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规百科 » 日本新闻媒体法律法规

日本新闻媒体法律法规

发布时间: 2022-06-18 20:19:11

❶ 简述西方广播电视管理体制,以国家为例说明

美国的规制模式
美国广电传媒业公共规制先后经历了准备、发展、改革二个阶段20世纪40年代以前是公共规制的准备阶段,主要为公共规制体制的建立做法律准备美国旱期的宪法修正案第一条款所倡泞的表达自山的思想,在1927年联邦无线法和1934年联邦通信法中得到充分体现,随后成立了美国最初的政府规制机构联邦通信委员会,这标志着美国完成了公共规制的制度准备20世纪50至60年代是美国公共规制体制的发展阶段,这一阶段电视媒介迅速普及,商业电视网的市场规模获得巨大发展,继《蓝皮书》之后发表了《关于节目政策的文书》,提出著名的“地方主义原则”,该原则日后成为美卜}广播电视政策的重要支柱20世纪70至90年代则是美国全而调整规制政策大力推进公共规制改革的阶段。

美国的公共规制体制具有四方面的特点,第一个特点是公共规制具有分权制约性,表现在以国会和联邦法院为代表的立法规制、司法规制,与FCC为代表的政府规制之间形成了分权制约的关系,这体现了二权分立的制度特征第一个特点是政府规制机构采取独立委员会体制,FCC是直属于政府的、合议制的委员会体制,在决策上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同时具有行政权淮立法权和准司法权准立法权是指在宪法和国会立法的基础上,根据《联邦行政程序法》制定具有一定法律效力的规制条例和行业章程准司法权亦称准裁决权,指规制机构对一般性行政案件拥有裁决权,FCC还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委员会来自各方而的专家组成,这可以提高规制的效率第二个特点是公共规制目标的多元性,即多样性、竞争性和公共性的统一多样性是指广电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要具有多样性,以保证“思想市场”的自山度;竞争性是通过规制制度和竞争制度来限制过度垄断和垄断权力的滥用,以促进广电传媒业的效率;公共性是指服务的普遍性和公正性第四个特点是公共规制的系统性表现在既有旨在约束媒体行为的行为规制,也有优化产业结构、市场结构的结构规制;既有针对电视网的网络规制,也有针对性很强的有线电视规制和公共广播电视规制,从整体上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公共规制体系

日本的规制模式
日本对大众媒介的法律规制可追溯到1893年的《出版法》和1909年的《新闻纸法》战后日本的广播电视法律规制是在1950年颁布电波二法的基础上确立的,随后设立了日本最旱的广播规制机构—电波监理委员会这一独立的行政委员会不久被邮政省的电波监理审议会所取代,后来在邮政省内又形成了以两局两会为主体的政府规制体制从2001年起变为由总务省直属机构行使政府规制职能的体制
日本广电传媒业的公共规制体制具有以下特征:第一个特征是公共规制目标具有双重内涵,即多样性和平衡性的目标性和多样性,是指广电媒体必须反映社会舆论和政治生活的多样性,另一方而媒体必须满足受众的多样化需求;平衡性包括两个方而:一是在媒体的表达自由与受众的接收自由之间寻求平衡,正是在公营媒体与民营媒体之间寻求平衡公共规制的多样性目标和平衡性目标是为了保证广电服务的普遍性和公正性
第二个特征是以政府规制和立法规制为主导,自主规制为补充的公共规制体制日本的政府规制职能是由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的政府部门与实行合议制的政府委员会来共同承担的,严格说属于混合型的政府规制体制与政府规制有关的制度有广电许可制度、行政指导体制、电波监理审议制度建立法规制体系由宪法、民法刑法社会法经济法的相关条款和电波法、广播电视法等行业法律构成,由它形成对广电媒体和政府规制机构的双重约束日木建立自主规制制度是依据这样一种理念:对于公营媒体来说,自主规制是r}行公共服务职能的必要保障;对于民营媒体来说,自主规制是兼顾“公共性”与“营利性”、实现社会贡任的重要保障自主规制主要通过行业自律组织及其所制定的规章、公营媒体和民营媒体内部的自律性机构及其规章来实现

西欧各国的规制模式
20世纪70年代以前西欧各国基本上以公共广电体制为主导,西欧26个国家中存在商业广电媒体的国家只有4个,它们是英国、意大利、卢森堡和摩纳哥从20世纪80年代起西欧各国陆续向一元广电体制转变,随着商业广电媒体在西欧各国陆续有了合法地位,具有现代特征的公共规制体制也相继在西欧各国建立起来
西欧各国的现代公共规制体制与美国、日本模式相比,最大特点是在政府规制和法律规制之外设有独立规制机构据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调查,在被调查的40个欧洲国家中有28个国家设立了广播电视的独立规制机构,共设立了42家这些机构体现了欧洲过去一直崇尚的“社会公共性”原则
西欧各国在政府、立法、司法规制之外建立独立规制机构还有其深刻的内部根源,广电传媒业的公共规制属于公共产品,公共选择理论证明了这种公共产品有立法、司法、行政等国家组织来提供具有较高的效率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公共产品都要由国家来提供,在一些发达国家,非国家的公共产品占有很大的比重,在西欧各国己经建立了政府规制体制的条件下,为了弥补由政府失灵引起的公共规制失效,由独立规制机构分担一部分公共规制职能,这对于具有特殊功能的广电传媒业来说也是一种合理的制度安排
总之,西欧各国的公共规制功能是由立法机构、司法机构、政府机构和独立规制机构共同分担的,这样就可以通过各类机构之间的制约关系,保证公共规制目标不出现大的偏离,从而体现出“社会公共规制”这一特点

❷ 日本新闻事业的发展史

《外国新闻事业史》中应该能查阅到你说需要的内容。。。。
你等下我翻阅下书帮你查下:

荷兰商馆收集的国外消息,名为《荷兰传闻书》。后改送《爪哇新闻》。幕府译出后名为《官版·马达维亚新闻》。这是日本最早的官方译报。

明治维新的口号: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

日本历史上第一个成文的新闻法规:1869,《报纸印行条例》。

《横滨每日新闻》:1871年1月,日本首家日报。日文铅字排版,单面印刷,新闻报道与广告各占一半。

从政论报纸至政党报纸:1877年以后,日本民间出现了反对封建专制、争取资产阶级民主自由的自由民权运动。民权派对立面被称为官权派,很多报纸成为"政论报纸"。70年代至80年代初,许多报纸卷入了对立派别的交锋。这些政党报纸围着制宪和政治体制问题,进行激烈的争论。政府担心这种争论将会导致难以收拾的社会运动,因而采取两手政策加以干预:一方面,修改报纸条例,加强对报业的限制;另一方面,削弱和瓦解对当局持反对态度的自由党和改进党。

通俗小报的出现:

《读卖新闻》:1874年11月2日发刊于东京,创办者为子安峻等人。

《朝日新闻》:1879年1月25日发行于大阪,村山龙平长期担任社长。

日本的通俗小报和欧美的廉价报纸相类似,但日本没有明显的廉价报纸时期,这里的通俗小报几乎是同政论报纸同时产生平行发展的。在政论报纸和政党报纸盛行时,有的小报也带有一定的政治色彩。在政党报纸衰落之时,这些小报在某种程度上取代了大报的位置,不仅发行量远远超过当时的大报,而且普遍增添了政治新闻的商情报道,分担了部分大报的功能。这又是和欧美国家不同的。

❸ 戈恩发布会后,欧美媒体、日媒、日产、日本司法的众生相

▲*图片来源:日经新闻网*

戈恩这次出逃,对日本司法系统以及日式企业文化造成的破坏力非常大。从目前来看,日本司法和日产公司都处于绝对劣势一方,对他们而言,如果不能“法办”戈恩,日本在国际上的形象会形成非常强大的负面效应。

最后说说

戈恩这次新闻发布会,看似一系列问题和疑点都没有落到实处,但从各方的反映来看,极力给自己洗白的戈恩、想置身事外的日产以及火烧眉毛忙不停的日本司法系统,都已经让“戈恩事件”的发展势态,超出了汽车行业普通经济犯罪案件的范畴。

新的剧情接下来会怎么发展?戈恩会放什么招?日产和日本司法又如何接招?我们不得而知,但可以确定的是,剧情的高潮还在后面,大家拭目以待。

版权声明:本文为线外邦独家原创稿件,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线外邦)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❹ 关于媒体的法律法规

法律分析:中国在新闻媒体的监管方面设置了许可制度。在现代社会,由政府代表人民或社会,依据特定的法律,对从事公共事业,尤其是对国计民生具有重要影响并且在资源上具有一定稀缺性的新闻业实行许可制度。

法律依据:《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 第十六条 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发现其网站传输的信息明显属于本办法第十五条所列内容之一的,应当立即停止传输,保存有关记录,并向国家有关机关报告。

❺ 二战后,日本宪法是怎样出台的

简单点说,是美国主导下制定的,看这篇文章
二战后,日本宪法是怎样出台的?
许锡良:二战后,日本宪法是怎样出台的?日本在二战战败之后,实际上是走了一条完全不同的民主法治之路,二战之后,日本人虽然仍然幻想仍然以明治维新时期的宪法为蓝本进行有限的修宪重建的活动, 但是,日本作为一个无条件投降的战败国,在美国人面前哪里有讨价还价的本钱与资格?因此,一部全新宪法竟然就那样在美国几个中下级军人的谈笑风声中出台了,并且延用至今,这部宪法,对日本明治政府时期的宪法基本上是完全否定了,这使得日本有了一个彻底革新洗面的机会。正是二战之后的这个日本宪法,使得日本在政治体制上彻底摆脱了军国主义的阴魂的缠绕与束缚。重新思考日本这个新宪法产生的过程,确实是一件有意义的历史事件。
一、美国人接管之下的日本__饥饿得“虚脱”,过“笋式”生活的日本
二战结束,日本战败,以无条件投降而告终。所谓无条件投降,就是对胜利者百依百
顺,只求保存烂命一条。那时整个日本,都处于一片废墟之中,整个日本都处于一片战火之后的饥饿中。在战败之后的头两年时间里,整个日本都因为饥饿而“虚脱”了。所谓过“笋式”生活,把自己的物品,包括衣物一件件像剥笋一样剥下来,用来换食品,维持生命。当时的日本,什么都不能说,什么都没有资格谈,唯一希望的就是能够有饭吃,能够把命保留下来。当时,在日本的占领军最主要的是美国的军队。最高司令官是著名的麦克阿瑟将军。这个指挥美国太平洋陆军,不断地用蛙跳战术,横扫日本太平洋军队的三星上将,实在是一个精明过人的人。照说,日本在这样一位外国的将军统治之下,是不会有什么出路了。虽然日本历史上,一向有将军幕府统治的传统,但是,在一位蓝眼黄毛的西洋人将军的统治之下,还是历史上的头一次。这位全权代表美国政府的最高司令官,一到日本,就拥有主宰整个日本的大权,包括日本最神圣的天皇的生杀大权。日本投降没有几天,日本天皇裕仁就几次三番去跑去拜见麦帅,这不仅是带着他个人的前途与命运,其实,更关系到整个日本的前途与命运。那时日本的报纸刊登出了日本天皇拜见麦帅时的照片。照片上的麦帅高高大大,足足高出日本天皇一个头,神气活现地叉着腰,审视着比他自己足足矮一个头,也年轻二十多岁的天皇陛下,而天皇一副完全臣服的神态,显得猥琐不堪,毫无精神与主见,眼神里显示出一片茫然的气色。当时,这幅照片刊登在日本最重要的报纸《读卖新闻》上,立即引起了整个日本的一片哗然。自然,当时,日本的临时政府是千方百计地阻挠这幅照片刊登出来的。无奈,美国军方不同意,要求一定要刊登出来。可见,当时整个日本的境遇是多么悲惨。但是,正是日本天皇的这种低姿态,赢得了麦帅的好感,从此奠定了麦帅对天皇,乃至对整个日本的大政方针与政策的态度,甚至宪法修改时的基本原则。二战结束时,日本,虽然名义上有自己的政府,但是,重大决策都要征求美国占领军麦克阿瑟将军的旨意,完全要看美国人的眼色行事。而美国占领军也不是直接统治日本人,而是通过一个盟军司令部下设的GHQ(系GeneralHeadquarters的缩写,意即占领军。)民政局来指导日本政府内阁的行政工作。战后,日本的宪法修改提案,也就是正式生效的这份提案,就是这个民政局组织编写出来的。这个民政局看来是世界上最有权力的民政局,因为他直接指导日本内阁的行政,甚至也可以命令日本天皇,(1948年就下令要日本天皇在全国各地进行以宪法精神为主要内容的政治巡查宣传),也可以直接发号施令,日本的一切重大决策,都来源于这个民政局。这个民政局的权威除了来自于美国强大的占领军之外,还有得到了绝大数日本平民的拥戴。这是后来这个民政局能够顺利地制定宪法并且得以推行的重要原因之一。美国占领军,要彻底改变日本,就必须在政治制度上,通过宪法的修改来达到让日本民主、自由、人性化的社会改造目的。这样重新改 革日本的政治体系就非常必要,而日本政治统治体系的改变的头等大事就是日本天皇的去留与重新安放的位置。
二,日本人企图保持原来的明治宪法__建设有日本特色的民主政治流产 二战结束,日本在美国占领军的直接领导下,组建了临时政府,这些政府成员,内阁成员到首相,都是战时的政治精英,与旧的体制有着特殊的情感与利益关系。对于他们来说,旧宪法并没有什么不好,没有任何感觉是需要修改的。在得知美国占领军有修改写法的意图之后,这个临时政府也组建了一个宪法修改委员会。起初,修改日本明治宪法核心成员包括有重大战争甲级战犯嫌疑的两次任日本首相的近卫公爵首相。直到,近卫首相被列入了甲级战犯嫌疑名单,然后自杀之后,近卫首相才被清除出了宪法修改的领导地位。虽然近卫首相是甲级战犯嫌疑,但是近卫的宪法修改意见却是比较符合美国占领军的意思的。他明确建议,在日本修改后的宪法要把提出:国民的自由要先于法律。废除日本贵族院。限制天皇的特权,仅将日本天皇当成一个国家的礼仪象征。等等。却因为近卫的自杀而中断了。因此,日本另起一个临时政府修宪指导委员会,委员长叫松本,因此日本政府的这个修改宪法小组,又叫“松本小组”。松本作为一个旧贵族,仍然保留了日本贵族的偏见与傲慢。他提出了修改宪法的“四项基本原则”:第一,天皇总揽统治大权的原则不可变更;第二,扩大议会的决议权,并相应对天皇大权进行限制;第三, 国务大臣承担一切国务责任,同时,国务大臣对议会负责;第四,强力保障人民的自由和权利,考虑对自由和权利侵害的赔偿方法。关于天皇的去留,这个制宪会议 并不打算作任何改变,唯一的改变就是把原来明治宪法中的天皇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改变为“至尊不可侵犯”,而且松本的这个原则根本没有与麦克阿瑟将军商 量过。这样修改宪法,肯定是行不通的。如果要保住天皇,恰恰是要在宪法中变更天皇的权力关系及其在日本政治中所起的作用。如果这个不能够改变,那么反对天皇的国 民势力会过激到把天皇完全废除。物极必反,如果要真正保住日本天皇,那么完全彻底地改变天皇在日本政治中的地位与作用是完全有必要的。顽固保守的日本临时 政府及其制宪会议注定了要流产。其实,当时日本的临时政府组成的阁员,并不是军国主义者。像币原首相,是亲英派人物,从小爱读莎士比亚与弥尔顿的著作,而 且即使做了首相也是手头必备的常读之物。吉田茂外相更是长期驻英大使,对英美国家有着天然的感情。松本也是在年轻时就准备做一个“全心全意的自由主义者”。但是,思想是一回事,实际上的身份利益是另一回事。松本当时试图说服占领军司令部不要对日本明治宪法进行修改,理由是要建设有日本特色的民主政治。因为日本文化传统与日本国民不会适应欧美国家的自由、民主法治政治。他在致GHQ当局的报告中这样写到:“法律制度非常像某种植物。如果从本国的土壤中移植到外国,就会退化甚至死亡。欧美的有些玫瑰品种,在日本种植,就会完全失去香气。”松本在这里仍然坚持明治宪法中的德国立法与行政法和“国家机构论”。建设有日本特色的社会主义论调,显然是不能够被美国人所接受的。美国人不相信这个论调,是基于对普世价值追求的自信。
三、《明治宪法》究竟是怎样一部宪法__德国为父本,英国为母本,日本武士为接生婆 要修改《明治宪法》,就必须明白明治宪法究竟是一部什么样的宪法。这部宪法颁布实施于1890年,到1945年日本战败时,实施了不过65年时间。要说日本的发展与这部宪法无关实在是说不过去的。但是,日本走上战争的泥潭与这部宪法也是密切相关的。这部宪法是一部“雌雄同体的生物”,也就是以德国专制的 宪法以父本,以英国的君主立宪为母本,再由日本武士接生的混血儿。这部宪法最明显的特色就是神化了天皇,同时提供武士道精神为日本人的精神,神道教被尊为 国教。这样一部宪法正是促使日本走向军国主义道路的根源。不来一个彻底的修改,日本又必然会走一次大战之后的德国纳粹之路。因此,当时的《波茨坦公告》明 确地提出:“必须永远消除那些欺骗和误导日本人民征服世界的权力与势力”,“日本政府为日本国民间民主倾向之复兴强化去除一切障碍。应当确立言论、宗教和 思想自由,以及对基本人权的尊重”。因此,只有日本达到了建立顺从日本国民自由意志,有和平倾向与负责的政府,那么盟军才可以从日本本土撤离,从而让日本 人自治。当时美国华盛顿白宫对日本宪法修改的主意也早就定了,这个主意现在看来显然是远比占领军司令部更为激进。他要求一定要修改日本宪法,而且要“应当 鼓励日本人废除天皇制,或是沿着更为民主的方向对其进行改革。”因此,日本人的宪法是在美国人的强迫命令之下进行修改工作的。
四、美国人与日本人各起一个修宪队伍___GHQ
民政局制宪会议与松本制宪会议 美国人对日本修宪的旨意,是没有讨价还价余地的。不过,方式与方法却是可以谨慎斟酌的。美国盟军给了日本临时政府一个修改宪法的机会,但是,这个机会日本 政府显然是没有能够很好利用。在完全不征求美国占领军的意思的前提下,自行搞一套。这肯定是行不通的。但是,美国人不动声色。当时的日本虽然是在美国人的统治之下,但是,日本的所有的媒体都是相对自由的。也就是,新闻舆论不必看日本政府的眼色发表新闻报道,但是必须遵循占领军司令部颁布的新闻报道的底线, 因此在报纸上自由讨论战后日本宪法修订的做法,得到了美国占领军司令部的支持。事前通过充分的酝酿与讨论,美国占领军司令部下属的民政局,很快就让整个日本国民明白了美国人的意思。并且取得日本广大民众的认同与支持。当时的日本最大媒体《每日新闻》,常常把各家各派的修改宪法思路与方法,整版整版地刊登出来,供大家充分讨论。当时最激进的要算日本***与自由民主党派人士的修宪方案了。这些方案不但要坚持废除日本天皇制,而且还要把日本像美国那样设置成一个互相独立的联邦,各联邦都有自己独立的政府、宪法与议会。对日本国民对日本卷入战争的罪恶之中的历史与思想根源进行了深入的反思。许多不同的声音同时出 现在日本的各种大小的报刊上。这个过程对日本制宪会议的内容与主题起了非常大的作用。根据当时的媒体调查,至少有90%以上的日本国民,拥护美国的改革指导方针。当美国人看到日本临时政府对宪法修改草案之后,完全彻底地失去了对日本临时政府的信心,因此,在日本国民、临时政府,甚至包括华盛顿白宫都完全不 知情的情况下,GHQ民政局秘密组建了另一个临时制宪小组。玩起了类似于美国当年在费城的五十五人制宪小组会议的游戏,而且所用的时间更为短暂。这个制宪 小组共二十四人,没有一个日本人参加。由当时民政局局长惠特尼准将亲自领导与指导。这个制宪委员会必须抢在由多国组成的“远东国际委员会”生效之前,制定出日本的宪法。制宪会议地点就设置在东京第一生命大厦第六层的舞厅。把舞厅围起来,十分像一个巨型的牛栏。后来,这个制宪小组的讨论地点就干脆叫“牛栏”。
民政局制宪小组由24位官员组成。16位武官,8位文官,全部是美国军队的军官。官阶最高的是惠特尼准将,职位最低的是犹太女郎,年仅22岁,刚刚大学毕业的女孩子西罗塔,但是,她也是唯一有在日本定居生活与学习经历,对日本社会有切身体验的美国人,也是制宪小组中唯一精通日语的人。将她纳入制宪小组,显然是考虑到,如果没有一个人懂日本,而来制定日本宪法这样重大的事情,显然也是不太合情理的。这24位虽然全是美国军队的军官,但是却没有一位是职业军 人出身。包括惠特尼准将在内。制宪人员包括:四位律师出身的陆军上校查尔斯·凯德斯,指挥官小阿尔弗雷德·哈西,陆军中校迈洛·罗威尔和陆军中校弗兰 克·E.·海斯。普林斯顿大学行政学博士米尔顿·埃斯曼中尉,报纸编辑兼发行人、海军中尉奥斯本.海格,华尔街的投资家,陆军上尉弗兰克.瑞佐等等,类似这 样的身份的人,占了二十个,真正法律出身,有律师资格的仅四人。就是这样一个临时班底,他们的效率却是奇高的,他们在讨论过程中,完全排在了官阶与年龄的限制,每个人都能够充分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完全是平等自由的探讨。因此,仅用了一个星期的时间,在完全不参考日本明治宪法与日本历史的情况下,就把一 部在战后六十多年时间里让日本发展的宪法制定出来了。也就是这部宪法,后来成就了日本今日的样子。当然,宪法虽然是他们亲自草拟出来的,但是,思想灵魂却是盟军最高司令官麦克阿瑟将军的。
五,新宪法究竟是个什么样子
阿克阿瑟将军在制定宪法之前,作了一个简短的,也可以说是后来日本宪法的基本指导思想。第一,天皇处于国家元首的地位。皇位世袭。天皇的职务和权能将基于宪法行使,并为宪法所示的国民基本意志负责。第二,废止作为国家主权的战争权力。日本放弃以战争为手段解决本国纷争及至保持本国的安全。日本的防卫和保护,依靠的是打动当今世界的崇高理想。不批准成立日本海陆空军。日本军队不被授予交战权。第三,日本的封建制度将终结。贵族的权力除皇族外,以现在者一代为限。华族今后不再享有国民、市民之外单独的政治权利。预算模仿英国制度。
这个由当时美国中下军官组成的、年轻的、充满活力的GHQ民政局日本宪法起草小组,对最高统帅的指示,作了最合乎自由主义的解释,天皇的位置虽然被定位为国家元首,但是,却与英国国王一样,完全是一个虚君。只是在礼仪上代表国家,只起到一种国家的“象征”的作用。由于唯一女性西罗塔的介入,因此,日本宪法第一次明确规定了男女两性之间的完全平等。这对日本也是一次了不起的革命。由于朝鲜战争的爆发,由麦克阿瑟将军规定的“日本的防卫与保护,依靠的是打动当今世界的崇高理想”,被作了较大的修改,允许日本成立不叫军队,而被称为“自卫队”的宪兵与海岸警备队。因此,日本后来出现的军队,实际上有中国人的一份功劳。如果按照美国当时的意思,日本将永远没有自己的军队。尽管如此,美国制定的宪法仍然严格限制日本的自卫队的独立交战权与保持海陆空军的权利。也就是永久性放弃战争。而且,为了使日本宪法能够得到较为稳定的行使,还决定在1955年美国驻军退出日本之前,不许可任何宪法修正案出现。日本,从此,无论在政治、经济、文化还是教育,都在这部几个年轻人,在“牛栏”,仅用一个星期制定出来的宪法之下,并且成为了今日发达之日本。日本的历史在几个年轻的美国 军官的谈笑之声中得到完全彻底的改写。
日本的宪法的成功,或许给我们这样的启示:一个国家最大的潜能来源于一个国家成功的公民教育。宪法无非是成就公民,并且保护公民。一个国家的政治,其实也不过如此。在公民教育面前,在宪法中所蕴含的普世价值中,其实既不会有什么美国特色,也不会有什么日本特色。那么,中国特色呢?应该是由中国人自己来思考了。 2008年11月3日 (以上关于日本二战后的宪法制定过程的相关资料全部来源于美国约翰。W。道尔著,胡博译,《拥抱战败》,三联书店,2008年9月出版,第324-352 页。)

❻ 日本新闻传播史的明治维新后的新闻传播业

1867-1868年明治维新后,很短的时间内,日本的现代新闻业形势走过了西方国家“官报——党报”的发展阶段,转向商报时期。 日本明治维新后,政治斗争很快就导致出现尊王派和佐幕派,1868年2月以后,这两派都分别出版了系列代表自身观点的报刊,《太政官日志》(尊王派)和《中外新闻》(佐幕派)。从新闻业务角度看,由柳河春三主办的《中外新闻》,代表了日本党报时期报刊的较高水平。
1869年,明治政府公布了第一条报业的法规《报纸印行条例》,实行出版许可制。佐幕派的报刊被查禁。1871年12月,由横滨富商原善三郎等人出资,在神奈川县令井关盛艮的支持下,《横滨每日新闻》出版,这是日本第一家日报,新闻与广告各占一半篇幅,呈现出一定的商报倾向。
《横滨每日新闻》(1871),还有1872年创办的《东京日日新闻》、《邮便报知新闻》、《新闻杂志》(报纸)等,都有不同的官方支持背景,可称“民办官助”。
19世纪70-80年代,官方内部出现的矛盾逐渐影响到报刊,出现所谓的“官权派”(立宪改进党)、“民权派”(自由党)、“帝政派”,各种报刊多少都卷入到党派斗争中,成为各个党派的机关报或附庸。1875年6月和1882年4月修订的报纸条例和1875年制定的“诽谤律”,实际上取缔了言论自由。
日本新闻史上的官报时期是官方和报人都处于幼稚阶段的独特现象;而基本处于当权者有效控制下的当宝时期,则仅仅是其传统专制体制的一种自由主义外形。 就在一些报刊热衷于政论的时候,1873年出现了版面小、不刊登争论、以社会和娱乐新闻为主的“小报”,一般把《东京假名书新闻》视为最早的典型报纸。但后来再在竞争中留存并闻名的,则是1874年创刊于东京的《读卖新闻》和1879年创办于大阪的《朝日新闻》。《朝日新闻》1886年确立的“通则”第一条写道:“以公平无私为宗旨,以作世人耳目为本职”。曾经在1876年出版《文明概论略》一书而闻名的福泽谕吉,确立了一种“独立不羁”的板报方针,争取到不同派别的读者。实际上,从这时起,日本所有的报纸都转向了大众,由于不存在高级报纸,所有报纸就内容和水平而言,介于西方的高级报纸与大众报纸之间。
1886年,《邮便报知新闻》的主持人矢野文雄从欧美考察回来,在编辑、经营、发行等方面对报纸实行现代产业化管理。因其成功,是的产业化管理成为日本日报的一种出版传统。
与报业的发展相适应,1887年,日本第一家通讯社东京急报社成立,创办人为六角正太郎。此后,许多通讯社纷纷建立。其中1903年建立的帝国通讯社和1901年建立的日本电报通讯社是主要两大竞争对手。
受美国黄色新闻潮的影响,1892年由黑岩周六创办的《万朝报》,以及1900年出版的《二六新报》成为典型的煽情报纸。它们在东京炒作社会新闻,甚至政治新闻,以大众的名义对官员和经济暴发户进行揭丑,得到读者青睐,发行量大增。而在大阪,19世纪末20世纪初,《大阪朝日新闻》和《大阪每日新闻》形成激烈的竞争局面,并先后改为股份公司制。报纸运转中形成编辑、经营两个中心。1924年正力松太郎买下《读卖新闻》后,获得了快速发展,1930年,与《朝日新闻》、《每日新闻》在东京形成三报第一次鼎力竞争的局面。
然而,商业性发展的报刊是不能触及国内政治问题的。这种情形下的日本报业产业化,是一种畸形发展。作为产业,必须找到读者感兴趣的话题和进行适当的炒作,以争取更多的读者。物质上的商业利益加精神上的国家主义,正是驱动日本媒介从明治到大正时代产业化的两个轮子。 从明治时代开始,到大正时代,对新闻的越来越严厉的控制,在精神上做足了准备。1889年颁布的《大日本帝国宪法》,规定日本臣民的权力必须服从德国那种“法律限度”。强调的是“日本臣在法律范围之内有言论、出版和集会的自由”。
从世界上不允许存在政党报刊,到颁布和修订一系列管理法规,以及惩处一批又一批的媒介和记者,日本当权者有效地先顶了媒介的言论和报道范围。日本的媒介本来就没有与当权者抗争到底的传统,经过几个不大的斗争回合,便基本上被纳入了天皇专制制度的轨道,在鼓吹国家主义方面,不少媒介充当了自觉地工具。

❼ 关于日本,大众传媒,媒体,政府机构,新闻自由,法律

国家出资的,但是在考虑民营化。

❽ 为什么日本没有腐败官员,他们是怎么监督的,是新闻自由的原因吗

首先,日本通过法律方式对公务员的腐败行为进行严格限制。在行政领域,公务员的廉政法规包括《国家公务员法》和《国家公务员伦理法》等。此外,在容易出现腐败行为的领域,也有详尽的法律法规。如《关于整顿经济关系罚则的法律》、《防止不正当竞争法》等。按照《国家公务员伦理法》的规定,公务员在参加饭局时,有义务承担自己用餐的费用(也就是AA制),在去企业或下属机构视察时,不能随意接受礼品,哪怕是不贵重的土特产。这些规定在日本公务员队伍中已经深入人心,绝大多数公务员都会自觉遵守。

其次,选举领域的政治献金也容易滋生腐败问题,日本法律在这方面也有严格的限制。如小泽一郎、前原诚司都曾因政治献金问题受到调查。东京都前知事猪濑直树因接受医疗法人“德州会”5000万日元(约合人民币300万元)涉嫌违反《公职选举法》。除《公职选举法》外,《政治资金管理法》对政治资金的募集、管理和使用都进行了严格规定。2007年这部法律又一次进行了修订,各政治团体1日元(约合6分人民币)以上的全部支出,都有提供发票的义务。
此外,公务员的“定期调动”制度也有效遏制了腐败的发生。在这种制度下,不管是高级干部还是刚入职的普通公务员,基本每两年都要调动轮岗。如经济产业省每年的5月到7月是“调动的季节”,全体公务员中约有半数会调动,每个人大概每两年都会被调到其他部门去。很多人调动会夸部门,如经济产业省的公务员有人会调动到内阁府,也有人调动到外务省。这种制度一方面可以让公务员接触更多职位,增强综合能力;同时也有效遏制了腐败问题。由于任期短,腐败问题不易发,即便发生腐败,也很容易被下一任发现。
还有一个因素造就日本较高的廉洁度,那就是社会和舆论的监督。1974年,时任日本首相三木武夫率先公布个人财产,打开了日本官员公布个人财产的大门,很多政治家的财产和收入高度透明。社会和舆论对公务员和政治家的财产和收入紧盯不放,很难有藏污纳垢的空间。在很多腐败案件中,日本媒体的深度调查甚至不逊色于日本检方的调查。此外,整个日本社会对腐败问题容忍度极低,官员一旦发生腐败问题,就很难东山再起。如1996年日本副部级高官冈光序治因腐败而落马被判刑。出狱后,他只能回老家照顾老母亲。
腐败问题事关民意、国运,须长抓不懈。中日同为东亚国家,官民关系和官僚心态有诸多相似之处。日本在治理腐败问题上的诸多做法,或许能为中国破解腐败难题提供些许借鉴。

❾ 日本新闻自由百年历程

摘要:新闻自由起源于1789年的法国《人权宣言》以及1791年的美国联邦宪法第一修正案,它是基于西方民主与人权观念基础上的一项重要权利.这项重要权利在日本经历了极其艰难的曲折历程.这一艰难历程表明,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对于国家的制度建设产生重要影响.在新思想和新制度来临之际,旧的文化必然极力抵制,从而产生两种文化的斗争.虽然传统势力异常强大,如果新制度获得有效的实施,新文化仍有可能逐步取代旧文化.新闻自由最终获得了日本社会大众和部分统治层的接受与认同,并为明治宪法与和平宪法的实施做出了重要贡献.
关键词:新闻自由;明治宪法;和平宪法
中图分类号:D931.3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8580(2007)04-0001-05
新闻自由是构成民主法制社会的重要机制之一,同时也是现代民主社会公民的一项重要政治权利.然而,新闻自由虽然对保障公民权利及民主社会至关重要,由于它同时意味着"限制和约束国家任意使用权力压制人民意见的表达"[1],而在其诞生之初就受到普遍抵触.就日本而言,由于历史上长期实行封建专制,普通臣民不可能与特权阶级共享同样的信息与情报,更不可能拥有新闻自由的政治权利.19世纪中叶,日本受到西方先进文明的挑战,新闻自由随着西方的炮舰一同进入日本,为自由民权运动的发展和日本立宪改革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在明治宪法的大部分时期,新闻自由作为民主势力发展的重要武器,成为立宪运动的"助推器".
1945年,随着日本接受《波茨坦公告》,新闻自由随着占领军进行的民主改革而重新获得了活力.在民众与在野党的推动下,它逐渐发展成为与立法,行政与司法并列的"第四权力",为塑造日本人的近代宪政意识发挥了巨大作用.当今,重大的政治决策或政治决定已经不能完全脱离新闻媒体和国民的关注而孤立进行,在野党也需要利用它去遏止自民党的一党控制.如果离开了新闻自由,立宪文化要素不可能充分发挥遏制传统专制的力量,更不可能在日本的土壤中成活并发扬光大.
一,立宪运动的"助推器"———新闻自由的勃兴虽然日本的出版业早在江户时代就开始出现,但是政府频频颁布取缔出版物的禁令.日本最早的禁令最早可以追溯到1673年[2].到了幕末时期,幕府仍然垄断了很多与其特殊利益相关的情报,而仅通过"御触书"的法律形式,公示那些即使普通民众了解也无妨大碍的消息[3]2.1853年,美国准将培里指挥的以蒸汽为动力的"黑船"舰队驶入东京湾,标志着日本遭遇到了新的民族危机.在危机的剧烈冲击下,幕府已经不能依靠传统的权威维持既有统治,同时也不能再垄断对外的情报和信息.应强烈要求了解海外信息的需要,幕府于1862年1月发行了《官板巴塔维亚新闻》的翻译报纸,这成为日本报纸的开端[3]15.然而,幕府仍然从各个方面控制着报纸.在早期发展阶段,报纸虽由民间人士主持,但是发行等事业均受到幕府的控制,报纸仍在很大程度上充当了向民众发布政情的"御触书"的作用.因此,当报纸这一近代文明的产物初到日本之时,作用相当于"政府公告".
1868年,日本历史上发生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要政治改革———明治维新.这场重要的政治改革为新闻自由在日本的生根发芽奠定了基础.尽管新政府对报纸与出版采取了严厉的取缔政策,但仍然无法阻挡新闻自由的勃兴①.1872年前后,日本首次形成了"言论自由的黄金时代"[4]139.各家报纸百家争鸣,竟相发表对时势的描述.它们为自由民权运动时期报纸的转型奠定了基础.1874年,以民权运动家板垣退助,江藤新平等起草收稿日期:2007-06-08
作者简介:魏晓阳(1971-),女,山西太原人,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宪政史和媒体法.
第22卷第4期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Vol.22No.4
2007年8月&Engineering(SocialSciencesEdition)Aug.2007
【传播法论坛】
的《设立民选议院建议书》发表于左院御用报纸《日新真事志》上[5],标志着自由民权运动的开始.随着运动的进一步发展,很多持反对政府立场的民权派报纸诞生,同时,很多既有的报纸也开始转向反对政府,报纸从此成为自由民权运动和政党宣传政治主张,扩大政治影响的重要武器之一,报纸的性质也完全转化为表达政治性或社会性立场的言论机关[3]58.报纸还被政党视为同政府作战的必不可少的工具.如自由党在其机关报《自由新闻》于1882年发行时发表了如下的《发行要旨》:"政党如果没有报纸,就如同军队没有武器一样,拿什么来征服敌对政党,向社会扩充势力呢 "[5]7曾对政府立宪发生积极促进作用的政府腐败事件———北海道事件———就是由民权派报纸《东京 横滨每日新闻》《邮便报知新闻》首先揭发出来的[6].在新兴的自由民权运动的推动下,曾经对立宪持消极态度的政府终于与其达成了逐渐向立宪政体过渡的妥协案,天皇也于1875年4月14日年发布了《渐次建立立宪政体的诏书》,宣布设立元老院,逐渐建立国家的立宪政体.从此立宪在日本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如果说自由民权运动充当了日本立宪过程的"助推器",那么作为自由民权运动的"旗手",曾强有力地协助政党开展独立宣传和组织活动的报纸则对日本的立宪过程功不可没.
政党机关报之后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它遭到了政府的镇压.1875年,政府制定了报纸条例,扩大了禁止刊载事项的范围,大幅度限制了新闻自由:规定对"政事,法律之记载,不得妄加批评"(第11条),"政府官员,衙门公务或有关外交事类,虽细琐之件,亦禁止私自揭载"(第15条),这一新闻法成为"日本新闻史上最残酷的镇压法规".[7]59政府同时公布了《谗谤律》,新设"皇族不敬罪","官吏侮辱罪",很多报纸屡屡被停止发行.然而,政府的镇压最终不但没能阻止舆论的导向,反而激发了人们的逆反心理,因镇压被投入监狱的人反而被视为英雄[3]68.持反对政府立场的报纸仍然占居多数.政府的一些高官人士如伊藤博文,井上馨等又改用"怀柔"政策,反过来拉拢报界人士.很多报界知名人士由此进入元老院或外务省等政界,报社俨然成为选拔官吏的"龙门"[3]69.1881年起,日本报业从官报时期进入了政党办报时期[7]57,作为全体国民性的政治运动纲领性要求,言论自由也于同年由立志社首次提出②[4]128.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日本初期的新闻自由斗争已获丰硕成果,报业在政治上已取得相当地位[8].另外,一些提倡中立和以娱乐为中心的报纸得以避免政府的镇压而残留并进一步发展起来.如以"独立不羁"为编辑方针,由福泽谕吉创办的《时事新报》,以"公平无私"为宗旨的《朝日新闻》巧妙地避开了政府的镇压而得以生存.
在制定明治宪法之前,新闻自由继续受到了民间制宪力量的热心拥戴.筑前共会宪法草案第35条规定:为保证国民自由发表言论,可事先接受检查,并印刷公开发表其思想与理论,但是要对国宪与法律承担责任[9]234.
交询社第70条规定:日本国民如不妨害国家安全或不诽谤诬陷他人,有发表其意见和出版公布的自由[9]260.植木枝盛草案规定:日本人民有思想的自由(第49条);日本人民有表达言语的自由权(第51条);日本人民有发表议论的自由权(第52条);日本人民有记录其言语并印刷公之于众的权利(第53条);如政府恣意违背国宪擅自剥夺人民自由权利,损害建国之旨趣,日本国民有权颠覆其并建立新政权(第72条)[9]282-284.
另一方面,此时的新闻自由虽然还没有得到司法机构的有效保护,但是其发展令统治层也不得不对其重视.早在1880年元老院的第3次草案中就对其予以一定形式的认可,其中的第3篇第12条规定:国民可以以文字印刷的形式将其意志公布于众,但是不能违反法律;国民有集合团结的权利,但是其限制受法律规定[9]155.1888年,伊藤等人草拟的夏岛草案出台时,也将"日本臣民在法律范围内享有言论,著作印刷,集会及结社自由"规定为臣民的权利[9]585.
该草案经枢密院审议时,获得了统治层的多数支持.第一次审议时,传统保守势力的代表森有礼首先就"臣民的权利与义务"一章提出了尖锐的反驳意见.他认为:"'臣民的权利义务'应改为'本分'……臣民对天皇只有本分和责任而无权利."[9]601森有礼之所以提出这一修改意见,是因为他坚信"将国民视为家仆"的传统思想是不可撼动的.伊藤博文用立宪思想予以反击:"创立宪法的精神内容第一就是指限制君权,第二是保护臣民的权利.因此,如果宪法不明记臣民的权利,而只规定责任,就没有必要制定宪法.无论什么样的国家,如果不保护臣民的权利,也不限制君主的权力,而只规定臣民有无限的责任,君主有无限的权力,那么这样的国家被称为君主专制国家.服兵役,纳税是臣民的本分,而享有财产,言论集会自由就很难说是臣民的本分,所以应将权利与义务加以区别."[9]602伊藤的反驳充分反映了其超前的宪政意识,同时他的主张获得了多数人的支持,二人的辩论最终以投票表决的方式否定了森有礼的意见,包2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8月括新闻自由在内的言论,著作印刷自由最终进入明治宪法文本.二,明治宪法———新闻自由的有限保障新闻自由作为权利能够进入明治宪法并非偶然,它与当时的日本经济,社会与政治情况密切相关.首先,"黑船"事件的冲击使日本人开始向世界广求知识.言论自由论也由那些热衷于吸收欧美先进国家文化的开明官吏或留学生引入.律田真一郎翻译的《泰西国法论》是日本最早引进有关言论自由的文章,相关文章的翻译及介绍都为新闻自由的发达提供了文化启蒙[4]128.其次,日本的经济,社会与政治发展为新闻自由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其中最重要的是由明治维新所打破的封建旧秩序的解体及全新的政治改革从不同程度上释放了民主力量的发展.之后自由民权运动的兴盛又使报纸及新闻自由最终从"探国民之实情,知世间之真相"的"望远镜"发展成为人们争取权利的武器.在言论自由最初引入日本时,并不被视为确保经济和政治利益,由人民争取权利的手段,相反被视做用来保证全社会———政府和人民———的调和及"活跃"的自主独立发展,为了"缓和人情,睁开双眼,看他人所长",为了"帮助人们交流","一国文明之发展,汇集众人之智慧"[4]130.而现在它已经迅速发展成为民主力量发展的重要工具.在民主势力的积极推动下,它终于作为臣民的基本权利走进了宪法.
新闻自由不仅成功走进了明治宪法的文本,还为明治宪法的实施发挥了重要作用.首先,新闻媒介所具有的公开信息的特殊功能为政治过程的公开,透明和公正发挥了独特的功效.1889年2月11日,明治宪法颁布典礼举行时,东京有10大报社作为总代表参加了典礼仪式.之后,各报社利用各种方式对该典礼进行了全程报道.例如,《东京日日》报纸在宪法颁布的上午十点之前就以号外的形式率先公布了全文,远在大阪的《朝日新闻》也不惜花费巨资以当时最先进和昂贵的电报通讯形式公布了敕谕和宪法全文,其他报社也都不惜代价利用当时先进的通信设备(电报,电话和铁路等)进行了第一时间的报道[3]141-142.宪法颁布之后,很多报纸还以社论的形式对宪法进行了通俗易懂的解说③.1890年的第一届国会召开之际,很多大的报社向国会成功争取到了及时报道议会决议情况的权利,并旁听以后的历届议会,对会议情况加以详细报道[10],立法过程因而得到相当程度的公开.
其次,报纸直接参与护宪运动,促进宪政发展的作用甚至可与当代报纸发挥的功能相媲美.例如,日本历史上两次著名的拥护宪政运动都有报社的直接参与.
1913年1月第一次护宪运动期间,西园寺内阁由元老策划而导致垮台.之后,各地共155个报社,344名记者组成了拥护宪政同志记者会,发起了"拥护宪政,打倒阀族"的运动.他们以"打倒桂内阁","督励议院"为目标,并取得了一定胜利④.1913年底,由各报社公开派出的记者组成的"刃伤记者联合会"以西门子公司向海军行贿事件为借口,展开了打倒山本内阁的活动,同样取得了胜利.第二次护宪运动的1924年1月,各报社频繁召开新闻记者大会,纷纷发表声明,主张早日实现普选.如东西十五社于1923年12月27日发表的联合声明中称:"我们的主张是,无条件废除纳税资格的限制,立刻实行一般的普遍选举".[5]42报社的活动在最终促进违反宪法原则的清浦奎吾内阁垮台和日本历史上第一届政党内阁诞生的同时,最终也有利推进了普选法的通过.、最后,新闻自由曾在一度时期打破了政府与媒介相抗争的二元对立模式,形成了由司法审判,政府与媒介相制衡的三元解决模式.新闻媒介不能由政府的恣意行政来控制,即使政府不满意其做法,也需起诉法院,由法院来解决⑤.该模式虽然因第2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而告解体,但是近代宪政制度为新闻自由做出的司法保障的尝试为日本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
然而,我们也应当注意,言论自由等权利的争取与实施过程也是备受束缚的过程.它虽然作为臣民的权利成功进入宪法,但是有苛刻的前提条件.明治宪法第29条规定:日本臣民在法律范围内享有言论,著作印刷,集会及结社自由的权利,第8条还规定了政府"可运用天皇紧急敕令,不经国会同意,限制报纸的言论及报道".
第29条中规定的"法律"其实就意味着报纸条例,保安条例,出版条例和集会条例的"言论四法",它们都与是宪法原则相违背,严重约束新闻自由的法律.在明治宪法尚未实施之前,它们就如紧箍咒一般牢牢控制了新闻自由的进一步发展.在明治宪法实施之后,新闻自由同样受到政府的严厉控制,同时随着法西斯在日本的发展,新闻自由成为军部专制势力的工具.
三,新闻自由的战后重生1945年8月14日,日本接受《波茨坦公告》,宣布无条件投降.根据《波茨坦公告》的规定,同盟国军队进驻日本.此后,美国以盟国的名义,取得了单独占领日本的特殊地位.《波茨坦宣言》第10条阐明了日本新闻领域的改革方针:"日本国政府应排除一切障碍,在日本国民之间恢复和加强民主主义的倾向.应确立言论,宗教,第22卷第4期魏晓阳:日本新闻自由的百年历程3思想的自由及对基本人权的尊重."该方针的确立成为日本战后新闻领域改革的主旨,新闻自由也重新在日本获得再生.
在明治宪政的后期,法西斯军部对新闻自由采取了严格控制,使新闻自由最终成为其控制的工具.然而,新闻自由曾作为国民争取权利与政党扩大政治影响的重要武器之一,在它与传统保守政治势力做斗争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也为立宪政治的发展发挥了独特的功效.因此,新闻自由在日本是有一定历史根基的.当占领军进行一系列新闻领域的改革时,新闻自由取得了空前的进步.1945年9月到10月,占领军司令部在短短两个月的时间内,连续发布了针对日本新闻改革事宜的7个重要文件,要求日本政府停止,禁止对报纸,出版,广播,电影等大众媒介的审查和其他一切管束,废除言论管制,撤消对新闻,电影,通讯的一切限制法令⑥.其中,10月4日的命令要求日本政府"取消并立即终止"所有限制"思想自由,宗教自由,集会和言论自由"的法律,必须允许"对天皇,帝国制度以及日本帝国政府的不受限制的讨论",释放所有根据这些法律所关押的政治犯,取缔所有参与压制政治和公民自由的组织(包括特高组织,情报局等),并罢免所有曾参与实施这些法律的官僚和警察.因为该项命令是对明治宪法体制下新闻自由观念的革命性冲击,自然遭到了日本政府的反抗,内阁还试图以辞职为要挟.然而,占领军司令部并没有就此放松对新闻领域改革的力度,反而更换新一届内阁继续改革.10月6日,占领军司令部又继续发出"废止日本政府对电影业的控制"的备忘录.1946年2月26日,发出了"关于禁书及其他被禁出版物"的备忘录.
在发布上述命令的同时,占领当局还于1946年1月对报业机构进行了整肃,规定凡1937年中日战争爆发后在日本报社任社长,编辑局长等职务的人,均在被整肃之列.结果,有351名报社社长和主要领导人被解除了职务[7]109.需要注意的是,占领军的这一改革虽然遭到日本政府的抵抗,却顺应了日本新闻界自身的需求, 日本新闻领域内部也开始行动起来.1946年7月3日,由全国100多家主要传播机构共同加盟组成的日本报纸自律性组织日本新闻协会成立,旨在建立"自由而负责的新闻事业",籍以保护新闻自由.它于7月23日发表了《新闻伦理纲领》,此纲领规定了日本新闻进行自律的原则,成为日本新闻界延续至今的"宪章".纲领表明了对新闻自由的主张:"除有损于公共利益和受到法律禁止的场合,报纸有报道,评论的完全的自由,对禁令批判的自由也包含其中.这一自由是人类的基本权利,必须彻底维护"(第1条),"个人主张自由之同时,亦宽容他人主张自由之民主主义原理,在新闻编辑上应予明白反映.对于自己主义,主张相左之政策,亦给予同等篇幅之介绍,报道,如此宽容,正是民主主义报纸之基本特质."(第5条).
在占领军与日本新闻机构的努力下,1946年11月3日制定的《日本国宪法》成功地为新闻自由的确立和保障提供了最高的法律规范,其中第21条规定"保障集会,结社和言论,出版及其他一切表达的自由.不得对之进行审查",第2款还特别规定绝对禁止检查,即事前制止.
1947年占领军最高司令部酝酿通过电波三法:电波法,广播法,电波监督管理委员会设置法,确立了"广播应当独立于政府,政党;确立广播自由,不偏不党"的原则,同时设立自治的电波管理委员会对广播进行指导.这一改革遭到了日本政府的反对.他们要求自己控制广播权.麦克阿瑟亲自写信给吉田茂总理,要求坚持原来的意见,并进一步增强委员会的独立性.日本政府只有被迫接受[11]37.民营商业广播和电视由此相继诞生,大众传播产业迅速发展起来.
在上述占领军司令部的大力推行下,战前饱受摧残的日本新闻业又重新获得了自由和复兴.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占领军司令部对其他领域的改革意见都是先向日本政府发出,既而由政府施行的;而对于新闻领域的改革,却是由占领军司令部亲自,直接部署的[11]9.因此,相对于其他领域的改革, 日本新闻领域的改革更为彻底,并由此奠定了战后日本新闻自由确立的坚实基础.但是另一方面,随着最高司令部的占领政策向间接方式的转变,很多新闻机构,包括曾在战时为推进政府的措施出过力的日本广播协会也同其他日本统治机构一样得以保留.它们为战后新闻自由的发展设置了相当的障碍.新闻自由在日本发展的百年艰难历程带给人们的深思是深远的.社会生物学家认为,和自然进化类似,文化的进化过程也存在着基本单元,也就是所谓的"文化基因"(culturgen)[12].文化是所有共享文化基因的认知和行为过程之结果.和自然基因进化类似,代表不同观念的文化基因相互竞争,优胜劣汰.某个"文化基因"是否能在一个陌生的社会里生存下来并发扬广大,取决于这种文化是否能在和其它文化基因相互竞争的过程中获得更多人的接受和认同.一个重要的决定因素是社会多数人在实践过程中感受到特定文化的用途,因而即使特4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8月定文化基因对一个社会来说是全新的,只要它被允许和其它现存的文化基因平等竞争,它仍然可能通过社会接触和实践而确立自己的地位.新闻自由作为权利的西方民主观念作为西方宪政文化中的"文化基因"而由外压随"黑船"一同登陆日本列岛,便开始了与日本传统"文化基因"相互竞争的历程.部分由于简单的"拿来主义"与功利主义,也部分由于日本统治层精英的先进意识,这些"文化基因"被允许和日本既存的"文化基因"平等竞争.尽管竞争的历程艰难而曲折,但不能否认的是,新闻自由最终获得了日本社会大众和部分统治层的接受与认同,并为明治宪法与和平宪法的实施做出了重要贡献.

❿ 世界各国有什么法律是管媒体等舆论的

1 英国对媒介内容的管理,报业和广电媒体截然不同。由于英国没有《出版法》和《新闻法》,所以对于报纸内容没有专门法律规章的制约,也没有专门的管理机构监管,只要不违反基本法律中的相关规定,政府不会横加干涉。
而英国对广电媒体的管理较报业而言严格很多,政府按照国会的条令来建立专门的管理机构,比如独立电视委员会(ITC)、无线管理局(RA)、BBC理事会、通信管理局(OFCOM)等,同时还颁布广播电视法案、通信法案,对从广播执照、责任、节目内容、广告到媒介所有权等等都有非常详细的条文约束。除此以外,广电媒体也必须遵守基本法律中的相关规定。
英国属于典型的海洋法系国家,其宪法(consititution)框架是不成文法,也就是说没有一部专门的宪法法律文件。但是,在这一宪法框架下有许多来源可以作为依据,只不过,有些来源被记录下来,而另一部分则没有被记录下来。这些来源都是在日常具体实施过程中针对出现的紧迫问题作出的反应,决不是根据某些理论而先验地制订出的广泛而又全面的法律条文,所以这些法律来源也经常会有修改和补充。
英国有法律明确保护公民名誉不受无理恶意的诋毁与诬蔑,这些诽谤包括文字形式的诽谤(libel)和口头形式的诽谤(slander)。任何制造和散布诽言的人,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对于媒体而言,损伤他人利益、品格和名誉的内容一旦发表,就被认定为诽谤,而这其中直接或间接传播诽谤的人,也可以被起诉责偿。法律责难的重点不在于书写,而是在于“公布”,法律课责的也只是事实,而不问意思。 法庭上原告只要向陪审员和法官证明 :被告的言论损害了原告的名誉、被告的言论确确实实是针对原告的、被告的这些言论已经被发表了,那么,媒体就当被判诽谤罪。不过,到目前为止,英国还是没有专门的《隐私权法》。只是在一些普通的法律条款中有所论及: 比如,《数据保护法》禁止为某一目的收集的数据被用于其他用途。依据本法, 数据拥有人有权了解记者用了自己哪些材料。不过,1998 年通过的《数据保护法》规定了某些例外情况, 即数据的某些特殊用途可以不受此法限制, 新闻调查便是一种重要的特殊用途, 因而是一种例外。
另外,《信息法》禁止泄露机密, 例如雇主的某些机密

2 美国立国之初,就通过宪法第一修正案(也称人权法案)确立了"国会不得废止言论自由与出版自由;或限制人民集会请愿、诉愿之自由。"美国新闻界把宪法第一修正案看作是美国第一部的新闻法,具有重要意义。美国早期的政治家把争取言论自由与出版自由视作美国政治观念中"人权"的一个核心内容。
由于当时美国政党报纸林立,一些报纸经常相互攻击漫骂,1798年美国国会通过了《诽谤法》,约束报纸败坏政府官员名誉而制造恶意的言论。《诽谤法》1801年在失效。
行业协会自律是美国媒体控制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是美国媒体经常性管理的一种方式。现在美国媒体的各种协会很多,制定了详细的自律条款,约束媒体从业人员的行为。美国报纸发行人协会1887年成立,主要是维护报纸所有者的利益,同时自律协会内部成员的新闻道德行为。1992年该协会与其他五个协会合并,是美国历史上存在时间较长的行业自律组织。美国报纸主编协会,在1923年首届年会上就提出了关于新闻道德准则的《新闻规则》。1929年全国广播业者协会通过了《全国广播业者协会道德准则》、《全国广播业者协会商业行为准则》,以后又有《全国广播业主协会电台准则》、《全国广播业主电视准则》,美国所有的商业电台和电视台中,一半以上加入了这个协会。
美国现代媒体运作方式成熟,各个不同媒体现在已经形成了相对稳定工作程序,其中也包括了媒体内部工作管理机制,保障媒体可以实现报道目的。
这种管理机制更注重的是如何提高报道的质量,着眼点不仅仅是控制记者,但是确有一些限制性的条例和观念。所以记者的报道一般并不是随意的,更多的时候是根据整个报道计划完成报道任务。
更重要的是,美国媒体从业者遵从着WASP(盎格鲁撒克逊白人)文化传统精神,追求自由平等和个人的权利,强调媒体的"社会责任感",加之美国媒体的高度垄断化,他们与管理者并没有根本观念的冲突,在很多的时候,他们的利益是一致的,很多媒体从业者自愿遵守这些条例法规。这在9.11事件中体现的十分明显,这一期间美国舆论的高度一致,在他们看来很正常

其他讲起来就太多了 还有法律根源 也非常多 多的可以写好几本书 你要是真想了解 去买些相关的法律书籍看下 我能说的也就这么多了

热点内容
日照卜法官 发布:2025-01-24 02:09:36 浏览:225
贵阳贵阳市人民法院 发布:2025-01-24 02:03:30 浏览:232
劳动法中假期是否包括节假日 发布:2025-01-24 01:28:53 浏览:786
初任法官改革 发布:2025-01-24 01:27:17 浏览:103
保密法律法规知识试题 发布:2025-01-24 01:05:13 浏览:197
1社会保障法的定义是 发布:2025-01-23 23:11:01 浏览:396
列举国家的五个行政法规 发布:2025-01-23 23:10:17 浏览:375
投资框架协议法律效力 发布:2025-01-23 23:03:07 浏览:450
三大诉讼法管辖 发布:2025-01-23 22:43:06 浏览:841
重庆大巴坠江法律责任 发布:2025-01-23 22:04:45 浏览: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