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非规章制度
㈠ 两资两非什么意思
“两非”指非主业、非优势、“两资”指低效资产、无效资产。国务院国资委在京召开地方国资委研讨班暨国有企业改革推进会。会议强调,要把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态势巩固发展好,更加关注外部环境趋势性变化,用好窗口期,指导推动企业加快清理退出“两非”(非主业、非优势)、“两资”(低效资产、无效资产)。
围绕构建新发展格局,服务国家重大战略,进一步调整优化国有资本布局结构,严格执行投资项目负面清单,大力推进“两非”“两资”的处置,即非主业、非优势业务和低效无效资产的处置,加快低效无效资产的退出,扎实推进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加快现代产业体系建设。
具体要求
各地国资委要继续把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作为重大政治任务、“一把手”工程抓深抓实,持续发力跑出后半程“佳绩”,要进一步加大对省属国有企业、地市国资国企改革的指导监督力度,全力确保各项任务落实到位。
要重点任务再聚焦,加快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深化三项制度改革,坚持完善国资监管体制的正确方向,坚持国有企业出资人职责与国有资产监管职责有机统一,加快推进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要推动落实再加劲,突出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立足地方实际,根据企业功能类别、行业特征、发展阶段等分层分类、精准施策,全面提升改革的质量效果。
㈡ 出生人口性别比的整治两非
2011年8月16日,国家人口计生委、公安部等6部门在京启动集中整治“两非”(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和选择性别的人工终止妊娠行为)专项行动。从2011年8月到2012年3月,在为期8个月的集中整治期间,6部门将通过联合查处一批案件,依法处理涉案单位及有关责任人,完善B超使用、终止妊娠药物销售等相关管理制度。
“危害不亚于上世纪中叶的人口膨胀”
“男女比例协调本是自然进化的规律,然而在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已成为一个社会顽疾。”南开大学经济学院人口与发展研究所教授原新说,“目前,除西藏之外,其他省份的出生人口性别比均偏高。”
出生人口性别比也叫婴儿性别比,正常情况下,每出生100个女孩,相应出生103—107个男孩。
由于男孩的死亡率高于女孩,到了婚育年龄,男女数量趋于均等。因此,联合国设定的正常值为103—107。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持续偏高。”原新说,108.47、111、119、118.06,将1982年以来,全国人口“三普”、“四普”、“五普”、“六普”的出生人口性别比数据连成一条曲线,“V”型反转初露曙光。这意味着近年来综合治理工作取得成效,但当下水平仍高出警戒线几个百分点。
“其直接影响是‘婚姻梯度挤压’现象凸显。”翟振武说,同龄适婚女性短缺,男性就会从低年龄女性中择偶,“老夫少妻”增多;挤压到一定程度,就要向别的地区发展,“城里哥找乡下妹”。
“婚姻挤压之痛不仅在于产生多少‘光棍’,更在于其后果主要由贫困人口承担。”翟振武忧虑地指出,由于农村出生性别比失衡比城市严重,今后“剩男”将更加沉积于边远贫困地区。贫穷又无子嗣的男性剧增,可能会增加买卖婚姻、拐卖妇女、卖淫嫖娼等违法犯罪行为,危及婚姻家庭和社会的稳定。
国家人口计生委宣教司司长张建强调,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长期失衡与人口老龄化交织,将加剧人口结构的不合理性,未来的社会阶层结构、消费结构、组织结构等都将更为男性所主导,其深远危害,不亚于上世纪中叶的人口膨胀。
集中整治“两非”专项行动领导小组组长、国家人口计生委主任李斌表示,依法打击“两非”行为,是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的最有效方法之一。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持续偏高近30年,给人口安全、社会稳定带来巨大隐患。
“女孩失踪”背后的“两非”黑市,B超成为直接“杀手”
余燕丽是安徽省潜山县余井镇进士村人。
怀孕6个月时,经丈夫托人联系,余燕丽来到县里一家医院做B超鉴定胎儿性别。得知是个女孩后,他们找到一家个体诊所,进行了终止妊娠手术。回家后,两人对周围人谎称“不小心,自然流产”。
在性别比失衡问题突出的农村,“女孩失踪”的背后,隐藏着一个庞大的非法胎儿性别鉴定市场。
据介绍,在江西、湖北、安徽交界地区,从事非法鉴定性别的活动由隐藏变为半公开,由“坐等上门”变为“上门服务”,鉴定时的怀孕时间由16周以上缩短为12周左右,由本地小范围变为有组织的跨区域大范围作业,从非法鉴定胎儿性别到人工终止妊娠,提供“一条龙”服务。
“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翟振武说,男女比例严重失衡的直接原因,是少子化和B超普及带来的“两非”行为。
据介绍,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韩国、日本、中国等具有男孩偏好的亚洲国家或地区在生育率下降过程中,普遍出现出生性别比偏高问题,因为那时B超设备开始普及,许多人怀孕4个月后,经B超鉴定胎儿性别,男胎保留,女胎引产。
传统观点认为,农村的男孩偏好是为了解决劳动力、增加收入和养老问题。
但是,一项欠发达地区人口问题的调查报告显示,近些年来,在经济贡献方面,生男不比生女强。而在我国沿海等富裕起来的地区,发达的经济条件和日益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并未有效遏制出生人口性别比攀升的势头。
“根子在于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教授杨菊华认为,在许多人眼里,生男生女,是继嗣问题,也是“面子”问题。一些家族、宗族观念严重的地区,生男孩意味着家族香火不断,有了儿子的妇女可以免遭家人“不争气”的指责。
“生育观上的男孩偏好,还是女性弱势地位问题。”杨菊华分析,目前,我国妇女除了教育程度增长的幅度基本赶上男性外,其它指标都明显落后于男性。
“治标”重在打击技术越轨,“治本”在于提升女性社会地位
“遏制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趋势,短期内必须依靠国家的强力干预。”翟振武认为,“治标”的最有效方法之一,就是打击技术越轨。
日前,安徽省长丰县岗集镇计生、卫生等部门根据群众举报,统一行动,在一居民出租屋门口,抓获刚刚为他人做完性别鉴定准备离开的个体游医李某和助手张某,当场查获作案工具和交通工具。
据查,他们携带一部只有手掌大小的便携式B超机,开一辆小型轿车,白天沿街“揽客”,晚上在出租屋检查,百姓闻讯而去。
“‘两非’现象隐蔽性强,当事双方‘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案件排查难、取证难、查处难。”国家人口计生委政法司司长赵延配说,“此次集中整治‘两非’专项行动将加强部门合力,完善胎儿性别鉴定和终止妊娠登记、孕产期全程服务管理制度,依法严肃处理涉案单位和人员。”
据介绍,《人口与计划生育法》、《母婴保健法》等相关法律虽然严禁“两非”行为,但力度有待加大。比如,对于没有行医资格的人从事“两非”,依据法律可按非法行医罪追究刑事责任;对于医务人员涉足“两非”,却只规定了行政处罚,其中的罚款额度仅有1万—3万元,没明确刑事责任。
翟振武认为,在重拳出击“两非”行为方面,一些国际经验值得借鉴。韩国也曾经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阶段,韩国为此立法规定,对于利用B超鉴定胎儿性别和选择性别引产的医务人员,一是罚款3000万韩元(相当于20万元人民币);二是吊销医师执照,终身不得行医;三是追究刑事责任,情节严重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
性别比长期严重失衡是社会背负的“高利贷”,在灾难爆发前排除危情,是百年大计。国家人口计生委性别比治理办公室主任罗迈说,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问题,除了“治标”,更要“治本”,采取利益导向等综合治理措施。
杨菊华指出,出生性别比偏高问题,实质上是女性发展权益问题。推进两性的公正、平衡发展,提升女性的社会地位,才是“治本”之策。
㈢ 求:县级人口和计划生育依法行政考核与评估基本要求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口计生委: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中发22号),力争到2010年率先实现部门工作法治化,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国家人口计生委制定了《人口和计划生育系统依法行政"十一五"规划》。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区实际认真贯彻落实,并及时将有关情况报送国家人口计生委政策法规司。 人口计生委办公厅 二〇〇七年三月二十一日 人口和计划生育系统依法行政"十一五"规划 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是贯彻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基础和关键。"十五"期间,特别是《人口与计划生育法》颁布实施以来,各级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顺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建设法治政府的形势要求,贯彻落实《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等"一法三规"和地方法规,坚持以人为本和依法行政的执政理念,积极探索人口和计划生育法制建设的规律和有效途径,依法行政取得了重要进展。"十一五"时期,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进入稳定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新阶段。做好新时期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必须进一步推进人口和计划生育依法行政。为此,根据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中发22号,以下简称中央《决定》),制定人口和计划生育系统依法行政"十一五"规划。 一、"十一五"期间人口和计划生育依法行政工作指导思想、工作目标 指导思想:认真贯彻落实十六大、十六届六中全会和中央《决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建设法治政府的总体要求,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以人为本理念,推动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全面履行法定职责,改革创新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机制,提高各级人口和计划生育干部依法行政能力和水平,维护公民实行计划生育的合法权益,为实现稳定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供法制保障。 主要工作目标:深入贯彻十六届六中全会和中央《决定》精神,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提高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能力,完善人口和计划生育法律法规体系,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提供法律保障。"十一五"期间,人口和计划生育系统要着力建立和完善人口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公民权益保障机制和计划生育行政监督机制,力争到2010年率先实现部门工作法治化。 二、"十一五"期间人口和计划生育系统依法行政主要任务 (一)树立以人为本理念,创新行政管理手段,全面、正确贯彻落实人口和计划生育法律法规。 各级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要坚持以人为本、执法为民、依法维权、优质服务的理念,切实维护公民依法生育的权利,保障公民获得生殖保健服务和避孕节育措施知情权、选择权,关注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和生殖健康权利,落实计划生育家庭奖励优待和优先发展等方面的权利。 在行政管理方式方面,要善于运用行政指导、行政许可、行政奖励、行政处罚以及行政合同等多种手段实施计划生育管理。在直接管理和间接管理之间,重在间接管理;在事前管理和事后管理之间,重在事前管理;坚持寓管理于服务中,杜绝或最大程度地减少因管理方式不当而引发的计划生育工作矛盾和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严格按照《行政许可法》和国务院关于取消、改变和调整行政审批项目有关决定的要求,规范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许可行为,减少行政许可(审批)项目,改革行政许可(审批)方式,方便群众,节约管理成本。 以计划生育便民维权活动为载体,推进计划生育依法行政工作。鼓励各地结合本地区实际,提出便民维权的具体措施,创造性地开展多种形式的计划生育便民维权活动。2007年,在总结部分试点地区经验的基础上,将试点扩大到42个全国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改革试点单位,力争到2009年,将计划生育便民维权活动在全国普遍推开。 进一步规范基层人口和计划生育依法行政工作。2007年,国家人口计生委将制定下发《县级人口和计划生育依法行政考核与评估基本要求》,规范和引导县级人口和计划生育依法行政工作的开展。继续深化维护公民生殖权利国际合作项目工作,通过投诉机制建设、深入培训、优质服务等方式,切实将以人为本、维护公民权利意识贯彻到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中,并与国内工作互相结合、互相借鉴,共同提高。 (二)加强制度建设,完善人口和计划生育法律法规体系。 根据国家法制建设的新形势及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改革发展的要求,制定国家和地方中长期立法规划以及年度立法计划,进一步推动有关人口和计划生育领域的立法,进一步完善人口和计划生育法律法规体系,为稳定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提供法律保障。 尽快修订完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管理办法》,为保障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和生殖健康的合法权益,完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与服务新体制提供法律依据;抓紧研究制定禁止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和选择性别的人工终止妊娠(以下简称"两非")的行政法规,为打击"两非",加强行政监管力度,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问题提供法律依据。积极推动与人口和计划生育相关的其他法律法规的出台。继续抓紧做好计划生育技术服务、计划生育药具管理、计划生育统计、计划生育奖励优惠等方面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修改完善等工作。 不断总结地方立法经验,把握立法规律,根据《决定》精神,做好地方人口与计划生育法规、政府规章的制定、修改和完善工作,将各地创造的计划生育综合治理、奖励扶助、少生快富、出生人口性别比问题治理等已经成熟的人口和计划生育管理经验、方法以及有关制度上升为地方法规或者政府规章。各省(区、市)人口计生委在涉及生育政策调整等重大立法事项时,应向国家人口计生委报告或者征求意见。 建立健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审查备案和定期清理制度。对人口和计划生育规范性文件实行前置性审查。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机关提出涉及行政管理相对人的规范性文件草案,应先由本机关法制工作机构审查,发现草案在职权、程序等内容与有关法律、法规、规章或者上级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机关发布的规范性文件不一致的,应当据实报告并提出修改意见。规范性文件自发布之日起30日内报送上一级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机关备案。定期清理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对于不适应客观情况和发展要求或者与新出台的法律法规相抵触的,应及时修改或者废止。
㈣ 执法监管单位如何阳光执法
提高整体素质
打造一流执法团队
如何保障各项执法监督任务顺利实施?该大队负责人介绍,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和运行机制,全面加强队伍建设,提升执法人员的思想素质和业务能力是关键。近两年来,该大队在积极探索综合执法管理机制工作中,按照“运转协调、责任落实”的原则,建立健全以人为本的执法服务理念,强化内部管理,切实提高执法监督质量,在制定、修订、完善40余种制度的同时,建立了职责明确、运转协调、责任落实的良性管理机制,使队伍建设、日常管理规范化,专项工作时段化,常规工作经常化。
随着卫生体制改革工作的不断深入,综合执法工作的标准更高、要求更严。大队行政和支部班子充分认识到要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为此,他们加强理论学习,保证政治上的坚定、寻求工作上的创新。
在政治思想学习中,班子成员对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知识进行全面系统性的学习和了解,做好学习笔记,撰写心得体会,增强了全局意识和重点意识。为了提高执法人员的业务素质,大队采取业务培训、参观交流、人人上专业指导课等活动,使全体人员的政策理论水平和行政执法能力有了很大提升。
在党务管理工作中,严格把握理论学习、思想转变、实践应用三个环节,在学以致用、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上有了制度保障;在行政管理工作中,规范队务公开,增设工作人员去向牌,以公示栏、报纸、网络等形式,向职工和社会公开信息;在业务管理工作中,制定了受理、现场审查、日常监督、监测检验、行政处罚等日常业务制度,做到了环环相扣,相互监督,相互制约。
在行政许可工作中,本着行政许可就是服务的理念,进一步创新行政许可工作机制。一是优化许可流程,推行许可审批条件一次性告知制,公开办事指南、收费标准、免费提供许可申请材料范本等,方便群众办事;二是严格许可程序和审查标准,对不符合规定条件的坚决不予受理和许可,并以书面形式告知。通过大队行政、支部的带领、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一支运转有序、行为规范、纪律严明的执法队伍展现在社会各界面前。
坚持城乡联动
推进网格监管模式
如何有效推动卫生执法监督工作落实?大队以推行卫生监督网格化管理为抓手,制定了《卫生监督工作网格化管理实施方案》,成立了“卫生监督网格化管理领导小组”,按照城乡联动、以城促乡、责任到人的监管模式,积极推进卫生监督网格向农村延伸。
在推进网格化管理工作中,派驻中队对所划片的“网格”负责,协调配合、统一行动、统一标准、互通信息,按照“问题能发现、事态能控制、突发问题能解决”的工作要求全面落实。同时,在各乡镇卫生院聘请29名卫生监督协管员,制定《仪陇县卫生监督协管员管理办法》,签订了《卫生监督协管工作综合目标责任书》。坚持“谁监督、谁负责”的原则,建立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全面覆盖”的卫生监督网格化管理体系。
卫生监督员和卫生监督协管员都有自己的工作责任片,各自对自己辖区的日常监督工作负责,专项整治又集中行动,既节约了人力,又落实了责任。
网格监管促进了宣传工作的全覆盖。通过开展《食品安全法》、《职业病防治法》、《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管理办法》、《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宣传活动,印发宣传资料3万份,使全县群众对相关卫生法律法规进行了了解,对卫生监督工作给予了大力支持。
网格监管保证了日常监管频次,执法人员对监管对象了如指掌。大队对全县医疗、食品、公共场所经营单位及学校食堂进行调查摸底,建立基础档案4800余户。网格监管保证了执法人员对突发事件及时有效的处理,两年来共成功处理突发事件18起,没有引起一起上访事件。
促进和谐共识
营造良好执法环境
监督与被监督是一对矛盾,如何有效化解矛盾,提高违法者的法制意识?该大队本着监督就是服务的思想,通过约谈的方式与被处罚对象沟通,增进理解,达成处罚就是爱护的共识,让处罚对象自觉接受监督、实事求是对待监督、认真接受处罚。该大队每一件行政处罚案件都要在处罚之前与被处罚对象约谈,通过约谈宣传法律法规,让处罚对象明白违法事实,心悦诚服接受处罚。通过约谈,还可以了解相对人的经营状况,帮助出主意给建议,形成监管活力。
两年来,大队走访被监督处罚经营单位150余次,召开座谈会3次,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帮助监管对象解决具体困难148个。
大队领导班子从维护稳定的高度出发,把及时办理群众信访作为转变作风、落实工作的重要举措,坚持常抓不懈。公布了执法人员违纪举报电话和从业人员违法举报电话。执法人员在信访接待中规范使用文明用语,认真接待、办理群众来电、来信、举报投诉事项,对上级转办的案件、事项及时办理答复,做到事事有交代,件件有着落。两年间,共处理举报投诉、来信来访案37件(次),充分展示了队伍的良好形象和全心全意为民服务的工作作风。
为认真贯彻落实《卫生监督稽查工作规范》,该大队以提高卫生行政执法能力和水平为出发点,扎实开展卫生稽查工作。一是成立了稽查股,由大队长亲自抓,配备了专职稽查员,确定了“以点带面、抓好重点”的稽查工作原则;二是对大队目标工作任务进行分解,实行明确分工、责任到人,为开展卫生稽查工作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三是创新载体,注重实效,积极落实《仪陇县卫生稽查工作办法》的规定,基本形成了以量化的形式对单位内部以及外部进行卫生监督稽查的考核评价体系;四是理清思路,狠抓落实。通过对内部、外部和业务工作稽查的举措,全体卫生监督员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进一步发挥,责任心进一步增强。良好的对外对内执法环境已经形成。
注重监督质量
规范服务市场秩序
该大队自成立以来,一直坚持“为人民服务,在服务中监督”的执法理念,大力推进机关效能建设,推行岗位责任制和岗位承诺制。在坚持创新工作机制基础上,努力提高全队的执法水平和办案质量,将经常性卫生监督与专项整治相结合,以实施公共场所量化分级管理、职业病防治、食品卫生安全等工作为重点,全队上下积极履行职责,取得了显著成效。
2008年10月28日,仪陇县创省级卫生县城工作取得圆满成功,省级专家评审组高度评价了该大队的卫生执法工作,充分肯定了卫生监督信息公示制度和“五小”行业监管的成效。
为加强公共场所卫生管理,保证卫生安全,该大队按照公共场所量化分级管理要求,制定了《公共场所量化分级管理实施方案》,成立了“公共场所量化分级管理领导小组”和“公共场所量化分级管理评议小组”。
对照公共场所量化分级管理评分标准,对重点场镇(新政)、重点场所(车站)的53家住宿单位实施量化评分,评出B级5家、C级18家,量化分级管理率达40%,88家美容、美发业单位实施量化评分,评出B级2家,C级16家,量化分级管理率达20%,并对结果进行了公示。对量化评分低于60分的经营单位出具了卫生监督意见书,督促其限期整改。通过量化分级管理,大大提高了住宿业、美容美发等公共场所的卫生水平,使公共场所卫生条件不断得到改善。
为认真贯彻落实《职业病防治法》,2008年11月,该大队对页岩砖厂、纺织业、制鞋厂等重点行业、重点企业职业病危害摸底检查,针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进行了重点治理,督促企业落实法律责任,改善劳动生产条件,建立用人单位基本档案110家,督促用人单位逐步建立起用工健康档案。
2009年7月,该大队联合县劳动局、县安监局、县总工会对全县103家职业病危害用人单位开展了以“保护农民工健康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为主题的《职业病防治法》宣传暨培训会,要求各相关职业病危害场所要高度重视《职业病防治法》宣传工作,切实保护劳动者身体健康。
在落实四川省“卫监一号”文件精神上,该大队多次开展食品添加剂专项整治、鲜榨饮料滥用食品添加剂专项整治、消费环节食品安全集中专项整治行动,有效规范了该县餐饮行业食品添加剂使用行为。
抓住监督重点
确保民生卫生安全
该大队一直把学校卫生安全列为日常监管的第一要务。对学校食堂实行量化分级管理,建立定期与教育部门通报信息制度,要求学校一把手为学校卫生管理第一责任人,建立健全各项卫生管理制度,配备专(兼)职卫生管理员,明确职责,有力促进了学校卫生管理水平的提高,学校食品卫生安全得以保障。近年来,未发生集体用餐食物中毒事件。
为规范全县医疗卫生秩序,该大队对全县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传染病管理情况、医疗废物处理情况、消毒情况及人员资质和医疗机构聘用非卫生技术人员行医情况进行了检查指导,对“黑诊所”、药店坐堂行医、无证牙科诊所等非法行为进行了专项整治。共检查各级各类医疗机构1683户次,监督覆盖率达到了100%,对存在问题的单位写出了指令性和指导性的监督意见书,对存在不规范行为的医疗机构给予了警告并责令限期改正,对存在违法行为较严重的医疗机构,根据情节分别给予了行政处罚。取缔非法“黑诊所”、牙科摊、药店坐堂行医48处,严厉查处“两非”案件25例。
通过集中打击,从严整治,加强日常监管,各医疗机构依法执业意识明显增强,超范围诊疗及使用非卫生技术人员行医行为大大减少,非法行医现象得到了有效遏制,该县医疗服务市场的秩序明显改观。
在接待活动卫生监督上,该大队根据《重大活动卫生监督规范》要求,下大力气保障节假日及重大活动期间食品、饮水、住宿安全。在朱德元帅诞辰120周年庆典、千人“游朱德故里、品客家美食”活动、全国女篮联赛、人大政协会、高考等重大活动以及法定节假日期间,该大队采用提前介入、先行指导,事中跟踪、确保质量,事后总结、提升水平的工作方法开展监督工作。确保了各项活动的卫生安全。两年来,共出动车辆410余台次,发放资料10000余份,集中培训从业人员4600余人,派出卫生监督员628人次进驻现场开展全程卫生监督检查工作,为广大市民和游客营造一个安全、卫生、舒适的环境。
㈤ 什么是“两非”行为
两非行为是指:
1、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
2、非医学需要的选择性别的人工终止妊娠。
具体包括:非法鉴定胎儿性别、非法选择性别终止妊娠、不明原因孕情消失、溺(遗)弃女婴、非法施行计划生育手术、非法使用B超、非法销售终止妊娠药品等。
(5)两非规章制度扩展阅读:
双非行为的打击要求:
(依据:新乡市打击“两非”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工作实施方案)
(一)从源头治理,全面落实“三包一”包保责任制。
一是依据《河南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规定,乡(镇、办)计生办干部,村(居)、社区(委)负责人,村(居)社区(委)计生专干3人与辖区内符合生育二孩政策的夫妻签订孕期禁止“两非”行为责任合同书后,方可审批发放二孩生育证。
二是教育持二孩生育证夫妇要依法履行合同,禁止“两非”行为。三是包保责任人要为孕妇做好孕期全程优质服务,寓管理于服务之中。
持二孩生育证孕妇一旦孕期消失,包保责任人要及时报告上一级卫生计生部门,协助查明原因,属“两非”行为的,要依法追究责任,收回二孩生育证。因工作不力,导致没有及时发现、报告“两非”行为的,对直接责任人、包保责任人和分管领导进行倒查,并追究其责任。
(二)建立卫生计生信息系统共享、共同审批把关机制。县(市)、区级卫生计生部门发放二孩生育证机构,要将本辖区内每月发放二孩生育证个案信息及时提供给各相关单位和医疗保健机构,供实施人工终止妊娠时审核把关。
医疗保健机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要按照“两禁”《条例》相关规定索取查验相关证明材料,不得擅自对持有二孩生育证且妊娠14周以上的孕妇实施人工终止妊娠手术。
同时,县(市)、区级辖区内医疗保健机构要将出生人口实名登记信息每月及时提供给县(市)、区级卫生计生部门。卫生计生部门内部各相关科室要相互沟通,共同审核把关。
(三)加强相关部门从业人员的培训和管理。县(市)、区级卫生计生部门要组织所辖区内医院、卫生院、妇幼保健院、计生技术指导站(中心)从事B超检查、染色体检测、人工终止妊娠手术和终止妊娠药物管理等相关人员进行禁止“两非”知识培训,学习相关法律知识。
明确禁止“两非”行为的具体要求和责任。各级卫生计生部门每年至少组织一次培训。
在培训的基础上,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要与辖区内医疗卫生机构、计生技术指导站(中心)、民营医院等签订禁止“两非”行为责任书。
各相关医疗卫生机构与相关科室及相关医务人员逐级逐人签订禁止“两非”行为责任书,一旦发现“两非”行为,逐级逐人进行倒查,追究责任。
(四)完善相关制度,加强终止妊娠过程监管。要切实建立全市统一的B超购买、登记、注册制度,建立终止妊娠药物批发、经销登记、注册制度。
建立从事人工终止妊娠医务人员资格准入、登记、注册制度,建立从事B超操作、染色体检测和人工终止妊娠医务人员禁止“两非”行为制度。同时,要加大监督检查力度,督促制度落实,确保禁止“两非”行为取得成效。
(五)开展联合执法,严厉打击“两非”行为。各级卫生计生部门要积极组织协调公安、工商和食品药品监管等部门建立联合办案机制,开展联合执法,共同监管。
依法打击妨碍执行公务、暴力抗法等违法行为;对与胎儿性别鉴定和人工终止妊娠相关的广告、医疗器械和药品实施监管,依法查处违法行为。卫生计生系统内部各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要求,密切配合,抓好落实。
(六)加强区域协作,联防联治堵塞漏洞。为尽快实现打击“两非”行为一盘棋,市内要加强各县(市)、区,乡(镇、办)之间的横向协作,主动提供案源,互相配合查处“两非”案件。
对省外的“两非”案件,按照国家、省有关部门相关规定办理。各部门之间要加强信息沟通,及时回应,积极协调,合作办案。
㈥ 什么是“两非”行为
两非行为是指:
1、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
2、非医学需要的选择性别的人工终止妊娠。
具体包括:非法鉴定胎儿性别、非法选择性别终止妊娠、不明原因孕情消失、溺(遗)弃女婴、非法施行计划生育手术、非法使用B超、非法销售终止妊娠药品等。
(6)两非规章制度扩展阅读:
双非行为的打击要求:
(依据:新乡市打击“两非”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工作实施方案)
(一)从源头治理,全面落实“三包一”包保责任制。
一是依据《河南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规定,乡(镇、办)计生办干部,村(居)、社区(委)负责人,村(居)社区(委)计生专干3人与辖区内符合生育二孩政策的夫妻签订孕期禁止“两非”行为责任合同书后,方可审批发放二孩生育证。
二是教育持二孩生育证夫妇要依法履行合同,禁止“两非”行为。三是包保责任人要为孕妇做好孕期全程优质服务,寓管理于服务之中。
持二孩生育证孕妇一旦孕期消失,包保责任人要及时报告上一级卫生计生部门,协助查明原因,属“两非”行为的,要依法追究责任,收回二孩生育证。因工作不力,导致没有及时发现、报告“两非”行为的,对直接责任人、包保责任人和分管领导进行倒查,并追究其责任。
(二)建立卫生计生信息系统共享、共同审批把关机制。县(市)、区级卫生计生部门发放二孩生育证机构,要将本辖区内每月发放二孩生育证个案信息及时提供给各相关单位和医疗保健机构,供实施人工终止妊娠时审核把关。
医疗保健机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要按照“两禁”《条例》相关规定索取查验相关证明材料,不得擅自对持有二孩生育证且妊娠14周以上的孕妇实施人工终止妊娠手术。
同时,县(市)、区级辖区内医疗保健机构要将出生人口实名登记信息每月及时提供给县(市)、区级卫生计生部门。卫生计生部门内部各相关科室要相互沟通,共同审核把关。
(三)加强相关部门从业人员的培训和管理。县(市)、区级卫生计生部门要组织所辖区内医院、卫生院、妇幼保健院、计生技术指导站(中心)从事B超检查、染色体检测、人工终止妊娠手术和终止妊娠药物管理等相关人员进行禁止“两非”知识培训,学习相关法律知识。
明确禁止“两非”行为的具体要求和责任。各级卫生计生部门每年至少组织一次培训。
在培训的基础上,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要与辖区内医疗卫生机构、计生技术指导站(中心)、民营医院等签订禁止“两非”行为责任书。
各相关医疗卫生机构与相关科室及相关医务人员逐级逐人签订禁止“两非”行为责任书,一旦发现“两非”行为,逐级逐人进行倒查,追究责任。
(四)完善相关制度,加强终止妊娠过程监管。要切实建立全市统一的B超购买、登记、注册制度,建立终止妊娠药物批发、经销登记、注册制度。
建立从事人工终止妊娠医务人员资格准入、登记、注册制度,建立从事B超操作、染色体检测和人工终止妊娠医务人员禁止“两非”行为制度。同时,要加大监督检查力度,督促制度落实,确保禁止“两非”行为取得成效。
(五)开展联合执法,严厉打击“两非”行为。各级卫生计生部门要积极组织协调公安、工商和食品药品监管等部门建立联合办案机制,开展联合执法,共同监管。
依法打击妨碍执行公务、暴力抗法等违法行为;对与胎儿性别鉴定和人工终止妊娠相关的广告、医疗器械和药品实施监管,依法查处违法行为。卫生计生系统内部各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要求,密切配合,抓好落实。
(六)加强区域协作,联防联治堵塞漏洞。为尽快实现打击“两非”行为一盘棋,市内要加强各县(市)、区,乡(镇、办)之间的横向协作,主动提供案源,互相配合查处“两非”案件。
对省外的“两非”案件,按照国家、省有关部门相关规定办理。各部门之间要加强信息沟通,及时回应,积极协调,合作办案。
㈦ 国有企业两非是指什么
法律分析:“两非”即“大小非”,大小非是指大额小额限售非流通股,解禁就是允许上市。大小非解禁就是限售非流通股允许上市。小,即小部分。非,即限售。小非指的是小规模的限售流通股。占总股本5%以内。大非指的是大规模的限售流通股。占总股本5%以上。
法律依据:《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
第二十八条 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可以对所出资企业中具备条件的国有独资企业、国有独资公司进行国有资产授权经营。被授权的国有独资企业、国有独资公司对其全资、控股、参股企业中国家投资形成的国有资产依法进行经营、管理和监督。
第二十九条 被授权的国有独资企业、国有独资公司应当建立和完善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并承担企业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责任。
㈧ 什么是两非
“两非”案件定义:
1、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
2、非医学需要的选择性别人工妊娠;
背后原因:调查表明,其深层原因是重男轻女、性别岐视的思想观念作祟。
(8)两非规章制度扩展阅读
计生两非(二):“两非两禁止制度”;
b超室“两非两禁止” 工作制度;
禁止任何机构和个人使用超声诊断或者染色体检测等,技术进行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擅自开展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实施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的医疗、保健机构,必须由省卫生行政部门指定,向社会公布,并通报同级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
禁止任何机构和个人进行非医学需要的选择性别的人工终止妊娠。禁止组织、介绍妊娠妇女进行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或者非医学需要的选择性别的人工终止妊娠。符合法定生育条件妊娠十四周以上的妇女,非因医学需要,不得选择性别人工终止妊娠;对非选择性别需要人工终止妊娠的,采取出具证明的管理措施,具体办法由省人民政府依法规定。
药房“两非两禁止”工作制度,禁止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将人工终止妊娠药品销售给未经批准施行人工终止妊娠手术的单位和个人;禁止药品零售企业销售人工终止妊娠的药品。
施行人工终止妊娠手术的机构购进人工终止妊娠的药品,应当建立真实、完整的药品购进记录和药品保管制度,应当为妊娠十四周以上使用人工终止妊娠药品者建立完整的档案。档案应当包括人工终止妊娠药品的通用名称、批号、用药者姓名和身份证号码、使用量及有资格的医疗、保健机构出具的医疗诊断意见书或者有关证明等内容。
人工终止妊娠药品目录由省卫生行政部门会同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确定、公布。妇产科“两非两禁止”工作制未经卫生或者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批准,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开展人工终止妊娠手术。妊娠十四周以上妇女的人工终止妊娠,由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或者《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执业许可证》的医疗、保健机构或者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在获准开展的业务项目范围内施行。
施术机构应当查验其医学诊断意见书或者相关证明,逐人逐项做好手术登记,并将医学诊断意见书或者证明复印件同手术病志一并存档,每半年将施行人工终止妊娠手术情况统计表填报所在地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并同时抄报同级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
开展接生的医疗、保健机构应当建立接生登记制度。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应当每半年向同级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通报新生儿总数和性别比情况。
禁止谎报、瞒报新生儿死亡。新生儿在医疗、保健机构死亡的,医疗、保健机构应当及时出具死亡证明,并于出证后三十日内通报其户籍所在地县级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新生儿在医疗、保健机构以外地点死亡的,其父母应当在新生儿死亡后三十日内向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报告。
必要时,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予以核查,当事人应当予以配合并提供相关证据。(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在接到报告后三十日内通报其所在地县级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