悉条例上言
① 条例是什么意思
条例是国家权力机关或行政机关依照政策和法令而制定并发布的,针对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内的某些具体事项而作出的,比较全面系统、具有长期执行效力的法规性公文。条例是法的表现形式之一。
一般只是对特定社会关系作出的规定。条例是由国家制定或批准的规定某些事项或某一机关组织、职权等规范性的法律文件,也是指团体制定的章程。它具有法的效力,是根据宪法和法律制定的,是从属于法律的规范性文件,人人必须遵守,违反它就要带来一定的法律后果。
(1)悉条例上言扩展阅读
特点:
1、内容的法规性
条例是国家机关为控制或调整国家生活中某些方面的准则而使用的立法性手段,是基本法律制定以前的单项法规,又是制定以后,贯彻实施之前的具体化,细则化,从而保证基本法律的具体实施。条例一经颁布实施,其所涉及到的对象,必须依条款办事,否则将要受到法律、行政或经济的处理。
2、时效的稳定性
条例一经颁布实施,在一个相当长时限内,对其所涉及的对象行为起约束作用。
3、制发的独特性
1987年4月21日,国务院办公厅在《行政法规制定程序暂行条例》中,明确规定了国务院各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制定的规章不能称其为“条例”。
② 文言文中“悉”的意思,谁知道啊
悉 xī 知(し)る。 得悉一切 委細承知(いさいしょうち)した。 尽(つ)くす,すべて。 悉数捐献 全額寄付(ぜんがくきふ)する。 悉 xī <形> (会意。从心,从采。采(biàn),辨别。心中加以辨别,很详细。本义:详尽) 同本义 [detailed] 悉,详尽也。——《说文》 悉,尽也。——《尔雅》 占不悉。——《史记·平准书》。索隐:“尽也。” 时上所问禽兽簿甚悉。——《汉书·张释之传》 至孅至悉。——汉·贾谊《论积贮疏》 词不悉心。——唐·李朝威《柳毅传》 又如:纤悉(详细;详尽);详悉(详细而全面);悉数(一一列举) 悉 xī <副> [一个个]全都,[一件件]全部 [all;entire] 悉如外人。——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悉以咨之。——诸葛亮《出师表》 悉吾村之众。——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悉使羸兵负草填之。——《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又如:悉知底里(对事情的内情底细完全清楚);悉皆(全都);悉备(齐备) 悉 xī <动> 详尽地叙述 [elaborate;expound] 书不能悉意。——汉·司马迁《报任安书》 详尽的知道,了解 [know;learn] 文亦宜然,随时变改,难可详悉。——南朝梁·萧统《文选》序 亟相亮其悉朕意。——《三国志·诸葛亮传》 又如:欣悉(高兴地详尽了解);洞悉(很清楚地知道);熟悉(知道得很清楚);来函敬悉;探悉;惊悉;详悉(详细知道) 尽其所有 [use up;try one’s best] 以公之与民已悉矣。——《谷梁传·宣公十五年》。注:“谓尽其力也。” 悉浮以沿江。——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又如:悉锐(尽其全部精锐);悉甲(尽其甲兵);悉索(尽其所有;搜括) 悉数 xīshǔ [enumerate in full detail]∶完全列举或说出 他拥有不可悉数的珍宝 [explain each point clearly]∶对事情一一说明 悉数 xīshù [the entire sum] 全部数量 仲能悉数而去之耶?——苏洵《管仲论》 悉数归公 悉听尊便 xītīng-zūnbiàn [please]一切由您的意思 你去不去悉听尊便 悉心 xīxīn [with the entire mind] 尽心,全心 悉心以对 悉 xī ㄒㄧˉ 知道:洞~(很清楚地知道)。尽~。获~。来函敬~。 尽,全:~力。~心。~数(sh?)。~数(sh?)(完全列举,如“不可~~”)。 郑码:PFWZ,U:6089,GBK:CFA4 笔画数:11,部首:心,笔顺编号:34312344544
③ 悉在古文中解释是什么
1.会意,从心
2.全都,全部
悉如外人。——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译文:全部都和外面的人一样。
悉以咨之。——诸葛亮《出师表》
译文:全部都可以询问诸葛亮。
3.详尽地叙述
书不能悉意。——汉· 司马迁《报任安书》
译文:报任安书不能详尽的叙述我的意思。
4.详尽的知道,了解
丞相亮其悉朕意。——《三国志·诸葛亮传》
译文:丞相诸葛亮了解我的意思。
5.尽其所有
(3)悉条例上言扩展阅读
现代意思:
1.知道:洞悉(很清楚地知道)。尽悉。获悉。来函敬悉。
2.尽,全:悉力。悉心。悉数。(完全列举,如“不可悉悉”)。
“釆”意为“动物用爪子翻检、辨别食物”。“釆”与“心”联合起来表示“在心中仔细辨别事物”。最开始的本义:详尽。
④ 翻译“堪先入据其城,检阅库藏,收其珍宝,悉条例上言,秋毫无私”
张堪首先占据城池,检查府库所藏财物,收敛珍宝,全部列出名单上报,一点都没有装入自己腰包。
⑤ “悉”在古文中有哪几种意思
意思:
1、详尽。《说文》:悉,详尽也。
2、全都,全部。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悉如外人(全都和外面的人一样)。
3、详尽地叙述。汉· 司马迁《报任安书》:书不能悉意(书中不能详尽的叙述它的意思)。
4、尽其所有。《谷梁传·宣公十五年》:以公之与民已悉矣(已经尽了全部的力量)。
(5)悉条例上言扩展阅读
组词:
1、悉心[xī xīn] 用尽所有的精力。
2、悉力[xī lì] 尽力;全力。
3、熟悉[shú xī] 〈动〉清楚的知道。
4、详悉[xiáng xī] 详细地知道。
5、悉数[xī shǔ] 全部数出;完全列举。
6、知悉[zhī xī] 知道。
7、获悉[huò xī] 书信、电文等用语。得到消息;知道(某事或某情况)。
8、据悉[jù xī] 根据得到的消息知道。
⑥ 翻译“堪先入据其城,检阅库藏,收其珍宝,悉条例上言,秋毫无私”
堪知道怎么翻译
先入据其城,检阅库藏,收其珍宝,悉条例上言,秋毫无私
大概意思就是
先进城的人检查库存税收
收罗宝物都记账上交
大公无私
翻译不好
请多海涵
⑦ 条令条例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首长,亲爱的战友们:
你们好,我是X中队指导员XXX,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在条令中铸造警魂》
孙子兵法有云“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敌,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而历史也是在这“生死”与“存忘”之间变换着城头的大旗。查遍天下英雄,谁主沉浮?唯有金戈铁马,方可青史留名!中华民族那5000年来博大的文化底蕴注定要在刀光剑影中得以升华,继承。凝练成一种可以称为魂的精神。“爱军尚武,精武强军”便注定是我们的民魂,国魂,军魂。
无论何时,对于我们军人这个响亮的名字来说“爱军尚武,精武强军”都是最基本的要求,然而世纪沧桑变幻,时代不断的发展进步,我们这些新时期的军人又该怎样在时代的变迁中铸造我们的军魂呢?
最近看过一本书,叫做《狼图腾》,不禁为狼的军事才干所折服,在蒙古草原那种恶劣的环境下,狼与人,与自然进行着一次次血雨腥风的生死较量,在狼的每一场战争中,侦察,布阵,伏击,奇袭,无一不体现出了它们的高超战术,但细细想来,狼的每一次胜利其实都离不开他们严格的纪律。古今中外,哪一支骁勇善战,所向披靡的军队不是从严治军的?单兵素质再好,没有纪律来约束行为,没有条令来凝聚军心,最终只会落得一败涂地。而在战争越来越信息化,科技化的今天,我们这些现代化的军队就必须要正规化,而正规化的实质就是法制化、条令化。随着武器装备的更新、体制编制的调整,正规化在我军建设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条令从大到职责分工,小到个人头发长短问题,对部队的日常战备训练和各项秩序,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规范。在适应“战场”的同时,新修订的条令还针对“市场”的新情况,对诸如军人对外交往、“家门口”官兵、零散人员和八小时外的管理等等,作出了新的规定。正是这些条令使千军万马凝聚成钢铁般的战斗整体。
条令是军队独有的法规形式,是军队建设的基本法则,也是军队战斗力的保证。而新时期的军队更是要求我们做到,知条令,懂条令,善用条令。只有用条令严格要求每一名军人,才能使我们在军政素质上得到加强,在文化素质上得到提高,在综合素质上得到增强。古人云“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只有正规化的条令条列才能给军队营造一个极其有利于军人健康成长的外部环境。有很多人在刚踏进军营的时候,并没有期待到想象中那种“醉卧沙场君莫笑”的洒脱,“山川五岳任我走”的潇洒,而感受到的却是无处不在的约束,顿觉失望、苦恼、困惑。为什么雷厉风行的军人要在看似不起眼的细节上倾注如此巨大的热情与精力?我记得曾经看到过这样的一则报道:我国有位军校领导问来访的美国军事代表团中的一位华裔军官“在美军中任职,最难和最易的是什么?”他答到“最难的是通晓浩如烟海的规章条令,最易的是把条令规章学好,掌握,会用,这官就好当了。”在美军管理中,强调通过条令去进行严格科学的管理,这一点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当前,我军建设正处在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的重要时期,强化法治观念条令意识,尤其具有特殊而重要的意义。
我们每一名军人,从穿上军装的那一天开始,就应该认真学习和遵守条令条例,根据条令严格的约束自己。约束和自由是对立统一、相反相成的,一个人身心最大的自由莫过于他的人生价值得到实现,而军人的自由唯有在严守条令中才能实现,这正如鱼儿畅游离不开水,鸟儿飞翔不能没有空气。条令,是军人的共同语言,是我们行动的指南,是我们健康成长成为一名合格军人的有力保证。
作为一名当代军人,我们必须要心中牢记条令条例,严以律己,挑战自我,在学条令重养成的过程中强化军人素质,争做一名合格的军人,为我军以崭新的姿态迎接新世纪的曙光添彩。
战友们,在军队建设越来越信息化、复杂化、多样化的今天,战争已不再是力量的对抗,而是智慧的较量,我们只有更好的掌握和善用条令条例,才能完成“爱军尚武,精武强军”这一艰巨的历史使命。让我们以“铸警魂,谋打赢;当先锋,做模范”的铮铮誓言,将不朽的军魂凝聚在这绿色的警营,在如火的新军事变革浪潮中,再次将这警魂锤炼,化作一把无坚不摧的破天长刃,让我们的警魂永存,与日月同在!
⑧ 悉可以组什么词语
熟悉、知悉、获悉、悉心、悉数、惊悉、 洞悉
⑨ 急求:修、黯由是得留,一时名臣,赖以安焉的译文
列传第七十五
○包拯 吴奎 赵抃 子屼 唐介 子淑问 义问 孙恕
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也。始举进士,除大理评事,出知建昌县。以父母
皆老,辞不就。得监和州税,父母又不欲行,拯即解官归养。后数年,亲继亡,拯
庐墓终丧,犹裴徊不忍去,里中父老数来劝勉。久之,赴调,知天长县。有盗割人
牛舌者,主来诉。拯曰:“第归,杀而鬻之。”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拯曰:“何
为割牛舌而又告之?”盗惊服。徙知端州,迁殿中丞。端土产砚,前守缘贡,率取
数十倍以遗权贵。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
寻拜监察御史里行,改监察御史。时张尧佐除节度、宣徽两使,右司谏张择行、
唐介与拯共论之,语甚切。又尝建言曰:“国家岁赂契丹,非御戎之策。宜练兵选
将,务实边备。”又请重门下封驳之制,及废锢赃吏,选守宰,行考试补荫弟子之
法。当时诸道转运加按察使,其奏劾官吏多摭细故,务苛察相高尚,吏不自安,拯
于是请罢按察使。
去使契丹,契丹令典客谓拯曰:“雄州新开便门,乃欲诱我叛人,以刺疆事耶?”
拯曰:涿州亦尝开门矣,刺疆事何必开便门哉?”其人遂无以对。
历三司户部判官,出为京东转运使,改尚书工部员外郎、直集贤院,徙陕西,
又徙河北,入为三司户部副使。秦陇斜谷务造船材木,率课取于民;又七州出赋河
桥竹索,恒数十万,拯皆奏罢之。契丹聚兵近塞,边郡稍警,命拯往河北调发军食。
拯曰:“漳河沃壤,人不得耕,刑、洺、赵三州民田万五千顷,率用牧马,请悉以
赋民。”从之。解州盐法率病民,拯往经度之,请一切通商贩。除天章阁待制、知
谏院。数论斥权幸大臣,请罢一切内除曲恩。又列上唐魏郑公三疏,愿置之坐右,
以为龟鉴。又上言天子当明听纳,辨朋党,惜人才,不主先入之说,凡七事;请去
刻薄,抑侥幸,正刑明禁,戒兴作,禁妖妄。朝廷多施行之。除龙图阁直学士、河
北都转运使。尝建议无事时徙兵内地,不报。至是,请:“罢河北屯兵,分之河南
兖、郓、齐、濮、曹、济诸郡,设有警,无后期之忧。借曰戍兵不可遽减,请训练
义勇,少给糇粮,每岁之费,不当屯兵一月之用,一州之赋,则所给者多矣。”不
报。徙知瀛州,诸州以公钱贸易,积岁所负十余万,悉奏除之。以丧子乞便郡,知
扬州,徙庐州,迁刑部郎中。坐失保任,左授兵部员外郎、知池州。复官,徙江宁
府,召权知开封府,迁右司郎中。
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童稚妇
女,亦知其名,呼曰“包待制”。京师为之语曰:“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旧
制,凡讼诉不得径造庭下。拯开正门,使得至前陈曲直,吏不敢欺。中官势族筑园
榭,侵惠民河,以故河塞不通,适京师大水,拯乃悉毁去。或持地券自言有伪增步
数者,皆审验劾奏之。
迁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奏曰:“东宫虚位日久,天下以为忧,陛下持久不
决,何也?”仁宗曰:“卿欲谁立?”拯曰:“臣不才备位,乞豫建太子者,为宗
庙万世计也。陛下问臣欲谁立,是疑臣也。臣年七十,且无子,非邀福者。”帝喜
曰:“徐当议之。”请裁抑内侍,减节冗费,条责诸路监司,御史府得自举属官,
减一岁休暇日,事皆施行。
张方平为三司使,坐买豪民产,拯劾奏罢之;而宋祁代方平,拯又论之;祁罢,
而拯以枢密直学士权三司使。欧阳修言:“拯所谓牵牛蹊田而夺之牛,罚已重矣,
又贪其富,不亦甚乎!”拯因家居避命,久之乃出。其在三司,凡诸管库供上物,
旧皆科率外郡,积以困民。拯特为置场和市,民得无扰。吏负钱帛多缧系,间辄逃
去,并械其妻子者,类皆释之。迁给事中,为三司使。数日,拜枢密副使。顷之,
迁礼部侍郎,辞不受,寻以疾卒,年六十四。赠礼部尚书,谥孝肃。
拯性峭直,恶吏苛刻,务敦厚,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与人不苟合,
不伪辞色悦人,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
时。尝曰:“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不从吾
志,非吾子若孙也。”初,有子名繶,娶崔氏,通判潭州,卒。崔守死,不更嫁。
拯尝出其媵,在父母家生子,崔密抚其母,使谨视之。繶死后,取媵子归,名曰綖。
有奏议十五卷。
吴奎,字长文,潍州北海人。性强记,于书无所不读。举《五经》,至大理丞,
监京东排岸。庆历宿卫之变,奎上疏曰:“涉春以来,连阴不解,《洪范》所谓
‘皇之不极,时则有下伐上’者。今卫士之变,起于肘腋,流传四方,惊骇群听。
闻皇城司官六人,其五已受责,独杨怀敏尚留。人谓陛下私近幸而屈公法,且获贼
之际,传令勿杀,而左右辄屠之。此必其党欲以灭口,不然,何以不奉诏?”遂乞
召对面论,仁宗深器之。再迁殿中丞,策贤良方正入等,擢太常博士、通判陈州。
入为右司谏,改起居舍人,同知谏院。每进言,惟劝帝禁束左右奸幸。内东门
阑得赂遗物,下吏研治,而开封用内降释之。奎劾尹魏瓘,出瓘越州。彭思永论事,
诏诘所从受。奎言:“御史法许风闻,若穷核主名,则后谁敢来告以事?是自涂其
耳目也。”上为罢不问。郭承佑、张尧佐为宣徽使,奎连疏其不当,承佑罢使,出
尧佐河中。
皇佑中,颇多灾异,奎极言其徵曰:“今冬令反燠,春候反寒,太阳亏明,五
星失度,水旱作沴,饥馑荐臻,此天道之不顺也。自东徂西,地震为患,大河横流,
堆阜或出,此地道之不顺也。邪曲害政,阴柔蔽明,群小纷争,众情壅塞,西、北
贰敌,求欲无厌,此人事之不和也。夫帝王之美,莫大于进贤退不肖。今天下皆谓
之贤,陛下知之而不能进;天下皆谓之不肖,陛下知之而不能退。内宠骄恣,近习
回挠,阴盛如此,宁不致大异乎?又十数年来下令及所行事,或有名而无实,或始
是而终非,或横议所移,或奸谋所破,故群臣百姓,多不甚信,以谓陛下言之虽切
而不能行,行之虽锐而不能久。臣愿谨守前诏,坚如金石,或敢私挠,必加之罪,
毋为人所测度,而取轻于天下。”
唐介论文彦博,指奎为党,出知密州。加直集贤院,徙两浙转运使。入判登闻
检院、同修起居注、知制诰。奉使契丹,会其主加称号,要入贺。奎以使事有职,
不为往。归遇契丹使于涂,契丹以金冠为重,纱冠次之。故事,使者相见,其衣服
重轻必相当。至是,使者服纱冠,而要奎盛服。奎杀其仪以见,坐是出知寿州。
至和三年,大水,诏中外言得失。奎上疏曰:“陛下在位三十四年,而储嗣未
立。在礼,大宗无嗣,则择支子之贤者。以昭穆言,则太祖、太宗之曾孙,所宜建
立,以系四海之望。俟有皇子则退之,而优其礼于宗室,谁曰不然?陛下勿听奸人
邪谋,以误大事。若仓卒之际,柄有所归,书之史册,为万世叹愤。臣不愿以圣明
之资,当危亡之比。此事不宜优游,愿蚤裁定。定之不速,致宗祀无本,郁结群望,
推之咎罚,无大于此。”帝感其言,拜翰林学士,权开封府。
奎达于从政,应事敏捷,吏不敢欺。富人孙氏辜榷财利,负其息者,至评取物
产及妇女。奎发孙宿恶,徙其兄弟于淮、闽,豪猾畏敛。居三月,治声赫然。除端
明殿学士、知成都府,以亲辞,改郓州,复还翰林,拜枢密副使。治平中,丁父忧,
居丧毁瘠,庐于墓侧,岁时洁严祭祀,不为浮屠事。
神宗初立,奎适终制,以故职还朝。逾月,参知政事。时已召王安石,辞不至,
帝顾辅臣曰:“安石历先帝朝,召不赴,颇以为不恭。今又不至,果病耶,有所要
耶?曾公亮曰:“安石文学器业,不敢为欺。”奎曰:“臣尝与安石同领群牧,见
其护短自用,所为迂阔。万一用之,必紊乱纲纪。”乃命知江宁。
奎尝进言:“陛下在推诚应天,天意无他,合人心而已。若以至诚格物,物莫
不以至诚应,则和气之感,自然而致。今民力困极,国用窘乏,必俟顺成,乃可及
他事。帝王所职,惟在于判正邪,使君子常居要近,小人不得以害之,则自治矣。”
帝因言:“尧时,四凶犹在朝。”奎曰:“四凶虽在,不能惑尧之聪明。圣人以天
下为度,未有显过,固宜包容,但不可使居要近地尔。”帝然之。御史中丞王陶,
以论文德不押班事诋韩琦,奎状其过。诏除陶翰林学士,奎执不可。陶又疏奎阿附。
陶既出,奎亦以资政殿大学士知青州。司马光谏曰:“奎名望清重,今为陶绌奎,
恐大臣皆不自安,各求引去。陛下新即位,于四方观听非宜。”帝乃召奎归中书。
及琦罢相,竟出知青州。明年薨,年五十八。赠兵部尚书,谥曰文肃。
奎喜奖廉善,有所知辄言之,言之不从,不止也。少时甚贫,,既通贵,买田
为义庄,以赒族党朋友。没之日,家无余资,诸子至无屋以居,当时称之。
赵抃,字阅道,衢州西安人。进士及第,为武安军节度推官。人有赦前伪造印,
更赦而用者,法吏当以死。抃曰:“赦前不用,赦后不造,不当死。”谳而生之。
知崇安、海陵、江原三县,通判泗州。濠守给士卒廪赐不如法,声欲变,守惧,日
未入,辄闭门不出。转运使檄抃摄治之,抃至,从容如平时,州以无事。
翰林学士曾公亮未之识,荐为殿中侍御史,弹劾不避权幸,声称凛然,京师目
为“铁面御史。”其言务欲朝廷别白君子小人,以谓:“小人虽小过,当力遏而绝
之;君子不幸诖误,当保全爱惜,以成就其德。”温成皇后之丧,刘沆以参知政事
监护,及为相,领事如初。抃论其当罢,以全国体。又言宰相陈执中不学无术,且
多过失;宣徽使王拱辰平生所为及奉使不法;枢密使王德用、翰林学士李淑不称职;
皆罢去。吴充、鞠真卿、刁约以治礼院吏,马遵、吕景初、吴中复以论梁适,相继
被逐。
抃言其故,悉召还。吕溱、蔡襄、吴奎、韩绛既出守,欧阳修、贾黯复求郡。
抃言:“近日正人端士纷纷引去,侍从之贤如修辈无几,今皆欲去者,以正色立朝,
不能谄事权要,伤之者众耳。”修、黯由是得留,一时名臣,赖以安焉。
请知睦州,移梓州路转运使,改益州。蜀地远民弱,吏肆为不法,州郡公相馈
饷。抃以身帅之,蜀风为变。穷城小邑,民或生而不识使者,抃行部无不至,父老
喜相慰,奸吏竦服。召为右司谏。内侍邓保信引退兵董吉烧炼禁中,抃引文成、五
利、郑注为比,力论之。陈升之副枢密,抃与唐介、吕海、范师道言升之奸邪,交
结宦,进不以道。章二十余上,升之去位。抃与言者亦罢,出知虔州。虔素难治,
抃御之严而不苛,召戒诸县令,使人自为治。令皆喜,争尽力,狱以屡空。岭外仕
者死,多无以为归,抃造舟百艘,移告诸郡曰:“仕宦之家,有不能归者,皆于我
乎出。”于是至者相继,悉授以舟,并给其道里费。召为侍御史知杂事,改度支副
使,进天章阁待制、河北都转运使。时贾昌朝以故相守魏,抃将按视府库,昌朝使
来告曰:“前此,监司未有按视吾藏者,恐事无比,若何?抃曰:“舍是,则他郡
不服。”竟往焉。昌朝不悦。初,有诏募义勇,过期不能办,官吏当坐者八百余人。
抃被旨督之,奏言:“河朔频岁丰,故应募者少,请宽其罪,以俟农隙。”从之。
坐者获免,而募亦随足。昌朝始愧服。加龙图阁直学士、知成都,以宽为治。抃向
使蜀日,有聚为妖祀者,治以峻法。及是,复有此狱,皆谓不免。抃察其亡他,曰:
“是特酒食过耳。”刑首恶而释余人,蜀民大悦。会荣諲除转运使,英宗谕諲曰:
“赵抃为成都,中和之政也。”
神宗立,召知谏院。故事,近臣还自成都者,将大用,必更省府,不为谏官。
大臣以为疑,帝曰:“吾赖其言耳,苟欲用之,无伤也。”及谢,帝曰:“闻卿匹
马入蜀,以一琴一鹤自随,为政简易,亦称是乎?”未几,擢参知政事。抃感顾知
遇,朝政有未协者,必密启闻,帝手诏褒答。
王安石用事,抃屡斥其不便。韩琦上疏极论青苗法,帝语执政,令罢之。时安
石家居求去,抃曰:“新法皆安石所建,不若俟其出。”既出,安石持之愈坚。抃
大悔恨,即上言:“制置条例司建使者四十辈,骚动天下。安石强辩自用,诋天下
公论以为流俗,违众罔民,顺非文过。近者台谏侍从,多以言不听而去;司马光除
枢密,不肯拜。且事有轻重,体有大小。财利于事为轻,而民心得失为重;青苗使
者于体为小,而禁近耳目之臣用舍为大。今去重而取轻,失大而得小,惧非宗庙社
稷之福也。”奏入,恳乞去位,拜资政殿学士、知杭州,改青州,时京东旱蝗,青
独多麦,蝗来及境,遇风退飞,尽堕水死。
成都以戍卒为忧,遂以大学士复知成都。召见,劳之曰:“前此,未有自政府
往者,能为朕行乎?”对曰:“陛下有言,即法也,奚例之问?”因乞以便宜从事。
既至蜀,治益尚宽。有卒长立堂下,呼谕之曰:“吾与汝年相若,吾以一身入蜀,
为天子抚一方。汝亦宜清谨畏戢以率众,比戍还,得余赀持归,为室家计可也。”
人喜转相告,莫敢为恶,蜀郡晏然。剑州民私作僧度牒,或以为谋逆告,抃不师畀
狱吏,以意决之,悉从轻比。谤者谓其纵逆党,朝廷取具狱阅之,皆与法合。茂州
夷剽境上,惧讨乞降,乃缚奴将杀之,取血以受盟。抃使易用牲,皆欢呼听命。
乞归,越州。吴越大饥疫,死者过半。抃尽救荒之术,疗病,埋死,而生者以
全。下令修城,使得食其力。复徙杭,以太子少保致仕,而官其子屼提举两浙常平
以便养。屼奉抃遍游诸名山,吴人以为荣。元丰七年,薨,年七十七。赠太子少师,
谥曰清献。
抃长厚清修,人不见其喜愠。平生不治赀业,不畜声伎,嫁兄弟之女十数、他
孤女二十余人,施德茕贫,盖不可胜数。日所为事,入夜必衣冠露香以告于天,不
可告,则不敢为也。其为政,善因俗施设,猛宽不同,在虔与成都,尤为世所称道。
神宗每诏二郡守,必以抃为言。要之,以惠利为本。晚学道有得,将终,与屼诀,
词气不乱,安坐而没。宰相韩琦尝称抃真世人标表,盖以为不可及云。
屼字景仁。由荫登第,通判江州,改温州,代还,得见。时抃已谢事,神宗命
为太仆丞,擢监察御史。以父老请外,提举两浙常平。元佑中,复为御史。上疏言:
“治平以前,大臣不敢援置亲党于要涂,子弟多处管库,甚者不使应科举,与寒士
争进。自王安石柄国,持内举不避亲之说,始以子雱列侍从,由是循习为常。资望
浅者,或居事权繁重之地;无出身者,或预文字清切之职,今宜杜绝其源。”又言:
“台谏之臣,或稍迁其位,而阴夺言责;或略行其言,而退与善地;或两全并立,
苟从讲解;或置而不问,外示包容。使忠鲠之士,蒙羞难退,皆朝廷所宜深察也。”
傅尧俞、王岩叟、梁焘、孙升以事去,屼言:“诸人才能学术,为世推称;忠言嘉
谟,见于已试,宜悉召还朝。”所言皆切时务。
避执政亲嫌,改都官员外郎,出提点京东刑狱。元符中,历鸿胪、太仆少卿。
曾布知枢密院,将白为都承旨,蔡卞摭其救傅尧俞事,遂不用。未几卒。
初,抃庐母墓三年,县榜其里曰“孝弟”。处士孙侔为作《孝子传》。及 兀
执父丧,而甘露降墓木。屼卒,子云又以毁死,人称其世孝。
唐介,字子方,江陵人。父拱,卒漳州,州人知其贫,合钱以赙,介年尚幼,
谢不取。擢第,为武陵尉,调平江令。民李氏赀而吝,吏有求不厌,诬为杀人祭鬼。
岳守捕其家,无少长楚掠,不肯承。更属介讯之,无他验。守怒白于朝,遣御史方
偕徙狱别鞫之,其究与介同。守以下得罪,偕受赏,介未尝自言。
知莫州任丘县,当辽使往来道,驿吏以诛索破家为苦。介坐驿门,令曰:“非
法所应给,一切勿与。稍毁吾什器者,必执之。”皆帖伏以去。沿边塘水岁溢,害
民田,中人杨怀敏主之,欲割邑西十一村地猪涨潦,介筑提兰之,民以为利。通判
德州,转运使崔峄取库绢配民而重其估。介留牒不下,且移安抚司责数之。峄怒,
数驰檄按诘,介不为动。既而果不能行。
入为监察御史里行,转殿中侍御史。启圣院造龙凤车,内出珠玉为之饰。介言:
“此太宗神御所在,不可喧渎;后宫奇靡之器,不宜过制。”诏亟毁去。张尧佐骤
除宣徽、节度、景灵、群牧四使,介与包拯、吴奎等力争之,又请中丞王举正留百
官班庭论,夺其二使。无何,复除宣徽使、知河阳。介谓同列曰:“是欲与宣徽,
而假河阳为名耳,不可但已也。”而同列依违,介独抗言之。仁宗谓曰:“除拟本
出中书。”介遂劾宰相文彦博守蜀日造间金奇锦,缘阉侍通宫掖,以得执政;今显
用尧佐,益自固结,请罢之而相富弼。又言谏官吴奎表里观望,语甚切直。帝怒,
却其奏不视,且言将远窜。介徐读毕,曰:“臣忠愤所激,鼎镬不避,何辞于谪?”
帝急召执政示之曰:“介论事是其职。至谓彦博由妃嫔致宰相,此何言也?进用冢
司,岂应得预?”时彦博在前,介责之曰:“彦博宜自省,即有之,不可隐。”彦
博拜谢不已,帝怒益甚。梁适 七介使下殿,修起居注蔡襄趋进救之。贬春州别驾,
王举正言以为太重,帝旋悟,明日取其疏入,改置英州,而罢彦博相,吴奎亦出。
又虑介或道死,有杀直臣名,命中使护之。梅尧臣、李师中皆赋诗激美,由是直声
动天下,士大夫称真御史,必曰唐子方而不敢名。
数月,起监郴州税,通判潭州,知复州,召为殿中侍御史。遣使赐告。趣诣阙
下。入对,帝劳之曰:“卯迁谪以来,未尝以私书至京师,可谓不易所守矣。”介
顿首谢,言事益无所顾。他日请曰:“臣既任言责,言之不行将固争,争之重以累
陛下,愿得解职。”换工部员外郎、直集贤院,为开封府判官,出知扬州,徙江东
转运使。御史吴中复言,介不宜久居外。文彦博再当国,奏:“介向所言,诚中臣
病,愿如中复言。”然但徒河东。
久之,入为度支副使,进天章阁待制,复知谏院。帝自至和后,临朝渊默。介
言:“君臣如天地,以交泰为理。愿时延群下,发德音,可否万几,以幸天下。”
又论:宫禁干丐恩泽,出命不由中书,宜有以抑绝;赐予嫔御之费,多先朝时十数
倍,日加无穷,宜有所朘损;监司荐举,多得文法小吏,请令精择端良敦朴之士,
毋使与憸薄者同进;诸路走马承受凌扰郡县,可罢勿遣,以权归监司;兖国公主夜
开禁门,宜劾宿卫主吏,以严宫省。帝悉开纳之。
御史中丞韩绛劾宰相富弼,弼家居求罢,绛亦待罪。介与王陶论绛以危法中伤
大臣,绛罢。介嫌于右宰相,请外,以知荆南。敕过门下,知银台司何郯封还之,
留权开封府。旋以论罢陈升之,亦出知洪州。加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枢
密直学士、知瀛州。
治平元年,召为御史中丞。英宗谓曰:“卿在先朝有直声,故用卿,非繇左右
言也。”介曰:“臣无状,陛下过听,愿献愚忠。自古欲治之主,亦非求绝世惊俗
之术,要在顺人情而已。祖宗遗德余烈,在人未远,愿览已成之业以为监,则天下
蒙福矣。明年,以龙图阁学士知太原府。帝曰:“朕视河东,不在中执法下,暂烦
卿往耳。”夏人数扰代州边,多筑堡境上。介遣兵悉撤之,移谕以利害,遂不敢动。
神宗立,以三司使召。熙宁元年,拜参知政事。先时,宰相省阅所进文书于待
漏舍,同列不得闻。介谓曾公亮曰:“身在政府而文书弗与知,上或有所问,何辞
以对?”乃与同视,后遂为常。帝欲用王安石,公亮因荐之,介言其难大任。帝曰:
“文学不可任耶?吏事不可任耶?经术不可任耶?”对曰:“安石好学而泥古,故
论议迂阔,若使为政,必多所变更。”退谓公亮曰:“安石果用,天下必困扰,诸
公当自知之。”中书尝进除目,数日不决,帝曰:“当问王安石。”介曰:“陛下
以安石可大用,即用之,岂可使中书政事决于翰林学士?臣近每闻宣谕某事问安石,
可即行之,不可不行,如此则执政何所用,恐非信任大臣之体也。必以臣为不才,
愿先罢免。”
安石既执政,奏言:“中书处分札子,皆称圣旨,不中理者十八九,宜止令中
书出牒。”帝愕然。介曰:“昔寇准用札子迁冯拯官不当,拯诉之,太宗谓:‘前
代中书用堂牒,乃权臣假此为威福。太祖时以堂帖重于敕命,遂削去之。今复用札
子,何异堂帖?’张洎因言:‘废札子,则中书行事,别无公式。”太宗曰:‘大
事则降敕,其当用扎子,亦须奏裁。’此所以称圣旨也。如安石言,则是政不自天
子出,使辅臣皆忠贤,犹为擅命,苟非其人,岂不害国?”帝以为然,乃止。介自
是数与安石争论。安石强辩,而帝主其说。介不胜愤,疽发于背,薨,年六十。
介为人简伉,以敢言见惮。每言官缺,众皆望介处之,观其风采。神宗谓其先
朝遗直,故大用之。然居政府,遭时有为,而扼于安石,少所建明,声名减于谏官、
御史时。比疾亟,帝临问流涕,复幸其第吊哭,以画像不类,命取禁中旧藏本赐其
家。赠礼部尚书,谥曰质肃。子淑问、义问,孙恕。
淑问字士宪。第进士,至殿中丞。神宗以其家世,擢监察御史里行,谕以谨家
法、务大体。淑问见帝初即位,锐于治,因言:“中旨数下,一出特断,当谨出纳、
别枉直,使命令必行。今诏书求直言,而久无所施用,必欲屈群策以起治道,愿行
其言。”初,诏侍臣讲读。淑问言:“王者之学,不必分章句、饰文辞。稽古圣人
治天下之道,历代致兴亡之由,延登正人,博访世务,以求合先王,则天下幸甚。”
河北饥,流人就食京师,官振廪给食,来者不止。淑问曰:“出粟不继,是诱之失
业而就死地也。”条三策上之。
滕甫为中丞,淑问力数其短,帝以为邀名,乃诏避其父三司使,出通判复州。
久之,知真州,提点湖北刑狱,言新法不便,乞解使事,黜知信阳军,以病免。数
年,起知宣州,徙湖州,入为吏部员外郎。又引疾求外,帝以为避事,降监抚州酒
税。哲宗立,司马光荐其行己有耻,难进,召为左司谏,以病致仕,数月卒。
义问字士宣。善文辞,锁厅试礼部,用举者召试秘阁,父介引嫌罢之。熙宁中,
辟京西转运司管勾文字。神宗览本道章奏,知义问所为。以其名访辅臣,因黄好谦
领使事,谕之曰:“唐义问风力强敏,行且用矣,可面诏之。”寻以为司农管当公
事。方行手实法,所在骚然。义问言:“今造簿甫二岁,民不堪命,不宜复改为。”
从曾孝宽使河东,还奏事,记利害纲目于笏,帝取而熟视之,历举以问,应析如流。
帝喜曰:“欲见卿,非今日也。”擢湖南转运判官。一路敷免役钱,又分户五等,
储其羡为别赋,号“家力钱”,义问奏除之。移使京西,文彦博守西都,义问求罢
去。彦博告以再入相时,尝荐其父,晚同为执政,相得甚欢,故义问乃止。时陕西
大举兵,多亡卒,所至成聚。义问请令诣官自陈,给券续食,人以为便。会有不悦
之者,免归。
元佑中,起知齐州,提点京东刑狱、河北转运副使。属邑尉因捕盗误遗火,盗
逸去,民家被焚,讼尉故纵火。郡守执尉,抑使服,义问辨出之,方旱而雨。用彦
博荐,加集贤修撰,帅荆南,请废渠阳诸砦。蛮杨晟秀断之以叛,即拜湖北转运使,
讨降之,复砦为州。进直龙图阁,以集贤殿修撰知广州。章敦秉政,治弃渠阳罪,
贬舒州团练副使。后七年,复故官,知颍昌府,卒。
恕,崇宁初,为华阳令,以不能奉行茶法,忤使者,谢病免归。其弟意方为南
陵令,亦以病自免,兄弟杜门躬耕。恕寻以宣教郎致仕。靖康元年,御史中丞许翰
言其高行,诏起为监察御史。意亦以宰相吴敏荐,召对,而贫不能行,竟饿死江陵
山中。
论曰:拯为开封,其政严明,人到于今称之。而不尚苛刻,推本忠厚,非孔子
所谓刚者乎:奎博学清重,君子人也。抃所至善治,民思不忘,犹古遗爱。介敢言,
声动天下,斯古遗直也。夫听谏者,明君所难,以唐文皇犹弗终于魏徵,观四臣面
诤,鲠吭逆心,或不能堪,而仁宗容之无咈,诚盛德之主哉!屼世孝,淑问难进,
义问强敏,恕高行不陨家声,有足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