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规百科 » 福建省水土保持条例

福建省水土保持条例

发布时间: 2022-06-29 22:06:06

A. 水土流失“两区”是指什么水土流失“两区”划分有什么意义

1、水土流失“两区”是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和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的简称,《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第十二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依据水土流失调查结果划定并公告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和重点治理区”;《福建省水土保持条例》第九条规定:“水土流失潜在危险较大,对防洪安全、水资源安全和生态安全有重大影响的区域应当划定为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生态环境恶化,水旱风沙灾害严重,崩塌、滑坡危险区和泥石流易发区等水土流失严重的区域应当划定为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
2、水土流失“两区”的划分,主要目的是为水土保持工作分类指导提供依据,即在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主要采取以预防保护和生态修复为主的对策,而在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主要采取实施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工程的对策,以避免水土保持工作的盲目性。

B. 水土保持

水土保持主要有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

(一)工程措施

工程措施包括谷坊、挡土墙、排水沟、梯田梯地等。①谷坊是在沟谷中构筑多道土石坝以拦截水分和泥沙。②挡土墙建在切坡或沟壁的下方,防止上方土石下移。③排水沟或称天沟,是在沟头和沟谷两坡的上方开挖水沟并硬化,拦截坡面水流,使沟头与沟坡免受流水直接冲刷后退。④在坡地上修建梯田梯地,避免顺坡耕种是十分有效的工程措施。由于梯田梯地的田地坡度很小,水流侵蚀作用也十分微弱,而陡坎经人为加固后具有很好的抗侵蚀能力,因此,水土保持功能最为显著。有关研究证明梯田梯地保水保土效率一般都在90%以上,耕地含水量一般可增加6%~12%,与顺坡耕地相比增产1倍以上。可见修建梯田梯地既有有效的生态效益也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图3-1)。

图3-1 云南元阳梯田

(作者摄于2013年5月)

(二)生物措施

植树种草能有效地拦截降水又能保护地表土壤免受降水及坡面水流的冲刷,是最好的水土保持生物措施。生物措施还包括退耕还林还草、封山育林等。在推行生物措施过程中必须注重与经济效益相结合以保护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关键是国家要提供退耕生态补偿,技术部门应注重引导群众筛选有经济效益的适种林果树木。①应树立起天然林生态效益远大于人工林的观念。天然林从乔木—灌木—草本—菌类—枯木—微生物—动物一应俱全,具有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而人工林仅有单一种类的乔木,生态系统十分脆弱,其生态效益与水土保持功能远不能代替天然林。如近20多年来广西大量种植速丰桉,总面积已超过2000万亩。由于桉树容易使土壤肥力迅速下降,失水板结,大面积桉林区水质变差等,2014年广西有关部门已通知各地停止种植速丰桉。实践还证明,从生态效益来讲,封山育林的植物恢复速度快于人工种植。因此,退耕还林势在必行。②筛选适种植物。根据当地气候、土壤特性选择适种植物,还要选择有经济价值的植物,更要防止外来植物入侵。如在石灰岩区不能种松树,应广种各种竹类、桑树等;开垦地选择豆科树种,既能提高地力又能为养殖大型牲畜提供木本饲料等。

(三)综合措施

坡地是一个完整的系统,水和重力因素为坡面物质下移的动力,因此,坡地开发利用有一系列的特点,如由于物质下移趋势,造成坡地表土容易流失,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等,不能用平原的方法来开发山地,必须采取工程和生物相结合的综合措施,大力推广小流域综合治理、立体农业、推广沼气技术和坡地农林复合系统等技术。

1.小流域综合治理

以河流上游各小流域为治理的单元,首先在源头坡地种树种草以涵养水分与固土;在沟头上方开排水沟,让坡面水流向沟谷两侧,避免直接冲刷沟头;在沟谷中多建谷坊以拦截泥沙;在沟壁下建挡土墙;在谷坡修建梯田梯地,有选择地种草种树等。

2.立体农业

原理是利用山地不同海拔的气候、土壤、植被等自然因素条件的差异及管理上的需要,在相应的海拔高度合理选种不同的农业生物,使之经济与生态效益达到最佳。如广西马山县弄拉屯做法是:山坡上部保留原生植物,中部发展经济林竹,下部种植耐钙果树,洼地种植玉米等粮食作物。弄拉模式既能以良好的植被覆盖率涵养水分,又能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成为喀斯特地区发展立体农业,保持良好生态环境的榜样。

3.推广沼气技术

沼气技术保障农业系统内部按照生态系统内在的有机联系进行物质良性循环,充分利用养殖业的排泄物和下脚青料发酵,提供生活能源和农田肥料,提高作物产量,有效地防止滥伐森林,达到保持水土目的;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村屯文明卫生环境。

4.坡地农林复合系统

原理是充分利用坡地原有林草植被,减少水土流失;选择用途广并有固氮能力的树种,逐步改良土壤,并提供部分林产品;间种农作物,提高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和持续生产力。具体做法是:坡地上每隔4~6m坡长沿等高线保留原生植物或种植一行树木作为篱笆带,带间种植农作物、经济作物或果树。当树木长至1m时进行剪枝,枝叶还地作为绿肥。树木的作用是把深层养分带到地表,固土、挡土自然形成梯地,篱笆带形成田埂。篱笆带间作为农地或果园,获取经济效益。尼日利亚试验证明,玉米与银合欢复合产量可增产 178%,玉米和豆科植物复合产量可增产51%。

坡地农林复合系统发展过程中也在不断改进。大致可分为4个阶段:

第一阶段:形成了土地、植物和动物之间相互关联的有机结合系统。以一个坡面为单元,从坡顶到坡脚,每带篱笆由两行不同品种的植物组成(或留下原有植物),这样即使一个品种受病虫害侵袭,亦不至于使整个篱笆带遭受破坏。每隔两个种植带种一带多年生经济作物(油茶、肉桂、八角、板栗、核桃、桑树等),另两个带种植季节性农作物。

第二阶段:引入饲养业,如林下养鸡或养羊。在篱笆形成后可采篱笆带的叶子作饲料,根据饲料量限定家畜头数,家畜粪便直接作为肥料还田,形成循环利用的生态农业。

第三阶段:在上述技术基础上,在约占60%坡地的上坡引种速生林造林,农田在下坡占40%,林下流失的养分汇集到农田,林下可以饲养家禽或家畜,同时提供农林牧产品。

第四阶段:引进了旅游业、林下种植业(如兰花、海芋等阴生植物)和养殖业,发展观光农业和狩猎场等,同时提供了农林牧产品和旅游产品。以旅游收入支持山地农林复合系统,实现全面可持续利用。

我国推广坡地农林复合技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关键是要根据当地自然条件筛选合适的篱笆树种和经济林种。

C. 福建省水土保持条例(2014)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预防和治理水土流失,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减轻水、旱、风沙灾害,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第二条在本省行政区域内开展水土保持工作,以及从事可能造成水土流失的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生产建设和其他活动,应当遵守本条例。第三条水土保持工作应当坚持谁开发谁保护、谁造成水土流失谁治理、谁影响水土保持功能谁补偿、谁承包治理谁受益的原则。第四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水土保持工作的统一领导,将水土保持工作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容,纳入生态文明建设考核体系,加强监督和考评,建立由政府主导、有关部门组成的水土保持工作协调机制,协调和督促有关部门做好水土保持工作。第五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水土保持工作;县级人民政府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设立的水土保持工作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水土保持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林业、农业、国土资源、交通运输、环境保护等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有关的水土流失预防和治理工作。

乡(镇)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水土流失防治工作,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和重点治理区的乡(镇)人民政府应当明确负责水土保持工作管理机构及人员。第六条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加强水土保持宣传和教育工作,将水土保持纳入公益性宣传和国民素质教育范围,普及水土保持科学知识,增强公众的水土保持意识。

每年的12月10日为全省水土保持宣传日。第七条鼓励和支持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社会团体开展水土保持人才培养、科学研究、试验示范、成果推广和技术服务。

加强水土保持科技对外交流,扩大与台湾地区水土保持科技交流与合作。第二章规划第八条省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每五年组织一次本行政区域水土流失调查,调查结果报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后,由省人民政府予以公告。第九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依据水土流失调查结果划定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和重点治理区。水土流失潜在危险较大,对防洪安全、水资源安全和生态安全有重大影响的区域应当划定为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生态环境恶化,水旱风沙灾害严重,崩塌、滑坡危险区和泥石流易发区等水土流失严重的区域应当划定为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划定的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和重点治理区应当向社会公告,并报上一级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备案。第十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根据生态文明建设总体要求、水土流失调查结果和城乡规划,在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和重点治理区划定的基础上,编制本行政区域水土保持规划,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第十一条跨设区的市行政区域的流域水土保持规划,由省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相关设区的市人民政府编制,报省人民政府批准;跨县(市、区)行政区域的流域水土保持规划,由设区的市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相关县(市、区)人民政府编制,报设区的市人民政府批准。第十二条经批准的水土保持规划,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实施。

水土保持规划一经批准,应当严格执行,不得擅自变更。确需变更的,应当按照规划编制程序报原批准机关批准。第十三条有关基础设施建设、矿产资源开发、城镇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土地开发整理、旅游开发、水利水电开发、经济开发区建设、地质灾害防治点等方面的规划,在实施过程中可能造成水土流失的,规划的组织编制机关应当在规划中提出水土流失预防和治理的对策和措施,并在规划报请审批前征求本级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的意见。第三章预防第十四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合理开发利用水土资源,加强自然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工作,按照水土保持规划,采取封育保护、自然修复等措施,组织单位和个人植树造林,扩大森林覆盖面积,提高森林质量,增加和保护植被;开发和节约农村能源,减少薪炭林的砍伐,预防和减轻水土流失。

D. 福建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福建省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的决定(2001)

一、增加一条,作为第四条:
“第四条划定基本农田应当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并与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相衔接。”二、删去第七条,增加一条作为第八条:
“第八条全省基本农田保护区面积应当不低于耕地总面积的百分之八十五。具体保护面积指标由省人民政府根据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耕地保有总量逐级分解下达至乡(镇)。”三、第八条修改为第九条:“下列耕地应当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区:
(一)经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或者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批准确定的粮、油、糖和其他需要保护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内的耕地;
(二)有良好的水利与水土保持设施的耕地,正在实施改造计划以及可以改造的中、低产田;
(三)蔬菜生产基地;
(四)农业科研、教学试验田和良种繁育基地。
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及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铁路、公路等交通沿线两侧,城市和村庄、集镇建设用地区周边连片的耕地,应当优先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区。”四、在第八条之后增加一条作为第十条:“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区的耕地面积未达到上级人民政府下达保护面积指标的,可根据实际情况将下列农用地划入补足:
(一)原来是耕地,农业结构调整改种经济作物,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期内可以还耕的园地;
(二)原来是耕地,农业结构调整改为养殖池,耕作层未被破坏,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期内可以还耕的土质养殖池;
(三)集中连片两公顷以上、水利设施条件及土地肥力较好的新开发耕地。
不具备耕作条件的土地不得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区。”五、第九条修改为第十一条:“基本农田保护区的划定程序为:
(一)县级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和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根据上级下达的基本农田面积指标,会同其他有关部门编制本行政区域内的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方案,经县级人民政府审定,报设区的市人民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
(二)乡(镇)人民政府根据县级人民政府下达的基本农田保护面积指标,按行政村划定保护面积,并绘制基本农田平面图和乡(镇)基本农田保护区分布图;
(三)乡(镇)基本农田保护区划定后,由县级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农业等行政主管部门审核、汇总,绘制县级基本农田保护区分布图;
(四)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将下列资料逐级上报省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和农业行政主管部门验收、确认:
1.县、乡两级基本农田保护区面积汇总表;
2.乡(镇)基本农田保护区基本情况登记表;
3.乡(镇)基本农田保护区分布图和县级基本农田保护区分布图。”六、删去第十条至第十三条,增加三条作为第十二条、第十三条、第十四条:
“第十二条省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和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自收到资料之日起三十日内,完成基本农田保护区验收、确认。经验收、确认后的县、乡两级基本农田保护区,县级人民政府应当进行公告,设置保护牌和保护界桩。公告应当载明下列内容:
(一)基本农田保护区分布图;
(二)保护区地块名称、编号、四至范围与面积;
(三)保护责任人;
(四)其他应当载明的内容。”
“第十三条基本农田保护区划定后,依法实行长期保护。保护区地块的四至范围、面积与用途不得随意改变。
因经济和社会发展,确需对基本农田保护区进行局部调整的,由设区的市、县(市)人民政府持下列文件报省人民政府批准:
(一)调整基本农田保护区申请报告;
(二)调整及补划地块的红线图;
(三)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修改方案;
(四)调整前后的基本农田保护区面积登记表和汇总表;
(五)其他有关资料。”
“第十四条县级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基本农田保护档案,并向设区的市和省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基本农田保护区的档案资料应当长期保存,并允许公开查询。”七、第十五条修改为第十六条:“基本农田保护区划定后,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必须有计划地组织进行农田基本建设,推广农业科技;应当逐步建立基本农田地力与施肥效益长期定位监测网点,定期公布基本农田地力变化情况,为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和农业生产者提供农业科技指导和服务。”

E. 福建省基本农田保护条例(2001修正)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对基本农田实行特殊保护,稳定耕地面积,促进农业生产和国民经济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和国务院《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第二条本条例所称基本农田,是指根据本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主要农产品的需求,以及对建设用地的预测而确定的、长期不得占用或者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期内不得占用的耕地。本条例所称基本农田保护区,是指对基本农田实行特殊保护而依照法定程序划定的区域。第三条本条例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基本农田保护区的划定、保护和监督管理。第四条划定基本农田应当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并与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相衔接。第五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基本农田保护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列入本级人民政府的目标管理,作为本级人民政府领导任期目标责任制的重要内容,由上一级人民政府监督实施。第六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和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按照职责分工,依据本条例规定,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基本农田的保护、管理工作。
乡级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基本农田的保护、管理工作。第七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对在基本农田保护工作中取得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应当给予奖励。第二章基本农田保护区的划定第八条全省基本农田保护区面积应当不低于耕地总面积的百分之八十五。具体保护面积指标由省人民政府根据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耕地保有总量逐级分解下达至乡(镇)。第九条下列耕地应当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区:
(一)经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或者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批准确定的粮、油、糖和其他需要保护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内的耕地;
(二)有良好的水利与水土保持设施的耕地,正在实施改造计划以及可以改造的中、低产田;
(三)蔬菜生产基地;
(四)农业科研、教学试验田和良种繁育基地。
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及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铁路、公路等交通沿线两侧,城市和村庄、集镇建设用地区周边连片的耕地,应当优先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区。第十条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区的耕地面积未达到上级人民政府下达保护面积指标的,可根据实际情况将下列农用地划入补足:
(一)原来是耕地,农业结构调整改种经济作物,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期内可以还耕的园地;
(二)原来是耕地,农业结构调整改为养殖池,耕作层未被破坏,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期内可以还耕的土质养殖池。
(三)集中连片两公顷以上、水利设施条件及土地肥力较好的新开发耕地。
不具备耕作条件的土地不得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区。第十一条基本农田保护区的划定程序为:
(一)县级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和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根据上级下达的基本农田面积指标,会同其他有关部门编制本行政区域内的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方案,经县级人民政府审定,报设区的市人民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
(二)乡(镇)人民政府根据县级人民政府下达的基本农田保护面积指标,按行政村划定保护面积,并绘制基本农田平面图和乡(镇)基本农田保护区分布图;
(三)乡(镇)基本农田保护区划定后,由县级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农业等行政主管部门审核、汇总,绘制县级基本农田保护区分布图;
(四)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将下列资料逐级上报省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和农业行政主管部门验收、确认:
1.县、乡两级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面积汇总表;
2.乡(镇)基本农田保护区基本情况登记表;
3.乡(镇)基本农田保护区分布图和县级基本农田保护区分布图。第十二条省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和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自收到资料之日起三十日内,完成基本农田保护区验收、确认。经验收、确认后的县、乡两级基本农田保护区,县级人民政府应当进行公告,设置保护牌和保护界桩。公告应当载明下列内容:
(一)基本农田保护区分布图;
(二)保护区地块名称、编号、四至范围与面积;
(三)保护责任人;
(四)其他应当载明的内容。第十三条基本农田保护区划定后,依法实行长期保护。保护区地块的四至范围、面积与用途不得随意改变。
因经济和社会发展,确需对基本农田保护区进行局部调整的,由设区的市、县(市)人民政府持下列文件报省人民政府批准:
(一)调整基本农田保护区申请报告;
(二)调整及补划地块的红线图;
(三)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修改方案;
(四)调整前后的基本农田保护区面积登记表和汇总表;
(五)其他有关资料。

F. 水土流失事件如何何分级、分类

微度侵蚀、轻度、中度、较强、强、极强侵蚀,其中主要的指标是坡度,其中0至5°为微度,5-8为轻度,8-10为轻度,10至15为中度,15至20为较强,20-25为强,大于25为极强。水土流失可分为:微度侵蚀、轻度、中度、较强、强、极强侵蚀,其中主要的指标是坡度,其中0至5°为微度,5-8为轻度,8-10为轻度,10至15为中度,15至20为较强,20-25为强,大于25为极强
水土流失“两区”是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和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的简称,《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第十二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依据水土流失调查结果划定并公告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和重点治理区”;《福建省水土保持条例》第九条规定:“水土流失潜在危险较大,对防洪安全、水资源安全和生态安全有重大影响的区域应当划定为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生态环境恶化,水旱风沙灾害严重,崩塌、滑坡危险区和泥石流易发区等水土流失严重的区域应当划定为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
水土流失“两区”的划分,主要目的是为水土保持工作分类指导提供依据,即在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主要采取以预防保护和生态修复为主的对策,而在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主要采取实施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工程的对策,以避免水土保持工作的盲目性。
举例:黄土高原:1.自然原因:土质疏松,降水集中;水土流失;2.人为原因:人类的过度开发(过度放牧、开矿、毁林开荒) 【流水侵蚀为主】。
整治措施:黄土高原不如南方水热条件好,又处于过渡地带,需实施植树种草、退耕还林还草等生物措施;兴修水库、打坝淤地、修建水平梯田等工程措施以小流域为单位进行综合治理,使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得以改善,区域经济得以发展。[3]
南方丘陵:1.自然原因:地表的起伏有利于流水冲刷,降水量大且时间长;2.人为原因:人类的过度开发(过度开发,樵采)【降水侵蚀为主】。
整顿措施:南方低山丘陵地区由于水热条件好,其有效措施是以封山育林恢复植被、新兴小水电,大办沼气等(切实解决农村生活用能问题,才是能封住山林的基本保障)。

G. 福建省水政监察条例

第一条为保障水法律、法规的贯彻实施,加强水行政执法,维护正常水事秩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第二条本条例所称水政监察,是指县级以上水行政主管部门依法对水法律、法规的贯彻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违反水法律、法规的水事行为实施行政处罚,采取行政强制措施的行政执法活动。第三条省水行政主管部门主管全省水政监察工作。
各市、县、区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水政监察工作。
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可以委托其所属的水政监察机构实施水政监察。第四条水政监察人员应当经过法律知识和业务知识培训并考试合格,取得行政执法证书,方可从事水政监察工作。水政监察人员实行岗位责任制,定期考核。考核不合格的,应当调离执法岗位。第五条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健全水政监察管理制度,规范水政监察行为。
水政监察应当坚持以预防为主、预防与查处相结合的方针,遵循依法、公正、公开、及时、准确的原则,实行巡回检查制度、举报制度和水行政执法情况的检查报告制度。第六条不政监察的主要任务是:
(一)宣传贯彻水法律、法规,监督检查水法律、法规的实施情况;
(二)受理对水事违法行为的检举、控告,制止水事违法行为,查处水事违法案件;
(三)配合公安机关查处水事治安案件;
(四)保护水资源、水域、水工程、水土保持生态环境,调解水事纠纷,维护正常的水事秩序;
(五)履行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水政监察职责。第七条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在水政监察活动中,可以依法行使下列职权:
(一)进行现场检查、取证,询问当事人和有关证人,查阅、复制水政监察事项有关的文件、凭证等资料;
(二)要求被调查单位和个人提供有关情况和材料;
(三)责令停止正在进行的水事违法行为;
(四)对违反水法律、法规的单位和个人实施行政处罚或者采取其他行政处理。第八条县(市、区)水行政主管部门管辖本行政区域内的水事违法案件。
设区的市水行政主管部门管辖跨县(市、区)的水事违法案件和在本行政区域内有重大影响的水事违法案件。
省水行政主管部门管辖跨设区的市的水事违法案件和在全省范围内有重大影响的水事违法案件。第九条上级水行政主管部门有权处理下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管辖的水事违法案件。下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对其管辖的水事违法案件,认为需要由上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处理的,可以报请上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决定。第十条上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发现下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实施违法或者不当的水政监察行为,应当责令其限期纠正;逾期不纠正的,有权依法予以撤销或者变更。第十一条水政监察人员在执行公务时,不得少于两人,并应当佩带行政执法标志,向当事人、有关人员出示行政执法证件。
水政监察人员不按前款规定执行公务的,有关单位和个人有权拒绝检查和处理。第十二条对正在进行的水事违法行为,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及时发出《责令停止水事违法行为通知书》,责令违法当事人立即停止违法行为,接受处理。
当事人接到《责令停止水事违法行为通知书》后,仍继续实施违法行为影响防洪安全的,水行政主管部门可以对用于实施违法行为的工具、设备、材料等予以查封;抢建的建筑物、构筑物或者其他工程设施严重影响防洪安全的,责令限期拆除;逾期不拆除的,强行拆除,所需费用由建设单位承担。第十三条水行政主管部门依法对公民处以三千元以上、对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处以三万元以上罚款以及吊销许可证等水行政处罚,应当由水行政主管部门的负责人集体讨论决定;在作出处罚决定之前,应当告知当事人有要求举行听证的权利;当事人要求听证的,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依法组织听证。第十四条水行政主管部门查处水事违法案件,应当自立案之日起三十日内作出处理决定。重大、复杂的案件,经上一级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可以延长三十日。省水行政主管部门查处水事违法案件需要延期的,应当经本部门负责人集体讨论决定。第十五条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当事人逾期不申请复议,也不向人民法院起诉,又不履行处罚决定的,由作出处罚决定的水行政主管部门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H. 福建省闽江流域水资源保护条例(试行)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有效地保护和多目标地开发利用闽江水系(简称闽江,下同)的水资源,充分发挥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根据宪法和有关法律、法令制定本条例。第二条凡在本省范围的闽江流域内从事与水资源有关的任何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均应遵守本条例。第三条省闽江流域规划开发管理委员会和地、市闽江流域规划开发管理机构(简称省和地、市闽江委员会,下同),由同级人民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共同组成,是保护和开发利用闽江水资源的综合管理机构,在同级人民政府领导下开展工作。
省闽江委员会的主要任务是:检查督促本流域内各有关部门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监督本条例的实施;编制本流域综合利用规划并下达任务;审查各有关部门的规划成果,统一组织和协调有关部门实施规划方案;协同省计委安排本流域内开发治理的年度工程项目的投资计划;对地、市闽江委员会进行业务指导。第四条闽江流域内县以上人民政府的环保、水利水电、交通、卫生、水产、林业、水土保持等职能部门,根据自己的职责,各司其职,积极协同同级闽江委员会,共同实施本条例,做好闽江流域水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工作。第二章水体和水质的保护第五条凡直接或间接向闽江排放污染物的单位,必须向所在地的环保部门提出申请,并依法进行登记。未经批准,不得向闽江排放污染物;经批准排放的污染物,必须符合国家或地方规定的排放标准,超标准排污,除按规定缴纳超标准排污费外,并负责治理。因排污倾废造成水质严重污染的,当地环保部门应报请同级政府决定,责其限期治理。逾期不治理的,责其部分或全部停产。第六条可能影响闽江水质的新建、扩建、改建的企事业单位,必须依法提出环境影响报告书,经与批准计划任务书同级的环保部门审查批准,方可进行建设。
防治污染的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试产、投产。其污染防治设施必须经过有关环保部门检验,达不到规定要求的,不准投入生产或使用。第七条禁止向闽江水体排放未经消毒的含病原体的污水;禁止向水体排放或倾倒放射性固体废弃物或者含有高、中放射性物质的废水;禁止船舶在非指定地点向水体倾废、排污;禁止向水体丢弃动物尸体;禁止生产及使用汞制剂、砷制剂等剧毒农药;禁止采用渗井、渗坑或漫流等方式排放有毒、有害废水;贮存、输送有毒、有害废水的槽、管道或沟渠,必须有防渗、防漏措施,以确保地下水不受污染。第八条闽江干流及其主要支流—沙溪、建溪、富屯溪、金溪、尤溪、古田溪、大樟溪的水体,一律执行国家规定的地面水环境二级质量标准;在个别区段如排污口附近,执行三级质量标准,其区段范围由地、市环保部门提出方案,报省环保部门批准确定。
排污数据以环境监测站的监测数据为依据,发生争议时,以上一级环境监测站的核定数据为准。第九条县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可根据有关职能部门的意见,在闽江干流及其主要支流水域内,划定生活饮用水源区、风景名胜区、渔业养殖区和其他具有特殊用途的保护区,并严加管理,按规定保护好水质。第三章防洪与水电第十条为充分利用闽江水资源,保证人民生命财产免遭洪水灾害,禁止向闽江倾倒弃土、弃石、垃圾、工业废渣及其他弃料;禁止在规定的防洪标准所需的行洪断面和宽度内,填江占地、围垦造田、插篱促淤、擅自修建丁坝和各种阻水建筑物;禁止在堤、库、闸、坝管理单位的管辖范围内开荒种植、破堤扒口、取土盖房、开石爆破;禁止破坏水利水电工程建筑物及其附属建筑物。第十一条在闽江上,应有计划的建设有一定调节性能的骨干水库,同时鼓励在上游积极兴建龙头水库。用水必须贯彻合理和节约的原则。第十二条为了确保水利水电工程和闽江下游的安全,充分发挥工程的综合效益,水库管理单位应编制调度运行计划,报上级主管部门批准后执行,任何单位或个人均不得擅自改变调度计划。
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开闸泄洪或在紧急情况下需调节泄洪时,应提前通知紧接的下游水文站和县、市防汛部门,采取应急措施,确保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第十三条为充分合理开发闽江水能资源,在闽江干流及其主要支流的河底黄海高程290米(建溪和富屯溪为190米)及以下处修建闸坝,需报经省闽江委员会同意。

I. 龙岩市长汀水土流失区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促进长汀水土流失区的生态文明建设,推动水土流失精准治理深层治理,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改善生态环境,保障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福建省水土保持条例》《福建省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第二条长汀水土流失区的生态文明建设及其相关促进工作,适用本条例。第三条本条例所称长汀水土流失区是指长汀县行政区域内的河田镇、三洲镇、濯田镇、策武镇、新桥镇、南山镇和涂坊镇等现有水土流失和曾经水土流失严重的区域,具体范围由长汀县人民政府划定并公告。第四条长汀水土流失区的生态文明建设应当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坚持党政主导、群众主体、社会参与、多策并举、以人为本、持之以恒的长汀经验,遵循依法促进、统筹规划、保护优先、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全民参与、损害担责的原则。第五条市人民政府负责统一领导、组织、协调长汀水土流失区的生态文明建设工作。

长汀县人民政府(以下简称县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本行政区域水土流失区生态文明建设的领导,建立水土流失区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协调机制,组织、协调、推进本行政区域水土流失区生态文明建设工作。

市、县人民政府水行政、林业、农业农村、自然资源、交通运输、生态环境、住房和城乡建设、应急管理等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各自职责依法履职、协调联动、合力推进,共同做好水土流失区的生态文明建设工作。

工业园区管理机构应当组织开展园区水土保持区域评估工作,并加强对园区入驻企业水土保持相关制度的督促检查,落实水土保持方案报备制度。

乡(镇)人民政府应当根据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关要求,做好本行政区域水土流失区生态文明建设工作。

村民委员会应当协助当地人民政府做好水土流失区的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第六条水土流失区生态文明建设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应当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公众和市场的作用,建立公众参与制度,鼓励和引导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积极参与水土流失区生态文明建设,并保障其享有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广播、电视、报刊和网络媒体应当加强水土流失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宣传和舆论引导,开展形式多样的生态文明和水土保持公益性宣传。第七条鼓励和支持水土流失区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技术研究,提高水土流失区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技术水平,推广先进的水土保持技术,培养水土保持科学技术人才。第二章规划与保护第八条县人民政府应当将水土流失区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组织编制本行政区域水土流失区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及其年度实施计划,确定年度目标和责任。

水土流失区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应当遵循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涉及空间利用的主要内容纳入国土空间详细规划。

水土流失区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应当重点围绕水土流失斑块治理、林分质量提升、土壤综合整治、病虫害防治、矿区治理等重点难点问题,确定生态文明建设总体目标、指标体系、重点领域及重点工程、重点任务、保障机制和措施等内容。第九条水土流失区生态文明建设规划报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后实施,并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备案。

水土流失区生态文明建设规划一经批准,应当严格执行,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变更;根据实际情况需要修改的,应当按照规划编制程序报原批准机关批准。第十条有关基础设施建设、矿产资源开发、城镇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土地开发整理、旅游开发、水利水电开发、经济开发区建设、地质灾害防治等方面的规划,在实施过程中可能造成水土流失的,规划的组织编制部门应当在规划中提出水土流失预防和治理的对策和措施,并在规划报请审批前征求本级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的意见。第十一条水土流失区的生态保护应当遵循谁开发谁保护、谁造成水土流失谁治理、谁影响水土保持功能谁补偿、谁承包治理谁受益的规定。第十二条县、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合理开发利用水土流失区的水土资源,加强水土流失区自然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工作,按照水土流失区生态文明建设规划,采取封育保护、自然修复、改善林分结构等措施,组织单位和个人植树造林,扩大森林覆盖面积,提高森林质量,增加和保护植被,预防和减轻水土流失。

热点内容
签约个人法律顾问 发布:2025-01-22 20:27:38 浏览:514
民事诉讼法主管 发布:2025-01-22 20:00:28 浏览:625
2015社会与法 发布:2025-01-22 19:59:36 浏览:764
东南司法所 发布:2025-01-22 19:51:40 浏览:990
侵害姓名权法律责任股东 发布:2025-01-22 19:28:40 浏览:117
婚姻法中精神损害赔偿 发布:2025-01-22 19:08:19 浏览:760
所谓法律效力 发布:2025-01-22 18:58:05 浏览:598
篡改文件还有法律效力吗 发布:2025-01-22 18:48:32 浏览:278
国有企业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 发布:2025-01-22 17:29:17 浏览:398
2017劳动法补贴 发布:2025-01-22 17:23:24 浏览: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