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庆藏族自治州自治条例
① 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水资源保护管理条例
第一章总 则第一条为了加强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促进水资源的节约与合理开发利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迪庆藏族自治州(以下简称自治州)实际,制定本条例。第二条在自治州行政区域内保护、管理、节约、开发和利用水资源,适用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水资源,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第三条自治州行政区域内的水资源属于国家所有。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修建的水塘、水库中的水,归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使用。家庭、个人及合作修建的坝塘、水窖、水池中的水,归家庭、个人及合作人使用。第四条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应当遵循科学规划、严格保护、合理开发、有效利用的原则,科学统筹生活、生产经营和生态环境用水。第五条自治州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鼓励单位和个人依法开发利用水资源,并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第六条自治州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水资源的保护、管理、节约、开发、利用和水害的防治工作,并将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第七条自治州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水资源的统一管理与监督工作,并履行下列职责:
(一)宣传贯彻执行有关法律法规和本条例;
(二)组织编制流域和区域的综合规划、专业规划;
(三)制定并组织实施水资源管理措施;
(四)负责取水许可证的核发和管理;
(五)依法征收相关规费;
(六)调处水事纠纷;
(七)行使本条例赋予的行政处罚权。第八条自治州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的发展和改革、财政、环境保护、住房和城乡建设、国土资源、林业、农牧、交通运输、卫计、工业和信息化等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做好水资源的保护管理工作。
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协助做好本行政区域内水资源的保护管理工作。第九条任何单位和个人有依法保护水资源的义务,对破坏和污染水资源的行为有检举、劝阻、制止的权利。第二章保护管理第十条自治州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拟定江河、湖泊、水库的水功能区划,并按照水功能区对水质的要求进行保护。第十一条自治州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实施用水总量控制红线管理,建立水量、水质、水位和生态流量相结合的控制指标监测体系和考核制度体系。第十二条县级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水功能区的水质状况进行监测,发现水质异常应当及时报告本级人民政府,并向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通报。
县级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水资源开发项目河段实行流量监控制度。水资源开发项目下游河道生态流量,不得低于河流多年平均流量的10%。第十三条自治州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水源保护区制度,科学划定保护区范围,设立标志并向社会公布。第十四条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范围内禁止下列行为:
(一)修建危害、污染水源的建筑物和构筑物;
(二)设置排污口、化粪池等与水源保护不相适应的项目;
(三)擅自砍伐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
(四)探矿、采矿、挖砂、采石、取土;
(五)实施水葬或者其他丧葬;
(六)使用剧毒、高残留农药;
(七)堆放和倾倒有毒有害物品、垃圾等废弃物;
(八)放牧、屠宰畜禽,丢弃动物尸体及其他污染水体的物体;
(九)放养水生物种;
(十)钓鱼;
(十一)其它可能造成污染的活动或者行为。第十五条自治州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加强水源源头保护,加快生态公益林建设,保护自然植被和湿地,涵养水源,防治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
水库库区应当实行封山育林,逐步减少居住人口。第十六条自治州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国土资源等有关部门,根据地下水、地面沉降等观测资料,确定地面沉降地区的地下水年度开采总量和回灌总量,严格限制开采。确需开采、使用矿泉水、地热水的,应当依法办理相关行政许可手续后,方可施工。
探矿、采矿或者建设地下工程,可能造成地下水污染、地下水源减少或者枯竭、地面塌陷的,探矿、采矿单位或者建设单位应当采取预防和保护措施。对他人生活和生产造成损失的,应当依法给予补偿。
② 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独克宗古城保护条例
第一条为加强对独克宗古城(以下简称古城)的保护和管理,继承和保护优秀历史文化遗产,根据《云南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名街保护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古城实际,制定本条例。第二条本条例所称古城是指香格里拉县城达娃路以南,康珠大道以西,百鸡寺至初浪路与达娃路交汇处以东,百鸡寺至康珠大道坐标控制点以北的区域。第三条在古城内活动的一切单位和个人,都应当遵守本条例。第四条古城的保护管理坚持科学规划、保护为主、适度开发、严格管理的原则。第五条迪庆藏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古城保护管理工作的领导。香格里拉县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古城的保护管理,将古城保护管理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第六条香格里拉县人民政府应当组织编制、修编古城保护规划和保护详细规划,制定古城保护管理措施。
古城保护规划和保护详细规划应当突出古城原有风貌和藏族文化特色,并与香格里拉县城市总体规划相衔接。第七条香格里拉县人民政府设立古城保护资金,专项用于古城保护管理工作。古城保护资金由列入政府财政预算的专项经费、依法征收的古城维护费、社会捐助等组成。第八条香格里拉县人民政府设立古城保护管理机构,负责古城的保护管理和相关服务工作,其主要职责是:
(一)宣传贯彻执行有关法律法规和本条例;
(二)组织实施古城保护规划、保护详细规划和保护管理措施;
(三)负责古城园林绿化和环境卫生;
(四)负责古城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修建、管理和维护;
(五)管理使用古城保护资金;
(六)行使本条例规定的行政处罚权。第九条香格里拉县规划、建设、工商、环保、国土资源、旅游、文化、民族、宗教、公安、消防、水电、林业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古城保护管理的相关工作。
古城内的文物保护单位,由县文物行政主管部门依法管理。第十条古城的主要保护对象是:
(一)传统建筑和街巷格局;
(二)历史文化遗址、石刻和地貌遗迹等;
(三)民族民间传统工艺和民族风俗。第十一条古城保护范围分为核心保护区、建设控制区和风貌协调区,由古城保护管理机构设立保护标志,并向社会公告。
(一)核心保护区为古城墙遗址以内的区域;
(二)建设控制区为古城墙遗址以外,达娃路以南,康珠大道以西,百鸡寺至初浪路与达娃路交汇处以东,百鸡寺至康珠大道坐标控制点以北的区域;
(三)风貌协调区为建设控制区以外的整个香格里拉县城。第十二条核心保护区内必须保持传统建筑的原状,修旧如旧,禁止新建、改建、扩建建筑物和构筑物。
建设控制区内不得拆除列入保护名录的传统建筑,新建、改建、扩建建筑物或者构筑物应当体现藏式建筑风格。
风貌协调区内的各项建设应当与古城整体风貌相协调。第十三条古城内的传统建筑由古城保护管理机构登记造册,建立保护名录,制定保护维修规划,实行分类挂牌保护。
传统建筑的所有权人对传统建筑维修改造的,应当按照保护维修规划进行施工。维修资金确有困难的,可以向古城保护管理机构申请适当补助。第十四条古城建设控制区内新建、改建、扩建建筑物或者构筑物的,应当符合古城保护规划和保护详细规划的规定,并依法办理土地、规划、建设等相关审批手续。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在办理审批手续前应当征询古城保护管理机构的意见。第十五条古城内不符合古城保护规划和保护详细规划的建筑物、构筑物及其他设施,由香格里拉县人民政府依法组织改造、拆迁。第十六条古城内新建的通讯、电力、有线电视等管网设施必须入地埋设。
古城内原有的通讯、电力、有线电视等空中管线,由香格里拉县人民政府逐步改造,入地埋设。第十七条古城内因地下管网、消防、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开挖街道的,应当依法办理施工手续。香格里拉县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在办理审批手续前应当征询古城保护管理机构的意见。第十八条古城内设置户外广告的,其造型、色彩应当与古城的整体风貌相协调。香格里拉县建设行政管理部门在办理古城户外广告设置规划管理审批手续前,应当征询古城保护管理机构的意见。
③ 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自治条例修正案(2020)
一、自治条例第五条修改为:“自治州的自治机关团结和带领全州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进各民族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贯彻新发展理念,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逐步把自治州建设成为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民族团结、社会和谐、人民生活殷实的民族自治地方。”二、自治条例第九条第二款修改为:“自治州的自治机关维护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禁止破坏民族团结和制造民族分裂的行为。”三、自治条例第六十四条修改为:“自治州享受国家和省规定的津贴和其他补贴。”四、自治条例第六十八条修改为:“每年9月为自治州民族团结进步月。每年9月13日为自治州建州纪念日,全州放假2天。藏历年放假,按照国务院《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由自治州人民政府具体规定。各民族的传统节日都应当受到尊重。”
④ 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藏医药条例
第一章总 则第一条为了继承和发展藏医药,发挥藏医药资源优势,保障和促进藏医药事业发展,保护人民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云南省发展中医药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迪庆藏族自治州(以下简称自治州)实际,制定本条例。第二条在自治州行政区域内从事藏医药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应当遵守本条例。第三条发展藏医药事业应当坚持继承、保护、创新、扶持、发展相结合的原则,积极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手段,促进藏医药理论和实践的发展。第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藏医药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健全藏医药管理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统筹推进藏医药事业发展。第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健康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藏医药管理工作,藏医药管理机构、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承担藏医药管理的具体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共同做好藏医药事业相关工作。第六条对在藏医药事业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或者个人,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奖励。第二章藏医服务第七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统筹安排藏医医疗机构设置和布局,建立健全藏医药服务体系;举办规模适宜的藏医医疗机构,综合医院、妇幼保健院和有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应当设置藏医药科(馆);有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应当提供藏医药服务。第八条自治州支持社会力量举办藏医医疗机构。社会力量举办的藏医医疗机构在准入、执业、基本医疗保险、科研教学、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定等方面享有与政府举办的藏医医疗机构同等的权利。第九条举办藏医医疗机构应当突出藏医特色和优势,按照国家和省有关医疗机构管理的规定依法办理审批手续,并遵守医疗机构管理的有关规定。
自治州人民政府应当推进藏医医疗联合体建设,支持医疗机构资源共享和分工协作。
申请举办藏医诊所,应当依法进行备案登记。第十条从事藏医医疗活动的人员应当通过藏医医师资格考试取得藏医医师资格,并进行执业注册。
以师承方式学习藏医或者经多年实践,医术确有专长的人员、民间藏医和寺院藏医行医者,由至少两名藏医医师推荐,经自治州人民政府卫生健康主管部门组织实践技能和效果考核合格后,即可取得藏医医师资格;按照考核内容进行执业注册后,即可在自治州行政区域内按核准的执业地点、诊疗类别和服务范围,以个人开业的方式或者在医疗机构内从事藏医医疗活动。第十一条藏医医疗机构配备医务人员应当以藏医药专业技术人员为主,配备的藏医药专业技术人员比例应当不低于70%。
综合医院、妇幼保健院和有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应当合理配备藏医药专业技术人员,并运用和推广适宜的藏医药技术方法。
取得医师资格的藏医医师,经培训、考核合格后,可以在执业活动中采用与其专业相关的现代医疗技术方法。第十二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增加医疗机构藏医药专业技术岗位职数。第十三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健康主管部门应当组织藏医医疗机构对基层藏医药服务工作定期进行指导,推广新技术、新疗法。鼓励藏医药机构的人才到基层和农村工作。第十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扶持发展藏医药预防、保健、康复服务,建立健全藏医药治未病模式,并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将其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统筹实施。第十五条发布藏医医疗广告和藏药广告的,应当依法获得广告批准文号,并根据批准内容依法发布。第十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健康等主管部门应当依法对藏医医疗机构、藏医医师执业范围、藏医服务、藏医医疗等开展监督检查,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予以配合,不得拒绝或者阻挠。第三章藏药保护与发展第十七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野生藏药材资源保护,对野生藏药材资源实行动态监测和定期普查,合理利用动物、植物、矿物类藏药材资源,严禁乱捕、滥猎、乱采、滥挖。
鼓励和支持人工种植养殖藏药材,培育和保护州内的藏药材知名品牌,促进藏药材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藏药材种植、养殖、采集、贮存以及初加工应当符合国家和省有关技术规范、标准和管理规定。
⑤ 迪庆藏族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立法条例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迪庆藏族自治州(以下简称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立法活动,完善立法程序,提高立法质量,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有关规定,结合自治州实际,制定本条例。第二条自治条例、单行条例和地方性法规(以下统称法规)的制定、修改和废止,适用本条例。第三条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依照自治州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特点,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可以依照自治州民族的特点,对法律和行政法规的规定作出变通规定,但不得违背法律或者行政法规的基本原则,不得对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规定以及其他有关法律、行政法规专门就民族自治地方所作的规定作出变通规定。第四条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根据自治州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在不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本省的地方性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可以对城乡建设与管理、环境保护、历史文化保护等方面的事项制定地方性法规,法律对自治州制定地方性法规的事项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规定自治州特别重大事项的地方性法规,应当由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通过。
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以下简称常务委员会)可以对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地方性法规进行部分补充和修改,但是不得同该法规的基本原则相抵触。
对上位法已经明确规定的内容,一般不作重复性规定。第五条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立法应当树立鲜明的价值导向,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突出地方特色,符合自治州实际。第六条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应当在立法工作中发挥主导作用,加强对立法工作的组织协调,建立健全立法工作机制。第七条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专门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工作委员会依照本条例,行使审议法规案的职权。
地方性法规草案由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法制委员会(以下简称法制委员会)负责统一审议,自治条例、单行条例草案由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民族宗教委员会(以下简称民宗委员会)负责审议。第二章立法准备第八条常务委员会应当编制立法规划、年度立法计划,加强对立法工作的统筹安排。立法规划应当在常务委员会每届任期的第一年编制完成,年度立法计划应当在上一年度年底前编制完成。第九条编制立法规划和年度立法计划,应当认真研究代表议案和建议,广泛征集意见,科学论证评估,根据自治州经济社会发展、民主法治建设的需要和上位法变动情况,确定立法项目,提高立法的及时性、针对性和可行性。第十条法制委员会、民宗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社会建设和法制工作委员会负责组织编制立法规划和年度立法计划,由常务委员会分管领导主持召开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有关专门委员会、常务委员会有关工作委员会(以下统称有关委员会)和自治州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门会议研究后,形成立法规划草案和年度立法计划草案,经常务委员会主任会议(以下简称主任会议)通过,印发常务委员会会议,并向社会公布。
立法规划草案和年度立法计划草案在主任会议通过前,应当报送省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有关委员会征求意见;通过后及时报送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条列入立法规划和年度立法计划的项目,有关委员会应当按照立法规划、年度立法计划的安排开展相关立法工作。
法制委员会、民宗委员会、社会建设和法制工作委员会按照常务委员会的要求,督促立法规划、年度立法计划的落实。第十二条立法规划和年度立法计划确需调整的,由主任会议决定,印发常务委员会会议,向社会重新公布。第十三条法规草案一般由提案人组织起草。
综合性、全局性、基础性的重要法规草案,可以由有关委员会组织起草。
起草法规草案,可以吸收相关领域的专家参加,或者委托有关专家、教学科研单位、社会组织起草。有关委员会可以根据需要提前参与起草工作,或者根据需要听取有关法规草案起草工作的情况汇报,督促起草工作按期完成。
⑥ 迪庆藏族自治州人民政府规章制定程序规定(2019)
第一章总 则第一条为了规范自治州政府规章(以下简称规章)的制定程序,提高规章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和国务院《规章制定程序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自治州实际,制定本规定。第二条本规定所称规章,是指州人民政府在法定权限内按照立法工作程序规定,以政府令公布实施的规范性文件。州人民政府可以就全州城乡建设与管理、环境保护、历史文化保护等方面的事项制定规章。第三条规章的立项、起草、审查、决定、公布、解释备案、修改、废止和清理等,适用本规定。第四条制定规章,应当遵循下列原则:
(一)依照法定程序,符合法定权限;
(二)科学民主,依法保障社会各方有序参与;
(三)公开公平,权责一致;
(四)突出地方特色,增强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第五条州人民政府对规章制定工作实行统一领导。
州司法局负责规章制定工作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管理。
各县(市)人民政府、开发区管委会和州级各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承担规章草案的具体起草工作,保障规章制定工作必要的人员和经费,并配合州司法局做好规章制定的其他工作。第六条规章的名称一般采用规定、办法、实施办法等。第七条规章应当结构严谨、条理清楚、文字准确、表述简明,符合立法技术规范。第八条规章制定工作所需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予以保障。第二章立 项第九条州人民政府根据本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突出重点,编制年度规章制定计划,加强对规章制定工作的统筹安排。第十条州人民政府门户网站及其司法公众号应当开辟专栏,公开向社会征集规章立项建议。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可以提出规章立项建议,州司法局应当及时提出处理意见。
各县(市)人民政府、开发区管委会可以就全州共性事项、跨区域的事项或者认为需要制定规章的事项提出规章立项建议。
州级各部门按照职权职责提出规章立项建议。第十一条各县(市)人民政府、开发区管委会和州级各部门认为需要制定规章的,应当经集体讨论后,由主要负责人签署文件,于每年9月底前向州人民政府提出立项申请,立项申请径送州司法局。
立项申请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一)规章项目名称、分类、制定目的;
(二)规章项目的依据和必要性、可行性;
(三)相关调研和准备情况;
(四)规章项目拟解决的主要问题和拟采取的主要措施及拟设立的主要制度;
(五)起草单位、人员及保障措施;
(六)起草单位认为需要说明的其他事项。
各县(市)人民政府、开发区管委会和州级各部门提出立项申请,应当附着规章初稿。第十二条州司法局应当对规章立项建议和立项申请进行汇总研究,提出年度规章制定计划草案,报州人民政府审定后印发。
规章制定计划应当明确规章制定项目名称、起草单位、报送审查时间等。
规章制定计划分为审议类项目和调研类项目。审议类项目应当在当年完成。调研类项目已完成调研的可以优先列入次年的审议类项目。第十三条拟定立法项目遵循的原则:
(一)国家未作规定,但经济社会发展急需,又具有地方特色的,应当立项;
(二)虽有国家立法规定,但比较原则或者授权地方作出规定的,可以立项;
(三)相关法律或者行政法规已经立项,正在制定或者修订的,暂缓立项;
(四)对专项工作能够综合立项的,不单独立项;
(五)超越规章制定权限范围,国家已有立法规定且操作性较强,尚不具备规章制定条件,或者需要规范的事项可以通过立法以外手段解决的,不予立项。第十四条列入规章制定计划的项目,起草单位应当按照计划组织实施。因特殊情况不能完成的,起草单位应当及时向州司法局书面说明原因,由州人民政府研究决定是否终止或者暂缓。第十五条在规章制定计划之外增加规章制定项目的,应当在可行性论证的基础上,向州司法局提出申请,经州司法局审核、州人民政府批准后,列入规章制定计划。第三章起 草第十六条规章由申请立项的单位起草;涉及两个以上部门职责的,由主要部门牵头起草。
专业性较强的规章,可以吸收相关领域的专家参与起草,或者委托有关专家、教学科研单位、社会组织等起草。
⑦ 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草原管理条例
第一条为了保护、管理、建设和合理利用草原,改善生态环境,发挥草原综合效益,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迪庆藏族自治州(以下简称自治州)实际,制定本条例。第二条在自治州行政区域内从事草原规划、保护、建设、利用和管理等活动,适用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草原包括高寒草甸、灌丛草甸、林间草甸、沼泽草甸、疏林草场、山地灌丛草场、草山草坡、人工草场和退耕还草草场等。第三条自治州和县级人民政府(以下简称州、县人民政府)应当加强草原管理工作,将草原保护、建设和利用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草原生态补偿机制,并将草原保护和建设、草原执法、草原监测、草原调查普查经费及草原管护员的管护补助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第四条州、县人民政府农牧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草原的统一监督管理。
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做好本行政区域内的草原管理工作,并配备专职或者兼职草原管理员,负责草原管理的具体工作。
村民委员会应当配备草原管护员,协助做好草原管理的相关工作。第五条州、县人民政府的发展和改革、科技、财政、林业、国土资源、环境保护、森林公安、卫生、水务、工商、住房和城乡建设、交通运输、民政、旅游等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做好草原管理的相关工作。第六条州、县人民政府应当设立草原管理机构,隶属于同级农牧主管部门,负责草原管理的具体工作。其主要职责是:
(一)宣传贯彻执行有关法律法规和本条例;
(二)负责草原保护、管理、建设和利用的监督检查;
(三)会同国土资源部门办理草原征收、征用、使用的具体事项;
(四)负责草原的调查、普查、登记,建立草原档案,核定草原载畜量;
(五)按规定权限审批在草原上取土、挖砂、采石、挖草皮、挖草煤、采集野生植物、采集牧草种子、烧砖瓦、开发旅游项目等事项;
(六)配合有关部门做好草原防火和科研工作;
(七)负责对草原鼠虫病害及草原有害生物的监测和防治工作;
(八)协助有关部门做好牧草种子的检验、检疫工作;
(九)征收草原植被恢复费、管理草原建设资金;
(十)行使本条例赋予的行政处罚权。第七条州、县人民政府农牧主管部门应当编制本行政区域内的草原保护、建设和利用总体规划,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乡(镇)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总体规划,制定本行政区域内的草原保护、建设和利用计划及措施。第八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草原的义务,对破坏草原的违法行为有制止、举报和控告的权利。第九条草原属于国家所有,由法律规定属于集体所有的除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买卖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草原。
国家所有的草原,可以依法确定给全民所有制单位、集体经济组织等使用。
依法确定给全民所有制单位、集体经济组织等使用的国家所有的草原,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登记,核发使用权证,确认草原使用权。
集体所有的草原,由县级人民政府登记,核发所有权证,确认草原所有权。第十条集体所有的草原或者依法确定给集体经济组织使用的国家所有的草原,可以由本集体经济组织内的家庭或者联户承包经营。
草原承包经营者可以依法采取转包、出租、互换等方式流转草原承包经营权,但必须按规定进行登记。第十一条承包经营草原,发包方和承包方应当依法签订书面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第十二条自治州行政区域内发生的草原权属争议,由双方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县与县之间发生的草原权属争议,由自治州人民政府处理;个人之间、个人与单位之间发生的草原权属争议,由乡(镇)人民政府或者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处理。当事人对有关人民政府的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诉。
在草原权属争议未解决以前,任何一方不得改变草原利用现状,不得破坏草原和草原上的设施。第十三条州、县人民政府农牧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草原面积、等级、产草量、载畜量等的调查,每五年进行一次重点调查,每十年进行一次普查,并建立档案。
草原承包经营者应当支持、配合调查,如实提供相关资料和数据。
⑧ 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民族团结进步条例
第一条为进一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构建平安和谐迪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自治州实际,制定本条例。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在自治州内活动的一切单位和个人。第三条自治州是以藏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区。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是各民族公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第四条自治州的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各民族平等、坚持各民族相互离不开的原则,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第五条州、县人民政府应当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作为精神文明建设和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第六条州、县人民政府民族事务行政主管部门负责辖区内的民族团结进步工作。其主要职责是:
(一)宣传、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和有关法律、法规及本条例;
(二)组织实施民族团结目标管理责任制;
(三)指导、督促和检查民族团结工作;
(四)协同有关部门调处各类民族矛盾纠纷;
(五)开展民族团结调查研究工作;
(六)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承办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工作,组织协调重大民族节日活动。
州、县人民政府的相关职能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做好民族团结进步工作。
自治州内的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城乡基层组织和企业事业单位应当做好本单位、本系统、本辖区内的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第七条自治州内各民族公民应当自觉维护民族团结,相互尊重宗教信仰,尊重各民族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
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散布和实施民族歧视、民族侮辱的言行;不得收集、提供、制作、发布、传播破坏民族团结、制造民族分裂、危害祖国统一的信息。第八条自治州内的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城乡基层组织和企业事业单位应当加强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教育,推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进机关、进学校、进厂矿、进社区、进村寨、进寺院、进教堂,增强各民族公民的民族团结意识。第九条州、县人民政府应当提倡和鼓励各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相互了解、相互学习、相互信任、相互帮助,增强民族团结。第十条自治州内的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城乡基层组织和企业事业单位应当结合实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推进民族团结和谐乡村、和谐社区、和谐单位建设。第十一条自治州应当着力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制定和完善保障民族平等、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的政策法规和村规民约,依法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第十二条自治州应当加强各民族干部队伍和人才队伍建设,着力提高各民族劳动者素质。州内人口在1000人以上的民族都应当配备1名以上干部担任处级领导职务。第十三条自治州应当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共同发展的原则,加大扶持力度,发展特色经济,培育优势产业,改善各民族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第十四条自治州着力发展民族教育事业,普及民族团结教育,推行“双语”教育、职业教育和实用技能培训,促进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
自治州应当继承和弘扬各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重视科普宣传,加强民族文化馆、民族文化广场等文化体育设施建设,大力开展各民族传统文化体育活动,积极做好民族传统文化的挖掘、整理和保护工作。第十五条州、县人民政府应当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发展城乡社会保障事业,使各民族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不断改善和提高各民族群众的生活水平。第十六条州、县人民政府应当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完善保护措施,合理开发利用生态资源和自然资源,维护资源地各民族群众的切身利益,改善人居环境。第十七条州、县人民政府应当做好拥军优属、拥政爱民工作,增强军政、军民团结。第十八条州、县人民政府宗教事务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做好宗教人士和信教群众的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增进各族各界间的团结和睦。第十九条州、县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和完善民族团结长效机制,认真实施民族团结目标管理责任制。第二十条自治州的民族团结进步工作实行领导负责制,并作为领导班子、领导干部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
州、县人民政府民族事务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制定民族团结进步考核评价办法,实行定期考核,加强监督检查。
⑨ 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城市管理条例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城市管理,提升城市公共服务水平,营造文明和谐、生态宜居、安全有序的藏区高原城市环境,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香格里拉市实际,制定本条例。第二条市人民政府城市规划区内的城市管理活动,适用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城市管理,是指政府相关行政主管部门对城市规划建设、市政设施、市容卫生、环境保护、道路交通等公共事务进行管理、监督和服务的活动。
本条例所称城市规划区,是指城市市区、近郊区及因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其具体范围由香格里拉市人民政府在城市总体规划中划定。第三条城市管理应当遵循以人为本、统一治理、分级负责、公众参与、服务优先、社会监督的原则。第四条州、市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完善与城市管理工作相适应的协调和保障机制,加大投入,加强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高城市管理服务水平。
州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主要负责城市管理和执法工作的指导、监督、考核,以及跨区域及重大复杂违法违规案件的查处。
市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主要负责城市管理和执法工作的指导、监督。
市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机构主要负责市政公用设施运行管理、市容环境卫生管理、园林绿化管理等方面的全部工作,公共空间秩序管理、违法建设治理、环境保护管理、交通管理等方面的部分工作,经批准相对集中行使上述范围内法律法规规定的行政处罚权及相应的行政强制权。
市人民政府相关部门和建塘镇人民政府按照职权职责,做好城市管理的有关工作。第五条市人民政府应当建设综合性城市管理数据库,将城市规划管理、市政设施运行、道路交通安全、公共停车、市容环境、应急处置等城市管理服务事项纳入数字化平台建设,整合功能,推进智慧城市和平安城市建设。第六条市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机构应当建立辖区日常巡查和执法责任制度,坚持教育与处罚、疏导与治理相结合,及时制止和查处违反城市管理规定的行为。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有维护城市形象和配合城市管理活动的义务,有权对违反城市管理的行为进行劝阻、举报。第二章规划与建设第七条城市规划的编制和修订应当尊重历史,体现民族文化、地域特色,实现人口、产业、空间、土地利用和城市文化遗产等规划的有效整合,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统一。
城市规划经批准后,应当向社会公布,未经法定程序不得擅自变更。第八条城市功能布局、城市空间环境设计应当符合城市规划和有关规定,满足城市发展需求。建筑体量、形式、风格与色彩应当与香格里拉城市风貌相协调。
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沟)应当按照规划统一组织建设和管理。城市规划控制区内的电力、通信、给排水、供暖、供气等管线应当埋设入地,已架设管线应当逐步改造。第九条国有建设用地应当按照批准用途使用,并在两年内进行建设。
申请宅基地或者使用现有宅基地新建、改建、扩建房屋应当依法办理相关审批手续,并严格按照规划建设。第十条城市规划区内禁止下列行为:
(一)擅自扩大建筑面积或者在屋顶、地下进行加层;
(二)擅自侵占、封堵建筑物公共区域;
(三)擅自改变房屋用途和规划技术指标;
(四)擅自改造经有关部门标识的具有民族特色风貌的建筑或者重点保护的民居;
(五)在城市规划面山区域内进行挖砂采石取土、毁坏林木、围猎等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第十一条建筑施工现场应当符合相关要求,实行封闭施工管理,周边设置围档。围档高度不得低于1.8米,城区主要路段围档高度不得低于2.5米。
建筑施工现场出入口应当设置清洗设施,出入的运输车辆应当保持清洁。运输散装建筑材料、渣土等应当密闭、包扎或者覆盖,避免泄漏、遗撒。
建筑垃圾应当按照要求进行处置。第三章市政公用设施第十二条市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城市规划,建设城市道路、绿地、应急避难场所、消防设施、公厕、户外健身设施、垃圾中转站和停车场、停车泊位、公交站点、出租车停靠点等市政公用设施,并设置规范的标识、标牌。
市政公用配套设施应当与城市建设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交付使用,工程完工后及时移交档案资料。
⑩ 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普达措国家公园保护管理条例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香格里拉普达措国家公园的保护管理和开发利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结合迪庆藏族自治州(以下简称自治州)实际,制定本条例。第二条本条例所称香格里拉普达措国家公园(以下简称公园),是指位于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地哈巴雪山片区列入保护管理和开发利用的区域(包括碧塔海和属都湖景区)。其四至界限由自治州人民政府依据经批准的公园总体规划划定,予以公告。第三条在公园内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应当遵守本条例。第四条公园的保护管理和开发利用坚持保护优先、科学规划、统一管理、永续利用的原则,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发展。第五条自治州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公园保护管理和开发利用工作的领导,将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加大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第六条自治州人民政府公园管理机构(以下简称公园管理机构)对公园实施统一管理,其主要职责是:
(一)宣传贯彻执行有关法律法规和本条例;
(二)组织实施公园总体规划,制定保护管理措施;
(三)负责公园公共设施的管理;
(四)开展资源调查,建立资源档案;
(五)负责公园内经营单位的监督管理;
(六)负责公园内的安全管理;
(七)协调公园社区事务并做好服务工作;
(八)行使本条例赋予的行政处罚权。第七条自治州人民政府的发展和改革、规划建设、环境保护、国土资源、林业、水利、农牧、交通运输、旅游、工商、文化、税务、公安等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公园的保护管理和开发利用工作。
公园所在地的县、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协助做好公园保护管理和开发利用的相关工作。第八条自治州人民政府对在公园保护管理和开发利用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第二章规划与建设第九条自治州人民政府应当编制公园总体规划,并按规定报批后实施。
经批准的公园总体规划不得擅自变更,确需变更的,应当报原审批机关批准。第十条自治州人民政府依据公园总体规划将公园划分为四个功能区,即严格保护区、生态保育区、游憩展示区和传统利用区。
(一)严格保护区包括碧塔海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缓冲区和尼汝一带核心资源区域至南宝古冰川遗迹等自然生态系统保存完整的区域;
(二)生态保育区包括属都岗下游、吉利古至岔河一带、碧塔海至那豁波之间的区域;
(三)游憩展示区包括属都湖、地基塘、岔河、碧塔海自然保护区成果展示廊等承担公园游憩、展示、教育功能的区域;
(四)传统利用区包括洛茸村、尼汝村等社区居民生产生活的区域和公园开展多种经营的区域。
四个功能区由公园管理机构标明区界,设立界桩,向社会公告。第十一条公园内的新建项目应当符合公园的总体规划,体现当地民族特色,并与周围的自然景观风貌相协调;原有建筑物、构筑物不符合总体规划的,应当逐步改造或者搬迁。
公园内的建设项目,应当经公园管理机构审核后,按照有关规定办理相关手续。第十二条自治州人民政府实施公园总体规划,需要征收公园内集体所有的土地和单位、个人所有的房屋、林木及其他不动产的,应当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办理相关手续,并给予补偿。第十三条自治州人民政府应当在公园内建立科普馆,加强科学知识的宣传和普及工作。第十四条公园内经批准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和个人在施工过程中应当采取措施,保护施工现场周围的景物、植被、水体和地貌等,不得造成污染和损坏。第十五条公园管理机构应当建设垃圾收集站(点),实行垃圾分类装放,定点收集,及时清运,集中处理。第十六条公园管理机构应当设置公共服务和安全警示等标牌,并使用规范的汉文、藏文和英文。第三章保护与开发第十七条公园内的重点保护对象:
(一)水系、湖泊、湿地;
(二)野生动物、植物;
(三)文物古迹和特色民居建筑;
(四)民族民间文化;
(五)田园牧场;
(六)地质遗迹。第十八条自治州人民政府设立公园保护专项资金,专项用于公园的保护管理和扶持公园内的社区发展。资金的主要来源:
(一)本级财政预算;
(二)上级扶持资金;
(三)门票收入;
(四)风景名胜资源有偿使用费;
(五)捐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