霖
二〇〇六年十一月二十四日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交通法规制定程序和交通立法行为,保证交通立法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行政法规制定程序条例》和《规章制定程序条例》,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交通法规的立项、起草、修订、审核、审议、公布、备案、解释和废止,适用本规定。
第三条本规定所称交通法规,是指交通部起草上报和制定的调整公路、水路交通事项的下列规范性文件:
(一)交通部起草上报国务院审查后提交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或其常务委员会审议的法律送审稿;
(二)交通部起草上报国务院审议的行政法规送审稿;
(三)交通部及交通部与国务院其他部门联合制定的规章。
第四条制定交通法规应当遵循下列原则:
(一)交通法规应当贯彻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二)法律送审稿不得与宪法相违背;行政法规送审稿不得与宪法、法律相违背;规章不得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国务院的决定、命令相违背;
(三)交通法规应当促进和保障交通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体现和维护交通从业者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第五条交通法规的名称应当准确、规范,符合下列规定:
(一)法律称“法”;
(二)行政法规称“条例”、“规定”、“办法”;
(三)规章称“规定”、“办法”、“规则”、“实施细则”、“实施办法”。
第六条交通法规应当备而不繁,逻辑严密,结构严谨,条文明确、具体,用语准确、简洁,具有可操作性。
第七条交通法规根据内容需要,可以分为章、节、条、款、项、目。章、节、条的序号用中文数字依次表述,款不编号,项的序号用中文数字加括号依次表述,目的序号用阿拉伯数字依次表述。
除内容复杂的外,规章一般不分章、节。
第八条交通法规制定工作由交通部法制工作部门(以下简称法制工作部门)归口管理,具体工作主要包括:
(一)编制和组织实施交通立法规划和年度立法计划;
(二)协调交通法规的起草工作;
(三)负责交通法规送审稿的审核修改和报送工作;
(四)负责配合立法机关开展法律、行政法规草案的审核修改工作;
(五)组织规章的解释、清理、废止工作;
(六)负责交通规章的公布工作;
(七)负责交通规章的备案工作。
交通立法工作经费应当列入财政预算。
第二章立项
第九条法制工作部门应当按照突出重点、统筹兼顾、符合需要、切实可行的原则,于每年年初编制本年度的立法计划。
第十条交通部各部门根据职责和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认为需要制定、修订交通法规的,应当于计划年度前一年的十月份向法制工作部门提出立项建议。
其他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也可以向交通部法制工作部门提出立法建议。
第十一条立项建议涉及部内多个部门职责的,可以由有关部联合提出立项建议;对于立项建议有分歧的,由法制工作部门协调提出建议,仍不能达成一致意见的,报部领导决定。
第十二条下列事项不属于交通法规立项范围:
(一)交通行政机关及所属单位的内部管理事项、工作制度等;
(二)对具体事项的通知、答复、批复等;
(三)技术标准、技术规范等;
(四)有关工资、津贴标准的规定;
(五)需要保密的事项;
(六)依照立法法规定不属于交通法规规定的其他事项。
第十三条立项建议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一)交通法规的名称;
(二)拟立项目是新制定还是修订;
(三)立法目的、必要性和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四)立法项目的调整对象和调整范围;
(五)拟确立的主要制度;
(六)立法进度安排;
(七)立法项目起草部门和责任人;
(八)发布机关。
立项建议应当由建议部门主要负责人签署。
第十四条法制工作部门应当根据立法计划的编制原则,从以下方面对立项建议进行汇总研究,拟定交通部年度立法计划:
(一)是否符合交通部近期和年度中心工作要求;
(二)交通法律和行政法规的立项建议是否符合交通法规体系框架的要求;
(三)立法事项是否属于应当通过立法予以规范的范畴;
(四)法规之间是否相互衔接,内容有无重复交叉;
(五)立法时机是否成熟;
(六)立法计划的总体安排是否切实可行。
第十五条立法计划分为一类立法项目和二类立法项目。
一类立法项目,是指应当在年内完成的立法项目,即法律送审稿、行政法规送审稿在年内上报国务院,规章在年内公布。
二类立法项目,是指年内研究起草,适时报审的立法项目。
第十六条立法计划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一)立法项目名称;
(二)立法项目起草部门和责任人;
(三)报部法制工作部门审核时间;
(四)报部务会议审议时间或者上报国务院时间;
(五)其它需要写明的内容。
第十七条交通部年度立法计划经主管部领导审核后,报交通部部务会议(以下简称部务会议)审议,以交通部文件印发执行。
交通部年度立法计划是开展交通年度立法工作的依据,应当严格执行。各部门应当按照立法计划规定的时间完成起草、修改和审核工作。法制工作部门应当对年度立法计划执行情况进行检查、督促,并定期予以通报。
立法计划在执行过程中需要增加或者减少立法项目的,部内有关部门应当提出变更立法计划的建议并会商法制工作部门,报主管法制工作的部领导和分管其业务的部领导批准后,由法制工作部门对立法计划作出调整。
具体见http://ke..com/link?url=UxpnS_5c2HrOda7TXN7Pt9bM0K-
㈤ 国家交通法规有哪些
国家交通法规主要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管理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机动车登记办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机动车驾驶证申领和使用规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机动车驾驶员考试办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运输条例
除此之外,还有以下国家相关主管部门作出的条例解释和各种请示答复: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运输条例》相关解读
公安部交通管理局关于正确适用地方性交通法规的通知
公安部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管理条例》若干条款的解释
国务院关于加强路政管理保障公路安全畅通的通知
国务院批准公安部关于加强和改革城市交通管理工作的请示的通知
国务院法制局法规检查司关于驾驶执照和行车证的答复
㈥ 关于交通的法律法规
1、《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是2003年10月日公布的关于道路交通安全的法律。于2007年与2011年两次修订。本法分总则、车辆和驾驶人、道路通行条件、道路通行规定、交通事故处理、执法监督、法律责任、附则8章124条。
2、《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本条例自2004年5月1日起施行。1960年2月11日国务院批准、交通部发布的《机动车管理办法》,1988年3月9日国务院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管理条例》,1991年9月22日国务院发布的《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同时废止。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制定,于2004年4月28日国务院第49次常务会议通过的国家法规,2004年4月30日公布,自2004年5月1日起施行。共计8章115条。2017年10月7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签署第687号国务院令,对《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进行了修改。
3、《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令第104号《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已经2008年7月11日公安部部长办公会议通过,现予发布,自2009年1月1日起施行。
4、《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是为了维护道路交通秩序,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保护人身安全,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财产安全及其他合法权益,提高道路通行效率,制定的法规。由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于2003年10月28日修订通过,自2004年5月1日起施行。
5、《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是全为了加强公路的建设和管理,促进公路事业的发展,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人民生活的需要制定的法律。
2017年11月4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决定,通过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作出修改。自2017年11月5日起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根据本决定作相应修改,重新公布。
(6)国务院交通部体改法规司立法扩展阅读
制定交通法规有哪些目的和作用,交通法规不是为了罚款。
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突出了以人为本,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可宝贵的。人的宝贵首先在于生命的宝贵,生命的宝贵首先在于属于每个人只有一次,所以,我们说人命关天,命比天大,和公平与便民的基本原则。
体现了维护道路交通秩序,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保护人身安全,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财产安全及其他合法权益,提高通行效率的目的;
交通法规是我国境内的车辆驾驶人、行人、乘车人以及与道路交通活动有关的单位和个人都必须遵守,与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重要法律法规。在我国道路交通法制建设历程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对加强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提高全民的交通安全意识、法律意识和交通文明意识,规范道路交通参与者和道路交通管理者的行为,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确保道路交通有序、安全、畅通,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㈦ 道路交通法哪个部门有权制定呢
这涉及到立法权限问题。
宪法只能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和修改。
法律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和修改。
行政法规由国务院制定和修改。(一般称规定、决定、办法)
省级及较大市的人大及其常委会有权制定地方性法规。(一般称条例)
省级政府及较大市的政府有权制定和修改地方性规章。(一般称规定、决定、办法)
国务院组成部门,具体行政管理职能的直属机构有权制定部门规章。(一般称规定、决定、办法)
由此可见,道路交通法,作为法律,只能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不可能由省政府制定。
禁止电动摩托车上路,一般不需要地方人大出台地方性法规,只要由省或较大市的人民政府制定就可以了,一般使用“规定”、“办法”等这些名称。
所谓较大市是按一定标准划分的,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等。
㈧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的立法目的是什么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的立法目的是为了维护道路交通秩序,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保护人身安全,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财产安全及其他合法权益,提高通行效率。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一条为了维护道路交通秩序,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保护人身安全,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财产安全及其他合法权益,提高通行效率,制定本法。
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车辆驾驶人、行人、乘车人以及与道路交通活动有关的单位和个人,都应当遵守本法。
第三条道路交通安全工作,应当遵循依法管理、方便群众的原则,保障道路交通有序、安全、畅通。
第四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保障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相适应。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适应道路交通发展的需要,依据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政策,制定道路交通安全管理规划,并组织实施。
第五条国务院公安部门负责全国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交通、建设管理部门依据各自职责,负责有关的道路交通工作。
第六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经常进行道路交通安全教育,提高公民的道路交通安全意识。
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及其交通警察执行职务时,应当加强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的宣传,并模范遵守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
机关、部队、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以及其他组织,应当对本单位的人员进行道路交通安全教育。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应当将道路交通安全教育纳入法制教育的内容。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有关单位,有进行道路交通安全教育的义务。
第七条对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应当加强科学研究,推广、使用先进的管理方法、技术、设备。
(8)国务院交通部体改法规司立法扩展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道路交通迅速发展,对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总体上看,我国的道路交通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道路交通安全形势严峻,城市道路拥堵问题日趋严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这部法律的通过是我国道路交通法制建设历程中的一座里程碑,是我国道路交通事业全面走向法治时代的崭新开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道路交通迅速发展,对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㈨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管理条例是由哪个部门制定的
1988年3月9日国务院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管理条例》 已经废止,其调整内容已被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于2003年10月28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和国务院于2004年4月30日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代替。
㈩ 交通法规制定程序规定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使交通法规的制定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提高工作效率,保证交通法规质量,制定本规定。第二条本规定所称交通法规是指交通部根据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交通部的法定职权制定或起草的调整公路、水路交通建设和管理工作中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的总称,包括:
(一)交通部起草上报国务院审查后提交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或其常务委员会审议的法律草案;
(二)交通部起草上报国务院审批的行政法规草案;
(三)交通部发布或交通部批准下级交通部门发布的行政规章。第三条下列文件不属于交通法规:
(一)政策性文件;
(二)秘密文件;
(三)内部工作制度、规则;
(四)不具有普遍约束力或规范性的其他文件。第四条制定交通法规应遵循下列原则:
(一)交通法规应当符合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二)行政规章不得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国务院的决定、命令相违背;行政法规草案不得与宪法、法律相违背;法律草案不得与宪法相违背;
(三)交通法规应当符合交通行业管理的实际需要,从全局出发、实事求是;
(四)交通法规应符合交通法规体系的总体要求;
(五)行政规章所规定事项不得超越交通部的法定职权。第二章形式第五条交通法规的名称应当准确、规范,符合下列规定:
(一)法律称“法”、“条例”;
(二)行政法规称“条例”、“规定”和“办法”;
(三)行政规章称“规定”、“办法”、“实施细则”、“实施办法”、“规则”等。对某一方面的行政工作作比较全面或部分的规定,称“规定”;对某一方面的行政工作作具体规定,称“办法”、“规则”;为实施法律、法规而作出的规定,称“实施细则”或“实施办法”。第六条交通法规内容应当完备、规范,一般包括下列事项:
(一)制定的目的、依据和原则;
(二)调整对象、适用范围和主管机关;
(三)主体的权利、义务和法律责任等;
(四)解释权属;
(五)生效日期及需要废止的法规或文件。第七条交通法规应当结构严谨、条理清楚、文字简明、用词准确,不得使用有歧义的词汇、概念。第八条交通法规内容用条文表达,条文较多的,可以分章、节。条可以分款、项、目。款不冠数字,项和目冠数字。项数以带括号的中文数字表示;目数以阿拉伯数字表示。第三章立法计划第九条制定交通法规应当按照立法计划进行。立法计划分为五年规划和年度计划。第十条编制立法计划,应坚持符合需要、切实可行、突出重点、形成体系的原则。第十一条编制立法计划,应先由交通部各司、局根据本部门的职责和管理工作需要提出立法建议。五年规划的立法建议应于规划年度前一年的十月底前向交通部法规主管部门(以下简称法规主管部门)提出。年度计划的立法建议应于计划年度前一年的十一月底以前向法规主管部门提出。
其他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也可以向法规主管部门提出立法建议。第十二条立法建议应包括以下内容:
(一)交通法规名称;
(二)发布机关;
(三)制定交通法规的必要性;
(四)立法目的、依据和有关背景情况的说明;
(五)法规主要内容和是否需要制定实施细则;
(六)进度安排;
(七)主要起草单位和参加单位;
立法建议应由建议单位负责人签署。第十三条计划起草的交通法规需要制定实施细则的,应同时列入计划、同时起草。第十四条法规主管部门应全面研究各项立法建议,充分听取各部门意见,综合协调后编制计划(规划)草案,报交通部部长办公会议(以下简称部长办公会议)审定或部领导批准。第十五条立法计划经批准后,负责起草的单位应当将起草工作列入本单位工作计划,安排落实。法规主管部门负责对立法计划执行情况进行检查、督促。
立法计划实施过程中需要调整的,应报部长办公会议或领导批准。第四章起草、审定和发布第十六条交通法规一般由交通部有关业务司、局或部门负责起草。
起草重要的或涉及几个司、局业务的交通法规,可由其中一个主要司、局牵头,或由法规主管部门牵头有关司、局、单位参加组成起草小组负责起草。
需与有关部委联合起草的,应同有关部委协调组织起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