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规百科 » 海南省城乡规划条例

海南省城乡规划条例

发布时间: 2022-08-31 06:39:16

1. 2019年关于海口市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条例草案的说明

以下是12月18日在海口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三次会议上海口市人民政府关于《海口市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条例(草案)》的说明,欢迎阅读!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受市人民政府委托,现就《海口市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条例(草案)》(以下简称《条例》)作说明。

一、制定《条例》的必要性

1996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颁布后,国务院于1997年在城市管理领域进行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制度试点工作。2002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推进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的决定》(国发〔2002〕17号),在全国全面推进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并批准在海口市开展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试点工作。从此,海口市城市管理开始了集中行政处罚权的管理体制。推行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制度几年来,我市的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管理水平明显提高,城市容貌得到了有效改善。但由于缺乏相应的法律规范,我市城管综合执法存在诸多问题,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部门的地位不明确、管理体制不顺、职责范围界定不清、执法程序不规范、执法协作不通畅、执法保障机制不健全、城管执法人员的身份混乱等等。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综合执法职能的发挥,影响了城市管理综合执法的形象。为了有效解决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工作遇到的突出问题,规范城市管理综合执法行为,提高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机关依法行政水平和执法效能,同时有效地保障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推进我市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工作的有效开展,亟需通过地方立法对综合执法进行规范。

二、制定《条例》的主要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强制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

4.《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

5.《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

6.《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7.《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

8.《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9.《海南省城乡规划条例》

10.《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关于在海南省海口市开展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试点工作的复函》(国法函〔2002〕227号)

11.《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央编办关于清理整顿行政执法队伍实行综合行政执法试点工作意见的通知》

12.《海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海口市扩大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范围的批复》(琼府函〔2006〕59号)

13.《海口市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暂行办法》

三、起草过程

2013年12月,《条例》被列为海口市人大常委会立法计划地方性法规立法调研项目。1月,市市政市容委委托海南法立信律师事务所承担《条例》的立法调研工作及起草工作。

5月5日至10日,市市政市容委、市法制局、海南法立信律师事务所组成立法调研小组,赴深圳市、西安市对城市管理综合执法的立法情况进行了重点调研,了解两城市在城市管理综合执法立法过程中的先进经验及做法。

6月16日至27日,市市政市容委、海南法立信律师事务所组成立法调研小组到市、区城管部门、四个区政府及部分街道办、市公安局、市中级法院进行立法调研,全面了解海口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的管理体制、城管执法人员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关行政职能部门的协助配合情况等等。

6月30日,海南法立信律师事务所按期完成了《条例(初稿)》、立法说明和立法调研报告。

2月,《条例》被列为市人大常委会立法计划立法调研起草,条件成熟时适时安排审议的法规项目。

5月11日至22日,为更好地了解其他省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的立法经验,市人大、市市政市容委、海南法立信律师事务所组成立法调研小组,对广州、南京、上海、成都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情况进行了重点调研。

8月31日,市委、市政府印发《海口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改革实施方案》,海南法立信律师事务所根据该方案的要求,对初稿再次进行了修改。10月15日,市市政市容委将《条例(送审稿)》报市政府审查。10月19日,市政府转市法制局审查,市法制局经依法审查并与市市政市容委多次沟通、修改后形成了《条例(征求意见稿)》,在书面征求市各有关单位的意见后进行了修改完善,于12月8日提交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并通过,形成了《条例(草案)》。

四、《条例》的主要内容

(一)关于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的管理体制

1.根据《中共海口市委关于深化重点领域改革的决定》的精神和《海口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改革实施方案》的内容,我市综合执法体制采取分级管理模式并下沉综合执法权,实行以区、镇(街)为主的综合执法体制。据此《条例》第四条明确规定,本市实行以区、镇(街)为主的综合执法体制。市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部门负责全市综合执法的监督管理,区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部门负责具体组织实施辖区内的综合执法工作,市、区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部门根据需要可以在镇、街道及特定区域设立或者派驻综合执法机构,负责履行综合执法的具体职责,区、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负责组织协调相关单位配合综合执法机构开展综合执法活动。

2.关于综合执法部门的地位和经费保障。目前我市市、区两级城管部门与市政市容委是一套人马,两个牌子。这种管理体制容易在执法过程中造成混乱,导致权责不清晰。因此《条例》第六条规定:“综合执法部门是政府职能工作部门,具有独立的行政执法主体资格和地位。综合执法部门的经费由各级人民政府列入财政预算管理”。

3.关于综合执法人员的数量。在调研过程中,城管部门认为海口市主城区面积城市人口在持续增加,城管执法区域及对象一直在扩大,但城管执法人员却未相应增加,执法力量严重短缺,建议按城市区域面积、人口数量、管理需求合理确定城管执法人员。因此《条例》第七条规定:“市、区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区域面积、人口数量、管理需求等状况,合理配置综合执法人员和辅助执法人员”。

4.关于综合执法人员的身份。目前我市城管执法人员的身份较混乱,有少部分是公务员,大部分是事业编制人员,还有部分人员不在编制内。由于身份不同导致待遇不同,出现同工不同酬现象。同时,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的有关规定,行政处罚由具有行政处罚权的行政机关在法定职权范围内实施,可以委托依法成立的管理公共事务的事业组织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强制法》亦要求行政强制措施应当由行政机关具备资格的行政执法人员实施,不在编人员执法缺乏法律依据,因此身份问题一直是城管执法人员反映较强烈的问题。考虑到目前我市全部确定城管执法人员为公务员较难操作,因此《条例》第八条规定:“综合执法人员应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和其他有关规定采取考试、考核等办法择优录用和管理。综合执法人员享受外勤津贴”。

(二)关于综合执法的职责范围和管辖

1.关于综合执法职责范围

根据《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关于在海南省海口市开展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试点工作的复函》(国法函〔2002〕227号)和《海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海口市扩大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范围的批复》(琼府函〔2006〕59号),我市综合执法的范围包括市容和环境卫生、城市规划、城市绿化等八方面内容。《海口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改革实施方案》扩大了综合执法的范围,增加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水务、物业管理和卫生管理四方面的部分行政处罚权,因此《条例》第十条确定了十二方面的综合执法职责范围,并明确具体职责范围由市人民政府依法报省人民政府决定。

2.关于综合执法职责范围的调整原则

目前我市综合执法的具体职责范围与国务院及海南省政府的规定并不完全相同,原因主要是有时以会议或口头的方式变更了综合执法的职责范围。执法范围的随意改变不但增加了综合执法人员的工作量,增大了执法难度,不利于依法行政。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等有关规定,综合执法范围的改变应经省政府批准,为确保综合执法的严肃性,《条例》对纳入综合执法范围的事项以及调整综合执法职责范围的权限作出了明确规定。第十一条规定:“市人民政府可以根据城市管理的需要,对城市管理综合执法的范围进行调整,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实施”。

3.关于综合执法的管辖权

《条例》确定了管辖的原则即属地管辖,同时规定了特殊情况及发生争议情况下的管辖的确定原则。第十三条规定:“综合执法实行属地管理,违法行为由发生地的区综合执法部门或综合执法机构管辖。对流动状态的违法行为,相邻区域的综合执法部门或综合执法机构都有管辖权。各区综合执法部门或综合执法机构之间因管辖权发生争议,由争议双方协商解决;协商解决不了的,由市综合执法部门指定管辖”。

(三)关于执法规范和措施

为了解决我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中的实际问题,使综合执法部门的执法行为有法可依,《条例》第三章针对我市管理实际对综合执法的行为规范进行了具体规定,明确了综合执法部门在查处违法行为时可以采取的措施、实施扣押行政强制措施的具体情形、对查扣物品的处理方式以及当事人逾期未领回物品的处理程序、公告送达的程序、对当事人确有经济困难无法缴纳罚款的特别规定等内容。

(四)关于执法保障和协作

《条例》第四章围绕执法行为和执法队伍保障、联合执法、执法联动机制等方面对执法保障与协作进行了规定,同时根据《海口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改革实施方案》,增加了公众参与机制、信息管理和服务平台建设等规定。考虑到在综合执法中涉及到利用专业技术对违法行为进行认定时,城管部门往往因缺乏技术力量而无法准确认定,城管部门只能向相关行政职能部门发函要求其做出认定,但有些行政职能部门的答复常常拖延或者不明确,导致城管部门难以执法,《条例》第四十条对相关行政职能部门提出了具体要求。关于公安机关的配合保障问题,根据《中共海口市委关于深化重点领域改革的决定》的精神和《海口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改革实施方案》的内容,《条例》规定了城管和公安的联合执法体制,明确了联合执法的内容以及综合执法部门在执法过程中可以要求公安机关配合的具体情形。

(五)关于执法监督

《条例》第五章共用了五个条款规定综合执法的监督,包括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内部监督包括市、区政府对本级综合执法部门的监督及上级综合执法部门对下级综合执法部门的监督。外部监督指社会公众对城管部门的监督。此外,为了提高综合执法人员的执法水平,《条例》第四十七条专门设定了综合执法部门定期听取司法部门及社会公众建议的条款。

(六)法律责任

《条例》第六章针对综合执法的不同主体设定了不同的法律责任:一是针对综合执法部门及工作人员。《条例》第四十八条列举了应当追究法律责任的情形,第四十九条规定城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违法行使职权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二是针对相关行政机关的协作义务,设定了相应的法律责任。三是规定行政相对人暴力抗法或其他妨碍城市管理综合执法人员依法执行职务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

五、征求和采纳意见的情况

《条例(送审稿)》经市法制局审查后形成了《条例(征求意见稿)》,并于11月25日向四个区政府、市政府各有关单位书面征求意见,截止12月1日,共有17家单位书面回复了修改意见,其中,对市财政局、市环保局、市爱卫办的意见予以采纳,对市编办、市住建局、市规划局的意见予以部分采纳,对市民防局的意见不予采纳,其他单位回复无意见,市公安局口头回复无意见。12月2日,巴特尔副市长主持召开专题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条例(草案)》,会上,市财政局、市编办、市规划局、市民防局提出了修改意见。12月8日,市政府第50次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条例(草案)》,会上,市财政局、市编办等单位提出了修改意见。

;

2. 海南省城乡规划条例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城乡规划管理,协调城乡空间布局,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第二条在本省行政区域内制定和实施城乡规划,在规划区内进行建设活动,应当遵守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城乡规划,包括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省域城乡总体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乡规划、特定地区规划和村庄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乡规划、特定地区规划分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

本条例所称特定地区,是指国有农(林)场,依法确定的重点景区、沿海重点区域,经国家或者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置的旅游度假区、开发区、产业园区、成片开发区域,以及省人民政府确定的其他区域。

应当编制村庄规划的区域,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根据本行政区域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按照因地制宜、切实可行的原则确定。第三条制定和实施城乡规划,应当遵循统一规划、整体布局、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和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突出热带海岛特色,保护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持民族特色与传统风貌,并符合建设生态省和国际旅游岛的要求。第四条制定和实施旅游度假区规划,应当注重资源优化利用,加强对海岸线、山体、耕地、生态公益林地、岛屿、红树林、湿地、河湖水系等自然资源和风景旅游资源的保护;坚持低容积率、低建筑密度、高绿地率的开发原则,注重建筑景观和整体风貌的塑造。

滨海用地和环境景观资源特色突出的用地应当优先用于发展旅游度假设施。第五条城乡规划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海洋功能区划应当相互衔接协调。第六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城乡规划的编制和管理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第七条省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负责全省城乡规划管理工作。市、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城乡规划管理工作。必要时,可以在市辖区、特定地区设立派出机构。

乡镇人民政府应当确定相关机构或者专人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城乡规划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其他有关主管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做好城乡规划管理的相关工作。第九条经依法批准的城乡规划应当由城乡规划组织编制机关及时公布。法律、行政法规规定不得公开的内容除外。

经依法批准的城乡规划未经法定程序不得修改。第二章城乡规划的制定第十条省人民政府组织编制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省域城乡总体规划,用于指导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乡总体规划、特定地区总体规划、村庄规划的编制。

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由省人民政府报国务院审批。

省域城乡总体规划,经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同意后,由省人民政府公布实施。第十一条城市人民政府组织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县、自治县人民政府组织编制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的总体规划。

海口市城市总体规划经省城乡规划委员会审议通过,并由省人民政府审查同意后,报国务院审批;其他城市总体规划,县、自治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的总体规划,由市、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审查同意,并经省城乡规划委员会审议通过后,报省人民政府审批。第十二条其他镇总体规划、乡总体规划由乡镇人民政府组织编制,报市、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审批。

乡镇人民政府所在地与国有农(林)场场部相邻或者相互交错的,由乡镇人民政府会同国有农(林)场组织编制总体规划,报市、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审批。第十三条洋浦经济开发区总体规划,由洋浦经济开发区管理机构组织编制,报省人民政府审批。

国有农(林)场总体规划由其所在市、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会同国有农(林)场组织编制,报市、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审批。

前两款规定以外的特定地区的总体规划,由其所在市、县、自治县人民政府组织编制,报省人民政府审批;跨市、县、自治县行政区域的特定地区的总体规划由省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会同有关市、县、自治县人民政府组织编制,报省人民政府审批。第十四条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县、自治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的总体规划,在报送上一级人民政府审批前,应当先经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的审议意见交由本级人民政府研究处理。

其他镇总体规划、乡总体规划在报送上一级人民政府审批前,应当先经乡镇人民代表大会审议,代表审议意见交由本级人民政府研究处理。

本条第一款、第二款的规划组织编制机关应当将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或者乡镇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审议意见和根据审议意见修改规划的情况一并报送审批机关。

3. 海南省城乡规划条例(2018修正)

第一章总 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城乡规划管理,协调城乡空间布局,改善人居环境,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第二条在本省行政区域内制定和实施城乡规划,进行建设活动,应当遵守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城乡规划,包括城市规划、镇规划、乡规划、旅游度假区规划、产业园区规划和村庄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乡规划、旅游度假区规划和产业园区规划分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

城镇体系规划作为专篇(章),纳入省和市、县、自治县总体规划。

应当编制村庄规划的区域,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根据本行政区域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按照因地制宜、切实可行的原则确定。第三条制定和实施城乡规划应当符合省和市、县、自治县总体规划,尊重自然格局,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控制线,严格控制城镇、旅游度假区、产业园区、乡村开发边界。除交通、电力、通信、水利、燃气、油气、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外,建设用地不得突破省和市、县、自治县总体规划划定的开发边界。

本省已经编制的城乡规划与省和市、县、自治县总体规划不一致的,应当及时按照省和市、县、自治县总体规划进行修改。第四条制定和实施城乡规划,应当遵循统一规划、整体布局、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和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突出热带海岛特色,保护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持民族特色与传统风貌,并符合建设生态省和国际旅游岛的要求。第五条制定和实施旅游度假区规划,应当注重资源优化利用,加强对海岸带、山体、耕地、生态公益林地、岛屿、红树林、湿地、河湖水系等自然资源和风景旅游资源的保护;坚持低容积率、低建筑密度、高绿地率的开发原则,注重建筑景观和整体风貌的塑造。

旅游度假区内应当严格限制居住用地规模,滨海用地和环境景观资源特色突出的用地应当优先用于发展旅游度假设施。第六条省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海岸带、生态敏感区和历史文化保护区域的保护,并划定重要规划控制区加强规划管控,严格规划的编制、审批、督察工作。第七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城乡规划的编制和管理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第八条省人民政府规划主管部门负责全省城乡规划管理工作。市、县、自治县人民政府规划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城乡规划管理工作。必要时,可以在市辖区、特定地区设立派出机构。

乡镇人民政府应当确定相关机构或者专人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城乡规划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其他有关主管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做好城乡规划管理的相关工作。第九条经依法批准的城乡规划应当由城乡规划组织编制机关及时公布。法律、行政法规规定不得公开的内容除外。

经依法批准的城乡规划未经法定程序不得修改。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应当遵守经依法批准并公布的城乡规划,服从规划管理。第二章城乡规划的制定第十条城市人民政府组织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县、自治县人民政府组织编制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的总体规划。

除依法应当报国务院审批的城市总体规划外,其他城市总体规划,县、自治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的总体规划,由市、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审查同意,报省人民政府审批。

其他镇总体规划、乡总体规划由乡镇人民政府组织编制,报市、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审批。第十一条旅游度假区、产业园区总体规划,由其所在市、县、自治县人民政府组织编制,报省人民政府审批。

跨市、县、自治县行政区域的旅游度假区、产业园区总体规划由省人民政府规划主管部门会同有关市、县、自治县人民政府组织编制,报省人民政府审批。

洋浦经济开发区等国家级经济开发区总体规划,由开发区管理机构组织编制,报省人民政府审批。第十二条城市总体规划,县、自治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的总体规划,在报送上一级人民政府审批前,应当先经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的审议意见交由本级人民政府研究处理。

其他镇总体规划、乡总体规划在报送上一级人民政府审批前,应当先经乡镇人民代表大会审议,代表审议意见交由本级人民政府研究处理。

本条第一款、第二款的规划组织编制机关应当将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或者乡镇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审议意见和根据审议意见修改规划的情况一并报送审批机关。

4. 海南省查处违法建筑若干规定

第一条为了加强城乡规划管理,查处违法建筑,维护社会公共利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海南省城乡规划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规定。第二条本省行政区域内查处违法建筑适用本规定。第三条本规定所称违法建筑是指违反城乡规划管理的违法建筑,包括城镇违法建筑和乡村违法建筑。
城镇违法建筑是指城市、镇、特定地区规划区范围内未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临时建设工程规划许可或者未按照许可的内容进行建设的建筑物、构筑物。
乡村违法建筑是指乡、村庄规划区范围内依法应当取得而未取得乡村建设规划许可、临时乡村建设规划许可或者未按照许可的内容进行建设的建筑物、构筑物。第四条省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负责全省查处违反城乡规划管理的违法建筑工作。
市、县(区)、自治县人民政府统一领导和组织本行政区域内的查处违法建筑工作,建立健全查处违法建筑工作责任制和行政问责制。
市、县(区)、自治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机关(以下统称负有查处职责的机关)按照各自职责,负责查处城镇违法建筑。
国土、公安、建设、住房、水务、文体、园林绿化、卫生、食品药品监督、工商、消防以及监察等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做好查处违法建筑的相关工作。
乡镇人民政府负责查处乡村违法建筑。第五条市、县(区)、自治县人民政府及其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城乡规划编制工作,提高城镇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乡、村庄规划的覆盖率,建立健全城乡规划行政许可的实施机制。
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组织开展城乡规划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公民遵守城乡规划的意识。第六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应当遵守本规定,服从城乡规划管理。
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就涉及其利害关系的建设活动是否符合规划要求向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查询,并就发现的城镇违法建筑向负有查处职责的机关举报。
负有查处职责的机关应当对举报及时调查处理,在受理举报后三十个工作日内将处理情况反馈举报人,并在处理结束后七个工作日内将处理结果书面告知举报人。负有查处职责的机关应当为举报人保密。
市、县(区)、自治县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和完善城镇违法建筑举报制度,向社会公布电子邮箱和统一的举报电话。举报经查证属实的,对举报人给予表彰、奖励。第七条市、县(区)、自治县人民政府负有查处职责的机关、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建立查处违法建筑地段责任制和日常巡查制度,实行网格化监控管理,及时发现和调查处理违法建筑。第八条对正在建设的城镇违法建筑,市、县(区)、自治县人民政府负有查处职责的机关应当立即书面责令当事人停止建设,并通知供水、供电企业停止提供服务。当事人不停止建设的,负有查处职责的机关应当立即报告所在地市、县(区)、自治县人民政府,市、县(区)、自治县人民政府可以责成有关行政执法机关查封施工现场。第九条负有查处职责的机关责令停止建设或者发现已经建成的城镇违法建筑,属于尚可采取改正措施消除对规划实施影响的,应当责令限期改正;改正后处该建设工程造价百分之五以上百分之十以下的罚款。对逾期不改正或者无法采取改正措施消除对规划实施影响的城镇违法建筑,能够拆除的,应当责令限期拆除;不能拆除的,没收实物或者违法收入,可以并处该建设工程造价百分之十以下的罚款。第十条城镇违法建筑当事人逾期不拆除的,负有查处职责的机关应当在五个工作日内,将逾期未拆除的情况报告城镇违法建筑所在地市、县(区)、自治县人民政府。市、县(区)、自治县人民政府应当在十个工作日内责成有关行政执法机关实施强制拆除。
对城镇违法建筑实施强制拆除前,市、县(区)、自治县人民政府及其有关行政执法机关应当制定工作方案、应急预案,并确定公安机关、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居(村)民委员会等单位的职责。第十一条乡镇人民政府发现正在建设或者已经建成的乡村违法建筑后,应当立即书面责令正在建设的违法建筑停止建设,并作出如下处理:

(一)未取得规划许可但符合乡、村庄规划的,责令补办有关规划手续;不符合乡、村庄规划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限期拆除;
(二)已经取得规划许可,但违反规划许可内容进行建设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限期拆除。
乡村违法建设当事人逾期不拆除的,由乡镇人民政府组织拆除,市、县(区)、自治县人民政府可以责成规划、国土、公安等部门协助,当地村民委员会应当予以配合。
本规定实施前,在农民集体所有建设用地上已经建成乡村基础设施、公益设施以及农民个人在原有宅基地上已经建成村民住宅,按照规定应当取得乡村建设规划许可、临时乡村规划许可而未取得的,但符合乡、村庄规划和建设工程施工许可管理以及其他建设工程质量管理规定的,可以责令限期改正,完善有关行政管理手续。
查处乡村违法建筑的具体办法由省人民政府另行制定。

5. 海南省加强城市规划管理的若干规定

第一条为加强城市规划管理,高起点、高标准、高要求地做好城市规划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海南经济特区城市规划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定。第二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高度重视城市规划工作,严格执行国家和本省有关城市规划必须集中统一管理的规定,加强城市规划管理,不得随意下放和肢解规划审批权,确保城市规划的顺利实施。第三条城市规划应当明确规划管理责任人,并逐步实行城市规划重大失误的行政责任追究制。
市、县、自治县人民政府的市长、县长为城市规划管理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分管规划的副市长、副县长和市、县、自治县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的主要负责人为城市规划管理工作的直接责任人。第四条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应当根据国土综合利用规划科学合理地确定城市人口规模和城市用地规模,并与区域规划、江河流域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协调。第五条城市总体规划应当确定近期建设规划和中远期发展规划。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违反规定提前占用中远期发展规划用地,确因经济发展需要占用时,应当报省人民政府审核批准。第六条城市总体规划报省人民政府审核批准后,市、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应当及时组织编制近期建设所需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第七条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应当符合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由市、县、自治县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听证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报省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组织专家评审,根据评审意见修改后报市、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审核批准,并报省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备案。第八条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应当符合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要求。
设市的城市和县级人民政府所在地的镇、省级开发区、省级以上风景名胜区、省级以上旅游度假区中的重要规划控制区域由省人民政府确定并定期予以公布。省人民政府确定的重要规划控制区域内的修建性详细规划和重要的建筑设计方案应当报市、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审查,并由省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后报省人民政府审定。
其他修建性详细规划由市、县、自治县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听证征求社会各界意见并由专家进行评审,根据评审意见修改后报市、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审核批准。第九条近期建设所需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未经审核批准的,不得核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第十条承接城市规划编制任务的规划设计单位应当符合国家和本省有关城市规划设计资质管理的规定。禁止规划设计单位无证或超越资质等级承接城市规划编制任务。
在本省承接城市规划编制任务的外省规划设计单位,必须到省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办理资质审查手续。在市、县、自治县承接城市规划编制任务的规划设计单位必须到当地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办理城市规划编制任务登记,并接受当地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的规划设计管理。尚未建立规划设计管理制度的市、县、自治县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尽快制定规划设计管理制度报市、县、自治县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第十一条建设项目的选址应当严格按照国家和本省的有关规定,符合经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和近期建设规划的要求。
计划行政主管部门在审批项目建议书时,应当征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的意见。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在申请批准时,应当附有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核发的选址意见书,否则有关部门不予受理。第十二条市、县、自治县计划行政主管部门审批的建设项目,由市、县、自治县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核发选址意见书。
省计划行政主管部门审批的建设项目,由市、县、自治县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初审意见,报省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核发选址意见书。
国家计划行政主管部门审批的建设项目,由市、县、自治县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初审意见,报省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核发选址意见书,并报国务院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备案。第十三条建设项目在办理土地出让、转让申请时,必须经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审核批准并核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后,方可办理有关手续。
用地规划许可证应当符合经批准的控制性详细规划要求。用地规划许可证必须附有市、县、自治县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提供的标明用地界限(每个转角都应当有控制坐标)的红线图。红线图所用的地形图比例为1/500、1/1000或1/2000。

6. 海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海南省城乡规划条例》的决定(2018)

一、将第一条修改为:“为了加强城乡规划管理,协调城乡空间布局,改善人居环境,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二、将第二条第一款修改为:“在本省行政区域内制定和实施城乡规划,进行建设活动,应当遵守本条例。”

第二款修改为:“本条例所称城乡规划,包括城市规划、镇规划、乡规划、旅游度假区规划、产业园区规划和村庄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乡规划、旅游度假区规划和产业园区规划分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

第三款修改为:“城镇体系规划作为专篇(章),纳入省和市、县、自治县总体规划。”三、增加一条,作为第三条:“制定和实施城乡规划应当符合省和市、县、自治县总体规划,尊重自然格局,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控制线,严格控制城镇、旅游度假区、产业园区、乡村开发边界。除交通、电力、通信、水利、燃气、油气、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外,建设用地不得突破省和市、县、自治县总体规划划定的开发边界。

“本省已经编制的城乡规划与省和市、县、自治县总体规划不一致的,应当及时按照省和市、县、自治县总体规划进行修改。”四、将第四条改为第五条,修改为:“制定和实施旅游度假区规划,应当注重资源优化利用,加强对海岸带、山体、耕地、生态公益林地、岛屿、红树林、湿地、河湖水系等自然资源和风景旅游资源的保护;坚持低容积率、低建筑密度、高绿地率的开发原则,注重建筑景观和整体风貌的塑造。

“旅游度假区内应当严格限制居住用地规模,滨海用地和环境景观资源特色突出的用地应当优先用于发展旅游度假设施。”五、删除第五条。六、增加一条,作为第六条:“省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海岸带、生态敏感区和历史文化保护区域的保护,并划定重要规划控制区加强规划管控,严格规划的编制、审批、督察工作。”七、删除第八条。八、第九条增加一款,作为第三款:“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应当遵守经依法批准并公布的城乡规划,服从规划管理。”九、删除第十条。十、将第十一条改为第十条,第二款修改为:“除依法应当报国务院审批的城市总体规划外,其他城市总体规划,县、自治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的总体规划,由市、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审查同意,报省人民政府审批。”

增加一款,作为第三款:“其他镇总体规划、乡总体规划由乡镇人民政府组织编制,报市、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审批。”十一、删除第十二条。十二、将第十三条改为第十一条,修改为:“旅游度假区、产业园区总体规划,由其所在市、县、自治县人民政府组织编制,报省人民政府审批。

“跨市、县、自治县行政区域的旅游度假区、产业园区总体规划由省人民政府规划主管部门会同有关市、县、自治县人民政府组织编制,报省人民政府审批。

“洋浦经济开发区等国家级经济开发区总体规划,由开发区管理机构组织编制,报省人民政府审批。”十三、将第十四条改为第十二条,第一款修改为:“城市总体规划,县、自治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的总体规划,在报送上一级人民政府审批前,应当先经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的审议意见交由本级人民政府研究处理。”十四、将第十五条改为第十三条,修改为:“交通、给排水、电力、通信、绿地、水利水系、燃气、消防等专项规划应当由相关部门组织编制,征求同级规划主管部门意见后,报本级人民政府审批。

“前款规定的专项规划应当相互衔接,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十五、将第十六条改为第十四条,第一款修改为:城市和县、自治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由市、县、自治县人民政府规划主管部门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和镇总体规划的要求组织编制,经市、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审批后,报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省人民政府备案。

第三款修改为:“旅游度假区、产业园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由其所在市、县、自治县人民政府规划主管部门组织编制,报市、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审批。洋浦经济开发区等国家级经济开发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由开发区管理机构组织编制和实施。”

删除第四款。

热点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出境配偶 发布:2025-01-19 23:58:12 浏览:181
新工商法保留工商前置许可 发布:2025-01-19 23:13:26 浏览:280
行政立法扩张体现在 发布:2025-01-19 23:07:19 浏览:238
旅游法律责任名词 发布:2025-01-19 23:05:34 浏览:553
德治比法治更重要辨论赛 发布:2025-01-19 22:42:34 浏览:638
新劳动法加薪 发布:2025-01-19 22:41:23 浏览:725
宁夏邮政条例 发布:2025-01-19 21:48:58 浏览:810
经济法要约邀请例题 发布:2025-01-19 21:10:22 浏览:155
刑法重公权 发布:2025-01-19 20:19:44 浏览:926
法官在家办公 发布:2025-01-19 20:08:01 浏览: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