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旅游景点管理条例
① 邯郸市烈士纪念设施保护条例
第一条为了加强烈士纪念设施保护,更好地开展烈士褒扬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烈士褒扬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第二条本市行政区域内烈士纪念设施的保护与管理,适用本条例。第三条本条例所称烈士纪念设施,是指在本市行政区域内为纪念、缅怀烈士,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修建的烈士陵园、纪念堂馆、纪念碑亭、纪念塔祠、纪念雕像、烈士骨灰堂、烈士墓等设施。第四条市、县级人民政府负责烈士纪念设施的保护和管理,将其纳入本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土空间规划,所需日常保护管理和维修改造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第五条市、县级退役军人事务主管部门是烈士纪念设施保护管理工作的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依法做好烈士纪念设施保护工作。
发展与改革、城市综合管理、公安机关、财政、自然资源规划等相关行政部门应当根据各自职责,做好烈士纪念设施保护的相关工作。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以及村(居)民委员会,应当配合做好烈士纪念设施保护的相关工作。第六条市、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建立烈士纪念设施保护和管理工作协调机制,统筹
推进烈士纪念设施保护各项工作,并将工作落实情况纳入文明城市、双拥模范城(县)评价考核体系。第七条烈士纪念设施实行分级保护和属地管理。
烈士纪念设施分为国家级烈士纪念设施、省级烈士纪念设施、设区的市级烈士纪念设施、县级烈士纪念设施,并由所在地烈士纪念设施保护单位负责日常保护管理工作。
未列入等级的零散烈士纪念设施,由所在地县级退役军人事务主管部门负责保护管理工作,或者与有关单位、个人签订委托协议,明确保护管理职责。同等条件下,可以优先由烈士的近亲属负责保护。第八条申报国家级和省级烈士纪念设施,依照国家、省有关规定执行。
本市范围内集中安葬烈士较多,或者为纪念有重要影响的烈士和重大历史事件而修建的烈士纪念设施,可以申报为设区的市级烈士纪念设施,由市退役军人事务主管部门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并报省退役军人事务主管部门备案。
本县(市、区)范围内集中安葬烈士较多,或者为纪念有重要影响的烈士和重大历史事件而修建的烈士纪念设施,可以申报为县级烈士纪念设施,由县级退役军人事务主管部门报县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并报市退役军人事务主管部门备案。
申报、审批设区的市级烈士纪念设施和
县级烈士纪念设施,国家和省另有程序规定的,从其规定。第九条退役军人事务主管部门应当提出划定烈士纪念设施保护范围的方案,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和公布。
对属于文物的烈士纪念设施,按照文物保护法律、法规的规定划定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
县级以上烈士纪念设施应当设立保护标志,明确保护范围。第十条自然资源规划主管部门应当依法为烈士纪念设施保护单位办理土地使用权属文件,并按照有关规定减免相关费用。第十一条烈士纪念设施应当免费向社会开放,供公众瞻仰、悼念烈士,开展纪念教育活动,告慰先烈英灵。
鼓励烈士纪念设施保护单位提供网上祭扫服务和网络展示。第十二条烈士纪念设施保护单位应当开展烈士史料、遗物征集工作,做好保护、陈列展示工作。属于文物的,依照文物保护的相关规定予以保护。第十三条烈士纪念设施保护单位应当组织各类烈士纪念活动,并制定专门宣传计划,宣传烈士英雄事迹、献身精神和高尚品质,弘扬英烈精神。第十四条烈士纪念设施保护单位应当积极推动符合条件的烈士纪念设施纳入红色旅游等相关发展规划、各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和红色旅游景点,相
关单位应予支持配合。第十五条烈士纪念设施保护单位应当健全瞻仰凭吊服务、讲解接待、岗位责任、安全管理等管理制度和工作规范,维护烈士纪念设施的安全以及纪念、瞻仰、悼念烈士活动秩序。
烈士纪念设施保护单位应当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职业教育和业务培训,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第十六条烈士纪念设施保护单位应当引入志愿者服务,鼓励社会各界志愿者、退役军人、烈士近亲属、专家学者和青年学生担任义务讲解员、文明引导员,参与烈士纪念设施保护工作,相关单位应予支持配合。
② 聊城市烈士纪念设施保护管理办法
第一条为了加强烈士纪念设施保护和管理,传承和弘扬英雄烈士精神、爱国主义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烈士褒扬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第二条本办法所称烈士纪念设施,是指本市行政区域内为缅怀烈士,按照有关规定修建的烈士陵园、纪念堂馆、纪念碑亭、纪念塔祠、纪念雕塑、烈士骨灰堂、烈士墓等设施。第三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烈士纪念设施的保护和管理,将烈士纪念设施的建设和保护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保护和管理经费纳入财政预算。
县级以上退役军人事务部门是烈士纪念设施保护和管理工作的主管部门,应当依法履行职责,做好烈士纪念设施保护和管理工作。第四条烈士纪念设施实行分级保护,分为国家级烈士纪念设施、省级烈士纪念设施、设区的市级烈士纪念设施和县级烈士纪念设施。
符合国家级、省级烈士纪念设施条件的,按照有关规定执行。
为纪念在本市内有重要影响的烈士而修建的烈士纪念设施可申报设区的市级烈士纪念设施。
为纪念在县(市、区)内有重要影响的烈士而修建的烈士纪念设施可以申报县级烈士纪念设施。第五条符合条件的烈士纪念设施,相关部门应当按照程序,积极申报上一级烈士纪念设施。
申报设区的市级烈士纪念设施应当遵循下列程序:
(一)烈士纪念设施所属的县级人民政府,向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提出申请;
(二)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转本级退役军人事务部门,本级退役军人事务部门经勘察核实,对符合条件的提出审批意见,呈报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审批;
(三)确定为设区的市级烈士纪念设施的,由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公布,并报省退役军人事务部门备案。
申报县级烈士纪念设施应当遵循下列程序:
(一)县级退役军人事务部门对符合条件的烈士纪念设施报县级人民政府审批;
(二)确定为县级烈士纪念设施的,由县级人民政府公布,并报设区的市级退役军人事务部门备案。第六条县级以上烈士纪念设施应当设立保护标志。第七条县级以上烈士纪念设施应当确定保护单位,加强工作力量,明确管理责任。烈士纪念设施保护单位由所属人民政府的退役军人事务部门负责管理。
未列入等级的零散烈士纪念设施,由所在地县级退役军人事务部门负责保护和管理工作。县级退役军人事务部门可以委托有关单位、个人保护管理,所需费用由县级财政承担。县级退役军人事务部门应当与被委托方签订委托协议,明确保护管理职责。第八条烈士纪念设施应当整洁、庄严、肃穆,免费向社会开放,供公众瞻仰、悼念英雄烈士,开展纪念教育活动,告慰先烈英灵。第九条烈士纪念设施保护范围内设有烈士褒扬区和非烈士褒扬区的,应当严格区域划分并设立引导提示标志。
烈士褒扬区内不得建设非烈士纪念设施。第十条烈士纪念设施保护单位应当办理烈士纪念设施土地使用权属文件,相关单位应予支持配合。第十一条烈士纪念设施保护单位应当健全瞻仰凭吊服务、岗位责任、安全管理等内部制度和工作规范,制定应急预案,配备应急设施,定期对本单位工作人员进行职业教育和业务培训。第十二条烈士纪念设施保护单位应当开展烈士史料、遗物征集工作,做好保护、陈列展示工作,不断充实陈展内容,创新陈展方式。
县级以上烈士纪念设施设立专门场所,陈展当地革命史。第十三条烈士纪念设施保护单位应当组织各类烈士纪念活动,并制定专门宣传计划,宣传烈士英雄事迹、献身精神和高尚品质,弘扬英烈精神。第十四条烈士纪念设施保护单位应当充分发挥红色资源优势,积极推动符合条件的烈士纪念设施列入红色旅游等相关发展规划,纳入各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和红色旅游景点,相关单位应予支持配合。第十五条符合市级或者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条件的烈士纪念设施,由市级或者县级人民政府文物主管部门报本级人民政府核定公布,并报省人民政府备案;符合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条件的,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执行。第十六条烈士纪念设施保护范围内禁止下列活动:
(一)侵占烈士纪念设施保护范围内的土地和建筑物;
(二)破坏、污损烈士纪念设施;
(三)为烈士以外的其他人修建纪念设施、安放骨灰、埋葬遗体;
(四)在烈士纪念设施保护范围内从事与纪念烈士无关的或有损纪念烈士环境和氛围的活动;
(五)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禁止行为。
烈士纪念设施保护单位应当在烈士纪念设施保护范围内设置禁止或者警示标识。
③ 临沂市红色文化保护与传承条例
第一章总 则第一条为了加强红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弘扬沂蒙精神,加强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第二条红色文化按照资源表现形式分为红色文化物质资源和红色文化精神资源。
本条例所称红色文化物质资源,是指新民主主义革命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进程中,在本市行政区域内留存下来的旧址、遗址、遗迹、实物、纪念设施等。
本条例所称红色文化精神资源,是指以水乳交融、生死与共为核心特质的沂蒙精神。第三条本市行政区域内红色文化物质资源的保存与保护、沂蒙精神的传承与弘扬,适用本条例。
法律、法规对红色文化物质资源中涉及的文物和英雄烈士纪念设施已有规定的,从其规定。第四条红色文化保护与传承工作应当遵循党委领导、政府负责、公众参与、科学规划、保护为主、传承发展的原则。第五条市、县(区)人民政府应当将红色文化保护与传承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将红色文化保护与传承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建立工作协调机制,研究解决红色文化保护与传承工作中的重大问题。第六条市、县(区)人民政府文化和旅游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红色文化物质资源的监督管理和红色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其他有关工作。
发展改革、教育、公安、民政、财政、自然资源和规划、生态环境、住房城乡建设、城市管理、交通运输、农业农村、退役军人事务、应急管理、行政审批服务、市场监督管理等部门和党史史志研究、档案等机构,按照各自职责做好红色文化保护与传承有关工作。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按照职责做好本辖区内红色文化保护与传承有关工作。
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协助做好红色文化保护与传承有关工作。第七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依法保护与传承红色文化的义务,并有权对破坏、损毁红色文化物质资源和歪曲、丑化、亵渎、否定沂蒙精神的行为进行劝阻、举报。第八条鼓励单位和个人以投资、捐助、捐赠、志愿服务、技术支持等方式参与红色文化保护与传承工作。第九条对在红色文化保护与传承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按照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和奖励。第二章保存与保护第十条市人民政府应当依据国土空间规划,组织有关部门编制红色文化物质资源保护专项规划,明确规划主题、保护措施、风貌控制、展示利用方式、资金预算等内容。
红色文化物质资源保护专项规划应当自本条例施行之日起二年内编制完成。第十一条市人民政府应当设立红色文化物质资源保护专家咨询委员会,为红色文化物质资源保护工作提供咨询、论证、评审服务和专业指导。
专家咨询委员会的组成办法和议事规则,由市人民政府制定。第十二条市、县(区)人民政府应当组织红色文化物质资源普查,对红色文化物质资源予以保存。
市、县(区)人民政府文化和旅游主管部门负责红色文化物质资源普查的具体工作,收集代表性实物,整理普查资料,对红色文化物质资源予以认定、记录、建档。其他有关部门、单位应当对其管理范围内的红色文化物质资源进行普查,并将普查结果连同取得的实物图片、资料复制件,汇交同级文化和旅游主管部门。第十三条市、县(区)人民政府文化和旅游主管部门应当建立红色文化物质资源保存数据库。其他有关部门、单位应当将红色文化物质资源保存目录定期通报给同级文化和旅游主管部门。
除依法应当保密的外,红色文化物质资源档案和相关数据信息应当公开,便于公众查阅。第十四条市人民政府应当建立红色文化物质资源保护名录管理制度,将具有纪念、教育意义或者史料价值的红色文化物质资源纳入保护名录并及时向社会公布。
对符合前款规定的红色文化物质资源,由县(区)人民政府申报,经市人民政府文化和旅游主管部门组织红色文化物质资源保护专家咨询委员会进行论证,提出审查意见,报市人民政府批准,纳入红色文化物质资源保护名录。第十五条对列入保护名录内尚未认定为文物的红色文化物质资源,符合文物认定标准的,市、县(区)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其历史、艺术、科学价值,依法认定为文物。
④ 南京市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条例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发扬革命传统,传承红色基因,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第二条本市行政区域内红色文化资源的调查和认定、保护和管理、传承和利用,适用本条例。第三条本条例所称红色文化资源,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时期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伟大实践中,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的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的先进文化资源。第四条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工作应当遵循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原则。坚持全面保护、重点保护,统筹推进抢救性保护与预防性保护、本体保护与周边环境保护;坚持合理利用、创新发展,突出社会效益,强化教育功能,最大限度保持和呈现红色文化资源的历史真实性、风貌完整性和文化延续性。第五条市、区人民政府和江北新区管理机构应当加强本行政区域内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工作的组织领导,将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所需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
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在党史、文化和旅游等部门指导下,协助做好本辖区内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工作。第六条文化和旅游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红色文化资源调查认定、标识管理、保护责任人制度落实、红色旅游产业发展等工作。
规划和自然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负责不可移动红色文化资源的规划管理。
民政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红色地名审核,监督地名使用、地名标志设置和管理,加强红色文化资源志愿者队伍建设和志愿服务管理,指导红色文化资源捐赠工作。
退役军人事务行政主管部门负责英雄烈士纪念设施保护利用工作。
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在各级各类学校开展红色文化宣传和教育,促进学校红色文化建设工作。
公安、财政、住房保障和房产、交通运输、城乡建设、城市管理、应急管理、地方志、档案馆等部门单位,按照各自职责共同做好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相关工作。
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应当发挥各自优势,组织开展相关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工作。第七条本市建立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联席会议制度,统筹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工作,协调跨部门重大事项,研究解决保护利用工作中的重要问题,督促落实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的重要工作。
联席会议由宣传、党史、文化和旅游、规划和自然资源、民政、退役军人事务、教育、公安、财政等部门和网信、地方志、档案等机构组成。联席会议办事机构设在宣传部门。第八条本市设立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专家委员会,负责对资源认定和分级、专项规划编制等事项进行论证和评审。专家委员会由党史、文化、文物、规划、教育、档案等领域专业人士组成。第九条任何单位和个人有保护红色文化资源的义务,有权对破坏、损毁或者歪曲、丑化、亵渎红色文化资源的行为进行劝阻、制止、检举或者控告。
市、区人民政府和江北新区管理机构应当对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第二章调查和认定第十条文化和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党史、规划和自然资源、民政、退役军人事务等部门组织开展本行政区域内红色文化资源调查、收集、整理工作,做好实物史料和口述资料的抢救性保护,建立红色文化资源电子档案数据库。第十一条档案馆、博物馆、纪念馆、图书馆等收藏研究机构应当加强红色文化资源资料、实物的征集工作。
鼓励单位和个人将文献资料、纪念物品等红色文化资源依法捐赠或者出借给收藏研究机构。收藏研究机构应当尊重捐赠人或者出借人的意愿,对捐赠物或者出借物妥善收藏、保管和展示,并向捐赠人或者出借人颁发证书。第十二条市文化和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市党史、规划和自然资源、民政、退役军人事务等部门,制定本市红色文化资源认定和分级标准,报市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联席会议审定。第十三条根据资源调查、收集、整理情况,区、江北新区文化和旅游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党史部门提出红色文化资源认定建议名单,经区人民政府、江北新区管理机构同意后报送市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联席会议。
市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联席会议应当组织专家委员会进行资源认定和级别评审,提出红色文化资源名单,由市人民政府核定后公布。
有关单位和个人可以向文化和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党史部门提出红色文化资源认定申请,认定程序参照前款规定执行。
⑤ 江西省英雄烈士纪念设施保护管理办法
第一条为了加强英雄烈士纪念设施的保护和管理,传承和弘扬英雄烈士精神、爱国主义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烈士褒扬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第二条本省行政区域内英雄烈士纪念设施的保护和管理,适用本办法。
本办法所称英雄烈士纪念设施,是指为缅怀或者纪念近代以来,为了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促进世界和平和人类进步而毕生奋斗、英勇献身的英雄烈士专门修建的纪念堂馆、纪念碑亭、纪念塔祠、纪念塑像、纪念墙廊、烈士陵园、烈士骨灰堂、烈士墓(园)等设施。第三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英雄烈士纪念设施的保护和管理,将英雄烈士纪念设施建设和保护管理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将英雄烈士纪念设施日常保护管理和修缮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对具有重要纪念意义、教育意义的英雄烈士纪念设施依照文物保护法律、法规的规定,申报或者核定为文物保护单位。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英雄烈士纪念设施保护和管理工作协调机制,统筹推进英雄烈士纪念设施保护各项工作,并将工作落实情况纳入文明城市、双拥模范城(县)评价考核体系。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以及村(居)民委员会配合做好英雄烈士纪念设施保护和管理相关工作。第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负责英雄烈士保护工作的部门和相关部门应当依法履行职责,做好英雄烈士纪念设施保护和管理的具体工作。第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划定英雄烈士纪念设施的保护范围,并向社会公布。
对属于文物的英雄烈士纪念设施,应当按照文物保护法律、法规的规定划定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依法为英雄烈士纪念设施保护单位办理土地使用权属文件,并按照有关规定减免相关费用。第六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明确英雄烈士纪念设施保护单位,负责英雄烈士纪念设施的日常保护和管理工作。第七条英雄烈士纪念设施保护单位应当采取下列措施,履行英雄烈士纪念设施保护和管理职责:
(一)设立保护标志,建立相关档案;
(二)建立健全服务和管理工作规范,方便瞻仰、悼念英雄烈士;
(三)保持英雄烈士纪念设施庄严、肃穆、清净的环境和氛围,维护英雄烈士纪念设施的安全以及纪念、瞻仰、悼念英雄烈士活动的秩序;
(四)配备一定数量的专职或者义务讲解员,对有关工作人员开展职业教育和业务培训;
(五)搜集、整理、保管、展陈英雄烈士遗物和事迹史料,属于文物的,依法予以鉴定和保护。第八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开展英雄烈士史料的研究和宣传工作,加强对英雄烈士遗物、史料的收集和整理、编纂完善英雄烈士名录。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发挥本地资源优势,开展英雄烈士事迹和精神的研究、宣传和教育工作。第九条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在英雄烈士纪念设施保护范围内从事有损纪念英雄烈士环境和氛围的娱乐、健身、商业等活动,不得侵占英雄烈士纪念设施保护范围内的土地和设施,不得破坏、污损英雄烈士纪念设施;不得在英雄烈士纪念设施保护范围内为英雄烈士以外的其他人修建纪念设施、安放骨灰、埋葬遗体或者从事与纪念英雄烈士无关的活动。第十条未经批准,不得新建、改建、扩建或者迁移英雄烈士纪念设施。第十一条鼓励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以捐赠财产、提供志愿服务等方式参与英雄烈士纪念设施保护工作。
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捐赠财产用于英雄烈士纪念设施保护和管理的,依法享受税收优惠。第十二条每年9月30日烈士纪念日,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举行纪念活动,缅怀英雄烈士。
安葬英雄烈士时,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举行庄严、肃穆、文明、节俭的安葬仪式。第十三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引导公民通过瞻仰英雄烈士纪念设施、集体宣誓、网上祭奠等形式,铭记英雄烈士事迹,传承和弘扬英雄烈士精神。第十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为英雄烈士遗属祭扫提供便利。第十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采取多种形式,充分发挥英雄烈士纪念设施传承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的教育作用:
(一)推动符合条件的英雄烈士纪念设施列入红色旅游等相关发展规划,纳入各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中小学研学基地和红色旅游景点;
(二)英雄烈士纪念设施应当免费向社会开放,供公众瞻仰、悼念英雄烈士;
(三)在清明节和烈士纪念日等重要纪念日,机关、团体、乡村、社区、学校、企业事业单位应当组织开展英雄烈士纪念活动。
⑥ 石家庄市西柏坡红色旅游区保护与管理条例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对西柏坡红色旅游区的保护与管理,弘扬西柏坡精神,传承红色历史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西柏坡红色旅游区实际,制定本条例。第二条本条例所称西柏坡红色旅游区,是指以西柏坡纪念馆文物保护区为核心的西柏坡镇行政区域。
西柏坡红色旅游区分为核心区和一般控制区。核心区是指西柏坡纪念馆管辖的文物保护区。一般控制区是指除核心区以外的西柏坡镇行政区域。第三条在西柏坡红色旅游区内从事保护管理、规划建设、经营服务、生产生活、参观游览、研学实践等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应当遵守本条例。第四条西柏坡红色旅游区的保护与管理,坚持保护优先、科学规划、严格管理、永续利用的原则。第五条石家庄市人民政府、平山县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西柏坡红色旅游区保护与管理工作的领导和统筹协调,将西柏坡红色旅游区的保护与管理纳入本级政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将所需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
平山县人民政府和西柏坡纪念馆应当建立西柏坡红色旅游区综合事务协调机制,为维护西柏坡红色旅游区核心区正常秩序提供服务保障。
西柏坡纪念馆应当按照职责依法做好核心区的规划设计、建设、保护、管理,以及开展爱国主义、廉政、国家安全和革命传统等宣传教育工作。
西柏坡镇人民政府负责做好西柏坡红色旅游区的生态环境保护、旅游市场秩序等相关工作,并依法履行综合行政执法职责。第六条石家庄市、平山县文化旅游主管部门应当对西柏坡红色旅游区的保护与管理工作进行指导、协调和监督;自然资源和规划、公安、交通运输、住房建设、市场监督管理、生态环境和林业等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做好西柏坡红色旅游区保护管理相关工作。第二章规划和保护第七条石家庄市人民政府文化旅游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平山县人民政府、西柏坡纪念馆依法制定西柏坡红色旅游区规划。
西柏坡红色旅游区规划应当服从并纳入国土空间规划,并与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等有关规划相协调。
依法批准的规划应当严格实施,不得擅自修改;确需修改的,应当依法重新报送审批。第八条西柏坡红色旅游区一般控制区内建设项目的选址、布局和建筑物的造型、色调、规模、组合、高度、体量,以及环境小品、标志标牌等设施,应当与核心区红色历史文化景观、建筑风貌相协调。
平山县人民政府应当对与上述要求不协调的现存建设项目、建(构)筑物及其他设施,依法进行整改。
平山县人民政府应当对不符合国土空间规划要求的各种建设项目、建(构)筑物及其他设施,制定调整、整治、退出、搬迁、拆除等计划措施,并依法逐步实施。第九条依法控制西柏坡红色旅游区内居(村)民住宅建设,确需新建、修缮的,应当在国土空间规划确定的住宅用地内,按照统一规划进行建设,并严格控制建设规模、建筑风貌、建筑高度和容积率。第十条平山县人民政府、西柏坡纪念馆应当加强对西柏坡红色旅游资源的调查登记,制定相应的保护制度,健全红色旅游资源保护体系。
平山县人民政府、西柏坡纪念馆应当加大智慧化景区建设,提升西柏坡红色旅游区保护与管理的信息化水平。第十一条石家庄市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应当加强西柏坡红色旅游区生态环境质量监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西柏坡红色旅游区内的污水、废气等污染物和噪声排放,应当符合国家标准;有地方标准的,应当符合地方标准。第十二条平山县人民政府应当按照消防技术标准和规范,完善公共消防设施,科学规划建立消防站点。
平山县人民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和西柏坡纪念馆应当加强对一般控制区和核心区日常消防安全的监督检查,制定文物保护及人员密集区域安全应急预案。第十三条平山县人民政府应当根据西柏坡红色旅游区内的常住人口状况和承载能力,合理确定红色旅游区居住人口规模,并向社会公布。
平山县人民政府应当通过资金扶持、居住条件改善等措施,引导红色旅游区内居民逐步迁入规划确定的居住区。第十四条平山县人民政府和西柏坡纪念馆应当分别对一般控制区和核心区建立保护应急机制。发生或者可能发生危及西柏坡红色旅游区安全的突发事件时,应当立即采取必要的控制措施,并分别向石家庄市人民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报告。
⑦ 广元市红色革命遗址遗迹保护条例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红色革命遗址遗迹的保护利用,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四川省<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办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广元市实际制定本条例。第二条本市行政区域内红色革命遗址遗迹的认定、保护和利用,适用本条例。
已经被公布为文物、历史建筑和烈士纪念设施的红色革命遗址遗迹,相关法律法规已有规定的,从其规定。第三条本条例所称红色革命遗址遗迹,是指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各族人民在本行政区域内进行革命活动所形成的遗址遗迹。包括:
(一)重要机构、重要会议旧址;
(二)重要人物和英雄烈士故居、旧居、活动地或者墓地;
(三)重要事件和重大战役、战斗发生地;
(四)反映革命历史、革命精神的重要文献资料和代表性实物;
(五)其他需要保护的红色革命遗址遗迹。第四条红色革命遗址遗迹的保护利用,应当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科学管理的原则,维护红色革命遗址遗迹的本体安全,保持历史真实性、风貌完整性和文化延续性。第五条红色革命遗址遗迹保护分市、县区级,具体办法由市人民政府制定。第六条市、县区、乡镇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红色革命遗址遗迹保护工作。
市、县区人民政府文物主管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的红色革命遗址遗迹保护实施监督管理。
市、县区人民政府发展改革、财政、公安、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住房和城乡建设、交通运输、水利、农业农村、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应急管理、市场监管、退役军人事务、民族宗教等部门和海关,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依法做好红色革命遗址遗迹保护工作。
市、县区人民政府文物主管部门和教育、科技、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部门应做好红色革命遗址遗迹保护的宣传教育工作,增强公民保护红色革命遗址遗迹的意识。
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协助做好红色革命遗址遗迹保护工作。第七条市、县区人民政府应当将本行政区域内的红色革命遗址遗迹保护工作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土空间规划。
红色革命遗址遗迹保护所需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第八条市人民政府设立红色革命遗址遗迹保护利用专家咨询委员会,建立专家咨询制度,为红色革命遗址遗迹保护利用工作提供咨询、论证、评审和专业指导。第九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依法保护红色革命遗址遗迹的义务,有权检举和制止刻划、涂污、破坏、损毁红色革命遗址遗迹的行为。第十条市、县区人民政府对在红色革命遗址遗迹保护和利用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按照有关规定给予表扬。第二章调查认定第十一条红色革命遗址遗迹实行名录管理。市、县区人民政府负责建立本级红色革命遗址遗迹保护名录,列入名录的应当向社会公布。
市、县区人民政府文物主管部门应当定期开展红色革命遗址遗迹普查和专项调查。第十二条县区人民政府组织对本行政区域内红色革命遗址遗迹进行论证、评审,并向市人民政府提出建议名录后向社会公示,公示期不少于三十日;公示期满后,列入县区名录的由县区人民政府批准公布并报市人民政府备案;列入市级名录的由县区人民政府报市人民政府审定并公布。
已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红色革命遗址遗迹应当列入保护名录。
保护名录需要调整的按程序重新认定公布。第十三条单位或者个人认为红色革命遗址遗迹未列入保护名录的,可以向当地文物主管部门提出建议,并提供相关依据。第十四条在建设工程、农业生产或者其他作业中,单位或者个人发现红色革命遗址遗迹,应当立即停止建设或者生产活动,及时保护现场并报告当地县区文物主管部门,文物主管部门接到报告后,应当在二十四小时内赶赴现场,并在七日内提出处理意见。第三章保护管理第十五条市、县区人民政府应当根据红色革命遗址遗迹的保护需要编制保护规划,划定不可移动红色革命遗址遗迹的保护范围并予以公布。
红色革命遗址遗迹保护规划应当与风景名胜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传统村落、旅游产业、文化遗产等专项保护规划相衔接。
⑧ 济南市旅游管理条例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旅游资源,保障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的合法权益,维护旅游市场秩序,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第二条本市行政区域内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旅游经营者的经营活动,旅游者的旅游活动以及相关的监督管理适用本条例。第三条市、县(市、区)旅游行政管理部门(以下统称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旅游业促进与发展,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以及旅游经营与服务活动的指导和监督管理。
规划、园林、文化、民族宗教、财政、市政公用、交通、工商、物价等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保障和促进旅游业的发展。第四条发展本市旅游业应当突出齐鲁文化和泉城特色,坚持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相结合,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相统一。第五条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旅游工作的领导,把旅游业的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建立完善综合协调机制,制定促进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改善旅游发展环境,促进旅游业与相关产业协调发展。
鼓励国内、外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开发、利用和保护本市旅游资源。第六条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对促进旅游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第二章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第七条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编制旅游发展规划,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第八条市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对本市行政区域内的旅游资源按照国家标准进行普查、分类和评价,编制旅游资源名录,建立旅游建设项目库。旅游资源名录、旅游建设项目库经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向社会公布。
对列入旅游资源名录的旅游资源,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应当依法加强管理,所涉及的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接受其指导和监督。第九条对列入旅游资源名录的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新建旅游建设项目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价。配套建设的环境保护设施,应当与旅游资源开发建设项目的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第十条新建、改建、扩建旅游景区(点)和新建星级饭店、大型游乐场所等旅游建设项目,应当符合城市规划及旅游发展规划,并征求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意见。第十一条开发利用旅游资源应当遵守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符合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保持其特有的历史风貌。第十二条禁止建设有损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有害旅游者身心健康的旅游景区(点)。第三章旅游市场培植与产业促进第十三条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本行政区域旅游业发展的需要,设立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列入本级财政预算。
旅游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旅游发展规划编制,旅游资源的普查、分类和评价,旅游宣传促销,旅游资源保护以及非经营性旅游项目的开发。第十四条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制定国内、外旅游市场开发计划并组织实施。第十五条市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应当组织设计具有泉城特色的旅游形象标志,编纂旅游宣传资料,介绍齐鲁文化和济南的历史沿革、自然资源、风土人情、名胜古迹、特色产品、旅游服务设施以及组织协调旅游整体形象宣传和大型旅游活动。第十六条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和单位,组织开发泉水旅游、历史文化旅游、红色旅游、乡村旅游、温泉度假、宗教文化旅游、综艺演出等旅游项目;鼓励依托本市社会资源、自然资源开发、挖掘具有齐鲁文化和泉城特色的传统工艺产品、传统技艺、传统名吃和土特产品。第十七条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在公共交通枢纽、旅游集散站等地设置旅游咨询服务设施,为旅游者提供旅游信息。
在国家规定的节假日期间,市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应当通过公共媒体,向社会发布本地主要旅游景区(点)的旅客流量,主要酒店、宾馆入住情况和铁路、公路、民航交通情况等旅游信息。第十八条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建立旅游预警机制,制定应急预案,对可能发生的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及时发布旅游预警信息。第十九条市、县(市)人民政府有关部门规划和建设公共交通网络,应当根据旅游发展规划和旅游业发展的需要,开通旅游景区(点)公共交通线路,配套建设公共交通停车场(站)和旅游集散站。
⑨ 上海市红色资源传承弘扬和保护利用条例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对红色资源的传承弘扬和保护利用,彰显上海作为中国共产党诞生地的历史地位,弘扬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第二条本市行政区域内红色资源的调查认定、传承弘扬、保护管理以及相关保障措施,适用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的红色资源,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所形成的具有历史价值、教育意义、纪念意义的下列物质资源和精神资源:
(一)重要旧址、遗址、纪念设施或者场所等;
(二)重要档案、文献、手稿、声像资料和实物等;
(三)具有代表性的其他资源。第三条红色资源的传承弘扬和保护利用,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实行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遵循尊重史实、依法保护、合理利用、传承优先的原则。第四条市、区人民政府是本行政区域红色资源传承弘扬和保护利用工作的责任主体,应当将红色资源传承弘扬和保护利用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政府目标责任考核,提升红色资源传承弘扬和保护利用工作水平。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按照职责,做好辖区内红色资源传承弘扬和保护利用工作。第五条本市建立党委领导下的市、区两级以宣传、党史研究、档案、文化旅游、规划资源、住房和城乡建设、退役军人事务、教育等部门和机构为主要成员单位的红色资源传承弘扬和保护利用联席会议机制,由联席会议负责统筹、指导、协调、推动红色资源传承弘扬和保护利用工作,研究决定红色资源传承弘扬和保护利用的重大事项,对红色资源传承弘扬和保护利用工作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并向社会公布。
联席会议办事机构设在同级宣传部门,具体负责红色资源传承弘扬和保护利用联席会议的组织工作,推进落实红色资源传承弘扬和保护利用综合协调、督促检查等工作,完成联席会议交办的其他工作。第六条文化旅游部门负责红色资源中文物的保护利用工作,以及与红色资源传承弘扬和保护利用相关的公共文化、旅游服务等工作。
退役军人事务部门负责红色资源中烈士纪念设施的保护利用以及烈士褒扬工作。
规划资源部门负责与红色资源保护利用相关的历史风貌区、优秀历史建筑以及需要保留的历史建筑的规划管理工作。
房屋管理部门负责红色资源中优秀历史建筑和需要保留的历史建筑的保护利用工作。
档案部门负责监督和指导红色资源中档案的保护利用工作。
教育部门负责监督和指导学校开展红色资源传承弘扬和保护利用工作。
发展改革、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新闻出版、电影、网信、国有资产、住房城乡建设、生态环境、绿化市容、交通、公安、消防救援、城管执法、统计、民政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协同实施红色资源传承弘扬和保护利用工作。第七条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团体应当发挥各自优势,组织开展相关红色资源传承弘扬和保护利用工作。第八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依法保护红色资源的义务,不得破坏、损毁、侵占或者歪曲、丑化、亵渎、否定红色资源。第九条本市成立由相关领域专业人士组成的红色资源保护利用专家委员会,对红色资源认定和保护管理等事项提供咨询、论证、评审等意见。第十条对在红色资源传承弘扬和保护利用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按照国家和本市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奖励。第十一条本市充分发挥上海作为中国共产党诞生地、党成立后党中央机关长期驻扎地、社会主义建设重要基地、改革开放前沿阵地的红色资源优势,并加强与其他省市联动合作,共同守护好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第二章调查认定第十二条本市建立红色资源名录制度,将具有重要历史价值、教育意义、纪念意义的红色资源列入名录予以保护。第十三条市和区文化旅游、档案、退役军人事务、规划资源、房屋管理、教育等部门和党史研究、地方志机构应当定期组织开展红色资源的调查工作,并将调查成果提交同级红色资源传承弘扬和保护利用联席会议。
区红色资源传承弘扬和保护利用联席会议应当将区相关部门和机构的调查成果汇总后,提交市红色资源传承弘扬和保护利用联席会议。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可以向市、区相关部门提出列入红色资源名录的建议。
⑩ 贵州省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条例
第一章总 则第一条为了加强贵州省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的保护、建设、利用和管理,弘扬长征精神和遵义会议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坚定理想信念,增强文化自信,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第二条本省行政区域内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的保护、建设、利用和管理等活动,适用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的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是指中央红军以及红二、红六军团在贵州行经、驻扎、战斗过的区域,其范围包括中央红军与红二、红六军团在贵州活动的地方和线路及其周边与红军长征相关联的重要不可移动文物、会议会址、活动遗址、纪念设施、村落以及相关旅游景区、景点等。具体范围由省人民政府划定并公布。第三条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的保护、建设、利用和管理应当坚持保护优先、强化传承,文化引领、科学规划,统筹推进、社会参与的原则。第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的保护、建设、利用和管理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将所需经费纳入本级预算,建立与其发展需求相适应的财政投入增长机制,保障所需资金。
省人民政府应当统筹本省长征遗址遗存和长征文化资源、旅游资源,编制本省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省有关部门应当根据国家和省相关规划、方案,制定长征文物和文化资源保护传承、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红色旅游交通运输等专项规划,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并组织实施。市州、县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本省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编制本地区实施规划,并按照规定程序报批公布后组织实施。
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应当符合国土空间规划,与城乡建设规划、文物保护规划、旅游发展规划等相衔接。第五条省建立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综合协调机制,统一指导、统筹协调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的保护、建设、利用和管理工作,审议重大政策、重大规划,统筹重大资金使用,协调跨地区跨部门重大事项,督促检查重要工作的落实情况。
市州、县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参照省管理机制建立本行政区域内的管理体系。第六条省人民政府长征国家文化公园主管部门和市州人民政府负责落实综合协调机制的决策,按照职责分工做好相关工作。省人民政府长征国家文化公园主管部门应当明确内设机构具体承担相关工作。
文化和旅游、发展改革、财政、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住房城乡建设、退役军人、交通运输等有关部门以及史志研究、档案等机构,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做好相关工作。第七条省人民政府长征国家文化公园主管部门定期对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文物、建设项目等状况开展调查,建立资源基础数据库,并向社会公布。第八条省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综合协调机制设立专家咨询委员会,为有关重大政策、重大规划、重大事项提供咨询意见。第九条鼓励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有序参与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的保护和建设等相关工作。
长征国家文化公园主管部门应当采取措施,支持社会资本、公益性基金等有序参与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的保护和建设等相关工作。第十条对在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相关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组织和个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奖励。第二章保 护第十一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文物主管部门应当会同长征国家文化公园主管部门、退役军人主管部门和史志研究等有关机构,开展长征遗址遗存的调查工作,建立调查档案。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文物主管部门应当根据新发现的长征遗址遗存的价值,依法将其认定为相应级别的文物并做好建档工作。
不可移动长征遗址遗存中已经认定为文物但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划定其临时保护范围。第十二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完善已经认定为文物的长征遗址遗存的集中连片保护措施,加强对其历史风貌的保护,对濒危损毁文物进行抢救性保护,对重点文物进行预防性、主动性保护。第十三条可移动长征遗存中已经认定为文物的,该文物的收藏单位应当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并报相应的文物主管部门备案。收藏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配备防火、防盗、防自然损坏的设施,确保馆藏文物的安全。第十四条长征遗址遗存中已经认定为文物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长征国家文化公园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文物主管部门每2年开展1次文物维护保存状况和安全、管理使用情况的排查工作,建立文物排查档案,并报上一级长征国家文化公园主管部门和文物主管部门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