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劳动规章制度存在的问题
❶ 公司规章制度制定的风险是哪些
规章制度是现代企业文化、管理理念与管理模式的集中反映,同时,它又是企业的法律,只对企业内有效力,对外不具法律效力。然而,它的有无、健全与否、合法与否直接决定着企业的生存发展。随着政府对劳动者保护力度加大和对企业管理的加强,企业要特别重视规章制度风险的防范。企业规章制度的风险有以下几种形态:
第一,没有规章制度或规章制度不健全的风险。
以往有不少企业,由于人员少、业务相对简单,或者没有现代管理理念,所以没有什么规章制度,或者有一些零星的规定,没有形成健全的规章制度。现在不行了,根据《劳动合同法》第4条规定,用人单位应当依法建立和完善劳动规章制度。这样,制定规章制度就不仅是用人单位的权利,更是法定义务。并且这个规章制度要具备劳动法所规定的基本内容,否则,企业将面临行政处罚,在发生劳动纠纷时还会处于被动地位。
第二,规章制度无效或部份无效的风险。
根据《劳动合同法》,用人单位在制定、修改或者决定有关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保险福利、职工培训、劳动纪律以及劳动定额管理等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或者重大事项时,应当经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全体职工讨论,提出方案和意见,与工会或者职工代表平等协商确定。这就是说,企业制定规章制度不能象以前通常由企业(实际就是企业领导层)说了算,并且,《劳动合同法》明确规定了企业规章制度要公示,如果没有按照法定的程序制定规章制度,或规章制度内容有违法之处,可能导致全部或部份规章制度无效。无效的规章制度会产生以下问题:
1.产生不必要却可能很大的成本支出,如给员工双倍工资、赔偿、补偿。
2.给员工解除合同带来方便,造成人才流失。《劳动合同法》第38条规定,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损害劳动者权益的,劳动者可以随时通知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
3.承担行政责任。《劳动合同法》、《安全生产法》等法律法规对没有或不合法的企业规章制度的行政责任作了规定。
4.在劳动纠纷中处于不利地位。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9条明确规定,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只有通过***程序制定,不违反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及政策规定,并已向劳动者公示的,且不与劳动合同、集体劳动合同相冲突,才可以在劳动仲裁和司法审判中作为审理劳动争议案件的依据。否则,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将不予适用。
第三,不执行规章制度的风险。
有些企业执行力不够,在企业经营中往往将制度束之高阁,企业领导者的意志就是真正可行的制度,这不但有害于企业的长远发展,一旦发生劳动纠纷,企业往往处于非常不利地位。 针对上述风险,企业应当积极应对。
一、充分重视和利用工会组织。法律既然赋予了工会帮助、指导劳动者与用人单位订立和履行劳动合同,并与用人单位建立集体协商机制;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规章制度的平等协商确定权等职权,那么,企业领导者就应当具有智慧的眼光,重视和利用工会在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中的作用,力求达到双赢。
二、注意规章制度制定的程序。尽可能通过职工大会或代表大会讨论并公示,以避免规章制度无效。从管理学的角度,通过职工充分讨论的制度必然更有利于执行。因此,企业主在制定规章制度时不必惧怕员工参与,关键在引导。
三、尽量不要违法。尤其是有关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保险福利、职工培训、劳动纪律以及劳动定额管理等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或者重大事项时,要严格依据法律法规,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法规、民族自治地方依法制定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以及关于劳动方面的行政规章。
四、注意规章制度与劳动合同的关系。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二)》第16条规定,用人单位制定的内部规章制度与集体合同或者劳动合同约定的内容不一致,劳动者请求优先适用合同约定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据此规定,劳动合同的效力优先于规章制度,所以在制定规章制度时,要注意其内容不要与劳动合同相冲突,否则该规章制度无效。
五、注意对劳动合同签订前管理制度的制定,主要是招录制度的设计。这种管理制度的建立、健全有几个好处:1.排除了劳动合同对企业的约束与限制,企业有更多的自主权,当然,前提是不能违法。2.降低两种法律风险,一是因求职者与其他单位还存在劳动关系、与原单位有保密协议和竞业禁止协议而产生的纠纷,二是在发生劳动纠纷时有据可查。
六、注意文件档案制度的建立。虽然文件档案制度不是企业规章制度的法定内容,但它在企业法律风险防范中作用很大,因为企业内部管理的文件会随着企业的发展日渐增多,对企业文件档案的规范保管会关系到法律纠纷证据的保全。
七、严格执行规章制度。
❷ 企业制度存在哪些方面的问题
为您转载一下内容,如有具体问题再进行探讨。
我国现代企业制度存在的问题及研究
[摘要]面对现今企业不断出现的各种问题,找到解决企业管理漏洞的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制度的创新就成为解决企业管理问题的有效途径。我国的企业已经在近十年的改革里积累了很多经验教训,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指导原则下深化完善改革。正是因为现代企业制度对于企业的改革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本文决定以此为题目,详细的论述企业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的方法,为企业建立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提供一些帮助。
[关键词]现代企业制度 薪酬激励 人力资源
一、现代企业制度的理论概述
(一)现代企业制度的内涵
企业制度是企业产权制度、企业组织形式和经营管理制度的总和。企业制度的核心是产权制度,企业组织形式和经营管理制度是以产权制度为基础的,三者分别构成企业制度的不同层次。企业制度是一个动态的范畴,它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创新和演进的。现代企业制度是指以完善的企业法人制度为基础,以有限责任制度为保证,以公司企业为主要形成,以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条件的新型企业制度,其主要内容包括:企业法人制度、企业自负盈亏制度、出资者有限责任制度、科学的领导体制与组织管理制度。
(二) 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
1.产权清晰。(1)有具体的部门和机构代表国家对某些国有资产行使占有、使用、处置和收益等权利。(2)国有资产的边界要“清晰”,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摸清家底”。首先要搞清实物形态国有资产的边界,如机器设备、厂房等;其次要搞清国有资产的价值和权利边界,包括实物资产和金融资产的价值量,国有资产的权利形态(股权或债权,占有、使用、处置和收益权的分布等),总资产减去债务后净资产数量等。 2.权责明确。“权责明确”是指合理区分和确定企业所有者、经营者和劳动者各自的权利和责任。所有者、经营者、劳动者在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因此他们的权利和责任也是不同的。3.政企分开。“政企分开”的基本含义是政府行政管理职能、宏观和行业管理职能与企业经营职能分开。
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人力资源规划不合理
1.人员流失快,人才队伍缺乏稳定性。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的稳定是相对的,流动是绝对的。但对企业而言,流动异常则不利于工作的延续和事业的开展,因而人才队伍的稳定是相对必要的。但是在现今多数企业中,企业前景不明朗或内部管理混乱,员工职业生涯计划难以实现,工作压力大,缺乏职业安全感,个别企业薪酬结构不合理,工作标准过高等原因都不同地导致员工跳槽。因此,员工的流动就会对企业在现代企业制度下建立企业文化产生不利的影响。
2.缺乏激励机制。激励手段缺乏同样阻碍着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具有先进的分配制度和激励机制,但是,这些先进的方法却并不适合激励手段单一的企业,原因在于企业原有的激励手段已经为员工所熟悉和接受,突然的增加新的激励手段会给员工造成心理负担,从而导致更多的员工离开企业。
3.人员培训重视不足。多数企业由于受自身及社会诸多因素的制约,员工素质普遍不高,尤其是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综合素质不能适应企业发展以及市场变化的需要。这就造成了管理人员对于现代企业制度的认识不够,理解不透。
(二)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不分
经济学家魏杰认为,一个合理的产权结构必须具有这样的特点:产权是清晰的、多元化的和可流通的。但在我国,企业仍在发展过程中,它的产权结构往往不具有这样的特点,它的所有权和经营权模糊不清。在企业成立初期和发展初期,产权模糊的现象是极为普遍的。而原始产权主体的界定对于不断成长的企业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不论是成员之间的还是企业与外界之间的产权不清问题,都将导致产权纠纷,不仅会增加企业运作的交易费用,也将会影响到企业生存和持续发展。
(三)资本市场不够完善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资金,资本市场的完善程度决定了企业能否突破主义的资本瓶颈,融合以外的社会金融资本。现代企业制度可以帮助企业从根本上解决企业的管理问题,改变企业的资本结构,扩大融资范围。但是,如果资本市场不够完善,再好的企业制度也无法使企业吸收更多的资金。合格的经理人应该是具备了上述条件的能够为企业带来效益的优秀人才。但是,在现有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很难找到能够对经理人的进行培训的机构,这就使得经理人市场非常混乱,职业经理人市场的管理与开发,以及规范经理人市场的秩序,都关系到能否保证经理人和企业的利益。
三、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对策分析
做好这两方面也是其他类型的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首要任务,其次,企业就要在胡主席提出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进一步深化改革,尤其要做好人力资源的工作,因为判断一个制度好坏往往是看其能否调动起员工的积极性去为企业创造效益。
(一)改革企业产权制度
1.理顺企业产权关系。处理好国家所有权与企业法人财产权的关系。国有企业的产权关系应该是国家是国有企业财产所有权的唯一主体,拥有对企业财产的最终支配权,但政府和监督机构不得直接经营或支配企业的法人财产。企业拥有独立行使的法人财产权,并以其全部法人财产承担民事责任。 2.建立经营者的所有权制约机制。两权分离后,国有资产所有者的利益仍要在企业经营者那里得到实现。为此必须建立一套能保证国有资产在真正具有经营才能的人手上经营、能明晰企业应负的国有资产保值与增值的责任、能对经营者“用脚投票”等所有权相制约的机制。 3.明确产权关系上的自负盈亏责任。目前国有企业的自负盈亏主要限于收入分配上,而在产权关系上仍有许多亏损企业把债务包袱推给国家或者拖欠其他企业的债务,国家实际上为企业承担着无限责任。产权制度改革是要在产权关系上明确企业承担的债务责任和破产责任。当企业破产时,国家只以投入企业的资本额为限承担有限责任。 4.在明晰企业产权关系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产权市场。国有企业进人产权市场可以使一定量的国有资产吸收和组织更多的社会资本,放大国有资产的产权功能,提高其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同时又能使国有企业经营受到更多国有产权的制约,以保证国有资产营运效益的提高。
(二)加强和改善企业的经营管理
1.更新企业经营管理上旧的思想观念,确立以市场为中心和依托的现代化管理观念。
2.实现管理组织现代化建立市场适应性能力强的组织命令系统,健全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彻底改变无章可循、有章不循、违章不究的现象。
3.建立高水平的科研开发机构和高效率的决策机构,加强企业发展的战略研究制定和实施明确的企业发展战略、技术创新战略和市场营销战略并根据市场变化适时调整。
4.广泛采用现代管理技术方法和手段,包括用于决策与预测的、用于生产组织和计划的、用于技术和设计的现代管理方法,以及采取包括电子计算机、移动信息、视频会议在内的各种先进管理手段。
❸ 怎样才合理,企业规章制度不合理怎么办
企业规章制度合理的条件:
(一)、规章制度必须合法所谓合法,包括内容合法和程序合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八十九条的规定:用人单位制定的劳动规章制度违反法律、法规规定的,由劳动行政部门给予警告,责令改正;对劳动者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这就体现了规章制度必须内容合法。程序合法指规章制度的制订必须符合法律规定的程序。《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九条规定:“用人单位根据《劳动法》第四条之规定,通过民主程序制定的规章制度,不违反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及政策规定,并已向劳动者公示的,可以作为人民法院审理劳动争议案件的依据。”这就决定了对于法律规定必须经过职代会或职工大会及法律规定的其他民主形式通过的规章制度还必须按法定的民主程序制定。
(二)、规章制度不得违反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的约定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就劳动权利义务达成的协议,如果不违反法律、法规,已成立就具有法律约束力。规章制度是用人单方单方面制定的,单位不能通过规章制度单方面变更劳动合同的设定,即使规章制度由职代会通过,如果与劳动合同冲突不一致,或增加劳动者的义务,除非劳动者认可,否则无效。另外企业规章制度不得违反集体合同的约定,不能通过规章制度违反集体合同的约定。
(三)、规章制度不得违反公序良俗公序良俗是指公共秩序和善良风俗。用人单位规章制度不得违反公序良俗,否则职工可向劳动行政部门主张该规章制度无效,造成侵权的,可提起诉讼。
(四)、向劳动者公示公示原则是现代法律法规生效的一个要件,作为企业内部的规章制度更应对其适用的人必须公示,未经公示的企业内部规章制度,职工无所适从,对职工不具有约束力。
如果企业规章制度不符合上述的条件,也就是不合理的时候。员工就完全可以主张自己的权利,否定企业规章制度的效力。还担心他的劳动合同中有一条“工作人员应当遵守单位的劳动规章制度”的规定,是不是阻碍他的权利行使。其实按照法学理论来说,无效即是指自始无效,通俗地说就是从来就没有发生过效力。没有发生过效力的“规章制度”就不是规章制度了。因此劳动合同中的这条规定一点也不妨碍,尽可放心。
❹ 如何防范劳动规章制度中的风险
一、企业劳动规章制度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规章制度不完善。许多企业不重视规章制度建设,没有完善的规章制度。当遇到问题想处理职工时,没有依据。
2.规章制度的制定随意性太强,违成规章制度不具有法律效力。有的用人单位没有相应的制度,而一旦遇到问题时,临时制定一个所谓的规章制度,而制定的这个规章制度也不是按法定的程序,可能就是几个公司领导坐在那开个会,这个制度就出台了’即所谓的“即兴的规章制度”。有个公司甚至是一晚上一个人力资源部经理拟定了一个职工处罚制度,第二天就拿来处理职工。还有一个单位的经理,由于公司员工出了问题没有处理依据,让HR一晚上要制定出一本员工手册来,说如果当晚制定不出来的话,这位HR必须走人。可见,规章制度制定的随意性之强。《劳动合同法》及相关的法律法规对规章制度的制定有着严格的要求,但实际上这些企业把规章制度的制定完全看成是企业自身的行为,领导一句话就可能成为制度了,这样的制度是“人治”,而不是“法治”,当然这样的规章制度肯定是不具有法律效力的,不能作为处理职工的依据。
3.规章制度内容违法。企业的规章制度内容违法是现实中存在的最为严重的问题。有的企业片面地理解用工自主权,认为制定规章制度完全是企业用工自主权的体现,是可以领导说了算的,想怎么制定就怎么制定。如有的单位规定:员工入职一年后方可享受婚丧假。还有一个单位员工手册上写明:“正式员工在公司服务三年以上者,女员工享受三个月产假……在公司服务未满三年的员工,若生育者,须自动离职。”这些明显与法相悖的规章制度很显然不能作为处理职工的依据。
4.规章制度不具有可操作性。有的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太笼统、太原则,如《劳动合同法》规定“严重违反用人单位规章制度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但对于什么是严重违反规章制度,国家不可能做出统一的界定,只能由各单位根据各自的情况确定。而许多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中也是一句话:“严重违反公司规章制度的,公司可以解除劳动合同。”但对于什么是“严重违反”,制度里并没有界定。再如“经常迟到早退”,视为严重违纪。但什么叫“经常迟到早退”?没有频率规定。还有的企业的规章制度不是结合企业的实际而制定,而是或照抄法律法规条文、或完全照搬别的企业的规章制度,实际效果是一方面有制度等于没制度,脱离实际没法用,另一方面又造成管理资源等浪费。
5.规章制度不具有合理性。《劳动合同法》在对规章制度提出合法性要求的同时,实际上也对规章制度的合理性提出了要求。《劳动合同法》第四条第三款规定:在规章制度和重大事项决定实施过程中,工会或者职工认为不适当的,有权向用人单位提出,通过协商予以修改完善。这表明,规章制度不仅要合法,还要合理、适当。但现实中有的单位的规章制度过于严苛,甚至有的单位的规章制度达到了不通人情不近情理的地步。如有的单位规定:职工上厕所每天不能超过三次,每次不能超过3分钟,否则罚款50元。旷工一天,罚款2000元。这些严苛的规定,不仅是不合理的问题,而且连其合法性也需要质疑。笔者在一个公司看到的规章制度汇编中,几乎每条都有罚款的处理,我称其为叫“罚款细则”而不是规章制度。
6.规章制度与劳动合同、集体合同相冲突。实践中,一些企业通过单方面制定规章制度,单方面变更劳动合同、集体合同的设定,以增加劳动者的义务。而一旦冲突了,选择适用权在劳动者。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二)》第十六条规定,用人单位制定的内部规章制度与集体合同或者劳动合同约定的内容不一致,劳动者请求优先适用合同约定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最高人民法院的解释解决了集体合同、劳动合同与劳动规章制度法律优先权问题。由此可见,劳动合同的效力高于规章制度,即使规章制度由职代会通过,如果与劳动合同冲突或者不一致,除非劳动者认可,否则无效。
7.规章制度的制定主体不适合。有的用人单位一个部门就制定出台了适用本部门的规章制度,并以本部门的名义发布,这样的规章制度是不符合法律规定的制定规章制度的主体条件的,因此,不能作为约束职工、处理职工的依据。
二、防范劳动规章制度风险的措施
1.树立依章管理的理念,完善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好的经理人拿制度说话”,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是用人单位的“法”,它既是劳动者的行为规则,也是用人单位的管理规则,要依“法”办事,首先就要有“法”可依。这就要求单位必须有完善的规章制度,不要拿单位领导人的话当作单位的规章制度,那是人治,而不是法治。那么,健全的劳动规章制度应该包括哪些制度呢?一般认为,用人单位的劳动规章制度主要包括两大类:一是劳动用工制度,包括职工招用、培训教育、劳动合同管理、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工资福利待遇、社会保险等内容;二是职工劳动纪律制度,包括劳动纪律、职工守则、保密制度、奖励和惩罚制度等内容。 2.规章制度的内容必须合法。规章制度的内容必须合法,即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必须在现行法律的框架之内进行制定,不能违反现行法律法规。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合法”应当作广义理解,指所有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法规、民族自治地方还要依据该地方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以及关于劳动方面的行政规章。不仅要符合劳动法,还要符合国家其它方面的法律、法规,如计划生育方面的法律、法规等,如有的单位规定,合同期内不许结婚、不许生育等,这都是违法的。
3.规章制度的制定主体必须合法。有关制定内部规章制度的机构,应当是用人单位行政系统中处于最高级层次、对用人单位的各个组成部分和全体职工有权实行全面统一管理的机构。企业内部的车间、班组、工会、党组织等虽然可以参与用人单位规章制度的制定,或者直接负责拟定规章制度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都不能直接制定规章制度,必须经过用人单位审批并以用人单位名义发布,否则,该规章制度就无效。
4.规章制度的制定必须经过民主程序。这里的“民主程序”应当理解为用人单位在制定规章制度时采取一定的形式以吸收和体现了职工方的意志、得到了职工方的认同。一个优秀的现代企业必定是以民主管理为基础,强调全员管理,充分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内部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经营决策的准确性和透明度。企业规章制度制定也是如此。更为重要的是,规章制度关键在于执行,所以,劳动规章制度只有在吸收和体现职工一方的意志,或者得到职工的认同的情况下,才能确保很好地实施。那么,怎样实现规章制度制定的民主程序呢?一般要经过二步:第一步,先民主。制定劳动规章制度职工参与。凡是建立职工代表大会制度的,应该经过职工代表大会审议通过,没有建立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在职代会闭幕期间的,应该征得超过半数职工所推举的职工代表同意,或者交给过半数的职工群众讨论,并听取意见。这个交由职工代表大会或全体职工讨论,提出方案和意见,我们可以称之为发扬民主的过程,也可称之为“民主程序”。第二步,后集中。规章制度的草案交由职工代表大会或全体职工讨论后,职工代表大会或全体职工肯定会提出很多意见和方案,而且这些方案、意见与企业的意见很可能差别很大。那么,企业的规章制度最后如何确定呢?《劳动合同法》第4条第2款明确规定了,企业要与工会或者职工代表平等协商确定。这也意味着,发扬民主后,规章制度最后的拍板决定权不在企业,而是由企业与工会或者职工代表通过平等的协商程序予以决定。这个程序也可称之为发扬民主的集中过程,也可称之为“集中程序”。
5.规章制度必须公示或告知给劳动者。规章制度制定出来以后,由企业法定代表人签署并加盖公章后以正式文件公布,向劳动者公示。公示原则是现代法律法规生效的一个要件,作为企业内部的规章制度更应对其适用的人公示。未经公示的企业内部规章制度,被管理者无法遵守,管理者也将无法进行有效的管理。《劳动合同法》第4条第4款规定,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应当公示,或者告知劳动者。(《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一)》第19条也明确规定了规章制度向劳动者公示才能作为审判案件的依据。公示、告知程序不仅是法律的要求,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单位规章制度以全体劳动者为约束对象,就应当为全体劳动者所了解,当然必须以合法有效的方式公布。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公示后要注意通过意见箱、接待日、座谈会、举报电话等形式,了解劳动者的反映,以便不断修订劳动规章制度。
6.必须及时修订规章制度。规章制度不能违背法律法规的规定,因此,订立规章制度所依据的法律、法规发生变化时,相应的规章也必须进行修改。另外,规章制度制定本身的目的一是为了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二是为了规范企业的管理,因此,当企业的经营管理一旦发生变化时,也必须对规章制度进行修改。在规章制度执行过程中,通过定期和不定期的审查,对于发现的问题要及时进行修改。对规章制度进行修订,如同规章制度制定一样,需要经过相应程序才能达到修订的目的。
总之,主体合法、内容合法、民主程序、合法有效的公示程序是用人单位防范规章制度法律风险的基本措施。
❺ 落实规章制度需注意哪些问题
l 把握三项实施原则
第一,严格执行,依章治企。规章制度是维持企业正常运转、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是企业内的“法律”,必须严格执行,如果执行中带有管理者的人为因素,对违规职工处理的标准不一致、不公正,则很容易破坏企业劳动关系的和谐。
第二,前后统一,全面实施。规章制度应有相对的统一性,若在实施过程中,发现存在不一致的问题,应及时修正。关于规章的修正需要注意三点:首先要注意遵循规章制度修改的必要程序,如民主参与修改、备案,告知等。其次,要注意规章间的相互联系,争取做到前后统一。最后,企业行政主体应十分明确规章制度一旦颁布,就应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不应朝令夕改。另外,对于规章制度,要避免割裂地、片面地去执行,因为,规章制度的内容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各项规定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
第三,各司其职,协作实施。规章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各行政部门和每个员工不但要认真履行规章制度所要求的责任,而且企业要注重相互之间的配合、团结协作。
l 关注“及时、配套、监督与反馈”
除了上述三个原则,在规章制度施行中,还需关注如下几点:
首先,企业规章制度的实施应及时。企业的劳动规章制度一经公布生效,就应当立即在企业贯彻执行。对于规章制度中的政策性规定,凡是应执行国家政策法规的,当国家政策法规公布后,企业应立即执行;凡国家规定由企业自主决定调整标准的,应当在规定的日期内完成。例如,规章制度中规定了发放工资的时间,企业不得拖延。关于员工社会保险问题,规章制度规定应按国家的规定为员工缴纳,当国家规定了具体的实施办法后,就应按规定的日期为员工办理缴纳手续。
其次,企业规章的实施应有完善的配套制度。规章制度具有综合性,实施过程中需要企业制定一些相应的配套制度予以完善。如果企业不能及时制定相应的配套制度,或配套制度与企业规章的内容不衔接,会使规章制度的一些内容得不到具体的补充和完善,该条款就形同虚设,无法得到落实。比如,企业规章制度中有关工作时间的规定,应有专门的考勤办法与之配套。规章制度中员工福利的规定,则要建立专门的员工探亲路费报销、出差补助、节假日补助等有关的实施细则。
再次,企业规章的实施应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强有力的监督机制是规章制度得以实施的重要保障。企业应当建立相关的监督机构。由监督机构进行相关的审查,监督各项制度实施是否到位,并将监督结果直接上报管理机关,从而实现企业规章制度的科学化、规范化。
最后,企业规章的实施应建立完善的信息反馈机制。任何企业的规章制度都不是十全十美的,在实施过程中都有可能出现这样或那样的矛盾和冲突。发现问题时,应通过信息反馈机制及时反馈到高层领导处,再进行相应调整或者通过新设立规章制度,以弥补原有制度的不足。
综上所述,规章制度应当在依法的基础上,经过民主协商确定,同时企业还应建立配套制度及相关的监督反馈机制,以保障规章制度得以有效实施。相信一套合法、合理、合情且执行到位的规章制度,定能保障企业这部机器能够在和谐稳定劳动关系的润滑下顺畅无阻地高效运转。
❻ 劳动规章制度有效的必要条件是什么
1、规章制度内容必须合法
根据《劳动法》第四条规定,用人单位应当依法建立和完善规章制度,保障劳动者享有劳动权利和履行劳动义务。《劳动法》第八十九条又规定:“用人单位制定的劳动规章制度违反法律、法规规定的,由劳动行政部门给予警告,责令改正;对劳动者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这表明制定规章制度是用人单位的权利,但法律法规又明确要求用人单位劳动规章制度的内容必须合法。
2、制订规章制度程序必须合法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九条规定:“用人单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四条之规定,通过民主程序制定的规章制度,不违反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及政策规定,并已向劳动者公示的,可以作为人民法院审理劳动争议案件的依据”。
《劳动合同法》第四条也明确规定,用人单位在制定、修改规章制度时,应当经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全体职工讨论,与工会或者职工代表平等协商确定。审查制订规章制度的程序合法性时,主要审查二个方面,即:规章制度在内容上必须要与职代会或职工大会民主讨论确定,在形式上必须经职代会或职工大会民主讨论通过。
3、规章制度必须公示并告知
公示原则是现代法律法规生效的一个要件。用人单位劳动规章制度必须经公示后方能够生效,未经公示的规章制度对职工不具有约束力,也没有法律上的效力。《劳动合同法》第四条明确规定,用人单位应当将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和重大事项决定公示,或者告知劳动者。公示一般采用用人单位文件、印制用人单位规章制度手册、在公开场所公布等形式发布。
(6)企业劳动规章制度存在的问题扩展阅读:
存在问题
1、没有成文
一些中小企业内部根本没有成文的规章制度,只凭管理人员的口头传达,以经营者口头说了算数的专制型家长式的管理模式,管理人员只凭个人的好恶和经验处理职工的“违规”行为。
2、制度不合法
规章制度不合法包括内容违法和制订程序违法。规章制度不合法是当前存在的最主要的问题。
3、可操作性差
制订规章制度的目的是为了支配、管理劳动者,在客观上起着约束、规范乃至强制劳动者的作用,所以要求规章制度有可操作性。如果规章制度不完整、不健全,规定不够详细,不能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引导和规定,缺少明确的、可操作的规定,有禁止性规定而没有相应的惩罚措施的,这样的规章制度执行起来不能发挥应有的约束和规范作用,往往是形同虚设。
❼ 企业如何建立有效的规章制度存在哪些问题
1.目前企业规章制度、合同存在问题主要是:(1)滞后:过去的惯用作法;专有新规定,但属未及时修改、变更和完善对过去的规章制度;(2)不合法:内容不合法;制定程序不合法;如医疗期停发工资等;(3)合同约定缺乏技巧,不能适应变化。企业没有"用足用好"法定的权利,如终止条件违约责任、竟业禁止等;缺乏量化细化的考核、奖惩标准,制度不完善;如请假、劳动纪律、奖惩、解除条件等是引发争议的重要原因。一些约定难以操作。本案例中劳动合同不合法。 2.第一,确保规章制度的有效性;第二,规章制度的实用性和具有可操作性;第三,注意制定一些强行性的规章制度;第四,规章制度不要规定本应在合同中规定的事项;第五,符合法定程序。 3.规章制度措辞要准确、条款要严谨,并注意及时更新;处理员工要以事实为根据,预先准备好证据;依法保护权益,增强仲裁时效意识。
❽ 如何完善企业规章制度,企业规章制度建立注意什么问题
1.目前规章制度、存在问题主要是:(1)滞后:过去的惯用作法;有新规定,但未及时修改、变更和完善对过去的规章制度;(2)不合法:内容不合法;制定程序不合法;如医疗期停发工资等;(3)约定缺乏技巧,不能适应变化。没有用足用好法定的权利,如终止条件违约责任、竟业禁止等;缺乏量化细化的考核、奖惩标准,制度不完善;如请假、劳动纪律、奖惩、解除条件等是引发争议的重要原因。一些约定难以操作。本案例中劳动不合法。 2.第一,确保规章制度的有效性;第二,规章制度的实用性和具有可操作性;第三,注意制定一些强行性的规章制度;第四,规章制度不要规定本应在中规定的事项;第五,符合法定程序。 3.规章制度措辞要准确、条款要严谨,并注意及时更新;处理员工要以事实为根据,预先准备好证据;依法保护权益,增强仲裁时效意识。
❾ 排除影响劳动规章制度实施的因素应采取哪些措施
排除影响劳动规章制度实施的因素应该采取保障人民的制度,维护人民的利益,这样才能够保障人们的物质生活的
❿ 规章制度落实方面存在的问题
法律分析:一、制度传达不及时、不到位,造成“无章可循”。再完善的制度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地传达到位,也难以得到执行并发挥其作用,如果未能及时有效地传达有关制度,就会造成“无章可循”的情况,主要原因是没有组织对制度进行认真学习,对制度理解、把握不够,会出现理解的偏差和行动上的懈怠,导致积极性不高、落实效果不好。 二、执行意识差,执行文化缺失,造成“有章不循”。在执行过程中总是患得患失、缺乏全局观,习惯于我行我素、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导致执行力差,使制度流于形式、成为摆设。这就是公司制度执行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法律依据:《制度执行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及对策建议》 一、制度执行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一)制度执行意识不强。有的单位和部门把制度建设的重心放在建章立制上,对于如何有效的执行制度不够重视,似乎制度建好了就大功告成,使之束之高阁。有的单位和部门把制度建设用来装潢门面,写在文件上,贴在墙上,念在嘴上,或汇编成册,应付上级检查考核,而不去认真贯彻执行。有的干部好人主义思想严重,执行制度时原则性不强,遇到得罪人的情况,就有意回避,因人而异使用不同的制度标准。有的干部则对制度的理解存在偏差,不能按照制度规定的原则和主要精神去执行。(二)制度设置不够科学。有的单位制度很多,但制度的设置脱离本单位、本部门实际,搞上下一般粗;有的制度没有随着形势发展变化及时修订完善,其中有些内容已经明显不适应当前的管理要求,个别甚至与现行法律法规相冲突;有的制度只是仅仅着眼于本部门的工作实际和特点,而忽视与其他部门的协调,造成制度的不配套等(三)制度宣传力度不大。有的制度出台后没有及时进行宣传和组织学习教育活动,导致广大干部群众不熟悉、不了解,制度的普及率、知晓率较低,对制度的执行主体缺少监督和约束;一些基层组织的干部,因忙于事务,无暇参加学习培训,对制度规定一知半解,以致制度的执行大打折扣。(四)制度监督缺乏引导。有些制度能否得到有效实施,没有具体的监督保障,没有客观的评估标准,公开、反馈等机制也不健全,使得执行制度更多的依赖于单位(部门)和干部的自觉性。有的对制度的监督检查仅仅是走马观花,做表面文章,发现不了问题。(五)制度失范追究不严。有些制度仅提出“不准”或“禁止”目标要求,缺乏严格的奖惩机制,处罚失之于软,失之于宽,违反制度的成本太低。有的单位碰到偶尔违反制度的行为,有时碍于情面,不作严肃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