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ICT产业法规
⑴ ict产业是什么产业
信息与通信技术。
信息与通信技术(ICT,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是一个涵盖性术语,覆盖了所有通信设备或应用软件:比如说,收音机、电视、移动电话、计算机、网络硬件和软件、卫星系统,等等;以及与之相关的各种服务和应用软件,例如视频会议和远程教学。
此术语常常用在某个特定领域里,例如教育领域的信息通信技术,健康保健领域的信息通信技术,图书馆里的信息通信技术等等。此术语在美国之外的地方使用更普遍。
信息和通讯技术的演化
人类通信的历史源远流长,从古代的烽火台到现代的多媒体通信,至少有数千年的历史。人类通信的革命性变化是从把电作为信息载体后发生的,其显著性标志是 1844年莫尔斯发明电报和1876年贝尔取得电话发明专利。
电话、电报从其发明的时候起,就开始改变人类的经济和社会生活。但是,只有在以计算机为代表的信息技术进入商业化以后,特别是互联网技术进入商业化以后,才完成了近代通信技术向现代通信技术的转变,通信的重要性日益得到增强。
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通用电子计算机问世,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经历了4个阶段,即从50年代到80年代的主机时代、80年代的小型机时代、90年的PC时代、以及90年代中期开始的网络时代。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信息与通信技术、网络-信息和通讯技术
⑵ 什么是ICT
ICT,是信息、通信和技术三个英文单词的词头组合。它是信息技术与通信技术相融合而形成的一个新的概念和新的技术领域。目前更多地把ICT作为一种向客户提供的服务,这种服务是IT与CT两种服务的结合和交融,通信业、电子信息产业、互联网、传媒业都将融合在ICT的范围内。固网运营商如中国电信为客户提供的一站式ICT整体服务中,包含集成服务、外包服务、专业服务、知识服务以及软件开发服务等。ICT服务不仅为企业客户提供线路搭建、网络构架的解决方案,还减轻了企业在建立应用、系统升级、运维、安全等方面的负担,节约了企
⑶ ict产业是什么产业
ict产业是什么产业?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ict产业是信息和通信技术产业,ict是一种信息和通信技术,它是一个包罗万象的术语,涵盖所有通信设备或回应用软答件,例如广播、电视、移动电话、计算机、网络硬件和软件、卫星系统等,以及各种相关服务和应用软件,比如视频会议和远程教育。
ict产业的特征:
1、“补短板”提升核心竞争力进入猛攻期。
随着投资贸易格局、科技创新格局、多元治理体系的变化,全球出现了大变革,信息技术与电子产品受影响较大。同时高端环节和关键环节竞争加剧,这都给企业带来了竞争的压力。为此,企业不断加强产业创新和技术创新,加强自主核心技术研发,在产业关键核心环节补短板。
2、ICT产业进入高质量发展攻坚期。
3、ICT产业进入比拼行业拓展力的后半场。
随着产业与市场的发展推进,深耕垂直行业、深挖客户需求助力企业在市场中获得更多的发展机遇。以云服务为例,从市场参与者角度来看,传统互联网巨头厂商向行业渗透,同时具有行业积累的云服务厂商崛起,未来具有行业理解力的企业将更具优势。
4、新技术持续爆发,引领数字需求稳步增长。
以上就是今天的分享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⑷ “中国制造2025”与德国“工业4.0”有何不同
中国还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仍处于工业化进程中,落后与先进并存、传统与现代共生,需要积极探讨中国特色工业化道路:提升传统产业与培育新兴产业相结合;传统手工艺与先进制造业相结合;第一次工业化与第二次工业化相结合;信息化与工业化相结合。
德国工业4.0在全球产生重大影响,标志着全球加快全面进入以智能制造为核心的智能经济时代。德国工业4.0与美国比较流行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提法和一些学者说的第五次工业革命等,都是以信息技术革命性突破为基础,反映了工业经济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网络化的发展趋势。本文着重分析德国工业4.0战略的主要特点,比较中国制造2025,得出一些重要启示。
德国工业4.0主要特点
德国工业4.0可以概括为:一个核心,两个重点,三大集成,四个特征和六项措施。一个核心:互联网+制造业,将信息物理融合系统(CPS)广泛深入地应用于制造业,构建智能工厂、实现智能制造。两个重点:领先的供应商策略,成为“智能生产”设备的主要供应者;主导的市场策略,设计并实施一套全面的知识和技术转化方案,引领市场发展。三大集成:企业内部灵活且可重新组合的纵向集成,企业之间价值链的横向集成,全社会价值链的端到端工程数字化集成(ERP、MES、SFC车间集中控制系统部署)。四个特征:生产可调节,可自我调节以应对不同形势;产品可识别,可以在任何时候把产品分辨出来;需求可变通,可以根据临时的需求变化而改变设计、构造、计划、生产和运作,并且仍有获利空间;四是过程可监测,可以实时针对商业模式全过程进行监测。六项措施:实现技术标准化和开放标准的参考体系;建立复杂模型管理系统;建立一套综合的工业宽带基础设施;建立安全保障机制和规章制度;创新工作组织和设计方式;加强培训和持续职业教育。
把德国工业4.0放在全球范围和历史背景中比较发现,可以看出德国工业4.0有以下5个重要特点。
1.基础性。与德国整体发展战略相关,发挥优势,应对全局性挑战。德国是一个很重视发展战略规划的国家,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一直在努力建立部门间高技术战略协调机制,制定德国的创新发展国家战略。2006年。德国政府制定了“高科技战略”,2010年7月,发布了《德国2020高技术战略》报告,,2011年11月,德国政府特别提出把德国工业4.0作为《德国2020高技术战略》的重心,具有非同一般的意义,充分说明德国制造业在德国整体发展战略中的基础性作用。工业4.0有助于促进工业-科研联盟瞄准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目标,制定具体的创新战略和实施路线图,确保德国制造业的领先和优势地位,是保持德国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战略。
2.策略性。与国际社会竞争相关,在国际相近的战略思维中,寻求不同的策略。加快先进制造业的发展不仅仅德国高度重视,其他国家也同样高度重视。事实上,早在2006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就把CPS系统确定为关键研究领域。2011年3月,欧盟公布了“欧洲2020战略”,提出800亿欧元预算,使其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研发经费计划。日本也提出了类似的“工业智能化”战略,重点发展人工智能、服务机器人等产业。德国很清楚自身近些年在竞争中的不利态势,面临很大的压力。面对竞争形势,德国采取了包容、开放、有策略的战略,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德国为工业4.0配套制定了领先的供应商策略和主导的市场策略,重点考虑将产品与恰当的服务相衔接,着力开发新的商业模式。这是很值得借鉴的。
3.创新性。与工业发展历史相关,把累积、继承、创新有机结合起来,形成高水平的创新。一方面,充分考虑了从工业化早期阶段吸取经验,继承和发扬现有工业的核心价值。在德国,一般意义的信息和通信技术(ICT)至今仍然支持90%的工业制造过程。因此,工业4.0很重视借助传统工业和研究领域的传统优势。另一方面,德国工业4.0将制造领域的所有因素和资源通过CBS系统构成全新的社会服务和实时保障平台,体现了深度的创新性。德国“工业4.0”就是一种“再工业化”战略。但是与美日的“再工业化”不同,德国的“工业4.0”核心在于利用互联网、物联网以及模块化技术,实现工业生产方式的变革,从根本上改变传统工业中由于地理位置导致的生产、研发脱节现象,使工业生产技术的研发和升级不再依赖物理上的互相接触,使德国在既保持自己科技研发技术优势的同时,也可以继续享受全球化生产的优势。德国通过新理念、新战略、新技术,把信息化推向质的变化阶段,推动以智能制造、互联网、新能源、新材料、现代生物为特征的新的工业革命。这一点是很高明的。
4.前瞻性。与未来趋势相关,正确研判当前的形势和未来的趋势,体现事物发展规律。工业4.0是一个长期的发展战略;智能经济、智能世界是一个中长期的发展目标。在现实与中长期目标之间,德国一方面特别注重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对智能工厂进行多层次、多视角的透视和描述,既体现可操作性,又体现前瞻性,为正确选择战略重点、采取超常规的相应举措,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另一方面,德国把实现技术标准化放在最为优先的地位,抢先制定行业标准,企图继续占领全球制造业的制高点,除了在经济上获得现实利益外,更重要的是为长远确立德国制造优势创造条件。
5.市场性。与市场发展需求相关,适应市场、构建市场、引领市场,占据市场制高点。德国把智能工厂作为智能化世界的一部分,以“工业智能化”带动“社会智能化”,为“社会智能化”提供新一代网络基础设施、先进通信技术、智能控制系统设计、“大数据”分析方法等各类软硬件,将成熟的“工业解决方案”转化为“社会服务解决方案”,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领域推广应用,构建新的市场空间。德国在构建市场的过程中,特别把CBS技术和产品确立为主导市场,根据不同消费者的需求设计系列化的智能产品,建设智能社会,建立全新的商业机会和模式,必将产生难以估量的市场价值。
2025与4.0的比较
2015年,中国在分析国内外市场的基础上,遵循产业升级与转型的客观规律,编制中长期十年规划,颁布了中国制造2025,明确了十个重点行业,包含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其他关系到国计民生的传统行业,以及相应的供应链和销售网。其主线是两化深度融合,主攻方向是推进智能制造,主要形式是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与德国“工业4.0”都是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背景下针对制造业发展提出的一个重要战略举措。比较两个战略可以看出各有特点,除了技术基础和产业基础不同之外,还存在战略思想等方面的明显差异。德国工业4.0为德国工业发展描绘了细致的发展蓝图,反映了德意志民族特有的认真与严谨,在战略思想、基础研究、技术教育、政策机构和措施方面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参考。
1.战略思想的差异
比较德国工业4.0与中国制造2025,一个重要的区别在于,德国工业4.0战略是一个革命性的基础性的科技战略。其立足点并不是单纯提升某几个工业制造技术,而是从制造方式最基础层面上进行变革,从而实现整个工业发展的质的飞跃。因此,德国工业4.0战略的核心内容并不拘泥于工业产值数据这个层面上“量的变化”,而更加关注工业生产方式的“质的变化”。相对于德国工业4.0,《中国制造2025》,则强调的是在现有的工业制造水平和技术上,通过“互联网+”这种工具的应用,实现结构的变化和产量的增加。这种区别就好比《中国制造2025》是在工业现阶段水平和思维模式上寻求阶段内的改进和发展,德国则是寻求从工业3.0阶段跨越到工业4.0阶段,实现“质的变化”。这种战略思想上的差别应该说是客观条件的反映,符合现实基础,但也说明中国制造2025缺少战略上的理论深度和技术高度,也缺少市场上的感召力和影响力。
2.战略基础的差异
战略基础包括基础研究、技术教育、人才培养等,是战略实施成功的基本条件。仔细研究《德国工业4.0》,我们不难发现这个战略最重要的因素是基础科学研究,很多细节方面的任务目标,都以“高、精、尖”的理论知识作为依凭。致力于改善德国科学基础研究的条件,提高科研创新能力。相比之下,中国基础学科的研究比较薄弱,科研创新能力不强,很难有重大突破。其根本原因,除历史基础条件因素之外,也有政策的因素。在政策支持上,中国横向研究比纵向研究无论在数目上,还是支持力度上都要大很多,导致中国应用型的研究领域较强,理论基础研究较薄弱。中国还在制定国际化行业标准方面缺乏经验和条件。因此,我们有必要下大力加强基础研究。同时,我们还有必要采取开放式的合作方针,积极成为网络化先进理论和先进标准体系的重要接入者,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包括德国在内的发达国家一起分享理论、技术与市场。
3.战略措施的差异
在配套政策方面,德国为了有效实施工业4.0,比较重视对技术、政策和环境等进行评估调整。比如,德国系统评估新技术对相关法律可能造成的颠覆性影响,以及创新周期缩短可能导致相关规则架构频繁更新等,及时对现行不利于发展的各项规章制度进行了修改。德国比较重视构建支持工业4.0的法律环境,及时对与企业责任、数据保护、贸易限制、密码系统等相关法规进行调整,培养全国国民的竞争意识,比较重视反思和自我调适。这一点很值得我们借鉴。
在协同机构方面,德国成立了政府统一协调机构,建立了第四次工业革命平台。德国信息技术通讯新媒体协会、德国机械制造联合会以及德国电子工业联合会三个专业协会共同建立了秘书处,负责为优先主体研发路线图。我国除了在中央政府层面成立由国务院领导同志担任组长的领导机构和战略咨询委员会之外,还应该大力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加强行业协同机制建设。
对中国的启示
1.积极迎接智能经济新时代
工业4.0将使人类-技术(human-technology)和人类-环境(human-environment)的相互作用发生全新转变。借助CPS系统,特别是互联网+,可以巨大地提升人的智能。智能是把人的智慧和知识转化为一种行动能力。基于人类智慧、电脑网络和物理世界有机融合的经济具有更高的效率,这种效率是传统工业无法达到的,因而智能一旦出现将以新的结构和形态取代传统工业,形成“智能经济”。在智能经济时代,智能环保、智能建筑、智能交通、智能医疗等,构成智能经济的不同领域;智能家庭、智能企业、智能城市、智能地区、智能国家、智能世界,构成智能社会的不同层面。在智能经济时代,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整体性更加突出,市场主体相互之间内在联系更加紧密,社会经济系统对外更加开放。以智能工厂为特征的智能经济也很可能是工业经济发展的最高阶段。可以预料:世界的不平衡性将更加突出,竞争的形式将会改变,全球治理方式将有重大变化。对此,我们要有一定的准备,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人文道德上占据制高点,形成良好态势。
2.积极探索中国特色工业化道路
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仍处于工业化进程中,落后与先进并存、传统与现代共生,需要积极探讨中国特色工业化道路:提升传统产业与培育新兴产业相结合;传统手工艺与先进制造业相结合;第一次工业化与第二次工业化相结合;信息化与工业化相结合。我国相当一个时期可能还需要同时推动“工业2.0”、“工业3.0”和“工业4.0”,既要实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还要实现在高端领域的跨越式发展,建立既符合中国实际情况、又体现世界发展潮流的中国工业体系,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提供坚实和广宽的基础。既要考虑提高劳动生产率,又要考虑解决就业问题。
3.正确认识发达国家再工业化中的中国制造业
在当前国际形势下,中国制造业面临三方面挑战:一方面来自高端挑战。发达国家通过“再工业化”,将“再工业化”与新的工业革命相结合,必定使发达国家在科技、信息、资本等方面长期积累的优势进一步强化,成为科技革新与产业革命红利的主要受益者,使不利于发展中国家的“中心-外围”世界分工体系进一步固化,进一步拉大与我国的距离。另一方面来自低端挤压,印度、越南、印尼等发展中国家可能以更低的劳动力成本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抢占制造业的中低端,我国制造业在中低端广大市场的优势面临失去的危险。再一方面来自内部的困境。从整体来看,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核心技术对外依存度较高;制造业仍处于产业中低端水平,缺乏世界一流大型企业与知名品牌,在全球产业链中的高附加值环节份额相对较小;产业结构不尽合理,技术密集型产业和生产型服务业比重偏低,产业集聚和集群发展水平不高,产品质量问题比较突出;资源利用效率偏低,环保问题严重;管理水平不高,管理效率低,导致管理成本高,严重影响产品竞争力。
中国制造业也迎来了三大机遇。首先是新的契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国际产业分工格局进入重塑阶段,新理念、新技术、新方式启动期有很多空白点,在某种程度上为全球提供了新的起跑线,也为中国赶超发展提供了契机。其次是新的供需。发达国家“再工业化”与正在兴起的新一轮工业革命有机结合,向我们展现了不同于传统流水线、集中化机器大生产的全新生产方式、生产要素、组织模式,必将创造新的市场和供需,这些都是我国可以大展身手之处。再次,发达国家“去工业化”和“再工业化”为我们提供了经验教训。发达国家过度“去工业化”及发展高风险、高杠杆的金融业务,导致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脱节,我国充分汲取其教训,借鉴其“再工业化”发展战略中具有前瞻性、符合发展大势的政策措施,根据不同类型行业的特点,有重点、有差别地推进结构优化升级,通过突破研发、设计、营销网络、品牌和供应链管理等制约产业结构升级的关键环节,完全有可能加快改造提升制造业。
化挑战为机遇,可能要考虑“争两头,保中间”的战略规划格局,建立中国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一头是集中优秀力量,大力增强集成创新能力,培育原始创新能力,加快拥有一批核心关键技术,在一些重要的高端领域,争取一席之地。这一点,我们过去做到了,今后也应该做到,从而在国际核心俱乐部有一定的话语权。一头是继续争取在低端有一定份额,努力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我们应该在长期底端基础上有所升级,全部升到高端是不现实的,升到中端应该是我们的主要选项。克服“中国制造”所面临的困境,成为国内外市场优良(中端)产品和服务的重要提供者。
4.高度重视互联网+企业组织变革
“互联网+”是科技与经济的有机结合,在实施“互联网+”战略中,互联网+企业组织变革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企业作为市场的重要主体和经济的细胞,除了利用互联网加强与市场的互联和联系、推动网络化协同制造和服务之外,还要下大功夫增强内生动力,焕发内部活力。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改善重构生产要素,深化企业组织变革,创新生产方式,提升资产质量和服务功能,适应市场需求和变化,是一个影响中国制造2025战略全局性的问题。解答这个问题首先需要正确理解技术与组织的关系。技术结构与企业组织结构的关系是相互促进和相互构建的过程,特别是互联网技术将企业的消费者、供应商、合作者和企业员工等各种关系全部组织在电脑网络里,使信息的获取、处理、传递和应用变得高速便捷,必然要求企业的生产方式、管理模式和组织机构做相应的调整和变革。在这种情况下,只有深化企业组织变革,将互联网技术和企业生产方式紧密联合起来,形成有效的信息沟通反馈机制,才能实现技术与组织的良性互动,才能使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企业所需要,企业才能成为推动企业技术进步的主要力量。
5.加强中国制造2025基础工作
我国对基础研究、基础培训、基础设施等方面的重要性有一定的认识和措施,但缺乏深度、缺乏核心、缺乏灵魂。一项大的战略,特别是涉及到一个国家中长期发展的大战略,必须要有自己的系统、深厚的理论基础,必须要有自己的核心关键的创新技术,必须要有创新理念、勇于担当、能够解决问题的人才。
虽然我们可以通过向西方发达国家学习的方式缩小技术差距,但是如果理论研究无法赶上去,那么将永远落后于别人,进而失去真正的竞争力。在基础研究和基础培训两方面,德国都有很多宝贵经验,值得我们学习。
如何加强基础研究、基础培训呢?可以考虑从基础设施建设着手。基础设施建设也是中国制造2025重要一部分内容。中国制造2025必须要有配套的基础设施和能够获得的相应材料。比较深入地研究分析中国制造基础设施工程,可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体现以问题为导向的创新研究思路,既有针对性地加强理论研究,又为中国制造提供基础条件。从目前情况看,很有必要梳理出中国制造重要基础设施名目,比如,宽带互联网基础设施、高效大容量数据基础设施、IT基础设施、统一的安全保障构架和独特的标识符等。在比较参考国际相应的先进基础设施基础之上,很有必要逐项制定中国制造基础设施项目的理论研究方案和工程建设方案,为中国制造2025夯实基础。
不可否认,新的工业革命浪潮正在兴起,智能世界的前景正在展现,激烈竞争的号角已经吹响。我们急不得,也慢不得。关键是要深入研判,长线布局,措施得当。“中国制造”需要从要素驱动转变为创新驱动;从低成本竞争优势转变为质量效益竞争优势;从资源消耗大、污染物排放多的粗放制造转变为绿色制造;从生产型制造转变为服务型制造。中国制造发展战略核心要义应该是:以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为主线,以提质增效为中心,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建设对重大技术装备需求为目标,以开放合作为手段,强化工业基础能力,提高综合集成水平,完善多层次人才体系,培育有中国特色的制造文化,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制造业由大变强的历史跨越。中国完全有可能成为新的工业革命的重要受益者,也为新的工业革命做出重要贡献。
6.智能工厂要有符合国情的样本
2013年在汉诺威工业展上首次提出的“工业4.0”战略规划,在全球拉开了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的新工业革命大幕。
2015年,在迈向制造强国的过程中,中国政府借鉴 “工业4.0”,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规划,意在通过3个“十年”的努力,实现综合实力进入世界制造强国前列。“中国制造2025”虽与“工业4.0”异曲同工,但现实的国情悬殊很大。对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来说,“工业4.0”可以学习,但难以参照,“中国制造2025”必须要有符合国情的参照样本。
2001年,盖勒普采用“全球领先技术,本地优质服务”的策略率先在中国制造业开拓市场,最先洞察到当地制造产业趋势的变化,推出了与发达国家企业同时适用的智能工厂解决方案——MES-SFC整体解决方案。当国家提出“中国制造2025”战略时,盖勒普SFC-MES解决方案不仅契合了国家战略,也成为现实可参照的标板,希望制造企业从智能制造中找到转型升级的一般规律和普遍做法。盖勒普MES-SFC智能工厂整体解决方案,是中国最早的,最先进,最全面,使用最成熟的智能制造完整解决方案,全球20多年领先技术沉淀,帮助135,000多家制造企业提高生产效益。所有的产品均来自同一个系统开发商,基于同一个制造管理IT技术架构,系统间实现无缝集成。
⑸ 什么是ict行业
ict产业是什么产业?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ict产业是信息和通信技术产业,ict是一种信息和通信技术,它是一个包罗万象的术语,涵盖所有通信设备或回应用软答件,例如广播、电视、移动电话、计算机、网络硬件和软件、卫星系统等,以及各种相关服务和应用软件,比如视频会议和远程教育。
3、ICT产业进入比拼行业拓展力的后半场。随着产业与市场的发展推进,深耕垂直行业、深挖客户需求助力企业在市场中获得更多的发展机遇。以云服务为例,从市场参与者角度来看,传统互联网巨头厂商向行业渗透,同时具有行业积累的云服务厂商崛起,未来具有行业理解力的企业将更具优势。
4、新技术持续爆发,引领数字需求稳步增长。以上就是小编今天的分享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⑹ ict产业是什么产业
i你好,ct产业是信息和通信技术产业,ict是一种信息和通信技术,它是一个包罗万象的术语,涵盖所有通信设备或回应用软答件,例如广播、电视、移动电话、计算机、网络硬件和软件、卫星系统等,以及各种相关服务和应用软件,比如视频会议和远程教育。ICT是信息、通信和技术三个英文单词的词头组合。
它是信息技术与通信技术相融合而形成的一个新的概念和新的技术领域。
ICT业务是中国电信针对大客户所提供的重要转型业务。
ICT业务包括:系统集成、视频监控(包括全球眼等)、VPN、灾备等应用业务。
ICT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即综合信息服务提供,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包括互联网、多媒体、IT专业服务等业务。
拓展资料:
21世纪初,集团在冲绳发表的《全球信息社会冲绳宪章》中认为:“信息通信技术是21世纪社会发展的最强有力动力之一,并将迅速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事实上,信息通信业界对ICT的理解并不统一。
作为一种技术,一般人的理解是ICT不仅可提供基于宽带、高速通信网的多种业务,也不仅是信息的传递和共享,而且还是一种通用的智能工具。
至于业务会多到什么程度,这个工具会“智能”到什么地步,目前的概念还十分模糊。
三网融合只是ICT的一个基础和前奏,IPTV、手机电视等恐怕也仅仅是冰山一角而已仅供参考具
⑺ ict产业是什么产业
ICT是信息、通信和技术三个英文单词的词头组合(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简称ICT) 。它是信息技术与通信技术相融合而形成的一个新的概念和新的技术领域。也是在线测试仪的简称。
目录
1ICT现状
2CT与IT企业
▪ 具体概述
▪ 相同点
▪ 不同点
1ICT现状编辑
21世纪初,八国集团在冲绳发表的《全球信息社会冲绳宪章》中认为:“信息通信技术是21世纪社会发展的最强有力动力之一,并将迅速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事实上,信息通信业界对ICT的理解并不统一。作为一种技术,一般人的理解是ICT不仅可提供基于宽带、高速通信网的多种业务,也不仅是信息的传递和共享,而且还是一种通用的智能工具。至于业务会多到什么程度,这个工具会“智能”到什么地步,目前的概念还十分模糊。三网融合只是ICT的一个基础和前奏,IPTV、手机电视等恐怕也仅仅是冰山一角而已。
对于已经吹响转型号角的固网运营商来说,目前更多地把ICT作为一种向客户提供的服务,这种服务是IT(信息业)与CT(通信业)两种服务的结合和交融,通信业、电子信息产业、互联网、传媒业都将融合在ICT的范围内。固网运营商如中国电信为客户提供的一站式ICT整体服务中,包含集成服务、外包服务、专业服务、知识服务以及软件开发服务等。事实上,ICT服务不仅为企业客户提供线路搭建、网络构架的解决方案,还减轻了企业在建立应用、系统升级、运维、安全等方面的负担,节约了企业运营成本,因此受到了企业用户的欢迎。目前,IT与CT的交叉主要体现在IT企业对运营商的支撑系统的建设,值得一提的就是BOSS(Business Operating Support System),移动的称为BOSS,电信和联通的一般称为BSS。
2CT与IT企业编辑
具体概述
在中国电信的企业战略转型指导意见中,ICT成为与互联网应用、视频内容以及移动通信并列的4大拓展业务领域之一。ICT产生的背景是行业间的融合以及对信息通信服务的强烈诉求,而固网运营商进入ICT领域是固网空间被四处挤压、企业进入发展的疲劳甚至是衰退期下的选择,严格说来属于危机转型或弱势转型。在转型的先驱者中,既有诺基亚这样从木材加工业成功转型到IT产业的公司,也有在转型过程中黯然落幕的百年老店AT&T。因此,中国的固网运营商有必要全面地审视一下自己与IT企业的距离。让我们做一个IT企业与CT企业的简单比较。
相同点
CT与IT均属于信息产业,产业特点相近,产业链有多处节点重合,相辅相成,密不可分。一方面,许多IT厂商同时也是CT的设备供应商,如生产网络交换机、路由器的设备商。另一方面,CT本身就是IT服务业的主要客户,如2004年,中国IT服务市场行业结构中,电信行业所占比重为17.9%,仅次于金融行业(18.6%),名列第二。同时,在信息化进程中,IT与CT的融合越来越紧密。通常,一个成功的信息应用系统必然要将IT与CT这两方面的知识和资源有机地结合起来,如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电子农业、电子政务、电子商务、信息安全等领域。
不同点
1.资本结构不同。CT的行业特点是资金密集型领域,没有一定实力很难进入,具有规模经济性,设备、资金是主要的生产要素。IT服务行业是智力密集型领域,人是企业的主要生产要素。IBM的IT服务营运收入比重在整个业务的比例中约为40%,与此同时,全世界13万服务专才占了IBM员工总数的一半。对IT服务提供商而言,人员投资是投资的主体。以IBM公司2003年与瑞士电力和自动化技术公司ABB的一笔服务合同为例,该服务合同在10年中将产生17亿美元营收,但IBM公司每年为此付出的人工成本将超过9000万美元,算下来,人工成本比例达53%。
2.提供的内容不同。CT服务主要提供的是功能型的产品服务,如电话、宽带接入、小灵通、组网等,附加一些增值的服务;IT服务主要是人的服务,靠技术服务与提供解决方案获利。
3.产品生命周期不同。CT产品生命周期长,从1876年贝尔发明电话至今已百余年,宽带经历这么多年还处在成长期。IT服务则需要高技术的支撑,技术的演变相关性非常密切,产品生命周期短。
4.用工特点不同。CT企业长期以来形成了一套完善的用工制度,员工的薪酬、岗位体系、职业发展等有较固定的模式,员工队伍比较稳定;IT行业知识型员工集中,用工制度灵活,员工流动性较大。据调查,因薪酬、工作压力、职业发展等原因,近4成的IT企业员工随时准备跳槽。
⑻ ict产业是什么产业呢
大口径分类:涵盖了所有与信息活动相关的内容,比如出版活动、电子为手段的信息加工和生产、计算机及辅助设备的处理、通讯技术传播等活动。
中径分类:包括计算机、广播电视、电子元器件等电子信息设备的制造,计算机及通讯等电子信息设备的租赁和销售,电信、互联网和广播电视等的电子信息传输服务,计算机和软件服务为主的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及新闻出版、电影音像业等其他信息相关服务。
小口径分类:计算机、广播电视、电子元器件等电子信息设备的制造,计算机及通讯等电子信息设备的租赁和销售,电信、互联网和广播电视等的电子信息传输服务,计算机和软件服务为主的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美、加、墨三国ICT产业内容范围:出版业、电影和音像业、广播电视和电讯业、信息和数据处理服务,包括新闻机构、图书馆、档案馆、网上信息服务、数据处理服务等活动。
OECD(1998)ICT产业内容范围:制造业中的办公用、会计用电子设备和计算机器;绝缘线和电缆;电子管和显像管,及其他电子元器件;电视、无线电发射机,有线电话和电报设备;电视、无线电接收机,音像录放装置和相关制品,测量、检查、检验、导航和其他用途的工器具。
⑼ ICT的详细介绍包括原理,测试,方法
ICT是信息、通信和技术三个英文单词的词头组合(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简称ICT) 。它是信息技术与通信技术相融合而形成的一个新的概念和新的技术领域。
21世纪初,八国集团在冲绳发表的《全球信息社会冲绳宪章》中认为:“信息通信技术是21世纪社会发展的最强有力动力之一,并将迅速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事实上,信息通信业界对ICT的理解并不统一。作为一种技术,一般人的理解是ICT不仅可提供基于宽带、高速通信网的多种业务,也不仅是信息的传递和共享,而且还是一种通用的智能工具。至于业务会多到什么程度,这个工具会“智能”到什么地步,目前的概念还十分模糊。三网融合只是ICT的一个基础和前奏,IPTV、手机电视等恐怕也仅仅是冰山一角而已。
对于已经吹响转型号角的固网运营商来说,目前更多地把ICT作为一种向客户提供的服务,这种服务是IT(信息业)与CT(通信业)两种服务的结合和交融,通信业、电子信息产业、互联网、传媒业都将融合在ICT的范围内。固网运营商如中国电信为客户提供的一站式ICT整体服务中,包含集成服务、外包服务、专业服务、知识服务以及软件开发服务等。事实上,ICT服务不仅为企业客户提供线路搭建、网络构架的解决方案,还减轻了企业在建立应用、系统升级、运维、安全等方面的负担,节约了企业运营成本,因此受到了企业用户的欢迎。
CT企业与IT服务企业的特点比较
在中国电信的企业战略转型指导意见中,ICT成为与互联网应用、视频内容以及移动通信并列的4大拓展业务领域之一。ICT产生的背景是行业间的融合以及对信息通信服务的强烈诉求,而固网运营商进入ICT领域是固网空间被四处挤压、企业进入发展的疲劳甚至是衰退期下的选择,严格说来属于危机转型或弱势转型。在转型的先驱者中,既有诺基亚这样从木材加工业成功转型到IT产业的公司,也有在转型过程中黯然落幕的百年老店AT&T。因此,中国的固网运营商有必要全面地审视一下自己与IT企业的距离。让我们做一个IT企业与CT企业的简单比较。
相同点
CT与IT均属于信息产业,产业特点相近,产业链有多处节点重合,相辅相成,密不可分。一方面,许多IT厂商同时也是CT的设备供应商,如生产网络交换机、路由器的设备商。另一方面,CT本身就是IT服务业的主要客户,如2004年,中国IT服务市场行业结构中,电信行业所占比重为17.9%,仅次于金融行业(18.6%),名列第二。同时,在信息化进程中,IT与CT的融合越来越紧密。通常,一个成功的信息应用系统必然要将IT与CT这两方面的知识和资源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获得成功,如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电子农业、电子政务、电子商务、信息安全等领域。
不同点
1.资本结构不同。CT的行业特点是资金密集型领域,没有一定实力很难进入,具有规模经济性,设备、资金是主要的生产要素。IT服务行业是智力密集型领域,人是企业的主要生产要素。IBM的IT服务营运收入比重在整个业务的比例中约为40%,与此同时,全世界13万服务专才占了IBM员工总数的一半。对IT服务提供商而言,人员投资是投资的主体。以IBM公司2003年与瑞士电力和自动化技术公司ABB的一笔服务合同为例,该服务合同在10年中将产生17亿美元营收,但IBM公司每年为此付出的人工成本将超过9000万美元,算下来,人工成本比例达53%。
2.提供的内容不同。CT服务主要提供的是功能型的产品服务,如电话、宽带接入、小灵通、组网等,附加一些增值的服务;IT服务主要是人的服务,靠技术服务与提供解决方案获利。
3.产品生命周期不同。CT产品生命周期长,从1876年贝尔发明电话至今已百余年,宽带经历这么多年还处在成长期。IT服务则需要高技术的支撑,技术的演变相关性非常密切,产品生命周期短。
4.用工特点不同。CT企业长期以来形成了一套完善的用工制度,员工的薪酬、岗位体系、职业发展等有较固定的模式,员工队伍比较稳定;IT行业知识型员工集中,用工制度灵活,员工流动性较大。据调查,因薪酬、工作压力、职业发展等原因,近4成的IT企业员工随时准备跳槽。
In—Circuit—Tester,简称ICT,即自动在线测试仪,是现代电子企业必备的PCBA(Printed- Circuit Board Assembly,印刷电路板组件)生产的测试设备,ICT使用范围广,测量准确性高,对检测出的问题指示明确,即使电子技术水准一般的工人处理有问题的PCBA也非常容易。使用ICT能极大地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2. ICT Test 主要是*测试探针接触PCB layout出来的测试点来检测PCBA的线路开路、短路、所有零件的焊情况,可分为开路测试、短路测试、电阻测试、电容测试、二极管测试、三极管测试、场效应管测试、IC管脚测试(testjet` connect check)等其它通用和特殊元器件的漏装、错装、参数值偏差、焊点连焊、线路板开短路等故障,并将故障是哪个组件或开短路位于哪个点准确告诉用户。(对组件的焊接测试有较高的识别能力) 3. ICT设备的制造厂家各异,德律TRI、 冈野OKANO 、 捷智 JET 、 TESCON 、 POSSEHL 、 SAMSUNG(FARA) 、 振华(CONCORD) 、 固伟(GW) 、 TAKAYA、 系统(SYSTEM) 、 星河(SRC) 等生产的ICT在国内都有应用
⑽ 有人知道ICT认证是怎么一回事吗,包含哪些技术体系
昨天刚过了700分合格的glad的ICT国际认证证书,这个门槛很低,跟考二级office差不多,一个星期时间刷题库就能过,根据考试难度目测没啥用,准备明年备战大数据(BAA),反正考来玩的,也好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