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学前教育条例
❶ 辽宁省民办教育促进条例(2014修正)
第一条为促进和引导我省民办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维护民办学校及其教职工和受教育者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面向社会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活动。第三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民办教育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实行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依法管理的方针,及时研究解决民办教育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第四条省、市、县(含县级市、区,下同)教育行政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民办教育工作。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及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分别负责有关的民办教育工作。第五条民办学校应当遵守法律、法规和规章,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保证教育教学质量,致力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各类人才。第六条民办学校的举办者可以用资金、实物、土地使用权、知识产权以及其他财产作为办学出资。对民办学校的举办者以实物、土地使用权、知识产权以及其他财产出资的,应当依法进行评估。
民办学校举办者应当及时、足额履行出资义务,办学出资必须办理验资、过户手续。
民办学校举办者投入学校的资产应当与举办者的其他资产相分离,民办学校存续期间,举办者不得抽逃、占有、使用、处置或者以其他方式挪用其投入学校的资产。第七条实施学历教育和学前教育民办学校的设置标准,参照同级同类公办学校的设置标准执行。
非学历高等教育民办学校的设置标准由省教育行政部门制定。
各类民办文化教育培训学校的设置标准由市教育行政部门制定。
以职业技能为主的职业资格培训、职业技能培训民办学校的设置标准由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制定。第八条设立民办学校应当按照法定条件报有关行政机关审批:
(一)普通高等本、专科学校的设立,按照国家规定的权限审批;高等职业学校的设立,报省人民政府审批,并报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备案;师范、医药类高等职业学校的设立和调整按照国家规定报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审批;
(二)设立非学历高等教育学校报省教育行政部门审批;
(三)实施中等及其以下学历教育学校和学前教育学校的设立,按照同级同类公办学校的审批规定执行,中等学历教育学校报省教育行政部门备案;
(四)设立各类文化教育培训学校,根据层次和规模报市、县教育行政部门审批;
(五)设立以职业技能为主的职业资格培训、职业技能培训的民办学校,报市、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审批,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应当在批准后30日内将批准文件抄送同级教育行政部门备案。
对涉及多个办学层次的设立申请,由高层级的审批机关统一受理。第九条民办学校的名称应当符合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未经省教育行政部门或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批准,民办学校在名称中不得冠以“辽宁省”“辽宁”字样。第十条对批准正式设立的民办学校,学校审批机关应当颁发办学许可证,并在20日内将批准正式设立的民办学校及其章程向社会公告。第十一条民办学校应当在取得办学许可证后30日内到民政部门办理法人登记。民政部门应当简化登记手续,对提供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规定材料的民办学校,应当自收到申请材料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完成登记程序。第十二条民办学校应当严格遵守国家以及省有关法律、法规,提供符合标准的校舍和教育教学设施、设备,提供安全的教育教学环境,切实保障受教育者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第十三条民办学校应当与聘任的教师、职员签订聘任合同,明确双方的具体权利和义务。发生争议的,按照国家和省人事争议的有关规定处理。
民办学校应当与招用的其他工作人员依法签订劳动合同。发生争议的,按照国家和省劳动争议的有关规定处理。第十四条省、市、县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采取措施保障民办学校及其受教育者、教职工的下列权利:
(一)民办学校的受教育者在升学、就业、参加先进评选、申请科研项目、医疗保险以及助学贷款、乘车等方面,享有与同级同类公办学校的受教育者同等待遇;
(二)民办学校的教职工在业务培训、教师资格认定、职称评定、岗位聘用、教龄和工龄计算、表彰奖励、社会活动以及申请科研项目等方面,享有与同级同类公办学校的教职工同等权利;
(三)民办学校在水、电、煤气、采暖、排污等公用事业性收费方面,享有与同级同类公办学校同等待遇。
❷ 辽阳市学前教育条例
第一条为促进和保障学前教育健康发展,提高学前教育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辽宁省学前教育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的学前教育。
本条例所称学前教育,是指对三周岁以上学龄前儿童实施的保育和教育。
本条例所称幼儿园,是指对三周岁以上学龄前儿童实施保育和教育的学前教育机构。第三条发展学前教育,应当按照公益性和普惠性原则,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构建覆盖城乡、布局合理、就近入园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
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积极扶持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公办幼儿园的比例和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应当逐步提升。第四条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学前教育工作的领导,制定学前教育发展规划,对本行政区域内学前教育发展的重大事项进行统筹和协调。
街道办事处和乡(镇)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各自的职责,协助做好学前教育工作。第五条市、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学前教育工作。
发展和改革、财政、公安、国土资源、住房城乡建设、规划、环保、工商、食品药品监督、机构编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卫生、民政、消防等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做好学前教育的相关工作。
妇联、残联、村民自治组织和社区协助教育行政部门做好学前教育工作。第六条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将学前教育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确保一般性学前教育经费只增不减。县(市)区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在财政性教育经费中所占比例应不低于百分之五。
学前教育经费应当专款专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挪用。第七条市、县(市)教育行政部门应当会同规划主管部门根据人口变化和城镇化发展趋势,组织编制幼儿园布局规划。并将普惠性幼儿园建设纳入城乡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设施统一规划,报同级人民政府审批,列入本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将规划的幼儿园建设用地改作他用。第八条开发建设城镇住宅小区时,应当根据规划条件,安排幼儿园建设用地,配套建设幼儿园。未按照规定安排配套幼儿园建设的住宅小区规划不予审批。
住宅小区配套建设的幼儿园应当与住宅小区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交付使用。统一规划、分期建设的住宅小区,应当保证配套幼儿园优先建设、优先交付使用。
对缓建、缩建、停建、不建和建而不交配套幼儿园的,在整改到位之前,不得办理竣工验收。
小区未按规划建设配套幼儿园的,应当逐步补足配齐学前教育设施,满足幼儿就近入园需要。第九条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加大对农村学前教育的投入,保证每个乡(镇)至少建成一所标准化的公办幼儿园,并随着人口和经济社会发展,适当增加办园数量。第十条设立幼儿园应当依法向所在地的县(市)区人民政府审批部门申请办学许可。
县(市)区人民政府审批部门应当依据国家、省有关幼儿园办园标准和本地学前教育布局规划进行审批。
幼儿园取得办园许可证后,应当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到登记机关办理登记。
未取得办园许可证和未办理登记手续,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设立幼儿园。第十一条市、县(市)区人民政府教育督导机构,应当依法对幼儿园布局规划落实、普惠性幼儿园建设、学前教育经费保障、幼儿园保育教育、幼儿园教师合法权益等情况进行督导。第十二条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应当按照省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幼儿园按质定级分类管理办法,对属地幼儿园进行评估定级,并向社会公示幼儿园定级结果。第十三条幼儿园除收取保育教育费、伙食费、夜间住宿费等国家、省、市明确规定的项目外,不得以任何名义收取其他费用。第十四条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幼儿园年度检验工作和动态监管,公示年检结果。
幼儿园年度检验合格后方可接收儿童入园。年检不合格并且限期整改后仍然达不到要求的,取消其办园资格。
已取得办学许可证的幼儿园,应当按照国家及省规定的幼儿园新标准实行,在教育行政部门规定时间内,达到标准和要求。第十五条市、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应当探索学前教育发展的有效机制,依托幼儿园协作体和星级幼儿园联谊体,实现以强带弱、资源共享、共同发展。
支持优质普惠性幼儿园采取合作办园、集团化管理等方式,扩大优质学前教育公共服务资源。
❸ 江苏省学前教育条例的解读
学前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省委、省政府确定的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实施民生幸福工程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我省学前教育事业发展迅速,各地学前教育条件不断改善,优质资源逐步扩大,但从各级各类教育总体上看,学前教育仍然是薄弱环节,主要表现为教育资源短缺,经费投入不足,师资队伍不健全,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尤其是制约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的体制性障碍突出,入园难、入园贵的现象在某些地区依然存在。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六次会议通过的《江苏省学前教育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已于3月1日实施,条例对于解决上述问题有着积极意义,必将有力地促进和保障我省学前教育的健康发展。
一、突出发展学前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
学前教育事关儿童的健康成长,事关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事关国家民族的未来。条例明确规定发展学前教育,应当坚持公益性和普惠性,实行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学体制,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保障学龄前儿童能够平等接受基本的、有质量的学前教育,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实行免费学前教育;条例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大力发展农村学前教育,缩小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学前教育机构之间保育教育条件和水平的差距,提升学前教育整体办学水平,促进学前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条例还特别规定举办幼儿园应当以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为主。
二、增加学前教育经费投入,明确比例,向经济薄弱地区和农村倾斜
现行学前教育实行政府投入、举办者筹措、家长分担的投入机制。但实际上,学前教育经费总投入严重不足,学前教育经费主要来自幼儿家庭交纳的保教费,大量公办园严重缺乏公办教师和公用经费,违规收取赞助费的情况比较普遍,尤其是大中城市的省级优质幼儿园或者示范公办园收取的赞助费普遍高达1至4万元。公办园保障水平低,民办园收费高,农村幼儿园维持艰难,难以提供有质量的教育。为破解这一难题,充分体现学前教育政府主导的办学体制,条例作出以下规定:一是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占同级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比例不低于百分之五。此前,2010年江苏省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占同级财政性
教育经费的比例约为2.19%,调研中,我们了解到省内个别地区该比例仅为0.06%,这一规定将有利于幼儿园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幼儿园非编制内教师、保育员的工资福利待遇;二是县级人民政府和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共同分担学前教育财政经费,加大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的投入,保证学龄前儿童人均学前教育经费、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三是省、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应当通过专项资金、奖励补助等方式,对各地发展学前教育给予支持,并向经济薄弱地区和农村倾斜。
三、积极推进学前教育设施建设,强化对学前教育设施保护
当前,学前教育的一个突出问题是资源总量不足、分布不均。为解决这一问题,条例作出以下规定:一是每1万至1.5万常住人口至少设置一所幼儿园,人口较为分散的农村地区,应当根据条件适当增设幼儿园,设区的市、县(市)人民政府应当将学前教育设施布局纳入城乡规划,预留符合规定要求的学前教育设施建设用地;二是新建、改建、扩建居民区时,应当根据规划配套设置学前教育设施,并与居民区建设项目同步设计、施工和交付使用,规划配套建设的学前教育房屋、场地等设施是公共教育资源,由设区的市、县级人民政府统筹安排,用于举办公办幼儿园,或者委托举办普惠性民办幼儿园;三是擅自改变规划配套建设的学前教育设施的使用性质和用途的,由设区的市、县级人民政府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由设区的市、县级人民政府重新安排用于学前教育。
四、明确幼儿园保育教育人员的配备要求,进一步规范幼儿园保育教育行为
目前,部分幼儿园保育教育队伍配备不足,特别是一些农村幼儿园没有按照国家要求配备保育员和保健人员,条例参照国家有关规范和要求,明确规定幼儿园平均每班应当配备二名以上幼儿教师、一名以上保育员,又称两教一保;条例还明确要求幼儿园应当科学安排教育内容和方法,满足学龄前儿童感知、体验、探索需求,保护和培养学龄前儿童的兴趣和自由想象力,幼儿园组织活动应当以游戏为基本形式,注重活动的生活性、趣味性和多样性;为预防和遏止目前存在的幼儿园小学化教育倾向,条例明令禁止:以集中授课方式实施汉语拼音以及汉字读写训练、数字书写运算训练、外语认读拼写训练,并规定了违反的相应法律责任。
五、对残疾儿童等弱势群体接受学前教育给予特殊保护
为保障流动人口子女、经济困难家庭儿童、孤儿和残疾儿童等弱势群体接受学前教育,条例作出以下规定:一是确定政府兜底安排学龄前儿童入园的责任,规定学龄前儿童(包括流动人口子女、经济困难家庭儿童、孤儿和残疾儿童等弱势群体)申请入园而幼儿园接收有困难的,当地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应当予以统筹安排;二是残疾儿童入园由政府埋单,规定残疾儿童接受学前教育实行免费,所需经费由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保障;三是幼儿园应当积极创造条件,接收并为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学龄前残疾儿童提供融合教育,使更多的残疾儿童能够和普通儿童一同生活和接受教育,更有利于其健康快乐成长;四是特殊教育学校应当设置学前教育班接收学龄前残疾儿童,配备适合学龄前残疾儿童特点的场所和设施,为学龄前残疾儿童的保育教育和康复提供帮助;五是残疾儿童接受学前教育的人均经费标准应当高于幼儿园的人均经费标准,将相对较高的残疾儿童人均经费标准扩大适用到所有接收残疾儿童的幼儿园;六是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经济困难家庭的学龄前儿童和学龄前孤儿入园给予资助。
六、加强幼儿园的安全保卫工作,规范幼儿园校车的使用和管理
为了进一步明确职责,切实保障学龄前儿童的安全,条例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公安等部门应当指导、监督幼儿园加强安全保卫工作,指导幼儿园制定幼儿园安全保卫制度和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加强幼儿园周边治安巡防,及时排查和消除安全隐患,维护幼儿园周边秩序,依法保障学龄前儿童和幼儿园工作人员的安全;条例还规定幼儿园应当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按照有关规定配备保安员,落实安全防范措施,加强安全管理;为积极应对当前校车事故频发的状况,条例还作了衔接性规定:用于接送学龄前儿童的校车及其使用管理,应当符合国家和省的有关规定。
七、规范幼儿园的收费行为
当前,有些幼儿园存在违规收费、以多种名目变相收费的现象,群众反映强烈。为预防和遏止上述现象,条例规定幼儿园不得收取书本费,不得以推销或者变相推销玩教具、图书、被褥、服装等方式谋取利益,不得以开办各种特长班、兴趣班、实验班为名收取费用,不得收取或者变相收取与入园相关的赞助费、捐资助学费、建园费等费用;条例还规定幼儿园收取费用和经费使用情况应当向家长和公众公开,接受社会监督;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价格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幼儿园收费的管理和监督。
❹ 天津市学前教育条例
第一章总 则第一条为了促进学前教育事业健康发展,规范学前教育工作,维护学龄前儿童、保育教育人员和幼儿园的合法权益,根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条例。第二条本市行政区域内学前教育的实施与管理,适用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学前教育,是指幼儿园对三周岁以上学龄前儿童实施的保育和教育。第三条学前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学前教育,应当坚持公益性和普惠性,坚持政府主导、合理布局、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原则,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扶持普惠性民办幼儿园,鼓励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举办幼儿园,逐步满足适龄儿童入园需求。第四条学前教育应当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实施科学的保育和教育,促进学龄前儿童健康、快乐成长。第五条市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全市学前教育工作的领导,统筹制定学前教育发展规划和促进学前教育发展政策。
区县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制定并实施本区县学前教育发展计划,合理配置学前教育资源,组织实施学前教育工作。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依照职责和有关规定,做好本辖区内学前教育工作。第六条教育行政部门是学前教育工作的主管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学前教育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管理。
发展改革、财政、人力社保、规划、建设、卫生计生等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学前教育相关工作。第七条鼓励公民、法人、专业教育集团和其他组织,依法举办幼儿园或者以各种形式支持学前教育事业。第二章规划与建设第八条市教育行政部门会同规划部门,根据学龄前儿童的出生状况、居住分布、流动趋势和学前教育事业发展需求,合理安排幼儿园布局。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将规划的幼儿园建设用地,改作他用。第九条幼儿园的建设选址,应当符合交通、安全、消防、环保、日照等要求。严禁在污染区和危险区内设置幼儿园。第十条新建住宅小区和旧城区改建,应当按照标准配置幼儿园。幼儿园应当与住宅小区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
幼儿园建设应当符合国家和本市规定的设计规范、建设标准和安全环保要求。
幼儿园装饰装修后,应当委托专业机构进行室内空气质量检测,经检测合格后方可使用。第十一条按照标准配置的幼儿园用房在验收合格后,项目建设单位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将其无偿交付项目所在地区县教育行政部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改变其用途。第十二条因公共利益需要征收幼儿园房屋的,区县人民政府应当制定调整重建方案,依法进行货币补偿或者房屋产权调换,同时做好在园幼儿的安置工作。第三章保育与教育第十三条幼儿园招生应当公开、公平、公正,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考试或者测试,不得将学龄前儿童参加早期教育指导作为入园条件。第十四条幼儿园应当以有利于学龄前儿童身心健康,便于保育和教育为原则,按照国家和本市的规定合理设置班级数量和班额。第十五条幼儿园应当建立和完善保育教育管理、卫生保健、安全管理、财务管理、档案管理、与幼儿家长联系等制度。第十六条幼儿园应当根据学龄前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科学合理地安排在园幼儿一日生活,安排适当的户外锻炼活动,培养其良好的生活和卫生习惯。第十七条幼儿园应当执行国家和本市卫生保健的有关规定,建立健康检查制度和健康档案,组织在园幼儿进行定期体检和每日晨检。第十八条幼儿园进行保育和教育活动应当使用普通话。
幼儿园应当按照幼儿园教育纲要和指南的要求安排保育和教育活动,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形式,注重对学龄前儿童进行情感态度、行为习惯、智力、能力的培养,不得给学龄前儿童布置书面家庭作业。
幼儿园应当配备必要的教育用书和儿童图书。幼儿园的设施、设备、玩具教具等,应当符合国家和本市的相关安全标准和环保要求。
幼儿园不得向家长推销或者变相推销玩具教具、教材和教辅材料等。第十九条鼓励幼儿园接收能够适应幼儿园集体生活和教育的残疾学龄前儿童随班就读。
特殊教育学校应当设置学前教育班。第二十条幼儿园应当加强安全管理,定期对其工作人员和在园幼儿进行安全教育,并根据学龄前儿童的特点开展自救、逃生、紧急疏散等应急演练。发生自然灾害、火灾、人身伤害等突发事件时,幼儿园应当优先保护在园幼儿的安全。
❺ 学前教育法律法规有哪些
法律分析:学前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是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学前教育应当贯彻国家教育方针,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科学保育和教育,保障幼儿健康快乐成长。
法律依据:《安徽省学前教育条例》
第十七条 三周岁以上不满六周岁的幼儿可以申请进入幼儿园。在满足适龄幼儿入园的条件下,幼儿园可以适当向下延伸入园年龄。
第十八条 幼儿园应当创造条件,为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残疾幼儿提供融合教育,并为残疾幼儿的保育和教育提供便利、帮助。
第二十条 幼儿园保育和教育,应当面向全体幼儿,关注个体差异,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育和教育结合,寓教于乐,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健康发展。
❻ 安徽省学前教育条例
第一章总 则第一条为了促进和保障学前教育健康发展,规范学前教育,维护幼儿、幼儿园及其工作人员的合法权益,满足人民群众对学前教育的基本需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等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第二条学前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是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
本条例所称学前教育,是指对本省行政区域内三周岁以上不满六周岁幼儿实施的保育和教育。第三条发展学前教育,应当坚持公益性和普惠性,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鼓励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举办幼儿园,扶持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发展。第四条学前教育应当贯彻国家教育方针,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科学保育和教育,保障幼儿健康快乐成长。第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学前教育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学前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合理配置资源,对农村地区和贫困地区学前教育予以支持,构建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保障幼儿接受基本的、有质量的学前教育。第六条学前教育实行省市统筹协调,以县级为主,乡镇(街道)参与的管理体制。
省人民政府统筹制定学前教育规划和政策,负责全省学前教育发展的宏观指导。
设区的市人民政府贯彻执行国家和省制定的学前教育规划和政策,协调管理和监督指导辖区内学前教育发展。
县级人民政府负责制定和实施本行政区域内学前教育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学前教育资源,推进辖区内学前教育工作发展。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采取措施,保障幼儿接受学前教育。第七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学前教育工作,其他相关部门和社会组织等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做好学前教育相关工作。第二章幼儿园的设立第八条设区的市、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将幼儿园建设纳入城乡规划;设区的市、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应当根据本行政区域城乡规划,会同相关部门具体制定和调整学前教育设施布局专项规划。
涉及幼儿园的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与审定应当征求教育行政部门意见。第九条幼儿园的布局,应当体现本行政区域内幼儿的数量分布、变化、保育和教育需求等情况,按照人口比例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并适时调整。第十条新建、改建、扩建居民区,应当根据规划配套设置幼儿园,并与居民区建设项目同步设计、施工和交付使用。
规划配套建设的幼儿园是公共教育资源,由设区的市、县级人民政府统筹安排,用于举办公办幼儿园,或者委托举办普惠性民办幼儿园,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改变规划配套建设的幼儿园的使用性质和用途。第十一条设立幼儿园,由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审批。
幼儿园的设立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符合规定标准的保育和教育场所及设施、设备;
(二)符合规定的组织机构、章程和规范的名称;
(三)符合规定的教师及其他工作人员;
(四)必备的办园资金和稳定的经费来源。
幼儿园的保育和教育场所应当符合交通、安全、消防、环保、日照等选址要求,建设规划面积、建筑设计、功能要求、设施设备按照《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第十二条幼儿园实行法人登记制度。
公办幼儿园依法经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机构编制管理部门登记取得法人资格。民办幼儿园在申领《民办学校办学许可证》后,依法经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登记取得法人资格。第十三条鼓励申办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由举办者提出申请,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有关规定予以认定。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按照规定由政府予以补贴。第十四条幼儿园变更登记事项或者终止的,应当报审批、登记机关申请办理变更登记或者注销手续。审批、登记机关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办理,并将有关情况向社会公开。
幼儿园终止的,举办者应当妥善安置在园幼儿,并依法进行财务清算。第十五条实行幼儿园年检制度。年检应当征求家长和社会公众意见,年检结果向社会公布。第十六条公办幼儿园执行政府确定的收费项目和标准,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执行政府指导性收费项目和标准。
非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由举办者按照办园成本,确定收费项目和标准,报县级人民政府价格主管部门备案。
幼儿园收费实行公示制度,收费项目和标准向家长和公众公开,接受社会监督。幼儿园不得违反国家和省有关规定收取费用,不得擅自挪用办学经费。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违反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向幼儿园收取费用。
❼ 辽宁省幼儿园管理实施办法
第一条 根据国务院批准的《幼儿园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结合我省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第二条 凡在我省境内举办幼儿园的单位和个人,均应遵守《条例》和本办法。第三条 省、市、县(含县级市、区,下同)教育行政部门是本行政区域内幼儿园管理工作的主管部门,负责《条例》及本办法的实施和幼儿园管理工作的评估、监督和检查。
卫生、建设等行政部门应按各自职责权限, 协助教育行政部门做好幼儿园管理工作。第四条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将幼教科研、教研列入职责范围,加强幼教科研、教研工作。
鼓励幼教科研、教研专家和幼儿园教师进行幼教科研和幼教改革实验。第五条 幼儿园必须具备下列基本条件:
(一)有符合《条例》及本办法规定条件的工作人员;
(二)有必要的办园经费;
(三)有符合国家卫生、安全标准的园舍和设施。第六条 凡举办幼儿园的单位和个人,应向登记注册机关提交书面申请及办园方案(含师资、经费、园舍、设施等基本情况)。城市幼儿园须经县以上教育行政部门实地考核合格,卫生行政部门检查并发给卫生保健合格证后由县以上教育行政部门发给登记注册证书;农村幼儿园须经乡(镇)人民政府实地考核合格,发给登记汪册证书,并报县教育行政部门备案。第七条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幼儿园卫生保健工作的监督、检查,其所属的妇幼保健机构负责幼儿园卫生保健工作的业务指导和监测。第八条 幼儿园的基本建设投资应按幼儿园隶属关系列入主管部门基本建设投资计划。
新建和改造居民区配套建园所需投资由收缴配套建园费、办园单位自筹和向入托幼儿家长单位收取建园费解决。
农村建园所需投资由乡、村自筹解决。各级人民政府应对贫困地区幼儿园建设予以补贴。
人民教育基金应提取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发展本地区的幼儿教育事业。第九条 鼓励各单位举办的幼儿园向社会开放。吸收非本单位子女入园,可收取一定的建园费和办园补贴费。具体标准和办法由省教育行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另行制定。第十条 幼儿园实行按质定级,按级收费。幼儿园定级收费标准和办法由省教育行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另行制定。第十一条 教育部门、国营企业事业单位举办的幼儿园园长应具有幼儿师范学校毕业文化程度;集体、个人举办的幼儿园园长应具有幼儿师范学校毕业文化程度或取得幼儿园教师专业合格证书。幼儿园园长任职期间应接受县以上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岗位培训。第十二条 幼儿园工作人员实行聘任制。幼儿园应根据幼儿教师的政治、业务素质,按照《辽宁省幼儿园各级教师职务的职责和任职条件》的有关规定,聘任其相应的职务。第十三条 幼儿园保育员按照技术工人等级定级。学徒期间至少应经过三个月的专业培训。第十四条 幼儿园炊事人员应受过短期专业培训,掌握营养配餐的基础知识和操作技术。第十五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采取措施,提高幼儿园园长、教师和医务人员的待遇。
教育部门举办的幼儿园园长按同等类型小学校长管理。国营企业事业单位举办的幼儿园园长参照同等类型小学校长管理。幼儿园医务人员按当地卫生保健人员管理。城镇幼儿园教师的工资标准执行小学公办教师的工资标准。农村幼儿园教师经县教育行政部门注册,其工资标准执行当地小学民办教师的工资标准。
在教师、卫生保健人员评优晋级、民办教师转正时,幼儿园教师、医务人员应占一定比例。其工资津贴、住房、医疗、退休等福利待遇应与小学教师、同级卫生保健人员相同。第十六条 省、市教育行政部门应制订幼儿园师资培训规划。省幼教培训中心及市、县教师进修学校在同级教育行政部门指导下,负责幼教干部、幼儿园园长和幼儿园教师的培训工作。第十七条 各类幼师专业毕业生应从事幼教工作。未经县以上教育行政部门批准,不得抽调幼儿园教师改任其他工作。第十八条 因失职造成幼儿烫伤、摔伤等事故或体罚、变相体罚幼儿的,由其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分。第十九条 对危险园舍、设施不采取有效措施的,县以上教育行政部门应责令其采取有效措施,逾期仍不采取措施的,予以停止招生或停止办园的行政处罚。第二十条 对侵占、破坏幼儿园园舍、设施的,县以上教育行政部门除责令其赔偿损失外,可并处五千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可提请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❽ 答辩:学前教育条例草案规定禁止幼儿园入园考试对此政策你怎么看
咨询记录 · 回答于2021-11-15
❾ 青岛市学前教育条例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促进学前教育事业发展,规范学前教育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对三周岁以上学龄前幼儿实施的保育和教育。
对不满三周岁婴幼儿及其家长提供早期教育指导,依照本条例有关规定执行。第三条学前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是社会公益事业。
市、区(市)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学前教育工作的领导,统筹协调学前教育发展的重大事项,保障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
市、区(市)人民政府应当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均衡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学前教育的发展,推进学前教育标准化建设。第四条市、区(市)教育行政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学前教育工作。
市、区(市)人民政府有关主管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学前教育相关工作。
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扶持本行政区域内学前教育的发展,做好学前教育工作。第五条学前教育应当坚持保育和教育相结合,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面向全体幼儿,关注个体差异,促进幼儿健康快乐成长。第二章学前教育设施第六条市、区(市)教育行政部门应当会同发展改革、规划等部门,组织编制学前教育设施布局专项规划,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规划部门、镇人民政府组织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时,应当按照学前教育设施布局专项规划,预留学前教育建设用地。
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将预留的学前教育建设用地转作他用。第七条在城市规划区范围内,每五千人口的区域应当设置一所规模为六个班以上的幼儿园;在城市规划区范围外,每三千至五千人口的区域应当按照就近入园的原则合理设置幼儿园。
城镇居住区配套幼儿园由区(市)人民政府投资并组织建设。
区(市)人民政府应当将农村幼儿园纳入农村公共服务设施统一规划并优先建设。镇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实际需要建设至少一所公办幼儿园。第八条幼儿园的园址,应当选择在地质安全、阳光充足、环境适宜、交通便利、公用设施比较完善的地段,避开高层建筑阴影区和自然灾害易发地带,与污染源、危险源保持安全间距,远离不利于幼儿身心健康的场所、设施。第九条城镇居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用地采取划拨方式供地。规划部门应当在规划条件中明确配套幼儿园的规模、用地面积。第十条幼儿园的建设,应当执行国家、省规定的设计规范和建设标准,其园舍建设应当符合抗震、消防、防雷、环保、节能、卫生等规范和标准的要求。
规划部门应当就配套建设幼儿园的位置、布局、具体建设指标等内容征求教育行政部门的意见。第十一条配套建设的幼儿园,建设单位应当在工程竣工验收合格后三个月内,将园舍、场地和有关建设资料全部移交给所在区(市)教育行政部门,并协助办理园舍产权登记。第十二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改变依据规划建设的学前教育设施的使用性质和规模,不得侵占、破坏学前教育设施。第十三条区(市)人民政府应当将中小学布局调整后的富余教育资源和其他资源优先用于举办幼儿园。第十四条拆除、搬迁幼儿园,应当符合学前教育设施布局专项规划的要求,并经区(市)教育行政部门批准。幼儿园应当与建设单位商定补偿方案和保障措施,确保幼儿接受正常的保育和教育,并将保障措施书面报告教育行政部门。第三章幼儿园及其工作人员第十五条举办幼儿园,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有符合规定的场所和配套设施、设备;
(二)有必备的办学资金和稳定的经费来源;
(三)有符合规定条件的工作人员;
(四)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第十六条举办幼儿园,举办者应当向拟举办地的区(市)教育行政部门提出申请。区(市)教育行政部门应当自受理之日起二十日内作出许可或者不予许可的决定。准予许可的,应当在十日内核发许可证;不予许可的,应当书面说明理由。
经区(市)教育行政部门许可举办幼儿园的,应当依法办理登记手续。第十七条幼儿园变更许可事项的,应当到原审批机关、登记机关办理变更手续。
幼儿园终止的,应当依法进行清算,妥善安置在园幼儿,由原审批机关收回许可证,并由原登记机关注销登记。
❿ 北京市学前教育条例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促进和保障本市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提高学前教育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以及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条例。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各种形式的学前教育。
本条例所称学前教育是指对学龄前儿童实施的教育。
本条例所称学前教育机构是指幼儿园、托儿所以及其他对学龄学儿童实施教育的机制。第三条学前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
开展学前教育应当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对儿童实施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健康与和谐发展。
学前教育应当遵循学龄前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划,实行保育与教育相结合,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形式,寓教育于生活及各项活动之中。
本市倡导和支持开展3周岁以下婴幼儿的早期教育。第四条发展学前教育事业是政府、社会、家庭、学前教育机构的共同责任。
本市积极发展以社区为依托,多种形式,面向全体学龄前儿童的学前教育。
本市举办学前教育机构以社会力量办学为主体,发挥政府举办的学前教育机构在提高教育质量方面的示范和引导作用。第五条本市扶持远郊经济不发达地区发展学前教育事业。
本市重视并扶持残疾儿童学前教育事业。残疾儿童的学前教育应当从婴幼儿开始,与康复、训练结合进行。
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扶持和发展适合少数民族特点和需要的学前教育事业。第六条本市采取措施鼓励社会组织和公民依法举办学前教育机构。
本市鼓励境内外组织和个人以捐资赠物等多种形式支持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第七条市和区、县人民政府对在学前教育事业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第二章学前教育责任第八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学前教育的领导,综合协调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将学前教育纳入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区、县和乡镇人民政府应当举办发挥示范作用的学前教育机构。
城镇街道办事处应当组织协调学前教育机构以及有关部门和社团,在社区内工展学前教育活动。
农村地区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因地制宜发展学前教育事业,采取多种形式保证辖区内学龄前儿童接受学前教育。第九条市教育行政部门主管本市行政区域内的学前教育工作,对学前教育进行统筹规划和管理。区、县教育行政部门负责本辖区内学前教育的管理工作,并对各类学前教育机构进行监督指导。
市和区、县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应当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有关学前教育的工作。第十条全社会都要关心、支持学前教育事业,为学龄前儿童的健康成长提供帮助。
各级妇联组织和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以及社区内的其他社会组织,应当协助当地人民政府为社区内未进入学前教育机构的儿童及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以及从事家庭看护学龄前儿童的从业人员提供学前教育的指导与服务。第十一条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对学龄前儿童的教育负有首要责任,应当为儿童身心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学习科学的教育方法,与学前教育及其相关的机构互相配合,促进儿童全面发展。第三章学前教育机构和从业人员第十二条学前教育机构应当注重促进学龄前儿童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健康发展,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促进儿童的智力发展,培养儿童热爱祖国的情感以及良好的品德。
鼓励学前教育机构配合社区宣传保育、教育知识,支持社区开展学前教育活动。第十三条举办学前教育机构必须符合下列条件:
(一)办学地点安全,环境适宜;
(二)有与学前教育要求相适应并符合国家规定的安全、卫生标准的房舍、设施和设备;
(三)具备相应的举办资金;
(四)具有符合国家规定的任职资格和健康条件的工作人员。第十四条举办学前教育机构应当到所在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办理登记注册。农村边远地区举办学前教育机构可以到所在乡、镇人民政府办理登记注册,由乡、镇人民政府向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备案。
学前教育机构变更登记事项或者停办,应当提前3个月到原登记注册机关办理变更或者撤销手续。第十五条学前教育机构应当建立并严格执行安全防护、卫生保健制度,保障学龄前儿童的人身安全和健康。
学前教育机构的工作人员应当尊重、爱护学龄前儿童,严禁歧视、侮辱、虐待和体罚学龄前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