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规百科 » 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

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

发布时间: 2020-12-26 12:26:22

㈠ 北京市无障碍设施建设和管理条例的内容

北京市无障碍设施建设和管理条例 本市行政区域内的无障碍设施的建设和管理,适用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无障碍设施是指为了保障残疾人、老年人、儿童及其他行动不便者在居住、出行、工作、休闲娱乐和参加其他社会活动时,能够自主、安全、方便地通行和使用所建设的物质环境。 市人民政府对本市无障碍设施建设和管理工作实行统一领导。
区、县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无障碍设施的组织建设、改造和监督管理工作。
规划、建设、市政管理、交通、公安、质量技术监督、旅游、园林、国土房管、商务、金融、邮政、电信、文化、教育、体育、卫生等有关行政主管部门依照各自职责负责无障碍设施建设、改造、管理和监督工作。
城市管理综合执法组织应当依法对城市道路范围内无障碍设施的正常使用实施监督管理。
乡镇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负责本辖区内的无障碍设施的监督管理工作。 无障碍设施主要包括:
(一)坡道、缘石坡道、盲道;
(二)无障碍垂直电梯、升降台等升降装置;
(三)警示信号、提示音响、指示装置;
(四)低位装置、专用停车位、专用观众席、安全扶手;
(五)无障碍厕所、厕位;
(六)无障碍标志;
(七)其他便于残疾人、老年人、儿童及其他行动不便者使用的设施。 本市新建、扩建和改建公共建筑、居住建筑、城市道路和居住区内道路、公共绿地、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单位,必须按照国家《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以下简称《设计规范》)的要求和本市有关规定建设无障碍设施。
本市根据实际需要,制定有关无障碍设施的规范和地方标准。
建设项目的无障碍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交付使用。 建设无障碍设施应当符合安全、可达、可用、便利的基本要求,并遵守下列规定:
(一)人行步道、公共建筑的地面平整、防滑。
(二)铺设盲道保持连续,盲道上不得有电线杆、拉线、地下检查井、树木等障碍物,并与周边的公共交通停靠站、过街天桥、地下通道、公共建筑的无障碍设施相连接。
(三)人行步道、公共建筑的出入口设置缘石坡道或者坡道。
(四)公共交通停靠站设置盲文站牌的,盲文站牌的位置、高度、颜色、形式和内容方便视力残疾者使用。
(五)为公众提供服务的区域或者场所设置服务台、电话的,同时设置低位服务台、低位电话。
(六)公共建筑的玻璃门、玻璃墙、楼梯口、电梯口、通道等处,设置警示性标志或者提示性设施。
(七)无障碍设施颜色鲜明,与周围环境有明显区别。
(八)有无障碍设施的,在显著位置设置符合规范和标准的无障碍标志。 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市交通、公安交通、市政管理、商务、旅游、园林、国土房管、金融、邮政、电信、文化、教育、体育、卫生等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和区、县人民政府编制本市无障碍设施改造计划,报市人民政府批准。
本市国家机关的对外办公场所、医院、邮局、银行、空港航站、火车站、公共交通停靠站、公共厕所、公园和规模较大的商业、服务业单位的营业、服务场所等公共建筑、城市道路应当优先进行改造。 市交通、公安交通、市政管理、商务、旅游、园林、国土房管、金融、邮政、电信、文化、教育、体育、卫生等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和区、县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改造计划组织改造责任人制定改造项目的实施方案。
前款所称改造责任人是指公共建筑、居住建筑、城市道路和居住区的所有权人;所有权人、管理人和使用人之间约定改造责任的,由约定的责任人负责。 改造责任人应当根据实施方案依法组织设计、施工和工程监理。
改造责任人完成无障碍设施改造后,应当组织设计、施工、工程监理等有关单位进行竣工验收。市和区、县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建设工程质量实施监督管理。 无障碍施的维护管理责任人应当对无障碍设施进行维护和管理,确保无障碍设施正常使用。无障碍设施无法正常使用的,责任人应当及时修复。
前款所称维护管理责任人是指公共建筑、居住建筑、城市道路和居住区内道路、公共绿地、公共服务设施的所有权人;所有权人、管理人和使用人之间约定维护管理责任的,由约定的责任人负责。 本市公共交通运营企业应当按照本市有关规定和市交通行政主管部门的要求,在运营线路上逐步配置无障碍车辆。
本市公共交通运营企业应当在运营车辆上配备字幕报站和语音报站系统并保持正常使用;已配置的运营标志、标识应当保持醒目,便于识别。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三条规定,损毁、违法占用无障碍设施或者改变无障碍设施用途的,由有关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侵害、恢复原状或者赔偿损失,并可以按照下列规定予以处罚:
(一)对侵占、挪用或者停止使用公共建筑、居住建筑和居住区内的无障碍设施的,由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处3000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
(二)对损毁城市道路范围内无障碍设施的,由城市管理综执法组织处500元以上3000元以下罚款。
(三)在城市道路上违反规定停放机动车占用无障碍设施的,由公安交通管理部门依照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予以处罚;其他违法占用城市道路范围内无障碍设施的,由城市管理综合执法组织依照《北京市市容环境卫生条例》的有关规定予以处罚。
(四)损毁无障碍交通标志和信号设施的,由公安交通管理部门依照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予以处罚。 本条例自2004年5月16日起施行。2000年5月18日市人民政府发布的《北京市无障碍设施建设管理规定》同时废止。

㈡ 如何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

一:禁止基于残疾的歧视

[法律规定]第三条:残疾人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家庭生活等方面享有同其他公民平等的权利。残疾人的公民权利和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禁止基于残疾的歧视。禁止侮辱、侵害残疾人。禁止通过大众传播媒介或者其他方式贬低损害残疾人人格。

二:出生缺陷早预防早发现

[法律规定]第十一条:国家有计划地开展残疾预防工作,加强对残疾预防工作的领导,宣传、普及母婴保健和预防残疾的知识,建立健全出生缺陷预防和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机制,针对遗传、疾病、药物、事故、灾害、环境污染和其他致残因素,组织和动员社会力量,采取措施,预防残疾的发生,减轻残疾程度。

三: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

[法律规定]第三十三条规定:国家实行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制度。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单位应当按照规定的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并为其选择适当的工种和岗位。达不到规定比例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履行保障残疾人就业义务。国家鼓励用人单位超过规定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

四:享有更多社会保障

[法律规定]第四十六条:国家保障残疾人享有各项社会保障的权利。政府和社会采取措施,完善对残疾人的社会保障,保障和改善残疾人的生活。

五:创设无障碍环境

[法律规定]第五十三条:无障碍设施的建设和改造,应当符合残疾人的实际需要。新建、改建和扩建建筑物、道路、交通设施等,应当符合国家有关无障碍设施工程建设标准。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国家无障碍设施工程建设规定,逐步推进已建成设施的改造,优先推进与残疾人日常工作、生活密切相关的公共服务设施的改造。对无障碍设施应当及时维修和保护。

(2)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扩展阅读:

残疾人权益保障程度是社会文明的一面镜子,残疾人权益保障越完善,社会文明程度就越高。为了保障残疾人权益,国家相应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残疾人就业条例》、《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等相关法律、行政法规,并号召全社会,摈弃偏见和歧视,学会尊重理解残疾人,关心关爱残疾人,让残疾人更加真切感受到来自社会的温暖!

㈢ 目前我国无障碍环境建设与国外的无障碍环境建设有哪些差距

这个英文叫做WHEELE CHAIR ACCESSIBILITY
我对国内的这个情况不是很了解
不过我对加拿大的情况可以给你版简单介绍一权下:

1. 但凡是所有的公共场所:学校,商店,医院,公园,公寓楼等等,必须要有可供残疾人推轮椅的通道和电梯

2. 公用电梯里必须要有盲文键盘

3. 公共汽车及地铁上必须有残疾人升降楼梯及残疾人轮椅位

4.公共汽车有专门供残疾人用电话预约时间的服务,然后有小型残疾人专用车来接

5.在所有的公用停车场,最靠前的几个位置上画有残疾人轮椅标志,只有有轮椅的车辆才能停泊,不然会抄牌

㈣ 关于导盲犬的法律法规有什么

关于导盲犬的法律法规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以及一些地方性法律法规(如《深圳市养犬管理条例》、《上海市养犬管理条例》、《山西省残疾人保障条例》、《大连市残疾人保障若干规定》    等等)。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第五十八条规定,盲人携带导盲犬出入公共场所,应当遵守国家有关规定。

二、《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

《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第十六条规定,视力残疾人携带导盲犬出入公共场所,应当遵守国家有关规定,公共场所的工作人员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提供无障碍服务。

三、《上海市养犬管理条例》

第二十三条规定,禁止携带犬只进入办公楼、学校、医院、体育场馆、博物馆、图书馆、文化娱乐场所、候车(机、船)室、餐饮场所、商场、宾馆等场所或者乘坐公共汽车、电车、轨道交通等公共交通工具。

前款以外其他场所的管理者可以决定其管理场所是否允许携带犬只进入。禁止犬只进入的,应当设置明显的禁入标识。携带犬只乘坐出租车的,应当征得出租车驾驶员的同意。

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业主委员会可以根据相关公约或者规约,划定本居住区禁止犬只进入的公共区域。盲人携带导盲犬的,不受本条规定的限制。

四、《深圳市养犬管理条例》

第十九条规定,盲人饲养导盲犬和肢体重残人饲养扶助犬的,免收管理费;非营利性组织收养流浪犬、遗弃犬的,收养期间免收管理费;饲养绝育犬的,减半收取管理费。

第二十七条规定,禁止携带犬只进入下列场所,但盲人携带导盲犬和肢体重残人携带扶助犬的除外

(一)除出租小汽车以外的其他公共交通工具;

(二)党政机关、医院、学校、幼儿园及其他少年儿童活动场所;

(三)影剧院、博物馆、展览馆、歌舞厅、体育馆、游乐场等公众文化娱乐场所;

(四)公园、社区公共健身场所、候车厅、候机室等公共场所;

(五)区主管部门根据需要划定的其他公共场所。

五、《山西省残疾人保障条例》

第四十一条规定, 残疾人凭残疾人证优先购票、优先搭乘各类公共交通工具,免费携带辅助器具和导盲犬。残疾人凭残疾人证免费乘坐市内公共交通工具。残疾人凭残疾人证免费进入收费公共厕所。

六、《大连市残疾人保障若干规定》    

盲人携带导盲犬出入公共场所和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相关单位和个人应当给予便利。

(4)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扩展阅读

允许盲人使用导盲犬,允许盲人携带导盲犬出入公共场所和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是保障盲人权利的重要措施,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体现和标志。

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免费使用导盲犬,是盲人的一项社会福利。同时,国外有一套完整的导盲犬选种、检验检疫、训练上岗资质管理及使用导盲犬盲人的义务等管理规定。

国外的实践表明,经过严格驯养训练和资质管理,导盲犬不会对公共安全产生威胁。国外导盲犬可以携带出入所有公共场所和公共交通工具。

㈤ 残联无障碍环境建设将为残疾人带来什么

中华人民共和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于2012年8月1日正式实施,“十三五”期间中国残联将贫困重度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列为推进解决贫困残疾人“两不愁(吃穿不愁)、三保障(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保障)、两扩面(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和康复)”工作的重要内容,在中央彩票公益金专项投入的带动效应下,全国已有近211万的残疾人家居环境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

与此同时,全国仍有331万贫困重度残疾人家庭未进行无障碍改造。针对这一实际,中国残联要求各地通过将贫困重度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纳入脱贫攻坚大局、纳入政府为民办实事工程,纳入危房改造,纳入易地搬迁扶贫,争取地方财政加大支持力度,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等“五个一批”措施,切实扩大贫困重度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覆盖面,为残疾人脱贫实现小康奠定基础。来源:央广网

㈥ 无障碍设施如果没有会有什么责任吗

无障碍设施“有障碍”根在“无责任”
来源:检察日报 2015-08-05
建设、管理、呵护无障碍设施,让残障人士共享出行便利,不能仅凭相关部门的行政自觉和市民的道德自觉,还应有刚性的法律约束一个社会可以为残疾人提供怎样的生存条件,是衡量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尺。除了盲道建设不合理、不规范或被侵占、被破坏,其他无障碍设施的匮乏,更是压缩了残障人士的生存空间。
作者:何勇海
建设、管理、呵护无障碍设施,让残障人士共享出行便利,不能仅凭相关部门的行政自觉和市民的道德自觉,还应有刚性的法律约束
一个社会可以为残疾人提供怎样的生存条件,是衡量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尺。2012年颁布实施《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改变了我国长期以来仅仅依靠政策和技术标准推动无障碍环境建设,而没有专门法规的情况。然而,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后,我国8500万残疾人的“无障碍生活”依然面临着设施老化、建设不到位等诸多障碍(8月4日《西安日报》)。
无障碍环境建设本是给残障人士打造“无障碍生活”,这项工作是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然而,残障人士的“无障碍生活”仍时有障碍,难享出行之便。比如某地一处“史上最曲折”盲道,百米内竟有35处Z字转弯;某地一条50米盲道呈“S”形,有29个转弯……不少网友调侃,这些盲道是修给游戏中的“闯关英雄”的,在现实中不仅难以帮“盲”,反而是给盲人设置重重考验。
除了盲道建设不合理、不规范或被侵占、被破坏,其他无障碍设施的匮乏,更是压缩了残障人士的生存空间。比如,专为方便老幼病残建造的人性化“中性厕所”仍是稀罕物,每有出现惊为奇闻;残障人士专用停车位、专用通道仍建设不到位;多数商场仍没提供残障人士专用电梯、专用结账窗口;人行道红绿灯的过街音响提示装置未能推广……诸多无障碍短板让残障人士无法融入外面的世界。
何以至此?从报道看,关于无障碍环境建设与管理,我国从上到下制定了400多部法规。可多是倡议和鼓励性的,缺乏强制性,无障碍环境建设与管理得是好是坏,只能凭借各地自觉;对于无障碍设施覆盖面不全、功能不完善、管理维护缺位等问题,也缺少切实有效的惩处措施。无强制与无责任之下,无障碍环境建设与管理自然会陷入“上面高调倡导,民间恳切呼唤,下面轻慢待之”的尴尬。
另一问题是,无障碍设施由多部门建设管理,反而建不好、管不好。建筑物、住宅区内的无障碍设施,由产权所有人或其委托的物业负责;无障碍停车位、过街音响信号装置,由交通设施维护单位负责;城市盲道、扶手等,则由市政设施维护单位、市容管理单位、环卫设施维护单位负责……很多部门都在管,却缺乏配合衔接,且责任划分不明确,无障碍环境建设虽有法律保障,却几无执行力。
故要破解无障碍设施“有障碍”,仍要从法律保障上发力。所有新建工程都须把无障碍设施建设作为工程验收的重要内容之一,否则不能通过验收;对非法占用、损毁无障碍设施或随意改变用途者,应出台具有威慑力的惩罚措施,以提高市民自觉维护无障碍设施的意识;落实无障碍设施建设管理的责任主体,创建管理档案,当无障碍设施覆盖面不够、重建设轻管理时,应对相关部门予以严厉问责。

热点内容
劳动法职工安置办法 发布:2025-04-28 08:08:18 浏览:910
珠海劳动法辞退赔偿 发布:2025-04-28 08:05:30 浏览:350
经济法强力 发布:2025-04-28 08:04:01 浏览:983
全国侨联法律援助中心地址 发布:2025-04-28 07:58:40 浏览:268
企业间借款的法律责任 发布:2025-04-28 07:57:59 浏览:444
张勤法官 发布:2025-04-28 07:57:06 浏览:353
傅雷法院 发布:2025-04-28 07:51:21 浏览:209
道德和人格 发布:2025-04-28 07:46:22 浏览:335
农村合作社安全生产规章制度 发布:2025-04-28 07:36:08 浏览:735
证据必须经过查证属实行政法 发布:2025-04-28 07:28:41 浏览: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