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南州民族自治条例
A.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村寨规划建设管理条例
第一章总 则第一条为了加强村寨规划、建设和管理,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自治州实际,制定本条例。第二条自治州行政区域内村寨规划、建设和管理活动,适用本条例。
城镇规划区、风景名胜区范围内的村寨,历史文化名村和传统村落、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饮用水源地等范围内的规划建设活动,依照相关的法律法规执行。第三条本条例所称村寨,是指行政村及其辖区范围内农村居民生活和从事各种生产活动的居民点。第四条村寨规划、建设和管理应当坚持政府主导、科学规划、突出特色的原则,发挥村民自治作用。第五条自治州和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村寨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的领导,建立综合协调工作机制,将村寨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第六条县级人民政府自然资源、农业农村、住房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村寨规划、用地、建设和管理等工作。
乡级人民政府受上级人民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委托,可以行使村寨规划、用地、建设和管理等职权。
乡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村寨规划、建设和管理,可以通过购买公共服务或者聘用乡村规划师、协管员、农村建设工匠协助做好村寨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第七条村民委员会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协助乡级人民政府做好村寨规划、建设和管理的有关工作:
(一)制定村寨公共设施维护、卫生保洁、绿化养护、消防安全、基础设施建设等日常管理制度并监督实施;
(二)保护村寨内的生态公益林、古树名木、公共设施、文物古迹、传统民居建筑、历史建筑、公共饮用水源和村寨环境;
(三)对村寨内个人建设及村民自发组织开展的建设项目相关资料进行核实;
(四)收集整理村寨规划建设管理中的相关文件、图纸等资料,并建档管理;
(五)制止并报告违反村寨规划的建设行为;
(六)组织讨论村寨规划建设管理中的有关事项。第八条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应当遵守村寨规划建设管理的规定,有权举报违反规定的行为。
县级人民政府对在村寨规划、建设和管理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第二章规划的编制和审批第九条本条例所称的村寨规划包括行政村村域规划和农村居民点建设规划。
编制村寨规划应当坚持民主公开、村民参与,保持地域特点、民族特色、文化特征和良好生态。第十条村寨规划由乡级人民政府负责组织编制。
乡级人民政府应当为行政村组织编制村域规划,为30户以上的居民点组织编制农村居民点建设规划。30户以下的居民点,应引导其逐步向30户以上的居民点集中。
不编制农村居民点建设规划的30户以下的居民点确需建设时,应遵循村域规划确定的建设原则。
对由县级以上行政主管部门命名挂牌的民族特色村寨规划编制和建设许可、审批过程中,应当征求属地民族事务行政主管部门的意见和建议。第十一条村寨规划应当依法经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同意,由乡级人民政府报县级人民政府批准。第十二条行政村村域规划一般应当包含下列内容:
(一)村寨发展目标、用地规模控制、农村居民点布局;
(二)重要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布局、防灾减灾设施布局、村寨类型划分、历史文化保护、村寨风貌控制;
(三)农房建设一般管理要求,农业生产、村民生活和生态空间的主要区域和控制要求;
(四)村寨分期建设时序安排。第十三条农村居民点建设规划一般应当包含下列内容:
(一)村寨生态红线、村寨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线、村寨建设控制边界线,村民住宅建设布局原则和用地规模,住宅层数、色彩与风格形态等规划要求;
(二)道路、供水、排水、电力通信、垃圾收集清运、污水处理、消防基础设施、停车设施、公共厕所等农村生活服务设施的用地布局、建设要求;
(三)教育、文化、卫生、体育、养老、集贸市场等公共服务设施的用地布局、建设要求;
(四)对耕地、林地、草地、湿地、河流、水域等自然资源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防灾减灾等具体安排;
(五)村寨庭院绿化、美化、亮化等村容村貌整治项目安排。
B.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旅游发展条例
第一条为了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旅游资源,促进旅游业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以及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自治州实际,制定本条例。第二条在自治州行政区域内发展旅游业,旅游规划、旅游资源保护、旅游经营和旅游活动以及相关的监督管理,适用本条例。第三条发展旅游业应当遵循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多元投资、市场运作的原则,坚持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与有效保护相结合,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突出地方特点和民族特色。第四条州、县两级人民政府应当将旅游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作为支柱产业培育发展。第五条州、县两级人民政府应当设立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列入财政预算,根据旅游业发展需要逐步增加。
鼓励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捐资发展旅游业。捐赠资金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享受税费优惠,并列入旅游发展专项资金进行管理和使用。
旅游发展专项资金设立专户,实行专款专用。第六条州、县两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旅游业发展的领导,建立综合协调机制,制定旅游发展政策和措施,督促旅游发展重大事项的执行。第七条州、县两级人民政府旅游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旅游管理、监督和服务工作,其主要职责:
(一)负责旅游综合协调具体工作;
(二)组织旅游资源普查,编制旅游发展规划、旅游重点项目规划和旅游线路规划;
(三)组织实施旅游市场开发和宣传促销;
(四)制定和实施旅游人才培训计划;
(五)按照旅游发展规划和旅游重点项目规划,组织实施旅游发展专项资金的使用;
(六)规范旅游企业及从业人员合法经营和服务行为,维护旅游市场秩序,受理旅游者投诉,指导旅游行业诚信体系建设;
(七)监督和检查旅游服务设施和服务质量;
(八)负责旅游安全的综合协调和监督管理,指导应急救援工作;
(九)推进旅游发展信息化建设。第八条州、县两级人民政府发改、财政、规划、交通、住房和城乡建设、公安、文化、民族宗教、卫生、农业、林业、水利、国土、环保等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各自的职责,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第九条州、县两级人民政府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建立旅游信息网络管理系统、假日旅游预报制度和旅游警示信息发布制度,向公众发布相关旅游信息。在机场、车站、码头、广场、景区(点)、旅游集散中心等游客相对集中的场所设置旅游信息多媒体,为旅游者提供咨询服务。
广播、电视、报刊、政府门户网站等公共媒体应当开设旅游栏目,开展旅游公益宣传,为游客提供交通、气象等信息服务。第十条旅游发展规划应当坚持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开发相结合,因地制宜、低碳环保,突出自然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地质景观、绿色生态特点,发挥地方民族文化多样性和自然环境生态优势,整合旅游资源要素,提升旅游品牌档次,明确旅游整体形象和旅游文化宣传推介主题,参与跨区域旅游合作与发展。
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基础设施规划、村镇规划的编制和调整应当与旅游发展规划相互衔接。第十一条旅游交通线路及配套的服务功能设施应当纳入城乡交通路网统一规划建设。城镇交通线路和站点的设置应当兼顾沿线的旅游设施和景区(点)的旅游功能。
编制景区(点)外联道路建设规划、旅游客运线路和站点规划,应当听取旅游行政主管部门的意见。第十二条州、县两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加强旅游城镇和旅游资源富集地区的供电、给排水、通信、环保、卫生、绿化、消防、水利等旅游服务功能和相关旅游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第十三条州、县两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旅游发展规划,预留旅游项目建设用地指标;重点旅游项目建设用地应当纳入年度用地计划指标优先安排。第十四条新建、改建、扩建旅游项目,应当符合旅游发展规划,与当地民族特色、历史风貌和自然环境相协调,并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定水土保持和景观保护方案,配套建设必要的污染物处理设施。第十五条州、县两级人民政府鼓励利用自然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资源,开发独具特色和具有历史文化内涵的旅游产品。第十六条州、县两级人民政府对条件成熟的旅游景区(点),可以经营权、项目特许经营权、收费抵押权等入股、融资,合资、合作开发旅游景区。但法律、法规禁止的除外。
任何单位或者个人在取得旅游景区土地使用权之日起,2年内无正当理由未进行开发经营的,其土地使用权由原批准机关无条件收回。
鼓励投资开发旅游资源,对建设旅游开发区、重点旅游景区和从事经营活动的单位和个人给予政策优惠和扶持。
C. 自治州人大制定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法律分析:宪法规定,自治州、自治县制定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须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后生效。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第一百一十六条 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有权依照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特点,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自治区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后生效。
自治州、自治县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报省或者自治区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后生效,并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
D.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剑江河流域保护条例
第一章总 则第一条为保护剑江河流域生态环境,保障用水安全,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促进流域内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自治州实际,制定本条例。第二条本条例所称剑江河流域,是指自治州境内降雨汇入剑江河的水域和陆域。
剑江河干流是指剑江河自发源地斗篷山南簏贵定轿顶坡到都匀下甲鸟河段。
剑江河主要支流是指流域内集水面积在20平方公里以上的一级、二级支流。一级支流为黄河(谷江河)、边江河、杨柳街河、摆楠河、木表河、邦水河、柳档河、洛邦河、隔妹河、岔河(菜地河)、羊安河、新坪河、王司河、桃花河、菜园河;二级支流为富溪河、洗马滩河、拉挠河、牛场河、多杰河。第三条剑江河流域的规划、保护、治理、开发、利用等,应当遵守本条例。第四条自治州人民政府对剑江河流域规划、保护、治理、开发、利用等实行统一领导,健全流域综合管理机制,建立综合协调机构。
剑江河流域内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水务、环境保护、国土资源、城乡规划、住房和城乡建设、农业、林业等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做好保护治理工作。第五条剑江河流域保护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
自治州人民政府制定考核办法,定期组织检查考核,考核结果向社会公布。第六条剑江河流域内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剑江河流域保护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用于剑江河流域保护治理。第七条自治州人民政府组织编制剑江河流域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
流域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应当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保护规划、水资源综合规划、水污染防治规划、林地和湿地保护利用规划、城乡规划等相协调,并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第八条剑江河流域内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制定所辖区域的防洪、城市供排水、城乡水系整治、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水污染防治、林地和湿地保护、农村生活污水、垃圾处理等专项规划。第九条剑江河流域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调整及城镇化建设,应当符合自然资源条件、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以及保护流域生态环境的需要。
鼓励依托剑江河流域特有的资源,发展农产品深加工等产业,发展地方特色种植业、养殖业、林业和旅游业。第十条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有保护剑江河流域生态环境的义务,有权对违反本条例的行为进行监督和举报。对保护剑江河流域生态环境做出贡献的,给予表彰和奖励。第十一条每年3月22日为剑江河保护日。第二章河道保护及治理第十二条自治州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剑江河流域用水总量、用水效率、水功能区限制纳污控制指标体系,加强水资源实时监控管理系统建设,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第十三条剑江河干流和主要支流实行生态流量保障制度。
自治州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剑江河流域内县级人民政府,制定剑江河生态流量保障措施,组织编制水库建设规划,实行生态水量多库联合调度。第十四条剑江河干流和支流的河道治理和基础设施建设,应当服从流域规划,不得破坏河堤、岸线,不得任意改变河水流向。第十五条因建设需要填堵河道或在河道上铺设盖板,应当进行科学论证,并报有管辖权的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第十六条剑江河干流及支流治理新增的土地转让收益应当专项用于河道治理。第十七条剑江河流域内县级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划定剑江河干流及支流的河道管理范围,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
剑江河干流及支流有堤防河道的管理范围为两岸堤防之间的全部水域、沙洲、滩地、行洪区、两岸堤防及护堤地;无堤防河道的管理范围为历史最高洪水位或河道防洪规划所确定的设计洪水位之间的水域、沙洲、滩地和行洪区。第十八条在河道管理范围内禁止从事下列活动:
(一)建设妨碍行洪的建筑物、构筑物,从事影响河势稳定、危害河岸堤防安全和其他妨碍河道行洪的活动;
(二)围湖造地、围垦河道,种植阻碍行洪的林木及高秆作物;
(三)炸鱼、电鱼、毒鱼和设置拦河渔具及沉置船舶;
(四)侵占、毁坏水工程及堤防、护岸等设施,毁坏防汛、水文监测、水文地质监测等设施。
E.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民族医药保护发展条例
第一章总 则第一条为了继承和发扬民族医药,保护和发挥民族医药特色和资源优势,促进民族医药事业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贵州省发展中医药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自治州实际,制定本条例。第二条在自治州行政区域内从事民族医药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应当遵守本条例。第三条本条例所称民族医药是指自治州辖区内布依族、苗族、水族等世居少数民族传统医药。包括:
(一)民族医药知识;
(二)民族医药的医疗技能、技法、器材以及用具;
(三)民族医药的单方、验方、秘方等方剂;
(四)民族医药所用的原材料、原药及饮片、药材的炮制以及药物制剂制作技术;
(五)民族医药所用药材的种植、养殖技术;
(六)其他经中医药主管部门认可的民族医药。
本条例所称民族医医疗机构,是指依法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相关规定,应用民族医疗技术和药物开办的医院、门诊部、诊所(室)。第四条民族医药的保护与发展,坚持政府引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保护与发展相结合、传承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遵循民族医药自身规律和特点,发挥民族医药特色和优势,促进民族医药理论和实践的发展。第五条州、县两级人民政府应当将民族医药保护与发展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健全民族医药管理体制,加大对民族医药保护与发展的政策倾斜和资金投入。
州、县两级中医药主管部门负责辖区内民族医药的保护、发展、利用及监督管理工作。
其他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共同做好民族医药保护与发展相关工作。第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设立民族医药研究机构,运用现代科学方法技术,发掘、整理、诠释民族医药理论、技术,提高民族医药的临床应用和科学水平。第七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民族医药常识纳入健康教育和科普教育工作。第八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设立民族医药保护与发展专项资金,支持民族医药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科研成果转化应用、珍贵文献及特殊医药技术保护。对在民族医药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按照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奖励。第二章保护与发展第九条自治州人民政府应当支持民族医院建设,县级中医院设立民族医药科,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设民族医药诊室,鼓励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开展民族医药适宜技术服务。第十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在项目申报、土地使用、融资等方面支持民族医药企业发展;鼓励社会力量开办民族医疗机构,投资民族医药事业,提供民族医药服务。第十一条按照国家、省医疗保险相关规定,逐步将依法取得的民族医药诊疗服务项目和民族药及制剂纳入医保报销范围。第十二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本辖区内的民族医药资源保护,对民族医药资源以及从事民族医疗、医药的人员进行普查、登记。制定民族药物品种保护与发展规划,加强对民族药种源、产地、种植、养殖、品牌等保护工作,收集、整理、鉴定、保存民族药物标本。第十三条民族医医疗机构及取得乡村医生执业证书者,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可以自种、自采、自购及炮制民族药并在其相应医疗活动中使用。第十四条采集、贮存民族药材以及对民族药材进行加工,应当符合国家有关技术规范、标准和管理规定。
保护民族药物饮片的传统炮制技术和工艺,鼓励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开展民族药物饮片的炮制技术研究。第十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民族药材流通全过程的质量监督管理,确保民族药材质量安全。支持发展民族药材现代流通体系,建立健全民族药材流通追溯体系和制度。第十六条自治州中医药主管部门应当制定完善民族药质量体系和保护品种的商品规格等级,提高民族药产品质量。扶持民族药材生产基地建设,加强民族药材资源合理开发和利用。
禁止在民族药材种植过程中使用剧毒、高毒农药等。第十七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民族医药知识产权的管理和保护工作,指导、支持申请民族医药专利,申报地理标志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依法保护民族医药的商业秘密、传统知识、独特技术和权利人的秘方、验方以及未公开的科研成果。
F.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水书文化保护条例
第一章总 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对水书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自治州实际,制定本条例。第二条自治州行政区域内的水书文化抢救、保护、传承、管理和利用,适用本条例。第三条本条例所称水书文化是指水族先民创制使用的水书文字、文献典籍、口传记忆以及衍生的文化活动和现象。主要包括:
(一)水书文字及其手抄、刻印的水书典籍,水书文化档案资料、口传记忆资料及相关水书出版物等;
(二)水族语言;
(三)具有代表性的碑文、印文、石刻、摩崖、木刻、竹刻、青铜器、玉器、陶器、钱币、楹联、字画、音乐、舞蹈、服饰、饰品、绣品等介质和实物载体;
(四)水书先生以及水书文化代表性项目的传承人传承表现形式及传承技艺;
(五)反映水族生产生活的端节、卯节、敬霞节、额节及祭祀先祖、造房建屋、婚丧嫁娶等民俗节日和习俗活动;
(六)水族传统村落、墓葬建筑、传习基地、习俗活动场所和展示展演场馆,实物收藏地及其展示区域;
(七)其他水书文化表现形式。第四条水书文化实行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原则,注重真实性、整体性和传承性,增强民族文化认同、增进民族团结、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在保护和传承水书文化工作中,应当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五条自治州和相关的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将水书文化保护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所需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
自治州和相关的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水书文化档案馆、博物馆、图书馆、展览馆等基础设施建设。第六条自治州和相关的县级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负责水书文化保护管理工作。
自治州和相关的县级人民政府档案、民族宗教、教育等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水书文化保护工作。第七条自治州和相关的县级人民政府对在水书文化抢救、保护、传承、管理和利用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或者个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和奖励。第二章抢救与保护第八条自治州和相关的县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对水书文化历史文物发掘、抢救和保护工作。第九条自治州和相关的县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对水书先生的普查、管理、培训工作。第十条自治州和相关的县级人民政府有关馆藏单位,应当加强对散存民间的水书文献典籍及具有代表性的水书文化介质实物载体征集、抢救和保护。第十一条自治州和相关的县级人民政府档案管理部门对于集体、个人所有的水书文献典籍原件损毁严重或者濒临灭失的,有权采取代为保管等确保其完整和安全的措施;必要时,可以收购或者征购。第十二条境外组织或者个人在自治州行政区域内开展水书文化调查研究,应当依法报经文化主管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活动,并尊重水族风俗习惯,不得损害其合法权益。第十三条每年六月国家规定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后的第一周为水书文化保护宣传周。第三章传承与发展第十四条自治州和相关的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在水族聚居区建立水书文化传承示范基地,培养水书文化代表性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水书先生。
鼓励水书文化代表性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水书先生带徒传授和开展水族传统习俗展示活动。第十五条自治州和相关的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应当组织编写水书文化乡土教材。
鼓励水族聚居区内有条件的中小学校开设水书文化课,推行双语教学。
鼓励高等学校设立水书文化相关专业及研究机构,培养专业人才。第十六条鼓励高等学校、科研机构、社会组织和个人依法进行水书文化调查研究,开展水书文化学术交流活动。第十七条自治州和相关的县级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依法开展水书文化代表性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的确认工作。第十八条水书文化代表性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应当履行下列义务:
(一)从事水书文化传承、技艺展示、艺术创作等活动;
(二)培养水书文化传承人、推广水族语言文字;
(三)依法收藏、保存或者展示有关水书文化原始资料、实物;
(四)配合和参与珍贵水书文献典籍翻译及其文化研究;
(五)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义务。
G.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关于修改《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自治条例》的决定(2006)
一、第二条第二款修改为:“自治州辖都匀市、福泉市、荔波县、独山县、平塘县、罗甸县、惠水县、长顺县、贵定县、龙里县、瓮安县和三都水族自治县。”二、第四条修改为:“自治州的自治机关带领全州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围绕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发展,为建设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科技进步、民族团结、社会稳定、人民幸福的自治州而奋斗。”三、第五条第一款修改为:“自治州的自治机关维护国家的统一,保证宪法和法律在自治州的遵守和执行,实行依法治州。”四、第七条修改为:“自治州的自治机关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五、第九条第一款修改为:“自治州的自治机关保障各民族人民的合法权益,维护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禁止破坏民族团结和制造民族分裂的行为。”六、第十条修改为:“自治州的自治机关保护华侨、归侨、侨眷,香港特别行政区居民、澳门特别行政区居民和台湾同胞在自治州内的合法权益。”七、第十二条第五款修改为:“自治州的人民代表大会根据需要设立专门委员会;其常务委员会根据工作需要设立办事机构和其他工作机构。”八、第十四条修改为:“自治州的自治机关所属各工作部门的领导成员中,应当至少配备1名布依族、苗族或者其他少数民族人员。其他工作人员中,逐步做到少数民族人员与其人口比例相适应。”九、第十五条第一款修改为:“自治州所属各县、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人民政府组成人员中,应当根据当地的民族结构合理配备少数民族领导干部。”十、第十六条增加一款作为第二款:“自治条例的制定和修改,由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或者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五分之一以上的代表联名提出,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全体代表三分之二以上的多数通过。”
增加一款作为第三款:“单行条例的制定和修改,由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专门委员会、自治州人民政府或者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5人以上、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0人以上联名提出,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全体代表的过半数通过。”十一、第十七条修改为:“自治州的自治机关根据工作需要,在上级国家机关核定的总编制内,确定和调整自治州国家机关的机构设置和编制员额,报经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后执行。”十二、第十八条修改为:“自治州的自治机关重视人才资源开发和人才市场建设;采取各种措施,加大干部培训力度,注重从少数民族中培养各级干部和各类专业技术人才;重视在少数民族妇女中培养各级干部和各类专业技术人才。
“自治州在公开选拔、竞争上岗配备领导干部时,可以划出相应的名额和岗位,定向选拔布依族、苗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干部。
“自治州录用、聘用国家工作人员时,在报考条件、录用标准等方面对布依族、苗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人员予以照顾。
“自治州的事业、企业单位招考、聘用人员时,优先招聘当地少数民族人员,并且可以从农村少数民族人口中招收。”十三、第十九条增加一款作为第三款:“自治州的州级国家机关牌匾,应当同时使用布依文、苗文和汉文制作。”十四、第二十条修改为:“自治州的自治机关采取特殊政策,引进各类人才为自治州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服务。鼓励、支持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和大中专毕业生到州内边远、贫困地区和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工作。对到边远、贫困地区长期工作的汉族和其他民族人才的家属、子女,在就业、就学等方面给予适当照顾。”十五、删去第二十一条。十六、第二十二条改为第二十一条,并删去第四款。十七、第二十三条改为第二十二条,修改为:“自治州的自治机关加强国防教育,依法做好征兵、优抚和安置工作,开展拥军优属活动,加强民兵、预备役部队和人防战备建设。”
H.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人民委员会组织条例
第一条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以下简称自治州)人民委员会组织条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二章第五节制定。第二条自治州人民委员会,即自治州人民政府,是自治州的自治机关,是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的执行机关,是地方国家行政机关,受贵州省人民委员会直接领导。第三条自治州人民委员会对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和贵州省人民委员会负责并且报告工作。
自治州人民委员会是国务院统一领导下的国家行政机关,服从国务院。第四条自治州人民委员会由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选举州长1人,副州长若干人和委员若干人组成。第五条自治州人民委员会每届任期两年。
自治州人民委员会的组成人员,因故不能担任职务的时候,由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补选。第六条自治州人民委员会在自治州内行使下列职权:
(一)根据法律、法令、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的决议和上级国家行政机关的决议和命令,规定行政措施,发布决议和命令,并且审查这些决议和命令的实施情况;
(二)主持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选举;
(三)召集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会议,向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提出议案;
(四)领导所属各工作部门和下级人民委员会的工作;
(五)停止所属各县的人民代表大会的不适当的决议的执行;
(六)改变或者撤销所属各工作部门的不适当的命令和指示和下级人民委员会的不适当的决议和命令;
(七)依照法律的规定任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
(八)执行经济计划;
(九)依照法律规定的权限管理财政,执行预算;
(十)管理市场,管理地方国营工商业,领导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十一)领导农业、林业、畜牧业、手工业生产和互助合作事业;
(十二)管理税收工作;
(十三)管理交通和公共事业;
(十四)管理文化、教育、卫生、优抚、救济和社会福利工作;
(十五)依照国家的军事制度,管理公安部队;
(十六)管理兵役工作;
(十七)保护公共财产,维护公共秩序,保障公民权利;
(十八)保障各民族的平等权利;
(十九)办理上级国家行政机关交办的其他事项。第七条自治州人民委员会会议每月举行一次,在必要的时候可以临时举行。
自治州人民委员会举行会议的时候,可以邀请有关人员列席。
自治州人民委员会举行会议的时候,自治州中级人民法院院长、自治州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可以列席。第八条自治州州长主持自治州人民委员会会议和自治州人民委员会的工作。
副州长协助州长工作。
自治州州长为处理日常工作,可以召开行政会议。第九条自治州人民委员会按照需要设立民政、公安、监察、人事、司法、计划、统计、财政、粮食、税务、工业、建设、商业、农业、林业、水利、交通、文化、教育、卫生、劳动、手工业管理、宗教事务、体育运动、语文指导等局、处、科或者委员会,并且设立办公室。
自治州人民委员会按照需要可以设立若干办公机构,协助州长分别掌管自治州人民委员会所属各工作部门的工作。第十条自治州人民委员会的工作部门的设立、增加、减少或者合并,由自治州人民委员会报请省人民委员会批准。第十一条各局、处、科、委员会分别设局长、处长、科长、委员会主任,在必要的时候可以设副职。
办公室设主任,在必要的时候可以设副主任。
自治州人民委员会设秘书长1人,副秘书长1人至3人。秘书长协助州长、副州长办理日常工作,副秘书长协助秘书长工作。第十二条自治州人民委员会的各工作部门受自治州人民委员会的统一领导,并且受贵州省人民委员会主管部门的领导。第十三条自治州人民委员会的各工作部门在本部门的业务范围内,根据法律和法令,自治州人民委员会的决议和命令,上级国家行政机关主管部门的命令和指示,可以向下级人民委员会主管部门发布命令和指示。第十四条自治州人民委员会应当协助设立在本自治州内不属于自己管理的国家机关、国营企业和公私合营企业进行工作,并且监督他们遵守和执行法律,法令和政策,但是无权干涉他们的业务。第十五条自治州人民委员会所属各工作部门的人员编制,由自治州人民委员会按实际工作需要和可能拟定,报请省人民委员会核准。
I.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自治条例(2006修正)
第一章 总则第一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规定,依照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特点,制定本条例。第二条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以下简称自治州)是贵州省东南部苗族、侗族实行区域自治的地方。
自治州的辖区为:凯里市、丹寨县、麻江县、黄平县、施秉县、镇远县、岑巩县、三穗县、天柱县、锦屏县、黎平县、从江县、榕江县、雷山县、台江县、剑河县。
自治州的首府设在凯里市。第三条 自治州的自治机关是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和自治州人民政府。
自治州的自治机关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第四条 自治州的自治机关维护国家的统一,保证《宪法》和法律在自治州的遵守和执行。
自治州的自治机关把国家的整体利益放在首位,积极完成上级国家机关交给的各项任务。第五条 自治州的自治机关行使下设区、县的市的地方国家机关的职权,同时依照《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以及其他法律规定的权限行使自治权。
自治州的自治机关对上级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命令和指示,如有不适合自治州实际情况的,可以报经该上级国家机关批准,变通执行或者停止执行。第六条 自治州的自治机关带领全州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围绕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坚持改革开放,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发展,把自治州建设成为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民族自治地方。第七条 自治州的自治机关维护和发展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禁止破坏民族团结和制造民族分裂的行为。第八条 自治州的自治机关保障各民族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任何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不得强制公民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不得歧视信仰宗教的公民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任何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破坏社会秩序、损害公民身体健康、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
自治州的宗教团体和宗教事务不受外国势力的支配。第二章 自治机关第九条 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是自治州的地方国家权力机关。
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自治州各县、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他选举单位依法选举产生。
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中,除苗族、侗族的代表外,其他聚居在本行政区域内的民族,都应当有适当名额的代表。第十条 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是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的常设机关,对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负责并报告工作。
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中,应当合理配备苗族、侗族和其他民族的人员。
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应当有苗族、侗族公民担任主任或者副主任。第十一条 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依照自治州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特点,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自治州自治条例的修改,由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或者五分之一以上的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提议,并由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全体代表的三分之二以上的多数通过。第十二条 自治州人民政府是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的执行机关,是自治州的地方国家行政机关。
自治州人民政府对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和贵州省人民政府负责并报告工作。在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对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负责并报告工作。第十三条 自治州州长由苗族或者侗族公民担任;自治州人民政府组成人员中,应当合理配备苗族、侗族和其他民族的人员。
自治州人民政府实行州长负责制。第十四条 自治州的自治机关在执行职务时使用汉语言文字,也可以使用苗族、侗族语言文字。
自治州的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和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的名称牌匾应当使用苗文、侗文、汉文三种文字。第十五条 自治州的自治机关制定人才开发规划,采取各种措施从苗族、侗族和其他民族中培养使用各级干部和各类人才,并且注意在少数民族妇女中培养使用各级干部和各类人才。
自治州的国家机关及其工作部门应当合理配备苗族、侗族和其他民族的人员,在公开选拔、竞争上岗配备领导干部时,可以划出相应的名额和岗位,定向选拔苗族、侗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干部。
自治州在录用、聘用国家工作人员时,对苗族、侗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人员予以照顾。
自治州的自治机关采取特殊措施,鼓励州内外各类人才参加自治州的各项建设工作。
J.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自治条例(2006修正)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规定,结合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特点,制定本条例。第二条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以下简称自治州)是贵州省南部地区布依族、苗族人民实行区域自治的地方。
自治州辖都匀市、福泉市、荔波县、独山县、平塘县、罗甸县、惠水县、长顺县、贵定县、龙里县、瓮安县和三都水族自治县。
自治州的自治机关设在都匀市。第三条自治州的自治机关是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和自治州人民政府,是国家的一级地方政权机关。
自治州的自治机关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第四条自治州的自治机关带领全州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围绕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发展,为建设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科技进步、民族团结、社会稳定、人民幸福的自治州而奋斗。第五条自治州的自治机关维护国家的统一,保证宪法和法律在自治州的遵守和执行,实行依法治州。
自治州的自治机关把国家的整体利益放在首位,积极完成上级国家机关交给的各项任务。第六条自治州的自治机关行使下设区、县的市的地方国家机关的职权,同时行使自治权。
自治州的自治机关根据自治州的实际情况,贯彻执行国家的法律和政策。在不违背宪法和法律的原则下,采取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加快自治州经济、文化建设事业的发展。
自治州的自治机关对上级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命令和指示,如有不适合自治州实际情况的,报经该上级国家机关批准,变通执行或者停止执行。第七条自治州的自治机关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第八条自治州的自治机关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提倡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公德。对各族人民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国际主义、共产主义的教育,进行民族政策、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制以及科学文化的教育,建设具有民族特点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不断提高各民族人民的社会主义觉悟和科学文化水平。第九条自治州的自治机关保障各民族人民的合法权益,维护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禁止破坏民族团结和制造民族分裂的行为。
自治州的自治机关保障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第十条自治州的自治机关保护华侨、归侨、侨眷,香港特别行政区居民、澳门特别行政区居民和台湾同胞在自治州内的合法权益。第十一条自治州的自治机关保障各民族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
任何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不得强制公民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不得歧视信仰宗教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
自治州的自治机关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任何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破坏社会秩序、损害公民身体健康、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
宗教团体和宗教事务不受外国势力的支配。第二章自治机关第十二条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是自治州的地方国家权力机关,它的常设机关是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中,除布依族、苗族代表外,其他聚居在州内的民族都应当有适当名额的代表。各民族代表的名额和比例,按照贵州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有关决定确定。
自治州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中,布依族、苗族人员所占比例可以略高于其人口的比例。
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应当有布依族、苗族的公民担任主任或者副主任。
自治州的人民代表大会根据需要设立专门委员会;其常务委员会根据工作需要设立办事机构和其他工作机构。第十三条自治州人民政府是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的执行机关,是贵州省人民政府直接领导下的一级地方国家行政机关。自治州人民政府对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和贵州省人民政府负责并报告工作。在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对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负责并报告工作。
自治州州长由布依族或者苗族公民担任。自治州人民政府的组成人员中,布依族、苗族人员所占比例应当与其人口比例相适应,并尽量配备其他少数民族人员。
自治州人民政府实行州长负责制。自治州州长主持本级人民政府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