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水土保持条例
A. 山东省有哪些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
山东省环境保护法律有以下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自2015年1月1日起施行)
2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
4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5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
6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
7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
8中华人民共和国煤炭法
9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
10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
11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
12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
13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14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
15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
16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17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强制法
18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
20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
21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
22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
23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
24中华人民共和国核材料管理条例
25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
26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
27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
28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
参考资料http://www.sdein.gov.cn/flfg/hjbhfl/
B. 山东单独二孩政策什么时候实施
第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 会议日程 5月27日(星期二) 下午 2时30分 全体会议(省人大常委会会议厅) 柏继民副主任主持 一、通过会议议程 二、听取省人大法制委员会关于《山东省高速公路交通 安全条例(修订草案)》审议结果的报告 三、听取省人大法制委员会关于《山东省水土保持条例 (草案)》审议结果的报告 四、听取省人大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关于《山东省 社会科学普及条例(草案)》的说明 五、听取省政府关于《山东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修正 案(草案)》的说明 书面印发省人大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关于《山东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修正案(草案)》审议情况的 报告 六、听取省政府关于《山东省行政执法监督条例(草案)》 的说明 七、听取省人大法制委员会关于提请审查批准青岛、淄 博两市人大常委会报批的两件地方性法规的报告 八、听取省政府关于《山东省与波兰马佐夫舍省建立友 好省关系的议案》的说明 九、听取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代表资格审查委员会关于 个别代表的代表资格变动情况的报告 十、听取有关人事任免案的报告 十 一、审议省政府关于提请审议《2014年山东省省级预算调整方案(草案)》的议案(书面) 十 二、书面印发 (一)省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关于检查我省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和《山东省专利条例》情况的报告 (二)省政府对省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关于我省畜牧业发展情况的报告》审议意见办理情况的报告 (三)省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关于我省供销合作社加快农村新型经营服务体系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5月28日(星期三) 上午 9时 分组会议 一、审议《山东省高速公路交通安全条例(修订草案修改稿)》 二、审议《山东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修正案(草案)》 三、审查《青岛市胶州湾保护条例》 四、审查《淄博市燃气管理条例》 五、审议《2014年山东省省级预算调整方案(草案)》 六、审议《山东省与波兰马佐夫舍省建立友好省关系的 议案》 七、审议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代表资格审查委员会关于 个别代表的代表资格变动情况的报告 八、审议人事任免案 下午 2时30分 分组会议 一、审议《山东省水土保持条例(草案修改稿)》 二、审议《山东省行政执法监督条例(草案)》 5月29日(星期四) 上午 9时 全体会议(省人大常委会会议厅) 贾万志副主任主持 一、听取省政府关于我省大气污染防治情况的报告 书面印发省人大城乡建设与环境资源保护委员会关于《我省大气污染防治情况的报告》的初审意见 二、听取省政府关于全省金融工作情况的报告 书面印发省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关于《全省金融工作情况的报告》的初审意见 三、听取关于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开展专题 询问有关情况的说明 四、审议省人大常委会视察组关于视察我省大气污染防 治情况的报告(书面) 五、审议省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关于检查我省贯彻实 施《山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办法》情况的报告(书面) 下午 2时30分 分组会议 一、审议省政府关于我省大气污染防治情况的报告及省 人大城乡建设与环境资源保护委员会的初审意见 二、审议省人大常委会视察组关于视察我省大气污染防 治情况的报告 三、审议省政府关于全省金融工作情况的报告及省人大 财政经济委员会的初审意见 四、审议省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关于检查我省贯彻实施 《山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办法》情况的报告 (法制委员会召开会议,研究有关法规事项) 5月30日(星期五) 上午 9时 联组会议(珍珠泉宾馆七号楼二楼艺园厅) 贾万志副主任主持 审议省政府关于我省大气污染防治情况的报告(专题询问) 下午 2时30分 分组会议 审议《山东省社会科学普及条例(草案)》 (2:30召开常委会主任会议,听取有关议题审议情况的汇报) 4时30分 全体会议(省人大常委会会议厅) 柏继民副主任主持 表决人事任免案和有关法规、决议、决定(草案)等 柏继民副主任讲话 闭会 下周的第一个工作日(6.3)发公告,即日执行。
C. 山东省基本农田保护条例(1997修正)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对基本农田的保护,促进农业生产和国民经济稳定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的有关规定,结合本省的实际情况,制定本条例。第二条本条例所称基本农田,是指为满足国民经济发展和本省行政区域人口增长对农产品的基本需求而划定的必须特殊保护的耕地。
本条例所称基本农田保护区,是指为对基本农田实行特殊保护而依照法定程序划定的区域。第三条基本农田保护的目标是:全面贯彻落实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严格控制占用耕地,大力开垦新耕地,保持耕地面积基本稳定并逐步提高地力,巩固和增强农业的基础地位。第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基本农田保护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贯彻全面规划、合理利用、用养结全、严格管理的方针,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对基本农田实行特殊保护。第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基本农田保护的统一管理工作。
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基本农田的农业生产、水利设施、水土保持和地力保养等有关管理工作。
计划、财政、建设、环保等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各自的职责,搞好基本农田保护管理工作。
乡级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基本农田保护和管理工作。第六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基本农田的义务,并有权对侵占、破坏基本农田及其他违反本条例的行为进行检举和控告。第七条对保护基本农田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由人民政府给予表彰和奖励。第二章规划与划定第八条县级以上土地管理部门应当会同农业等行政主管部门,根据上一级人民政府的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编制本行政区域内的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经同级人民政府审定,报上一级人民政府批准。
乡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县级人民政府的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编制本行政区域内的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报县级人民政府批准。第九条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应当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依据,并与城市规划、村镇规划及农业发展规划相协调。第十条各级人民政府编制的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应当确定基本农田保护的指标和布局安排,并逐级分解下达。第十一条下列耕地应当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区:
(一)国务院主管部门和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确定的粮、棉、油生产基地;
(二)国务院主管部门和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确定的名、特、优、新农产品生产基地;
(三)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划定的蔬菜生产基地;
(四)高产、稳产农田和列入改造计划的中低产田;
(五)其它按照国家和省的有关规定需要给予特殊保护的耕地。第十二条基本农田分为下列三类:
(一)一类基本农田:高产稳产农田、蔬菜地和名特优新农产品基地;
(二)二类基本农田:粮、棉、油集中连片的中产农田;
(三)三类基本农田:其它已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区范围内的耕地。第十三条基本农田保护区的划定工作以县(市、区)为单位进行,由土地管理部门会同农业、水利、计划等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实施。
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所需经费,由各级人民政府统筹安排。第十四条基本农田保护区应当逐块定位、划界、设置保护标志,建立档案,并向上一级土地管理部门备案。
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破坏或者擅自移动基本农田保护区的保护标志。第十五条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不得擅自改变原承包者依法签订的农业承包合同。第十六条划定的基本农田保护区,由县级人民政府予以公告。第三章保护与管理第十七条基本农田保护区划定后,除本条例另有规定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改变或者占用。第十八条基本农田保护区内禁止下列行为:
(一)擅自进行非农业建设的;
(二)弃耕造林的;
(三)造坟、挖沙、取土、烧窑等破坏耕地的;
(四)未经批准开挖渔塘、采矿的;
(五)毁坏水利和水土保持设施的;
(六)排放造成或者可能造成污染的废水、废渣、废气的;
(七)其他禁止的行为。第十九条非农业基本建设一般不得占用基本农田。因特殊情况确需占用的,必须严格控制占用面积。可以利用三类基本农田的,不得占用一类、二类基本农田;除国家和省重点建设项目外,不得占用一类基本农田。占用三类、二类基本农田的,依照土地管理法律、法规的规定办理用地审批手续;占用一类基本农田的,必须经省人民政府审批。
D. 山东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山东省环境保护条例》的决定(2001)
一、第一条修改为:“为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与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人体健康,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二、第三条增加一项作为第二项:“(二)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重”。三、第五条修改为:“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结合产业结合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制定优惠政策,发展循环经济,加强生态保护和生态建设,鼓励资源综合利用,推行环境管理系列标准和清洁生产,大力推进环境科学研究和科技成果应用。”四、第六条第二款修改为:“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有权对污染、破坏环境的行为进行检举和控告,并有权对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害要求赔偿。”五、第七条修改为:“县以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本行政区域的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公安、交通、经贸、建设、铁路、民航、海洋管理部门和港务监督、渔政渔港监督机构以及军队的环境保护部门,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对环境污染防治实施监督管理。
“国土资源、林业、农业、水利行政主管部门,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对资源的保护实施监督管理。”六、删去第八条,增加一条作为第八条:
“第八条各级人民政府在组织城市规划和开发建设等活动时,应妥善处理建设、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防止因决策失误对当地环境造成损害。”七、第十条改为第十九条,并增加一款作为第二款,修改为:“城市人民政府应当制定本区域环境综合整治目标和措施,加强对废水、废气、粉尘、固体废物、噪声、辐射、光污染、热污染、建材等污染的防治。对有毒有害及放射性物品应当实行集中处理和管理。
“在环境受到严重污染,危及人体健康和安全的紧急情况下,当地人民政府应当及时向当地居民公告,采取强制性应急措施。”八、第十一条改为第十八条,修改为:“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在城市化进程和小城镇建设中的环境保护工作,严格按照城市规划和环境功能区划的要求,合理调整经济结构和建设布局。”九、删去第十三条。十、第十四条改为第十条,修改为:“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自然生态区域、珍稀濒危的野生动植物自然分布区域、水源涵养区域、河流调蓄区域、防风固沙区域、重要渔业水域以及人文遗迹、具有重大科学文化价值的地质构造、著名溶洞、化石分布区、温泉等自然遗迹和古树名木的保护。
“在国家和省划定的自然保护区、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基本农田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生活饮用水源地和其他需要特别保护的区域内及外围保护地带,严禁违反有关保护规定,进行可能造成污染和破坏的开发建设等活动。对已建的产生污染或破坏环境的项目,必须关闭、停产。”十一、删去第十五条。十二、第十六条改为第十一条,修改为:“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农业环境的保护,发展生态农业,防止土壤污染、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土地盐渍化、沙化和贫瘠化;积极推广生物技术,生产有机食品;防止畜禽养殖污染,采取措施防止农用化学物质的散逸、流失;推广经济实用的秸秆综合利用的新技术和新设备。”十三、第十七条改为第十二条,其中的“石油勘探开发”修改为“工程建设”。十四、增加一条,作为第十三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保护森林资源,加强植树造林,提高林木覆盖率。
“除抚育和更新性质的采伐外,不得采伐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防风固沙林、特种用途林等生态公益林。”十五、增加一条,作为第十四条:“各级环境保护、农业、林业、水利、海洋、渔业、药品监督、海关、出入境检验检疫等行政主管部门,在物种引进、转基因技术或产品的生产和应用过程中,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做好生物技术环境安全工作。”十六、第十八条改为第十五条,在第一款后增加一款,作为第二款:“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重大经济社会发展政策、区域开发和城市规划,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加强对资源开发和重大建设项目的环境监督管理。”十七、第十九条改为第十六条,其第二款中的“行政”修改为“政府”。十八、第二十条改为第十七条,修改为:“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多种形式筹集环境保护资金,建立长期固定的资金渠道,逐步提高环境保护资金投入占本地区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并建立相应的考核检查制度。”
E. 山东省人大还制定了哪些环境保护的法规
发文单位:山东省人大常委会
文 号:山东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号
发布日期:2001-12-7
执行日期:2002-2-1
山东省环境保护条例(修正)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保护和改善环境
第三章 管理与监督
第四章 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
第五章 防止新污染
第六章 污染的治理
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八章 附则
由山东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2年2月1日起施行。
山东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2001年12月7日
山东省第九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决定对《山东省环境保护条例》作如下修改:
一、第一条修改为:“为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人体健康,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二、第三条增加一项作为第二项:“(二)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重”。
三、第五条修改为:“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结合产业结构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制定优惠政策,发展循环经济,加强生态保护和生态建设,鼓励资源综合利用,推行环境管理系列标准和清洁生产,大力推进环境科学研究和科技成果应用。”
四、第六条第二款修改为:“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有权对污染、破坏环境的行为进行检举和控告,并有权对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害要求赔偿”。
五、第七条修改为:“县以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本行政区域的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公安、交通、经贸、建设、铁路、民航、海洋管理部门和港务监督、渔政渔港监督机构以及军队的环境保护部门,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对环境污染防治实施监督管理。
“国土资源、林业、农业、水利行政主管部门,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对资源的保护实施监督管理”。
六、删去第八条,增加一条作为第八条:
“第八条各级人民政府在组织城市规划和开发建设等活动时,应妥善处理建设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防止因决策失误对当地环境造成损害”。
七、第十条改为第十九条,并增加一款作为第二款,修改为:“城市人民政府应当制定本区域环境综合整治目标和措施,加强对废水、废气、粉尘、固体废物、噪声、辐射、光污染、热污染、建材等污染的防治。对有毒有害及放射性物品应当实行集中处理和管理。
“在环境受到严重污染,危及人体健康和安全的紧急情况下,当地人民政府应当及时向当地居民公告,采取强制性应急措施。”
八、第十一条改为第十八条,修改为:“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在城市化进程和小城镇建设中的环境保护工作,严格按照城市规划和环境功能区划的要求,合理调整经济结构和建设布局。”
九、删去第十三条。
十、第十四条改为第十条,修改为:“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自然生态区域、珍稀濒危的野生动植物自然分布区域、水源涵养区域、河流调蓄区域、防风固沙区域、重要渔业水域以及人文遗迹、具有重大科学文化价值的地质构造、著名溶洞、化石分布区、温泉等自然遗迹和古树名木的保护。
“在国家和省划定的自然保护区、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基本农田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生活饮用水源地和其他需要特别保护的区域内及外围保护地带,严禁违反有关保护规定,进行可能造成污染和破坏的开发建设等活动。对已建的产生污染或破坏环境的项目,必须关闭、停产。”
十一、删去第十五条。
十二、第十六条改为第十一条,修改为:“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农业环境的保护,发展生态农业,防止土壤污染、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土地盐渍化、沙化和贫瘠化;积极推广生物技术,生产有机食品;防止畜禽养殖污染,采取措施防止农用化学物质的散逸、流失;推广经济实用的秸秆综合利用的新技术和新设备。”
十三、第十七条改为第十二条,其中的“石油勘探开发”修改为“工程建设”。
十四、增加一条,作为第十三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保护森林资源,加强植树造林,提高林木覆盖率。
“除抚育和更新性质的采伐外,不得采伐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防风固沙林、特种用途林等生态公益林。”
十五、增加一条,作为第十四条:“各级环境保护、农业、林业、水利、海洋、渔业、药品监督、海关、出入境检验检疫等行政主管部门,在物种引进、转基因技术或产品的生产和应用过程中,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做好生物技术环境安全工作。”
十六、第十八条改为第十五条,在第一款后增加一款,作为第二款:“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重大经济社会发展政策、区域开发和城市规划,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加强对资源开发和重大建设项目的环境监督管理。”
十七、第十九条改为第十六条,其第二款中的“行政”修改为“政府”。
十八、第二十条改为第十七条,修改为:“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多种形式筹集环境保护资金,建立长期固定的资金渠道,逐步提高环境保护资金投入占本地区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并建立相应的考核检查制度”。
十九、第二十一条修改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定期对本行政区域的环境保护情况进行专门检查,每年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其常务委员会以及上级人民政府报告本行政区域的环境保护情况。
“各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定期公布本行政区域的环境质量状况。”
二十、第二十二条修改为:“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建立环境监测制度,并会同有关部门组织环境监测网络,严格执行环境监测标准和技术规范,加强对环境质量的监测管理。
“县以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依法行使环境监督管理权的部门的监测机构的监测数据,作为环境保护监督管理的依据”。
二十一、第二十三条第一款修改为:“各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及其设立的环境监理机构,依法对管理范围内的排污单位进行现场监督检查。检查时应出示省统一印制的行政执法证件,并为被检查者保守技术和业务秘密。”
二十二、第二十四条改为第二十五条,将该条中的第一项修改为:“违反国家和省有关规定批准建设项目的”。
二十三、第二十五条改为第二十六条,修改为:“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支持新闻媒体和社会公众对环境保护工作进行监督,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给予配合。”
二十四、第二十六条改为第二十七条,修改为:“污染物排放实行总量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由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根据国家规定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和区域环境容量拟定,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后,逐级分解下达执行。
“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包括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区域、主要污染物的种类及排放总量、需要削减的排污量及削减时限。”
二十五、第二十七条、第三十二条合并后改为第二十八条,修改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将本行政区域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在省人民政府规定的排放总量指标内。
“凡污染物排放总量超过控制指标的市、县(市、区),必须按规定标准向上一级政府缴纳超总量排污费。
“在已超过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地区新建、扩建、改建项目的,必须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负责组织削减已有污染源的污染物排放总量,并报上一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核批准。”
二十六、第二十八条改为第二十九条,并增加一款作为第二款,修改为:“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会同有关部门确定各排污单位的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污染物排放总量的控制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负责监督实施。
“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分配,应当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按照科学、统一的标准执行。”
二十七、第三十条改为第三十一条,修改为:“排污者必须按国家规定向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请领取污染物排放许可证;许可证应当明确规定持证单位排放污染物的种类、浓度和排放总量。
“排污者必须在污染物排放许可证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内,按照污染物排放标准排污。”
二十八、第三十一条与第四十六条、第四十七条合并后改为第二十四条,修改为:“排污者应当依法缴纳排污费。缴纳排污费后,并不免除其消除污染、排除危害和赔偿损失的责任。
“对超标准、超总量排放污染物的,除责令其限期治理外,征收二至五倍的超标准排污费或者超总量排污费;国家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排污费的征收、使用和管理必须符合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截留或挪作他用。”
二十九、删去第三十三条。
三十、第三十四条改为第三十五条,修改为:“大中型建设项目和特定项目可能对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的,应当采取多种形式听取公众意见,必要时可进行公示或听证。”
三十一、第三十六条改为第三十七条,并将第二款修改为:“禁止引进不符合我国环境保护产业政策和环境保护管理规定的生产技术和设备。”
三十二、第三十八条改为第三十九条,修改为:“各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以及海关、出入境检验检疫等有关部门应当采取措施,严禁不能用作原料的境外废物进入本行政区;确需进口废物作为原料的,必须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并按规定经审查许可后,方可进口。”
三十三、第四十条改为第三十二条,修改为:“新建、扩建、改建项目或者技术改造项目,都必须严格执行国家和省有关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环境保护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的规定。
“建设项目竣工后,其环境保护设施必须经原审批环境影响报告书(表)、环境影响登记表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验收合格后,主体工程方可投产使用。”
三十四、第四十一条改为第三十三条,修改为:“对未经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环境影响报告书(表)、环境影响登记表的建设项目,有关部门不得办理有关手续。”
三十五、第四十二条改为第三十四条,修改为:“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必须由持有相应资格证书的单位承担。评价单位必须提供完整、准确、规范的评价报告,并对评价结论负责。”
三十六、第四十三条改为第四十一条,并将第一款修改为:“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加强污染防治技术的研究,重点研究节能降耗、污染治理、生物多样性、生物技术环境安全和生态保护等重大环境科研课题。”
三十七、第四十四条改为第四十二条,修改为:“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按照环境保护规划和环境综合整治的要求,对污染严重的行业和企业规定污染治理目标和期限。排污单位应当采用先进技术和工艺,对污染源进行治理。”
三十八、第四十五条改为第四十三条,修改为:“各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环境污染治理技术市场的监督管理,指导和推动环境保护产业发展,保证环境治理工程符合国家有关规定。”
三十九,删去第四十七条。
四十、第四十八条改为第四十四条,并将第一款修改为:“排污者或者污染治理运营单位超标准或者超总量排放污染物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者其委托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依法责令限期治理。”
四十一、第四十九条改为第四十五条,修改为:“排污者或者污染治理运营单位必须保证污染防治设施的正常运行。严禁擅自拆除或者闲置污染防治设施。确有必要拆除或者闲置污染防治设施的,必须按规定报经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四十二、第五十条改为第四十六条,修改为:“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污水处理厂及其配套设施的建设和运营管理,按照污水集中处理与分散处理相结合的方法,逐步实现污水资源化。
“污水处理厂应当按照国家规定设置排污口并安装自动监控装置。经处理的污水必须达到排放标准。”
四十三、第五十三条改为第四十九条,修改为:“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依法行使环境监督管理权的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并可根据不同情节给予警告或者处以罚款:
(一)在自然保护区、重要生态功能区、风景名胜区、生活饮用水源地和其他需要特别保护的区域内,违反有关保护规定造成污染和破坏的;
(二)拒绝、阻挠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及其环境监理机构现场检查,或者在被检查时弄虚作假的;
(三)不按规定进行排污申报、登记及变更申报、登记,或者在申报登记时弄虚作假的;
(四)引进不符合我国环境保护管理规定的生产技术和设备的;
(五)向没有污染防治能力的单位和个人转移产生严重污染的生产技术和设备或者没有污染防治能力的单位和个人接受产生严重污染的生产技术和设备的;
(六)省外固体废物进入本省贮存或者处置未报经批准的;
(七)不按规定缴纳排污费的;
(八)故意不正常使用或者擅自拆除、闲置污染防治设施的;
(九)采用造成污染的淘汰工艺或者生产、销售、进口、使用造成污染的淘汰设备的;
(十)未按照规定设置排污口、安装自动监控装置的。
有前款第(二)项、第(三)项、第(十)项行为的,处一万元以下的罚款;有前款第(七)项行为的,除按规定追缴排污费和滞纳金外,处应缴排污费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下的罚款;有前款第(八)项行为,故意不正常使用或者擅自拆除、闲置水污染防治设施,致使排放的污染物超过规定标准的,处二千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擅自拆除、闲置大气、固体废物、噪声等污染防治设施的,处一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有前款第(一)项、第(四)项、第(五)项、第(六)项、第(九)项行为之一的,处五百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
四十四、第五十四条改为第五十一条,并将第二款修改为:“不按照排污许可证的规定排放污染物或者无排污许可证超标排污的,由负责颁发排污许可证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可以处五百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可吊销排污许可证。”
四十五、第五十五条修改为:“违反本条例第三十六条规定,新建污染严重的土(小)生产企业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责令其停止建设或者关闭,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处以一千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四十六、第五十六条修改为:“违反本条例第三十九条规定,进口不能用作原料的境外废物或者擅自进口废物用作原料的,由海关责令其退运,并可根据国家规定处以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对已经造成环境污染的,由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进口者消除污染。”
四十七、第五十七条改为第五十二条,修改为:“违反本条例第三十二条规定,不进行环境影响评价,不进行三同时建设,或者建设项目竣工后其环境保护设施不经验收合格,主体工程即投入生产或者使用的,由负责审批该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表)或环境影响登记表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国务院的规定处罚。”
四十八、第五十八条改为第五十三条,修改为:“违反本条例第三十三条规定,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表)或环境影响登记表未经批准,为建设单位办理有关批准手续的,其批准文件无效;造成损失的,应当依法赔偿,并依法追究有关责任人员的行政责任。”
四十九、第五十九条改为第五十四条,修改为:“违反本条例第三十四条规定,无资格证书或者超出资质等级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或者评价结论错误造成损失的,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其退回评价所得,并可处以评价所得一倍以下的罚款;对直接责任人员处以五百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的罚款。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结论错误的,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按规定降低评价单位的资格等级,造成严重后果的,吊销其资格证书”。
五十、第六十条改为第五十七条,修改为:“违反本条例第四十四条规定,被限期治理者逾期未完成治理任务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可根据造成的危害后果处以三千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对污染严重,缺乏治理措施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责令关闭、停业或者转产。”
五十一、第六十二条改为第五十九条,修改为:“违反本条例规定,造成环境污染事故的,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依法行使环境监督管理权的部门按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处罚。
“对负有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机关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五十二、删去第六十三条。
五十三、第六十五条改为第六十一条,修改为:“赔偿责任和赔偿金额的纠纷,可以根据当事人的请求,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依法行使环境监督管理权的部门进行调解,并可以根据调查结论对污染责任进行认定,制作污染责任认定书;调解不成的,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当事人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
“跨行政区的环境污染纠纷,由有关人民政府协商解决,或者由当事人的共同上级人民政府协调解决。”
五十四、第六十六条改为第五十条,修改为:“违反本条例第二十四条第三款规定,截留、挪用排污费的,应当如数追回,对有关责任人员由所在单位或者上级行政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五十五、删去第六十七条、第六十八条。
五十六、增加一条,作为第六十二条:“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和工作人员有支持、包庇、放任环境违法行为,或者因决策失误致使辖区环境质量严重恶化的,依法追究有关责任人员的法律责任。”
此外,根据本决定对条文顺序作相应调整。
本决定自2002年2月1日起施行。
《山东省环境保护条例》根据本决定作相应修改,重新公布。
山东省环境保护条例(修正)
(1996年12月14日第八届山东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通过 根据2001年12月7日第九届山东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关于修改〈山东省环境保护条例〉的决定》修正)
第一章 总则第一条 为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人体健康,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的一切单位和个人。
第三条 环境保护应当遵循下列原则:
(一)环境保护同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相协调;
(二)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重;
(三)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
(四)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相结合;
(五)污染者承担治理和补偿责任;
(六)全面规划、统一管理、分工负责;
(七)政府管理与公众参与相结合。
第四条 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所属各部门、各企事业单位应当重视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普及环境保护科学知识和法律知识,提高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和法制观念。
第五条 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结合产业结构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制定优惠政策,发展循环经济,加强生态保护和生态建设,鼓励资源综合利用,推行环境管理系列标准和清洁生产,大力推进环境科学研究和科技成果应用。
第六条 公民有享受良好环境的权利。
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有权对污染、破坏环境的行为进行检举和控告,并有权对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害要求赔偿。
第七条 县以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本行政区域的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公安、交通、经贸、建设、铁路、民航、海洋管理部门和港务监督、渔政渔港监督机构以及军队的环境保护部门,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对环境污染防治实施监督管理。
国土资源、林业、农业、水利行政主管部门,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对资源的保护实施监督管理。
第二章 保护和改善环境第八条 各级人民政府在组织城市规划和开发建设等活动时,应妥善处理建设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防止因决策失误对当地环境造成损害。
第九条 各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根据国家环境质量标准适用区域,分类划定环境功能区,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实施。
第十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自然生态区域、珍稀濒危的野生动植物自然分布区域、水源涵养区域、河流调蓄区域、防风固沙区域、重要渔业水域以及人文遗迹、具有重大科学文化价值的地质构造、著名溶洞、化石分布区、温泉等自然遗迹和古树名木的保护。
在国家和省划定的自然保护区、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基本农田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生活饮用水源地和其他需要特别保护的区域内及外围保护地带,严禁违反有关保护规定,进行可能造成污染和破坏的开发建设等活动。对已建的产生污染或破坏环境的项目,必须关闭、停产。
第十一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农业环境的保护,发展生态农业,防止土壤污染、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土地盐渍化、沙化和贫瘠化;积极推广生物技术,生产有机食品;防止畜禽养殖污染,采取措施防止农用化学物质的散逸、流失;推广经济实用的秸秆综合利用的新技术和新设备。
第十二条 沿海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海洋环境的保护。向海洋排放污染物、倾倒废弃物或者进行海岸工程建设、海洋工程建设、海上运输和拆船等活动,必须遵守有关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规定。
第十三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保护森林资源,加强植树造林,提高林木覆盖率。
除抚育和更新性质的采伐外,不得采伐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防风固沙林、特种用途林等生态公益林。
第十四条 各级环境保护、农业、林业、水利、海洋、渔业、药品监督、海关、出入境检验检疫等行政主管部门,在物种引进、转基因技术或产品的生产和应用过程中,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做好生物技术环境安全工作。
第三章 管理与监督第十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国家制定的环境保护规划编制本行政区域的环境保护规划,并将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土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重大经济社会发展政策、区域开发和城市规划,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加强对资源开发和重大建设项目的环境监督管理。
第十六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本行政区域的环境质量负责,应当根据环境保护规划制定环境保护任期目标和年度计划,并认真组织落实。
实行环境保护政府主要负责人负责制,并将辖区环境质量作为考核政府主要负责人工作政绩的重要内容。
第十七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多种形式筹集环境保护资金,建立长期固定的资金渠道,逐步提高环境保护资金投入占本地区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并建立相应的考核检查制度。
第十八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在城市化进程和小城镇建设中的环境保护工作,严格按照城市规划和环境功能区划的要求,合理调整经济结构和建设布局。
第十九条 城市人民政府应当制定本区域环境综合整治目标和措施,加强对废水、废气、粉尘、固体废物、噪声、辐射、光污染、热污染、建材等污染的防治。对有毒有害及放射性物品应当实行集中处理和管理。
在环境受到严重污染,危及人体健康和安全的紧急情况下,当地人民政府应当及时向当地居民公告,采取强制性应急措施。
第二十条 城市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城市的供水、排水、污水处理、固体废物集中处理、燃气化、集中供热系统、绿化、环境卫生、河道污染治理及其他环境设施的建设,并保证日常维护管理经费。
第二十一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定期对本行政区域的环境保护情况进行专门检查,每年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其常务委员会以及上级人民政府报告本行政区域的环境保护情况。
各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定期公布本行政区域的环境质量状况。
第二十二条 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建立环境监测制度,并会同有关部门组织环境监测网络,严格执行环境监测标准和技术规范,加强对环境质量的监测管理。
县以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依法行使环境监督管理权的部门的监测机构的监测数据,作为环境保护监督管理的依据。
第二十三条 各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及其设立的环境监理机构,依法对管理范围内的排污单位进行现场监督检查。检查时应出示省统一印制的行政执法证件,并为被检查者保守技术和业务秘密。
被检查者必须如实反映情况,提供必要的资料,不得隐瞒、拒绝或阻挠。
第二十四条 排污者应当依法缴纳排污费。缴纳排污费后,并不免除其消除污染、排除危害和赔偿损失的责任。
对超标准、超总量排放污染物的,除责令其限期治理外,征收二至五倍的超标准排污费或者超总量排污费;国家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F. 山东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山东省节约能源条例》等八件地方性法规的决定
一、对《山东省节约能源条例》作出修改
(一)将第十五条修改为:“实行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不符合强制性节能标准的项目,建设单位不得开工建设;已经建成的,不得投入生产、使用。政府投资项目不符合强制性节能标准的,依法负责项目审批的机关不得批准建设。”
(二)删去第四十七条。
(三)将第五十四条第二项修改为:“对未经节能评估审查或者经审查未通过的政府投资项目予以批准的;”二、对《山东省农业机械化促进条例》作出修改
(一)将第二十条修改为:“从事农业机械维修经营,应当有必要的维修场地,有必要的维修设施、设备和检测仪器,有相应的维修技术人员,有安全防护和环境保护措施,取得相应的维修技术合格证书。”
(二)删去第三十八条。三、对《山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办法》作出修改
将第二十二条修改为:“在洪泛区、蓄滞洪区内建设非防洪建设项目,必须编制洪水影响评价报告,提出防御措施。洪水影响评价报告应当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报经有批准权的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查批准;未经批准的,建设单位不得开工建设。”四、对《山东省水土保持条例》作出修改
删去第二十三条第一款。五、对《山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煤炭法〉办法》作出修改
删去第九条。六、对《山东省文物保护条例》作出修改
(一)删去第二十三条第二款,将第三款修改为:“文物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负责对前款规定的活动进行监督。”
(二)删去第三十条。
(三)将第四十九条第二款修改为:“经批准经营前款规定的监管物品,由设区的市或者县(市、区)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对其进行审核,允许销售的,应当作出标识。”
(四)将第五十三条第一款第八项修改为:“擅自利用不可移动文物举办展览、展销、演出的。”
(五)删去第五十三条第一款第九项。七、对《山东省审计监督条例》作出修改
删去第三十八条。八、对《山东省统计管理条例》作出修改
删去第八条、第九条。
本决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山东省节约能源条例》、《山东省农业机械化促进条例》、《山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办法》、《山东省水土保持条例》、《山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煤炭法〉办法》、《山东省文物保护条例》、《山东省审计监督条例》、《山东省统计管理条例》根据本决定作相应修改并对个别文字进行调整,重新公布。
G. 山东省省级行政审批事项改革方案(第一批)
一、保留审批、核准、审核、备案事项
(一)山东省国家安全厅
1.审核事项2项
(1)卫星电视地面接收设施技术性能审核
依据:《卫星电视广播地面接收设施管理规定》(国务院令第129号)
(2)涉外建设项目国家安全事项审查
依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安全部关于新建外国驻华领事馆和其他官方常设机构选址注意安全保密问题的报告的通知》(国办发〔1985〕22号);《山东省涉外建设项目国家安全事项审查规定》(鲁政办发〔1997〕45号)
(二)山东省民政厅
1.审批事项6项
(1)全省性、跨市地性社团(含各级基金会)及其分支机构和省管民办非企业单位的设立、变更、注销登记
依据:《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250号);《关于做好社团基金会交接工作的通知》(银发〔1999〕325号);《基金会管理办法》(国务院令第18号);《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国务院令第251号)
(2)军队复员干部、退役士官、外省入伍退伍义务兵接收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中国人民解放军士官退出现役安置暂行办法》(国发〔1999〕27号);《关于做好退役士兵和军队离退休干部安置工作的通知》(鲁政发〔1999〕5号);《关于做好军队复员干部安置工作的通知》(国安〔1993〕2号、〔1993〕政联字第1号)
(3)新建和扩建公墓
依据:《殡葬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225号)
(4)批准革命烈士
依据:《革命烈士褒扬条例》(国务院令第152号)
(5)革命烈士纪念建筑物的迁建、改建、扩建及省级重点革命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的确定
依据:《关于严格执行建立纪念设施有关规定的通知》(中办发〔1996〕5号);《革命烈士纪念建筑物管理保护办法》(民政部令第2号)
(6)县(市、区)行政区域界线的部分变更,乡、镇和不设区的市的街道办事处的设立、撤销、更名、行政区域界线变更、驻地迁移
依据:《国务院关于行政区划管理的规定》(国发〔1985〕8号);《山东省行政区划管理办法》(鲁政发〔1988〕76号)
2.核准事项4项
(1)革命伤残人员伤残评定、发证、抚恤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伤残抚恤管理暂行办法》(民政部令第2号)
(2)涉外收养登记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法》
(3)省属和涉外社会福利机构的设立
依据:《涉外福利机构管理暂行办法》(民政部令第19号)
(4)新办社会福利企业资格认定
依据:《关于进一步加强福利企业行政监督严格检查清理假冒福利企业的通知》(民福字〔1994〕18号);《社会福利企业管理暂行办法》(鲁政发〔1988〕76号)
3.审核事项5项
(1)新建烈士纪念建筑物及申报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
依据:《关于严格执行建立纪念设施有关规定的通知》(中办发〔1996〕第5号);《革命烈士纪念建筑物管理保护办法》(民政部令第2号)
(2)军用饮食供应站、供水站和军人接待站的设立
依据:《军用饮食供应站、供水站管理办法》(国函〔1989〕69号);《关于进一步加强军人接待站、转运站管理工作的通知》(民安发〔1992〕13号)
(3)县级以上行政区划变更、行政区域界线调整及县级以上行政区域、省内著名的或跨省、跨市的自然地理实体的命名、更名
依据:《国务院关于行政区划管理的规定》(国发〔1985〕8号);《地名管理条例》(国发〔1986〕11号)
(4)以外国人名、地名和外资企业、中外合资企业名称命名地名
依据:《关于我同外国结为友好的城市不以对方人名或建筑物命名的通知》(国办发〔1987〕26号)
(5)利用外资建设殡葬设施项目
依据:《殡葬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225号)
4.备案事项4项
(1)全省性、跨市性社团和省管民办非企业单位印章式样及银行帐户
依据:《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250号);《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国务院令第251号)
(2)社团兴办实体
依据:《关于社会团体开展经营活动有关问题的通知》(民社发〔1995〕14号)
(3)市辖区的街道办事处设立、撤销、更名、迁移
依据:《山东省行政区划管理办法》(鲁政发〔1988〕76号)
(4)省直各专业部门审批的具有地名意义的台、港、站、场及地级市政府审批的地名
依据:《山东省地名管理办法》(鲁政发〔1986〕78号)
(三)山东省司法厅
1.审批事项2项
(1)律师事务所及其分所的设立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法》
(2)公证机构的设立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证暂行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证员注册管理办法》(司法部令第39号)
2.核准事项6项
(1)律师资格、律师专项业务资格及其执业证的颁发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法》;《律师资格考核授予办法》(司法部令第43号)
(2)社会法律咨询服务机构的设立
依据:《司法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关于加强对法律咨询服务机构管理的若干规定》(〔1989〕司发办字第117号)
(3)公证机构登记注册和公证员执业证书的颁发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证员注册管理办法》(司法部令第39号)
(4)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执业资格的确认登记
依据:《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管理办法》(司法部令第60号)
(5)司法鉴定机构登记和司法鉴定人执业证书颁发、注册
依据:《司法鉴定机构登记管理办法》(司法部令第62号);《司法鉴定人管理办法》(司法部令第63号)
(6)仲裁委员会登记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
3.审核事项2项
(1)监狱的设置、迁移、撤销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监狱法》
(2)劳教所的设立、撤并
依据:《劳动教养试行办法》(国发〔1982〕17号);《司法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对市(地、州、盟)劳教所领导管理工作的通知》(司发通〔1997〕021号)
4.备案事项1项
基层法律服务所的设立、变更、注销、登记
依据:《基层法律服务所管理办法》(司法部令第59号)
(四)山东省水利厅
1.审批事项12项
(1)取水许可证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取水许可制度实施办法》(国务院令第119号)
(2)设区城市扩大供水规模
依据:《水利产业政策》(国发〔1997〕35号);《山东省水资源管理条例》
(3)大型河道规划、治理、防汛和涉及两市地以上的重大事项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3号);《山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办法》(省政府令第19号)
(4)省以上立项或涉及市(地)边界的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
(国务院令第3号);《山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办法》
(5)省管河道及跨市(地)边界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防洪工程和其他水工程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山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办法》
(6)大中型水利工程的大坝、堤顶、渠顶、戗台、防汛公路及泄洪、输水建筑物上的交通桥兼作公路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3号);《水库大坝安全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77号);《山东省实施<水库大坝安全管理条例>办法》(省政府令第53号)
(7)市地边界修建排水、阻水、引水、蓄水及河道整治工程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山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办法》(省政府令第19号)
(8)在洪泛区、蓄滞洪区内建设非防洪建设项目的洪水影响评价报告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山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办法》
(9)对毗邻地区有危害的分、滞洪措施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汛条例》(国务院令第86号)
(10)河道围垦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
(11)大中型水库大坝的兴建、改建、扩建及大修
依据:《山东省实施<水库大坝安全管理条例>办法》(省政府令第53号)
(12)大型、重点中型水利工程设计、开工报告及竣工验收
依据:《建设工程勘察设计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293号)
2.核准事项5项
(1)骨干河道岸线的利用与建设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
(2)省管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实施条例》(国务院令第120号)
(3)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乙、丙级编制资格
依据:《山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办法》
(4)乙、丙级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资格认证
依据:《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资格认证管理暂行办法》(水利部水文〔1992〕4号)
(5)凿井队甲级资质
依据:《山东省水利凿井队技术资质证书和管理办法》(鲁水农字〔1991〕3号)
3.审核事项10项
(1)蓄滞洪区运用损失补偿方案
依据:《蓄滞洪区运用暂行规定》(国务院令第286号)
(2)防洪规划保留区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
(3)大中型水利工程供水价格
依据:《水利产业政策》(国发〔1997〕35号)
(4)省管大型河道沿河城镇规划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3号)
(5)省投资水利基本建设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
依据:《建设工程勘察设计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293号)
(6)水利工程勘察设计单位资质
依据:《建设工程勘察设计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293号)
(7)水利水电施工企业资质
依据:《建设业企业资质管理规定》(建设部令第48号)
(8)省管河道干流及跨市(地)边界防洪规划保留区内建设与防洪无关的工矿工程设施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
(9)向省管河流、湖泊、水库、渠道等水利工程内排污的排污口设置和扩大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3号);《山东省水资源管理条例》
(10)骨干河道(湖泊)内的航道整治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3号)
4.备案事项7项
(1)水的长期供求计划
依据:《山东省水资源管理条例》
(2)县级以上水土保持规划及方案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报审批管理规定》(水利部令第5号)
(3)非省管河道管理范围内的有关建设项目
依据:《山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办法》
(4)县以上防洪规划和防御风暴潮规划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山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办法》
(5)县级以上流域或区域水利综合规划和专业规划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
(6)水利工程建设监理单位
依据:《水利建设监理规定》(水建〔1996〕396号)
(7)大型及重点中型水利工程施工合同
依据:《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施工招标投标管理规定》(水政资〔1998〕51号)
(五)山东省农业厅
1.审批事项8项
(1)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采集、收购和出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植物保护条例》
(2)引进国外种子(苗)检疫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植物检疫条例》
(3)非主要农作物种子(苗)进出口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农作物种子进出口管理办法》(农业部令第14号)
(4)种畜禽进出口
依据:农业部《种畜禽管理条例实施细则》
(5)主要农作物杂交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管理办法》(农业部农发〔1996〕4号)
(6)兽药生产许可证及产品批准文号
依据:《兽药管理条例》(国发〔1987〕48号)
(7)进口兽药许可证
依据:《兽药管理条例》(国发〔1987〕48号)
(8)兽用新生物制品的区域试验
依据:《兽用新生物制品管理办法》(农业部令第5号)
2.核准事项7项
(1)复混肥、配方肥、精制有机肥、床土调配剂登记
依据:《肥料登记管理办法》(农业部令32号)
(2)农作物品种审定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
(3)无公害农产品证书和标志
依据:《山东省农业环境保护条例》
(4)农业新技术推广许可证
依据:《山东省农业新技术推广条例》
(5)种畜禽场建场和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
依据:国务院《种畜禽管理条例》;《山东省实施<种畜禽管理条例>办法》(省政府1998年8月29日发布)
(6)饲料添加剂和添加剂预混合饲料产品批准文号
依据:《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266号)
(7)牧草、草坪种子经营许可证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
3.审核事项5项
(1)农药、兽药、肥料广告审查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农药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216号)
(2)主要农作物种子进出口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进出口农作物种子管理办法》(农业部令第14号)
(3)重要农业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
依据:国务院《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山东省农业环境保护条例》
(4)饲料免征增值税
依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修订“饲料”注释加强饲料征免增值税管理问题的通知》(国税发〔1999〕39号)
(5)饲料生产企业审查和饲料添加剂、添加剂预混合饲料生产许可
依据:《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266号)
(六)山东省海洋与渔业厅
1.审批事项11项
(1)渔业捕捞许可证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
(2)海洋专项渔业资源品种捕捞、收购特许证
依据:《山东省海洋专项渔业资源品种管理办法》(省政府令第29号)
(3)国家二级和省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捕捉、驯养繁殖、运输、经营利用许可证
依据:《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农业部1993年10月5日发布)
(4)水产苗种进出口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
(5)建造人工鱼礁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实施细则》(农牧渔业部1987年10月20日发布)
(6)新建、改造、购置、引进捕捞渔船许可证
依据:《渔业捕捞许可证管理办法》(农业部令第1号)
(7)水产种苗生产许可证
依据:《水产种苗管理办法》(农业部令第39号)
(8)海洋倾倒废弃物许可证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倾倒废弃物管理条例》(国务院1985年3月6日发布)
(9)铺设海底电缆管道
依据:《铺设海底电缆管道管理规定》(国务院令第27号);《铺设海底电缆管道管理规定实施办法》(国家海洋局令第3号)
(10)海域使用
依据:《国家海域使用管理暂行规定》(财综字〔1993〕第73号);《山东省海域使用管理规定》(省政府令第92号)
(11)地方级海洋自然保护区和水生动植物自然保护区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国务院令第167号);《中华人民共和国水生动植物保护区管理办法》(农业部1997年10月17日发布)
2.核准事项4项
(1)渔业船舶证书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上交通安全法》
(2)渔业船员证书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上交通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渔港水域交通安全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38号)
(3)海洋海岸工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
(4)渔用药物、饲料生产许可证
依据:《饲料产品管理办法》(国务院令第266号)
3.审核事项13项
(1)大马力渔船及涉外渔船捕捞许可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渔业捕捞许可证管理办法》(农业部令第1号)
(2)进出口水生野生动物及其产品
依据:《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农业部1993年10月5日发布)
(3)外国人在我省进行水生野生动物科学考察等活动
依据:《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农业部1993年10月5日发布)
(4)鱼苗、鱼种原种、良种的引进
依据:《山东省内陆渔业管理条例》
(5)大麻哈鱼加工企业资格
依据:《关于大麻哈鱼来料加工审批办法的通知》(农渔政〔1996〕4号)
(6)进出口鲨鱼翅等制成品
依据:国家濒危物种进出口管理办公室、海关总署《关于调整<进出口野生动物植物种商品名录>的通知》(濒办字〔2000〕9号)
(7)渔船设计单位资格和渔船修造厂认可及玻璃钢渔船建造许可证
依据:《关于渔船设计单位实行渔船设计资格认可证书制度》(农渔检字〔1993〕第2号);《渔船修造厂认可办法》(农渔检〔1994〕2号);《关于办理玻璃钢渔船专项捕捞许可证有关问题的通知》(农渔政〔1996〕30号)
(8)远洋渔业项目及远洋渔业企业资格
依据:《远洋渔业管理暂行规定》(农渔发〔1999〕7号)
(9)国际鲜销渔业船舶航线及运营资格
依据:《关于进一步加强国际鲜销渔业船舶管理的通知》(农渔发〔1995〕19号);《国际鲜销渔业船舶管理暂行办法》(农渔港函字〔1998〕27号)
(10)全国“菜篮子工程”定点鲜活水产品批发市场
依据:《关于印发<全国“菜篮子工程”定点鲜活农产品中心批发市场管理办法>的通知》(农办综字〔1996〕91号)
(11)鱼粉(饲料用)生产许可证
依据:《鱼粉(饲料用)生产许可证实施细则》(农业部1998年6月25日发布)
(12)在渔港内兴建设施,进行水上、水下施工作业及其它有碍航行安全活动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上交通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渔港水域交通安全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38号)
(13)船舶进出渔港装运危险货物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上交通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渔港水域交通安全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38号)
(七)山东省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厅
1.审批事项8项
(1)外国企业及港澳台地区企业常驻代表机构
依据:《关于审批和管理外国企业在华常驻代表机构的实施细则》(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令第3号)
(2)省属企业及限制类进口商品的加工贸易业务
依据:《加工贸易审批管理暂行办法》(外经贸管发〔1999〕314号);《加工贸易保税进口料件内销审批管理暂行办法》(外经贸管加函字〔2000〕328号)
(3)开展对外劳务合作项目
依据:《关于下放劳务项目审批权有关事宜的通知》(〔1999〕外经贸合发第333号)
(4)出口商品配额
依据:《出口商品管理暂行办法》(国发〔1992〕69号)
(5)省级审批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的承包经营
依据:对外经济贸易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关于承包中外合资经营企业的规定》(〔1990〕外经贸法字第22号)
(6)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配额、许可证
依据:《一般商品配额进口管理暂行办法》(国务院1993年12月22日批准);《对外经济贸易部出口商品管理暂行办法》(外经贸部令第4号)
(7)因公经贸出国(境)团组
依据:《山东省委省政府关于调整因公出国审批权限严格出国审批管理的通知》(鲁普发〔1994〕6号)
(8)外商投资企业设立、变更、合并、分立、解散和清算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企业法》;《关于外商投资企业合并与分立的规定》(〔1999〕外经贸法发第395号)
2.核准事项9项
(1)援外出国人员
依据:《国务院关于<援外出国人员选审办法>的批复》(国函〔1992〕157号)
(2)外国人来华签证通知(邀请函)
依据:《关于改进签证通知办法简化签证手续的通知》(外发〔1999〕15号)
(3)外派劳务(研修生)培训合格证
依据:《外派劳务人员培训工作管理规定》(外经贸部〔1996〕外经贸合发第101号)
(4)进出口企业更名
依据:《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关于授权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及各经济特区外经贸主管部门办理进出口企业更名等事项的通知》(〔1998〕外经贸政发字874号)
(5)境
H. 山东省水文管理办法(2018修订)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水文管理,促进水文事业发展,发挥水文工作在水资源管理、防灾减灾和水生态保护中的作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文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第二条在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水文规划与建设、监测与预警预报、监测资料汇交与管理、监测环境与设施保护等活动,应当遵守本办法。第三条水文事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公益事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水文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加强水文基础设施和基层水文服务体系建设,保障水文事业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第四条省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主管全省水文工作,其直属的水文机构具体负责组织实施管理工作。
设区的市水文机构在省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和本级人民政府领导下,负责组织实施本行政区域内的水文管理工作。第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发展改革、财政、国土资源、住房城乡建设、交通运输、环境保护等部门,依照各自职责做好有关的工作。第二章规划与建设第六条省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全国水文事业发展规划和本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组织编制全省水文事业发展规划,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需要修改的,按照规划编制程序报经原批准机关批准。
水文事业发展规划主要包括水文事业发展目标、水文站网建设、水文监测和情报预报设施建设、水文信息网络和业务系统建设及保障措施等内容,并对水生态监测、水资源监测、水土保持监测等作出安排。第七条水文站网建设实行统一规划。省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全省水文事业发展规划,按照统筹兼顾、布局合理、资源共享、防止重复的原则,编制水文站网建设专项规划,经省人民政府发展改革部门同意后组织实施。第八条水文站网建设应当按照国家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建设程序组织实施。新建、改建和扩建水利工程需要配套建设或者更新改造水文测站、水文监测设施的,应当纳入工程建设投资计划,并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竣工验收。第九条水文测站实行分类分级管理。
水文测站分为国家基本水文测站和专用水文测站。国家基本水文测站分为国家重要水文测站和一般水文测站。省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可以在一般水文测站中确定本省行政区域内的省级重要水文测站。第十条国家重要水文测站的设立和调整,由省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提出,报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直属水文机构批准。
一般水文测站的设立和调整,经省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后,报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直属水文机构备案。第十一条设立专用水文测站,不得与国家基本水文测站重复。在国家基本水文测站覆盖的区域,确需设立专用水文测站的,应当报省水文机构批准。其中,因交通运输、环境保护、水文地质勘查、地质灾害防治等行政管理需要设立专用水文测站的,由有关主管部门批准。有关主管部门在批准前,应当征求省水文机构的意见。第十二条设立专用水文测站,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国家基本水文测站监测数据不能满足其特定需求;
(二)符合相应的水文监测技术标准和规范。第十三条专用水文测站和从事水文活动的其他单位,应当接受省水文机构的行业管理。第三章监测与预警预报第十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水文监测、水文信息和洪水预警预报等系统建设,增强重点地区、重要城市和地下水超采区的水文测报能力建设,提高动态监测和应急监测能力。
水文机构应当加强水文监测,为防汛抗旱和水资源管理、水生态保护、水土保持等工作提供及时、准确的监测资料。第十五条从事水文监测活动应当遵守国家水文技术标准、规范和规程,保证监测质量和监测数据的连续性。
水文专用技术装备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技术要求,水文监测所使用的计量器具应当依法检定合格。第十六条承担水文信息采集和情报预报任务的国家基本水文测站和专用水文测站,应当按照规定及时、准确地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挥机构和水行政主管部门提供实时水情信息和水文情报预报,不得漏报、迟报水文监测数据,不得伪造水文监测资料。第十七条水文机构应当加强对水质、水生生物及水量、水位、水温等水生态要素的监测,并对水生态现状和变动趋势进行分析评价,为水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提供依据。
I. 水土保持工作条例的介绍
《水土保持工作条例》于1982年6月30日由国务院发布施行。共6章33条。条例规定,水土保持工作的方针是:防治并重,治管结合、因地制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