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湿地公园规章制度
『壹』 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办法
《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办法》是国家湿地公园范围与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不得重叠或者交叉。
国家湿地公园应当按照总体规划确定的范围进行标桩定界,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改变和挪动界标。禁止擅自征收、占用国家湿地公园的土地。确需征收、占用的,用地单位应当征求省级林业主管部门的意见后,方可依法办理相关手续。由省级林业主管部门报国家林业局备案。
(1)四川湿地公园规章制度扩展阅读:
《办法》明确,申请设立国家湿地公园,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一是湿地生态系统在全国或者区域范围内具有典型性;或者湿地区域生态地位重要;或者湿地主体生态功能具有典型示范性;或者湿地生物多样性丰富;或者集中分布有珍贵、濒危的野生生物物种。
二是具有重要或者特殊科学研究、宣传教育和文化价值。
三是成为省级湿地公园两年以上(含两年)。
四是保护管理机构和制度健全。
五是省级湿地公园总体规划实施良好。
六是土地权属清晰,相关权利主体同意作为国家湿地公园。
七是湿地保护、科研监测、科普宣传教育等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贰』 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保护管理条例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的保护和管理,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第二条在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及其外围保护地带、周边景观控制区内从事相关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均应当遵守本条例的规定。第三条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以下简称湿地公园)是经国务院林业主管部门批准设立,以永续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合理利用湿地生态资源和人文历史风貌资源为目的,可供开展湿地保护、恢复、宣传、教育、科研、监测、生态旅游等活动,集城市湿地、农耕湿地、文化湿地于一体的国家级湿地公园。第四条湿地公园及其外围保护地带、周边景观控制区以经法定程序批准的《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划定的范围为准,并由杭州市人民政府(以下简称市人民政府)依法向社会公示,标界立碑。第五条湿地公园的保护和管理,应当遵循“保护优先、科学修复、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原则。
湿地公园内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的区域,应当按照《湿地公约》的要求,严格进行保护。第六条市人民政府及西湖区人民政府、余杭区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湿地公园保护和管理工作的领导,将湿地公园保护和管理纳入到市和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并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第七条市人民政府依据本条例设立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管委会),依法行使下列职权:
(一)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湿地公园保护和管理的有关工作;
(二)根据湿地公园永续保护与合理利用的需要,参与湿地公园相关规划的编制和修改工作;
(三)其他依法应当由管委会行使的职权。第八条管委会设立湿地公园管理机构(以下简称管理机构)具体负责湿地公园的保护和管理工作,依法行使下列职权:
(一)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制定湿地公园的各项管理制度,并报管委会批准后执行;
(二)依照本条例及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对湿地资源实施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
(三)行使市人民政府依法授予或市有关行政主管部门依法委托的职权;
(四)行使西湖区、余杭区人民政府及其相关行政主管部门依法委托的职权。
管理机构应当严格遵守本条例以及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依法开展保护和管理工作。第九条市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及西湖区人民政府有关部门、余杭区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或其派驻湿地公园的派出机构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共同做好湿地公园的保护和管理工作。第十条湿地公园的外围保护地带和周边景观控制区由市人民政府有关部门会同所在地的区人民政府负责管理。
管理机构应当参与外围保护地带和周边景观控制区的保护、规划和建设管理工作。第十一条湿地公园保护所需要的资金应当列入杭州市人民政府和有关区人民政府财政专项预算。
鼓励境内外单位、个人和其他组织捐赠资金支持湿地公园的保护。第十二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湿地公园自然生态环境、人文历史风貌和湿地公园设施的义务,并有权举报、制止破坏行为。
鼓励单位和个人为湿地公园保护工作提供志愿服务。
对在湿地公园保护中做出重要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由市人民政府给予表彰。第十三条建立湿地公园保护和管理的监督检查制度。
市人民政府应当定期组织对湿地公园保护和管理工作的检查,并向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报告。被检查单位和个人应当如实反映情况并提供资料,不得隐瞒或拒绝。第二章规划与建设第十四条《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以下简称湿地公园总体规划)是湿地公园保护、建设、管理和利用的依据,任何单位和个人均应当严格遵守。第十五条湿地公园总体规划由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组织编制,经市人民政府批准后,报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
湿地公园总体规划经法定程序批准后不得擅自调整或变更,确因保护和管理工作的需要而对湿地公园总体规划进行调整或变更的,应当经原审批机关同意后,按照原审批程序报批。第十六条湿地公园外围保护地带和周边景观控制区所在地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应当与湿地公园总体规划相衔接。
管委会应当参与湿地公园外围保护地带和周边景观控制区所在地的控制性详细规划以及涉及湿地公园的各项专业规划的编制工作。
『叁』 贵阳市湿地公园保护管理规定
第一条为了加强湿地公园的保护和管理,推进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定。第二条本市行政区域内湿地公园的规划、建设、保护和管理,适用本规定。
本规定所称湿地公园,是指以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湿地为目的,以天然或者人工形成的湖泊、河流、库塘、沼泽地等生态资源为依托,经过批准进行适度建设,形成的可供开展游览休闲、宣传教育、科研、监测等活动的特定区域。第三条湿地公园的规划、建设、保护和管理,应当遵循保护优先、科学恢复、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原则,充分体现资源优势、地方特色和功能定位。第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湿地公园规划、建设、保护和管理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所需资金列入同级财政预算。
鼓励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捐资或者投资湿地公园的保护和建设。第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湿地公园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湿地公园的监督和管理。
湿地公园管理机构在湿地公园行政主管部门的指导、监督下,负责湿地公园保护管理的具体工作。
规划、住建、水利、国土、农业、公安、城管、旅游、工商等行政管理部门依据各自职责,做好湿地公园的保护和管理。第六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湿地公园生态环境、人文历史、自然风貌、环境卫生和公共设施的义务,有权举报、制止损害和破坏湿地公园的行为。第七条建设湿地公园,应当编制湿地公园规划。湿地公园规划分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
湿地公园规划编制,应当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和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规划,并且与环境保护、绿地建设和水资源保护利用等有关规划相衔接。第八条申请设立国家级、省级湿地公园,按照国家、省的有关规定执行。
申请设立市、县级湿地公园,由同级湿地公园行政主管部门按照规定条件组织论证、评价。符合条件的,报同级人民政府予以确认并且公布。第九条土地、水域和地面附着物权属明确,并且具备下列条件的,可以申请设立市、县级湿地公园:
(一)湿地生物多样性较为丰富,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典型性、代表性、示范性;
(二)湿地具有科学研究、历史文化等价值;
(三)适宜开展游览休闲、湿地科普宣传教育等活动。
湿地公园的规模,市级不低于15公顷,县级不低于10公顷。第十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湿地公园规划,组织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划定湿地公园绿线控制范围和规划建设用地红线。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根据湿地公园的保护管理需要,可以在湿地公园周边划定外围保护地带,实施建设控制管理。第十一条湿地公园总体规划,由湿地公园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城乡规划等行政管理部门编制,按照规定报经批准实施。
湿地公园经确认设立公布后,申请人或者湿地公园管理机构应当于一年内编制完成详细规划,按照规定报经批准实施,并且报所在地湿地公园行政主管部门。第十二条确因保护和管理需要调整湿地公园总体规划,变更湿地公园范围,或者撤销已经建成的湿地公园的,由确认设立湿地公园的人民政府报告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条湿地公园管理机构应当履行下列职责:
(一)宣传和贯彻有关湿地资源保护和管理的法律、法规;
(二)协同编制和实施总体规划,组织实施详细规划;
(三)建立保护和管理制度,明确和落实管理责任;
(四)管理、维护和完善公园配套设施;
(五)维护公园公共秩序,制定和实施安全应急预案;
(六)标定、设立界桩、界碑;
(七)设置游客须知、示意图、指示牌,公布收费项目、标准、依据和服务监督电话;
(八)配备、培训导游、解说和技术人员等。第十四条湿地公园管理机构应当在湿地公园内设置生态宣传教育设施,提供文明、健康、生态、环保的游览休闲等服务。第十五条湿地公园可以根据实际划分为保育区、恢复区、宣传教育展示区、合理利用区和管理服务区等,实行分区管理。
(一)保育区只能开展必要的保护、监测等活动;
(二)恢复区只能开展培育、恢复湿地的活动;
(三)宣传教育展示区可以开展以生态展示、科普教育为主的活动;
(四)合理利用区可以开展不损害湿地生态系统功能的生态旅游等活动;
(五)管理服务区可以开展接待和服务等活动。
『肆』 铁岭莲花湖国家湿地公园保护管理条例
第一条为加强对铁岭莲花湖国家湿地公园(以下简称湿地公园)的保护和管理,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第二条在湿地公园及其外围保护地带、周边景观控制区内从事相关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应当遵守本条例。第三条湿地公园的保护和管理,应当遵循全面保护、科学修复、合理利用、持续发展原则。第四条市人民政府负责湿地公园的保护管理工作。
日常工作由市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
相关县区人民政府、市直其他有关部门按各自职责做好湿地公园保护管理工作。第五条市林业行政主管部门依法履行下列职责:
(一)贯彻落实湿地保护管理法律、法规。
(二)实施湿地公园总体规划和保护管理计划,完善保护管理制度。
(三)组织开展监督湿地修复工作,恢复湿地功能或者扩大湿地面积。
(四)依法保护湿地公园的野生动植物、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历史风貌。
(五)定期组织开展湿地公园资源调查和动态监测,建立档案,并根据监测情况采取相应的保护管理措施。
(六)加强湿地保护宣传教育和培训,组织开展湿地保护管理的科学研究。
(七)对开展生态旅游等利用湿地资源的活动进行指导和监督。第六条市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建立湿地生态补水协调机制,保障湿地公园生态用水需求。第七条市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针对火灾、水灾、极端天气等,制定应急预案,做好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科学合理确定湿地公园的环境容量、游览接待容量、年可游天数和游览线路,开展湿地公园保护执法活动,对破坏湿地公园的违法行为依法予以查处。第八条湿地公园保护所需要的资金应当列入市人民政府财政专项预算。
鼓励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捐赠资金支持湿地公园的保护。第九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湿地公园自然生态环境、人文历史风貌和湿地公园设施的义务。第十条湿地公园的保护、利用、建设和管理,应当符合《辽宁铁岭莲花湖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要求。
未经法定程序批准不得擅自调整或者修改总体规划。第十一条在湿地公园从事建设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应当采取有效措施,保护湿地风景资源和自然生态环境。建设活动结束后,应当及时清理场地,恢复原貌。第十二条在湿地公园从事下列建设活动,须经市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后,方可依法办理有关手续:
(一)设置游船路线(含码头、景观等设施)。
(二)设置雕塑、塑像、大型标志物及构筑桥梁。
(三)设置大型广告牌等户外设施。
(四)设立商业服务网点。
(五)其他建设活动。第十三条对湿地公园的水体、野生动物、植物、地形地貌等生态资源应当依法保护。
根据湿地公园生态容量和生态平衡的需要,对湿地公园重要区域实行定期封闭轮休。第十四条禁止建设向湿地公园排放污水的设施或者设置可能造成湿地公园污染的有毒有害物质、废弃物、垃圾倾倒区。湿地公园周边区域产生的生产生活污水、垃圾,应当纳入城市污水排放系统和垃圾处理系统。
禁止截断外围水系与湿地水系的联系,或者向湿地公园排放污水。第十五条除国家另有规定外,湿地公园禁止下列行为:
(一)开(围)垦、填埋湿地,排放湿地水资源。
(二)挖沙、采矿。
(三)倾倒有毒有害物质、废弃物、垃圾。
(四)从事房地产、度假村、高尔夫球场、风力发电、光伏发电等任何不符合湿地公园主体功能定位的开发建设活动。
(五)捡拾鸟卵或者非法收售鸟卵。
(六)猎捕受保护的野生动物,破坏候鸟等野生动物繁殖、栖息地或者鱼类洄游通道。
(七)引进可能造成湿地公园生态环境破坏的外来物种。
(八)砍伐、移出、损毁树木,损坏绿地。
(九)擅自放牧、捕捞、挖塘、挖沟、筑坝、取土、取水、排污。
(十)擅自进行种植、养殖或者放生活动。
(十一)在景观物上涂写、刻划、张贴。
(十二)损坏游览设备等公共服务设施和其他设施。
(十三)野外用火,在禁烟场所吸烟。
(十四)擅自移动或者破坏湿地公园的界碑、界桩、标志牌。
(十五)其他破坏湿地公园的行为。
『伍』 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办法
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办法
第一条为加强国家湿地公园建设和管理,促进国家湿地公园健康发展,有效保护湿地资源,根据《湿地保护管理规定》及国家有关政策,制定本办法。
国家湿地公园的设立、建设、管理和撤销应遵守本办法。
第二条国家湿地公园是指以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合理利用湿地资源、开展湿地宣传教育和科学研究为目的,经国家林业局批准设立,按照有关规定予以保护和管理的特定区域。
国家湿地公园是自然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属社会公益事业。国家鼓励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捐资或者志愿参与国家湿地公园保护和建设工作。
第三条县级以上林业主管部门负责国家湿地公园的指导、监督和管理。
第四条国家湿地公园的建设和管理,应当遵循“全面保护、科学修复、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方针。
第五条具备下列条件的,可申请设立国家湿地公园:
(一)湿地生态系统在全国或者区域范围内具有典型性;或者湿地区域生态地位重要;或者湿地主体生态功能具有典型示范性;或者湿地生物多样性丰富;或者集中分布有珍贵、濒危的野生生物物种。
(二)具有重要或者特殊科学研究、宣传教育和文化价值。
(三)成为省级湿地公园2年以上(含2年)。
(四)保护管理机构和制度健全。
(五)省级湿地公园总体规划实施良好。
(六)土地权属清晰,相关权利主体同意作为国家湿地公园。
(七)湿地保护、科研监测、科普宣传教育等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第六条申请晋升为国家湿地公园的,可由省级林业主管部门向国家林业局提出申请。
国家林业局对申请材料进行审查,组织专家实地考察,召开专家评审会,并在所在地进行公示,经审核后符合晋升条件的设立为国家湿地公园。
第七条申请设立国家湿地公园的,应当提交如下材料:
(一)所在地省级林业主管部门提交的申请文件、申报书。
(二)设立省级湿地公园的批复文件。
(三)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同意晋升国家湿地公园的文件;跨行政区域的,需提交其共同上级地方人民政府同意晋升国家湿地公园的文件。
(四)县级以上机构编制管理部门设立湿地公园管理机构的文件;法人证书;近2年保护管理经费的证明材料。
(五)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出具的湿地公园土地权属清晰和相关权利主体同意纳入湿地公园管理的证明文件。
(六)湿地公园总体规划及其范围、功能区边界矢量图。
(七)反映湿地公园资源现状和建设管理情况的报告及影像资料。
第八条国家湿地公园的湿地面积原则上不低于100公顷,湿地率不低于30%。
国家湿地公园范围与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不得重叠或者交叉。
第九条国家湿地公园采取下列命名方式:
省级名称+地市级或县级名称+湿地名+国家湿地公园。
第十条国家湿地公园应当按照总体规划确定的范围进行标桩定界,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改变和挪动界标。
第十一条国家湿地公园应划定保育区。根据自然条件和管理需要,可划分恢复重建区、合理利用区,实行分区管理。
保育区除开展保护、监测、科学研究等必需的保护管理活动外,不得进行任何与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和管理无关的其他活动。恢复重建区应当开展培育和恢复湿地的相关活动。合理利用区应当开展以生态展示、科普教育为主的宣教活动,可开展不损害湿地生态系统功能的生态体验及管理服务等活动。
保育区、恢复重建区的面积之和及其湿地面积之和应分别大于湿地公园总面积、湿地公园湿地总面积的60%。
第十二条国家湿地公园的撤销、更名、范围和功能区调整,须经国家林业局同意。
第十三条国家湿地公园管理机构应当具体负责国家湿地公园的保护管理工作,制定并实施湿地公园总体规划和管理计划,完善保护管理制度。
第十四条国家湿地公园应当设置宣教设施,建立和完善解说系统,宣传湿地功能和价值,普及湿地知识,提高公众湿地保护意识。
第十五条国家湿地公园管理机构应当定期组织开展湿地资源调查和动态监测,建立档案,并根据监测情况采取相应的保护管理措施。
第十六条国家湿地公园管理机构应当建立和谐的社区共管机制,优先吸收当地居民从事湿地资源管护和服务等活动。
第十七条省级林业主管部门应当每年向国家林业局报送所在地国家湿地公园建设管理情况,并通过“中国湿地公园”信息管理系统报送湿地公园年度数据。
第十八条禁止擅自征收、占用国家湿地公园的土地。确需征收、占用的,用地单位应当征求省级林业主管部门的意见后,方可依法办理相关手续。由省级林业主管部门报国家林业局备案。
第十九条除国家另有规定外,国家湿地公园内禁止下列行为:
(一)开(围)垦、填埋或者排干湿地。
(二)截断湿地水源。
(三)挖沙、采矿。
(四)倾倒有毒有害物质、废弃物、垃圾。
(五)从事房地产、度假村、高尔夫球场、风力发电、光伏发电等任何不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建设项目和开发活动。
(六)破坏野生动物栖息地和迁徙通道、鱼类洄游通道,滥采滥捕野生动植物。
(七)引入外来物种。
(八)擅自放牧、捕捞、取土、取水、排污、放生。
(九)其他破坏湿地及其生态功能的活动。
第二十条省级以上林业主管部门组织对国家湿地公园的建设和管理状况开展监督检查和评估工作,并根据评估结果提出整改意见。
监督评估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准予设立国家湿地公园的本底条件是否发生变化。
(二)机构能力建设、规章制度的制定及执行等情况。
(三)总体规划实施情况。
(四)湿地资源的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等情况。
(五)宣传教育、科研监测和档案管理等情况。
(六)其他应当检查的内容。
第二十一条因自然因素造成国家湿地公园生态特征退化的,省级林业主管部门应当进行调查,指导国家湿地公园管理机构制定实施补救方案,并向国家林业局报告。
经监督评估发现存在问题的国家湿地公园,省级以上林业主管部门通知其限期整改。限期整改的国家湿地公园应当在整改期满后15日内向下达整改通知的林业主管部门报送书面整改报告。
第二十二条因管理不善导致国家湿地公园条件丧失的,或者对存在重大问题拒不整改或者整改不符合要求的,国家林业局撤销其国家湿地公园的命名,并向社会公布。
撤销国家湿地公园命名的县级行政区内,自撤销之日起2年内不得申请设立国家湿地公园。
第二十三条本办法自2018年1月1日起实施,有效期至2022年12月31日,《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办法(试行)》(林湿发〔2010〕1号)同时废止。
『陆』 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办法
法律分析:1、湿地生态系统在全国或者区域范围内具有典型性;或者湿地区域生态地位重要;或者湿地主体生态功能具有典型示范性;或者湿地生物多样性丰富;或者集中分布有珍贵、濒危的野生生物物种。
2、具有重要或者特殊科学研究、宣传教育和文化价值。
3、成为省级湿地公园两年以上(含两年)。
4、保护管理机构和制度健全。
5、省级湿地公园总体规划实施良好。
6、土地权属清晰,相关权利主体同意作为国家湿地公园。
7、湿地保护、科研监测、科普宣传教育等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法律依据:《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办法》 第五条 具备下列条件的,可申请设立国家湿地公园:
(一)湿地生态系统在全国或者区域范围内具有典型性;或者湿地区域生态地位重要;或者湿地主体生态功能具有典型示范性;或者湿地生物多样性丰富;或者集中分布有珍贵、濒危的野生生物物种。
(二)具有重要或者特殊科学研究、宣传教育和文化价值。
(三)成为省级湿地公园两年以上(含两年)。
(四)保护管理机构和制度健全。
(五)省级湿地公园总体规划实施良好。
(六)土地权属清晰,相关权利主体同意作为国家湿地公园。
(七)湿地保护、科研监测、科普宣传教育等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柒』 南宁市大王滩国家湿地公园保护条例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大王滩国家湿地公园的保护和管理,维护湿地生态功能和生物多样性,促进湿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第二条在大王滩国家湿地公园(以下简称湿地公园)内从事湿地保护、管理和利用等活动,适用本条例。
湿地公园内饮用水水源保护和水库管理等活动,适用饮用水水源保护和水库管理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有关法律、法规没有规定的,适用本条例的有关规定。第三条湿地公园北至良凤江国家森林公园连山管理区,西至新桥拦水坝东侧村道,南至双鱼梁桥,东至南防铁路六留铁路桥以东250米处,具体范围由经法定程序批准的湿地公园总体规划确定。
湿地公园保护范围见附图。第四条湿地公园的保护管理,应当遵循全面保护、科学修复、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原则。第五条市人民政府应当建立湿地公园保护综合协调机制,协调解决湿地公园保护的重大问题。
市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湿地公园的保护管理工作。
湿地公园管理机构(以下简称管理机构)负责湿地公园保护管理的具体工作。
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住房和城乡建设、交通运输、水利、农业农村、文化广电和旅游、相对集中行政审批、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等有关部门和湿地公园所在地的江南区、良庆区人民政府(以下简称城区人民政府)、南宁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经开区管委会),按照各自职责做好湿地公园保护管理的相关工作。
湿地公园所在地的镇人民政府应当协助有关部门和管理机构做好湿地公园保护管理工作。第六条湿地公园所在地的村民委员会应当配合做好湿地公园保护的相关工作。
鼓励将湿地公园保护纳入村规民约。第七条市人民政府、湿地公园所在地的城区人民政府应当将湿地公园的保护管理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在本级预算中安排资金,加大对湿地公园保护管理的投入。第八条因湿地公园生态保护需要致使相关权利人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失的,市人民政府、有关城区人民政府、经开区管委会应当给予补偿,对其生产、生活造成影响的,还应当做出妥善安排。第九条市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湿地公园生态保护管理绩效考核制度,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度。第二章规划与建设第十条湿地公园总体规划由市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编制,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向社会公布,并报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
湿地公园详细规划由管理机构组织编制,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经批准的湿地公园总体规划、详细规划不得擅自修改。确需修改的,应当按照法定程序报批。第十一条湿地公园内不得建设不符合饮用水水源保护和湿地公园保护要求的项目和设施;已经建成的,应当逐步改造或者拆除。
严格控制湿地公园内村庄建设和其他建设。对饮用水水源保护、生态环境影响较大的村庄、单位应当限期搬迁安置。第十二条湿地公园内的建设项目,应当符合湿地公园相关规划的要求,并按照法定程序报批。
有关部门在审批涉及湿地公园的建设项目的建设用地许可、建设工程规划许可、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前,应当征求管理机构的意见。第十三条湿地公园内建设项目的选址、布局以及建(构)筑物的高度、体量、造型、风格和色调等,应当与周围景观和环境相协调。第十四条在湿地公园内进行施工建设,应当采取环境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措施,避免、减少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因施工建设造成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破坏的,施工单位应当及时恢复或者修复。第十五条湿地公园内的配套服务设施、服务网点应当统一规划、合理布局、规范设置,并符合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第十六条在湿地公园内设置户外广告,应当经市相对集中行政审批部门或者城区户外广告设置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第三章保护与利用第十七条湿地公园应当划定保育区。根据自然条件和管理需要,还可以划分恢复重建区、合理利用区,实行分区管理。合理利用区可以进一步划分科普宣教区和管理服务区。
保育区只能开展保护、监测、科学研究等必需的保护管理活动,不得进行任何与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和管理无关的活动。
恢复重建区主要用于开展水质改善、植被恢复、野生动物栖息地恢复、污染防治、湿地岸线维护、有害生物防治等培育和恢复湿地的相关活动。恢复重建区经过相关恢复活动,达到保育区功能分区要求的,应当调整为保育区。
合理利用区主要用于开展湿地生态展示、水质净化等科普宣教活动,以及开展不损害湿地生态系统功能的生态体验和相关管理服务活动。
『捌』 根据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办法,国家是指
加强国家湿地公园建设和管理,促进国家湿地公园健康发展,有效保护湿地资源,根据《湿地保护管理规定》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湿地保护修复制度方案的通知》等文件精神以及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工作实际需要。
(8)四川湿地公园规章制度扩展阅读:
《国家林业局关于印发<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办法>的通知》
第一条 为加强国家湿地公园建设和管理,促进国家湿地公园健康发展,有效保护湿地资源,根据《湿地保护管理规定》及国家有关政策,制定本办法。
国家湿地公园的设立、建设、管理和撤销应遵守本办法。
第六条 申请晋升为国家湿地公园的,可由省级林业主管部门向国家林业局提出申请。
国家林业局对申请材料进行审查,组织专家实地考察,召开专家评审会,并在所在地进行公示,经审核后符合晋升条件的设立为国家湿地公园。
第八条 国家湿地公园的湿地面积原则上不低于100公顷,湿地率不低于30%。
国家湿地公园范围与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不得重叠或者交叉。
第九条 国家湿地公园采取下列命名方式:
省级名称+地市级或县级名称+湿地名+国家湿地公园。
第十条 国家湿地公园应当按照总体规划确定的范围进行标桩定界,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改变和挪动界标。
第十一条 国家湿地公园应划定保育区。根据自然条件和管理需要,可划分恢复重建区、合理利用区,实行分区管理。
保育区除开展保护、监测、科学研究等必需的保护管理活动外,不得进行任何与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和管理无关的其他活动。恢复重建区应当开展培育和恢复湿地的相关活动。合理利用区应当开展以生态展示、科普教育为主的宣教活动,可开展不损害湿地生态系统功能的生态体验及管理服务等活动。
保育区、恢复重建区的面积之和及其湿地面积之和应分别大于湿地公园总面积、湿地公园湿地总面积的60%。
第十二条 国家湿地公园的撤销、更名、范围和功能区调整,须经国家林业局同意。
第十三条 国家湿地公园管理机构应当具体负责国家湿地公园的保护管理工作,制定并实施湿地公园总体规划和管理计划,完善保护管理制度。
第十四条 国家湿地公园应当设置宣教设施,建立和完善解说系统,宣传湿地功能和价值,普及湿地知识,提高公众湿地保护意识。
第十五条 国家湿地公园管理机构应当定期组织开展湿地资源调查和动态监测,建立档案,并根据监测情况?取相应的保护管理措施。
第十六条 国家湿地公园管理机构应当建立和谐的社区共管机制,优先吸收当地居民从事湿地资源管护和服务等活动。
第十七条 省级林业主管部门应当每年向国家林业局报送所在地国家湿地公园建设管理情况,并通过“中国湿地公园”信息管理系统报送湿地公园年度数据。
第十八条 禁止擅自征收、占用国家湿地公园的土地。确需征收、占用的,用地单位应当征求省级林业主管部门的意见后,方可依法办理相关手续。由省级林业主管部门报国家林业局备案。
『玖』 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办法国家什么是指以保护湿地生态系统
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办法国家湿地公园是指以保护湿地生态系统。
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办法是为加强国家湿地公园建设和管理,促进国家湿地公园健康发展,有效保护湿地资源,根据湿地保护管理规定及国家有关政策从而制定的。
国家湿地公园的设立、建设、管理和撤销应遵守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办法。
国家湿地公园是指以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合理利用湿地资源、开展湿地宣传教育和科学研究为目的,经国家林业局批准设立,按照有关规定予以保护和管理的特定区域。
【法律法规】
《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办法》
第五条 具备下列条件的,可申请设立国家湿地公园:
(一)湿地生态系统在全国或者区域范围内具有典型性;或者湿地区域生态地位重要;或者湿地主体生态功能具有典型示范性;或者湿地生物多样性丰富;或者集中分布有珍贵、濒危的野生生物物种。
(二)具有重要或者特殊科学研究、宣传教育和文化价值。
(三)成为省级湿地公园两年以上(含两年)。
(四)保护管理机构和制度健全。
(五)省级湿地公园总体规划实施良好。
(六)土地权属清晰,相关权利主体同意作为国家湿地公园。
(七)湿地保护、科研监测、科普宣传教育等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第七条 申请设立国家湿地公园的,应当提交如下材料:
(一)所在地省级林业主管部门提交的申请文件、申报书。
(二)设立省级湿地公园的批复文件。
(三)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同意晋升国家湿地公园的文件;跨行政区域的,需提交其共同上级地方人民政府同意晋升国家湿地公园的文件。
(四)县级以上机构编制管理部门设立湿地公园管理机构的文件;法人证书;近2年保护管理经费的证明材料。
(五)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出具的湿地公园土地权属清晰和相关权利主体同意纳入湿地公园管理的证明文件。
(六)湿地公园总体规划及其范围、功能区边界矢量图。
(七)反映湿地公园资源现状和建设管理情况的报告及影像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