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村务公开条例
1. 村民代表会议怎么开
村民代表会议制度是村民自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村级事务要通过村民代表会议来讨论决定。但是,村民代表会议究竟该怎样开?应该议论哪些事项?议事的程序有哪些?这些问题在许多地方并没有明确的答案。四川省彭山县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彭山县村民代表会议制度》,对如何召开村民代表会议做出了具体规定,现将相关条文摘登如下,供各地参考。
第十一条村民代表会议由村民委员会召集和主持。一般每季度召开一次。特殊情况或有三分之一以上村民代表提议,可以临时决定召开。
第十二条村民代表会议根据村民会议授权,讨论决定下列事项:
讨论修改本村的村民自治章程草案,提请村民会议讨论决定;
(二)讨论决定本村的全年工农业生产计划及主要措施;
(三)讨论决定村民的承包经营方案,审查重要经济合同;
(四)审查全年财务收支预算和上年财务收支决算,审查村务、财务公开内容;
(五)讨论决定村集体经济项目的立项、承包方案及公益事业的建设承包方案;
(六)讨论决定乡镇统筹的收缴方法和本村享受误工补贴的人数及补贴标准。审查村提留、集资款的收缴、使用和义务劳动工的安排;
(七)讨论决定集体财物的管理和使用;
(八)审查人口出生计划指标的安排、落实;
(九)讨论决定村级建设规划和宅基地的使用方案;
(十)讨论确认“五保”对象,审查救灾救济款、物的发放;
(十一)审议通过村民委员会个别成员的辞职报告,并在下一次村民会议上通报;
(十二)听取和审议村民委员会年度工作报告,评议村民委员会成员的工作;
(十三)审查涉及村民利益的其他重大事项。
第十三条村民代表会议的议题由村民委员会提出,也可以由村民代表单独或联名提出。村民代表单独提出的议题须以书面形式报村民委员会同意后列入议题;三分之一以上村民代表联名提出的议题,必须列入会议议题。
第十四条村民代表会议的议事程序:
会前准备
1.村民委员会会同党支部共同研究会议议题,讨论提出解决议题的方案和保证措施。
2.提前2至3天,把召开会议的时间、地点、议题通知全体村民代表,以便村民代表有足够时间就会议议题征求所联系村民的意见。
3.做好会议文秘工作,包括草拟和印制工作报告、财务收支报告、表决的决定、会议文稿、会议的统计报表、会议记录簿等。4.布置会场。每次村民代表会应挂“××村第×届村民代表会议第×次会议”会标,设立主席台,安排好代表座位和小组讨论地点。
(二)会议议程
1.清点参加会议人数。村民代表会议应由三分之二以上的组成人员参加方能有效。
2.宣布开会。由主持人报告本次村民代表会议应到人数、实到人数、缺席人数,确认符合法定人数,宣布会议有效并报告列席人员名单。
3.报告上次会议决定的执行情况。由村民委员会负责人向参会代表汇报上次会议决定或决议执行情况,接受村民代表的监督和审查。
4.提出本次会议的议题。由会议主持人向村民代表报告本次会议的议题和初拟方案。
5.讨论和审议。对会议的议题、初拟方案,要分小组进行讨论。村民代表在村民代表会议上,可以自由地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讨论后由各小组综合、汇总代表的意见。
6.表决与通过。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对需要决定或决议的议题进行表决。村民代表会议表决一般采取两种方式:一种是对重要议题采用无记名投票的方式;二是一般性的议题采取举手表决的方式。村民代表会议的决定,应由村民代表会议组成人员的过半数通过后方可生效。
7.会议小结。由主持人对本次会议的情况进行总结,并部署、安排工作。
(三)会议记录
村民代表会议要指定专人记录,记录人要真实、客观、全面地记录会议的全过程。记录主要包括:1.会议的人数及组织情况。2.会议的议题和主要内容。3.会议讨论的主要意见。4.会议表决的情况和形成的决定、决议。村民代表会议结束后,村民委员会应对本次会议的资料(会议通知、工作报告、会议议题、会议讨论情况、表决结果和通过的决定、决议等)进行整理,并立卷存档,妥为保管,以备后查。
(四)村民代表会议做出决定或决议后,村民委员会必须尽快地以村务公开等多种形式,向广大村民公布和宣传。村民代表应及时主动地把会议的决定、决议传达到联系户。
第十五条村民代表会议的议事原则。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和决策问题,必须坚持以下原则:不得与党和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相违背;保证上级行政任务的完成;少数服从多数;局部服从全局;保守秘密。
第十六条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和决定的问题由村民委员会组织实施。村民委员会在执行村民代表会议决定时应明确责任,分工负责,保证决定、决议的有效实施。并将组织实施的情况在下一次村民代表会议上报告。执行中遇到的重大问题,由村民委员会及时提交村民代表会议决定。(完)
2. 我给村委会递交了村务申请书,村委会不公布怎么办
摘要 了解村务公开法律依据,依法提起村务公开申请
3. 广东省村务公开条例(2014修订)
第一条为了规范村务公开,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建设,保障村民对村务的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推进村民自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第二条村民委员会应当按照本条例规定的时间、形式、程序和标准,将涉及村民切身利益、本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事项以及村民普遍关心的其他事项予以公布,接受村民监督。第三条村务公开应当坚持依法、全面、真实、及时、规范的原则,实行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公开,保障村民的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第四条村民委员会主任是实施村务公开的主要责任人。第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一领导本行政区域内的村务公开工作。开展村务公开工作的经费补助资金应当纳入同级财政预算。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村务公开工作的组织、指导和协调。
监察、公安、司法行政、财政、国土资源、农业、林业、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住房城乡建设、审计、信访、卫生计生、税务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协同做好村务公开的相关工作。第六条乡、民族乡、镇人民政府负责指导村民委员会完善村务公开规章制度,督查村民委员会履行村务公开职责情况,指导村民委员会解决村务公开有关异议,对村民委员会成员、村务监督委员会成员进行村务公开业务培训,并加强对村民有关村务公开法律法规的宣传普及。第七条村务公开事项包括:
(一)本村制定的村民自治章程、议事规则、村规民约。
(二)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村民委员会讨论决定的事项及其实施情况:
1.村民委员会年度工作报告,本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审议和执行情况,村庄规划及其实施计划的实施情况;
2.村民委员会成员待遇补贴,本村其他村务管理人员的聘用、辞退和补贴情况;
3.本村兴办公益事业和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方案、建设承包方案及项目资金使用和工程建设情况。
(三)本村财务收支和债权债务,以及村民委员会涉及的诉讼、仲裁情况。
(四)本村集体资产、资金、资源处置及其经营管理情况:
1.集体经济项目的立项、招投标、合同订立、履行和变更情况以及村集体经济所得收益的使用情况;
2.本村集体所有土地、林地、草地、荒地、滩涂等的承包经营、征收征用、安置标准、征收面积和各项补偿费的补偿标准、收入、使用情况,返还留用地的位置、范围、面积、使用情况,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出让、出租、转让、转租、抵押)以及土地收益情况;
3.宅基地的分配情况。
(五)村民委员会成员、村务监督委员会成员、村民小组长、村民代表依法选举、推选、罢免、辞职和补选情况;村民委员会成员任期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民主评议情况。
(六)政府拨付和接受社会捐赠的救灾救助、补贴补助等资金、物资及其管理使用,以及本村的公共服务情况:
1.救灾救济、社会捐赠款物、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五保供养、残疾人保障、孤儿保障、优待抚恤、农村医疗救助等专项经费的数额以及分配、使用情况;
2.农业补贴、扶贫开发、危房改造等强农惠农富农补贴及扶持资金补贴情况;
3.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员领取养老待遇人员,享受政府资助参加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的特殊困难群体,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员以及享受医疗保险待遇人员,领取政府高龄津贴人员,纳入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范围对象人员以及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资金分配情况;
4.落实计划生育政策方案和殡葬政策情况;
5.为居住在本村的非户籍人员提供服务的情况以及本村劳动力培训、就业情况。
(七)村民委员会协助乡、民族乡、镇人民政府开展工作的情况。
(八)涉及本村村民利益,村民普遍关心的其他事项。第八条按照本条例第七条规定应当公开的事项,涉及工作目标执行情况的,应当每年公布一次;涉及财务、集体经济、政府专项资金情况事项应当每月公开;涉及村民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重大决策和村民普遍关心的事项,应当及时公开。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定期公开的村务,应当在每年度结束之日起十五日内、每月结束之日起十日内公布;及时公开的村务,应当在公开事项发生之日起五日内公布;遇到特殊情况无法按时公布的,应当及时作出说明。
4. 民法典规定村务公开条例有那些
5. 村务公开的发展历史
早在1985年,江苏、山东、河南等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搞得较好的个别农村就采用召开会议、张榜公布、印发手册等形式,公布村集体财务收入、宅基地划分和计划生育指标分配等情况。1988年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在全国试行后,福建、山西等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地方法规规定村民委员会在办理本村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的经费要按时公开,山西、陕西、四川、西藏、江苏等省、自治区还强调:村民委员会的财务实行公开。1990年12月,中共中央批转《全国村级组织建设工作座谈会纪要》的通知,要求各地增加村务公开的程序,接受村民对村民委员会工作的监督。1994年10月,中共中央下发了《关于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通知》,要求各地广泛开展依法建制、以制治村、民主管理活动,提出要抓好村务公开制度建设,凡是涉及全村群众利益的事情,特别是财务开支、宅基地审批、当年获准生育的妇女名单及各种罚款的处理等,都必须定期向村民张榜公布,接受村民监督。1997年4月,中纪委在天津市宝坻县召开七省、直辖市村务公开工作座谈会,推广宝坻经验。1997年8月,民政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建立健全村务公开制度,深化农村村民自治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民政部门提高认识,加大对村务公开工作的指导力度。
党的十五大以来,特别是1998年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在农村普遍实行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的通知》下发,以及新修订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用法律形式明确村务公开的一些重大原则和具体措施后,全国的村务公开工作更得到了有效的推进。1999年3月,中共中央颁布了《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要求农村基层党组织加强对村务公开的领导。不久,中组部在安徽省合肥召开了全国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经验交流会,总结交流了各地开展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的经验。与此同时,监察部、农业部、财政部也就农村财务公开和财务管理问题提出了要求。各级党委政府把推行村务公开工作列为自己的重要的议事日程,下文件、发通知,制定政策,全国绝大数的村设立了村务公开栏,建立健全村务公开制度,村务公开工作迅速发展起来。
党的十六大提出在加快小康建设的新时期要进一步健全基层自治组织和民主管理制度,完善公开办事制度。为此,2003年初成立了全国村务公开协调小组,统一协调指挥全国的村务公开工作,并于9月召开了全国村务公开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中央领导作了重要指示。2004年6月22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在全国公开发表了《关于健全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的意见》(中办发[2004]17号),紧密结合农村改革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进一步阐明了做好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明确提出了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健全和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的具体政策要求。这对于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加强村务公开工作的领导,分析研究村务公开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理顺各方关系,推动村务公开工作向法制化、程序化、规范化迈进必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6. 广东省村务公开条例
第一条为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建设,保障村民对村务的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推进村民自治,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及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第二条本省行政区域内的村民委员会应当依照本条例的规定实行村务公开制度,并监督本村各村民小组参照本条例实行村(组)务公开。
本条例所称村务公开是指村民委员会按照规定的时间、形式和程序,将村民普遍关心的、涉及村民切身利益的村务重大事项予以公布,并接受村民监督的民主管理制度。第三条乡、民族乡、镇(以下简称乡级)人民政府和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民政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指导、监督本行政区域村务公开工作,农业、监察、人事等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能分工予以配合。第四条村务公开的主要内容:
(一)本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村民委员会年度工作计划及执行情况;
(二)年度财务计划及各项收入、支出和债权债务情况;
(三)集体资产及其经营管理情况,包括土地、物业等生产资料的经营情况和集体企业承包经营方案、投标结果、承包费收缴、合同履行情况;
(四)村集体经济收益及其使用情况;
(五)兴办村集体经济项目和公益事业的经费筹集以及招标投标、建设承包方案及实施情况;
(六)征用集体所有土地各项补偿费的收入和使用情况;
(七)救灾救济、扶贫助残、拥军优属、社会捐赠等项款物的接收、发放、使用情况;
(八)人民政府下拨的补助经费、专项经费的收支情况;
(九)农民负担各种费用情况;
(十)村合作医疗费的收缴和开支情况;
(十一)村干部工资、奖金、补贴及其他福利,公务活动方面的开支情况;
(十二)当年宅基地的申报、批准和使用情况;
(十三)安排计划生育指标、落实计划生育节育措施和计划外生育费的收缴、管理、使用情况;
(十四)协助乡级人民政府开展工作情况;
(十五)十分之一以上村民或者是三分之一以上村民代表要求公开的其他事项。第五条村务至少每半年全面公开一次,涉及财务的事项应当每月公开一次,具体公开时间由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决定;应当及时公开的事项随时公开。第六条村民委员会应当在方便村民查看的地方设立固定的公开栏公布村务,必要时召开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予以公布。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同时利用广播电视、电子触摸荧屏等形式公布。第七条村民委员会应当按照本条例规定的时间和内容,及时、全面、如实编制村务公开内容的草案,并经村务公开监督小组逐项审核签章后方可公布。第八条村务公开后,村民委员会应当利用会议、村民议政日、专题座谈、意见箱、电话等形式征求村民意见。对村民提出的询问和意见,村民委员会能够当场答复的,要当场给予答复;不能够当场答复的,应当于15日内作出答复。半数以上的村民对村务公开的事项不同意的,应当依法予以纠正,并重新公布。第九条村民委员会应当建立村务公开档案。村务公开档案资料应当真实、完整、规范,保存期限与村财务账簿相同。第十条村设立由三至七人组成的村务公开监督小组,其成员由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推选产生。村务公开监督小组的任期与村民委员会的任期相同。村民委员会成员及其近亲属不得担任村务公开监督小组成员。第十一条村务公开监督小组对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负责。其职责是:监督村务公开制度的执行;审查村务公开的各项内容;征求并反映村民对村务公开的意见和建议;督促村民委员会对村民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及时进行整改并作出答复。
村务公开监督小组依法履行监督职责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阻碍、威胁或者打击报复。第十二条对村务不公开或者公开不及时、弄虚作假等行为,村民有权向乡级人民政府或者县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主管部门反映、举报,有关主管部门应当负责调查核实并作出答复。第十三条乡级人民政府或者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主管部门对村务不公开或者公开不及时的村民委员会,可以责令其限期公开;对弄虚作假、欺瞒村民的,给予有关责任人员批评教育,并责令其改正;对拒不改正或者情节严重以及有打击报复行为的,可以建议村民会议对村民委员会有关责任人员依法予以罢免;对村务公开中发现有挥霍、侵占、挪用、贪污集体财物及其他违法行为的,应当及时处理,对其中构成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7. 村务公开 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
第256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已经1998年
12月24日国务院第12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发布,自1999
年1月1日起施行。
总理 朱镕基
1998年12月27日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以下
简称《土地管理法》),制定本条例。
第二章 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
第二条 下列土地属于全民所有即国家所有:
(一)城市市区的土地;
(二)农村和城市郊区中已经依法没收、征收、征购
为国有的土地;
(三)国家依法征用的土地;
(四)依法不属于集体所有的林地、草地、荒地、滩
涂及其他土地;
(五)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全部成员转为城镇居民的,
原属于其成员集体所有的土地;
(六)因国家组织移民、自然灾害等原因,农民成建
制地集体迁移后不再使用的原属于迁移农民集体所有的土
地。
第三条 国家依法实行土地登记发证制度。依法登记
的土地所有权和土地使用权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
不得侵犯。
土地登记内容和土地权属证书式样由国务院土地行政
主管部门统一规定。
土地登记资料可以公开查询。
确认林地、草原的所有权或者使用权,确认水面、滩
涂的养殖使用权,分别依照《森林法》、《草原法》和《
渔业法》的有关规定办理。
第四条 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由土地所有者向土地
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土地登记申
请,由县级人民政府登记造册,核发集体土地所有权证书
,确认所有权。
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依法用于非农业建设的,由土地
使用者向土地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提
出土地登记申请,由县级人民政府登记造册,核发集体土
地使用权证书,确认建设用地使用权。
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可以对市辖区内农民集体所有的土
地实行统一登记。
第五条 单位和个人依法使用的国有土地,由土地使
用者向土地所在地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
提出土地登记申请,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登记造册,核发
国有土地使用权证书,确认使用权。其中,中央国家机关
使用的国有土地的登记发证,由国务院土地行政主管部门
负责,具体登记发证办法由国务院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会同
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等有关部门制定。
未确定使用权的国有土地,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登记
造册,负责保护管理。
第六条 依法改变土地所有权、使用权的,因依法转
让地上建筑物、构筑物等附着物导致土地使用权转移的,
必须向土地所在地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
提出土地变更登记申请,由原土地登记机关依法进行土地
所有权、使用权变更登记。土地所有权、使用权的变更,
自变更登记之日起生效。
依法改变土地用途的,必须持批准文件,向土地所在
地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土地变更登
记申请,由原土地登记机关依法进行变更登记。
第七条 依照《土地管理法》的有关规定,收回用地
单位的土地使用权的,由原土地登记机关注销土地登记。
土地使用权有偿使用合同约定的使用期限届满,土地
使用者未申请续期或者虽申请续期未获批准的,由原土地
登记机关注销土地登记。
第三章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第八条 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由国务院土地行政
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编制,报国务院批准。
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由省、自
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组织本级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
有关部门编制,报国务院批准。
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人口在100万以上的
城市以及国务院指定的城市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由各该
市人民政府组织本级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编
制,经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审查同意后,报国务院批准。
本条第一款、第二款、第三款规定以外的土地利用总
体规划,由有关人民政府组织本级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和其
他有关部门编制,逐级上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
批准;其中,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由乡(镇)人
民政府编制,逐级上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或者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授权的设区的市、自治州人
民政府批准。
第九条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规划期限一般为15年。
第十条 依照《土地管理法》规定,土地利用总体规
划应当将土地划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
县级和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当根据需要,划
定基本农田保护区、土地开垦区、建设用地区和禁止开垦
区等;其中,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还应当根据土地
使用条件,确定每一块土地的用途。
土地分类和划定土地利用区的具体办法,由国务院土
地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
第十一条 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经依法批准后
,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在本行政区域内予以公告。
公告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规划目标;
(二)规划期限;
(三)规划范围;
(四)地块用途;
(五)批准机关和批准日期。
第十二条 依照《土地管理法》第二十六条第二款、
第三款规定修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由原编制机关根据
国务院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批准文件修改
。修改后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当报原批准机关批准。
上一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改后,涉及修改下一级土
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由上一级人民政府通知下一级人民政
府作出相应修改,并报原批准机关备案。
第十三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土地利用年度计划
管理,实行建设用地总量控制。土地利用年度计划一经批
准下达,必须严格执行。
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农用地转用计划指标;
(二)耕地保有量计划指标;
(三)土地开发整理计划指标。
第十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应当
会同同级有关部门进行土地调查。
土地调查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土地权属;
(二)土地利用现状;
(三)土地条件。
地方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结果,经本级人民政府审核,
报上一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应当向社会公布;全国土地利
用现状调查结果,报国务院批准后,应当向社会公布。土
地调查规程,由国务院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
部门制定。
第十五条 国务院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
部门制定土地等级评定标准。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同级有
关部门根据土地等级评定标准,对土地等级进行评定。地
方土地等级评定结果,经本级人民政府审核,报上一级人
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后,应当向社会公布。
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土地等级每6年调整1
次。
第四章 耕地保护
第十六条 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和村庄、
集镇建设用地范围内,为实施城市规划和村庄、集镇规划
占用耕地,以及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建设用地
范围外的能源、交通、水利、矿山、军事设施等建设项目
占用耕地的,分别由市、县人民政府、农村集体经济组织
和建设单位依照《土地管理法》第三十一条的规定负责开
垦耕地;没有条件开垦或者开垦的耕地不符合要求的,应
当按照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规定缴纳耕地开垦费。
第十七条 禁止单位和个人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
的禁止开垦区内从事土地开发活动。
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土地开垦区内,开发未确
定土地使用权的国有荒山、荒地、荒滩从事种植业、林业
、畜牧业、渔业生产的,应当向土地所在地的县级以上人
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报有批准权的人民政
府批准。
一次性开发未确定土地使用权的国有荒山、荒地、荒
滩600公顷以下的,按照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定的权限,
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批准;开发600公顷以上的,报国
务院批准。
开发未确定土地使用权的国有荒山、荒地、荒滩从事
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或者渔业生产的,经县级以上人民
政府依法批准,可以确定给开发单位或者个人长期使用,
使用期限最长不得超过50年。
第十八条 县、乡(镇)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土地利用
总体规划,组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制定土地整理方案,并
组织实施。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按照土地利用总体
规划推进土地整理。土地整理新增耕地面积的百分之六十
可以用作折抵建设占用耕地的补偿指标。
土地整理所需费用,按照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由农
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土地使用者共同承担。
第五章 建设用地
第十九条 建设占用土地,涉及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
的,应当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年度计划中确
定的农用地转用指标;城市和村庄、集镇建设占用土地,
涉及农用地转用的,还应当符合城市规划和村庄、集镇规
划。不符合规定的,不得批准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
第二十条 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建设用地
范围内,为实施城市规划占用土地的,按照下列规定办理
:
(一)市、县人民政府按照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拟订农
用地转用方案、补充耕地方案、征用土地方案,分批次逐
级上报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
(二)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对农用
地转用方案、补充耕地方案、征用土地方案进行审查,提
出审查意见,报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批准;其中,补充耕
地方案由批准农用地转用方案的人民政府在批准农用地转
用方案时一并批准。
(三)农用地转用方案、补充耕地方案、征用土地方
案经批准后,由市、县人民政府组织实施,按具体建设项
目分别供地。
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村庄、集镇建设用地范围
内,为实施村庄、集镇规划占用土地的,由市、县人民政
府拟订农用地转用方案、补充耕地方案,依照前款规定的
程序办理。
第二十一条 具体建设项目需要使用土地的,建设单
位应当根据建设项目的总体设计一次申请,办理建设用地
审批手续;分期建设的项目,可以根据可行性研究报告确
定的方案分期申请建设用地,分期办理建设用地有关审批
手续。
第二十二条 具体建设项目需要占用土地利用总体规
划确定的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内的国有建设用地的,按照下
列规定办理:
(一)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论证时,由土地行政主管
部门对建设项目用地有关事项进行审查,提出建设项目用
地预审报告;可行性研究报告报批时,必须附具土地行政
主管部门出具的建设项目用地预审报告。
(二)建设单位持建设项目的有关批准文件,向市、
县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建设用地申请,由市、
县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审查,拟订供地方案,报市
、县人民政府批准;需要上级人民政府批准的,应当报上
级人民政府批准。
(三)供地方案经批准后,由市、县人民政府向建设
单位颁发建设用地批准书。有偿使用国有土地的,由市、
县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与土地使用者签订国有土地
有偿使用合同;划拨使用国有土地的,由市、县人民政府
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向土地使用者核发国有土地划拨决定书
。
(四)土地使用者应当依法申请土地登记。
通过招标、拍卖方式提供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的,由
市、县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拟订方案
,报市、县人民政府批准后,由市、县人民政府土地行政
主管部门组织实施,并与土地使用者签订土地有偿使用合
同。土地使用者应当依法申请土地登记。
第二十三条 具体建设项目需要使用土地的,必须依
法申请使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内
的国有建设用地。能源、交通、水利、矿山、军事设施等
建设项目确需使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建设用地
范围外的土地,涉及农用地的,按照下列规定办理:
(一)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论证时,由土地行政主管
部门对建设项目用地有关事项进行审查,提出建设项目用
地预审报告;可行性研究报告报批时,必须附具土地行政
主管部门出具的建设项目用地预审报告。
(二)建设单位持建设项目的有关批准文件,向市、
县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建设用地申请,由市、
县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审查,拟订农用地转用方案
、补充耕地方案、征用土地方案和供地方案(涉及国有农
用地的,不拟订征用土地方案),经市、县人民政府审核
同意后,逐级上报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批准;其中,补充
耕地方案由批准农用地转用方案的人民政府在批准农用地
转用方案时一并批准;供地方案由批准征用土地的人民政
府在批准征用土地方案时一并批准(涉及国有农用地的,
供地方案由批准农用地转用的人民政府在批准农用地转用
方案时一并批准)。
(三)农用地转用方案、补充耕地方案、征用土地方
案和供地方案经批准后,由市、县人民政府组织实施,向
建设单位颁发建设用地批准书。有偿使用国有土地的,由
市、县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与土地使用者签订国有
土地有偿使用合同;划拨使用国有土地的,由市、县人民
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向土地使用者核发国有土地划拨决
定书。
(四)土地使用者应当依法申请土地登记。
建设项目确需使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建设
用地范围外的土地,涉及农民集体所有的未利用地的,只
报批征用土地方案和供地方案。
第二十四条 具体建设项目需要占用土地利用总体规
划确定的国有未利用地的,按照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规
定办理;但是,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军事设施和跨省、自
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域的建设项目以及国务院规定的其他
建设项目用地,应当报国务院批准。
第二十五条 征用土地方案经依法批准后,由被征用
土地所在地的市、县人民政府组织实施,并将批准征地机
关、批准文号、征用土地的用途、范围、面积以及征地补
偿标准、农业人员安置办法和办理征地补偿的期限等,在
被征用土地所在地的乡(镇)、村予以公告。
被征用土地的所有权人、使用权人应当在公告规定的
期限内,持土地权属证书到公告指定的人民政府土地行政
主管部门办理征地补偿登记。
市、县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根据经批准的征用
土地方案,会同有关部门拟订征地补偿、安置方案,在被
征用土地所在地的乡(镇)、村予以公告,听取被征用土
地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的意见。征地补偿、安置方
案报市、县人民政府批准后,由市、县人民政府土地行政
主管部门组织实施。对补偿标准有争议的,由县级以上地
方人民政府协调;协调不成的,由批准征用土地的人民政
府裁决。征地补偿、安置争议不影响征用土地方案的实施
。
征用土地的各项费用应当自征地补偿、安置方案批准
之日起3个月内全额支付。
第二十六条 土地补偿费归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
地上附着物及青苗补偿费归地上附着物及青苗的所有者所
有。
征用土地的安置补助费必须专款专用,不得挪作他用
。需要安置的人员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安置的,安置补助
费支付给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管理和
使用;由其他单位安置的,安置补助费支付给安置单位;
不需要统一安置的,安置补助费发放给被安置人员个人或
者征得被安置人员同意后用于支付被安置人员的保险费用
。
市、县和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安置补助费使
用情况的监督。
第二十七条 抢险救灾等急需使用土地的,可以先行
使用土地。其中,属于临时用地的,灾后应当恢复原状并
交还原土地使用者使用,不再办理用地审批手续;属于永
久性建设用地的,建设单位应当在灾情结束后6个月内申请
补办建设用地审批手续。
第二十八条 建设项目施工和地质勘查需要临时占用
耕地的,土地使用者应当自临时用地期满之日起1年内恢复
种植条件。
第二十九条 国有土地有偿使用的方式包括:
(一)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
(二)国有土地租赁;
(三)国有土地使用权作价出资或者入股。
第三十条 《土地管理法》第五十五条规定的新增建
设用地的土地有偿使用费,是指国家在新增建设用地中应
取得的平均土地纯收益。
第六章 监督检查
第三十一条 土地管理监督检查人员应当经过培训,
经考核合格后,方可从事土地管理监督检查工作。
第三十二条 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履行监督检查职责,
除采取《土地管理法》第六十七条规定的措施外,还可以
采取下列措施:
(一)询问违法案件的当事人、嫌疑人和证人;
(二)进入被检查单位或者个人非法占用的土地现场
进行拍照、摄像;
(三)责令当事人停止正在进行的土地违法行为;
(四)对涉嫌土地违法的单位或者个人,停止办理有
关土地审批、登记手续;
(五)责令违法嫌疑人在调查期间不得变卖、转移与
案件有关的财物。
第三十三条 依照《土地管理法》第七十二条规定给
予行政处分的,由责令作出行政处罚决定或者直接给予行
政处罚决定的上级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作出。对于
警告、记过、记大过的行政处分决定,上级土地行政主管
部门可以直接作出;对于降级、撤职、开除的行政处分决
定,上级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国家有关人事管理权
限和处理程序的规定,向有关机关提出行政处分建议,由
有关机关依法处理。
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四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七条的规定,在土地利
用总体规划确定的禁止开垦区内进行开垦的,由县级以上
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
,依照《土地管理法》第七十六条的规定处罚。
第三十五条 在临时使用的土地上修建永久性建筑物
、构筑物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责令
限期拆除;逾期不拆除的,由作出处罚决定的机关依法申
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三十六条 对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制定前已建的不
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用途的建筑物、构筑物重建
、扩建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
期拆除;逾期不拆除的,由作出处罚决定的机关依法申请
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三十七条 阻碍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的工作人员依法
执行职务的,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或者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八条 依照《土地管理法》第七十三条的规定
处以罚款的,罚款额为非法所得的百分之五十以下。
第三十九条 依照《土地管理法》第八十一条的规定
处以罚款的,罚款额为非法所得的百分之五以上百分之二
十以下。
第四十条 依照《土地管理法》第七十四条的规定处
以罚款的,罚款额为耕地开垦费的2倍以下。
第四十一条 依照《土地管理法》第七十五条的规定
处以罚款的,罚款额为土地复垦费的2倍以下。
第四十二条 依照《土地管理法》第七十六条的规定
处以罚款的,罚款额为非法占用土地每平方米30元以下。
第四十三条 依照《土地管理法》第八十条的规定处
以罚款的,罚款额为非法占用土地每平方米10元以上30元
以下。
第四十四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八条的规定,逾期不
恢复种植条件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
责令限期改正,可以处耕地复垦费2倍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五条 违反土地管理法律、法规规定,阻挠国
家建设征用土地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
门责令交出土地;拒不交出土地的,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
行。
第八章 附 则
第四十六条 本条例自1999年1月1日起施行。1991年
1月4日国务院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
例》同时废止。
8. 什么是村务公开要求:条例清晰、思路明确
一、村务公开内容:主要有:1、财务收支情况;2、农民负担情况;3、计划生育管理情况;4、优抚和救灾救济款物发放情况;5、使用土地和宅基地审批情况;6、集体土地、集体经济项目承包和经营情况;7、电费、水费收缴使用情况;8、征兵、招生和乡镇或村办、中小学收费情况;9、上级党委、政府的有关政策、规定情况;10、村干部工作目标公开;11、重大决策公开。结合自身特点的其它应公开的村务情况。
二、村务公开的程序及时间:1、公开前提交村民代表会议审议并通过;2、公开后认真听取村民意见。给予及时答复和改进;3、一般村务定期公开,最长不超过三个月;4、时限较长事项(如修路、建校等),每完成一个阶段公布进展情况。
三、根据中办发[2004]17号文件的规定和要求,村务公开民主管理要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要实行十项制度十种纪录簿,建立起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的全套档案卷宗,十项制度是:村务公开制度、民主决策制度、村级财务管理制度、民主评议村干部制度、村务公开听证制度、村民代表联系户制度、村“两委”联席会议制度、村民会议制度、村民代表会议制度、村委会换届后交接制度。十种纪录簿是:村委会会议纪录簿、村民会议纪录簿、村民代表会议纪录簿、村“两委”联席会议纪录簿、村务民主决策纪录簿、村务公开纪录簿、村务民主听证会纪录簿、人民调解纪录簿、村干部值班纪录簿、民主评议村干部纪录簿。抓好“两会”“两组”建设,加强四个监督。“两会”建设即村民会议每年至少召开一次,村民代表会议至少每季度召开一次。“两组”建设即健全村务公开监督小组和村民民主理财小组。“四个监督”即村务管理监督、村财审计监督、村干部廉政监督、村民与社会监督。村务管理监督主要通过村务公开监督小组和村务民主听证会进行;村财审计监督主要由村民民主理财小组定期清理村务、上级财务经管、审计部门进行;村干部廉洁监督主要是通过民政评议村干部和建立廉洁自律制度进行;村民和社会监督主要通过村民和村民代表、新闻媒体和社会舆论等渠道进行。
9. 村务公开多久公开一次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村务公开工作,保障村民依法行使对村务进行民主监督的权利,完善村民自治制度,促进民主管理,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等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农村村务公开工作。
第三条 村务公开应当坚持全面、真实、及时、规范的原则,实行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公开。
第四条 中国 共产党在农村的基层组织发挥领导核心作用,领导和支持村民委员会、村务监督委员会依法做好村务公开工作。
村民委员会应当依照法定内容、程序、时间、形式实施村务公开。村民委员会主任是实施村务公开的第一责任人。
村应当建立村务监督委员会,依法对村务公开、民主理财等情况进行监督。
第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一领导本行政区域内的村务公开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村务公开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监督。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村务公开工作中财务公开的指导监督工作。
司法行政、财政、国土资源、住房城乡建设、林业、卫生、环境保护等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做好村务公开工作。
第六条 乡镇人民政府具体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村务公开工作的组织和指导,承担下列工作:
(一)帮助完善村务公开规章制度;
(二)对村民委员会成员、村务监督委员会成员进行业务培训;
(三)接受村民对村务公开有关事项的申诉,调查和协调处理村民委员会和村民有关村务公开的争议;
(四)对村民委员会履行村务公开职责情况进行定期检查。
第二章 村务公开的内容
第七条 村民委员会应当公布下列事项:
(一)本村的村民自治章程、议事规则、村规民约;
(二)依法由村民会议或者授权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的事项及其实施情况;
(三)本村经济、建设发展规划实施和财务收支情况,集体财产的保值、增值以及处置情况;
(四)政府拨付和接受社会捐赠的救灾救助、补贴补助等资金、物资的管理使用情况;
(五)支农资金使用、农业补贴资金发放、危房改造等惠农政策落实情况;
(六)土地征收、征用及其补偿的收入、分配、使用情况,土地承包、租赁、流转等情况;
(七)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残疾人保障、困境儿童保障,以及农村留守儿童、妇女和老年人关爱服务,优抚对象优待抚恤等情况;
(八)村公益事业和筹资筹劳方案的实施情况;
(九)村务民主协商的实施过程和成果采纳、落实、反馈等情况;
(十)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事项。
第八条 除本条例第七条规定的事项外,经十分之一以上村民或者五分之一以上村民代表联名要求公开的其他事项,也应当纳入村务公开的内容。
第九条 村民委员会应当随着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不断拓展和丰富村务公开的内容,切实保障村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第十条 村民委员会应当建立村务公开档案,确保档案资料真实、完整,档案的保管期限、查阅利用等按照村级档案管理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章 村务公开的程序
第十一条 村务公开应当按照下列程序进行:
(一)村民委员会依法提出村务公开的具体方案;
(二)村务监督委员会对具体方案进行审查并提出意见;
(三)村党组织和村民委员会召开联席会议,讨论确定公开方案;
(四)村民委员会对公开方案确定的内容按照规定的形式和时间予以公布。
第十二条 本条例第七条规定的事项中, 一般事项至少每季度公布一次;财务收支情况应当逐项逐笔每月公布一次;涉及村民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应当随时公布。
第十三条 村民委员会应当在便于村民观看的场所设立固定的村务公开栏。村务公开栏的内容应当至少保留五日;保留少于五日的,应当重新公布。
具备条件的村可以通过会议、广播、电视、网络以及书面等形式公开村务。
村民委员会管辖多个自然村的,应当通过适当方式分别在各自然村公开村务。
第四章 村务公开的监督
第十四条 村务监督委员会由主任、副主任和委员共三人或者五人组成,其成员由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从村民中推选产生。
村民委员会成员及其近亲属、村财会人员、村文书、村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不得担任村务监督委员会成员。
第十五条 村务监督委员会接受乡镇人民政府指导,向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负责,其成员可以列席村民委员会会议。
第十六条 村务监督委员会对村民委员会提出的村务公开具体方案有异议的,应当自村民委员会提出具体方案之日起五日内提出。村民委员会应当自收到异议之日起五日内给予答复;对确有问题的具体方案,应当及时纠正。
村民对村民委员会公布的村务公开方案有异议的,可以自方案公布之日起五日内通过村务监督委员会向村民委员会提出,也可以直接向村民委员会提出。村民委员会应当自收到异议之日起五日内给予答复。
第十七条 村务监督委员会和村民对村民委员会的答复不满意的,可以向乡镇人民政府或者县(市、区)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反映,由有关人民政府或者主管部门依法处理。
第十八条 县(市、区)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应当制定村务公开目录,指导、规范本行政区域村务公开的时间、内容和程序。
第五章 保障措施
第十九条 村民委员会应当将村务公开纳入村民委员会成员岗位目标责任制和履行职责评议内容。
第二十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为有关部门开展村务公开工作提供必要的经费保障。
第二十一条 村务监督委员会依法履行监督职责,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干扰、阻碍或者打击报复。
村务监督委员会成员不履行监督职责的,由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罢免其成员职务。
第二十二条 村民委员会及其成员在村务公开工作中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乡镇人民政府予以批评教育并责令限期改正;情节严重的,由村民会议依法罢免负有责任的村民委员会成员的职务:
(一)不按规定的内容、程序、时间和形式公开村务的;
(二)弄虚作假、侵犯村民利益的;
(三)干扰或者阻碍对村务公开进行监督的;
(四)打击报复村务监督委员会成员和对村务公开提出异议的村民的;
(五)违反村务公开规定的其他行为。
第二十三条 在村务公开中发现有挥霍、挪用、侵占、贪污公共财物等违法行为的,由乡镇人民政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或者监察机关依法调查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 附则
第二十四条 街道办事处所辖区域内和经济开发区等功能区内的村民委员会,或者撤销村民委员会设立的居民委员会,其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未完成的,应当执行本条例。
第二十五条 本条例自2006年6月1日起施行。
10. 广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办法的第五章 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
第三十一条
村民委员会应当发扬民主,依法办事,实行少数服从多数的民主决策机制和公开透明的工作原则,建立健全各项工作制度。涉及村和村民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村民委员会应当提交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讨论作出决定。第三十二条
村民委员会实行村务公开制度。村民委员会应当通过设立规范的村务公开栏、村务公开电子信息平台等形式及时公布以下事项,接受村民监督:(一)本办法第二十四条、第二十七条规定的由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的事项及其实施情况;(二)落实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情况; (三)救灾救济救助款物、优抚安置款物及国家各种补贴经费的管理使用情况;(四)组织社会捐赠和接受社会捐赠款物的管理使用情况;(五)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收支情况、参加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的医药费用报销情况;(六)村民委员会协助人民政府开展工作的情况;(七)本村财务收支和债权债务情况;(八)涉及本村村民利益,村民要求公开的其他事项。工作目标执行情况应当每年公布一次,一般事项至少每季度公布一次,涉及财务的事项应当每月公布一次,涉及村民利益的重大事项随时公开。村民小组应当参照上述规定,对涉及的事项进行公开。第三十三条
村民委员会应当保证村务公开事项全面、准确、真实,并接受村民查询。村民委员会不及时公开应当公布的事项或者公布的事项不真实的,村民有权向镇(乡)人民政府或者县级有关主管部门反映,有关人民政府或者主管部门应当负责调查核实,责令依法公布;经查证确有违法行为的,有关人员应当依法承担责任。第三十四条
村应当成立村务监督委员会,负责村民民主理财,监督村务公开等制度的落实。村务监督委员会向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负责,其成员可以列席村民委员会会议。村务监督委员会一般由主任、委员共三至五人组成,其成员由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在有选举权的村民中推选产生,其中应当有具备财会、管理知识的人员。村民委员会成员及其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孙子女、外孙子女不得担任村务监督委员会成员。村务监督委员会成员与村民委员会成员任职的具体条件相同,村务监督委员会与村民委员会任期相同。新一届村民委员会产生后,应当及时推选产生新一届村务监督委员会。第三十五条
村务监督委员会成员的罢免、辞职、职务终止以及补选,参照《广东省村民委员会选举办法》的有关规定执行。第三十六条
村务监督委员会会议每季度至少召开一次,采取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议定事项。村务监督委员会履行下列职责:(一)监督村级事务民主决策;(二)监督村民委员会成员行使职权;(三)对村民委员会在村务公开方面的事项、内容、时间、程序、形式进行民主监督;(四)参与审查本村集体的财务计划和各项财务管理制度,对本村集体财务活动进行民主监督;(五)审核财务、账目;(六)受村民委托,对村民质疑的本村集体的财务账目进行查阅、审核,并要求有关当事人对财务问题作出解释;(七)向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报告村务公开和民主理财情况;(八)收集、听取村民对村务公开和民主理财的意见和建议。第三十七条
村民委员会成员由村民或者村集体承担误工补贴的其他村务管理、服务人员,应当接受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对其履行职责情况的民主评议。民主评议每年年终进行一次,由村务监督委员会主持。村民委员会成员连续两次被评议不称职的,其职务自行终止。镇(乡)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民主评议工作的组织、指导和监督。第三十八条
村民委员会成员、村民小组长实行任期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村民委员会成员的任期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由不设区的市、市辖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农业部门、财政部门或者镇(乡)人民政府负责组织,也可以委托社会中介机构进行审计。审计结果应当公布,其中因被罢免或者辞职进行经济责任审计的,审计结果应当在被罢免或者辞职正式生效之日起三十日内公布;因任期届满进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的,审计结果应当在下一届村民委员会选举之前公布。村民小组长被提出罢免或者村民小组长提出辞职的,村民委员会应当在自受理之日起三十日内组织对其经济责任进行审计,并公布审计结果。经济总量大的地方或者有条件的地方,按照本条第二款的规定对村民小组长实行任 期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第三十九条
村民委员会应当建立印章使用的审批、登记、备案、移交制度。印章应当由专人保管,保管人由村民委员会提名,并经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后确定。印章使用审批和印章保管应当分开,使用印章应当做好记录。涉及贷款、承包、对外签订合同等重大问题需要使用印章时,村民委员会应当及时召开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经讨论同意并经村民委员会主任签字后方可使用。对违反印章使用管理规定的,视情节轻重给予批评教育,违反法律的,依法追究法律责任。村民委员会的印章,由镇(乡)人民政府负责制发,并报不设区的市、市辖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公安部门备案。换届选举工作结束后,上一届村民委员会应当在十日内向本届村民委员会移交印章。拒不移交村民委员会印章的,由制发机关负责追缴,并追究责任。第四十条
建立和完善村务档案管理制度。村务档案内容包括:(一)选举文件资料和选举情况记录;(二)村民委员会及其下属委员会成员、村务监督委员会成员、村民代表、村民小组长和其他村组织成员名单;(三)各种会议记录和文件;(四)本村资金、资产、资源的经营、管理、收益、分配、使用、增值情况和企业、经济组织情况;(五)土地发包方案和承包合同;(六)经济合同;(七)集体财务账目,集体资产登记文件;(八)基本建设资料;(九)宅基地使用方案;(十)各项经费、款项收支情况;(十一)协助政府开展工作的情况;(十二)发展公益事业,办理公益事项情况;(十三)各类社会组织、驻村单位情况;(十四)村务公开资料;(十五)村民委员会成员、村民小组长任期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报告; (十六)计划生育情况资料;(十七)需要保存的其他村务资料。村务档案管理应当遵照法律、法规有关规定执行,并做到真实、准确、完整、规范。第四十一条
村民委员会或者村民委员会成员作出的决定侵害村民合法权益的,受侵害的村民可以向镇(乡)人民政府或者县级有关主管部门申诉,镇(乡)人民政府或者县级有关主管部门应当进行调查并作出处理;也可以申请人民法院予以撤销,责任人依法承担法律责任。村民委员会不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履行法定义务的,由镇(乡)人民政府责令改正。镇(乡)人民政府干预依法属于村民自治范围事项的,由上一级人民政府责令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