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规百科 » 联合国治理荒漠化条例

联合国治理荒漠化条例

发布时间: 2022-06-18 01:01:59

1. 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是多少年加入

《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 该公约的全称为“联合国关于在发生严重干旱和/或沙漠化的国家特别是在非洲防治沙漠化的公约”,1994年6月7日在巴黎通过,并于1996年12月正式生效。目前公约共有191个缔约方。

2. 荒漠化的治理研究

1977年联合国召开世界荒漠化会议提出治理荒漠化的行动纲领。同时,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组织了各国科学家合作编制1:2500万世界荒漠化地图,并提出气候与荒漠化、荒漠化与生态变化、人口社会与荒漠化、技术与荒漠化四个报告,以及一些地区的研究报告。这些报告分析了荒漠化的成因和过程,提出治理措施。许多国家的学者对荒漠化问题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中国对荒漠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土地沙质荒漠化方面,主要有:
①对于沙漠化成因和特征进行综合性考察,特别是在半干旱的农牧业交错地区。中国科学院兰州沙漠研究所编制了1:50万的各主要沙漠化地区的沙漠化图及典型区沙漠化发展趋势预测图等,提出了若干专题研究报告,如中国北方地区沙漠化过程及其治理规划、农牧交错沙漠化地区农业发展战略研究和中国沙漠化土地整治纲要等。
②在不同类型沙漠化地区建立治理沙漠化的示范试验基地,开展沙漠化治理的研究,如内蒙古东部的奈曼沙漠化研究站、甘肃民勤治沙研究站等。
在不同的自然条件下,荒漠化土地防治途径与措施不同。在中国,根据北方沙漠化土地的特征。
在半干旱地区的防治措施主要有:
①调整不利于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的土地利用结构,合理地安排农业、林业、牧业的比重。
②封育沙漠化的弃耕地和退化草场,使植被恢复。
③采取分区轮作或轮收,限制载畜量。
④采用植物固沙为主、工程措施固沙为辅的固沙方法。
干旱地区的防治措施主要有:
①以内陆河流流域作为生态单元进行全面规划,合理分配上中下游用水比例。
②以绿洲为中心,建立绿洲外围封沙育草带、绿洲边缘乔木灌木结合的防沙林带与绿洲内部的窄林带、小网格的护田林网相结合的防护林系。
③对绿洲边缘的流动沙丘,采取在沙丘表面设置沙障与障内栽植固沙植物相结合的防护体系。
④在防治沙害基础上,采取改良土壤措施。

3. 如何治理土地荒漠化

治理土地荒漠化的方法如下所示:
(1)植树种草。当植被盖度达到30%以上时,土壤风蚀就会基本消失。种树种草治理沙漠化的措施,就是基于控制土壤风蚀的原理提出的。在沙漠化发展严重的农耕地区,主要采取把部分已经沙漠化的耕地退还为林地和草地的方法,以达到沙漠化土地恢复的目的。但由于区域内一部分土地种树种草,与本区域内另一部分土地承载力的大幅度跃升,没有协调同步,或者仅考虑到种树种草,而未在建设基本农田、大幅度提高单位土地的产出水平上下功夫,导致种树种草与本已过重的人口压力之间矛盾日趋激烈。
(2)围栏封育。在草原地区牲畜压力过大,过度放牧造成了土地沙漠化。治理的方式通常采用“围栏封育”,即把草场划分成若干小区,使围起来的草地因牲畜压力的消失,而自然恢复。
土地荒漠化,就是指土地退化,也叫“沙漠化”。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对荒漠化的概念作了这样的定义:"荒漠化是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等因素,使干旱、半干旱和具有干旱灾害的半湿润地区的土地发生了退化。

4. 如何治理治理沙漠化

治理措施

⑦做好国际履约工作的同时,加强防治荒漠化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争取资金与外援。


防止沙漠化,人人有责。

5. 防治荒漠化要采取哪些措施

为了防治荒漠化现象,目前人类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措施:一是加强草场管理。草原退化是干旱地区荒漠化的主因。因此,必须把保护和退垦还草还林放在首位,保持水的区域平衡。

二是加强水土保持工作。我国西部地区的山地和丘陵地带上,由水力引起的土壤侵蚀比较突出,生产力衰退,必须加强对长江上中游山地环境的整治工作。

三是利用生物措施和耐旱基因资源。通过建立人工植被,保护和恢复天然植被,最终达到防止风沙危害,治理和开发利用荒漠化土地的目的。

四是利用保水剂产品和“干水”技术。保水剂是由高分子材料构成,能够吸收自身重量几百倍乃至上千倍重量的纯水,具有抗旱保苗、增产增收、改良土壤、防风固沙、水土保持等多项功能。

6. 土地荒漠化我国及世界各个国家有哪些协定,公约或行动

开展荒漠化和沙化监测是我国荒漠化和沙化防治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和《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的有关要求,2013年7月至2015年10月底,国家林业局组织相关部门的有关单位开展了第五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工作

7. 土地沙漠化的防治方法有哪些

造成沙漠化的原因,主要是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土地沙漠化的防治主要从人类活动包括水资源的利用,农业、牧业、渔业等的关系,单位土地人口的容量等方面进行。
一、加强立法
我国已经制定了大量与防治沙漠化有关的法律法规,例如,《环境保护法》、《森林法》、《草原法》、《水土保持法》,目前又在制定《防沙治沙法》,还制定了与这些法律相配套的一系列法规,进一步完善我国土地荒漠化防治的法律体系。
落实好国家林业治沙信贷扶持政策,允许林业生产经营者以森林资产抵押申请贷款,减免林业税费,取消一切对林农和林业生产经营者的不合理收费。鼓励各种社会主体通过各种形式参与林业开发和建设。坚决落实“谁造谁有、合造共有”的政策,明确非公有制林业的法律地位,切实保护投资者的利益。
二、恢复植被
恢复植被,提高植物的生产效益,恢复生态平衡为林业经营的总目标。所以,营林活动首先应着重于因地制宜筛选适于沙丘及沙地生长的植物物种进行固沙造林。此外,还应有效控制人口增长,以减轻土地压力(姬莉,2009)。
三、探索防治荒漠化的新机制
加强科研监测,探索不同地区、不同类型荒漠化的发生机制、发展趋势和防治对策,为防止荒漠化提供科学依据。确立荒漠化生态评价基准及指标。加强监测机构和队伍建设,健全和完善荒漠化监测体系,实施重点工程跟踪监测,科学评价建设效果。建立荒漠化预警系统、遥感监测及网络系统。依靠科技进步,推广和应用防沙治沙实用技术和模式,加强技术培训和示范工作,增加科技含量,提高建设质量。鼓励高新技术的运用和多学科参与工程建设,拓宽学科领域,攻克难题,创建一个科研、生产和推广紧密结合的新型的工程结构。
四、坚持抓好机关和队伍建设
一是不断加强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业务建设,全面推进党务工作;二是全面抓好林业执法队伍、管理队伍和科技队伍的建设,提高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努力造就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林业队伍;三是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增强群众观念和服务意识,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变管理为服务,真心实意地为基层和群众解决困难和问题。
五、加强国际合作
作为《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缔约国,中国不仅要努力为全球的荒漠化治理作贡献,而且要积极争取国际力量来解决本国的荒漠化问题。例如,与联合国各机构、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进行卓有成效的合作。目前已经有一些良好的开端,例如,与国际组织和其他国家联合举办的1996年“亚非防治荒漠化论坛”和1997年“亚洲执行《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部长级会议”以及争取联合国粮农组织、发展规划署的援助项目等。

8. 搜集当前有关土地荒漠化及防沙,治沙的信息(好消息与坏消息).

1、水库优化调度对维护黄河健康的重要作用

在黄河干流上,现已建有龙羊峡、刘家峡、万家寨、三门峡和小浪底等水库,近年来,通过水库或水库群的合理调度运用,进行调水调沙、水量调度、防洪防凌调度、兴利调度等,对优化配置水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维护河流健康,促进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等都发挥了重要作用,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显著。

1.1调水调沙使河道过流能力不断提高,逐步恢复了河道的基本功能

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气候干旱、来水减少及沿河地区对黄河水资源的过度利用,黄河河道输沙用水被大量挤占,进入黄河下游的水量急剧减少,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加剧了下游河道淤积,过流能力大幅降低,给防汛造成的压力越来越大,平滩流量从6000立方米每秒降到2000立方米/秒左右。2002年,黄河下游出现流量为1800立方米每秒的洪水,发生漫滩灾情。2003年,黄河河南兰考段洪水流量为2400立方米每秒,出现重大漫滩灾情,滩区内近12万人被洪水围困。为此,自2002年起,黄委连续进行了五次调水调沙,用“人造洪峰”冲刷下游河道,使下游泥沙淤积状况改善,河道过流能力逐步提升,下游河道得到全面冲刷,最小过流能力从实施前的1800立方米每秒提高到3500立方米每秒,使河道的基本功能逐步得以恢复。

1.2调水调沙使河流生态系统得到改善,有效遏制了河床的淤积抬高

由于黄河水少沙多,水沙不协调,使黄河不断淤积抬高,主河槽萎缩,在黄河下游已形成二级悬河,且黄河湿地生态系统也不断恶化。为了改变这种状况, 2002年至2005年黄委连续进行了四次调水调沙,已使3亿多吨泥沙冲入大海,黄河下游河道主河槽得到全面冲刷,槽底高程平均下降1米,今年进行的第五次调水调沙,又使6010万吨泥沙冲刷入海,有效地改善了河道形态,减少了河道泥沙淤积,遏制了黄河下游河床的淤积抬高。

黄河自2002年以来的五次调水调沙,也为湿地生态恢复提供了有利的水量条件,今年黄河第五次调水调沙将2000多万立方米的河水注入黄河口湿地,使黄河入海口地区遍布大大小小的坑塘,星罗棋布的水库中碧波荡漾,形成了大面积的水面、湿地,有效的缓解了由于海水侵蚀入海口湿地减少的现象。黄河口湿地以年均5万亩的速度在增长,成为世界上土地面积自然增长最快的保护区,湿地总面积增加到了20万公顷。湿地内芦苇面积增加到5万公顷,柽柳林13万亩,保护区内野生植物达393种,已濒临绝迹的黄河刀鱼等珍稀水生动物和黑嘴鸥、东方白鹳、丹顶鹤等多种国家级珍稀鸟类出现在黄河口,三角洲的鸟类增加到了283种,生物多样性资源日益丰富,生态向多样化、稳定性方向发展。

1.3调水调沙有利于调整理顺河势,塑造并维持中水河槽

黄河多为堆积游荡型河道,淤积严重,形态萎缩,河道宽浅,水流散乱,河无定槽,主流游荡摆动不定,沙洲密布,汊流丛生,斜河、横河、滚河现象时有发生,特别是在小水时,水流随湾就湾,蜿蜒曲折,往往形成崎形河势,进而引发小水大险或小水大灾。根据黄河小水入湾、洪水趋中的河势演变规律,利用水库群联合调度,进行调水调沙,塑造人工中常洪水,充分发挥洪水的造床作用,可调整理顺河势,塑造相对稳定的中水河槽,提高河道行洪排沙能力。今年3月黄委实施的利用黄河桃汛洪水冲刷降低潼关高程试验,使潼关河段河势调整理顺,形成单一规顺的主槽。

1.4调水调沙有利于水库的健康,可减少建库后的不利影响

通过调水调沙,利用水库异重流携带大量的泥沙排出库外,从而调整了水库淤积形态,减少了水库泥沙淤积,提高了水库的效益,增强了水库的健康,延长了水库的使用寿命。今年黄河第五次调水调沙,通过三门峡、小浪底水库联合调度,6月25日,在小浪底水库再次成功塑造了异重流,并将小浪底水库841万吨泥沙排出库外。

黄河桃汛洪水对降低潼关高程具有一定作用,1987~1998年,桃汛期潼关高程平均冲刷下降约0.19m,但自1998年万家寨水库运用以来,桃汛期水库蓄水削减了洪峰,减小了进入潼关站的洪峰和洪量,使桃汛期潼关高程由万家寨水库运用之前的冲刷下降转变为基本不冲或微淤。为了减少万家寨水库对潼关高程的影响,今年3月23~29日黄委开展了利用黄河桃汛洪水冲刷降低潼关高程试验,通过万家寨水库调度,优化桃汛洪水过程,改善了万家寨和三门峡水库淤积形态,使黄河小北干流河段全程冲刷0.071亿吨,潼关高程下降了0.2米。

1.5调水调沙可有效地发挥水库的社会经济功能

调水调沙不仅可改善河道的自然功能,而且还能发挥水库的社会经济功能,合理调配水资源,统筹解决生活、生产、生态用水,缓解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提高水库的发电、灌溉、生态景观旅游、供水等综合效益,促进流域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2002年以来,黄委利用万家寨、三门峡、小浪底等水库联合调度,进行调水调沙,在确保黄河防洪安全的前提下,保证了沿黄城乡群众的生活用水及工农业生产用水。在2003年历史罕见的黄河秋汛中,通过“四库联调”,削减了一次次洪峰流量,减少了灾害损失,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1.6水库的合理调度运用,有效的化解了断流危机,保证了河道不断流

70年代以来,由于不利的来水来沙条件和过度的水资源开发利用,使黄河下游频频出现断流。黄河首次断流出现于1972年,此后26年间,有21年断流,其中从1990年到1998年,黄河年年断流,特别是1997年黄河断流达226天,断流河段长704公里。自1998年国家授权黄河水利委员会实施黄河水量统一调度管理以来,通过水库的合理调度运用等措施,有效地化解了一次又一次的断流危机,已实现了黄河连续7年不断流。如2002年7月22日,黄河中游潼关断面出现了0.95m3/s的流量,在面临断流危机的紧要关头,万家寨水库及时调度放水,保证了河道不断流。

1.7利用水库科学调控水量,实现雨洪资源化,减轻水旱灾害损失

黄河流域由于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往往旱涝交替出现,通过水库的合理调节,蓄洪抗旱,丰蓄枯用,适时蓄水保水,削减洪峰,合理利用雨洪资源,争取防洪抗旱主动,减少水旱灾害损失。在抗御2005年渭河洪水中,陕西省防总充分利用黑河、石头河、冯家山3座水库,加强洪水调度,先后两次对渭河洪水进行错峰,在渭河第一次洪水过程中,削减渭河干流洪峰970立方米每秒,在第二次洪水过程中削减渭河干流洪峰500立方米每秒,加之洪水期三门峡水库一直畅泄运用,减轻了防洪压力,保证了洪水的顺利下泄,大大减轻了洪水灾害损失。

1.8利用水库合理调节水量,有效化解河道水环境污染

利用水的自净功能,通过水库合理调节水量,稀释污染水体,增加水环境容量,以改善水质,有效化解河道水环境污染。2006年1月5日下午,河南省巩义市境内发生柴油泄露事件,造成支流洛河下游油污染,也对黄河干流水质构成威胁,黄委及时加大小浪底水库下泄流量,并关闭故县、陆浑水库下泄闸门,接力实施并加密下游供水水源地等重要断面监测,及时化解了河道水污染事件。

2、加强水库优化调度的对策与措施

2.1加强水库的统一调度和管理

目前,黄河干流上修建的水库,大多分属不同的单位和部门管理,如黄河上游现有水库18座(已建12座,在建6座),分属9家管理单位,部门分割、条块分割、多龙管水的格局仍未改变。这些水库如仍采用原有的调度与管理模式,仅按水库各自的任务进行调度运用,不仅会影响流域梯级水库整体的综合利用效益,而且还会导致生态与环境等一系列问题。加之,近几年,随着西部大开发和电力体制的改革,黄河上游出现了水电开发热,有关各方纷纷“跑马圈地”,抢占水电开发权,部分工程甚至在审批手续不齐全的情况下即已开工建设,使水电开发盲目无序,缺乏统一规划和管理。因此,实行水库的统一调度和水电开发的统一管理已是大势所趋,迫在眉睫,应尽快设立高效、权威的黄河上中游水库和水电开发统管机构,明确相关单位的责任,完善协商和沟通机制,强化监督检查和管理,团结协作,密切配合,加强水库的统一联合调度,严格水电开发的规划管理,维护良好的水电开发秩序,充分发挥水库的综合效益,保护生态环境,维护河流健康。

2.2加强科学调度,大力提高调度管理水平

水库的综合调度运用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众多复杂技术问题,仅靠传统的调度手段远不能满足水资源调度时效性和现代化的要求,要加快“数字水调”建设,建立完善集信息采集自动化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决策支持系统、水库调度信息平台、黄河上中游水文信息平台、异地视频会商系统和调度指挥中心及水库运行监测水文站网系统、全数字水质自动监测站、引水口远程自动化监控监视等系统于一体的现代化水资源调度管理系统,实现水库调度信息互通和共享,构建维护河流健康的水资源调控体系,认真开展以水库群为主的水沙联合调度方式及流域尺度的水库群生态调度研究,进一步完善水库科学调度的指标体系,加强对河流生态健康的评价和调控措施的研究,对河流生态的健康程度进行科学的识别和评价,充分认识和了解河流生态面临的问题,分析掌握其发展变化的自然规律,根据生物体自身的需水量和生物体赖以生存的环境需水量,确定河流生态需水量、河流的生态基流和河道不冲不淤的临界流量,认真研究黄河调水调沙如何利用水库最小水量、最短泄水时间、对下游河道形成最佳减淤效果的有效调度方法,建立调水的理论技术体系和生态与环境响应机制,认真研究水库实施生态调度前后相关对象利益的变化和补偿机制,进一步探索河道水沙运动和冲淤变化的规律,塑造协调的水沙关系,制定科学可行的水库综合调度计划,进一步完善调水实施方案,认真做好不同调度方式和流量级、含沙量组合的调水调沙预案,建设一支反应迅速,技术过硬、作风优良、坚强有力的水调队伍,采用天气雷达、全球定位系统、卫星遥感、地理信息系统、水下雷达、远程监控、图像数据网络实时传输等技术,加强水量水质监测和天气、水雨情预测预报,完善预警系统,实现对水库、主要水文站、水质监测站、重要引水口和控制节点的远程自动监测、监控、监视和预警,为调水科学分析决策提供多种形式的信息服务,大力提高水库调度管理水平和调水效益。

2.3完善水库调度管理的法规,依法加强管理与调度

有效的法规和严格的执法是进行水库调度和水资源管理的重要保证。因此,要进一步强化经济、法律手段,建立水资源调度与管理制度体系和生态补偿机制、水量调度补偿机制,不断完善水法规政策体系和执法体系,构建适应现代化发展的水管理体制和新的水资源调控机制,进一步修订完善现有与水库调度和水资源综合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与政策,加强法律法规之间的衔接和协调,提高可操作性,认真贯彻实施《黄河水量调度条例》等法规,依法加强水资源的宏观调控和水库的调度管理,用法规规范人类水事行为,切实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维护良好的水资源管理秩序,使各种水电开发工程从立项、投资、建设、工程质量标准、水量分配、工程良性的运行管理机制和建成后的效益发挥等都严格按照有关法规进行。同时,建立开发与保护、水量与水质、城市与乡村、地表与地下水、取水与用水、供水与排水相结合的水资源统一管理制度,使水库调度管理工作逐步走向正规化、规范化、法制化、现代化,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4建立完善水沙调控工程体系

黄河的主要问题是水少沙多,水沙不平衡,因此,利用水库进行水沙调节是改善水沙条件、防洪减淤的有力措施,要统筹黄河流域干支流的水沙资源,加强水沙调控工程体系建设,认真搞好水沙调控工程体系的总体规划,尽快建立完善以龙羊峡、刘家峡、黑山峡、大柳树、碛口、古贤、三门峡和小浪底等骨干水利枢纽工程为主体的黄河干支流水沙调控工程体系,实行全河群库联合统一调度,有效的调节洪水泥沙,保证干旱期河道的基本流量,适时削减洪水流量,实现全河水沙的跨时空调节,塑造协调平衡的水沙关系,尽量使河道长期保持输沙、生态等最低限量的基流,改善水沙条件,实现洪水资源化和防洪减淤减灾等目的,保证河道不断流。

2.5完善优化水库调度运用方式

随着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的不断提高,加剧了水资源供求矛盾,使水资源优化配置的作用加强,从而提升了水库在流域水资源调控中的作用,而原有的水库设计运用方式,在进行防洪和兴利调度的同时,没有考虑其对下游生态和库区水环境的影响,以至长期累积下来的生态和环境的反作用以各种方式日益显现出来。因此,应彻底转变思想观念,站在全流域的高度,从保障流域可持续发展和维护河流健康出发,建立完善兴利、减灾与生态协调统一的水库综合调度运用方式,水库调度运用不再是以追求自身的利益最大,而是纳入到全流域的统一调配,成为流域水资源统一配置的重要手段,合理调整相关各方的利益,协调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关系,采用先进的调度技术和手段,在满足水库下游生态保护和库区水环境保护要求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水库的防洪、发电、灌溉、供水、航运、旅游等各项功能,使水库对坝下游生态和库区水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控制在可承受的范围内,并逐步修复生态与环境系统,提高水库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恢复和维持河流健康。

热点内容
上海市海华永泰律师事务所 发布:2025-01-24 08:18:38 浏览:443
社区法律咨询活动范文 发布:2025-01-24 07:57:17 浏览:532
老子道德经拼音版 发布:2025-01-24 07:08:55 浏览:209
用道德管理 发布:2025-01-24 07:06:54 浏览:617
中国司法医学鉴定中心 发布:2025-01-24 06:56:57 浏览:829
体检车法规 发布:2025-01-24 06:32:45 浏览:539
有关海丝条例的内容 发布:2025-01-24 05:25:51 浏览:408
妇产科院内感染规章制度 发布:2025-01-24 05:07:39 浏览:479
民法典8章 发布:2025-01-24 03:55:07 浏览:252
劳动合同法实习生 发布:2025-01-24 03:28:47 浏览:8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