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规百科 » 卫生法律法规题库

卫生法律法规题库

发布时间: 2022-07-23 16:15:13

❶ 事业单位医疗卫生类买哪个机构的题好

想考卫生类的事业单位可以看《医学基础知识》《临床医学》《卫生法律法规》《中药学》《西药学知识》《中医基础》《护理学知识》《医学影像学》《卫生事业单位公开招聘考试指导用书综合基础知识 》等。报考卫生类岗位的考生,笔试内容为:医疗卫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相关法律法规等,满分为100分。可以购买医学类的公共基础知识和医学基础知识来看。
(1)卫生法律法规题库扩展阅读:一、《卫生事业单位公开招聘考试指导用书综合基础知识 》适合于各级医疗卫生系统、医院、疾控中心招考、三支一扶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招考 。本套丛书在内容编辑上适应医疗卫生事业单位招聘考试的最新变化,体现出医疗卫生系统招聘考试命题的地方特色。二、《医学基础知识》《医学基础知识》是2009年7月1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医疗卫生系统招考通用教材写组。该书主要讲述了医学专业应知应会的综合基础知识、医学基础知识和本专业知识。本套丛书在深入分析、研究省(市)各地医疗卫生事业单位招聘考试真题的基础上,综合众多命题专家的命题实践和命题思路,创造性地将考试的理论知识点与命题实践相结合,在对知识点的系统归纳总结及预测的基础上突出展现各类新题、难题的解题方法与技巧,以提高考生的应试能力。“以最短的复习时间获得最好的成绩”是每一个考生的心愿,本套丛书将医疗卫生事业单位招考的众多命题研究专家的最新研究成果汇编成书,指引考生找到正确的备考方法,避免由于辅导教材的选择不当而误入歧途。本套丛书不仅集权威性,时效性于一身,而且具有省(市)各级医疗卫生系统招考独有的地方特色,具有极强的针对性与实用性,对考生快速提高考试成绩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参考资料:

❷ 卫生监督所法律法规有哪些

卫生监督所法律抄法规有袭:《卫生监督员手册》、《卫生监督工作规范》、《卫生监督稽查工作规范》《食品卫生管理员规范》、《新资源食品管理办法》,《食品卫生许可证管理办法》,《餐饮业卫生规范》,《职业健康监护管理办法》。《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管理规定》。《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分类管理办法》和《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职业病诊断与鉴定管理办法》,制定《职业病诊断机构认证程序》、《职业病医师管理办法》。《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深海石油作业职业卫生管理办法》、《密闭空间作业职业卫生管理办法》、《职业卫生专家库管理办法》

❸ 生活饮用水卫生的基本法律规定有哪些

1 我国现行有关生活饮用水卫生法律法规
1.1 基本法律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三十条规定供水单位供应的饮用水不符合国家规定的卫生标准,“引起甲类传染病传播或者有传播严重危险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后果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1.2 一般法律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共九章八十条,其中十条与饮用水关系密切。其内容明确了法定介水传染病的种类,规定了各级政府卫生行政部门、供水单位、涉水产品生产企业的法定职责以及失职应负的法律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虽然没有直接对饮用水作相应规定,但是部分条文对饮用水的保护有一定的作用,例如第二条规定:“本法所称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其中,水环境在本法当中属于被保护的对象之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是我国第一部系统规范水事活动的基本法, 对规范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加强水资源管理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主要包括水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和具体措施等制度,从控制水源污染、保障水质安全的角度体现了我国饮用水安全的法律保障。2008年修订后,在立法宗旨上新增加了“保障饮用水安全”的规定,并专门增设了“饮用水水源和其他特殊水体保护”一章,进一步完善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管理。
1.3 行政法
国务院颁布了一批与生活饮用水有关的行政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城市供水条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
1.4 地方行政法规
我国一些省、直辖市、自治区因地制宜,制定颁布了一批有关生活饮用水的地方法规和规章,在当地的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如《北京市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管理条例》、《上海市生活饮用水二次供水卫生管理办法》、《黑龙江省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管理规定》等等。
2《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管理办法》的主要内容
《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管理办法》是建设部与卫生部于1996年7月9日以部长令联合发布的,并于1997年1月1日起施行。《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管理办法》的实施, 标志着我国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管理工作有了专项规章, 对保证生活饮用水的卫生安全, 保障人体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
2.1《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管理办法》总则中主要对立法目的、依据、适用范围以及卫生部与建设部在饮用水卫生监督、卫生管理工作的分工做了明确的规定,同时还明确了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实施饮用水卫生监督工作的范围。鉴于生活饮用水在国民经济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本《办法》针对供水卫生安全方面的问题,以及目前市场上涉及饮用水卫生安全的产品卫生质量的状况,规定了对供水单位和生产涉及饮用水卫生安全的产品的单位和个人实行卫生许可制度,以保护消费者健康。
2.2 在卫生管理方面,强调了生活饮用水必须符合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规定了供水单位职责和饮用水卫生许可证制度;对新建、改建、扩建的供水工程项目的选址、设计审查、竣工验收规定必须有卫生行政部门参加;对于生产涉及饮用水卫生安全产品的卫生质量,以及直接从事供、管理水人员的卫生管理都作了明确规定,并强调设置饮用水源保护区,防止水质污染,以有效地加强水源水的卫生防护。
2.3 为有效地实施卫生监督,本《办法》明确了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在实施卫生监督活动中的职责范围,对涉及饮用水卫生安全的产品管理审批权限作了原则规定,对涉及饮用水卫生安全的进口产品,规定须经卫生部审批后方可进口和销售。同时还对违反本《办法》规定的作出了行政处罚规定。另外对几个专门用语,如“二次供水”、“集中式供水”和“涉及饮用水卫生安全的产品”等用语含义作了说明。
3《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对生活饮用水的保护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是指从保护人群身体健康和保证人类生活质量出发,对饮用水中与人群健康有关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各种因素以法律形式作出的量值规定,以及为实现量值所作的有关行为规范的规定,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以一定形式发布的法定卫生标准。
我国政府历来都十分关心和重视生活饮用水卫生工作,曾多次发布和修改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3.1 1956年制定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及1959年、1976年修订的标准分别包括15项、17项、23项微生物、一般化学和感官指标,着重技术要求,均未列为强制性卫生标准。1985年卫生部组织饮水卫生专家,结合国情并吸取了世界卫生组织饮用水质量标准和发达国家饮用水卫生标准中的先进部分,制定了《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85),将水质指标由23项增至35项,由卫生部以国家强制性卫生标准发布,增加了饮用水卫生标准的法律效力
3.2 2006年12月29日国家标准委和卫生部联合发布了《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06),这是国家首次对1985年发布的生活饮用水标准进行修订,这项新标准提出了水质常规指标38项、消毒剂常规指标4项、水质非常规指标64项。与旧标准相比新标准具有如下三个特点:一是加强了对饮用水水质中的有机物、微生物等方面的具体要求,其中水质指标增加了71项,修订了8项。二是统一了城镇和农村饮用水卫生标准。该标准不仅适用于城乡各类集中式供水的生活饮用水,同时也适用于分散式供水的生活饮用水。三是实现了饮用水标准与国际标准接轨。新标准水质项目和指标值的选择上,参考了世界卫生组织的《饮用水水质准则》和欧盟、美国、俄罗斯和日本等国的饮用水标准,并充分考虑了我国实际情况,基本实现了饮用水标准与国际接轨。
我国现行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方面的法律法规,基本上保护了生活饮用水的安全,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破坏生活饮用水卫生安全的违法行为。但是,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现行的法律法规已经不能满足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管的需要,有待于进一步的完善。
4 我国生活饮用水卫生现状
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广大群众对生活饮用水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在各级政府和各相关部门的的努力下,我国居民的生活饮用水安全状况有了很大提升,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存在的问题依然比较突出。了解我国生活饮用水卫生现状,才能使不断改进和完善我国生活饮用水卫生法律法规的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4.1 生活饮用水水源污染日趋严重
2005年,全国七大水系的411个地表水监测断面中有27%为劣ⅴ类水质,基本丧失使用功能。根据第二次全国水资源调查评价结果,按照水功能区划的标准,目前饮用水源地水功能不达标率达35.6﹪,其中河道不达标率44﹪,湖泊不达标率77﹪,水库不达标率23﹪;全国1073个城镇地表水饮用水水源地有25%的水质不达标;地下水水源地水质问题也很严重,115个地下水水源地中有35%不合格。除水源地常规水质项目超标外,有毒有机物污染已在一些饮用水水源地检出,有些地区还相当严重【1】。
4.2 饮用水二次污染时有发生
饮用水发生二次污染的主要原因有: 管网输送过程污染和水贮蓄过程污染。建国以来我国城市输水管网普遍采用钢筋混泥土管和铸铁管, 混泥土管水泥砂浆抹面容易渗出有害物质, 铸铁管使用几年后会产生锈蚀, 管网连接处密封性能不够好等有可能导致饮用水管网输水过程污染【2】。目前城市中低层建筑是由自来水厂通过管道直接供水, 而高层建筑供水则需通过二次供水设施才能获得,由于二次供水设施在选址、设计、施工, 以及日常卫生管理方面存在一些问题而可能导致饮水贮蓄过程污染, 例如饮用水池周围有污水管道、水箱进出水管位置不合适造成水池内出现死水区、饮用水箱(池)与消防水箱(池)共用、溢泄水管与下水或雨水管线直接连通、通气孔和检修口无网罩、蓄水箱(池)盖未上锁、无二次消毒设施、水箱(池) 未按规范要求定期进行清洗消毒等都有可能引起水质的恶化。
4.3 农村自来水普及率低, 饮用水存在严重安全隐患
在全国范围内的农村地区,相当一部分人仍然以分散式供水为水源,分散式供水以地下水、河水、沟塘水为主, 水质缺乏有效的净化消毒处理和定期检验,卫生得不到保证。一些以地表水为水源的地区, 农村生产生活污水的无序排放, 造成水源有机物和细菌污染严重, 给农村饮水安全带来极大隐患。大多数农村水厂设施简陋、制水功能老化, 管网常有破损或锈蚀, 有的水厂无任何净水设备, 水质也未消毒而直接供水。另外, 农民的饮用水卫生意识比较淡薄, 而农村又常常是卫生监督和疾病控制的薄弱环节。
5 我国生活饮用水卫生法律法规存在的主要问题
5.1 生活饮用水相关的法律法规立法滞后
我国现阶段属于“多龙治水”的发展中国家,治水工作由水利部、卫生部、环保总局等14个部门承担,在饮用水的治理工作上我国显现出群龙无首,各行其事的态势,缺乏各部门沟通与协作的联动机制,从而造成管理上政出多门,信息衔接不通畅,影响对饮用水安全的监督与保障。目前我国有关饮用水安全的法律较少,有关饮用水保护的法律条文分散,体系性不强, 并且法律之间的相互关系没有理顺,内容上还存在着重复之处。例如,在《环境保护法》中明确规定了各级人民政府负有防止水源枯竭的责任,而在《水法》中也有相同的规定;《水污染防治法》中规定国家建立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制度,同样在《水法》中也对此进行了重复性的规定。我国饮用水保护的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相对较多,但是立法层次较低,内容不全面。专业行政规章《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管理办法》仅为卫生部、建设部的部门规章,法制管理范围较窄,关键的饮用水水源难以管理。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生活饮用水卫生立法方面的差距非常明显。以美国为例,《安全饮用水法》最初是于1974年由美国国会通过的,其目的是通过对美国公共饮用水供水系统的规范管理,以确保公众的健康。该法律于1986年和1996年进行修改,要求采取更多行动来保护饮用水及其水源——河流、湖泊、水库、泉水和地下水水源。作为美国饮用水保护专项法规的《安全饮用水法》,充分认识到饮用水水源保护的重要性,积极改进饮用水安全系统的筹资,并且特别注重相关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和公众信息的收集,上述这几点都是保证饮用水安全的重要部分。此法采用水源到供水水龙头全过程的分段保护的方式,来确保饮用水达到国家要求的标准,主要内容包括:(1)《安全饮用水法》应用于美国的每个公共供水系统。目前美国大约有170,000个以上的公共供水系统,他们几乎为所有的美国人供水。保证这些供水系统的供水安全的责任是由美国环保署、各州、部落、水系统和公众一起来分担的。(2)为了保证饮用水的安全,针对水中的污染,《安全饮用水法》建立了多道屏障。这些屏障包括水源保护、水处理、配水系统的一体化和公共信息。公共供水系统负责保证从水龙头中流出的水中的污染物不超过标准。水系统负责对水进行处理,且必须经常地对于水中特定的污染物做测试,并将结果向州做报告。如果水系统不符合标准,它有责任通知用户。现在要求供水者为用户做年度报告。公众有责任帮助当地的供水者确定需要优先解决问题的顺序,为筹资和水系统的改善做决策,并帮助制定保护水源的计划。(3)《安全饮用水法》的主要的组成部分是保护和预防。各州和供水者必须对水源进行评估以确定何处是易受污染的薄弱环节。水系统也可以主动地采用各种计划来保护他们的流域或水源,各州也可以根据其他法律的合法权力来预防污染【3】。
5.2 相关法律法规对农村饮用水安全关注较少
目前我国农村饮用水安全形势较为严峻,自2000年以来,湖南、江苏、辽宁、安徽等许多地方都曾发生严重的生活饮用水污染事件,造成当地群众生活饮水困难,危害群众的身体健康。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是分散式的供水模式,供水卫生情况可想而知,卫生部2010年2月18日透露:经全国爱卫会、卫生部对农村饮用水安全情况进行联合调查的结果表明,调查水样中未达到基本卫生安全的超标率是44.36%,而集中式供水中有消毒设备的仅占29.18%。这说明,我国目前的生活饮用水安全形势仍然较为严峻【4】。农村饮用水安全形势严峻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有直接关系,但是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我国目前的法律制度对农村饮用水安全的关注力度不够。当前,我国饮用水安全的相关法律规范的规定多注重对城市饮用水安全的保护,而严重忽视了广大农村地区的饮用水保护。例如, 《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管理办法》第二条明确规定:“本办法适用于集中式供水、二次供水单位和涉及饮用水卫生安全的产品的卫生监督管理。”同时,很多地方性法律规范也将其适用的范围限定在集中式供水范围之内,而忽略了分散式供水问题,这就使我国以分散式供水为主的广大农村地区处于国家和地方的饮用水安全法律规范之外,使农村地区居民的生命健康得不到法律的保护。
5.3 生活饮用水安全法律责任缺失
我国饮用水安全法律责任的相关规定无论从民事责任、行政责任还是刑事责任与发
达国家相比都比较薄弱,有些法律法规只提出了要求,没有规定被违反时有关人员应负的法律责任,特别是对违反法律规定的行政干预行为缺乏约束力。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比较突出。许多在法律上已经确立的制度,在实践中并没有被很好地执行 ,这也是我国当前生活饮用水卫生管理工作中面临的突出问题。我国关于饮用水安全法律责任采用最多的是行政责任,但在行政责任处罚上,还存在着罚款额度不高的问题, 例如《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管理办法》第二十六条规定:“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修建危害水源水质卫生的设施或进行有碍水源水质卫生的作业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应当责令限期改进,并可处以20元以上5000元以下的罚款。各地卫生部门在近年的监督检查中发现有的涉及涉水产品的违法行为由于《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管理办法》中缺少相应的执法依据而无法进行处理。
6 建议
6.1 加强公众参与制度
生活饮用水安全不能仅仅依靠政府,还需要广大群众的广泛参与,生活饮用水保护领域的公众参与制度已成为国际社会和大多数国家所普遍接受的准则。国家应建立生活饮用水信息公开制度,保证公民知情权,使公众切实了解生活饮用水卫生的状况,不仅在一定程度上保障公众知情权的实现,而且公众对生活饮用水状况了解的越详细、越真实,就越能提高公众保护生活饮用水的意识,越能激励公众自觉的防治水污染。
6.2 加快推进生活饮用水安全方面的立法进程
6.2.1 制定我国的《安全饮用水法》
目前,我国的饮用水安全方面的法制建设还处于不断健全完善的阶段,应从构建完善的饮用水法规体系的角度出发,在理顺体制、统一规范的前提下,出台综合性的《安全饮用水法》
通过此法规范我国在饮用水安全方面存在的问题,对饮用水安全进行全过程监控,真正做到依法保障饮用水安全。作为一项专门的法律,其立法范围应包括水资源及水资源的保护、水源污染的防治、生活饮用水安全的配套设施建设、生活饮用水及水源监测与监控,应该特别关注的是农村生活饮用水监管。
6.2.2 修订《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管理办法》。
该办法自1996年颁布实施后没有大的变化,其中不少内容已经不能满足卫生行政部门的监管需求, 有关部门应抓紧《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管理办法》修订案的有关工作。
6.3 完善生活饮用水安全的法律责任
生活饮用水安全是人民生活最基本的保障条件,需要法律给予切实有力的保障,因此必须加大对违法行为惩处力度,处罚一定要有威慑力,要防止出现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的现象出现。

❹ 医疗卫生相关的法律法规

医疗卫生管理相关法律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卫生检疫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等。

1、《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

第五十条 列入国家药品标准的药品名称为药品通用名称。已经作为药品通用名称的,该名称不得作为药品商标使用。

第五十一条 药品生产企业、药品经营企业和医疗机构直接接触药品的工作人员,必须每年进行健康检查。患有传染病或者其他可能污染药品的疾病的,不得从事直接接触药品的工作。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卫生检疫法》

第四条入境、出境的人员、交通工具、运输设备以及可能传播检疫传染病的行李、货物、邮包等物品,都应当接受检疫,经国境卫生检疫机关许可,方准入境或者出境。具体办法由本法实施细则规定。

第五条国境卫生检疫机关发现检疫传染病或者疑似检疫传染病时,除采取必要措施外,必须立即通知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同时用最快的方法报告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最迟不得超过二十四小时。邮电部门对疫情报告应当优先传送。

3、《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第四条对乙类传染病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疽中的肺炭疽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采取本法所称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其他乙类传染病和突发原因不明的传染病需要采取本法所称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的,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及时报经国务院批准后予以公布、实施。

4、《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

第七条 医疗保健机构应当为公民提供婚前保健服务。

婚前保健服务包括下列内容:

(一)婚前卫生指导:关于性卫生知识、生育知识和遗传病知识的教育;

(二)婚前卫生咨询:对有关婚配、生育保健等问题提供医学意见;

(三)婚前医学检查:对准备结婚的男女双方可能患影响结婚和生育的疾病进行医学检查。

5、《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

第八条 血站是采集、提供临床用血的机构,是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公益性组织。设立血站向公民采集血液,必需经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批准。血站应当为献血者提供各种安全、卫生、便利的条件。血站的设立条件和管理办法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制定。

❺ 卫生行政部门执法的法律法规条例有哪些 卫生行政部门执法的法律法规条例有哪些

食品安全法
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修订)
国家版基本药物目录管理办法(暂行)权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管理办法(卫生部令第66号)
医疗机构校验管理办法(试行)
《新生儿疾病筛查管理办法》(卫生部令第64号)
台湾地区医师在大陆短期行医管理规定(卫生部令第63号)
《中小学生健康体检管理办法》
《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
《卫生部关于医疗机构审批管理的若干规定》
《医师资格考试暂行办法》

省级涉及饮用水卫生安全产品卫生行政许可程序
医师资格考试暂行办法
医院感染暴发报告及处置管理规范

❻ 医疗卫生相关的法律法规有多少

医疗卫生管理相关法律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卫生检疫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等,另外,《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等法律中也有关于卫生方面的规定;
行政法规有:《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医疗机构管理条例》《血液制品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实施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等;
部门规章有:《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全国医院工作条例》《医院工作制度》《医院工作人员职责》《医疗机构基本标准(试行)》《诊疗科目名录》《医师资格考试暂行办法》《医师执业注册暂行办法》《传统医学师承和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考试暂行办法》《关于医师执业注册中执业范围的暂行规定》《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试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管理办法》等;
诊疗护理规范、常规:诊疗护理规范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是指卫生行政部门以及全国性行业学(协)会针对本行业的特点,制定的各种标准、规程,如《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医院感染论断标准》《医院消毒卫生标准》《医院消毒供应验收标准》《医疗机构和治疗仪器应用规范》等,狭义的是指医疗机构制定的本机构医务人员进行医疗、护理、检验、医技诊断治疗及医用物品供应等各项工作应遵循的工作方法、步骤。

❼ 传染病法律法规有哪些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预防、控制和消除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保障人体健康和公共卫生,制定本法。
第二条国家对传染病防治实行预防为主的方针,防治结合、分类管理、依靠科学、依靠群众。
第三条本法规定的传染病分为甲类、乙类和丙类。
甲类传染病是指: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病是指: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
丙类传染病是指: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
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根据传染病暴发、流行情况和危害程度,可以决定增加、减少或者调整乙类、丙类传染病病种并予以公布。
第四条对乙类传染病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疽中的肺炭疽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采取本法所称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其他乙类传染病和突发原因不明的传染病需要采取本法所称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的,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及时报经国务院批准后予以公布、实施。
需要解除依照前款规定采取的甲类传染病预防、控制措施的,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报经国务院批准后予以公布。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常见、多发的其他地方性传染病,可以根据情况决定按照乙类或者丙类传染病管理并予以公布,报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备案。
第五条各级人民政府领导传染病防治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制定传染病防治规划并组织实施,建立健全传染病防治的疾病预防控制、医疗救治和监督管理体系。
第六条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主管全国传染病防治及其监督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传染病防治及其监督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其他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传染病防治工作。
军队的传染病防治工作,依照本法和国家有关规定办理,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卫生主管部门实施监督管理。
第七条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承担传染病监测、预测、流行病学调查、疫情报告以及其他预防、控制工作。
医疗机构承担与医疗救治有关的传染病防治工作和责任区域内的传染病预防工作。城市社区和农村基层医疗机构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指导下,承担城市社区、农村基层相应的传染病防治工作。
第八条国家发展现代医学和中医药等传统医学,支持和鼓励开展传染病防治的科学研究,提高传染病防治的科学技术水平。
国家支持和鼓励开展传染病防治的国际合作。
第九条国家支持和鼓励单位和个人参与传染病防治工作。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完善有关制度,方便单位和个人参与防治传染病的宣传教育、疫情报告、志愿服务和捐赠活动。
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应当组织居民、村民参与社区、农村的传染病预防与控制活动。
第十条国家开展预防传染病的健康教育。新闻媒体应当无偿开展传染病防治和公共卫生教育的公益宣传。
各级各类学校应当对学生进行健康知识和传染病预防知识的教育。
医学院校应当加强预防医学教育和科学研究,对在校学生以及其他与传染病防治相关人员进行预防医学教育和培训,为传染病防治工作提供技术支持。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应当定期对其工作人员进行传染病防治知识、技能的培训。
第十一条对在传染病防治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和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对因参与传染病防治工作致病、致残、死亡的人员,按照有关规定给予补助、抚恤。
第十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的一切单位和个人,必须接受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有关传染病的调查、检验、采集样本、隔离治疗等预防、控制措施,如实提供有关情况。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不得泄露涉及个人隐私的有关信息、资料。
卫生行政部门以及其他有关部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医疗机构因违法实施行政管理或者预防、控制措施,侵犯单位和个人合法权益的,有关单位和个人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诉讼。
第二章传染病预防
第十三条各级人民政府组织开展群众性卫生活动,进行预防传染病的健康教育,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公众对传染病的防治意识和应对能力,加强环境卫生建设,消除鼠害和蚊、蝇等病媒生物的危害。
各级人民政府农业、水利、林业行政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指导和组织消除农田、湖区、河流、牧场、林区的鼠害与血吸虫危害,以及其他传播传染病的动物和病媒生物的危害。
铁路、交通、民用航空行政部门负责组织消除交通工具以及相关场所的鼠害和蚊、蝇等病媒生物的危害。
第十四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有计划地建设和改造公共卫生设施,改善饮用水卫生条件,对污水、污物、粪便进行无害化处置。
第十五条国家实行有计划的预防接种制度。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根据传染病预防、控制的需要,制定传染病预防接种规划并组织实施。用于预防接种的疫苗必须符合国家质量标准。
国家对儿童实行预防接种证制度。国家免疫规划项目的预防接种实行免费。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与儿童的监护人应当相互配合,保证儿童及时接受预防接种。具体办法由国务院制定。
第十六条国家和社会应当关心、帮助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和疑似传染病病人,使其得到及时救治。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歧视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和疑似传染病病人。
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和疑似传染病病人,在治愈前或者在排除传染病嫌疑前,不得从事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禁止从事的易使该传染病扩散的工作。
第十七条国家建立传染病监测制度。
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制定国家传染病监测规划和方案。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根据国家传染病监测规划和方案,制定本行政区域的传染病监测计划和工作方案。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对传染病的发生、流行以及影响其发生、流行的因素,进行监测;对国外发生、国内尚未发生的传染病或者国内新发生的传染病,进行监测。
第十八条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传染病预防控制中履行下列职责:
(一)实施传染病预防控制规划、计划和方案;
(二)收集、分析和报告传染病监测信息,预测传染病的发生、流行趋势;
(三)开展对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流行病学调查、现场处理及其效果评价;
(四)开展传染病实验室检测、诊断、病原学鉴定;
(五)实施免疫规划,负责预防性生物制品的使用管理;
(六)开展健康教育、咨询,普及传染病防治知识;
(七)指导、培训下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开展传染病监测工作;
(八)开展传染病防治应用性研究和卫生评价,提供技术咨询。
国家、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对传染病发生、流行以及分布进行监测,对重大传染病流行趋势进行预测,提出预防控制对策,参与并指导对暴发的疫情进行调查处理,开展传染病病原学鉴定,建立检测质量控制体系,开展应用性研究和卫生评价。
设区的市和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传染病预防控制规划、方案的落实,组织实施免疫、消毒、控制病媒生物的危害,普及传染病防治知识,负责本地区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报告,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常见病原微生物检测。
第十九条国家建立传染病预警制度。
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传染病发生、流行趋势的预测,及时发出传染病预警,根据情况予以公布。
第二十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制定传染病预防、控制预案,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备案。
传染病预防、控制预案应当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一)传染病预防控制指挥部的组成和相关部门的职责;
(二)传染病的监测、信息收集、分析、报告、通报制度;
(三)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在发生传染病疫情时的任务与职责;
(四)传染病暴发、流行情况的分级以及相应的应急工作方案;
(五)传染病预防、疫点疫区现场控制,应急设施、设备、救治药品和医疗器械以及其他物资和技术的储备与调用。
地方人民政府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到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发出的传染病预警后,应当按照传染病预防、控制预案,采取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
第二十一条医疗机构必须严格执行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管理制度、操作规范,防止传染病的医源性感染和医院感染。
医疗机构应当确定专门的部门或者人员,承担传染病疫情报告、本单位的传染病预防、控制以及责任区域内的传染病预防工作;承担医疗活动中与医院感染有关的危险因素监测、安全防护、消毒、隔离和医疗废物处置工作。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指定专门人员负责对医疗机构内传染病预防工作进行指导、考核,开展流行病学调查。
第二十二条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的实验室和从事病原微生物实验的单位,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条件和技术标准,建立严格的监督管理制度,对传染病病原体样本按照规定的措施实行严格监督管理,严防传染病病原体的实验室感染和病原微生物的 扩散。
第二十三条采供血机构、生物制品生产单位必须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规定,保证血液、血液制品的质量。禁止非法采集血液或者组织他人出卖血液。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使用血液和血液制品,必须遵守国家有关规定,防止因输入血液、使用血液制品引起经血液传播疾病的发生。
第二十四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艾滋病的防治工作,采取预防、控制措施,防止艾滋病的传播。具体办法由国务院制定。
第二十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林业行政部门以及其他有关部门,依据各自的职责负责与人畜共患传染病有关的动物传染病的防治管理工作。
与人畜共患传染病有关的野生动物、家畜家禽,经检疫合格后,方可出售、运输。
第二十六条国家建立传染病菌种、毒种库。
对传染病菌种、毒种和传染病检测样本的采集、保藏、携带、运输和使用实行分类管理,建立健全严格的管理制度。
对可能导致甲类传染病传播的以及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菌种、毒种和传染病检测样本,确需采集、保藏、携带、运输和使用的,须经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批准。具体办法由国务院制定。
第二十七条 对被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污水、污物、场所和物品,有关单位和个人必须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指导下或者按照其提出的卫生要求,进行严格消毒处理;拒绝消毒处理的,由当地卫生行政部门或者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进行强制消毒处理。
第二十八条 在国家确认的自然疫源地计划兴建水利、交通、旅游、能源等大型建设项目的,应当事先由省级以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对施工环境进行卫生调查。建设单位应当根据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意见,采取必要的传染病预防、控制措施。施工期间,建 设单位应当设专人负责工地上的卫生防疫工作。工程竣工后,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对可能发生的传染病进行监测。
第二十九条 用于传染病防治的消毒产品、饮用水供水单位供应的饮用水和涉及饮用水卫生安全的产品,应当符合国家卫生标准和卫生规范。
饮用水供水单位从事生产或者供应活动,应当依法取得卫生许可证。
生产用于传染病防治的消毒产品的单位和生产用于传染病防治的消毒产品,应当经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审批。具体办法由国务院制定。
第三章疫情报告、通报和公布
第三十条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和采供血机构及其执行职务的人员发现本法规定的传染病疫情或者发现其他传染病暴发、流行以及突发原因不明的传染病时,应当遵循疫情报告属地管理原则,按照国务院规定的或者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内 容、程序、方式和时限报告。
军队医疗机构向社会公众提供医疗服务,发现前款规定的传染病疫情时,应当按照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的规定报告。
第三十一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时,应当及时向附近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者医疗机构报告。
第三十二条 港口、机场、铁路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以及国境卫生检疫机关发现甲类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疑似传染病病人时,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立即向国境口岸所在地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者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并互相 通报。
第三十三条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主动收集、分析、调查、核实传染病疫情信息。接到甲类、乙类传染病疫情报告或者发现传染病暴发、流行时,应当立即报告当地卫生行政部门,由当地卫生行政部门立即报告当地人民政府,同时报告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设立或者指定专门的部门、人员负责传染病疫情信息管理工作,及时对疫情报告进行核实、分析。
第三十四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及时向本行政区域内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医疗机构通报传染病疫情以及监测、预警的相关信息。接到通报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医疗机构应当及时告知本单位的有关人员。
第三十五条 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及时向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通报全国传染病疫情以及监测、预警的相关信息。
毗邻的以及相关的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及时互相通报本行政区域的传染病疫情以及监测、预警的相关信息。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发现传染病疫情时,应当及时向同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通报。
中国人民解放军卫生主管部门发现传染病疫情时,应当向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通报。
第三十六条 动物防疫机构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及时互相通报动物间和人间发生的人畜共患传染病疫情以及相关信息。
第三十七条 依照本法的规定负有传染病疫情报告职责的人民政府有关部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采供血机构及其工作人员,不得隐瞒、谎报、缓报传染病疫情。
第三十八条国家建立传染病疫情信息公布制度。
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定期公布全国传染病疫情信息。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定期公布本行政区域的传染病疫情信息。
传染病暴发、流行时,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向社会公布传染病疫情信息,并可以授权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向社会公布本行政区域的传染病疫情信息。
公布传染病疫情信息应当及时、准确。
第四章疫情控制
第三十九条 医疗机构发现甲类传染病时,应当及时采取下列措施:
(一)对病人、病原携带者,予以隔离治疗,隔离期限根据医学检查结果确定;
(二)对疑似病人,确诊前在指定场所单独隔离治疗;
(三)对医疗机构内的病人、病原携带者、疑似病人的密切接触者,在指定场所进行医学观察和采取其他必要的预防措施。
拒绝隔离治疗或者隔离期未满擅自脱离隔离治疗的,可以由公安机关协助医疗机构采取强制隔离治疗措施。
医疗机构发现乙类或者丙类传染病病人,应当根据病情采取必要的治疗和控制传播措施。
医疗机构对本单位内被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场所、物品以及医疗废物,必须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实施消毒和无害化处置。
第四十条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发现传染病疫情或者接到传染病疫情报告时,应当及时采取下列措施:
(一)对传染病疫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根据调查情况提出划定疫点、疫区的建议,对被污染的场所进行卫生处理,对密切接触者,在指定场所进行医学观察和采取其他必要的预防措施,并向卫生行政部门提出疫情控制方案;
(二)传染病暴发、流行时,对疫点、疫区进行卫生处理,向卫生行政部门提出疫情控制方案,并按照卫生行政部门的要求采取措施;
(三)指导下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实施传染病预防、控制措施,组织、指导有关单位对传染病疫情的处理。
第四十一条对已经发生甲类传染病病例的场所或者该场所内的特定区域的人员,所在地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可以实施隔离措施,并同时向上一级人民政府报告;接到报告的上级人民政府应当即时作出是否批准的决定。上级人民政府作出不予批准决定的,实施隔离措施的人民政府应当立即解除隔离措施。
在隔离期间,实施隔离措施的人民政府应当对被隔离人员提供生活保障;被隔离人员有工作单位的,所在单位不得停止支付其隔离期间的工作报酬。
隔离措施的解除,由原决定机关决定并宣布。
第四十二条 传染病暴发、流行时,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立即组织力量,按照预防、控制预案进行防治,切断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必要时,报经上一级人民政府决定,可以采取下列紧急措施并予以公告:
(一)限制或者停止集市、影剧院演出或者其他人群聚集的活动;
(二)停工、停业、停课;
(三)封闭或者封存被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公共饮用水源、食品以及相关物品;
(四)控制或者扑杀染疫野生动物、家畜家禽;
(五)封闭可能造成传染病扩散的场所。
上级人民政府接到下级人民政府关于采取前款所列紧急措施的报告时,应当即时作出决定。
紧急措施的解除,由原决定机关决定并宣布。
第四十三条甲类、乙类传染病暴发、流行时,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报经上一级人民政府决定,可以宣布本行政区域部分或者全部为疫区;国务院可以决定并宣布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疫区。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可以在疫区内采取本法第四十二条规定的紧急措施,并可以对出入疫区的人员、物资和交通工具实施卫生检疫。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以决定对本行政区域内的甲类传染病疫区实施封锁;但是,封锁大、中城市的疫区或者封锁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疫区,以及封锁疫区导致中断干线交通或者封锁国境的,由国务院决定。
疫区封锁的解除,由原决定机关决定并宣布。
第四十四条 发生甲类传染病时,为了防止该传染病通过交通工具及其乘运的人员、物资传播,可以实施交通卫生检疫。具体办法由国务院制定。
第四十五条 传染病暴发、流行时,根据传染病疫情控制的需要,国务院有权在全国范围或者跨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权在本行政区域内紧急调集人员或者调用储备物资,临时征用房屋、交通工具以及相关设施、设备。
紧急调集人员的,应当按照规定给予合理报酬。临时征用房屋、交通工具以及相关设施、设备的,应当依法给予补偿;能返还的,应当及时返还。
第四十六条 患甲类传染病、炭疽死亡的,应当将尸体立即进行卫生处理,就近火化。患其他传染病死亡的,必要时,应当将尸体进行卫生处理后火化或者按照规定深埋。
为了查找传染病病因,医疗机构在必要时可以按照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的规定,对传染病病人尸体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尸体进行解剖查验,并应当告知死者家属。
第四十七条 疫区中被传染病病原体污染或者可能被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物品,经消毒可以使用的,应当在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指导下,进行消毒处理后,方可使用、出售和运输。
第四十八条 发生传染病疫情时,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指派的其他与传染病有关的专业技术机构,可以进入传染病疫点、疫区进行调查、采集样本、技术分析和检验。
第四十九条 传染病暴发、流行时,药品和医疗器械生产、供应单位应当及时生产、供应防治传染病的药品和医疗器械。铁路、交通、民用航空经营单位必须优先运送处理传染病疫情的人员以及防治传染病的药品和医疗器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做好组织协调工作。
第五章医疗救治
第五十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和完善传染病医疗救治服务网络的建设,指定具备传染病救治条件和能力的医疗机构承担传染病救治任务,或者根据传染病救治需要设置传染病医院。

❽ 卫生法律案例

您可到中国法院网(抄http://www.chinacourt.org)中的案例库栏目中,其中有一个专门的“医疗纠纷”栏目,里面或许有您需要的案例,如果查阅相关的法律、法规,可以到法律图书馆网站(http://www.law-lib.com)中查询。
您也可以到卫生部的网站查阅相关信息和规定。

❾ 《世界卫生组织法》全文内容有哪些

第一章 目 的

第二章 任 务
第三章 会员与准会员
第四章 机 构
第五章 世界卫生大会
第六章 执行委员会
第七章 秘 书 处
第八章 委 员 会
第九章 会 议
第十章 总 部
第十一章 区域安排
第十二章 预算及开支
第十三章 表 决
第十四章 各国提交的报告
第十五章 法律地位、特惠权、豁免权
第十六章 与其他组织的关系
第十七章 修 正
第十八章 解 释
第十九章 生 效
本组织法的签字国以联合国宪章为依据,宣告下列各项原则为各国人民幸福、和睦与安全的基础。
健康是身体、精神与社会的全部的美满状态,不仅是免病或残弱。
享受可能获得的最高健康标准是每个人的基本权利之一,不因种族、宗教政治信仰、经济及社会条件而有区别。
全世界人民的健康为谋求和平与安全的基础是有赖于个人的与国家的充分合作。
任何国家在增进和维护健康方面的成就都是对全人类有价值的。
各国在增进健康及控制疾病--特别是传染病--方面的不平衡发展是一种共同的危害。
儿童的健全发育是为基本重要;在不断变化的总环境中具有融洽生活的能力,是这种发育所不可缺少的。
在全世界人民中推广医学、心理学及其有关知识,对于充分获得健康是必要的。
群众的正确意见与积极合作对于增进人民的健康至关重要。
各国政府对人民健康负有一定的责任,唯有采取充分的卫生
各签字国接受上述原则,并为达成相互间及与其他机构的合作,以增进和维护各国人民的健康起见,同意本组织法,并依照联合国宪章第五十七条,作为一个专门机构,成立世界卫生组织。
第一章 目 的

第一条
世界卫生组织(以下简称“本组织”)的目的是使全世界人民获得可能达到的最高的健康水平。
第二章 任 务

第二条
为达到其目的,本组织的任务应为:
1.担任国际卫生工作的指导与协调主权。
2.与联合国、专门机构、各国政府卫生行政主管,各学术或职业团体、及其所认为适当的其他组织建立并维持有效的关系。
3.根据申请,协助各国政府加强卫生业务。
4.根据各国政府申请,或愿予接受的情况下,提供适当的技术援助,并在紧急情况下给予必要的救济。
5.根据联合国申请,对特殊组合,例如联合国托管区人民,提供或协助提供卫生业务与设备。
6.在需要时,设置并维持行政与技术业务,包括流行病学及统计业务。
7.促成并推进消灭流行病、地方病、及其他疾病的工作。
8.必要时,与其他专门机构合作,加强防止意外创伤事故。
9.必要时,与其他专门机构合作,促成增进营养、住宅建设、环境卫生、文娱、经济或工作的条件、以及其他环境方面的保健工作。
10.促成致力于增进健康的科学与职业团体间的合作。
11.提议国际公约、协定与规章的签订及对其他国际卫生事态,提出建议并执行由此授予与本组织目的相一致的各项任务。
12.促进妇幼卫生及福利,并培育其在不断变化的总环境中具有融洽生活的能力。
13.促进在精神卫生方面的活动,特别是影响人类的和睦关系的活动。
14.促进并执行卫生研究工作。
15.促进医学、卫生及其有关专业方面的教学与培训标准的改进。
16.从预防与治疗的观点出发,必要时同其他专门机构合作,对各项足以影响公共卫生与医疗保健的行政管理及社会设施的技术,包括医院业务及社会安全方面进行研究并提出报告。
17.提供卫生领域的情报,咨询及协助。
18.协助培养各国人民对于卫生问题的正确舆论。
19.根据需要,制定并修订有关疾病、死因、及公共卫生实施方面的国际定名。
20.按需要,规定诊断程序标准。
21.发展、建立、并促进食品、生物制品、药物、及其他类似制品的国际标准。
22.总之,采取各种必要措施,达到本组织的目的。
第三章 会员与准会员

第三条
所有国家均有资格参加本组织为会员。
第四条
联合国各会员,按本组织第十九章规定,并依照各该国立法程序签署或以其他方式接受本组织法者,均得为本组织会员。
第五条
应邀派遣观察员出席一九四六年在纽约召开的国际卫生会议的各国政府,在本组织首届卫生大会召开前根据本组织法第十九章规定并依各该国立法程序签署或以其他方式接受本组织法者,均得为本组织会员。
第六条
在不违背本组织根据组织法第十六章规定与联合国所达成的任何协议的情况下,凡未能依照本组织法第四、五两条规定参加为会员者,均可申请为会员,经卫生大会以过半数通过即可为本组织会员。
第七条
会员不能履行承担本组织会费的义务或有其他特殊情况时,卫生大会在其认为适当的情况下,可停止该会员的表决权及会员所应得的受益与权利。但卫生大会也有权恢复该会员的表决权与受益权。
第八条
不能自行负责处理国际关系的领土或领土群,经负责对该领土或领土群国际关系的会员国或政府当局代为申请,并经卫生大会通过,得为本组织准会员。出席卫生大会的准会员代表,应具有卫生技术方面的能力,并应由该领土或领土群的本地人中选出代表。准会员权利与义务的性质及其范围由卫生大会决定。
第四章 机 构

第九条
本组织的工作由下列机构执行:
1.世界卫生大会(以下简称卫生大会);
2.执行委员会(以下简称执委会);
3.秘书处。
第五章 世界卫生大会

第十条
卫生大会由各会员的代表组成。
第十一条
各会员的代表最多不得超过三人。其中一人应由会员指定为首席代表。这些代表应就卫生领域内技术能力最强的人员中选拔,并以能代表该会员的国家卫生行政部门为合宜。
第十二条
副代表及顾问可随同代表出席。
第十三条
卫生大会每年举行一次例会,必要时得召开特别会议。特别会议应在执委会或多数会员的要求下召开。
第十四条
卫生大会在每年例会中应选定下届例会在某一国家或地区举行,具体开会地点由执委会最后决定。每次特别会议的召开地点亦由执委会决定。
第十五条
执委会经与联合国秘书长商洽后,决定每届年度例会及特别会议的召开日期。
第十六条
卫生大会于每届年度例会开始时应选出主席及其他职员,其任期至继任人被选出时为止。
第十七条
卫生大会应自行制定议事规程。
第十八条
卫生大会的任务如下:
1.决定本组织的政策。
2.选定派遣代表参加执委会的会员。
3.任命总干事。
4.审查执委会与总干事的工作报告及业务活动,并指示执委会关于应需采取行动、调查研究或报告的事项。
5.设置本组织工作所必需的各种委员会。
6.监督本组织的财务政策,并审查和通过预算。
7.指示执委会及总干事,就卫生大会认为适当的任何卫生事项,提请各会员、各政府或非政府的国际组织给予注意。
8.邀请与本组织职责有关的任何国际的或全国性的组织,政府的或非政府的组织派遣代表,在卫生大会所指定的条件下,参加卫生大会、委员会、或由卫生大会召开的会议,但无表决权。至于全国性的组织,须经有关政府同意后始得邀请。
9.考虑联合国大会、经济及社会理事会、安全理事会或托管理事会所提出的有关卫生问题的建议,并向其报告本组织就上项建议所采取的步骤。
10.根据本组织与联合国的协定,向经济及社会理事会提出报告。
11.提倡并指导本组织工作人员进行有关卫生的研究工作。自行设立研究机构,或经会员国政府同意与其官方的或非官方的机构合作进行。
12.设置其他必要的机构。
13.采取其他适当的行动以进一步实现本组织的目的。
第十九条
卫生大会有权通过有关本组织职权范围内的任何公约或协定。通过此项公约或协定,须经卫生大会三分之二的多数票决定。经各个会员依照各该国立法程序予以接受后,此项公约或协定即可生效。
第二十条
各会员在上述公约或协定通过后十八个月内,应采取步骤,决定是否接受,并通知总干事。如于规定期限内不接受此项公约或协定,应书面声述其不接受的理由。如已接受,会员应同意按照第十四章的规定,向总干事提出年度报告。
第二十一条
卫生大会有权通过关于下列各项规章:
1.防止国际间疾病蔓延的环境卫生及检疫方面的要求和其他程序。
2.疾病、死因及公共卫生设施的定名。
3.可供国际通用的诊断程序标准。
4.在国际贸易中交流的生物制品、药品及其他类似制品的安全、纯度与效能的标准。
5.在国际贸易中交流的生物制品、药品及其他类似制品的广告与标签。
第二十二条
依照第二十一条通过的规章,经它们在卫生大会通过的相应通知转送各会员后,即属生效。在上项通知所规定的期限内向总干事提出保留或拒绝接受的会员,不在此例。
第二十三条
卫生大会有权就本组织职责内的任何有关事项向会员提出建议。
第六章 执行委员会

第二十四条
执委会由二十四个会员指定的同样人数组成。卫生大会应考虑到地区的适当分配,选出有权指派人员参加执委会的会员。当选的会员应委派一名具有卫生专业资历的人员参加执委会,并可指派后补人员及顾问随同参加。
第二十五条
执委会成员的任期为三年,连选得连任。但在本组织法经修改后决议执委会由十八名成员增至二十四名成员的规定生效以后的第一届卫生大会中选出的二十个会员中,其中两名任期为一年,两名为二年,均以抽签方式决定之。
第二十六条
执委会每年至少召开会议两次,会议地点自行决定。
第二十七条
执委会由其成员中推选主席一人,并自行制定其议事规程。
第二十八条
执委会的任务为:
1.执行卫生大会的决议与方针。
2.充任卫生大会的执行机构。
3.执行卫生大会所委托的其他任务。
4.就卫生大会向它提出的问题及由于公约、协定和规章的规定由本组织负责的事项,向卫生大会提出意见。
5.主动向卫生大会提出意见或建议。
6.拟订卫生大会议程。
7.拟订定期一般卫生规划纲要,提请卫生大会考核。
8.研讨其权限内的一切问题。
9.在本组织任务及财源范围内,采取紧急措施,以应付必须采取立即行动的事件。在特殊情况下,执委会可授权总干事采取必要步骤,扑灭流行病,参加组织受灾难民的卫生救济工作,并对任何会员或总干事提请执委会注意的紧急事态,进行调查研究。
第二十九条
执委会应代表卫生大会行使大会所委托的各项职权。
第七章 秘 书 处

第三十条
秘书处由总干事及本组织所必要的技术与行政人员所组成。
第三十一条
总干事由卫生大会根据执委会提名任命之,其任用条件由卫生大会决定。总干事在执委会的授权下,为本组织的技术及行政首长。
第三十二条
总干事应为卫生大会、执委会、本组织的所有理事会委员会、以及由本组织召开的各种会议的当然秘书。总干事得指定其他职员代行其职务。
第三十三条
总干事或其代表得通过与各会员成立协定,建立办事程序,使他为完成其职责,能直接与各国有关部门、尤其是与各会员国卫生行政部门以及全国性的政府的或非政府的卫生机构建立关系。他并得与本组织职权有关的国际组织建立直接关系。其涉及各区域的有关事项,总干事应通知各有关的区办事处。
第三十四条
总干事应负责编制并每年向执委会提出本组织财务报告及预算。
第三十五条
总干事应根据卫生大会制定的人事条例任用秘书处的职员。任用职员的最重要的考虑是保证秘书处的工作效率、正直廉洁及国际代表性的品质能保持在最高水平。并应适当顾及从广泛地区选聘人员的重要性。
第三十六条
本组织职员的服务条件应力求与联合国其他机构的条件取得一致。
第三十七条
总干事及职员在执行其职务时不应寻求或接受本组织以外的任何政府或当局的指示,并应避免任何损及国际公务员身份的行为。本组织的每个会员国应承诺尊重总干事及职员的国际独特性,不对他们施加影响。
第八章 委 员 会

第三十八条
执委会应根据卫生大会指示,设置各种委员会,并主动建议或依照总干事的建议,设置在本组织职权范围内所需要的其他委员会。
第三十九条
执委会应随时或至少每年一次审议各委员会有无继续存在的必要。
第四十条
执委会可与其他机构建立或由本组织参加的联合委员会或混合委员会,并可代表本组织参加由其他机构所成立的各种委员会。
第九章 会 议

第四十一条
卫生大会或执委会可召开地方性的、综合性的、技术性的、或其他特别会议,商讨本组织权限内的任何问题,并可派代表参加国际机构召开的上述各项会议,并在有关政府同意下,参加国家召开的政府的与非政府的上述各种全国性会议。派遣代表的方式应由卫生大会或执委会决定。
第四十二条
执委会可规定本组织的代表参加其认为对本组织有利的各种会议。
第十章 总 部

第四十三条
本组织总部的所在地由卫生大会与联合国商洽后确定。
第十一章 区域安排

第四十四条
1.卫生大会应随时划定地理区域,按需要设立区组织。
2.卫生大会可就其所划分的每个区域内多数会员的同意,设立区组织,以适应该区的特殊需要。每个区域只应设一个区组织。
第四十五条
依据本组织法,每个区组织应是本组织整体组成的一个部分。
第四十六条
每个区组织应包括区委员会(以下简称区委会)和区办事处。
第四十七条
区委会应由该区域内的会员和准会员的代表组成。区内不能负责处理国际关系而同时又不是准会员的领土或领土群,亦应有代表权,并得参加区委会。上述领土或领土群在区委会内的权利及义务的性质与范围应由卫生大会与对上述领土或领土群负责国际关系的会员或其他当局以及在该区内的会员国磋商后确定之。
第四十八条
区委会应视需要随时召开会议,每次会议地点自行决定。
第四十九条
区委会应自行制定其议事规程。
第五十条
区委会的任务如下:
1.制定纯属区域性问题的管理方针。
2.监督区办事处的业务活动。
3.建议区办事处召开技术性会议及其他卫生业务方面的工作或调查。这类工作按区委会的意见能在这区域内促进本组织的目的。
4.与联合国的各有关区委会,其他专门机构的区委会、以及其他与本组织有共同利益的区域性国际组织进行合作。
5.通过总干事,向本组织提出对于比区域性具有更广泛意义的国际卫生问题的意见。
6.如本组织总部所拨的区预算经费不足以执行该区任务时,建议有关区域内各会员国政府追加拨款。
7.其他由卫生大会、执委会、或总干事可能授予的任务。
第五十一条
依照本组织总干事的一般性职权,区办事处应为区委会的行政机关。此外区办事处应就本区范围内执行卫生大会与执委会的决议。
第五十二条
区办事处的主管应为区主任,由执委会商经区委会同意后聘任之。
第五十三条
区办事处职员应由区主任与总干事商定办法聘任之。
第五十四条
由泛美卫生局及泛美卫生会议所代表的泛美卫生组织以及在本组织法签署前即已存在的所有其他政府间的区域性卫生组织,均应在适当时机与本组织合并。此项合并应在有关主管当局通过各有关组织表示相互同意的基础上,采取共同行动,尽早在可行时实现。
第十二章 预算及开支

第五十五条
总干事应编拟并向执委会提出本组织的年度经费预算。执委会应对此项预算进行审查,并连同其认为适当的任何建议,一并转送卫生大会。
第五十六条
遵照本组织与联合国所签订协议的原则下,卫生大会应审查并批准预算,并应按照卫生大会所定的比例准则分配由各会员分别承担经费开支。
第五十七条
卫生大会、或由执委会代表卫生大会,可接受并处理送给本组织的捐赠或遗产。但此项捐赠或遗产的附带条件必须为卫生大会或执委会所能接受并符合本组织的目的与政策。
第五十八条
为应付紧急事项及偶然事故,应设立一项特别基金由执委会酌情使用。
第十三章 表 决

第五十九条
每会员在卫生大会中有一票表决权。
第六十条
1.卫生大会对于重要问题的决议须有出席及投票会员的三分之二多数的表决。此类重要问题包括:批准公约或协定;依照本组织法第六十九、七十、及七十二条的规定,批准本组织与联合国及与政府间的组织或机构发生关系的协定;以及本组织法的修改问题。
2.对于其他问题的决议,包括须经三分之二多数通过的其他各项问题,须经出席及投票的会员半数以上表决通过。
3.执委会与本组织各委员会对于与上项类似问题的表决,应遵照本条上述(1)、(2)两段执行。
第十四章 各国提交的报告

第六十一条
每个会员应就其增进本国人民健康所采取的措施与所得的成就向本组织提出年度报告。
第六十二条
每个会员应就本组织向其提出的建议以及执行各种公约、协定与规章所采取的措施提出年度报告。
第六十三条
每个会员应就其本国已发表的有关卫生方面的重要法律、规章、官方报告与统计,及时送交本组织。
第六十四条
每个会员应根据卫生大会所制定的格式,提出有关统计与流行病学的报告。
第六十五条
在执委会要求下每个会员,应尽可能提供有关卫生的其他情报。
第十五章 法律地位、特惠权、豁免权

第六十六条
本组织为实现其目的与行使其职权,在各个会员国领土内应享有其所必需的法律地位。
第六十七条
1.本组织为实现其目的与行使其职权,在各个会员领土内应享有其所必需的特惠权及豁免权。
2.会员代表、执委会成员以及本组织的技术与行政人员,应同样享有为独立执行本组织的任务所必需的特惠权与豁免权。
第六十八条
此种法律地位、特惠权与豁免权应在经本组织与联合国秘书长商洽后拟订,并经各会员间议定的专项协定中明确规定。
第十六章 与其他组织的关系

第六十九条
本组织应与联合国建立关系,成为联合国宪章第五十七条中所指的专门机构之一。本组织与联合国建立关系的一种或多种协定,应由卫生大会三分之二多数票决通过。
第七十条
本组织认为必要时,应与其他政府间的组织建立有效关系,并与其密切合作。与上述组织达成的正式协定必须经卫生大会以三分之二多数票决通过。
第七十一条
本组织可就其职权内的事项采取适当办法,同非政府的国际组织进行磋商与合作;并经有关政府同意后,亦可与该国的政府的或非政府的全国性组织进行磋商与合作。
第七十二条
经卫生大会三分之二多数票决批准,本组织可接收其目的与业务活动属于本组织职权范围内的任何其他国际组织或机构的任务、资源及义务,此项接收系通过国际协定或经有关双方当局达成相互可接受的办法实行之。
第十七章 修 正

第七十三条
对本组织法修正案的全文应由总干事在卫生大会审议前至少六个月送达各会员。此项修正案经卫生大会以三分之二多数票决通过并由三分之二多数会员依照其各国立法程序批准后,即应生效。
第十八章 解 释

第七十四条
本组织法的中文本、英文本、法文本、俄文本及西班牙文本具有同等效力。
第七十五条
有关本组织法的解释或引用而发生的未能通过谈判或卫生大会解决的任何问题或争端,除当事国同意用其他方式解决外,应转交国际法庭遵照该法庭的法规解决。
第七十六条
经联合国大会认为、或经本组织与联合国之间的协定认可,本组织可就其职权范围内所产生的任何法律问题,请国际法庭提咨询性意见。
第七十七条
由于上述申请咨询性意见的需要,总干事可代表本组织出席国际法庭。总干事并应设法申诉案情,包括对本问题争执的不同意见。
第十九章 生 效

第七十八条
依照第三章规定,本组织法应向所有国家公开征求签署或接受。
第七十九条
1.各国,通过下述方式,可成为本组织法的成员:
甲、签署,无保留地接受;
乙、签署,但须经批准后接受;
丙、接受。
2.本组织法的接受应用正式文件递交联合国秘书长存档后,始能生效。
第八十条
本组织法自二十六个联合国会员国依据第七十九条规定成为本组织法成员国之日起生效。
第八十一条
依照联合国宪章第一百零二条联合国秘书长应将本组织法登记备案,当有一个国家无保留地接受本组织法或有第一个正式接受文件递交到联合国。
第八十二条
联合国秘书长将本组织法生效日期通知本组织法的签订国。其他国家如成为本组织法签订国时,联合国秘书长亦将其签订日期通知各签订国。
下署各国代表,在各该国授权签署之下,在本组织法上签字,以昭信守。
1946年7月22日于纽约。中文、英文、法文、俄文、西班牙文各文本组织法各一本,具有同等效力。各正本保存于联合国档案库,副本由联合国秘书长送交出席大会的各国政府各一份。

❿ 对公共场所实施卫生法制管理的法规名称是()

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 国发[1987]24号颁布日期:19870401 实施日期:19870401 颁布单位:国务院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创造良好的公共场所卫生条件,预防疾病,保障人体健康,制定本条例。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下列公共场所:(一)宾馆、饭馆、旅店、招待所、车马店、咖啡馆、酒吧、茶座;(二)公共浴室、理发店、美容店;(三)影剧院、录像厅(室)、游艺厅(室)、舞厅、音乐厅;(四)体育场(馆)、游泳场(馆)、公园;(五)展览馆、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六)商场(店)、书店;(七)候诊室、候车(机、船)室、公共交通工具。第三条公共场所的下列项目应符合国家卫生标准和要求:(一)空气、微小气候(湿度、温度、风速);(二)水质;(三)采光、照明;(四)噪音;(五)顾客用具和卫生设施。公共场所的卫生标准和要求,由卫生部负责制定。第四条国家对公共场所以及新建、改建、扩建的公共场所的选址和设计实行“卫生许可证”制度。“卫生许可证”由县以上卫生行政部门签发。第二章卫生管理第五条公共场所的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卫生管理制度,配备专职或者兼职卫生管理人员,对所属经营单位(包括个体经营者,下同)的卫生状况进行经常性检查,并提供必要的条件。第六条经营单位应当负责所经营的公共场所的卫生管理,建立卫生责任制度,对本单位的从业人员进行卫生知识的培训和考核工作。第七条公共场所直接为顾客服务的人员,持有“健康合格证”方能从事本职工作。患有痢疾、伤寒、病毒性肝炎、活动期肺结核、化脓性或者渗出性皮肤病以及其他有碍公共卫生的疾病的,治愈前不得从事直接为顾客服务的工作。第八条经营单位须取得“卫生许可证”后,方可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请登记,办理营业执照。在本条例实施前已开业的,须经卫生防疫机构验收合格后,补发“卫生许可证”。“卫生许可证”两年复核一次。第九条公共场所因不符合卫生标准和要求造成危害健康事故的,经营单位应妥善处理,并及时报告卫生防疫机构。第三章卫生监督第十条各级卫生防疫机构,负责管辖范围内的公共场所卫生监督工作。民航、铁路、交通、厂(场)矿卫生防疫机构对管辖范围内的公共场所,施行卫生监督,并接受当地卫生防疫机构的业务指导。第十一条卫生防疫机构根据需要设立公共场所卫生监督员,执行卫生防疫机构交给的任务。公共场所卫生监督员由同级人民政府发给证书。民航、铁路、交通、工矿企业卫生防疫机构的公共场所卫生监督员,由其上级主管部门发给证书。第十二条卫生防疫机构对公共场所的卫生监督职责:(一)对公共场所进行卫生监测和卫生技术指导;(二)监督从业人员健康检查,指导有关部门对从业人员进行卫生知识的教育和培训;(三)对新建、扩建、改建的公共场所的选址和设计进行卫生审查,并参加竣工验收。第十三条卫生监督员有权对公共场所进行现场检查,索取有关资料,经营单位不得拒绝或隐瞒。卫生监督员对所提供的技术资料有保密的责任。公共场所卫生监督员在执行任务时,应佩戴证章、出示证件。第四章罚则第十四条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单位或者个人,卫生防疫机构可以根据情节轻重,给予警告、罚款、停业整顿、吊销“卫生许可证”的行政处罚:(一)卫生质量不符合国家卫生标准和要求,而继续营业的;(二)未获得“健康合格证”,而从事直接为顾客服务的;(三)拒绝卫生监督的;(四)未取得“卫生许可证”,擅自营业的。罚款一律上交国库。第十五条违反本条例的规定造成严重危害公民健康的事故或中毒事故的单位或者个人,应当对受害人赔偿损失。违反本条例致人残疾或者死亡,构成犯罪的,应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直接责任人员的刑事责任。第十六条对罚款、停业整顿及吊销“卫生许可证”的行政处罚不服的,在接到处罚通知之日起十五天内,可以向当地人民法院起诉。但对公共场所卫生质量控制的决定应立即执行。对处罚的决定不履行又逾期不起诉的,由卫生防疫机构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第十七条公共场所卫生监督机构和卫生监督员必须尽职尽责,依法办事。对玩忽职守,滥用职权,收取贿赂的,由上级主管部门给予直接责任人员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直接责任人员的刑事责任。第五章附则第十八条本条例的实施细则由卫生部负责制定。第十九条本条例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旅店业卫生标准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 了各类旅店客房的空气质量、噪声、照度和公共用品消毒等标准值及其卫生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各类旅店。本标准不适用于车马店。
2 引用标准
GB 5701 室内空调至适温度
GB 5749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3 标准值和卫生要求
3.1 标准值(见表1、表2)

表1 旅店客房卫生标准值

项目 3-5星级饭店、宾馆 1-2星级饭店、宾馆和非星级带空调的饭店、宾馆 普通旅店招待所
温度,冬季 >20 >20 ≥16(采暖地区)
夏季 <26 <28
相对湿度,% 40-65
风速,m /s ≤0.3 ≤0.3
二氧化碳,% ≤0.07 ≤0.10 ≤0.10
一氧化碳,mg/m

热点内容
浙江兴茂律师事务所 发布:2025-01-21 14:50:32 浏览:543
新行政诉讼法法条 发布:2025-01-21 14:10:08 浏览:162
刑事诉讼法驳回回避申请 发布:2025-01-21 13:49:11 浏览:929
先学刑事诉讼法还是刑法 发布:2025-01-21 13:42:47 浏览:168
学历证明书有法律效力吗 发布:2025-01-21 13:42:40 浏览:88
北京司法鉴定机构名册 发布:2025-01-21 13:12:56 浏览:7
年薪百万律师 发布:2025-01-21 13:12:55 浏览:818
太原市法院网 发布:2025-01-21 13:05:50 浏览:752
杨祖国律师 发布:2025-01-21 12:31:00 浏览:984
疫情防控法治同行主题手抄报 发布:2025-01-21 12:00:46 浏览:3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