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性法规的解释权
❶ 重庆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地方性法规解释的规定
第一条为了规范本市地方性法规的解释工作,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定。第二条本市地方性法规的解释权属于重庆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条重庆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法规,有下列情况之一的,由常务委员会解释:
(一)法规某些条文规定比较原则,需要进一步明确具体含义的;
(二)法规制定后出现新的情况,需要明确适用法规依据的;
(三)在适用法规的过程中对某些条款的理解产生较大意见分歧,需要进一步阐明立法原意的;
(四)其他情况需要进一步明确立法原意的。第四条法规解释的内容不得与立法原意相违背。第五条在法规执行过程中,属于第三条规定的情况,市人民政府及其组成部门、市高级人民法院、市人民检察院、市人大各专门委员会,各区、县(市)人大常委会,以及法规授权的其他执法部门,应以书面报告形式向常务委员会提出解释法规的要求。第六条提出法规解释要求的机关应将请求解释的报告一式五份报送市人大法规委员会,由市人大法规委员会进行登记后,根据法规类别分送市人大有关专门委员会或常务委员会有关工作机构。第七条市人大各专门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各工作机构应按照各自的职责,负责对法规解释报告进行初步审查,及时提出审查意见。第八条市人大各专门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各工作机构对法规解释报告进行初步审查后,认为需要作出法规解释的,应提请主任会议决定是否提交常务委员会会议审议。第九条主任会议决定需要提请常务委员会会议审议的,由市人大有关专门委员会或常务委员会有关工作机构提出初步解释意见,然后会同市人大法规委员会拟定法规解释草案,提交常务委员会会议审议决定。第十条常务委员会会议在审议法规解释草案中,发现需要对被提请解释的法规进行修改或作出补充规定的,应终止法规解释案的审议,按照制定地方性法规的程序,进行修改或作出补充规定。第十一条提出的法规解释要求如不属于第三条规定的情况的,可以作为法规询问,由市人大有关专门委员会或常务委员会有关工作机构会同市人大法规委员会提出意见,予以书面答复。第十二条市人民政府及其组成部门以及法规授权的其他部门依据法规授权作出的法规适用中具体问题的解释,应将解释性文件报常务委员会备案。第十三条常务委员会作出的法规解释须由常务委员会全体组成人员的过半数通过,由常务委员会发布公告予以公布。第十四条本规定由重庆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解释。第十五条本规定自2000年1月1日起施行。
❷ 成都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地方性法规解释的规定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本市地方性法规解释行为,提高地方立法解释工作的质量和效率,确保我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地方性法规正确施行,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规定。第二条本规定所称法规解释是指市人大常委会及其法制工作机构依照本规定确定的权限、方法、程序对本市现行生效地方性法规条文的内容、含义等作出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解释和解答。第三条法规解释包括立法解释和法规解答两类。
立法解释是指市人大常委会依据本规定规定的程序审议并通过的解释法案。
法规解答是指市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机构依据本规定规定的权限对法规条文中的具体运用和理解问题所作出的解释。第四条法规解释应当坚持法制统一原则,不得违背或超越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的规定。
法规解答应当以法规为依据,不得违背或超越法规规定。
法规解释应以抽象性文件形式作出,不得对具体司法、执法案件作出指导性意见。第五条市人大常委会及其法制工作机构解释本市地方性法规活动适用本规定。第六条本市地方性法规的解释权归属于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市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机构具体承办立法解释案的受理、草案起草、公布和法规解答工作。第二章权限与效力第七条地方性法规具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市人大常委会或其法制工作机构应当作出解释:
(一)法规某些条文规定比较原则,需要明确具体含义的;
(二)本市地方性法规之间针对同一事项新的一般规定与旧的特别规定不相一致,且新的法规对如何适用未作专门规定的;
(三)法规生效后出现新的情况,法规条文的部分内容需要进一步明确界限的;
(四)对法规条文含义理解存在较大分歧意见,需要阐明立法原意的;
(五)其他需要明确适用依据或者需要进一步明确条文具体含义的。第八条前条所述第(一)至第(三)项情形发生时,市人大常委会应当及时作出立法解释。
前条所述第(四)和第(五)项情形发生时,可以由市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机构先行作出法规解答,待条件成熟时再行制定立法解释或修改法规。第九条法规解释与地方性法规具有同等效力。
本市司法机关、行政执法机关在司法文书、行政文书中可以引用立法解释条款。援引立法解释作为司法裁判或行政处罚依据的,应当先引用适用的法规条款,再引用相应的立法解释。第十条法规解答与法规同时生效。
司法机关、执法机关在法规解答制定前因对相关法规条文的理解与解答不一致而作出错误裁判或决定的,应当按法定程序予以纠正,但纠正将导致不利管理相对人后果的除外。第十一条立法解释的生效日期依据下列原则确定:
(一)因本规定第七条第(一)、(二)项规定原因而作出的立法解释,其生效日期为通过之日;
(二)因本规定第七条第(三)项规定原因而作出的立法解释,其生效日期为立法解释文本公布之日起1个月后;
(三)因本规定第七条第(四)项规定原因而作出的立法解释,与法规同时生效。
前款第(三)项所述立法解释的生效可能导致的法律后果,依据本规定第十条的规定处理。第三章程序与方法第十二条市人民政府、市中级人民法院、市人民检察院和市人大各专门委员会以及各区(市)县人大常委会认为本市地方性法规存在本规定第七条列举情形之一的,可以向市人大常委会提出解释要求。由市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机构研究,提出是否解释及以何种方式解释的意见后,交由主任会议审议决定。第十三条其他法人、组织或个人认为本市地方性法规需要解释的,可以向市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机构提出解释要求。第十四条法规解释要求应当以书面形式提出,并载明下列事项:
(一)法规名称及需要解释的具体条款;
(二)主要争议内容及理由;
(三)提议人名称、日期;
(四)法制工作机构认为需要了解的其他情况。第十五条市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机构应当收到解释要求之日起7日内,对要求进行初步审查,并作出是否予以解释及以何种方式解释的决定后告知提议人。
法制工作机构认为不需要解释的应当向提议人说明理由。第十六条法制工作机构认为需要制定立法解释的,应当在收到要求之日起1个月内研究拟定立法解释草案;对于重大、疑难、复杂的问题或者期间情况有变化的,可以适当延长,但最长不得超过3个月。
立法解释草案应当征求市人大相关专门委员会、市政府法制工作机构、起草人及其他相关政府部门的意见。
❸ 法律解释权属于谁
在中国,享有法律解释权的机关有:
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2、国务院及其主管部门。
3、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
4、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5、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及其主管部门。
凡关于法律、法令条文本身需要进一步明确界限或作补充规定的,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进行解释或用法令加以规定。凡属于法院审判工作中具体应用法律、法令的问题,由最高人民法院进行解释。
凡属于检察院检察工作中具体应用法律、法令的问题,由最高人民检察院进行解释。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的解释如果有原则性的分歧,报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解释或决定。不属于审判和检察工作中的其他法律、法令如何具体应用的问题,由国务院及主管部门进行解释。
凡属于地方性法规条文本身需要进一步明确界限或作补充规定的,由制定法规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进行解释或作出规定。凡属于地方性法规如何具体应用的问题,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主管部门进行解释。
(3)地方性法规的解释权扩展阅读
常务委员会工作机构研究拟订法律解释草案,由委员长会议决定列入常务委员会会议议程。法律解释草案经常务委员会会议审议,由法律委员会根据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的审议意见进行审议、修改,提出法律解释草案表决稿。
法律解释草案表决稿由常务委员会全体组成人员的过半数通过,由常务委员会发布公告予以公布。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法律解释同法律具有同等效力。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认为,各级国家机关、各人民团体,都应当结合实际情况和问题,并利用典型案例,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宣传教育工作,使广大干部,群众了解有关的法律规定,逐步普及法律的基本知识。
❹ 什么叫解释权
解释权分法律解释权和最终解释权。
1、法律解释权,对法律作出法定解释的权利。只有享有法律解释权的机关所作出的法律解释才具有法律效力。在中国,享有法律解释权的机关有:
(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2)国务院及其主管部门;
(3)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
(4)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5)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及其主管部门。
2、最终解释权,是一个涵盖多领域的比较复杂的概念,包括司法最终解释权、学术最终解释权、行政最终解释权以及民间最终解释权等。根据《合同法》的规定,商家在商品促销广告中所附的“最终解释权”条款,违背了公平原则,违反了合同法的强制性规定,是无效条款,商家的“最终解释权”条款并不能免除其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
(4)地方性法规的解释权扩展阅读
最终解释权法律效力:
1、无论是消费者还是商场,他们所提供的“解释”实质上只是当事人对合同的理解,而非具有法律效力的解释。因为对合同享有解释权,在合同法中领域是指在对合同的理解当事人产生分歧或者合同存在漏洞的场合,以法院认定的公平正义去解释合同,填补漏洞。
2、这样既能在双方当事人之间实现平均合同正义,又符合社会的公平正义;既能适用于双方当事人本应约定而未约定的合同条款场合,又能适用于双方当事人约定的合同条款违反强制性规范、社会公共利益、社会公德标准。
3、本案中商场通过合同为自己设定的“最终解释权”,在权利内容上相当于司法机关对合同的解释权。根据合同解释的原理,这项权利只能由司法机关依法享有,而不能由当事人约定产生。
❺ 全国人大制定的法律,但是地方省人大对其做了解释,这叫什么解释
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主要有:
①在本行政区域内,保证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的遵守和执行。
②决定本行政区域内各项工作的重大事项。
③审查和批准本行政区域内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预算及其执行情况。
④选举和罢免本级人民政府的正、副职领导人。
⑤监督本级人民政府的工作,听取和审查本级人民政府的工作报告。
⑥撤销本级人民政府的不适当的决定和命令。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还有下列职权:
①选举上一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本级人民法院院长和本级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②听取和审查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的工作报告。
③改变或者撤销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不适当的决议。
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在不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和颁布地方性法规,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国务院备案。
省、自治区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在不同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以及本省、自治区的地方性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报省、自治区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后施行,并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国务院备案。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主要通过会议进行工作,行使法律规定范围内的职权。
省人大没有司法解释权(这是最高法院和最高检察院才有权行使的)立法解释权(全国人大常委会有权)。省人大对法律只能在不抵触的情形下,制定地方法规。对法律规定不明确不具体,针对本表形详细化。
❻ 浙江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制定地方性法规的程序的规定
第一条为了做好地方性法规制定工作,明确地方性法规的制定程序,根据宪法和地方组织法的有关规定,特制定本规定。第二条地方性法规是省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在本省范围内具有法律效力的条例、办法、规定、实施细则等规范性文件。第三条属于省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职权范围内的事项,可根据本省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由省人民代表大会或其常务委员会制定地方性法规。第四条地方性法规必须符合下列要求:
(一)不与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
(二)符合本省实际,切实可行;
(三)与其他有关的地方性法规相衔接;
(四)结构严谨,逻辑严密,文字简练,用词准确。第五条省人民代表大会会议期间,大会主席团、常务委员会、省人民政府以及省人民代表(一人提议、三人以上附议)可以向大会提出制定地方性法规的议案。
向大会提出的制定地方性法规的议案,由大会主席团决定处理办法。第六条省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各工作委员会、省人民政府、省高级人民法院、省人民检察院以及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三人以上可以向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提出制定地方性法规的议案。
向常务委员会提出的制定地方性法规的议案,由常务委员会有关的工作委员会和法制工作委员会提出意见,由常务委员会主任会议提请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决定。第七条省人民政府、省高级人民法院、省人民检察院提出制定地方性法规的议案,必须负责起草该法规的草案。
提请审议的法规草案,应附有说明、有关法律依据和参考材料,在省人民代表大会会议或常务委员会会议举行前一个月送交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条杭州市和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可以拟订本市需要的地方性法规草案,提请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制定。提请审议的法规草案,必须附有说明、有关法律依据和参考材料,在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会议举行前二个月送交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条市、县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省人民团体可以向省人民代表大会或其常务委员会提出制定地方性法规的建议。第十条提请省人民代表大会审议的地方性法规草案,先由大会主席团会议进行审议;审议肯定的,由主席团会议决定提交大会正式审议。
提请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会议审议的地方性法规草案,先由常务委员会有关的工作委员会和法制工作委员会进行审议,提出意见,由常务委员会主任会议决定提请常务委员会会议正式审议。第十一条省人民代表大会会议或常务委员会会议审议地方性法规草案时,提出该法规草案的机关的负责工作人员应当到会作起草法规草案的说明,并负责答复审议中提出的问题。第十二条省人民代表大会或其常务委员会审定地方性法规,采用举手表决方式,以全体代表或全体委员的过半数通过。第十三条省人民代表大会或其常务委员会审议通过的地方性法规,由省人民代表大会或其常务委员会颁布。
省人民政府提请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的地方性法规,经审议通过,也可根据情况,由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授权省人民政府颁布。第十四条颁布地方性法规的法定刊物是:
(一)《浙江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会刊》;
(二)《浙江日报》。第十五条地方性法规的生效时间,由法规本身规定。第十六条省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地方性法规,应当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第十七条地方性法规的解释权属于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具体条款的适用解释,也可由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授权有关主管部门解释。第十八条修改或废止地方性法规的程序,与制定地方性法规的程序相同。第十九条景宁畲族自治县人民代表大会依照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特点制定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报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后生效,并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第二十条本规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d51658--0101008llj
❼ 地方性法规的具体应用问题
改革现有的地方性法规应用解释制度,对具体应用解释进行全面规范,以加强法规解释来完善地方立法制度,已成为一个现实的、紧迫的问题。从哪些方面对地方性法规的具体应用解释进行规范,应当如何进行规范,这些问题都很值得研究。在本文中,笔者提出以下几个问题,和大家共同探讨,以期抛砖引玉,进一步完善现有的地方性法规具体应用解释制度。
(一)关于地方性法规具体应用解释的权限
要解决地方性法规具体应用解释越权的问题,首先应当明确具体应用解释的权限。地方性法规的具体应用解释,顾名思义,是在具体应用法规时所作的解释,是对如何执行法规的规定,或者对某种具体行为及有关事项如何适用法规所作的解释,应当是具体的、有针对性的,而不是在没有具体对象和具体问题时所作的抽象解释。没有出现具体应用问题,就不会有具体应用解释。实践中,有些行政部门发布的所谓的具体应用解释,并不是针对如何具体运用法规的问题,而是一些普遍适用的抽象解释,严格来说,这就不是具体应用解释了。
此外,还要严格区分具体应用解释与立法解释的权限范围。立法解释的权限范围,就是具体应用解释所不能涉及的范围。参照国家法律立法解释的权限范围,以及根据地方性法规解释的实践,笔者认为地方性法规的立法解释主要出现在以下几种情况中:一是法规规定比较原则,需要进一步明确具体含义的;二是法规制定后出现新情况,需要明确适用法规依据的;三是根据具体情况,需要适当变通执行的;四是根据法规规定的精神,需要适当扩大或者缩小法规适用范围的。除此之外的情况,一般通过具体应用解释来解决。具体应用解释绝不能侵犯立法解释的权限范围,不能对法规条文本身涵义的作解释,也不能随意扩大或者缩小法规条文的适用范围,更不能对地方性法规作变通的规定。
明确了权限范围,要确保具体应用解释不越权,还必须加强监督,建立对具体应用解释的备案审查制度。这部分内容后面会有涉及。
(二)关于地方性法规具体应用解释的主体
行使具体应用解释权,必须经地方立法机关授权。笔者曾对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和较大的市人大常委会出台的立法条例进行过研究,发现各地对具体应用解释主体的规定很不一致。如青海省规定,地方性法规的具体应用问题,由该地方性法规规定的有关机关负责解释;苏州市规定,属于地方性法规如何具体应用的问题,由实施地方性法规的主管机关按照各自的职责范围进行解释;西安市等规定,地方性法规的具体应用问题,分别由市人民政府、市中级法院、市人民检察院按照各自的职责范围进行解释;山西省规定,省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属于行政管理事项方面的法规,在实施中出现具体应用问题,由省人民政府进行解释;我们江西省立法条例中规定,地方性法规实施中的具体问题,属于政府工作的,由省人民政府或者其所属的有关主管部门进行解释,属于审判、检察工作的,分别由省高级人民法院、省人民检察院进行解释,属于省人大常委会工作的,由有关专门委员会或者常委会工作机构进行解释。此外,许多省、市都依照立法法第55条的规定,明确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机构可以对有关具体问题的法规询问进行研究予以答复,这种法规询问答复,也属于具体应用解释。
可以看出,由谁来行使具体应用解释权,各地的做法很不一致。由于全国人大常委会1981年《决议》的规定存在重大缺陷,有必要对地方性法规具体应用解释的主体进行重新界定。
首先,政府主管部门仍应是地方性法规具体应用解释的主体,但不是唯一的主体。在地方性法规的实施过程中,大量需要解释的问题是行政执法部门在实际工作中反映出来的,由政府主管部门进行地方性法规的具体应用解释是必要的。但是,不应把地方性法规的具体应用解释权确定为政府主管部门的专属权力。如果需要解释的条文涉及几个部门,就应当由有关部门联合作出解释,或者直接由政府作出解释。
其次,一些由社会组织(如工会、妇联、共青团等)起草的法规,其具体应用解释权应授予起草单位。这种情况下,由这些起草单位来进行解释是比较适宜的。
再次,人大常委会立法工作机构的也应当是地方性法规具体应用解释的主体。由于地方人大常委会立法工作机构参与了法规制定的全过程,掌握了立法活动中形成的相关资料,对法规的立法原意比较清楚,更重要的是,它所处的地位比较超脱。由立法工作机构对地方性法规具体应用中的问题进行解释和答复,有利于地方性法规的贯彻实施,维护法制的统一。实践中,属于规范人大常委会工作的,或者不同部门之间在理解上出现分歧的,或者基层和有关部门提出解释请求的,这些情况下宜由人大常委会立法工作机构进行具体应用解释。但是,解释作出后应当报经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批准。
对司法机关是否有具体应用解释权的问题,理论界一直存在争议。笔者认为,法院、检察院等司法机关在适用地方性法规时是没有具体应用解释权的,但由其自身起草、提请的法规例外(如我省出台的《江西省预防职务犯罪条例》)。理由如下:一是国家法律未授权地方司法机关可以制定相关的地方司法解释,二是我国的司法制度是统一的,只能由中央立法,地方立法无权涉及,这决定了地方司法机关无权就国家的司法制度进行解释。因此,地方性法规不存在司法解释。法院、检察院在司法活动中需要对地方性法规进行具体应用解释的,应报同级人大常委会作出。
(三)关于地方性法规具体应用解释的效力
正确认识地方性法规具体应用解释的效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具体应用解释被滥用。地方性法规立法解释的效力是无庸置疑的,它与被解释的法规本身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那么具体应用解释的效力当如何呢?
地方性法规具体应用解释权是经地方权力机关合法程序授予的,可视为立法解释权的部分延伸,应当承认,地方性法规具体应用解释在实践中是具有一定约束力的。首先,具体应用解释是对具体行为如何适用法规所作的解释,已经对具体案件的处理产生了实际影响,是一种实践的结果,根据法律的确定性原则,要求相同的情况应当作相同的处理。其次,虽然我国不实行判例制度,但为保持执法的一致性,对先前作出的处理决定还是应当尊重;同时,公民也会自觉使自己的行为符合这种解释,以免被先例一样被执法机关追究。
但是地方性法规具体应用解释的这种约束力不是独立的、直接的法律效力,而是一种间接的法律效力,不具有强制力。行政机关不按具体应用解释办,不受法律追究,只承担自己作出的处理决定被改变,或者在诉讼中处于不利地位,或者重新进行解释的后果;公民没有按照具体应用解释办,也不能以具体应用解释为依据,追究公民的法律责任。法院在审理案件时,可将具体应用解释视同规章和其他行政规范性文件,仅供参照。
因此,对地方性法规具体应用解释的效力应当给予正确的定位,从而发挥其应有作用。
(四)关于地方性法规具体应用解释的程序
地方性法规的具体应用解释制度之所以存在这么多的问题,与解释程序一直未能得到规范有很大关系。如何保证地方性法规具体应用解释的程序规范化,在实践中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问题。
为避免地方性法规具体应用解释的随意性,维护其权威性,应当尽快对具体应用解释的程序进行规范,完善一系列的制定、公布、备案审查等程序。
地方性法规具体应用解释关系到法规能否得到正确执行,在制定过程中必须十分慎重,不应草率行事。实践中许多解释只是解释机关的某个部门或者某几个人作出的,却作为该机关的解释,这是很不合适的。既然是以解释机关的名义发布的,就必须由解释机关集体讨论决定,同时,在制定过程中还要征求其他相关部门的意见。具体应用解释必须以制定机关正式文件的形式作出,并以适当的方式予以公开,使公众知晓。
为了对具体应用解释进行有效监督,应当建立和完善备案审查制度。可以参照全国人大常委会对地方性法规备案审查的规定,建立地方性法规具体应用解释备案审查制度。具体应用解释作出后,制定机关应当及时报人大常委会备案,其中,行政主管部门作出的解释,还应当报本级人民政府备案。人大有关专门委员会和常委会立法工作机构应当加强对具体应用解释的审查,审查形式有两种,被动审查和主动审查。主动审查是指审查机关主动启动审查程序,被动审查是指依有关单位或个人的请求启动审查程序。审查机关在审查时,发现该解释不适当,超越解释权限或者不按规定的形式、程序作出的,可以建议该解释机关予以纠正,或者提请人大常委会依法撤销。人大常委会发现不同机关作出的具体应用解释出现原则性分歧,不相一致时,应当作出处理决定。
❽ 根据《立法法》的规定 法律解释权属于哪个部门
根据《立法法》的规定法律解释权属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第四十五条法律解释权属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法律有以下情况之一的,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解释:
(一)法律的规定需要进一步明确具体含义的;
(二)法律制定后出现新的情况,需要明确适用法律依据的。
(8)地方性法规的解释权扩展阅读
在中国,享有法律解释权的机关有:
(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2)国务院及其主管部门;
(3)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
(4)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5)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及其主管部门。
第四十六条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各专门委员会以及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可以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提出法律解释要求。
凡关于法律、法令条文本身需要进一步明确界限或作补充规定的,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进行解释或用法令加以规定。凡属于法院审判工作中具体应用法律、法令的问题,由最高人民法院进行解释。
凡属于检察院检察工作中具体应用法律、法令的问题,由最高人民检察院进行解释。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的解释如果有原则性的分歧,报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解释或决定。不属于审判和检察工作中的其他法律、法令如何具体应用的问题,由国务院及主管部门进行解释。
凡属于地方性法规条文本身需要进一步明确界限或作补充规定的,由制定法规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进行解释或作出规定。凡属于地方性法规如何具体应用的问题,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主管部门进行解释。
❾ (法律)地方性法规是由什么部门制定的谁拥有解释权触犯法规有被法院起诉的可能吗
地方性法规的制定机关是本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或者设区的市的人大,制定机关有解释权。地方性法规也是广义上的法律,论到效力只比行政法规低一些,只不过适用范围只在本行政区域内,不是全国性的。如果违反了照样是会被追究责任的,法院在审理案件的时候可以援引地方性法规来判案。地方性法规的规定,如果与上位法抵触会被认定无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