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湿地保护条例
Ⅰ 中国有关湿地保护的法律内容是哪些
1.国家级立法
(1)《土地管理法》
为了加强土地的开发利用和管理,我国于1986年颁布了《土地管理法》,该法于1998年进行了最新一次修改,除了进一步完善土地权属、土地规划、土地征用及补偿等制度外。该法将可持续发展确定为其立法宗旨和指导思想,在内容上更加强调土地开发利用和保护的协调,增加了土地用途管制制度、耕地保护制度、土地使用总量控制制度等内容,体现了资源立法上的许多新发展和新要求。1998年国务院还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将具体落实《土地管理法》的各项制度。
(2)《海洋环境保护法》
为了加强对海洋环境的管理,我国于1982年颁布了《海洋环境保护法》,1999年修订后的《海洋环境保护法》除了对原有的限期治理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三同时”制度和海洋环境污染民事损害赔偿制度的内容作了必要的充实外,还根据现实需要,新规定了若干管理制度。主要包括:海洋生态保护和海洋环境保护规划制度、重点海域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海洋环境标准制度、排污收费和倾倒费制度、限期治理制度、对严重污染海洋环境的落后工艺和落后设备的淘汰制度、海洋环境监测和监视信息管理制度、海洋污染事故应急制度、现场检查制度、船舶油污保险和油污损害赔偿基金制度等。
(3)《渔业法》
1986年颁布的《渔业法》于2000年进行修订,新《渔业法》的颁布实施,突出了渔业资源和渔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强调国家对水域的统一规划,修改并完善养殖证制度,注重了重要养殖水域的保护,规范了水产苗种管理,增加了养殖病害防治的规定。同时,还注重捕捞强度的控制,强调捕捞业的结构调整,建立和完善相应的法律制度。
(4)《海域使用管理法》
2001年10月27日颁布的《海域使用管理法》,取代了原有的《国家海域使用管理暂行定》,主要有以下主要制度:海洋功能区划制度、海域使用的申请与审批制度、海域使用权制度、海域使用权制度、海域使用金制度和海域使用的监督检查制度。海域使用管理法的颁布,是促进中国海洋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保证,是中国海洋开发从无序、无度、无偿状态转变为科学合理、协调、有序局面的分水岭。
此外,国务院和国土资源国家海洋局、环保局和农业部等部门还颁布了《土地复垦规定》、《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土地违法案件处理暂行办法》、《海域使用权登记办法》、《海域使用申请审批暂行办法》、《海域使用权争议调解处理办法》、《海洋行政处罚实施条例》、《渔业捕捞许可证管理办法 》、《渔业行政处罚规定》等。
2.地方立法
广东省制定了《广东省土地管理实施办法》、《广东省征用农村集体所有土地各项补偿费管理办法》、《广东省土地权属纠纷处理条例》、《广东海域使用管理规定》、《关于<广东省海域使用管理规定>的修改决定》、《广东省海域使用费征收暂行标准》、《广东省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划》,《广东省渔业管理实施办法》,《广东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建设人工鱼礁保护海洋资源环境的决议》、《广东省浅海滩涂水产增养殖保护管理规定》等,一些县市也制定了关于海域使用管理、渔业开发的规定。
广西壮族自治区制定了《广西壮族自治区土地管理实施办法》、《广西壮族自治区渔业管理实施办法》、《广西壮族自治区渔业管理实施办法》、《广西壮族自治区海域使用管理办法》、《广西壮族自治区渔业管理实施办法》、《广西壮族自治区水产苗种管理办法》等。
海南省海洋厅制定了《海南省海域使用可行性论证管理规定(试行)》、《海南省海域使用可行性论证工作指南(试行)》、《海南省海域使用项目档案管理规定(试行)》、1998年9月海南省人大颁布了《海南省红树林保护规定》。
Ⅱ 广东省湿地保护条例(2018修正)
第一条为加强湿地资源的保护和管理,改善生态状况,维护生态平衡,实现人与自然和谐,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第二条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湿地保护和管理等活动,适用本条例。第三条湿地是指天然或者人工的,永久或者暂时的沼泽地、泥炭地、水域地带,带有静止或者流动、淡水或者半咸水及咸水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六米的海水区。
湿地资源是指湿地及依附湿地栖息、繁衍、生存的野生动物资源和红树林等植物资源。第四条湿地保护管理坚持全面保护,突出重点,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第五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依法履行职责,做好湿地保护工作。
湿地保护实行综合协调、分部门实施的管理体制。
各级林业、农业、水、国土资源、建设、环境保护、海洋与渔业等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做好湿地保护管理工作。
各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湿地保护的组织协调工作。第六条省人民政府应当制定全省湿地保护规划,并纳入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全省湿地保护规划,制定本地区湿地保护规划,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向社会公布。
湿地保护规划的编制和修订应当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保护规划、海洋功能区划相衔接,确保湿地资源能够得到有效的保护和恢复;做到水资源利用与湿地保护紧密结合,充分兼顾湿地保护等生态用水的需要。第七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采取经济、技术政策和措施保护湿地资源。第八条省人民政府应当建立重点湿地评审制度。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定期开展对湿地资源的调查,监测湿地资源变化情况,建立湿地管理档案制度和湿地保护管理的信息交流制度。第九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国家规定做好湿地登记、确权、发证等工作,为湿地保护和管理提供依据。第十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定期对本行政区域内湿地保护管理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并建立健全检查、考核、通报和奖惩制度。第十一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湿地保护的宣传工作,于每年2月2日“世界湿地日”开展系列宣传活动,提高公民保护湿地的意识。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支持开展湿地资源保护的科学研究、社区教育和国内外交流与合作。第十二条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都有保护湿地资源的义务。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破坏、侵占或者非法转让湿地。任何组织和个人对破坏、侵占湿地资源的行为有检举或者控告的权利。
鼓励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捐资保护湿地。第十三条属下列情形之一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
(一)代表不同类型的典型天然湿地生态系统的湿地;
(二)具有生物多样性丰富特征或者珍稀、濒危野生生物物种集中分布的湿地;
(三)水禽的主要繁殖地、栖息地,以及迁徙路线上的主要停歇地;
(四)对水栖动物的洄游、繁殖有典型或者重要意义的湿地;
(五)其他具有特殊保护意义、重要生态价值、经济价值或者重大科学文化价值的湿地。
对不具备条件建立自然保护区的,应当因地制宜,采取建立湿地保护小区、湿地多用途管理区或者划定野生动植物栖息地和原生地等多种形式加强保护管理。第十四条湿地生态景观优美、生物多样性丰富、人文景物集中、科普宣传教育意义明显的区域,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可以建立湿地公园。第十五条涉及区域生态安全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湿地生态系统,属下列情形之一的为重点湿地:
(一)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和国家重要湿地名录的;
(二)列为自然保护区的;
(三)依法建立的湿地公园、湿地保护小区或者野生动植物主要栖息地和原生地;
(四)国家以及省人民政府确定的其他重点湿地。
列入重点湿地的,由省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定期向社会公布。第十六条禁止在湿地范围内从事下列活动:
(一)破坏鱼类等水生生物洄游通道,采用炸鱼、毒鱼等灭绝性方式捕捞鱼类及其他水生生物;
(二)破坏野生动植物的繁殖区、栖息地、原生地和迁徙通道,滥采滥捕野生动植物;
(三)排放污水或者有毒有害物质、废弃物、垃圾,投放可能危害水体、水生及湿生生物的化学物品;
(四)其他破坏湿地资源及其生态功能的行为。
Ⅲ 广东省湿地保护条例(2020修订)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湿地保护,改善生态状况,维护生态平衡,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湿地保护、利用及相关管理活动。
本条例所称湿地,是指天然的或者人工的,永久或者间歇性的沼泽地、泥炭地、水域地带,带有静止或者流动、淡水或者半咸水及咸水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六米的海域。
水田的保护、利用及相关管理活动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等有关法律法规执行。第三条湿地保护遵循系统保护、生态优先、科学修复、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原则。第四条省人民政府建立湿地保护工作协调机制,组织协调、研究解决湿地保护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地级以上市、县级人民政府可以根据需要建立湿地保护工作协调机制。
各级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湿地保护负总责,加强湿地保护工作,将湿地保护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保障湿地保护、修复和补偿的资金投入。
沿海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红树林湿地的保护,采取措施保护和恢复红树林,解决红树林湿地保护工作中的重大问题。第五条湿地保护实行统筹管理与分部门实施相结合的管理体制。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负责湿地保护的组织协调和监督管理工作,并具体负责国家重要湿地、省重要湿地,沼泽湿地,以及划入生态公益林规划区和划为红树林湿地、自然保护地的滩涂保护工作;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湖泊湿地、河流湿地、水库湿地的保护工作;自然资源主管部门负责滨海湿地的保护工作。
农业农村、住房城乡建设、生态环境等主管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做好湿地保护工作。第六条湿地保护管理机构负责其管理范围内湿地的保护,开展资源监测、科学研究、宣传教育等活动。
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协助做好湿地保护工作,对破坏湿地的行为及时劝阻并报告有关部门。第七条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宣传教育活动,结合世界湿地日、世界野生动植物日等,利用广播、电视、报纸以及互联网等手段,普及湿地保护知识,提高公民保护湿地的意识。第八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湿地保护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支持开展湿地科学研究及技术开发、应用和推广,提高湿地保护科学技术水平。
鼓励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通过捐赠、资助、志愿服务等多种方式参与湿地保护活动。第二章湿地管理第九条湿地保护按照国家规定实行湿地面积总量管控制度。根据湿地面积管控目标,合理划定纳入生态保护红线的湿地范围。
省人民政府按照国家规定健全湿地标准体系。第十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编制本地区湿地保护规划,并向社会公布。
湿地保护规划的编制和调整应当以国土空间规划为依据,与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林地保护利用规划、海岸带综合保护与利用总体规划、养殖水域滩涂规划、水功能区划、河湖水域岸线保护与利用规划等相衔接。第十一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湿地资源调查监测评价制度,组织有关部门定期开展湿地资源调查监测与评价工作,建立湿地资源数据库并实现共享应用。
沿海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适时开展红树林湿地资源专项调查。第十二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自然资源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湿地确权登记工作。第十三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湿地保护目标责任制和考核评价制度,将湿地保护指标纳入本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等制度体系,定期组织监督检查和评价考核。第十四条湿地实行分级管理制度,按照生态区位、生态功能和生物多样性等重要程度,划分为国家重要湿地、省重要湿地和一般湿地。
国家重要湿地和省重要湿地以外的湿地为一般湿地。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将一般湿地划为市重要湿地。
省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在省人民政府指导下,会同有关部门制定省重要湿地和一般湿地认定标准和管理办法。第十五条国家重要湿地名录管理按照国家规定执行。
省重要湿地名录由省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在省人民政府指导下发布。省重要湿地名录应当明确湿地名称、地理坐标、四至范围、面积、类型、主要保护对象、责任主体等事项。
一般湿地由县级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按照省制定的认定标准和管理办法确定,并建立数据档案。
Ⅳ 广西北海红树林大片消失,如何呵护消失的绿色氧场
据2021年5月17日讯息可得知广西北海红树林出现大片消失,据了解跟施工违规有关。原本大片的红树林都生长得很好,施工导致红树林的叶片出现大量的白色物质,导致了红树林的大面积消失。
红树林的生长大多以群落的方式进行,并且生长在热带,亚热带海水与岸边之间的潮间带。它被称为海洋卫士,因为它能够净化水资源跟防御堤坝被冲垮的现象。据悉,广西红树林多次出现这种死亡问题,都跟当地的建设规划问题监督管理有关。想要保护消失的绿色氧场,需要重视生态环境做起,从根源杜绝破坏行为。
保持生态系统稳定红树林是大自然给我们的特殊礼物,关乎于海洋环境的生态稳定。所以,我们也需要对很多破坏生态的行为进行零度容忍,并且能够时刻记住保护生态环境,从我做起。红树林的很多功能我们都清楚,所以我们必须响应保护措施来拯救红树林的生态系统。红树林能够对海洋生物的多样性起到很大的作用。生物的多样性能够让整个系统处于平衡稳定。
所以,大家不要认为这是一件小事,环境的事是大事。保护生态环境的健康发展,能够让自己获取更好的生态环境。这是大自然的赠馈,不能因为贪心而对其为所欲为。已经破坏的红树林会得到很好的修复试验,但未被破坏的红树林就需要大家的努力去进行保护。呵护消失的绿色氧场,还人们美好生活。
Ⅳ 湿地修复的总体布局
会仙岩溶湿地的保护与修复、开发是一个大型、综合的生态工程。根据以上确定的湿地保护与修复的目标、原则,会仙岩溶湿地的修复应优先考虑湿地的生态价值,以保护桂林城市之“肾”为前提,在保证会仙岩溶湿地生态系统功能得到良好修复的前提下,综合考虑历史文化和景观保护与修复、旅游经济开发、绿色产业开发等各个方面,按照实现多目标“共赢”的思路,形成“一个中心,五大工程,八个园区”的整体规划布局(图 6-1),即规划建设会仙岩溶湿地管理与服务中心,实施湿地保护、水系统修复、生态修复与生态景观美化、科学文化工程和生态旅游开发工程,8个园区包括湿地主题园区(含睦洞湖、督龙塘沼泽、八仙湖和分水塘、冯家沼泽)、九头山岩溶水调蓄区、清水江河流沼泽景观区、狮子岩科学研究示范区、分水塘湖泊沼泽与古文化保护区、大马塘水质生态净化试验区、督龙水产养殖试验区、湿地周边(渣塘底—莲塘,秦塘—芬塘)生态经济综合开发区。其中,湿地保护工程和水系统修复工程是关键。
一、会仙岩溶湿地管理与服务中心
此中心集湿地管理与旅游开发服务于一体。为了减少对湿地原始生态的破坏与环境污染,建设地点选择在临桂县会仙镇,建设集住宿、餐饮、娱乐、购物为一体的旅游休闲服务体系。建立由广西及桂林市林业、水利和农业、旅游部门联合组建的管理机构,按照对湿地生态环境容量的评价,实施对湿地的保护与建设、水资源管理和调度、湿地生物资源保护与开发、旅游开发与服务及科学文化研究等职能。
二、五大建设工程
1.湿地保护工程
指对岩溶湿地进行有效的保护和管理,使现存湿地避免遭受人类活动的进一步破坏。目前,会仙岩溶湿地现存面积进一步缩小,现存水域面积不足5km2,现存面积较大的连片湿地(湖泊、沼泽)有睦洞湖、八仙湖、神龙沼、冯家沼、分水塘、寺湖、莲塘、渣塘底、九头山水草地和清水河沿岸沼泽等。这些湿地也在不断遭受蚕食,面积逐步变小,趋于消失,对其进行有效的保护意义重大。湿地保护的具体措施包括:
· 制定合理的湿地保护法规或条例、办法,严禁毁湿开荒垦殖或开挖(围)鱼塘、放牧或乱砍滥伐、破坏湿地植被、污染湿地的行为;加强湿地保护的宣传、普及教育,提高国民素质和对湿地保护的意识,增强对湿地保护的自觉性和责任心。
● 建立会仙岩溶湿地自然保护区。根据会仙岩溶湿地现状,分别划分出近期和中长期的保护区范围,圈定保护区边界。近期的保护区范围应包括睦洞湖、分水塘、八仙湖、寺湖、九头山水草地和清水河沿岸沼泽和冯家沼等;中长期保护区范围应结合退耕(塘)还湿,逐步扩大到莲塘、渣塘底、督龙塘、神龙沼、秦塘-芬塘河湖沼泽等。
图6-1 会仙岩溶湿地核心区生态修复与开发规划图
● 逐步实施退耕(包括耕地、鱼塘和养殖场)还湿。首先完成睦洞湖、分水塘、督龙塘和九头山、清水河沿岸的退耕(鱼塘和养殖场)还湿工作,恢复湿地自然水域,并落实相应的补偿措施或建立相关的保障机制,在扩大保护区范围的同时,确保保护区群众利益。
● 对湿地核心区或关键地段,逐步实施异地安置,或通过技术培训引导当地群众进入技术、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行业或提供湿地开发中的相关服务岗位等措施,进行分流,减少工业、农业生产对湿地的破坏,为湿地生态修复提供良好的环境。
2.湿地水系统修复工程
湿地水系统修复工程是湿地生态系统修复的前提和重要保障。针对会仙岩溶湿地水资源短缺,尤其是每年9月到次年2月的严重季节性缺水导致湖泊水面萎缩、沼泽枯竭、河水断流并造成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的现实,将会仙岩溶湿地水系统修复工程规划为保水蓄水和补水两大部分。前者拟通过在湿地内分地段建设梯级拦洪坝(包括建立中—大型调蓄型水利工程)或回填开挖沟渠,恢复原有地形地貌,配合退耕(鱼塘)还湿,拦洪蓄水,增加湿地枯水季节的水资源保有量,提高地表与地下水位;后者设计修复已有的西干渠马面支渠引清狮潭水补给湿地和新建(改建)渠道引太平河水给湿地补水以提高湿地水位,扩大湿地水域面积,改善湿地地表水循环。
3.湿地生态修复与生态景观美化工程
湿地生态修复拟通过改善湿地植物生存环境,恢复现有湿地植被的群落结构,扩大主要植物分布面积,并按照稀缺性、优先性原则,建立植物修复试验区,通过保护—种植试验—推广的方式,优先保护和恢复对湿地具有重要价值的典型濒危、稀有植物,如野生稻、中华水韭等国家一、二级保护植物;设置湿地植物的功能分区(如湿地植物保护区、湿地经济植物开发区、湿地植被景观区、特色生态功能试验与示范区等);合理规划湿地植物布局,实现湿地生物群落的优生、共生和三维景观的美化,促进生态功能与生态景观美化的结合及生态景观建设与历史文化景观的融合、协调。
4.科学文化工程
在会仙岩溶湿地核心区冯家村附近建立湿地生态保护与修复科学研究与试验示范基地,开展湿地的长期科学观测、湿地生态环境及濒危动植物资源的保护和湿地生态修复关键技术与模式研究,为会仙岩溶湿地修复提供技术支撑。同时,建立湿地科学研究实验与培训大楼,普及湿地知识、生态保护与文化知识,传授农业种植知识等,将基地建设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岩溶研究中心及国内外大专院校的国际学术交流、国际岩溶技术培训、研究生培养和科学普及的基地,推动会仙岩溶湿地尽快纳入国家、世界重要湿地名录。
基地建设完成后,形成的濒危植物保护园、岩溶地区特色植物园、果园和岩溶洞穴还可作为旅游观光、休闲度假的景点。
5.生态旅游开发工程
包括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文化古迹的修复与旅游景点开发等。
(1)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
旅游基础设施与园林的建设应按照湿地总体规划框架实施,以不破坏自然生态为原则。为使湿地免受人为破坏和污染水质,湿地旅游综合服务设施(包括宾馆、饭店和娱乐场所)应规划建设在湿地边缘的会仙镇政府所在地,集中建设集住宿、餐饮、娱乐、购物为一体的旅游休闲服务体系,以便同时带动周边经济发展和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此外,重点建设连通规划中各旅游景点的环睦洞湖旅游公路,新建分水塘、毛家、西官庄和龙山旅游码头,在龙王庙旧址建设龙山山顶观光亭等。
(2)文化古迹保护、修复与旅游开发
湿地历史文化古迹修复是在对湿地内文化古迹的全面、详细调查,制订统一规划和开展详细设计的基础上,实施全方位的保护,并有选择性地在重点地段对被损毁的重点文化古迹进行修复和开发。文化古迹的旅游开发要重点挖掘其丰富的民俗风情和历史内涵、深厚的文化底蕴,提升景点的科学文化价值。重点修复以下具有重要历史、文化和旅游开发价值的历史文化古迹:
古桂柳运河(相思埭):重点修复分水塘—睦洞湖古运河段(包括清淤、维修破损渠道,恢复该古运河段的桥梁、陡门),恢复分水塘蓄洪保水与调蓄能力,修复或再建作为古桂柳运河(相思埭)指挥调度中心的龙王庙和总陡、东陡、西陡,恢复其作为古运河的水资源调度功能,使分水塘、睦洞湖、督龙塘和八仙湖成为连接一体的湿地主题公园。通过恢复古运河局部航道、再现古运河文化,建成连接四大湖、塘和狮子岭地下河、湿地科研基地,集湿地生态、古文化旅游观光于一体的湿地主题公园水上旅游环线。
龙头山古庙:重建位于睦洞湖湖区中心的龙头山山顶的古庙宇和观景台、登山台阶、道路、泊位等,为游客登山了望湿地全景提供良好的环境;恢复龙头山植被(包括种植景观林),并通过详细的地质历史研究与考察,增加湿地形成环境的地质旅游景点。
名人故居:对位于临桂四塘乡的陈家大院(陈宏谋、陈继昌故居)、陈家祠堂以及白崇禧故居实施保护性修复,恢复这些文化遗迹的原貌,挖掘其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民族文化遗产,争取将其尽快列入广西壮族自治区和国家文物保护名单,同时,美化周边环境,为生态文化旅游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总之,会仙岩溶湿地的保护、开发要在对湿地旅游资源综合评价和规划的基础上,以水系统修复为主线,以湿地生态功能的恢复和改善为主要目标,实现生态、经济、社会的协调和可持续开发。湿地的开发以生态产业为主导,以湿地的自然风光和以古桂柳运河文化古迹的开发为主线,充分挖掘后者的历史文化蕴涵和注重湿地湖色山光、田园风光与岩溶景观(地表、地下)的有机结合,使湿地成为山青、水秀、空气清新的岩溶湿地生态园区,以此带动湿地及周边的生态旅游观光和休闲、度假、科学普及与科学研究工作。
以下重点对湿地水系统修复工程、湿地生态修复与生态景观美化工程和科学文化工程进行讨论。
Ⅵ 保护湿地的措施
一、从宏观引导方面完善湿地保护规划。按照我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要求,进一步修订完善2002—2030年全国湿地保护工程规划,制订更有针对性的、分阶段实施的工程实施规划,并认真抓好落实。
二、突出用制度管人、管事,推进湿地保护的制度建设。按照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总体要求,有计划地、逐步地建立包括自然湿地保护制度、退化湿地恢复制度、湿地生态效应补偿制度、湿地保护红线制度、湿地生态系统评价制度、湿地生态系统功能动态监测和预警制度等一系列重要制度,使湿地保护形成较为完整的制度框架。
三、强化依法“治湿”,制订出台全国湿地保护条例。虽然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中有一些有关湿地保护的内容,但多数都是针对湿地保护的单一元素设置的,零碎、分散,其完整性、系统性、针对性和操作性都远远跟不上工作发展的需要。特别是湿地资源调查监测、湿地占用征用的监督管理、各种破坏行为的处罚等,包括怎样更好地履行国际公约,都缺乏一些更明确的、更有操作性的、更管用的条款和规定,所以很有必要从国家层面出台一部专门针对湿地保护的行政法规。这样一方面可以使我们把湿地作为一个独立的、完整的、重要的生态系统,从加强整体保护的角度做出规定,规范行为;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我们各个部门形成合力,更好地履行国际公约。
四、着眼湿地生态系统功能的提升,实施湿地生态修复工程。对那些功能退化的沼泽、河流、湖泊、滨海湿地等,通过采取植被恢复、鸟类栖息地恢复、生态补水、污染防治等系列手段,进行综合治理,恢复和提升湿地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
五、强调科学“管湿”,提升湿地保护管理的科技支撑水平。重点针对湿地保护模式、湿地退化机理及修复关键技术,以及科学合理利用湿地的模式等重要问题,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提高整个湿地保护管理工作的科学化水平。
Ⅶ 谁知道国家或部门对湿地保护订立的法律法规
您好:
我国目前没有针对湿地而立的法律,不过有一系列法律法规涉及到湿地保护。
其中与回湿地保护有答关的法律主要有:《环境保护法》、《森林法》、《水污染防治法》、《土地管理法》、《野生动物保护法》、《水法》、《水土保持法》、《海洋环境保护法》、《环境影响评价法》等。与湿地保护有关的主要行政法规有:《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森林法实施条例》、《河道管理条例》、《水土保持法实施条例》、《矿产资源法实施细则》、《防止船舶污染海域管理条例》、《陆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管理办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自然保护区条例》等。
希望答案对您有帮助。
Ⅷ 湿地保护有关的法律法规
湿地公约
湿地公约(The Convention on Wetlands)1971年在伊朗小城拉姆萨尔(Ramsar)签订的,故该公约又称拉姆萨尔公约。公约的全名是:“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它是一个政府间公约,是湿地保护及其资源合理利用国家行动和国际合作框架。现在有130个缔约方,共有1140个湿地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总面积9170万公顷。
1971年2月2日订于拉姆萨,经1982年3月 12日议定书修正)各缔约国, 承认人类同其环境的 相互依存关系;考虑到湿地的调节水份循环和维持湿地特有的动植物特别是水禽栖息地的基 本生态功能。相信湿地为具有巨大经济、文化、科学及娱乐价值的资源,其损失将不可弥补;期望现在及将来阻止湿地的被逐步侵蚀及丧失;承认季节性迁徒中的水禽可能超越国界,因此应被视为国际性资源;确信远见卓识的国内政策与协调一致的国际行动相结合能够确保对湿地及其动植物的保护;
兹协议如下:
第一条
1.为本公约的目的,湿地系指不问其为天然或人工、常久或暂时之沼泽地、湿原、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或静止或流动、或为淡水、半咸水或咸水水体者,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六米的水域。
2.为本公约的目的,水禽系指生态学上依赖于湿地的鸟类。
第二条
1.各缔约国应指定其领域内的适当湿地列入由依第八条所设管理局保管的国际重要湿地名册,下称“名册”。每一湿地的界线应精确记述并标记在地图上,并可包括邻接湿地的河湖沿岸、沿海区域以及湿地范围的岛域或低潮时水深不超过六米的水域,特别是当其具有水禽栖息地意义时。
2.选入名册的湿地应根据其在生态学上、植物学上、湖沼学上和水文学上的国际意义。首先应选入在所有季节对水禽具有国际重要性的湿地;
3.选入名册的湿地不妨碍湿地所在地缔约国的专属主权权利。
4.各缔约国按第九条规定签署本公约或交存批准书或加入书时,应至少指定一处湿地列入名册。
5.任何缔约国应有权将其境内的湿地增列入名册,扩大已列名册的湿地的界线或由于紧急的国家利益将已列入名册的湿地销或缩小其范围,并应尽早将任何上述变更通知第八条规定的负责执行局职责的有关组织或政府。
6. 各缔约国在指定列入名册的湿地时或行使变更名册中与其领土内湿地有关的记录时,应考虑其对水禽迁移种群的养护、管理和合理利用的国际责任。
第三条
1.缔约国应制定并实施其计划以促进已列入名册的湿地的养护并尽可能地促进其境内湿地的合理利用。
2.如其境内的及列入名册的任何湿地的生态特征由于技术发展、污染和其他人类干扰而已经改变,正在改变或将可能改变,各缔约国应尽早相互通报。有关这些变化的情况,应不延迟地转告按第八条所规定的负责执行局职责的组织或政府。
第四条
1. 缔约国应设置湿地自然保护区,无论该湿地是否已列入名册,以促进湿地和水禽的养护并应对其进行充分的监护。
2.缔约国因其紧急的国家利益需对已列入名册的湿地撤销或缩小其范围时,应尽可能地补偿湿地资源的任何丧失,特别是应为水禽及保护原栖息地适当部分而在同一地区或在其他地方设立另外的自然保护区。
3. 缔约国应鼓励关于混地及其动植物的研究及数据资料和出版物的交换。
4.缔约国应努力通过管理增加适当湿地上水禽的数量。
5. 缔约国应促进能胜任湿地研究、管理及监护人员的训练。
第五条
缔约国应就履行本公约的义务相互协商,特别是当一片湿地跨越一个以上缔约国领土或多个缔约国共处同一水系时。同时,他们应尽力协调和支持有关养护湿地及其动植物的现行和未来政策与规定。
第六条
1.缔约国应在必要时召集关于养护湿地和水禽的会议。
2. 这种会议应是咨询性的,并除其他外,有权:
A.讨论本公约的实施情况;
B. 讨论名册之增加和变更事项;
C. 审议关于依第三条第2款所规定的列入名册湿地生态学特征变化的情况;
D. 向缔约国提出关于湿地及其动植物的养护、管理和合理利用的一般性或具体建议;
E.要求有关国际机构就影响湿地、本质上属于国际性的事项编制报告和统计资料。
3. 缔约国应确保对湿地管理负有责任的各级机构知晓并考虑上述会议关于湿地及其动植物的养护、管理和合理利用的建议。
第七条
1.缔约国出席这种会议的代表,应包括以其科学、行政或其他适当职务所获得知识和经验而成为湿地或水禽方面专家的人士。
2.出席会议的每一缔约国均应有一票表决权,建议以所投票数的简单多数通过,但须不少于半数的缔约国参加投票。
第八条
1.保护自然和自然资源国际联盟应履行本公约执行局的职责,直至全体缔约国三分之二多数委派其他组织或政府时止。
2.执行局职责除其他外,应为:
A.协助召集和组织第六条规定的会议;
B.保管国际重要湿地名册并接受缔约国根据第二条第五款的规定对已列入名册的湿地增加、扩大、撤销或缩小的通知;
C.接受缔约国根据第三条第二款规定对已列入名册的湿地的生态特征发生任何变化的通知;
D.将名册的任何改变或名册内湿地特征的变化通知所有的缔约国,并安排这些事宜在下次会议上讨论;
E.将会议关于名册变更或名册内湿地特征变化的建议告知各有关缔约国。
第九条
1. 本公约将无限期开放供签署。
2.联合国或某一专门机构、国际原子能机构的任一成员国或国际法院的规约当事国均可以下述方式成为本公约的缔约方:
A.签署无须批准;
B.签署有待批准,随后再予批准;
C.加入。
3.批准或加入应以向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的总干事(以下简称“保存机关”)交存批准或加入文书为生效。
第十条
1.本公约应自七个国家根据第九条第2款成为本公约缔约国四个月后生效。
2.此后,本公约应在其签署无须批准或交存批准书或加入书之日后四个月对各缔约国生效。
第十条之二
1.公约可按照本条在为此目的召开的缔约国会议上予以修正。
2.修正建议可以由任何缔约国提出。
3.所提修正案文及其理由应提交给履行执行局职责的组织或政府(以下称为执行局)并立即由执行局转送所有缔约国。缔约国对案文的任何评论应在执行局将修正案转交缔约国之日三个月内交给执行局。执行局应于提交评论最后一日后立即将至该日所提交的所有评论转交各缔约国。
4. 审议按照第3款所转交的修正案的缔约国会议应由执行局根据三分之一缔约国的书面请求召集。执行局应就会议的时间和地点同缔约国协商。
5.修正案以出席并参加投票的缔约国三分之二多数通过。
6.通过的修正案应于三分之二缔约国向保存机关交存接受书之日后第四个月第一天对接受的缔约国生效。对在三分之二的缔约国交存接受书之后交存接受书的缔约国,修正案应于其交存接受书之日后第四个月第一天生效。
第十一条
1.本公约将无限期有效。
2.任何缔约国可以于公约对其生效之日起五年后以书面通知保存机关退出本公约。退出应于保存机关收到退出通知之日后四个月生效。
第十二条
1.保存机关应尽快将以下事项通知签署和加入本公约的所有国家:
A.公约的签署;
B.公约批准书的交存;
C.公约加入书的交存;
D.公约的生效日期;
E. 退出公约的通知。
2.一候本公约开始生效,保存人应按照联合国宪章第一百零二条将本公约向联合国秘书处登记。
下列签字者经正式授权,谨签字于本公约,以资证明。
一九七一年二月二日订于拉姆萨,正本一份,以英文、法文、德文和俄文写成,所有文本具有同等效力,保存于保存机关,保存机关应将核证无误副本分送所有的缔约国。
Ⅸ 广西壮族自治区漓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的附件
漓江流来域生态环境保护范源围
一、漓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范围经纬度为:北纬24度38分10秒-25度53分59秒,东经110度07分39秒-110度42分57秒,涉及桂林市象山区、秀峰区、七星区、叠彩区、雁山区全境以及兴安县、灵川县、临桂县、阳朔县、平乐县的部分区域。
二、漓江流域生态环境重点保护区域包括:
(一)漓江干流,自兴安县猫儿山六洞河至平乐县三江口段;
(二)漓江源头猫儿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川江、黄柏江、小溶江;
(三)青狮潭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及甘棠江;
(四)海洋山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漓江流域部分)及潮田河;
(五)漓江风景名胜区;
(六)会仙喀斯特国家湿地公园。
三、漓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范围图(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