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规百科 » 布列斯特条例

布列斯特条例

发布时间: 2022-09-05 01:13:55

『壹』 少数服从多数的基本原则

1. 少数服从多数是处理组织行动的最基本手段
在任何组织内部,少数与多数的客观存在,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少数与多数实际上是不同意见、不同利益群体、不同派别的区分。由于人们有不同的利益诉求,由于人们判断事物所依据的材料不同,由于人们的认识能力和感情好恶不同,就使得组织内部产生不同的意见,以至不同的派别。这是形成组织内少数和多数区分的思想和组织基础。
为什么要采取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
第一,这是由组织统一行动的要求所决定的。因为既然是组织,就必然有组织的行动,组织行动要求统一。而组织内部有许多人,有许多不同的利益和不同的意见,不可能完全一致,但是又必须统一行动,这样,在组织内部就必须有人放弃自己的观点和利益以保证这种统一。只要有组织的地方,除了宗教组织和少数封建组织,从一般的群众团体、组织和政党组织,以至于国际性组织包括联合国,通过少数服从多数来解决问题,已经成为一种通行的规则。只要有组织的统一行动,就得有服从。少数服从多数是一种相对公正的原则。
第二,这是由维护和发展多数人的、组织的长远利益的要求所决定的。组织内部有不同的利益诉求,在这种情况下,只能照顾多数和组织的长远利益,同时兼顾少数和个人的利益。一般来说,多数人的、组织的长远利益是组织的根本利益,这也是少数服从多数的基本原因。
第三,这是由多数人的认识相对正确所决定的。从认识问题的角度来讲,一般情况下,多数人的意见、看法还是正确的成分居多,因为集体的思想、观点、智慧和经验,能够从多侧面、多角度、多层次反映问题,可以大大减少认识上的局限性,使得人们的主观认识更加合乎客观实际。多数人的智慧一般要高于少数人,多数人共同做出的决策,其失误的概率相对要小。当然,即使发生失误,共同承担责任、纠正错误也比较容易。
2. 少数服从多数的基本前提和实现手段
少数服从多数原则的基本前提是参事人之间的平等关系。平等的权利是少数服从多数原则的灵魂。无产阶级政党历来坚持党内平等的原则。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的党章《共产主义者同盟章程》明确规定,“所有盟员都一律平等”。我们党的党规党法也有不少强调党内平等原则的规定,《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和党章都强调了党员在党内政治地位平等。《准则》规定:“必须坚持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在党纪国法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党内决不容许有不受党纪国法约束或凌驾于党组织之上的特殊党员。”“所有的党员都是平等的同志和战友,党的领导干部要以平等的态度待人,不能以为自己讲的话不管正确与否,别人都得服从,更不能摆官架子,动辄训人、骂人。”现行党章的总纲强调了“在党的纪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党章第8条规定:“不允许有任何不参加党的组织生活、不接受党内外群众监督的特殊党员。”党章第16条规定:“不允许任何领导人实行个人专断和把个人凌驾于组织之上。”
实现少数服从多数的手段分两个层次:一是在会议议事的时候,少数和多数的最后裁决要依靠票决制,包括口头表决、举手表决、无记名投票和有记名投票等方式,以多数票获得通过。二是还必须把通过的决议付诸实施。否则,少数服从多数通过的决议只是写在纸上的东西。这就必须有组织内部的统一纪律,只有强调执行和落实的环节,少数服从多数才能够最后实现。
3. 少数服从多数的重大意义
实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是人类社会的重大进步,是至今社会公认的民主原则。在党内生活中,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是党的纪律依据和支柱。我们强调个人服从组织、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从中央,其基本的立足点就是组织、上级、中央是代表多数的,是代表党的全局利益的。没有少数服从多数,其他“三个服从”也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根之木。
少数服从多数在党的民主集中制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现行党章第10条规定的民主集中制的六条基本原则,包括“四个服从”的原则、选举的原则、上下级关系的原则、集体领导原则以及禁止个人崇拜原则,基础都是少数服从多数,可以认为都是少数服从多数原则的具体化和延伸。有人认为,少数服从多数是民主集中制的实质,这在理论界尚有不同的看法。但是少数服从多数原则在民主集中制中的重要地位是显而易见的。我们虽然不能说,有了少数服从多数就有了民主集中制,但是我们至少可以说,没有少数服从多数就没有民主集中制。 中共中央党校党建部张晓燕教授在其发表的论文《民主执政与少数服从多数民主原则的重新解读》中,对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提出了很有价值的观点,但是,关于少数服从多数原则的调节范畴的说法,值得商榷。该文认为:“少数服从多数的民主原则的实质是决策主体行动的原则,不是思想的原则;是决定行动方案,不是讨论思想统一。”① 笔者认为,这里忽视了行动一致和思想统一的关系。其实,行动一致和思想统一是分不开的,没有思想上的统一,很难有行动上的一致。这里的“思想上的统一”也是相对的概念,就是能够使认识形成多数或者“绝对多数”。所谓“思想上的高度统一”,只是组织追求的目标。少数服从多数是一个过程,在讨论行动方案的时候,各种观点经过交流和辩论,要取得大体上的思想统一。各种观点经过交流、辩论,思想逐渐趋于一致,形成稳定的少数和多数,这里实际上也有思想上的“服从”,这样才能够有行为上少数服从多数的思想基础。因此,讨论的过程,也是思想统一的过程,少数服从多数,包含了争取思想统一。据此,少数服从多数调节的范围包括:(1)统一组织的行动。这是少数服从多数最基本的调节范畴。(2)统一组织内部的认识。把认识一致、认识相近的多数人的意志变成组织的一种决策(决议、政策、法律、法规),从而实现组织的任务,管理组织内部,管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政党等等。(3)调节人们的利益关系。组织里存在不同的利益诉求,通过少数服从多数,把利益一致和利益诉求相近的人意志变为组织行为,形成决议、政策、法律、法规等。
少数服从多数不适用于纯粹执行的环节,不适用于首长负责制。
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也存在局限性。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不仅与自身的视野、认识能力有关,而且往往和自己的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这是导致少数服从多数原则局限性的基本因素。在实际生活中,多数人的视野、认识能力也是有限的,而且,在涉及个人或者小团体利益的时候,一个人的认识往往可以受到自身利益的干扰,甚至为了自身和小团体的利益宁愿同意一种不正确的观点,或者因为追求自身的利益,自己的认识也往往被利益的诉求所扭曲,固执己见,损害大局。这样,以局部利益和私利为基础确立起来的、尽管是少数服从多数作出的决定,就很难是科学的、正确的。这是少数服从多数原则局限性的重要根源。正因为如此,少数服从多数也只能是相对科学的原则,它并不是一个十分完美的原则。 提高少数服从多数的质量,一方面指的是通过程序的严密性,“多数”是真正意义上的多数人的意志,没有欺骗和伪装,没有被别有用心的人操纵;另一方面指的是多数的决议和决定是符合实际的,是科学的,涉及的利益关系不仅反映了多数人的利益,而且反映了长远的、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利益,同时也保护了少数的利益。从根本上说,提高少数服从多数的质量要求参事人具有很高的素质,在党内要靠党员和班子成员的素质。这种素质主要包括道德素质和能力素质。在实际操作中,提高少数服从多数的质量要特别重视以下几点。
(1)保证参会人数合乎法定要求。如果组织成员中有半数甚至多数没有与会,这样的会议决策中的多数和少数就是虚假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第34条规定,党委(党组)讨论决定干部任免事项,必须有三分之二以上的成员到会,就是把与会人数作为班子讨论问题的一个基本前提。
(2)平等讨论,畅所欲言。解决重要问题都应该有认真讨论的时间和机会,使与会成员畅所欲言,尽可能取得思想一致。在决定之前如果缺乏足够的时间充分酝酿,缺乏充分的思想交流和思想斗争,一些正确的意见就没有机会表达,就很难避免盲目服从,这样,有可能使少数服从多数被扭曲,变成实际上的个人专断,制造虚假“多数”。《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第34条规定,要保证与会成员有足够的时间听取情况介绍、充分发表意见,就是基于这种考虑。
(3)严格细节,严格程序。在特定情况下,细节决定成败,在程序问题上这一点尤其重要。党章第16条规定,党组织决定重要问题,要进行表决。但是,采取什么样的表决方式,并没有明确规定。在实际生活中,可以采取口头表决、举手表决或者无记名投票等方式进行表决。谁都清楚,由于种种原因,在某些问题尤其是在人事方面等比较敏感的问题上,采取口头表决和举手表决的方式可能影响表决人意愿的充分表达。如果把表决的方式也作出严格规定,比如在任用干部问题上必须实行无记名投票,这样,个人意愿就相对容易充分表达了。严格程序,是保证少数服从多数真实性的最基本条件。
(4)咨询专家,科学论证。对一些专业性比较强的问题,可以咨询专家,充分听取权威组织或者权威人士的意见,然后再作出决定。 1. 为什么要保护少数
正因为少数服从多数也有局限性,所以在强调少数服从多数原则的同时,还必须强调保护少数的原则。第一,在一些情况下,真理往往在少数人手里。毛泽东说过:“许多时候,少数人的意见,倒是正确的。历史上常常有这样的事实,起初,真理不是在多数人手里,而是在少数人手里。”② 这类事情并不鲜见。在一些领域尤其是自然科学领域,是不能够用少数服从多数来解决科学问题的。科学常常是“多数服从少数”。因此,实行少数服从多数的同时,必须保护少数。从这个意义上说,多数尊重少数,也就是尊重实践、尊重科学、尊重真理。第二,少数的利益和权利不能剥夺。比如,人的生存权利、说话权利、受教育的权利等等,是不能被随便否决的。在一个不能保护少数的组织里,多数人的意志和利益也很难得到保证。
2. 如何保护少数人的要求
笔者认为,在党组织里,所谓保护少数,最基本的就是要尊重少数。保护的前提是尊重,党内也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多数尊重少数,是以人为本的本质要求。
(1)尊重少数人说话、表达自己意愿的权利。正如一句西方谚语所说的那样:尽管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发言的权利。因此,要让少数人把自己的意见充分表达出来,并且要记录在案,以备查考,决不能压抑他们说话的权利。
(2)尊重少数人的意见。尊重、理解、宽容,是文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要承认少数人有条件保留自己意见的权利。哪怕是你认为是很不正确的、不合理的意见,也要容许少数人保留,容许少数人在下次会议重新提出和向上级党组织反映。对于少数人的意见,不要轻易摇头,要让实践说话,要尽量汲取少数人意见中正确的内容。这样既有利于避免决策的片面性,保证决策的正确性,又有利于使双方的意见相互补充、相互接近,便于使少数人从正面理解、接受和服从多数人的意见。同时,要承认少数与多数是可以相互转化的。集体讨论问题的过程,也是少数和多数人互相摆事实、讲道理的过程,也是人们思想转化的过程。真理越辩越明,在正常情况下,掌握真理的少数是能够说服其他人的,是能够争取到一部分原来与自己意见不同的人的理解和支持,从而使自己由少数变成多数的。
(3)保护少数人的利益或者尽量减少少数人利益的损失。党的组织原则是个人利益五条件服从党和人民的利益,但是,党组织必须充分尊重党员个人的利益。党组织不是要抹杀党员个人利益,不是要消灭党员的个性。如果党员个人利益包括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不一致,在执行的过程中,对个人利益和局部利益也必须最大可能地予以保护和补偿,使少数和局部能够接受。
(4)在制度上对保护少数作出规定。我们党在保护少数方面有许多规定。主要有:一是满足少数组织和少数党员要求开会解决问题的权力。1923年《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修正章程》第13条首次规定:“有三分之一之区代表全党三分之一之党员之请求,中央执行委员会亦必须召集临时会议。”现行党章第18条规定,如果有三分之一以上的省一级组织提出要求,全国代表大会可以提前举行。二是允许少数党员保留自己的意见,并允许越级向上级报告自己的意见。党章第4条规定:“对党的决议和政策如有不同意见,在坚决执行的前提下,可以声明保留,并且可以把自己的意见向党的上级组织直至中央提出。”三是在表决时,双方人数接近,对一些问题可以暂缓作出决定。党章第16条规定:“对于少数人的不同意见,应当认真考虑。如对重要问题发生争论,双方人数接近,除了在紧急情况下必须按多数意见执行外,应当暂缓作出决定,进一步调查研究,交换意见,下次再表决;在特殊情况下,也可将争论情况向上级组织报告,请求裁决。”在和平时期,这样的规定体现了慎重和民主,体现了对少数意见的尊重,也是对党的事业的负责。
党内关于少数服从多数的规定里,也体现了对少数党员处理慎重的态度。关于少数服从多数的规定中,有简单多数的规定,即在党内表决时,超过应该到会人数的半数即为多数;还有压倒多数的规定。现行党章第40条规定:“对党的中央委员会和地方各级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给以撤销党内职务、留党察看或开除党籍的处分,必须由本人所在的委员会全体会议三分之二以上的多数决定。”这种规定体现了对少数领导干部个人组织处理的慎重。
3. 关于“不能有条件服从”的问题
从组织原则的角度讲,在经过充分讨论后,为了统一组织的行动,少数服从多数是绝对的。有人说,少数服从多数是可以的,但是必须有一个前提,就是多数应当是正确的,如果错了,我就不服从。早在1941年11月,刘少奇在《论党员在组织上和纪律上的修养》的演讲中就批评过这种有条件服从的观点。刘少奇认为,这种有条件服从的观点之所以错误,一是对正确或者错误认识的判断都还没有经过实践检验,“到底错了没有,还不知道”。如果谁认为错了就不服从多数的决定,“那就没有党,只有散伙了事”。二是退一步讲,即使大多数错了,“你也还要服从,先照错误的去执行”。“如果不这样,就会引起组织上的分裂,行动上的不一致,削弱了党的力量。”③ 刘少奇还举了马克思1871年关于巴黎工人起义时和列宁1918年在签订布列斯特和约时居于少数为例,说明他们在保留自己意见的同时,模范地执行了多数人通过的决议。
保护少数不是不服从多数。少数人在自己的意见被否决之后,可以保留自己的意见,但必须承认和执行多数人所通过的决定,在行动上不得有任何反对的表示。即使有时少数人的意见是正确的,也应在执行多数人的意见的前提下按照党的组织原则和正常的程序进行解释、说服教育,使多数人认识和接受正确的意见,这才能既保留不同意见,又保持党的组织统一和行动一致。

『贰』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重要事件,要求带时间

1914年
6月28日 萨拉热窝谋杀事件,斐迪南大公遇刺,点燃了战争的导火索。 7月 6-9日 英国外交大臣格雷向德国大使表示“尽一切可能防止大国间战争”。 7月 23日 奥匈政府向塞尔维亚最后通牒 7月 26日 格雷提议举行英,法,德,意四国会议维护和平。 7月 28日 奥匈政府向塞尔维亚宣战。 7月 30日 俄国开始战争总动员 7月 31日 德国向俄法最后通牒 8月 1日 德国向俄国宣战,要求法国保持中立承诺。法国开始战争总动员。德国开始战争总动员 8月 2日 英国向法国保证保护法国北部海岸。德国对比利时最后通牒假道攻法。德土订立秘约。德国侵入卢森堡 8月 3日 德国向法国宣战。意大利宣布中立。 8月 4日 德入侵比利时。英向德最后通牒要求尊重比利时中立。晚上11时英国对德宣战。 8月 5日 侵比德军受阻于列日炮台。门得内哥罗对奥匈宣战 8月 17日 俄军攻入东普鲁士 18-9月26日加里西亚战役,俄军重创奥匈军队,迫使他们退守喀尔巴阡山脉一带。 8月 20日 侵比德军前进到法比边界。 8月 23日 日本借口“英日同盟”向德宣战。英国远征军到达法国。 8月底9月中 第7集团军司令兴登堡和参谋长鲁登道夫在坦能堡战役中歼灭俄第2集团军。 9月 3日 德军占领兰斯。 9月 5日 马恩河战役爆发。 9月 8日 英法联军切入德军50公里暴露地段,威胁德军右翼。 9月 9-11日各路德军撤退,联军反攻。 9月 13日 俄军退出东普鲁士 9月15日 联军受阻埃纳河一带,遂设防固守。 10月 29日 土耳其对协约国宣战,土耳其炮击俄国黑海港口 11月 英国宣布北海为作战地区。 11月初 日本占领中国青岛和胶洲湾 11月 2日 英法向土耳其宣战 11月 5日 俄国向土耳其宣战 11月15-17日 双方统帅部下令转入防御建立修筑垒阵地。西线机动战完全结束转入阵地战。 12月 2日 奥匈军队占领贝尔格莱德 12月 15日 塞尔维亚军队收复贝尔格莱德
1915年
2月 东线立陶宛战役 2月4日 德国宣布英国周围水域为作战地区。 3月 喀尔巴纤山战役 3月 英,法,俄签定瓜分土耳其的秘密协定。 4月 西线伊普尔战役 4月 伦敦秘约牺牲奥地利和土耳其领土,换取意大利参战。 5月23日 意大利对同盟国宣战 5月2-6月22 果尔利策战役,德奥军队以优势兵力突破俄防线,俄西南方面军全线溃败后撤130公里。 5月7日 “卢西塔尼亚号”事件。 6月29-12/10 意大利在伊崇佐河发动4次进攻,损兵28万,只把战线向前推进了10-12英里,无成就。 7月 巴尔干战线贝尔格莱德战役 9月 东线华沙战役 9月 德满足保加利亚占领塞尔维亚领土要求,保加利亚参加中欧同盟国作战。 9月末 德,奥,保占领塞尔维亚 10月14日 保加利亚对协约国宣战 12月 东线里加战役
1916年
塞尔维亚在希腊科孚岛成立流亡政府,改编军队。 卡尔.李卜克内西和罗莎.卢森堡创建斯巴达克团。 2月21日 德军投入50个师,发动凡尔登战役。 3月9日 德国对葡萄牙宣战 23/24/25日 德军攻下法军第1,2阵地 4月开始 西线凡尔登战役 5月 英,法签定瓜分土耳其所属阿拉伯地区领土协定。 5月31-6月1 日德兰海战(斯卡格拉克海战) 6月4-9月初 为支援凡尔登和意大利战线,俄西南方面军在勃鲁西洛夫指挥下发动夏季攻势,占领加里西亚大部。 6月24-11月 英法联军发动规模最大的索姆河攻势战役以减轻凡尔登方面压力,突破德军防线。 8月 签定《布加勒斯特条约》,罗马尼亚参加协约国作战。 凡尔登法军增加援军,防线很快稳定,开始局部反攻。 8月开始 西线索姆河战役,东线加里波利战役 27日 罗马尼亚对奥匈宣战 11月 德奥联合宣布波兰王国独立。 11月 凡尔登战役结束 12月 28日 凡尔登法军收复失地,战役结束。 12月 德军占领布加勒斯特和瓦拉几亚,谷物油田有利德国继续战争。
1917年
俄国爆发“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 1月9日 威廉二世在御前会议上宣布自2月1日起全力开始无限制潜艇战。 1月31日 德国通知美国政府即将开始无限制的潜艇战。 2月 俄国二月革命 2月 英日秘约 2月3日 美国宣布与德国断交。 2-3月 法俄秘约 3月8日 普梯洛夫工厂工人罢工,二月革命开始 3月10日 彼得格勒全城政治总罢工 3月12日 起义得到军队支持。彼得格勒苏维埃代表大会在塔夫利达宫开幕选举产生执行委员会 3月13日 占领彼得保罗要塞和冬宫 3月15日 尼古拉二世宣布退位。临时政府成立,资产阶级政权与工兵代表苏维埃共存。 4月6日 美国对德国宣战(德国诱使墨西哥参战密电被公布) 4月20日 《真理报》发表列宁报告提纲《论无产阶级在这次革命中的任务》即《四月提纲》 4月21日 布尔什维克党彼得格勒委员会否决了列宁的提纲。 4月30日 英国海军部决定在所有交通线上实行护航制,并成立指挥护航的运输船队的专门机构。 5月1日 俄向协约国发出照会,声称承担战争义务 5月3日 “四月危机” 5月7-12日 布尔什维克党召开第七次全俄代表大会通过了列宁提出的革命路线和政策。 5月18日 俄国第一届联合政府成立 6月 美军陆续开到法国 6月16日 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彼得格勒召开。 6月29日 希腊对奥匈宣战 7月 南斯拉夫委员会和塞尔维亚政府发表了《科孚岛宣言》宣布塞尔维亚和南斯拉夫其他地区统一在塞尔维亚王朝下。 7月 俄国临时政府开始夏季攻势,俄军在西方战线和西南战线发起进攻 7月1日 彼得格勒50万群众上街示威,临时政府陷入危机。 8月 中国对德国宣战 8月 大西洋实行全部护航 8月6日 俄国第二届联合政府成立 8月8-16日 布尔什维克党在彼得格勒召开第六次代表大会。 8月下旬 列宁迁居芬兰,写《国家与革命》一书 9月3日 德军反击占领里加,近逼彼得格勒。 9月7日 科尔尼洛夫以“拯救祖国”为名,命令第三骑兵团和高加索山民师镇压革命。 10月 地中海实行全部护航。 10月8日 托洛茨基当选彼得格勒苏维埃主席。临时政府再次改组。 10月25日 彼得格勒苏维埃成立军事革命委员会 11月2日 军事革命委员会向卫戍部队派出政治委员 11月5日 波罗的海舰队发表声明支持革命 11月6日 《工人之路报》印刷厂之争。中央委员在斯莫尔尼宫举行会议。 11月7日 协约国建最高军委会,进一步协调行动。列宁发表《告俄国公民书》。十月革命胜利。 11月8日 全俄工兵代表苏第二次会议通过列宁《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俄宣布退出战争。 11月11日 莫斯科布尔什维克党组织起义军全面进攻。 11月16日 攻占克林姆林宫,革命胜利。 11月20-12/5 英军康布雷进攻战役,大规模使用坦克。(马恩河战役首次使用) 11月21日 斯维尔德洛夫被推荐担任全俄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颁布《工人监督条例》 12月9日 全俄农民苏维埃举行第二次代表大会。 12月15日 人民委员会下设立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苏俄与德奥集团签署停战协议 12月20日 全俄肃清反革命和怠工非常委员会,简称“契卡”成立。 12月22日 布尔什维克同左派社会革命党达成联合组阁协议。苏俄与德奥集团正式举行和平谈判。
1918年
1月 维也纳、布达佩斯、布拉格等城市工人政治罢工,要求与苏俄签订民主和约。 1月18日 俄立宪会议开幕。 1月19日 全俄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通过法令解散立宪会议。 1月23日 全俄苏维埃第三次代表大会开幕,通过《被剥削劳动人民权利宣言》 1月底 柏林50万工人罢工要求按苏俄建议缔结不割地不赔款和约。 2月1日 卡托罗水兵起义建立水兵苏维埃。 2月18日 德国向苏俄进攻 2月21日 列宁号召工农大众加入红军保卫苏维埃。 3月-7月 德国发动4次攻势 3月 英军在俄国北方港口摩尔曼斯克登陆,揭开帝国主义武装干涉苏俄的序幕。 3月3日 苏俄与德奥集团签定布列斯特和约。俄、德国签约停战 3月6日 布尔什维克党召开第七次代表大会批准了列宁的路线。迁都莫斯科。 3月14日 全俄苏维埃第四次代表大会,正式批准了和约。 3月20日 法国元帅福煦被任命为最高统帅。 4月 日军在海参崴登陆 5月9日 苏维埃宣布实行粮食专卖。 5月底 捷克军团叛乱。 6月11日 决定各村乡建立贫农委员会开展农村社会主义革命。 6月18日 奥地利再次爆发总罢工。 6月20日 布达佩斯五金工人响应奥地利工人举行罢工,建立工人代表苏维埃。 7月6日 左派社会革命党刺杀德国大使,发动叛乱宣布恢复对德作战。 7/18-8/4 协约国发动第一次大规模反攻,占领苏瓦松,进攻到马恩河一线。 8月8日 协约国在亚眠一带发起进攻,使用450辆坦克席卷德军前沿各师,德军大批投降。 8月 英美军队也相继侵入海参崴。英军进入巴库。斯大林领导红军打退对察里津的进攻。 8月30日 列宁被遭刺杀。 9月 协约国开始最后的进攻。 9月 俄反苏维埃集团在乌法开会,成立五人执政内阁,自称全俄临时政府。 9月2日 全俄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宣布苏维埃共和国为统一军营。 9月底 突破德军最牢固防线。 9月29日 保加利亚投降,次日签定停战条款,退出战争。 9月30日 德皇威廉二世下诏改革 10月 斯大林领导红军再次打退克拉斯诺夫对察里津的进攻。德海军司令部下令与英军决战。 马萨里克在华盛顿发表《独立宣言》成立捷克斯洛伐克临时政府。 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和塞尔维亚代表在萨格勒布召开国民议会,宣布脱离奥匈。 10月初 俄东线司令加米捏夫率领红军解放喀山和萨马拉把敌人赶到乌拉尔地区。 奥地利社会民主工党同资产阶级政党达成协议,建立议会同盟以组织临时政权机关。 10月3日 德国组成以马克斯.巴登亲王为首的新内阁。多次提出停战谈判。 10月13日 英法美军突破兴登堡防线,土耳其投降 10月14日 捷克工人举行总罢工,要求脱离奥匈帝国。 10月16日 奥匈帝国皇帝查理宣布把匈牙利以外的帝国改组为联邦国家。 10月21日 奥地利议会宣布自己为临时国民会议。 10月23日 华沙政府成立。 10月25日 匈牙利独立党、激进党和社会民主党联合组建国民会议。 10月28日 布拉格民族委员会宣布建立独立的捷克斯洛伐克国家,最高权力由民族委员会接管。 10月29日 布达佩斯工人大罢工,要求停止战争、宣布独立和建立人民共和国。 10月30日 土耳其投降。维也纳工人总罢工要求建立共和国。 10月30-31日 布达佩斯起义。 10月底 驻扎在里耶卡和普拉的军队起义,成立革命委员会。伏伊伏丁那和斯洛文尼亚部分地区成立了几个苏维埃共和国 11月 伏伊伏丁那和黑山同塞尔维亚联合。 罗马尼亚军队开进奥匈帝国特兰西瓦尼亚地区。 11月3日 奥匈帝国瓦解,非德意志民族纷纷起义独立。伦纳政府签订停战协定。基尔工兵游行发生冲突。 11月4日 协约国向德国提出35条休战条款。德国水兵基尔港起义,被苏维埃掌握。 11月7日 右翼社会民主党要求皇帝退位。德皇拒绝。 11月11日 贡比涅森林签定停协,德国投降,协约国准备向洛林进攻。苏俄宣布废除布列斯特和约

『叁』 俄罗斯第一次世界大仗

【【【楼主,看了这么多你辛苦了,但绝对有必要推荐此篇】】】
三楼就是从维基网络上直接拉拉下来的,
6楼只是罗嗦了一些故事,没有回答你的问题
楼上的同志们都是到网上搜索一堆楼主看都看不完的资料,有没有调理,不累啊?我都望而生畏了。这里通过对历史课本的总结和事件的罗列给楼主一个清晰的历史背景。
注:“【】”内的是主题,之后的是扩展解释和资料补充。
一战是个复杂的历史事件,各国利益纠结一团。俄国参与一战是利益集团间的较量,我在主题里最简短健全的阐述俄罗斯与各国的纠纷,包括俄国的集团形成,参战始末。
如果楼主嫌烦,直接看每条的前面就可以连成完整的事件始末。在条例打完以后会附上一战东线的故事和概况,是关于俄国的。

1.【19世纪末世界基本被列强瓜分完毕,帝国之间较量到达白热化,各国都希望占领他国的殖民地资源,俄国和奥匈帝国在巴尔干地区的争夺日益加剧,两国势不两立,德国崛起为自身利益挑战世界秩序】:
19世纪下半期,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在科学技术的推动和企业组织化程度提高等背景下,资本主义发展到了垄断阶段(帝国主义阶段),经济飞速发展。经济的发展造成严重的生产过剩资本主义列强纷纷加紧寻求海外市场和原料产地,掀起掠夺、瓜分殖民地的新浪潮。到19世纪末,整个世界基本上被西方列强瓜分完毕,同时世界连成一个整体。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2.【德国外交的首要目的是防范法国,为了防范法国、夺取欧洲及世界霸权,德国力图构筑以自己为核心的同盟体系。】:
普鲁士为了统一德意志并与法国争夺欧洲大陆霸权,于是在1870年诱导法国挑起战端。这场战争法国大败,普鲁士大获全胜,并建立德意志帝国。普鲁士定下的和约条件苛刻,法兰克福条约规定法国割让阿尔萨斯-洛林予德国,并赔款50亿法郎。结果使德法两国结怨。战后法国人一直谋求报复德国,推动复仇主义,亦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另一原因。

3.【1879年,德国利用奥匈帝国同俄国的矛盾,和奥匈帝国签订同盟条约,这是德国构筑同盟体系的第一步】:
巴尔干半岛向来都被称为欧洲火药库,当时巴尔干半岛各国为了各自的利益而发生了两次巴尔干战争,并使得奥匈和俄国的冲突加深,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埋下伏线。奥匈和俄国的利益冲突源于巴尔干半岛,在1878年,在柏林会议上,俄国在保加利亚的势力大大被夺;而奥匈则在赫塞哥维纳、波斯尼亚两地取得保护权,这令俄国大为惊慌,试图以支持塞尔维亚以对抗奥地利的扩张。此后,奥匈和俄国的冲突加深,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之一。
4.【1882年,德国又利用意大利同法国争夺北非殖民地突尼斯的矛盾,拉拢意大利,德、意、奥缔结了针对法俄的《三国同盟条约》】:同盟国就此形成。

5【1892年,法、俄签订了《法俄军事协定草案》,这标志着欧洲大陆的另一个军事同盟集团的初步形成】:同盟国的压力促使法俄结盟与之对抗。

6.【英国作为非欧洲大陆国家,为自己经济政治发展需要,采取平衡政策,不愿出现大陆一方有力量过强的局面,同时英国与德国在殖民地争夺上有很大矛盾】
经济及工业化发展催促著当时各国政府争夺殖民地以取得原料供应地及市场。20世纪初帝国主义兴起。在俾斯麦时代,鉴于统一德意志帝国初立,故对殖民地的争夺较少参与。后来,国内商人势力兴起,便要求德国政府争取海外资源和市场。威廉二世即位,俾斯麦被罢后,德皇认为德国殖民地太少,原料产地及商品市场不足,实行世界政策,要求重新划分全球势力范围。这触犯了老牌殖民大国——英国和法国的利益。而第一次和第二次摩洛哥危机,和俄罗斯的既得利益有所冲突,这亦使得两大阵营的冲突加剧,战争爆发的可能性越发加大。

7.【故英国与法俄结盟,包括俄国在内的同盟国集团形成】:
1904年,英法签订了《英法协约》,调整了双方在殖民地问题上的矛盾,共同对抗德国,1907,《英俄协约》签订,调整了双方在殖民地问题上的矛盾,共同对抗德国,英俄协约的签订标志着英法俄三国军事同盟的最终成立。至此,两大利益集团形成。欧洲形成了势均力敌的两大军事集团。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对峙,使欧洲笼罩在战争的阴云之下,此时的欧洲还只是处在暗流涌动的角斗阶段,没有出现明目的战争。

8.【萨拉热窝事件爆发,奥匈帝国以此为借口,得到德国的支援后,于1914年7月28日出兵塞尔维亚。7月30日俄罗斯开始总动员,出兵援助塞尔维亚。】
1914年6月28日,此日为塞尔维亚之国庆日。奥匈帝国皇储费迪南大公夫妇在萨拉热窝视察时,被塞族青年加夫里若•普林西普(一名参加塞尔维亚恐怖组织“黑手党”(Black hand)的波斯尼亚学生)枪杀。奥匈帝国以此为借口,得到德国的支援后,于1914年7月28日出兵塞尔维亚。

9.【接着引发了全面战争:一战】:
俄罗斯出兵援助塞尔维亚后,8月1日,德国向俄国宣战,接着在8月3日,向法国宣战。8月4日,德国入侵立国时已保持永久中立的比利时。同日,英国考虑到比利时对自己国土安全的重要,又为了确保比利时的中立和维护1839年签署的《伦敦条约》,于是向德国宣战。8月6日,奥匈向俄国宣战。8月12日,英国向奥匈宣战。

【附】:一战东线故事概况:
俄国动员
1914年7月28日,奥匈因为德国向其开出“空白支票”,因此自信心大增,与塞尔维亚断交并对其宣战。俄国则宣布全国总动员,以支援塞尔维亚与奥匈战斗,这引起德国的不满(而两国的恶性关系也埋下了伏线)。8月1日,德国以俄国拒绝停止全国总动员为借口向俄国宣战,并同时在西线进侵比利时。8月4日,英国因比利时为其自身安全的关键,因此对德宣战。8月6日,奥匈向俄国宣战。
德俄交战
俄军乘德军在开战之初,集中兵力在西线之际,在东线向德军发起进攻。8月下旬,俄军进入东普鲁士,并逼向德国的心脏地带,德军被逼从西线调兵回援。德国援军行动迅速,很快便抵达东线,并于科穆辛森林附近消灭数万名俄军,使得东线战局发展受到德军控制。9月11日,俄国的第一集团军再度被击败,德军进逼至俄国境内,俄军损失共25万余人。在南线方面,俄军开始时在加里西亚和布柯维纳屡次击败奥匈帝国的军队,但德国随后对奥匈提供支援,结果到12月中旬,东线战事亦进入胶着状态。
1915年,德军因为西线的马恩河会战失败,决定先集中兵力击溃俄国,逼使俄国停战,从而结束东线战事,并且避免继续陷入两线作战的困局,东线于是变成主要战场。1915年5月,德奥联军以18个师和2000余门大炮,分兵两路进击俄军,并计划将俄军逼至“波兰口袋”内歼灭。双方交战8个多月,德军攻占普热米什尔、莱姆堡、伊凡哥罗德、华沙、布列斯特、维尔诺及里加,并逼使俄军撤退至从里加湾到德涅斯特河一线,俄军共损失170多万人。德军虽然大胜,但已方损失亦极大,而且并未消灭俄军主力,结果无法逼迫俄国投降。而尼古拉二世亦乘机罢免皇叔尼古拉大公的俄军总司令职位,由沙皇本人亲自兼任俄军总司令并御驾亲征,但这并无法从根本上改变俄军的局面。
土耳其参战
德国为了牵制俄国,于是答应向鄂图曼土耳其提供一亿法郎的贷款,以换取其参战。于是土耳其于1914年10月29日正式参战。并与俄国在高加索发生战斗。俄军初时作战不利,但于1915年1月发动反攻,土耳其的第九集团军被歼灭,共损失约7万多人。
意大利转投协约国
1915年5月,意大利因为英法答应在战后分得阜姆和达尔马提亚,于是投向协约国一方,对同盟国宣战。同时,圣马力诺亦派志愿军协助意大利,以及圣马力诺战地医疗队。意大利军虽然实力较弱,交战初期即损失近30万人,但却成功拖住了奥匈40个师的兵力,缓减了俄法的压力。1915年9月,保加利亚加入同盟国,并出兵30万,配合德奥联军攻击塞尔维亚,结果同盟国很快便占领塞尔维亚全境,塞尔维亚政府及军队被逼撤退至希腊的科孚岛。
俄军反击
1916年春,俄国调集3个方面军共200万人向德奥联军发动反攻,在激战一轮后,双方各损失百万兵力,但俄军兵力较多,因此逼退德奥联军,并乘胜攻进加里西亚东部地区,史称勃鲁希洛夫攻势(勃鲁希洛夫为当时的俄军总参谋长)。罗马尼亚亦于该年8月向同盟国宣战。德奥联军于是决定攻取罗马尼亚,以夺取石油和粮食补给。结果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很快便失陷,德奥军队占领大部分罗马尼亚国土。
进攻伊斯坦布尔
主条目:加里波利之战
协约国军队为了解除俄国在高加索被鄂图曼土耳其牵制的困局,决定联合进攻鄂图曼土耳其的首都伊斯坦布尔。1915年初,加里波利之战爆发。协约国先后有50万士兵远渡重洋来到加里波利半岛。在近十一个月的战事后,共约131,000人死亡, 262,000人受伤,结果被逼撤退。这场战役是一战中最著名的战役之一,也是当时最大的一次海上登陆作战。
英土战争:阿拉伯的劳伦斯
主条目:阿拉伯的劳伦斯
阿拉伯半岛十四世纪被土耳其占领。虽然土耳其也也信奉伊斯兰教,但是与阿拉伯人并非是同一民族。1916年,阿拉伯发生反抗土耳其的民族起义,英国从埃及派军支持,英国少校劳伦斯组织游击队,击败土耳其。阿拉伯半岛盛产石油,不过一战时期尚未被发现。
俄国退出
主条目:1917年俄国革命
俄国本身为农奴制的经济体系,经不起东线持续的战事,结果其国内经济崩溃,工厂倒闭,失业率骤增,军火补给极度困难,士兵极度厌战。1916年冬,俄国内部各种矛盾加剧,莫斯科的罢工人数更达至百万人以上,结果,俄国二月革命在1917年3月8日爆发,令沙皇尼古拉二世退位。亚历山大·克伦斯基领导的临时政府仍然继续战争,但又再被德奥联军击败。结果俄国工人及农民忍受不了,在1917年11月(儒略历10月),由布尔什维克领袖列宁领导了一场武装起义,推翻了临时政府,建立了共产政府和第一个共产国家。列宁其后与德国签署《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条约》,并宣布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OK了~ 楼主,这都是我自己学习整理的,这么多了好辛苦啊~选我的吧,分儿啊~

『肆』 寻苏联解体的详细资料.

苏联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简称 苏联 ,是一个已不再存在的国家( 1922年 12月30日 - 1991年 12月26日 )。

根据苏联 宪法 ,苏联是联邦制国家,由15个平等权利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苏联加盟共和国 )按照自愿联合的原则组成。首都为 莫斯科 。国家元首为 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 主席和苏联总统。政府首脑为部长会议主席和 总理 。 武装力量 名称为 红军 。

Союз Советских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их
Республик
(国旗)

格言 :世界工人联合起来!
官方 语言 俄语
首都 莫斯科
最后 总统 戈尔巴乔夫
面积
-总面积
-水面积比份 解体前列第一位
22 402 200 km 2
xx%
人口
-总人口
- 人口密度 解体前列第三位
293 047 571 (1991年7月)
13 08/km 2 (1991年7月)
独立日
-公开
-被承认 十月革命
1917年
1922年
正式解体 1991年 12月26日
货币 卢布
时区 UTC +3至+11
国歌 (1917-1944)国际歌
(1944-1991) 伟大的联盟
国际域名缩写 .SU (还在被使用)
历史
请参见:苏联历史

1917年 11月7日 十月革命 后, 布尔什维克 党人在 俄罗斯 取得了政权,随即与 德国 签订《布列斯特和约》退出 第一次世界大战 。在随后的几年里,由 托洛茨基 指挥的 红军 通过残酷的内战击败了白军和协约国的干涉。1922年12月30日,俄罗斯、 乌克兰 、 白俄罗斯 和外高加索联邦共同组成了苏联。苏联的缔造者 列宁 于 1924年 逝世。约瑟夫· 斯大林 获得政权。他通过残酷的手段清洗了所有的政治对手,推行农业集体化政策,同时以肃反的方式对党、国家和军队的领导人展开了大清洗。

虽然斯大林被西方国家和一部分苏联人视为一个屠杀各民族人民的暴君,但是他成功地把苏联改成了一个 工业 和 军事 强国。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苏联共产党对苏联的的经济生产方式进行了大改造,苏联军事也比以前强出好几倍。 1939年 苏联与 纳粹德国 签订了 莫洛托夫 -里宾特洛甫条约,双方结成貌合神离的同盟,同时秘密划分了双方在 波兰 、 波罗的海国家 、 芬兰 和 罗马尼亚 的势力范围。苏联采取亲德政策,敌视 英国 、 法国 和其他盟国,并努力破坏他们抵抗德国的战争。 1941年 6月22日,阿道夫· 希特勒 对苏联发动了突然进攻。在同盟国的大力援助下,苏联红军和盟军在 1945年 攻占了 纳粹德国 全境,赢得了 第二次世界大战 。二战后,斯大林与其他社会主义盟国建立了华沙公约,同 美国 和 北约 相抗衡, 冷战 时期开始。

1953年 斯大林逝世。 苏联共产党 高层领导人之间进行了几年的政治斗争。随后 赫鲁晓夫 掌握了政权。他在1956年苏共二十一大上的秘密报告批判了斯大林及其 个人崇拜 的严重后果,苏联的政治斗争从此向更加人道的方式转变。由于意识形态上的分歧,从1959年开始,苏共与 中国共产党 进行了一系列的辩论和争吵。1964年, 赫鲁晓夫 下台, 勃列日涅夫 获得政权。 文化大革命 期间,中苏关系处于低谷,只存在名义上的外交关系,并发生过诸如珍宝岛事件和铁列克提事件的边境冲突。1968年,苏联入侵捷克斯洛伐克。1979年,苏联入侵 阿富汗 。这两次行动都遭到了国际社会的一致谴责。

在勃列日涅夫时代,苏联对外推行扩张政策,除了东欧集团和蒙古之外,又把 越南 、南也门、 古巴 、 安哥拉 、 埃塞俄比亚 等国纳入苏联阵营,或在这些国家建立军事基地。勃列日涅夫提出了“有限主权论”,认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主权是有限的,他提出这个理论实际上是为了剥夺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主权,将别国变成苏联的附庸国。1980年莫斯科 奥运会 被视为苏联向世界展示社会主义的橱窗,但是由于入侵阿富汗,却变成了有史以来抵制国家最多的一次奥运会。

1985年,共产党改革派人物 戈尔巴乔夫 接掌政权。他改变了许多陈腐的旧观念。戈尔巴乔夫试图改进 政治 和 经济 方面的治国方法,在国内实行改革和公开化政策,对历史错误进行清算。他试图在苏联建设“民主的、人道的社会主义”。但另一方面,他的改革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后果。随着中央权力的下放,各加盟共和国的领导人开始寻求更大的自主权力。随着“公开化”的日益深入,苏共的历史问题和历史罪行得到揭露的同时,导致其失去民心。尤其是在 1989年 , 共产主义 在政治和经济方面积累的错误发生了总爆发,共产党及其政治目标在东欧国家日益不得人心,东欧国家的共产党政权纷纷倒台。苏联的加盟共和国政府也纷纷效法东欧诸国,意图脱离苏联而独立。

1991年 8月19日,苏共中的保守派发动了一场不成功的政变,试图收回下放给加盟共和国的权力,同时终止不成功的经济改革。但是在人民、军队和大多数苏共党员的联合反对下,政变仅仅维持3天便宣告失败。 俄罗斯 总统 叶利钦下令宣布苏共为非法组织,并限制其在苏联境内的活动。在1991年年底,他同 白俄罗斯 及 乌克兰 的 总统 在 白俄罗斯 的 首府 明斯克签约,成立 独立国家联合体 ,从建立一个类似 英联邦 的架构来取代苏联。苏联其他加盟国纷纷响应,离开苏联,苏联在此时已经名存实亡。1991年12月25日,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宣布辞职,将国家权力移交给俄罗斯总统。苏联作为一个主权国家正式停止存在。

有关苏联解体的详细历史,请参看: 苏联解体 条目

在原苏联境内,现在分布有十五个独立的国家,这些国家是: 俄罗斯 、 乌克兰 、 白俄罗斯 、 哈萨克斯坦 、 乌兹别克斯坦 、 吉尔吉斯斯坦 、 土库曼斯坦 、 塔吉克斯坦 、 阿塞拜疆 、 格鲁吉亚 、 亚美尼亚 、 立陶宛 、 爱沙尼亚 、 拉脱维亚 和 摩尔多瓦 。其中一些国家组成了“独立国家联合体”,即 独联体 。

苏联领导人(按时序排列)

苏联共产党 领导人
弗拉基米尔·伊里奇· 列宁 1917年 10月6日 - 1922年 4月3日 (联共(布)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 斯大林 1922年 4月3日 - 1953年 3月5日 (苏共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 赫鲁晓夫 1953年 9月7日 - 1964年 10月14日 (苏共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
列昂尼德·伊里奇· 勃列日涅夫 1964年 10月14日 - 1982年 11月10日 (苏共中央委员会总书记,1964年10月14日至1966年4月8日为苏共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
尤里·弗拉基米罗维奇· 安德罗波夫 1982年 11月12日 - 1984年 2月9日 (苏共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康斯坦丁·乌斯蒂诺维奇·契尔年科 1984年 2月13日 - 1985年 3月10日 (苏共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 戈尔巴乔夫 1985年 3月11日 - 1991年 12月25日 (苏共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国家元首
列夫·鲍里索维奇·加米涅夫 1917年11月9日 - 1917年11月21日(全俄罗斯苏维埃代表大会执行委员会主席)
雅科夫·米哈伊洛维奇·斯维尔德洛夫 1917年11月21日 - 1919年3月16日 (全俄罗斯苏维埃代表大会执行委员会主席)
米哈伊尔·费奥多罗维奇·弗拉基米尔斯基 1919年3月16日 - 1919年3月30日 (全俄罗斯苏维埃代表大会执行委员会主席)
米哈伊尔·伊万诺维奇·加里宁 1919年12月30日 - 1938年7月19日 (全俄罗斯苏维埃代表大会执行委员会主席,1922年12月30日至1938年1月12日为苏联苏维埃代表大会执行委员会主席,1938年1月17日至1946年5月9日为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
尼古拉·米哈伊洛维奇·什维尔尼克 1946年5月9日 - 1953年3月15日 (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
克莱门特·叶夫罗莫维奇· 伏罗希洛夫 1953年3月15日 - 1960年5月7日 (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
列昂尼德·伊里奇· 勃列日涅夫 1960年5月7日 - 1964年7月5日 (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
阿纳斯塔斯·伊万诺维奇·米高扬 1964年7月5日 - 1965年12月9日 (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
尼古拉·维克托罗维奇·波德戈尔内 1965年12月9日 - 1977年6月16日 (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
列昂尼德·伊里奇· 勃列日涅夫 1977年6月16日 - 1982年11月10日 (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
瓦西里·瓦西里耶维奇·库兹涅佐夫 1982年11月10日 - 1983年6月16日 (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
尤里·弗拉基米罗维奇· 安德罗波夫 1983年6月16日 - 1984年2月9日 (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
瓦西里·瓦西里耶维奇·库兹涅佐夫 1984年2月9日 - 1984年4月11日 (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
康斯坦丁·乌斯蒂诺维奇·契尔年科 1984年4月11日 - 1985年3月5日 (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
瓦西里·瓦西里耶维奇·库兹涅佐夫 1985年3月5日 - 1985年7月27日 (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
安德列·安德列耶维奇·葛罗米柯 1985年7月27日 - 1988年8月1日 (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
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 戈尔巴乔夫 1988年8月1日 - 1989年5月25日 (1989年5月25日至1990年3月15日为最高苏维埃主席,1990年3月15日至1991年12月25日为苏联总统)

政府首脑
弗拉基米尔·伊里奇· 列宁 1917年11月8日 - 1924年1月23日 (人民委员会会议主席)
阿列克谢·伊万诺维奇·日科夫 1924年1月23日 - 1930年12月19日 (人民委员会会议主席)
维亚切斯拉夫·米哈伊洛维奇· 莫洛托夫 1930年12月19日 - 1941年5月6日 (人民委员会会议主席)
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 斯大林 1941年5月6日 - 1946年3月19日 (人民委员会会议主席,1946年3月19日至1953年3月5日为部长会议主席)
格里高利·马克西米连诺维奇·马林科夫 1953年3月5日 - 1955年2月8日 (部长会议主席)
尼古拉·亚历山德罗维奇·布尔加宁 1955年2月8日 - 1958年3月27日 (部长会议主席)
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 赫鲁晓夫 1958年3月27日 - 1964年10月15日 (部长会议主席)
阿列克谢·尼古拉耶维奇·柯西金 1964年10月15日 - 1980年10月23日 (部长会议主席)
尼古拉·亚历山德罗维奇·吉洪诺夫 1980年10月23日 - 1985年9月27日 (部长会议主席)
尼古拉·伊万诺维奇·雷日科夫 1985年9月27日 - 1991年1月14日 (部长会议主席)
瓦连京·谢尔盖耶维奇·帕夫洛夫 1991年1月14日 - 1991年8月24日 (苏联总理)
经济
请参看:苏联经济

苏联经济按 社会主义 模式发展。实行计划经济,国家垄断生产资料。国家通过五年计划的方式对经济实行控制和调整。在 1928年 至 1932年 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后,苏联的工业产值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由48%上升到70%,苏联成为一个先进的工业国。但是苏联的工业发展不平衡。事关国防的军事工业、重工业、 化学工业 和航空航天工业非常发达,其水平在世界上处于领先的地位,但是事关民生的轻工业则非常落后,造成人民的生活水平非常低下。

苏联的主要工业地带集中在 莫斯科 、 列宁格勒 、顿巴斯、 乌拉尔山脉 等地区。次要的工业地区包括 波罗的海 沿岸、西 西伯利亚 和 伏尔加河 中下游。苏联的工业部门实行集中管理和国家调控,工厂生产的产品、种类、规格和价格都由隶属于中央和加盟共和国部长会议的国民经济委员会规定。

在 沙俄 时代,俄罗斯是欧洲的主要粮食出口国之一。但是由于20世纪30年代推行农业集体化和消灭“富农”的政策对农业生产的毁灭性破坏,苏联的粮食一直不能自给自足。苏联在第二个五年计划末期完成了农业集体化,农业生产以集体农庄为基本单位,通过隶属于集体农庄机械站的拖拉机、 汽车 和联合收割机实行机械化播种与耕作。

苏联的主要粮食作物为 小麦 ,其他重要作物还有甜菜、棉花、马铃薯、玉米、烟草。高加索地区有咖啡和甘蔗等经济作物。

通过 经济互助委员会 ,苏联对其东欧附属国实行殖民地式的掠夺性贸易,低价进口原材料,高价出售制成品。这也是导致东欧国家的人民对苏联产生不满的重要原因之一。

文化
苏联的教育普及率非常高,在全国实行十年制义务教育,并基本消除了文盲。苏联著名的大学有莫斯科大学、列宁格勒大学、哈尔科夫大学、基辅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等。苏联的文学、艺术、电影、出版工作由苏联共产党控制,在不触及政治、作品经过审查的情况下允许自由创作。但是所谓“消极”、“颓废”的作品(相当于西方的先锋派艺术)被禁止。

苏联科学研究中心是苏联科学院。作家机构为苏联作家协会。官方通讯社为 塔斯社 。苏联共产党机关报为真理报,其他主要报刊还有消息报、共青团真理报、文学报、劳动报、红星报等。

政治
请参看:苏联政治

根据苏联宪法的第六条, 苏联共产党 及其2000万党员是国家的统治核心。每个工厂和集体农庄都要建立党的支部。整个系统的核心是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成员。在斯大林时代以后,为了避免权力集中在一人手中,苏共实行集体领导的原则,谁能够掌握中央委员会的多数票,谁就能掌握党和国家的领导权。

党的政治局成员属于国家的特权阶级。他们享受专门的医疗保健,可以去特供商店购买免税低价的西方进口奢侈品,住上国家提供的公寓和别墅,有专用的车队和位于马路中央的专用快车道,还有专用的狩猎林区和疗养海滩。他们的子女可以轻易地入党,进入国际关系学院这样的名牌大学深造,并在外交部、外贸部和驻外使馆这些地方找到最棒的工作。这个阶层还包括军队、 克格勃 的首脑,以及各加盟共和国的领导官员。次一等的阶级为工厂厂长、银行经理、地方领导和党支部书记这样的人物。他们控制物资的分配和地方的特权。普通民众的生活水平在斯大林时代最低。这也是和当时苏联的国内外处境有关的。赫鲁晓夫时代,苏联与美国展开了和平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竞赛,民众的生活开始有所好转。勃列日涅夫提出了“全民党”、“全民国家”的概念,国内的政治斗争不再牵涉到普通民众,并且提高了民众的生活水平。政府提供免费医疗和免费教育。房租非常便宜,每月只需几卢布,其中还包括了供热费、电话费和水费。很多人都能去 黑海 度假,或者领着政府补贴在疗养院里休养。这是苏联模式的福利国家概念。虽然没有多少消费品可卖,但是物价也比较低。但是与北欧的福利国家不同,苏联的福利政策并没有雄厚的经济基础作为其财政保障,因此造成了后勃列日涅夫时代的经济困难。苏联宪法为就业提供了保障,因此人们觉得不是非去上班不可。贪污、盗窃和将国家财产据为己有的现象非常普遍,行贿成风,生产效率低下。勃列日涅夫时代的后半部分被称为苏联的“停滞期”和“僵化期”。

斯大林之后的党内斗争采取了比较文明的方式。失败者不再被枪决,而是流放到边远地区担任无足轻重的职务。对于持不同政见者也不再采取肉体消灭的措施,而是视其影响力的高低,采取流放出国或者关入特殊精神病医院的惩罚。普通民众中的政治犯则象刑事罪犯一样关入监狱和劳改营。 克格勃 是苏联恐怖统治的代名词,它有70多万雇员,和差不多同等数目的告密者。克格勃的势力在国内渗透到了各个阶层和各个部门。事实上,“克格勃”这个词如今已经成了秘密警察恐怖统治的代名词。

军事
请参看:苏联军事、 苏联元帅列表

参见:

俄罗斯
俄罗斯领袖表

『伍』 苏德战争第一场战役是怎样打的

1941年6月22日凌晨3点15分,布列斯特要塞中沉睡的苏军士兵被猛烈的爆炸声惊醒,此时他们还没有意识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为惨烈的苏德战争爆发了,而他们自己,也将在战斗中失去年轻的生命。

“英雄要塞”和被算计了的斯大林

布列斯特要塞本来只是巴巴罗萨计划的一小部分,却因为孤立无援的苏军殊死抵抗而被后人缅怀。由于德军在这场战斗中损失太大,震惊了高层,要求前线军官写出详细汇报资料。

▲巴巴罗萨进攻中的德军装甲部队

直到第二年,苏军才从缴获的德军文件中发现了这份资料,从而揭示了历史的细节。多年来,布列斯特要塞守卫战一直是作为苏联不屈精神的象征,并在1965年被苏联政府授予“英雄要塞”称号。

不过,在布列斯特光辉的爱国主义背后还藏着一段不光彩的历史:这其实是二战中德国第二次突袭布列斯特了,第一次是苏德合谋在这里暗算了波兰,要塞是斯大林瓜分到的战果,也算是苏德“友谊”的见证吧。

布列斯特要塞位于白俄罗斯和波兰交界处的布格河东岸,处于华沙——莫斯科和立陶宛——乌克兰的交通要道上。

▲布列斯特要塞略图

要塞可以容纳一万两千人,由布格河和人工运河分割开的四个独立小岛组成,中心城堡西南是捷列斯波尔要塞,正南是沃伦要塞,正北是科布林要塞。各个要塞都有河流作为天然屏障,要塞之间有桥梁连接。上图正中标记为13的位置,是霍尔姆门。

布列斯特历史上一直被俄罗斯和波兰争来夺去。1917年俄罗斯和德国曾在这里签订了著名的《布列斯特条约》。1919年波兰军队占领布列斯特。

1939年,斯大林与希特勒秘密签订协约,苏德夹击波兰,红军与德军会师布列斯特,举行了联欢和胜利典礼,占领要塞的古德里安撤出,将其交给苏联。至此,苏德以布格河为边界,布列斯特要塞也就成为了苏军面向西方的第一道屏障。

▲1939年波兰战役中的波兰士兵

谁曾想,仅仅两年后,希特勒对老友不宣而战,现在,古德里安要把亲手送给红军的要塞再亲手夺回来。当年布列斯特的小伙伴背叛了自己,斯大林惊得不知如何反应,随后,这对“同志加兄弟”之间爆发了上世纪最大规模的血腥杀戮。

守军从濒临崩溃到殊死抵抗

远在千里之外的斯大林都惊得没了主意,更何况突然被卷入猛烈战火的布列斯特守军,将士们短短几天内就经历了震惊、恐慌、失望、绝望、直至视死如归的痛苦历程。这大概就是战争的洗礼吧。

我想象过战争,但我没有想象过这样的战争,似乎所有人都在等待它,但是谁也没料到这么快。——电影《布列斯特要塞》,2010

▲电影《布列斯特要塞》海报

6月22日是星期天,很多苏军高级军官在外度假,驻扎各要塞的不同部队共约8000人,两个步兵师,国境守备队、建筑通信和内务人员,以及约300个随军家庭,构成十分复杂。他们即将面对的是2万人的德国国防军。

事实上,战争爆发前几天,气氛已经紧张起来,居民开始逃亡。斯大林与苏联当局任性地无视危险情报,执迷于维系盟友关系。与之对照,老百姓却有自己判断形势的直觉。

大战爆发前几小时,情况愈发诡异,苏军统帅部实际上已经下达了前线部队进入战斗状态的命令,但要塞边防站的士兵并没有收到命令,他们只注意到对面边防站当晚出奇的安静。

▲斯大林

凌晨的炮声打破了所有人的美梦,在德军重炮和轰炸机的双重打击下,要塞内一片混乱,军需品仓库被摧毁,供水系统也被破坏。德军的战术是,用重型武器和步兵正面攻击要塞,装甲部队从要塞外的道路迂回到要塞北面实行包围。

德军迅速穿过守卫薄弱的捷列斯波尔要塞和沃伦要塞,直扑中心堡垒。

中心堡垒的坚固墙体抵御了重炮的攻击。苏军士兵开始寻找武器,按照条例,没有命令不得进入军械库,但是他们放倒了看管军械库的卫兵,找出所有能用的武器,开始自发地抵抗。

▲布列斯特要塞结构图

然而多数士兵这时仍处在极度的恐惧和惊吓中,有些人奔逃出去,却被德军机枪撂倒。一些军官把家眷匆匆赶进地下室,一边大声咒骂德军的背信弃义,一边大叫着让士兵们还击,而他们自己也并不知道具体该怎么动手。

团级政委福明等军官意识到,此时此刻他们必须承担最大的责任,尽快恢复指挥体系,重振士气。22日晚,在中心堡垒中,军官们召开了一次会议,选举出中心堡垒各个部队的统一最高指挥官——第6步兵师团级政委福明和祖巴乔夫大尉。

这个临时搭建的指挥部的第一道命令是——中心堡垒所有官兵坚决捍卫要塞,勇敢战斗(这份命令的手稿奇迹般地幸存,并在战后被找到)。

福明一直努力联系大部队,却不知道第4集团军司令部早已向东撤退了200公里。派出联络的小分队牺牲在路上,发出的明码电文也得不到答复,在整个要塞战斗期间,他们没有得到来自司令部的任何指示。

▲二战中的苏联红军

储备水和弹药即将用尽,与外界的联系被彻底切断,强大的敌军猫捉老鼠般的围困、炮轰和劝降......,毫无心理准备的士兵经历了痛苦的折磨,一部分官兵精神已经到崩溃边缘,不断有人,尤其是刚入伍的新兵们,走出要塞投降。

到6月24日,红军将士终于意识到,德军正在边境上全线进攻,必须延缓敌军进攻的速度。德军当日已经占领了中心堡垒的一部分。其实此刻,尝到苦头的德军已经决定绕过要塞,因此要塞也就失去了战略意义,对要塞的战士围攻转为围困。而要塞中的人们选择了坚守,也选择了自己的命运。

6月26日是中心堡垒官兵的最后一天,向北面科布林要塞的突围失败了,德军冲入中心城堡,经过逐屋争夺,身负重伤的福明和祖巴乔夫等人被德军从瓦砾堆里挖出来被俘。一名年轻的红军士兵高喊着:“妈妈,永别了”,然后将手枪伸入自己的嘴里饮弹自尽。

▲纪念邮票中的祖巴乔夫大尉

中心堡垒沦陷后,北部科布林要塞的苏军仍然在战斗。6月29日,德军投放了一枚重达两吨的航空炸弹,巨大的震荡后,苏军意识到,最后一战即将到来。德军发布劝降的最后通牒后,军官们决定,让妇女儿童撤出堡垒向德军投降。而军人们表示他们都将留下。

最后通牒的时间已过,德军向堡垒内发射重型高爆炸弹,然后冲入要塞,向每一个仍在射击的窗口投掷炸药包,据参战德军回忆,每次爆炸后都能听到惨叫和呻吟,但之后,奄奄一息的苏军士兵们会伸出枪口,继续战斗。

▲攻入要塞的德军

6月30日,科布林要塞最后300多名苏军被俘。一些几乎不成人形的俘虏,身上全是血污的绷带,抹着眼泪,虚弱得几乎站不住。为了表示对这些英勇士兵的敬意,德军士兵摘下了自己的钢盔。

德军在要塞内没能找到一面要塞守卫单位的军旗,因为各部队的军旗早已被收集起来,藏到一个废墟里,直到15年后,才被重新挖掘出来,现在这些军旗被陈列在布列斯特要塞纪念馆中。

德军占领城堡之后,要塞中还有零星的反抗持,一直续到7月23日。一名没有留下姓名的红军士兵在科布林堡垒陷落后仍然藏身其中,并用刺刀在墙上刻下了这些文字:

▲我快要死了,但是我不会投降,祖国再见。

闪电战遇到布列斯特克星,这仅仅是一个开始!

德军原计划12小时拿下要塞,却耗了8天多,还动用了各式重型火炮和火焰喷射器,第1天的进攻就阵亡了281人。到6月30日战斗结束,第45师部的报告称:“我军482名士兵阵亡,包括32名军官。苏军阵亡2500人,被俘6000人”。

与此鲜明对比的是,巴巴罗萨计划开局异常顺利,除了布列斯特要塞,边境上的苏军基本如元首所愿全线溃败。但要塞胜得如此艰难,还是震惊了德军高层。

巴巴罗萨的成功依赖于摧毁敌军意志的闪电战,苏联军民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还能打得这样顽强,哪怕仅仅是一场局部战斗,对德军来说也实在不是一个好兆头。

▲巴巴罗萨作战中的德军士兵

与英勇故事并行的,是史学家一直质疑斯大林事先获知了战争即将爆发的情报,却没有采取什么行动减少伤亡,甚至为了延缓德军没有通知所有的守军将领。电影《布列斯特要塞》中也提到,要塞的位置决定了它远离大部队,根本守不住,本可以撤离大部分军民。

即使如此,也不意味着这场牺牲没有价值。布列斯特的坚守意义非凡,孤立无援的几千名军民,一两天之内就从崩溃中站起来抵抗到底,简直就是苏联整个卫国战争的缩影,也最早预示了德国人后面的厄运。

虽然始终没有收到高层命令,要塞的守军还是选择了战斗到最后一刻,或许他们冥冥中也意识到坚守的意义。

后来的事实也一再证明,从列宁格勒,到莫斯科,到斯大林格勒,处于守势的苏军一再重复着布列斯特的故事,展示了越来越不可思议的顽强,把精锐的德军生生拖入消耗战的泥潭。

▲斯大林格勒战役中的苏联士兵

成就布列斯特的英雄们

布列斯特守军能在短时间内转换精神状态,很大程度上靠的是福明等普通军官挺身而出,鼓舞士气组织战斗。

福明,孤儿、政委、共产党员、犹太人,被俘后也正是由于这三重身份被德军立即枪杀。福明以前从没打过仗,只因没买到外出度假的车票,阴差阳错地成了守卫战中的核心人物。中心堡垒激战时,正是福明提出召开军官联席会议,统一指挥责任。

福明等人迅速恢复了组织秩序,在与士兵并肩作战中体现出的意志、冷静、勇敢和领导才能,极大地感染了恐惧中的士兵们,帮他们镇静下来、参与到集体行动中,成为他们拿起武器作战的重要的精神支持,及时阻止了恐惧的蔓延。

▲政委福明,文弱的外表,坚强的意志

当士兵看到自己朝夕相处的兄弟一个个倒下去,这时候连自己的牺牲也已经不再那么可怕。

士兵们把福明看作是党的代表和指挥员,相信只有他才知道该怎样行动。福明意识到,他无法再做一个普通人,不能再表现出任何惊慌和犹豫,在人们面前他从来都是镇定自若的。

幸存者索洛佐波夫回忆,在中心堡垒作战的最后一天,福明靠墙站着,筋疲力尽。他报告说已经没有什么可以给伤员吃了。福明平静地回答:“坐下来,确认一下我们还有什么东西,列个表。”

不过,在外人面前一直冷峻镇定的福明,曾这样向副官马捷沃相吐露心声:“一个了无牵挂的人,要是知道他的死不会给别人带来灾难,死起来到是要轻松些”。

▲传奇英雄马捷沃相

福明牺牲在他曾守卫的霍尔姆大门前。而传奇的马捷沃相则在被俘三个月后从集中营里逃出,参加了游击队。几年之后红军打回来,他重返部队当了连长,最后跟随队伍一直打到柏林,并在国会大厦的墙壁上刻上了自己的名字和一句话——我来自布列斯特。

从布列斯特到柏林,这才叫真正的打满全场!

▲福明的牺牲地霍尔姆门

战争能激发出人性的大恶,也能激发出人性中的大善。苏军主动选择让妇女儿童走出要塞投降,另有一个有关德国军人的小插曲也值得一提。

守卫战中幸存下来的亚历山大?7?4波布科夫当时只是个孩子,他亲眼目睹了母亲和姐妹惨死,自己藏身尸体中,却被一个德国军人发现了:“他用手电光照到我,把我搀起来,送进了战地医院。最后我也没能完全理解,为什么前一个德国人朝我扔了手榴弹,而后一个又来救我。”

结语

一共有235万白俄罗斯人在卫国战争期间失去了生命,占全苏联死亡人数的十分之一。发生在白俄罗斯的布列斯特要塞战斗,已经成为卫国战争历史的一部分,成为了民族记忆的一部分。

那些英勇的战士和英雄军官,在和平年代里,可能只是些普通人,平和、甚至脆弱,但残酷的战火激发了他们的力量。这大概是纳粹没有预料到的,布列斯特之战既是给德军发出的警告,也为后来卫国战争树立了精神典范。

▲白俄罗斯卫国战争纪念馆,恋人雕像脚下永远鲜花不断

热点内容
第二部婚姻法的重点 发布:2025-01-19 16:00:50 浏览:801
湖南省规章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办法 发布:2025-01-19 15:46:28 浏览:527
劳动法最低工资每小时多少钱 发布:2025-01-19 15:26:10 浏览:666
律师法原理 发布:2025-01-19 13:58:19 浏览:870
考律师怎么考 发布:2025-01-19 12:48:39 浏览:592
青年实践部部门规章制度 发布:2025-01-19 12:33:06 浏览:566
潍坊律师工资 发布:2025-01-19 11:51:13 浏览:861
二倍工资劳动法 发布:2025-01-19 11:38:23 浏览:518
陈旧不合理的规章制度的成语 发布:2025-01-19 11:17:21 浏览:203
成都周边法院 发布:2025-01-19 09:48:34 浏览: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