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照规章
㈠ 安全管理办法参照国家法律法规依据有哪些
(1)《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2014年修订版)
(2)《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1995年1月1日施行)
(3)《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2009年5月1日施行)
(4)《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12月26日施行)
(5)《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52号, 2011年12月31日施行)
(6)《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2003年1月1日起施行)
(7)《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2008年1月1日施行))
(8)《中华人民共和国特种设备法》(2014年1月1日施行)
(9)《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591号)
(10)《中华人民共和国监控化学品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190号)
(11)《易制毒化学品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445号)
(12)《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339号)
(13)《工伤保险条例》(国务院令第586号)
(14)《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国务院令第493号)
(15)《国务院关于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的规定》(国务院令第302号)
(16)《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国务院第112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
(17)《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国发[2010]23号)
(18)《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修正)》(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13]第21号令)
(19)《中国禁止或严格限制的有毒化学品目录(第一批)》(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发[1999]83号)
(20)《中国禁止或严格限制的有毒化学品目录(第二批)》(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公告 2005年 第29号)
(21)《仓库防火安全管理规则》(公安部令第6号)
(22)《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关于修改<特种设备作业人员监督管理办法>的决定》(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令 第140号)
(23)《关于进一步加强防雷安全管理工作的通知》(气发(2006)199号)
(24)《劳动防护用品监督管理规定》(国家总局令第1号,2005年)
(25)《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暂行规定》(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 第40号)
(26)《关于开展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安监管协调字[2004]56号 )
(27)《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国家安监总局令第36号)
(28)《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关于公布<首批重点监管的危险化工工艺目录>的通知》(安监总管三〔2009〕116号)
(29)《作业场所职业健康监督管理暂行规定》(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第23号)
(30)《企业安全生产费用提取和使用管理办法》(财企〔2012〕16号,2012年2月14日起施行)
(31)《生产经营单位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评审指南(试行)》(安监总厅应急〔2009〕73号)
(32)《危险化学品名录》(2002版)
(33)《剧毒化学品目录》(2002年版)
(34)《高毒物品目录》(2003年版)
(35)《易制爆危险化学品名录》(2011年版)
(36)《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关于公布首批重点监管的危险化学品名录的通知》(安监总管三〔2011〕95号)
(37)《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关于公布第二批重点监管危险化工工艺目录和调整首批重点监管危险化工工艺中部分典型工艺的通知》(安监总管三〔2013〕3号)
(38)《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关于公布关于公布第二批重点监管危险化学品名录的通知》(安监总管三〔2013〕12号
(39)《化学品物理危险性鉴定与分类管理办法》(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 第60号)
(340)《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关于修改〈生产经营单位安全培训规定〉等11件规章的决定》(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第63号)
㈡ 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时,作为参照的是
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时,作为参照的是法律和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为依据,参照行政规章。
根据《行政诉讼法》第五十二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以法律和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为依据。地方性法规适用于本行政区域内发生的行政案件。人民法院审理民族自治地方的行政案件,并以该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为依据。
(2)参照规章扩展阅读:
《行政诉讼法》第五十三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参照国务院部、委根据法律和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决定、命令制定、发布的规章以及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省、自治区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根据法律和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制定、发布的规章。
人民法院认为地方人民政府制定、发布的规章与国务院部、委制定、发布的规章不一致的,以及国务院部、委制定、发布的规章之间不一致的,由最高人民法院送请国务院作出解释或者裁决。
《行政诉讼法》第六十一条规定,在涉及行政许可、登记、征收、征用和行政机关对民事争议所作的裁决的行政诉讼中,当事人申请一并解决相关民事争议的,人民法院可以一并审理。
在行政诉讼中,人民法院认为行政案件的审理需以民事诉讼的裁判为依据的,可以裁定中止行政诉讼。
人民法院对行政案件宣告判决或者裁定前,原告申请撤诉的,或者被告改变其所作的行政行为,原告同意并申请撤诉的,是否准许,由人民法院裁定。
《行政诉讼法》第六十三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以法律和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为依据。地方性法规适用于本行政区域内发生的行政案件。
㈢ 如何理解参照规章
行政诉讼中的法律适用基本原则为:依据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民族自治条例版和单行条例,参照权部门规章、地方性规章及其他规范性文件。分析其基本含义就是:法律、行政法规、全国人大常委会的法律解释、国务院或者国务院授权的部门公布的行政法规解释所规定的内容,在行政审判中是必须运用的,地方法规在其行政区域内发生的行政案件必须适用,民族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在其民族自治的地方也是必须适用的。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在法律规定比较抽象以及法律规范存在漏洞是具有直接可适用性。而部门规章、地方性规章、规章制定机关作出的与规章具有同等效力的规章解释以及规章以下的规范性文件在行政审判实践中是有条件的适用,而不是必须适用和执行的。法官不仅要准确理解和掌握行政审判法律适用基本原则,而且要在行政审判的法律适用过程中坚持和贯彻这一基本原则。
㈣ 法院判案是不是依据部门规章
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可以参照适用行政规定。规章可以作为参照,但其他行政规定法院是不予适用的: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裁判文书引用法律、法规等规范性法律文件的规定》第四条 民事裁判文书应当引用法律、法律解释或者司法解释。对于应当适用的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或者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可以直接引用。
第五条 行政裁判文书应当引用法律、法律解释、行政法规或者司法解释。对于应当适用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国务院或者国务院授权的部门公布的行政法规解释或者行政规章,可以直接引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五十二条 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以法律和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为依据。地方性法规适用于本行政区域内发生的行政案件。人民法院审理民族自治地方的行政案件,并以该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为依据。
第五十三条 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参照国务院部、委根据法律和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决定、命令制定、发布的规章以及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省、自治区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根据法律和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制定、发布的规章。
人民法院认为地方人民政府制定、发布的规章与国务院部、委制定、发布的规章不一致的,以及国务院部、委制定、发布的规章之间不一致的,由最高人民法院送请国务院作出解释或者裁决。
(4)参照规章扩展阅读:
行政诉讼中的法律适用基本原则为:依据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民族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参照部门规章、地方性规章及其他规范性文件。分析其基本含义就是法律、行政法规、全国人大常委会的法律解释、国务院或者国务院授权的部门公布的行政法规解释所规定的内容在行政审判中是必须运用的。
地方法规在其行政区域内发生的行政案件必须适用,民族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在其民族自治的地方是必须适用的;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在法律规定比较抽象以及法律规范存在漏洞是具有直接可适用性。
部门规章、地方性规章、规章制定机关作出的与规章具有同等效力的规章解释以及规章以下的规范性文件在行政审判实践中不是必须适用和执行的,是有条件的适用,法院在行政审判实践中在某些情况下可以拒绝适用。法官不仅要准确理解和掌握行政审判法律适用基本原则,而且要在行政审判的法律适用过程中坚持和贯彻这一基本原则。
㈤ 依照参照比照法律与法规有什么区别
依照相当于依据,须按法律规定执行。参照比照相当于可以,由法官自由裁量使用。
㈥ 法律上参照执行是什么意思
法律规则有三要素,在逻辑上缺一不可,但在实际中,可以省略一个要件。三要版素是假定权条件、行为模式、法律后果。参照执行一般应该是法律后果中的内容,是指一项法律规则中,省去了法律后果,参照其他条款处罚。刑法中很常见,如刑法140条与148条之间的关系,148条就有规定,具体记不清了,你查一下。或者是在妨碍公务罪中,如果造成执行公务人员重伤、死亡的,参照故意伤害、故意杀人处罚。
㈦ 如何理解司法审查中的参照规章
司法审查中的参照规章,意思是司法审查中,在法律没有规定的情专况下,且规章的内容属不违反法律原则的,可以适用;但如果规章内容违反法律或者法律原则的,不能适用。
参照的意义在于,赋予司法机关对规章效力的审查权,在具体案件中选择适用。如果规章被认定有效,才应予适用;如果认定规章无效,将不予适用。
㈧ 请问“参照执行某法规”是否意味着也可以不遵守该法规
不是这么说,只是该点/问题点不适用于现在的法规范畴或已经在上游法规中有明确定义/要求,所以下游法规必须依照执行,但不等于无需遵守,法规的适用范围不同,层级不同,类别不同必然有互相关联部分!
㈨ 行政诉讼法律适用的参照是什么
行政诉讼法律适用,是指人民法院按照法定程序,将法律、法规具体运用于各种行政案件,从而对行政机关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进行审查的专门活动。
行政诉讼的法律适用主要解决人民法院对被诉具体行政行为合法性进行审查判断的标准问题,即人民法院以何种标准、依据何种法律规范来审查被诉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并进而对被诉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作出裁判。
中国行政法规范制定主体多元,行政法规范的等级、效力不一,这些行政法规范是否都属于人民法院的行政诉讼法律适用对象,它们对人民法院的约束力和效力如何,是行政诉讼法律适用重点要解决的问题。
根据中国行政诉讼法的规定,人民法院在行政诉讼中适用法律要遵循以下规则:
1、法律、法规是行政审判的依据。行政审判的依据是指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对具体行政行为合法性进行审查和裁判的标准和尺度。中国行政审判的依据是法律和法规。这里的“法律、法规”包括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2、参照适用规章。规章包括部门规章和地方政府规章两种。规章在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时处于参照地位。所谓参照,是指人民法院在审理行政案件时,对规章进行斟酌和鉴定后,对符合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规章予以适用,作为审查具体行政行为合法性的根据;对不符合或不完全符合法律、法规原则精神的规章,人民法院有灵活处理余地,可以不予适用。
3、其他规范性文件在行政诉讼中的地位。一般而言,其他规范性文件不属于法的范围,对法院没有拘束力。人民法院在行政审判中可以参考适用其他规范性文件,但应对其合法性进行更为严格的确认。发生冲突时,人民法院不必送有关机关裁决,可直接决定适用与否。
4、人民法院对司法解释的援引。司法解释是最高人民法院对法律在审判中应用的问题所作的解释。人民法院在审理行政案件时,适用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的,应当在裁判文书中援引。
行政诉讼法律冲突适用的规则
人民法院在审查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时,除要根据事实外,还需要依据相应的法律规范来作出判断。在适用法律规范的过程中,有时会出现同时有几个法律规范均适用于该具体行政行为,而几个法律规范之间却不相一致的情形,此即行政诉讼法律冲突。
在出现行政诉讼法律冲突的情况下,其适用规则就显得尤为重要。行政诉讼法律冲突适用规则,是指人民法院在审查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时,为解决法律适用冲突所采取的方法和所遵循的规则,由此决定选择适用相应的行政法律文件或具体行政法律规范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