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规范化水平提升年目标
A. 如何推进司法鉴定机构规范化,标准化建设
一是开展“每周一课”,强化规范司法意识。由业务科室中层干部和业务骨干轮流主讲,时间一般为每周二下午,主讲时间不少于30分钟,主讲内容由授课人自拟,主要包括办案中适用的实体法律法规、司法解释和指导性案例,最高检《刑事诉讼规则》和《检察机关执法工作基本规范》等。
二是开展精品课程展示,激发干警学习兴趣。每月安排一名业务骨干结合办案心得讲授精品课,要求做到备课充分,时间不少于1个小时。这样一方面锻炼了授课人的言语表达、逻辑思维和运用新媒体能力,另一方面使听课人对所讲内容理解更直观,更易于接受。
三是开展案卷抽查,自曝家丑,真整实改。由案管处牵头组织各科室业务骨干组成评估小组,对业务科室2015年1月份以来八大业务科室办结的案件进行抽查。对抽查中发现的问题不回避,不遮掩,形成原汁原味的书面报告在全院通报。对查找出的问题认真分析原因,限期整改,避免问题重现。
四是开展青年干警“微实训”,提高干警实战能力。由侦监、公诉、反贪、反渎分别提供一个案例,制定实训方案,进行情景模拟实训。实训人员一般由院青年干警组成,实训内容包括制定初查方案、询问证人、讯问犯罪嫌疑人、案件汇报等涉及司法办案的各个环节,时间一般限定在30分钟,实训中要求采用法言法语,严格遵守程序规范,切实通过实训使青年干警自觉将规范司法作为自身的行为习惯。
B. 执法司法规范化水平提升年活动现处在什么阶段
我没有听说过有这个活动。
C. 试论公正司法是司法活动追求的终极价值目标
理论上是,但实际上我国现状为权大于法。
由李刚儿子案,跨省抓捕上访者回闹剧等可答以看出。权利机关本身没有将公正司法做为终极价值目标。我国民众对司法公正的渴求和现状形成鲜明对比。不断的立法和修正成效并不明显,真正的问题所在不是司法本身,而是做为权利阶层的执法者。
所以,你的提问没有意义。
D. 浅谈如何做好司法警察执法规范化建设
人民法院司法警察是人民警察的一个独立的重要警种,是由人民法院直接指挥和管理的一支准军事化的武装司法力量。特别是在新的时期,由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各种矛盾冲突层出不穷,对司法警察的职能作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如何做好司法警察执法规范化建设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作为一名长期工作在基层一线的司法工作者,认为应坚持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持之以恒地开展工作: 一是坚持形象立警。形象的好坏应该来自于“口碑”,正如一句话,这奖杯,那奖杯,不如人民群众的口碑。所以,司法警察始终要牢记你手中的权力是人民给的,你是人民的公仆,人民的警察。在工作中必须坚持从一言一行做起,把以人为本与文明执法相结合的理念贯穿到整个司法警务工作中去,并形成常态化,切实提高司法警察的形象乃至法院的整体形象,以点带面提升司法机关的公信力。 二是坚持从严治警。从严治警要与从优待警相结合,宽严相济带出的队伍才是团结的队伍,有战斗力的队伍。但要带好一支准军事化的司法警察队伍,一方面必须有铁的纪律,让大家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且赏罚分明;另一方面要严格执行《人民法院司法警察条例》、《人民法院司法警察训练大纲》的相关规定,定期开展训练,增强团队意识、大局意识。 三是坚持文化育警。文化从广义的角度来说,涵盖方方面面。司法警察内在素质的提高,不能仅仅依靠制度的约束来实现,应通过一系列文化活动的开展,让他们在文化中得到熏陶,在文化中得到教育,在文化中得到成长。 四是坚持科技强警。司法警察从事的往往是急、难、险、重的工作,要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开得动,拉得出,打得赢,必须有一定的武器装备作保障。良好的警务装备是提高队伍战斗力的根本保证和前提条件,是执行任务和履行职责的物质基础。尤其是基层法院目前在装备建设方面还存在较大缺口,远远不能达到新时期法警工作要求,警务装备的更新换代显得尤为重要。所以在法警警务装备建设方面,思想上应予以高度重视,物质上应予以资金保障。 五是坚持政治建警。司法警察执行的是一项特殊的司法任务,时常处于法院各种矛盾冲突的最前沿,因此要求每一位司法警察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较强的专业技能和业务知识。面对目前法警队伍中素质参差不齐的现状,应理顺法警“进出口”渠道,不断强化培训力度,全面提升队伍建设。 (郑州市二七区法院尚勇)
E. 如何依法建制,依制治所,确保司法所规范长远发展
健全党领导依法治国的制度和工作机制,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和系统工程,是国家治理领域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把这项任务落实落地需要选择合适的路径有序推进。第一,坚持党的领导是根本保证。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关键在党。中国人民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这个领导核心就是中国共产党,这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关于党的领导地位,必须理直气壮讲,大张旗鼓讲。如果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要实现中国梦只能南柯一梦。党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奋斗目标,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继续坚持推进这一目标。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把这一奋斗目标提高到新的高度,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中,党始终发挥着领导核心作用。要确保依法治国的正确方向,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实现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在这一根本性的原则问题上,必须立场坚定,旗帜明确。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是一致的,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它确立了党的领导地位。党章作为党内根本大法、管党治党的总章程,规定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党要把自己的路线、方针、政策通过法定程序转化为国家意志,成为全国人民共同遵守的法律规范,实现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有机统一。第二,改进党对国家政权机关的领导是关键。要坚持宪法确定的党的领导地位,把党对国家政权机关的领导作为依法治国最根本的原则,按照宪法法律规定,不断加强和改进党领导国家政权机关的领导,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即各级党委要把主要精力放在抓方向、议大事、管全局上,集中精力抓好带有全局性、战略性、根本性和前瞻性的重大问题,党委要从推进全局整体工作的要求出发,统筹协调好党委、人大、政府、政协和社会组织的关系,使各方面都能各司其职,各尽其责,相互配合,形成合力。把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同人大、政府、政协、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依章程履行职能、开展工作统一起来。善于通过国家政权机关实施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善于运用民主集中制原则维护中央权威、维护全党全国集中统一。第三,全面深化改革是根本动力。我国的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遇到的问题和矛盾前所未有,我们必须把发展作为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改革开放不能停滞和倒退。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顶层设计和战略部署。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法治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没有法治就没有现代化的国家治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关键是依法治国。历史方位的变化和国家治理的转型,重要的是以法治建设为重点,改革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相适应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逐步形成依法治国的新格局,这其中就包括健全党领导依法治国的各项制度和工作机制,它既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题中应有之义,又是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党对依法治国的领导,绝不是直接干预宪法和法律的实施,而是要通过一系列的制度机制来保证。作为政治体制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党对依法治国的制度和工作机制健全,有利于党对依法治国工作的领导。反之,则制约和影响党领导依法治国的质量和水平。所以我们必须在健全党领导依法治国的制度和工作机制上下大功夫,实现党对法治工作领导的具体化、制度化,为宪法和法律的有效运行提供有力保障。第一,健全党领导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的工作制度。一是要健全党领导立法的工作制度。加强党对立法工作的指导,完善党对立法工作中重大问题决策的程序。凡立法涉及重大体制和重大政策调整的,必须报党中央讨论决定,宪法修改由党中央向全国人大提出建议。法律制定和修改的重大问题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党组向党中央报告。二是要健全党领导执法的工作制度。依法执政是依法治国的关键。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要深刻认识到,维护宪法法律权威就是维护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权威,捍卫宪法法律尊严就是捍卫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尊严,保证宪法法律实施就是保证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实现。三是要健全党领导司法的工作制度。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要支持法院、检察院依法独立公正行使职权。建立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的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制度。四是要健全党领导守法的工作制度。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加强对普法工作的领导。同时,必须紧紧抓住党员领导干部这个关键群体,引导各级领导干部带头遵守法律,带头依法事,不断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各级领导干部必须以法律为准绳,善于运用法治方式保护和实现人民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要对法律怀有敬畏之心,牢记法律红线不可逾越、法律底线不可触碰,带头遵守法律,带头依法事,不得违法行使权力,更不能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第二,完善党内法规制度,形成配套完备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健全党领导依法治国的制度,既包括健全国家宪法法律,同时也包括健全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如果党内法规制度不成体系,依法执政就没有法来进行,党对依法治国的领导就不完整。因为党内法规制度体系是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依法执政的重要事项。目前党内法规制度已经形成了四个层级。但是它的内容还没有形成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那样完整,所以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应按照内容科学、程序严密、配套完备、运行有效的标准不断加以完善和建设,并注重党内法规同国家法律的有机衔接。第三,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和各方分工负责、齐抓共管的责任落实机制。各级党委要认真履行本地区本部门法治工作的领导责任,把法治工作摆上重要议程,加强对法治建设的统一领导、统一部署、统筹协调,不断完善党委领导法治建设的工作机制和程序。要结合各自实际,找准工作着力点,抓紧制定具体贯彻意见和实施方案,分解任务、明确责任,确定工作目标,抓好落地落实。把法治建设贯穿于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党的建设各个方面。党政主要负责人要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不仅自身要带头遵守宪法法律,带头依法事,而且要抓好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法治素养和能力的培养提高。各级人大、政府、政协、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的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要坚决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贯彻党委决策部署,充分发挥在推进法治建设中的职能作用。
F. 法制建设的目标是什么
实现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全部纳入法治轨道,各项事业法治化水平明显提升。
法制建设这一概念的提出最早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在我们伟大的党领导人对我国三十年民主法制建设中存在的经验教训进行了总结后提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是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具有稳定性、连续性和极大的权威性,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要保证人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法律之上的特权。
法制建设注意事项
把党的领导贯彻落实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就是要求人大、政府、政协、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切实把党的思想领导、政治领导和组织领导贯穿于工作的全过程,把对党负责与对人民负责有机结合起来,使各项工作都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有利于维护党和国家权威、维护党和国家的团结统一。
各级党组织要发挥好贯彻落实党的决策部署的组织保证作用和领导核心作用,健全重要会议、重大事项、重点工作向党委请示报告制度。
以上内容参考人民网-法治建设的关键所在、网络-法治建设
G. 如何有效推进执法规范化建设
威县法院法警大队张双玺为了进一步加强司法警察作风建设,提高司法警察执法能力、执法水平和执法公信力,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在全国法院司法警察中广泛开展执法规范化活动的通知》要求和省高院的统一部署, 进一步提高司法警察执法水平和自身素质,结合司法警务工作实际,认真学习落实全国及省市县政法工作会议精神、各级法院院长会议和全国法院司法警察警务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三个至上指导思想及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工作主题,深入开展以忠诚、为民、公正、廉洁为主题的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活动,创新执法理念,解决执法突出问题,提高履职尽责能力,规范执法行为水平,为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及安全稳定提供坚强有力的警务保障。结合各大队的实际情况,此次活动应分阶段完成。 一、抓教育管理,树立司法为民新理念。 召开动员会,学习各级法院工作会议精神,按照会议要求部署任务,划分责任,制定实施计划。 高度重视干警学习教育,通过抓学习教育、抓理念更新、抓党风廉政,使全体干警进一步增强了对执法规范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组织干警对三个至上三项重点工作、司法为民、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五个方面的内容,分层次、分专题进行学习、讨论。围绕五个严禁的严格规定,倡导队伍管理新理念,积极培育院兴我荣、院衰我耻的集体荣誉感,通过组织各项文体活动,努力营造和谐融洽团结的氛围,增强法院团队的凝聚力、战斗力。 二、抓制度建设,建立规范执法新机制。 根据前段的学习动员及部署,如何扎实开展各项活动,对照要求,查找不足,分析原因、认真整改,在推进执法突出问题和规范执法建设方面取得的成绩上,要求全体干警要增强紧迫感、责任感,认真贯彻落实各级法院部署和要求,巩固成果、查找不足,制定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深化措施,狠抓落实,稳步推进执法规范化建设进程,严格做好非现场执法信息监管,进一步细化工作流程和标准,强化治理执法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确保工作上水平。 三、抓制度,完善监督考核新体系。 认真开展调研学习,针对前两阶段活动进行意见建议征集,对照意见建议,继续整改,到其它法院法警大队参观学习,借鉴经验,创新工作,实现对标,实现前期活动再完善、再提高,不断完善各项执法规范化操作流程,完善执法规范化工作,提供坚强有力的警务保障。 四、总结经验,再上新台阶。 总结前期活动经验,任务计划完成情况,认真总结,检查督导,由活动领导小组督导检查各项活动开展情况,再查再纠,接受上级法院督导检查,积极汇报活动开展情况,针对上级法院督导检查意见,继续完善活动,把说在口头上,写在纸面上的真正落实在行动上,形成长效机制,全面推进,完成既定目标,达到活动总体要求。 期望通过此次活动努力推进司法警察执法规范化建设,切实提升司法警察执法能力、执法水平和执法公信力,建立健全执法规范化制度,全面提升司法警察队伍管理、教育训练、警务保障、履职尽责、装备建设等整体水平,同开展的创先争优扛旗争第一活动相结合,实现执法规范化活动与警务保障工作双促进,切实提高司法警察执法规范化水平能力,以逢战用我,用我必胜的精神,把司法警察队伍打造成一支呼之即来,来而能战,战而能胜的钢铁长城,为法院工作提供坚强有力的警务保障,为实现经济强省,和谐河北的宏伟目标努力奋斗!
H. 公安机关执法规范化建设的目标是什么
《公安机关深化执法规范化建设工作任务和阶段目标》提出了建设法治公安回的目答标,并从执法能力建设、执法制度建设、执法管理建设、错案预防机制建设、执法信息化建设、执法办案场所使用管理建设、执法公开建设和执法示范单位建设八个方面,提出了总计43项具体的工作任务,要求各级公安机关经过三到五年的努力,基本实现执法队伍专业化、执法行为标准化、执法管理系统化、执法流程信息化,公安民警的执法理念进一步端正,公安机关的执法水平和执法公信力明显提高,人民群众满意度持续上升。
I. 关于加强司法所规范化建设的意见
法律分析:《关于加强司法所规范化建设的意见》,并经部长办公会审议通过。现印发你们,请认真抓好贯彻落实。关于加强司法所规范化建设的意见司法所是司法行政系统最基层单位,是基层政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进一步加强司法行政基层基础,发挥司法所职能作用,现就加强司法所规范化建设提出如下意见。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抓基层、打基础,坚持建设、管理、工作与服务并重,以实现科学发展为目标,以提高管理水平和履责能力为重点,大力加强司法所组织建设、干部队伍建设、业务能力建设、所务管理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司法所工作整体水平,为维护稳定、服务民生,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第六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消灭人剥削人的制度,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 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第七条 国有经济,即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经济,是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力量。国家保障国有经济的巩固和发展。
J. 如何提高司法公信力
……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优化司法职权配置,规范司法行为,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要自觉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带头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至少三次提到了法律的权威问题,其中第二次更把司法权威确定我国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的一项重要目标和特征。年初以来在在开创我省法院工作新局面的活动中,张文显院长曾多次指出,“要密切关注以建立公正高效权威的司法制度为目标的司法改革的进程,坚持‘公正与效率’的法院工作主题,以公正和效率赢得权威,以权威保障公正和效率”深刻阐述了司法权威与法院工作的关系。司法权威与司法公信力是一对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在某些语言环境当中两者的含义基本相同。针对现阶段的法院工作而言,树立司法权威的目标主要是通过提高法院司法公信力来实现的。结合目前法院工作的实际情况,我们所面临的实现任务是如何在短时期内切实提高法院的司法公信力,从而为真正实现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夯实基础、创造条件。 司法公信力这一概念具有两个维度:“一是信用的维度,即司法机关获得公众信任的能力;另一个是信任的维度,即公众对司法机关的信任程度”,而在多数情况下我们主要是在“公众信任程度”这一语义下使用司法公信力一词的,即“公司公信力是指社会公众对司法主体、司法程序、司法运作过程和司法裁判的尊重和认同,是司法在公众心目中所建立的信服状态”。是我们法院所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为此我们需要面对客观现实,透视司法现状与公众需求存在差距的根本原因,从而找出快速提升司法公信力的具体方案。 一、法院司法公信力的现实状况 事实上无论我们从哪一个载体中获得关于司法公信力的信息,最初都源自各种评价主体同法院打交道的经历,从当事人而言他们是程序和实体的亲历者,从相关利益方而言他们是公平与否的感知者,从社会舆论方的角度他们是公信力评判的参与者,总之他们都是对于自己同法律、法院、法官的接触交往中形成公信力判断的。也就是说,法院司法公信力的高低是于法院的日常工作分不开的,我们需要从法院工作的方方面面来重新审视公信力问题。目前我们法院的整体司法公信力不高,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一)法官的职业形象受到质疑。以四川省为例,四川高院曾就法院公信力问题展开过社会调查,结果显示,有三分之一的当事人受访者对法官的职业形象评价一般,其中作出负面评价的接近两成,超过七成的受访者认为个别法官违法违纪对法官整体形象的影响最为恶劣。这个调查结果对于法院整体而言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应当看到,目前我们法官队伍在整体结构上仍然是经验型多于知识型,这同我们建立知识型与经验型结合的法院队伍的目标还有一定差距。法官这一职业社会地位还不高,法官自身的职业荣耀感还不强。 (二)裁判的公正性受到质疑。由于法官的司法能力水平还不能完全适应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司法需求,因而有些裁判还存着认定事实不准、说理论证不清、责任划分不明的现象,困扰法官多年的执行难问题仍然很尖锐,信访问题一直不容忽视。另外,社会上存在的一些不良风气,如说情风、干预风也侵蚀着法官良知,直接导致了人民群众对法院工作的不信任。 (三)程序的公信力受到质疑。突出表现在,各级法院中超审限案件仍然存在,严重影响法院的声望;法官驾驭庭审能力不强,庭审功能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发回重审案件过多,增加当事人诉累;“暗厢操作”依然存在,审判公开仍需进一步加强;法官与律师的交往还很普遍等,这些现象表明我们离程序公正的目标还有很大差距。 二、造成法院司法公信力不高的原因 (一)法官素质不高是造成法官职业公信力偏低的根本原因。法官是法律的实施者,他的一言一行都关系到法律的尊严,法官形象在很多场合就是法院形象的具体化。在西方有这样一句法谚:“仅次于上帝完美的人就是法官”,生动地表明了社会公众对于法官这一职业的崇高期待。“打铁先要自身硬”,现阶段造成司法公信力不高的根本原因还是人的问题,因此解决法官素质问题始终成为我们提高司法公信力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制度因素是影响司法公信力的客观原因。在各种现实制度当中,司法行政化倾向对于司法公信力的影响最大。这种行政化倾向既有来自法院外部的,如对于法院的行政化功能定位、对于法院人、财、物的行政化管理、以及法官职业的行政化倾向等,还有来自于法院内部的,如法官职能的行政化、干部管理的行政科层制、以及各种内部行政审批制度等。目前,理论界与实务界都认识到司法独立的重要性,从某种角度上看司法权的本质是一种由法官代表国家行使的判断权,而缺乏体制独立保障的判断权是很难最终获得公众信服的。 (三)公众认知不够是影响司法公信力的社会主观原因。漫长的封建社会留给我们的主要是一种以人治思想为基础的法律文化,无论是“德主刑辅”,还是“礼法并用”,其中蕴含更多的是一种道德优位的法律观。现实生活中,当人们出现纠纷后诉讼往往是其最后采取的不得以的手段,即使进入诉讼更多的人首先想到的往往是托关系、找熟人,而一旦败诉有的人便会四处告状、长年上访,有的则寄希望于找到“大官”为自己鸣不平,这种“清天情结”的背后隐藏着浓厚的官本位思维定式。目前公众对于法院的了解主要是通过大众媒体,很多人对于近几年法院在司法改革中取得的成果以及法院各项工作的进展并不了解,他们只是凭借一些个案的报道或是传闻便产生了对司法公信力的质疑,这一点对于我们省法院而言更为突出。 (一)建立高素质法官队伍是提高司法公信力的基础。从长远角度看,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法官队伍是建设现代法治国家的关键环节,也是司法回应民众信任和期待从而提高司法共信力的核心内容。首先,通过严格的法官选任制度,让优秀的法律人才充实到法官队伍。目前许多基层法院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着法官老龄化、年龄断层等现象,人才外流则是各个法院都要面对的问题。只有把法官队伍塑造成一支高素质的团队,法官职业的荣耀感才有可能随之产生。其次,通过科学的法官管理制度,实现法官队伍的健康有序发展。通过建立和完善各种符合法官职业特点的干部人事管理制度,不仅要让优秀的法官能够脱颖而出,而且要激发法官团队的整体合力。再次,要以法官职业道德建设为重点,树立公正廉洁的良好公众形象。提高司法公信力不仅是法院的工作目标,更是每个法官的职责所在。霍姆斯在《普通法》一书中的格言“法律的生命不是逻辑而是经验”,从某种意义上讲他更是在强调由法官经验积累而成的一个个判例对于整个普通法系的重要性。对当事人而言,“张法官”、“李法官”都代表着全体法官、代表着法院甚至是法律,因而我们每位法官都应树立一种“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团队意识,把提高司法公信力落实到日常工作当中。从这一点上看,法官的队伍建设不仅应是自上而下的,也应当是自下而上的。我们目前正在开展的“创建学习型法院、培养研究型法官”活动,为每位法官实现“内增实力,外树形象”的目标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和研究的平台。 (二)提高司法能力水平是提升司法公信力的关键。目前我们主要是通过建立公正高效的司法制度来实现司法能力水平的提高的,其中这样几项制度建设直接关系到法院的司法公信力建设。第一,强化审判公开。在支撑司法权公正高效运行的各项制度中公开审判无疑具有核心的地位。“正义不但要伸张,而且必须以看得见的方式伸张。”事实上公开审判制度中的每一小步改革,往往都能成为推进法治进程的强大动力。我们在诸如提高开庭率、证据认证公开、审委会参与公开审理、案件流程公开、裁判文书公开等许多方面还可以进行许多大胆的探索性工作。第二、提高审判质量与效率。“从权力运行的角度,司法公信力是司法权在其运行的过程中以其主体、制度、组织、结构、功能、程序、公正结果承载的获得公众信任的资格和能力。”从这一点分析司法公信力的高低取决于我们是否为公众提供了优质高效的司法产品。评价审判质量效率的标准有很多,但有两个标准是核心的:一个是结果公正标准,另一个是程序合法标准。为此我们应始终把公平正义作为法院工作的生命线,全面提高审判质量与效率,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司法需求。第三、建立科学的审判管理机制。目前将法院的管理细分为审判管理与司法行政管理已基本成为共识,强化审判管理已成为各级法院提高审判质量的有力手段。借助于审判质量与效率评估体系的管理功能,使我们能够建立起法院内部的案件流程管理体系、上下级法院间质量评查体系,通过科学的管理促进司法能力的提高。 (三)把司法改革作为提高司法公信力的动力。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目前我们民主法制建设中所面临的主要矛盾是,“民主法制建设与扩大人民民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政治体制改革需要继续深化”。司法活动是依照特定的程序和方式宣示法律公正的过程,公众主要是通过司法制度的整体设计和具体运作来感知和认识司法的,因此司法改革能够起到提升司法权威、提高公司公信力的作用。首先,健全审判独立制度,探索符合审判规律和法官思维规律的审判运行体制,既有利于充分发挥合议庭、庭长、主管院长、审委会的各项职能,调动全体法官工作和学习的积极性,又能实现权力行使与监督制约的统一,建立责权明晰的审判责任制度也能够成为提高司法公信力的深层动力。其次,通过增强司法权威的相关改革,例如适当扩大法院对于行政行为审查的范围、建立严格和庄严的法庭仪式、加强对法庭秩序的维护等,达到提高司法公信力的客观效果。司法权威与司法公信力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一对概念。司法权威又称为司法尊严,一般被理解为“司法机关应当享有的权威及公信力,它是司法能够有效运行,并能发挥其应有作用的基础和前提”。与司法公信力所强调的公众信任和信用这两个实然意义的维度不同,司法权威往往更强调司法机关在国家机构运行体制中的地位,它与司法公信力的最大区别是其所具有的应然意义的维度,我们更多是把司法权威作为一种目标指示性词语来使用的。应当说,没有司法公信力的实现就没有司法权威的实现,司法公信力建设是实现司法权威的主要途径,司法公信力的强弱是司法权威是否实现的主要参数。 (四)通过优化司法环境来保障司法公信力建设。从表面上看,个别司法不公现象无疑是我们法院面临的司法公信力建设中的最大障碍。而从法院外部的司法环境来看,如何提高法院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声望就显得尤为重要。首先,理顺法院与党委、人大、政府等的关系。无论从党的先进性还是代议制的角度,党委和人大的意见都属于广义的公众信任的范畴,他们有权代表人民群众对于司法公信力做出直接评价,因此“党管司法”是我们必须始终坚持的一项基本原则。同时,我们也要尽量争取各级党委、人大、政府对于法院工作独立性、专业性的理解,以赢得他们对于法院独立行使审判权的尊重,共同维护法律的权威。其次,规范法院与新闻媒体的关系。在西方国家中,媒体一般被认为是继国家、政府、法院之后的第四种权力。我们要在坚持客观真实和维护法律权威的媒体监督原则的同时,畅通各种新闻监督渠道,防止不当报道造成法院工作的被动。我们还要充分利用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加强法制宣传工作,把媒体作为外树形象的窗口。再次,营造良好的社会基础和氛围。从增强公众对司法的认知入手,使他们能够了解诉讼程序的基本要求及风险、尊重司法裁判的既判力,从而降低社会纠纷解决的成本,减少影响社会和谐的对抗性因素,最终让尽可能多的社会成员信任司法,自觉维护司法权威,为司法公信力建设夯实群众基础。 总之,我们应始牢记我们的法院是人民的法院,我们的法官是人民的法官,我们提高司法公信力就是为了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也是为了实现更好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无论从树立司法权威、提高司法公信力的角度,还是从树立全社会对法律的共同信仰、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角度,我们法院、法官与社会公众的法治理想和目标都是一致的。(作者单位:吉林省高级人民法院)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