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民融合法律法规
Ⅰ 简述军民融合发展
1、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统筹推进,必须借力军民融合。
在传统格局下,军地各种单项力量看似很强大,但通常却因缺乏有效融合,很难提升综合对抗能力。只有推动军民深度融合,实现军民两大体系需求统合、资源聚合、能力融合,才能将各种相互关联的军民力量和资源集成为军民一体、活力倍增的国家总体对抗博弈能力。
在此背景下,统筹推进现代化经济体系和国防体系建设,成为构建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的内在要求。推动军民深度融合,将助力两大建设规划统筹、发展同步、资源配置均衡、要素有效互动、政策制度兼容、组织实施统一。
2、军民科技的协同创新,必须借重军民融合。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和国防体系的战略支撑。纵观世界创新型国家发展,从国家战略层面建立军民一体的国家创新体系和能力是普遍做法。目前,我国科技创新处于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点的突破向系统能力提升的关键阶段。
大幅提升国家创新力,必须打破军民分割,实现军民深度融合,充分挖掘和激活军民协同创新的巨大潜力。从这个意义上讲,构建一体化的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是一场国家科技创新能力再生的革命。要赢得这场革命,必须深入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
3、国家发展实力向国家博弈对抗能力的转化,必须借助军民融合。
信息化时代战争的对抗形态,不只是军事体系之间的对抗,而集中表现为以国家整体实力为基础的体系对抗。
从军事体系对抗到以国家整体实力为基础的体系对抗,深刻反映了由机械化战争到信息化战争对抗形态的变化,也对国防体系建设发展方式提出了全新要求。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既是适应这种对抗形态变化的必然选择,又是实现国家发展实力向国家博弈对抗能力转化的必由之路。
由此可见,构建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其核心要义是军民一体化,成败关键在于军民能深度融合。开创新时代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新局面,为实现中国梦强军梦提供强大动力和战略支撑,要在以下方面着力。
4、加强战略引领。
构建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必须增强战略意识,军地双方各部门、各行业,必须超越自身利益束缚,勠力同心,加快推动国防和军队发展战略与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有机对接。
在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国防军队建设规划制定中,要军民合力制定出务实管用的一体化国家发展战略规划,并在这一规划引领下,把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落到实处,确保民族复兴伟大梦想行稳致远。
5、加强改革创新。
构建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关键在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加强改革创新,就是要求加快推进保障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形成的体制机制重构重塑。
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要有壮士断腕的决心和意志,更要有敢闯敢试敢担当的决心和勇气,要通过广泛的调研和改革试点,广泛征求军地各方的意见建议,力争达成推进改革的共识,形成推进改革的合力,使改革蹄疾步稳向前迈进。
同时要加强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重构重塑模式创新。广泛借鉴国际有益经验,针对我国实际,结合不同行业人才、资金、技术、产品等方面的特点,在探索试验中力争找到最佳方式和途径。
6、加强军地协同。
构建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归根结底要靠军地双方协同推进。必须以军民深度融合为导向,建立健全助推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形成的军地协同机制。
比如,从军民融合年度规划、五年规划的制定,到军民融合相关重大项目的落地生根,再到军民融合政策法规的制定与实施、军民融合信息平台的搭建等,都要建立健全军地双方协同合作推进机制。
建立军地协同机制,重点是以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的成立为契机,尽快把军地各级与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相对接的机构建立起来。军地各级主要领导要负总责,各机构要有专人负责相关事项的对接,一级接一级,压茬推进,确保政令畅通。
Ⅱ 加快军民融合的办法是什么呢
1,军民融合就是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深深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体系之中,全面推进经济、科技、教育、人才等各个领域的军民融合,在更广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为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提供丰厚的资源和可持续发展的后劲。
2办法有:
1)以政府为先导
中国政府在军民融合中扮演两种角色,一是直接干预军工企业的并购活动,参与有关军工企业改革、并购的重大决策;二是以社会管理者的身份,通过法律、经济等间接的方式影响军工企业。从欧洲与美国来看,政府充分发挥“管理者”进行宏观调控的作用,在国防工业购并中采取发动、鼓励等间接手段,促进军民融合发展。而俄罗斯在军转民中,由于政府未担当起宏观调控人的角色,使得军工企业与民用企业生产相同的产品,造成企业间不必要的竞争。这就要求我国政府把军民融合作为国家战略,对军工企业的产业结构布局和调整 进行长远规划,对“军转民”实施政策引导,使军工企业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环境。
2)以法律法规为保障
军民融合需要通过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体 系,规范军民融合中各参与主体的行为。制定 “军转民”法规,以保障军转民的顺利实施。从法律制度来讲,中国的军民融合工作才刚刚起步,需要通过立法加以推进,使其逐步走向法制化和规范化。
3)以发展军民两用技术为核心
一是借鉴先进国家的经验,对中国现有的国防机构进行改组,或扩大国防科研项目的申报范围,使民用科研机构参与到国防科研项目的申报中来;二是建立军民融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发展军民两用技术,促进军民两个领域的双向技术交流,实现军民双赢。
Ⅲ 2017年实施的法律法规有哪些
2017年法律有哪些新的法规条例全国法律法规国防交通法、境外非政府组织境内活动管理专法实施新年一马当先属的就是两部与国家安全和国防相关的法律实施:2016年9月3日公布的国防交通法,与2016年4月28日公布的境外非政府组织境内活动管理法。国防交通法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第一部国防军事立法,也是党和国家将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后第一部贯彻这一战略的重要法律。它共9章60条,明确了国防交通管理体制及职责分工,规范了国防交通规则、交通工程设施、民用运载工具、国防运输和交通保障等方面制度。境外非政府组织境内活动管理法则是为规范、引导境外非政府组织在中国境内的活动,保障其合法权益,促进交流与合作制定的一部重要法律。它共7章54条,包括总则、登记和备案、活动规范、便利措施、监督管理、法律责任和附则等内容。该法规定,境外非政府组织在中国境内不得从事或者资助营利性活动、政治活动,不得非法从事或者资助宗教活动。
Ⅳ 简述军民融合发展的目标
1、深入理解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目标指向。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形成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构建一体化的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就要紧紧围绕这一目标,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贯彻习近平强军思想。
坚持党的领导,强化国家主导,注重融合共享,发挥市场作用,深化改革创新,推动军民融合由初步融合向深度融合过渡,进而实现跨越发展,力争到2020年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
2、紧紧扭住强化顶层设计这个着力重点。
破解军民融合发展方面的突出问题,关键是加强集中统一领导,同步推进体制和机制改革、体系和要素融合、制度和标准建设。
3、扎实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重点任务。
军民融合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以聚焦重点领域带动整体水平的提升。要推进基础建设军民一体,统筹军民一体化的国家科技基础、工业基础、人才基础和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国家一份投入、多份产出。
推进国防军工军民结合,推动军工行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构建中国特色先进国防科技工业体系。推进科技创新军民协同,加快建立军民融合创新体系,推动科技成果双向转移转化。
(4)军民融合法律法规扩展阅读:
未来格局
习近平指出,今后一个时期军民融合发展,总的是要加快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丰富融合形式,拓展融合范围,提升融合层次。
要强化改革创新,着力解决制约军民融合发展的体制性障碍、结构性矛盾、政策性问题,努力形成统一领导、军地协调、顺畅高效的组织管理体系,国家主导、需求牵引、市场运作相统一的工作运行体系,系统完备、衔接配套、有效激励的政策制度体系。
要强化战略规划,加强督导检查、建立问责机制,强化规划刚性约束和执行力。要强化法治保障,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军民融合发展,充分发挥法律法规的规范、引导、保障作用,提高军民融合发展法治化水平。
Ⅳ 2017新法律法规有哪些
2017年法律有哪些新的法规条例
全国法律法规
国防交通法、境外非政府组织境内活专动管理法属实施
新年一马当先的就是两部与国家安全和国防相关的法律实施:2016年9月3日公布的国防交通法,与2016年4月28日公布的境外非政府组织境内活动管理法。
国防交通法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第一部国防军事立法,也是党和国家将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后第一部贯彻这一战略的重要法律。它共9章60条,明确了国防交通管理体制及职责分工,规范了国防交通规则、交通工程设施、民用运载工具、国防运输和交通保障等方面制度。
境外非政府组织境内活动管理法则是为规范、引导境外非政府组织在中国境内的活动,保障其合法权益,促进交流与合作制定的一部重要法律。它共7章54条,包括总则、登记和备案、活动规范、便利措施、监督管理、法律责任和附则等内容。该法规定,境外非政府组织在中国境内不得从事或者资助营利性活动、政治活动,不得非法从事或者资助宗教活动。
Ⅵ 如何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以及军民融合的意义是什么
一、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的举措
1、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必须立足国情军情,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军民融合路子,把军民融合发展理念和决策部署贯彻落实到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全领域全过程。
要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坚持国家主导和市场运作相统一,综合运用规划引导、体制创新、政策扶持、法治保障以及市场化等手段。
最大程度凝聚军民融合发展合力,发挥好军民融合对国防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双向支撑拉动作用,实现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综合效益最大化。
2、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根本出路在改革创新。
要以扩大开放、打破封闭为突破口,不断优化体制机制和政策制度体系,推动融合体系重塑和重点领域统筹。要把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有机结合起来,加快建立军民融合创新体系,培育先行先试的创新示范载体,拓展军民融合发展新空间,探索军民融合发展新路子。
3、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要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工作,发挥好法律法规的规范、引导、保障作用,加快推进军民融合相关法律法规立改废释工作。
要优化军民融合发展的制度环境,坚决拆壁垒、破坚冰、去门槛,加快调整完善市场准入制度,从政策导向上鼓励更多符合条件的企业、人才、技术、资本、服务等在军民融合发展上有更大作为。
4、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必须向重点领域聚焦用力,以点带面推动整体水平提升。
基础设施建设和国防科技工业、武器装备采购、人才培养、军队保障社会化、国防动员等领域军民融合潜力巨大,要强化资源整合力度,盘活用好存量资源,优化配置增量资源,发挥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最大效益。
海洋、太空、网络空间、生物、新能源等领域军民共用性强,要在筹划设计、组织实施、成果使用全过程贯彻军民融合理念和要求,抓紧解决好突出问题,加快形成多维一体、协同推进、跨越发展的新兴领域军民融合发展格局。
5、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必须强化贯彻落实。
要增强紧迫感,只争朝夕,紧抓快干,按照职责分工,以钉钉子精神一件一件抓,加快推进重点任务、重大工程落地见效。要着眼于提高军民融合发展整体质量效益,强化督导评估,形成军民融合发展的鲜明导向和评价标准规范。
二、军民融合的意义
1、通过军民深度融合,盘活存量资产,吸引各种渠道资源进入安全领域,促进创新,加快武器装备升级换代;
2、解决原有中国军工资产的效率问题,构建中国国家主导、需求牵引、市场运作、军民深度融合的运行体系,由原来的“输血”转为“造血”,促进军工产业升级。
3、把中国国防科技工业与民用科技工业相结合,共同形成一个统一的国家科技工业基础,实现军民两部门合作共赢的目标。
(6)军民融合法律法规扩展阅读
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是构建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的必然选择,要加强战略引领,加强改革创新,加强军地协同,加强任务落实,努力开创新时代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新局面,为实现中国梦强军梦提供强大动力和战略支撑。
1、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统筹推进,必须借力军民融合。
2、军民科技的协同创新,必须借重军民融合。
3、国家发展实力向国家博弈对抗能力的转化,必须借助军民融合。
由此可见,构建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其核心要义是军民一体化,成败关键在于军民能否深度融合。开创新时代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新局面,为实现中国梦强军梦提供强大动力和战略支撑,要在以下方面着力。
Ⅶ 军民融合企业的定义是什么
军民融合企业,一方面是提供军品,另一方面是提供民品,战争来临时,民品全部转化为军工厂,平时也是人民需要的产品。例如,迷彩服装制造商,其中大部分为军队提供服装,也可以满足人们的时尚潮流,并出口给人们。军
民融合是国防建设通过积极的战略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体系有机结合,使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相互促进、相互融合。在基础设施、配电、资源利用、系统管理、实践推广、安全监测等过程中,军民双方将通过整合人力、物力、财力,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和成果的优化配置。IAL资源、系统、标准和条件。
军民融合就是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深深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体系之中,全面推进经济、科技、教育、人才等各个领域的军民融合,在更广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为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提供丰厚的资源和可持续发展的后劲。
(7)军民融合法律法规扩展阅读:
军民融合变革对策有以下三点:
以政府为先导
中国政府在军民融合中扮演两种角色,一是直接干预军工企业的并购活动,参与有关军工企业改革、并购的重大决策;二是以社会管理者的身份,通过法律、经济等间接的方式影响军工企业。
从欧洲与美国来看,政府充分发挥“管理者”进行宏观调控的作用,在国防工业购并中采取发动、鼓励等间接手段,促进军民融合发展。而俄罗斯在军转民中,由于政府未担当起宏观调控人的角色,使得军工企业与民用企业生产相同的产品,造成企业间不必要的竞争。
这就要求我国政府把军民融合作为国家战略,对军工企业的产业结构布局和调整 进行长远规划,对“军转民”实施政策引导,使军工企业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环境。
以法律法规为保障
军民融合需要通过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体 系,规范军民融合中各参与主体的行为。制定 “军转民”法规,以保障军转民的顺利实施。从法律制度来讲,中国的军民融合工作才刚刚起步,需要通过立法加以推进,使其逐步走向法制化和规范化。
以发展军民两用技术为核心
一是借鉴先进国家的经验,对中国现有的国防机构进行改组,或扩大国防科研项目的申报范围,使民用科研机构参与到国防科研项目的申报中来;二是建立军民融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发展军民两用技术,促进军民两个领域的双向技术交流,实现军民双赢。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军民融合
Ⅷ 怎样发挥双拥优势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一是充分利用双拥工作的政治优势,在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中发挥必要导向作用。双拥工作经过70多年的实践砥砺,军政军民在密切协作中牢固树立了“军民一家亲”、“没有人民军队,便没有人民的一切”、“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等先进理念,军政军民要大力弘扬这些先进理念,真正把推进军民融合作为共同的事业,形成军民一条心、军政一盘棋。要为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打牢共同的思想基础。共同的政治信念、理想追求和奋斗目标,是军政军民之间最大的凝聚力。新时期新阶段军民团结奋斗的政治基础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也必须坚持这个基础。要为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撑。当今时代,世界各国综合实力的竞争,既包括经济实力、国防实力的竞争,也包括民族凝聚力的竞争。地方要一如既往地积极支持部队搞好军事训练、战备执勤和全面建设,满腔热情地为部队办实事、解难题,尤其要把科技拥军、智力强军作为重要拥军项目来抓,助力提高部队战斗力水平。要为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营造稳定的社会环境。一方面,要通过双拥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激发广大军民中蕴藏着的巨大创造能力,推动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另一方面,要通过双拥使军地的联系更加密切,关系更加协调,团结更加坚强,社会更加和谐,从而为促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创造稳定安宁的社会环境。
二是充分利用双拥工作的组织优势,在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中发挥应有协调作用。在推进军民融合发展过程中,双拥工作要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不仅要搭好桥、牵好线,还要组织好、协调好,做到军民一体、平战结合,实现军地统筹、互利双赢。要健全组织结构,形成“党委牵头、政府主导、部门合作、基层响应、军地互动”的工作格局,做到责任落实,主要领导亲自抓、负总责,确保军民融合运转有序、推进有力。在搞好顶层设计,军地有关部门要围绕基础领域、产业发展、科技信息、文化人才、社会服务、城市防护、应急管理等方面的重点任务,制定军地融合建设发展的实施计划。打破军地、区域、行业、部门和系统界限,积极吸纳社会各方面力量,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工作的社会化、群众化,实现多元素、宽领域、大纵深、高效益的融合发展。要完善法规政策,在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进一步制定和完善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法规政策,使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持久发展。探索建立各方投入、税收激励、金融支持的政策体系,逐步形成一系列促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大对民营企业、民间资本参与军民融合的扶持力度,吸引社会投资支持军民融合项目。
三是充分利用双拥工作的资源优势,在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中发挥有效的配置作用。深度发展的军民融合体系,要有资源要素的高度集成、利益关系的协调平衡,需要通过各要素的需求对接来合理配置资源,提升综合效益。要促进“全要素”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的形成。“全要素”融合就是要最大限度地整合军地资源,达到军民资源的互通互用、军地资源的兼容共享,使有利于战斗力提升和生产力提高的全部要素实现无缝对接、深度融合。双拥工作要促进军地之间打破界限,拆除利益固化的藩篱,让包括技术、人才、服务、资本、信息、管理、标准等所有要素在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中充分涌流,使有条件的各种所有制经济、各类经济主体的一切优势资源都能在深度融合中竞相迸发和有效开发。要促进“多领域”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的形成。充分发挥双拥优势,大力推进军队保障、人才培养、通讯技术、国防动员等重点领域的融合向纵深发展,推进基础设施、先进科技等新兴领域的军民融合。要促进“高效益”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的形成。运用双拥平台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要注重融合的有效性,尽最大可能让所有资源在深度融合中发挥作用,实现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效益的最大化。为此,军地双方要强化全局意识和“一盘棋”思想,双拥工作要成为军地双方互动的“润滑剂”,通过努力降低军地交易成本、体系摩擦成本和制度冲突成本,做到一份投入、两份产出、多种收益,努力提高军民融合的质量效益。
四是充分利用双拥工作的载体优势,在推进军民深度融合发展中发挥激励鼓舞作用。群众性双拥创建活动是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重要载体和重要力量。各级要充分借助这个有效载体,推动军民融合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要拓展军民共建活动的内涵。按照经济社会和国防军队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把军民共建和谐城市、和谐村镇、和谐社区、和谐军营作为重要载体,深化拓展军民共建活动内涵,切实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把“军爱民、民拥军”的双拥理念上升为“军转民、民参军”的军民融合实践,推动军民深度融合。要形成良好的环境氛围。把落实优抚安置政策的各项基础性工作做好,切实做好拥军优属工作,对于稳定军心、民心,巩固国防、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是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必要条件。我们要从维护国家的根本利益出发,着眼于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通过双拥这个平台,认真落实党和国家的优抚安置政策,切实帮助优抚对象解决好各种实际困难,为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形成良好氛围。要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撑。双拥创建活动要着力拓展和延伸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领域和空间,要着眼促进地方生产力发展和部队战斗力提高实际,助推基础设施建设、军民科研等重要领域融合;着眼国家教育体制改革和部队人才队伍建设实际,助推军地人才培养使用融合;着眼军队改革稳步深入推进实际,助推军队后勤社会化保障融合;着眼核心价值观培育实际,助推军地先进文化的共建融合,为促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打牢思想基础和提供动力支撑。
五是充分利用双拥工作的机制优势,在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中发挥持久的保障作用。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需要有相应健全的运行保障机制。各级政府要充分运用已经建立的双拥工作机构、党委议军会议、双拥联席会议、军地合署办公等制度机制的优势,推进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要进一步发挥领导决策机制的作用。落实双拥工作领导小组有关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职责,按照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要求,调整充实市双拥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增强工作力量。要进一步发挥军地协调机制的作用。建全军地联席会议制度,对接军地发展需求,协调军地之间需要共同研究和推进的事项。要进一步发挥工作推进机制的作用。双拥工作的机制制度中,要突出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内容,包括重点项目的协调推进,提出重大事项的意见和建议等。要进一步发挥检查督导机制的作用。把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纳入双拥模范创建活动考评,加强考察督导,建立问责机制,加大对军民融合发展规划实施、政策落实、项目建设监督力度。坚持运用法治方式推动军民融合发展,充分发挥法律法规的规范、引导、保障作用,提高军民融合发展的法治化水平。
Ⅸ 2017新法律法规有哪些
2017年法律有哪些新的法规条例
全国法律法规
国防交通法、境外非政府组织境内活动管理法实回施
新年一答马当先的就是两部与国家安全和国防相关的法律实施:2016年9月3日公布的国防交通法,与2016年4月28日公布的境外非政府组织境内活动管理法。
国防交通法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第一部国防军事立法,也是党和国家将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后第一部贯彻这一战略的重要法律。它共9章60条,明确了国防交通管理体制及职责分工,规范了国防交通规则、交通工程设施、民用运载工具、国防运输和交通保障等方面制度。
境外非政府组织境内活动管理法则是为规范、引导境外非政府组织在中国境内的活动,保障其合法权益,促进交流与合作制定的一部重要法律。它共7章54条,包括总则、登记和备案、活动规范、便利措施、监督管理、法律责任和附则等内容。该法规定,境外非政府组织在中国境内不得从事或者资助营利性活动、政治活动,不得非法从事或者资助宗教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