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规百科 » 广东省循环经济促进条例

广东省循环经济促进条例

发布时间: 2022-10-05 16:20:14

⑴ 粤府办【2014】72号

粤府函〔2014〕72号 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加快我省

循环经济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现将《加快我省循环经济发展的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请径向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反映。

广东省人民政府

2014年4月1日

加快我省循环经济发展的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加快我省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及近期行动计划的通知》(国发〔2013〕5号),现就加快我省循环经济发展制定以下实施方案。
一、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

(一)总体思路。围绕“三个定位、两个率先”的总目标,遵循“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减量化优先”的原则,坚持统筹规划、重点突破,在重点地区、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点园区加快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坚持高效循环、减量优先,加强源头减量化和全过程控制,促进资源高效循环利用;坚持突出特色、典型示范,培育一批具有地区特色的循环经济示范典型;坚持政府推动、企业实施、公众参与,加快形成覆盖全社会的循环经济社会发展模式。
(二)发展目标。通过重点培育与全面推广,培育一批循环型企业、循环型园区和循环型产业,建立健全政策法规体系、评价指标体系和技术规范体系,建成全社会循环经济发展体系。到2015年,单位GDP能耗降到0.477吨标准煤/万元,比2010年下降18%,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比2010年下降21%;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比2010年下降30%以上;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85%以上,广州、深圳市的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55%以上,其他地级市达40%以上。到2020年,循环经济理念贯彻到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建成全国循环经济发展的示范区。
二、加快建设循环型工业体系

(三)完善工业循环经济示范体系。培育一批具有广东特色的循环经济示范典型,加快“省循环经济工业园—省市共建循环经济产业基地—省循环经济试点单位”示范体系建设,探索具有广东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到2015年,建成28个省循环经济工业园和30个省市共建循环经济产业基地;到2020年,建成40个省循环经济工业园和50个省市共建循环经济产业基地。
(四)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引导园区和企业加大投入,推进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区、产业基地及经省政府批准认定的各类园区实施循环化改造,优先支持位于国家和省重点生态功能区范围内的园区(含开发区、产业基地,下同)实施循环改造,加快园区废物利用、资源能源分质梯级利用、水资源分类使用和循环利用、公共服务平台等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园区内项目、企业、产业有机耦合和循环链接。到2015年,推动20个园区实施循环化改造;到2020年,推动50个园区实施循环化改造。
(五)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加快推进我省清洁生产“十百千万”工程(创建十个清洁生产示范园区、培育百个企业清洁生产技术中心、认定千家清洁生产企业、开展万人清洁生产培训)。加强粤港清洁生产合作,引导港资企业积极参与“粤港清洁生产伙伴计划”并继续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到2015年,基本完成“十百千万”工程;到2020年,创建20个清洁生产示范园区,认定3000个清洁生产企业。
(六)加强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加快推进工业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大力研发废弃物分类收集、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等技术和设备,提高资源产出率和循环利用率。培育一批省级资源综合利用龙头企业,推动建立重点领域资源综合利用产业联盟,加快全省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发展。到2015年,培育30个省级资源综合利用龙头企业,探索建立2个重点领域资源综合利用产业联盟;到2020年,培育40个省级资源综合利用龙头企业,推动建立5个重点领域资源综合利用产业联盟。
(七)大力发展节能环保技术产品。鼓励有条件的循环经济工业园(循环经济产业基地)和企业创建生态设计机构,加快生态设计公共平台建设。积极开展生态设计国际和区域交流,推进产学研合作,开展家电等重点行业生态设计专题活动,推广一批先进方案、技术和产品。加快节能环保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着力发展符合循环经济要求、资源利用效率高、污染排放量少的技术、工艺和产品,在电力、冶金、化工、建材、印染、造纸、电镀及线路板等行业大力推广清洁生产技术、工艺和产品。
三、加快建设循环型农业体系

(八)构建“农工商”复合型循环经济体系。探索“农工商”复合型循环经济模式,建设省农垦总局湛江垦区等一批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区,构建种植业、畜牧业、林业、加工业、物流业、旅游业一体化的循环经济产业体系,推进农业、工业、商贸服务业的循环链接,实现产业废弃物的高效循环利用,形成“高效、无废”的跨企业、跨农户的循环经济联合体。到2015年,培育3个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区;到2020年,培育10个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区。
(九)加强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大力推进秸秆、林木采伐剩余物、废旧木材(旧家具)及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示范工程,积极推广农村户用沼气和畜禽养殖沼气,到2015年,推广农户沼气45万户和规模化养殖场大中型沼气工程550项以上;到2020年,推广农户沼气池50万户,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基本普及沼气利用。
(十)发展节能环保型农业。大力发展农业节能、节水、减排等技术、工艺、产品与装备,积极推广先进适用的节能环保型农业技术和装备,鼓励农田轮作和休耕,减少农田化肥和化学农药使用量,大幅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到2015年,每亩肥料利用率比2010年提高5%,化学农药用量比2010年减少10%;到2020年,每亩肥料利用率比2015年提高3%,化学农药用量比2015年再减少10%。

四、加快建设循环型服务业体系

(十一)规范再生资源回收行业发展。推进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完善再生资源回收行业服务管理,逐步实现行业发展规范化、制度化。加强广州、佛山、惠州、江门等再生资源回收体系试点城市建设。发挥再生资源回收龙头企业示范带动作用,鼓励企业通过上门回收、定点回收、以旧换新等方式加强废弃物分类回收,进一步提高我省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率。
(十二)推进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建立餐厨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体系,形成覆盖餐厨废弃物产生、收集、运输、处理全过程的管理制度与技术路线,加快推进广州、深圳餐厨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试点城市建设,推动具备条件的城市(县)开展试点工作。到2015年,广州、深圳两市餐厨垃圾分类收运处理系统成熟完善,创建全国垃圾分类示范城市,全省5个以上城市(县)开展试点工作。
(十三)加快服务业节能环保技术改造。推进餐饮、商场、宾馆等服务业企业的节能、节水、低碳等技术改造,实施商场、酒店等大型公共建筑能耗限额管理。构建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体系,推进“车船路港”低碳交通运输专项行动,建立循环、高效、低碳的绿色物流体系。
五、推进社会层面循环经济发展

(十四)加快全社会大循环体系建设。全面推行循环型生产方式,逐步构建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加快循环经济产业耦合链接,搭建循环经济技术、产品、市场等公共服务平台,实现资源跨企业、跨行业、跨产业、跨区域循环利用,形成多元化的循环经济大网络。推进污(废)水处理、废弃电子电器产品回收拆解、机电产品再制造、垃圾焚烧发电等资源化利用重点工程建设。建立健全社会资源分类、回收和处理系统,促进社会资源的规模化、高值化和清洁安全再利用。建立旧件逆向物流体系,建成集生产、回收利用、资源化、再制造为一体的循环经济产业链。
(十五)促进绿色消费。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减少一次性易耗品的使用。鼓励商贸流通企业开设绿色产品销售专区,推行包装绿色化。提高政府采购可循环使用产品、再生资源产品以及节能、节水和环保认证产品等绿色产品的比重。引导消费者购买能效标识产品、节能节水认证产品、环境标志产品、无公害标志食品等绿色标志产品。
六、推进重点工程建设

(十六)推进试点示范城市建设。指导广州市开展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创建工作,推动云安县申报创建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县);指导东莞、韶关等市开展国家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创建工作;依托广州、佛山、惠州、江门等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试点城市,加快全省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推进配方肥和技术全面进村入户到田,提高测土配方施肥信息化水平,建立一批测土配方施肥示范县。
(十七)推进试点示范园区建设。依托石化、钢铁、建材、再生资源等重点行业,培育一批循环经济工业园区典型;加强现有工业园区循环经济产业规划和重点项目建设,从产业连接循环化、资源利用高效化、污染治理集中化、基础设施绿色化、清洁生产普及化等方面,加快实施园区循环化改造;推动现有工业园区创建省级清洁生产示范园,支持引导园区内企业实施清洁生产审核、开展资源综合利用;依托国家级“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培育一批省级“城市矿产”示范基地。
(十八)推进试点示范企业建设。在钢铁、石化、纺织、建材、造纸、汽车等重点行业创建一批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企业试点;在石化、钢材、建材、塑料、人造板、可再生能源等领域培育一批资源综合利用龙头企业;在钢铁、纺织、造纸、石油、食品、化工、有色金属等重点用水行业开展节水型工业企业创建活动,树立一批行业内有代表性、用水指标达到行业领先水平的标杆企业;在制造业、供应链、服务商等方面培育一批粤港“清洁生产伙伴”标志企业;依托国家级汽车零部件、机电产品、轮胎再制造试点企业,培育一批省级再制造试点企业。
七、保障措施

(十九)建立健全法规和标准。推动制定我省促进清洁生产、可再生能源利用、建筑节能、绿色采购等法规规章。各市、县要结合本地实际编制本行政区域的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新建、改(扩)建园区要按照循环经济要求编制城乡建设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建立健全循环经济标准体系,加快制定高耗能、高耗水及高污染行业产品强制性限额标准和市场准入标准,制定重点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和污染物排放标准。加快推行能效标识制度和再利用品标识制度,积极开展节能、节水、环保产品认证及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开展资源综合利用标准的研制。建立完善循环经济计量检测体系。
(二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从省财政现有资金加大对循环经济重大项目、科技研发、标准制定、宣传培训、技术产品推广应用、园区与企业循环化改造等工作的支持。落实国家税收优惠政策,加快推进国家鼓励的资源综合利用产品(工艺)和资源综合利用电厂(机组)认定工作。有序建立资源性产品阶梯价格制度,对资源高消耗行业中的限制类项目,实行差别性价格政策。研究完善惩罚性价格、差别性价格、阶梯价格等价格政策,建立健全排污权有偿使用制度。鼓励金融机构创新符合循环经济发展特点的金融产品,积极提供绿色金融服务,推动一批基础条件好的循环经济龙头骨干企业进入资本市场。将国家级、省级循环经济示范项目列入省重点项目,在用地指标、环境容量等方面优先予以统筹安排。
(二十一)强化技术和服务支撑。支持建立各类循环经济技术支撑机构,创建循环经济技术中心,推动组建重点领域循环经济产业联盟,加强产学研用结合,共同开展循环经济共性关键技术研发,着力推动节能、节水、新能源开发、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等领域的技术进步。加强循环经济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加快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定期发布广东省循环经济、节能降耗、清洁生产等领域技术产品推广目录。健全循环经济服务体系,培育和扶持一批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规划、设计、建设、改造、运营的专业化服务公司,鼓励发展循环经济信息服务业,鼓励科研院所、行业协会等为企业提供咨询服务。
(二十二)加强宣传教育和人才培养。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杂志、信息网络等媒体宣传普及有关发展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和相关基础知识。鼓励开展各种形式的循环文化创意活动,积极开展国内外循环经济交流、合作与培训。创建省级循环经济教育示范基地,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政府部门及企事业单位人员的循环经济培训,有序推进节能减排义务监督员队伍建设。
(二十三)加强组织协调。进一步强化对各地区、各部门、各工业园区(开发区、产业基地)落实循环经济发展工作的组织领导,健全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与统计核算制度,将其纳入党政干部政绩考核体系。省经济和信息化委要对全省循环经济发展工作加强统筹协调和监督检查,省发展改革委、教育厅、科技厅、财政厅、国土资源厅、环境保护厅、住房城乡建设厅、水利厅、农业厅、林业厅、商务厅、地税局、统计局、质监局和省国税局等有关部门要按职责分工,共同做好相关工作。

⑵ 如何设立煤制气公司、与投资煤制气项目相关的法规有哪些急!急!急!分不是问题,多答一些多给附加分!!

一)GDP能耗基本情况

1、2006年上半年全国单位GDP能耗公报发布

2006年上半年,全国单位GDP能耗同比上升0.8%。从主要行业单位增加值能耗看,煤炭上升5.5%,石油石化上升8.7%,钢铁下降1.2%,有色上升0.4%,建材下降4.5%,化工下降5.0%,纺织下降5.5%,电力上升0.8%。

总的来看,当前各地区、各主要行业节能降耗形势仍不容乐观,完成今年节能降耗目标任务仍十分艰巨。为此,各地区、各部门要按照国务院要求,认真落实节能目标责任制,大力推进结构调整,着力抓好重点领域节能及十大节能工程,抓好重点耗能企业的节能管理,完善节能保障机制等各项措施,努力实现全年节能降耗目标。

(来源: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网站)

2、单位GDP能耗为何不降反升

尽管国家首次明确提出今年单位GDP能耗降低4%左右的约束性发展指标、节能降耗措施今年以来密集出台,半年内就安排5.4亿元国债资金支持了98个重点节能项目,可1日公布的最新能耗统计数据让人颇感意外。

上半年,全国能耗增长仍快于经济增长,单位GDP能耗不降反升0.8%,煤炭、石油石化、有色金属、电力等行业能耗水平均有所上升。

事实上,合计占全国能源比重80%的原煤产量、发电量上半年分别同比增长12.8%和12%,增速分别比上半年经济增速高出1.7个百分点和1.1个百分点。总体看,今年实现节能降耗目标难度较大,节能降耗形势十分严峻。

在现有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和不合理产业结构的背景下,固定资产投资特别是工业投资的高速增长,必然带来能耗的高速增长。这是上半年单位GDP能耗不降反升的根本原因。

上半年,全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1.3%,比近年平均增幅高出6个百分点。我国工业能耗约占全社会能耗的70%,而上半年以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增长13.2%,超出经济增速2.3个百分点。进入二季度,工业生产更是逐月提速,6月份增速高达19.5%,几乎是经济增速的一倍。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能耗较低的第一产业、第三产业上半年仅分别增长5.1%和9.4%。

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是山东。近年来,山东省规模以上工业一直保持较高增长,从去年一季度开始,山东规模以上工业总量跃居全国第一。与此相伴的是,这个能源大省一举变成能源净输入省。山东省有关部门分析认为,这其中的主要原因就是“工业能耗的急剧增加”。

“要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这种粗放型的增长方式已经难以为继。”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所长周大地说。

单位GDP能耗不降反升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在电力供需矛盾有所缓解的情况下,部分地区又开始盲目追求GDP增长,高能耗行业和企业再度抬头,成为推动能耗上升的主力军。

分析一下国家统计局等此前发布的我国第一份能耗公报,不难看出,从东部到西部,单位GDP能耗整体上呈现出逐步递增并拉大差距的趋势。专家分析,这与西部省份发展较多依赖能源、原材料消耗较大的重工业不无关系。

宏观统计结果是这样的:上半年,高耗能的重工业增长18.5%,比经济增速高出7.6个百分点;在能耗较高的制造业中,近三分之二的行业投资增速超过40%;煤炭开采及洗选业、电力热力生产与供应、石油与天然气开采业、非金属矿采选等高能耗、高污染项目成为上半年投资高增长的主要拉动力。

钢铁行业的GDP权重仅为3.14%,可在全国能耗总量中的份额却高达15%。这个能耗大户上半年继续保持高增长态势,钢材产量增长25.78%。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罗冰生警告说,这种增长过快的状况应当引起注意,控制产能过快增长、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仍是当前的重要任务。

除上述两个结构性原因外,节能降耗方面长期以来存在的技术性、制度性等问题也是分析上半年单位GDP能耗不降反升时值得注意的因素。朱宏任认为,我国能源技术落后,能源效率明显偏低,能源开发利用的重大核心装备仍不能自主设计制造,节能降耗、污染治理等技术的应用还不广泛。

我国目前火电平均供电煤耗比国际先进水平高出20%以上。如果每度电的供电煤耗下降10克标准煤,全国一年可少消耗2000万吨标准煤。国电集团电力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刘建民说,国产同类型发电机组的煤耗比发达国家高出不少,单纯从技术角度分析,国产发电机组节能降耗还有较大潜力。

据钢铁行业的专家介绍,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总体上看我国钢铁工业能耗水平存在20%左右的差距。其中,大中型钢铁企业能耗总水平比国际先进水平高出10%左右,中小型钢铁企业能耗水平差距大约在50%左右。

单位GDP能耗不降反升的严峻形势已引起各方高度关注。近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国务院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并提出着力抓好的六项节能工作;发改委与30个省级人民政府签订节能目标责任书,能耗标准将成为政府核准项目的强制性门槛,中央财政将理顺能源产品价格,抑制能源低成本消费,建设部门将在北京评选“十大不节能建筑”,只要真正把这一系列节能降耗措施落到实处,全年单位GDP能耗降低4%左右的目标就不会太遥远。(来源:新华网)

3、广东上半年能耗再降 单位GDP能耗同比下降2.7%

广东省统计局负责人透露,去年能耗创全国最低水平的广东今年上半年再传捷报——单位GDP能耗、单位GDP电耗、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3项指标继续下降,分别比上年同期下降2.7%、2.2%和2.7%,预计今年全年单位GDP能耗可下降3%。

广东单位能耗呈下降趋势,主要得益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近年来,广东逐步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服务业快速协调发展的新格局。今年上半年,广东三大新兴支柱产业之一的电子信息业表现十分出色,同比增长31.7%,提高了13.7个百分点,而冶金、建材、陶瓷、印染、造纸、火电等高耗能产业在工业中的比重不断降低。

今年以来,广东在全社会强化节能管理,大力抓好钢铁、电力、石化、化工和建材等高耗能行业和企业的节能工作,对超过行业耗能限额标准的企业强制采取节能降耗措施,并根据产业政策,逐步淘汰高污染、高耗能的落后生产能力,关停并转一批小化肥、小冶炼及小水泥。

广东实施一批节能重点工程,推动节约和替代石油、热电联产、余热利用、建筑节能、政府机构节能、绿色照明、能源利用监测能力建设等重大节能工程建设。在广州、深圳、佛山、东莞、江门、汕头等6个城市开展创建节约型城市试点工作。

广东省决定,从今年起建立和实施单位GDP能耗指标公报制度,通过定期公布各市能耗水平,把节能降耗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考核体系,推动全省节能降耗工作再上新台阶。全省第一份能耗公报已于7月公布。同时,广东正加紧编制《广东省循环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及节能、节水、节地、环保产业等专项规划,开展《广东省循环经济促进条例》前期调研,建立健全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法规体系。(来源:《人民日报》 2006年8月8日第1版)

(二)能源供给、能耗消费与节能状况

1、我国能源资源的状况

中国自然资源总量排世界第七位,能源资源总量约4万吨标准煤居世界第三位。中国煤炭保有储量为10024.9亿吨,但精查可采储量只有893亿吨,石油的资源量为930亿吨,天然气的资源量为38万亿立方米,现己探明的石油和天然气储量只占资源量的约20%和约6%,仅够开采几十年;煤层气资源量为35万亿立方米,相当于450亿吨标准煤,排世界第三位,但尚未成规模开发利用。因此,我国常规能源资源并不丰富,应建立正确的“资源意识”,并具有相应的“忧患意识”。

我国可再生能源资源丰富,但是我国人口众多,能源资源相对匮乏。我国人口占世界总人口20%;已探明的煤炭储量占世界储量的11%、原油占2.4%、天然气仅占1.2%。人均能源资源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石油仅为十分之一。我国已成为世界上第三大能源生产国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我国1998年一次能源生产量为12.4亿吨标准煤,能源消费量为13.6亿吨标准煤(不包括农村非商品生活能源消费二亿吨标准煤),约为世界能源消费量的10%;人均能源消费量仅为1.165吨标准煤,居世界第89位,不足世界人均能源消费水平2.4吨标准煤的一半,是发达国家的1/5~1/10(欧洲及独联体人均能源消费量为5吨标准煤,北美人均能源消费量超过10吨标准煤)。目前我国人均拥有发电装机仅0.222KW,人均发电量为927kwh,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为发达国家的1/6~1/10。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年人均能源消费量将逐年增加,专家预计,到2040年将达到2.38吨标准煤左右,相当于目前世界平均值,远低于发达国家目前的水平。人均常规能源资源相对不足,是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限制因素,尤其是石油和天然气。

我国的能源生产和消费基本上是平衡的,但从1993年开始成为能源净进口国。据预测,中国未来能源供需的缺口将越来越大,在采用先进技术、推进节能、加速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以及依靠市场力量优化资源配置的条件下,2010年约缺能8%,到2040年将短缺24%左右,其中石油缺额可能多达4.4亿吨标准煤。石油进口依存度(净进口量与消费量之比)由1995年的6.6%上升为2000年的20%。预计2010年将上升为23%。天然气进口依存度2000年为6%,2010年为20%。能源安全性的问题也将提到议事日程。

2、能源消费量的分析

1998年世界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约为128.9亿吨标准煤,其中美国消费32.3亿吨标准煤,占世界能源消费的25.1%,居世界第一位。我国(不含香港、台湾、澳门地区)能源消费量为13.6亿吨标准煤,占世界能源消费总量的10.9%,居世界第二位。

我国1981年至1998年节能取得了巨大成绩,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 50%,节能率达4.5%(是全世界最高的,约为OECD国家的2.5倍),按产值能耗计算十八年累计节约和少用能源共8.8亿吨标准煤。相当于减排粉尘1200万吨,减排灰渣2.1亿吨,减排二氧化硫1230万吨,减排二氧化碳3.9亿吨(以碳基计算)。因此,节能也是环保和减排温室气体的有效措施。与此同时,我国的能源消费年均增长率为4.62%。

从近年情况来看,今后的能源消费年均增长率将有所下降,如果按4%来推算,年能源消费量情况如下:

年份
1998年
2000年
2005年
2010年
2015年
2040年

单位:亿吨标准煤
13.6
14.7
17.9
21.8
26.5
70.6

到2015年,我国能源消费量接近翻了一番,是现在全世界能源消费量的五分之一;照此发展到2040年,中国的能源消费量将超过70亿吨标准煤,超过现在全世界能源消费量的一半!这样大的能源消费量无论如何也是不能实现的。

如果按进一步加大节能力度、降低能源消费年均增长率为2.8%(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为7%,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为0.4)的方案计算:

年份
1998年
2000年
2005年
2010年
2015年
2040年

单位:亿吨标准煤
13.6
14.4
16.5
18.9
21.7
43.4

到2015年,我国能源消费量将达到21.7亿吨,是现在能源消费量的1.6倍;即使按此低增长速度发展,到2040年我国一次能源的总消费量比2015年又翻了一番,将达到43.4亿吨标准煤,是现在能源消费量的3.2倍,人均能源消费量2.71吨标准煤,超过了世界人均能源消费水平和专家的预测。中国工程院的专家预测,到2040年我国的能源消费量应在30亿吨标准煤左右。因此,我国今后的能源消费年均增长率必须大幅度降低!而且应越来越低,到2040降到零增长。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只能走高效利用能源的节能型之路。

3、我国节能潜力的分析

我国节能潜力巨大。

一是产品能耗高。中国主要用能产品的单位产品能耗比发达国家高25~90%,加权平均高40%左右。例如,我国火电厂供电煤耗为每千瓦时404克标准煤,国际先进水平为317克标准煤,高出27.4%;我国吨钢可比能耗平均为966公斤标准煤,国际先进水平是656公斤 标准煤,高出47.3%;我国每吨水泥熟料燃料消耗为170公斤标准煤,而国际先进水平为107.5公斤标准煤,高出58.1%。我国国内企业主要耗能产品的单耗,落后的与先进的相差1~4倍。经对15个行业节能潜力的分析,近期技术措施节能 潜力约为1亿吨标准煤。

二是产值能耗高。中国的产值能耗是世界上最高的国家之一。产值能耗高即单位能耗创产值低,我国每公斤标准煤能源产生的国内生产总值为0.36美元,日本为5.58美元;法国为3.24美元;韩国为1.56美元;印度为0.72美元;世界平均值为1.86美元,日本是中国的15.5倍,法国是中国的9倍;世界平均值是中国的5.2倍;韩国是中国的4.3倍;连印度也是中国的2倍(注:这里有汇率、能源结构、气候条件等不可比因素)。经测算,通过产业结构调整、产品结构调整、降低高能耗行业的比重、增加高附加值产品的比重以及居民生活用能优质化等措施,近期国民经济产值能耗节能潜力达3亿吨标准煤左右。因此我国“十五”期间总的节能潜力约为4亿吨标准煤。

另外,为了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发达国家越来越重视节能,其产品能耗和产值能耗仍在下降,我国与发达国家间的差距并未全面减小;随着我国能源消费量 的增加,节能潜力还将逐年增加。据专家测算,2015年我国节能潜力约为9亿吨标准煤。(来源:中国环保网)

(三)我国水资源状况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紧缺的国家。由于人口众多,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低,按照2004年人口计算,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2185立方米,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3。此外,我国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与土地、矿产资源分布以及生产力布局不相匹配。南方水多、北方水少,东部多、西部少,山区多、平原少。北方地区(长江流域以北)面积占全国63.5%,人口约占全国的46%、耕地占60%、GDP占44%,而水资源仅占19%。其中,黄河、淮河、海河3个流域耕地占35%,人口占35%,GDP占32%,水资源量仅占全国的7%,人均水资源量仅为457立方米,是我国水资源最紧缺的地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需水量,尤其是工业和生活用水量,随着人口的增长、经济的发展而逐年增加。我国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工业用水从1980年的457亿立方米,增加到2004年的1229亿立方米,增加了1.7倍。城镇生活用水从1980年的68亿立方米,提高到2004年的361亿立方米,增加了4倍多。按目前的正常需要和不超采地下水,正常年份全国缺水量将近400亿立方米。“十五”期间,农田受旱面积年均达3.85亿亩,平均每年因旱减产粮食350亿公斤。全国农村有3.2亿人饮水不安全。全国有400余座城市供水不足,缺水比较严重的有110座。2004年下半年,广东、广西、海南出现大面积干旱,许多城市用水紧张,工农业生产受到很大影响。与此同时,为了维持经济社会发展的用水要求,一部分城市和地区不惜牺牲生态和环境用水,大量挤占生态和环境用水,引起地面下沉、水质变硬、海水倒灌等严重生态问题。一些生态严重恶化的地区,河流断流、湖泊干涸、湿地萎缩、绿洲消失。 我国淮河流域、西北部分内陆河流、辽河和黄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均超过或接近60%,海河流域已经超过100%,远远超过流域允许的水资源开发利用极限。

我国一方面存在严重的缺水问题,另一方面水资源利用效率低,存在严重的浪费现象。 农业用水效率方面,全国平均单方灌溉水粮食产量约为1公斤,而世界上先进水平的国家(如以色列)平均单方灌溉水粮食产量达到2.5~3.0公斤。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仍然采取传统的大水漫灌方式,农业节水灌溉面积占有效灌溉面积的35%,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仅为0.45左右,而英国、德国、法国、匈牙利和捷克等国家,节水灌溉面积比例都达到了80%以上,以色列的灌溉面积全部采用微灌和喷灌,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在0.7~0.8之间。 我国工业水重复利用和再生利用程度较低,用水工艺比较落后,用水效率较低。我国2004年万元GDP用水量为399立方米,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倍,是先进国家的8倍。我国2004年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为196立方米,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约为60%~65%。国外发达国家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一般在50立方米以下,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一般在80%~85%以上。如美国2000年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不到15立方米,工业水重复利用率约为94.5%,日本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也仅为18立方米,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80%以上。总体来看,我国现状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仅相当于先进国家20世纪80年代初的水平,节约用水还存在较大潜力。生活用水方面,公众节水意识有待提高,节水器具使用率普遍偏低。此外,我国海水利用和再生水利用水平较低。

(来源:汪恕诚在中宣部等六部委举办的形势报告会上的报告――《谈中国走节水型社会之路》,2006年5月16日)

(四)当前我国安全生产基本情况

2005年,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煤电油运绷得很紧的情况下,全国各类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分别比上年下降10.7%和7.1%。工矿商贸和道路、水上、铁路交通等事故都有较大幅度下降。煤矿事故起数减少9.2%, 死亡人数减少1.5%, 百万吨煤死亡率下降到2.81, 减少0.27。全国31个统计单位(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中,有29个单位事故死亡人数低于控制指标。今年1-5月份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同比分别下降11.4%和12.1%。但形势依然严峻:

一是煤矿等重特大事故多发。从2004年10月中旬到2005年12月上旬,相继发生了6起涉难百人以上的煤矿事故。2005年全国发生一次死亡10人以上重特大事故134起,比上年增加了3起,死亡人数增加17%,其中煤矿58起,增加15起,死亡人数增加66.6%。今年1-5月份发生30人以上事故2起,多起一次死亡接近30人的事故,有的事故只是由于侥幸而没有造成更为惨重的伤亡。

二是事故总量仍然过大。2005年全国共发生各类事故717938起,死亡127089人,其中道路交通事故98738人,占77.7%;铁路路外事故7380人,占5.8%;煤矿事故5938人,占4.7%;建筑施工事故2607人,占2.0%。

三是我国工矿企业事故伤亡的风险仍然很高。目前工矿企业10万人死亡率为10左右,其中煤炭行业从业人员10万人死亡率高达109.1,非煤采矿业为80.2,化学工业和建筑业分别为10.26和9.95。

(来源:李毅中在中宣部等六部委举办的形势报告会上的报告――《谈谈我国的安全生产问题》,2006年6月29日)

(五)人口、就业与城乡差距情况

1、我国人口状况

国家统计局测算数据表明,2005年1月6日,中国人口总数达到13亿(不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约占世界总人口的21%。虽然中国已经进入了低生育率国家行列,但由于人口增长的惯性作用,当前和今后十几年,中国人口仍将以年均800-1000万的速度增长。按照目前总和生育率1.8预测,2010年和2020年,中国人口总量将分别达到13.7亿和14.6亿;人口总量高峰将出现在2033年前后,达15亿左右。

中国人口科学文化素质的总体水平还不高,主要表现在:一是人口粗文盲率大大高于发达国家2%以下的水平;二是大学粗入学率大大低于发达国家;三是平均受教育年限不仅低于发达国家的人均受教育水平,而且低于世界平均水平(11年)。并且,城乡人口受教育程度存在明显差异。2004年,城镇人均受教育年限为9.43年,乡村为7年;城镇文盲率为4.91%,乡村为10.71%。

目前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达1.43亿,占总人口的11%;65岁以上的老人为9680万,占全国总人口的7.6%。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突出特点是老龄人口基数大,发展速度快,地区不平衡,社会负担重,属于典型的“未富先老”国家。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我国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老年人口比已经达到了14%,西部贫困地区还不到9%。(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

2、中国当前的就业情况

中国目前和未来存在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压力大、城镇失业严重和收入分配差距越来越大的经济和社会难题。从农村劳动力的剩余看,据经济普查,2004年乡镇企业缩水后的中国劳动力三次产业就业比例为59:21:20,此就业结构为日本1915年时的水平、韩国1965年左右水平、中国台湾地区1955年水平。按照2004年人均GDP水平和GDP的三次产业结构衡量,就业结构与生产结构的偏差:农业劳动力高15%-20%,工业低6%-9%,服务业低8%-12%。不包括在城镇务工的1.1亿农民工,农业产业中还剩余1.5亿劳动力。从城镇就业形势看,如果按照1990年的城镇人口从业水平推算,2005年城镇人口实际失业率已经达到17.74%。由于人口动态规模巨大,今后5年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城镇新增劳动力、企业改革和产业调整劳动力、消化往年失业等四大就业压力,需要每年平均提供2400万个就业机会。如果不进行大的政策调整,每年劳动力就业缺口将达900-1100万,2010年将在城镇积累1亿左右的失业劳动力。(来源:周天勇《打破中国的就业幻觉》,《中国改革》)

3、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继续拉大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31日发布的一份报告预计:下半年中国农民现金收入增速可能继续减缓,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继续拉大。发改委表示,中国将加大对农民增收的政策扶持。

据悉,今年上半年中国农民人均现金收入1797元,比去年同期实际增长11.9%,但增速同比下降0.6个百分点。农民收入增幅下降已经引起官方关注。

根据这份发布在发改委网站上的报告,下半年粮食价格走低、畜产品价格持续下降、主要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可能继续上涨,这些都是对农民增收不利的因素。

发改委援引有关部门的预测,仅粮价下降和粮食生产成本上升,就将使农民人均纯收入减少30到50元。

发改委表示,下半年中国将积极研究建立农民种粮收益综合补贴制度,加大对粮食和生产资料价格的调节力度。

此外,发改委还将加大对农村公共服务的投入,引导和扶持农民转移就业,促进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

在社会保障方面,发改委表示,着手探索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以切实解决包括外出农民工在内的全体农民的保障问题。(来源:新华网)

⑶ 我国最新出台的关于循环经济的法律是哪一年颁布的

我国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循环经
济法律,只是那些或多或少体现了循环经济
思想和内涵的法律统称为循环经济相关法律。

自1989年我国颁布并实施了环境保护的基本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以下简称
《环境保护法》)以来,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了环
境保护法体系。已有的环保法律法规借鉴和总
结了国内外污染防治、资源综合利用和废弃物
回收利用的经验,为企业的污染预防、综合治
理和提高资源利用率提供了一些法律保障。虽
然现行法律中有些已经包含或体现了某些循环经
济思想,有些已经采用了“循环经济”术语,但
是现有的环境保护和资源综合利用的法律体系的
主体仍以未端治理为主要目的。国内外的经验
表明,仅对工业生产过程的未端进行污染控
制,不仅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环境污染的问
题,而且存在着治理成本不断升高,经济损失
不断扩大的趋势。这远落后于循环经济所要求
的全面有效管理资源,建立环境效益、社会效
益、经济效益相协调相促进的全新理念。
近几
年来,随着循环经济硏究的不断深化,国家开
始重视循环经济的发展,并且提出“健全法制是
把发展循环经济落到实处的重要保证”。在这种
思想的指导下,地方循环经济立法的进展较
快。
2004年11月1日我国第一部循环经济法
《贵阳市建设循环经济生态城市条例》施行,为我国今后的循环经济立法提供了经验。此
后,云南、广州、安徽、江苏、太原、青
岛、深圳等地均先后岀台了相关的循环经济法
规。目前,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委员会已经成
立了《循环经济促进法》起草工作领导小组,
负责协同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和国家环保总局
等相关部门,研究制定《循环经济促进法》。
这表明,具有战略性和全局性的循环经济基本
法的立法工作已经启动。
供参考。

⑷ 深圳经济特区循环经济促进条例(2019修正)

第一章总 则第一条为了促进深圳经济特区(以下简称特区)循环经济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市,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制定本条例。第二条发展循环经济应当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在技术和经济许可的范围内,最大限度降低资源消耗、减少废弃物的产生,实现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第三条发展循环经济实行统筹规划、突出重点、示范推广、分步实施的方针。第四条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应当体现政府、企业、其他组织和公众公平合理分担责任的原则。第五条市、区人民政府应当明确各部门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职责和权限,并指定相关部门组织、协调各部门的工作。第六条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将各部门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工作作为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并建立相应的行政责任追究机制。考核情况应当向社会公布。第七条行业协会和其他社会组织应当配合实施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和措施。
行业协会应当为本行业企业提供发展循环经济的信息和技术服务,组织本行业企业开展资源节约和废弃物回收利用,并可以根据循环经济发展政策和措施制定本行业发展循环经济的行规、行约和技术规范。第八条市、区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加强与周边地区的交流与合作。第二章规划与计划第九条市人民政府应当编制循环经济发展的中长期规划。规划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一)发展循环经济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和指标;
(二)发展循环经济的重点行业和领域;
(三)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和措施;
(四)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其他重要事项。第十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年度计划的编制应当体现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并将发展循环经济的目标和指标、政策、措施等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计划的组成部分。第十一条市、区人民政府在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报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时,应当包括发展循环经济的内容。市、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认为必要时,可以要求同级人民政府专项报告发展循环经济目标和指标、政策、措施等的执行情况。第十二条市人民政府应当逐步建立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完善相关统计和核算制度。
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应当真实反映循环经济发展状况,并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计划指标体系的组成部分。第十三条市人民政府应当根据经批准的循环经济发展中长期规划,制定节约能源、节约用水、节约用材、节约用地以及废弃物回收、处理、再利用等专项规划,并组织实施。第十四条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保护规划以及其他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的专项规划的编制、调整,应当体现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并与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相协调。第三章资源节约与循环利用第十五条鼓励节约能源、节约用水、节约用材、节约用地和资源综合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鼓励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第十六条新建、扩建、改建项目应当依照有关规定编制节约能源、节约用水、节约用材、节约用地等资源节约和循环使用情况评估报告。有关部门对项目进行审查时,应当对该评估报告进行审查。第十七条政府投资项目应当在技术和经济许可的范围内,优先采用符合循环经济要求的设计方案、工艺、材料和技术设备。第十八条严格限制建设资源利用率低、污染物产生量大的项目,禁止建设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的项目。对已建成的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项目,市、区人民政府可以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和国家产业政策要求其改造。具体办法由市人民政府另行制定。第十九条大力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积极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第二十条水资源应当得到充分利用。实行循环用水和一水多用,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
鼓励和扶持中水回用。第二十一条实行落后生产技术、工艺、设备和产品的强制淘汰制度。
强制淘汰目录由市人民政府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特区实际编制,并向社会公布。第二十二条原材料应当得到充分利用。产品应当尽可能长期使用,以减少废弃物的产生。第二十三条产品和包装物的设计,应当提高原材料的利用效率,优先使用可再利用和可再生利用的材料,抑制产品和包装物变成废弃物,抑制产品的过度包装。
涉及原材料利用率的相关技术规范由市市场监管部门或者行业协会制定。

⑸ 广东省环境保护条例(2019修正)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保护和改善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公众健康,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保护和改善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以及监督管理等活动。第三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鼓励发展循环经济,支持环境保护科学技术研究、开发和利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使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第四条各级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的环境质量负责,应当采取措施持续改善环境质量。
县级以上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对本行政区域的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依法对资源保护和污染防治等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监督管理。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和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应当协助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做好本区域的环境保护工作。第五条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有享受良好环境、知悉环境信息、参与及监督环境保护的权利,有权对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的行为进行举报,有保护和改善环境的义务。
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完善公众参与程序,为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参与和监督环境保护提供便利,鼓励和支持社会组织和志愿者依法从事环境保护公益活动。
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鼓励和支持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社会组织、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等开展环境保护宣传普及,提高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素质。第二章监督管理第六条本省实行环境质量领导责任制和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逐步开展和推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落实任期及年度环境保护目标和任务,使本行政区域的环境质量达到规定的标准。
省人民政府每年向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下达年度环境保护目标,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将省人民政府下达的环境保护目标分解落实到有关部门和下一级人民政府。
有关部门应当每年向本级人民政府报告上一年度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每年向上一级人民政府报告上一年度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未完成的,应当向本级或者上一级人民政府作出说明,提出整改措施并负责落实。第七条省、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可以划定环境污染防治重点区域、流域和海域,建立联合防治协调机制,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监测、统一防治措施,组织相关人民政府实施联合防治。
实施联合防治的人民政府应当协商建立环境信息共享机制,制定共同实施的环境保护计划,共同处理重大环境问题,开展联合执法、预警应急工作;协商不成的,由共同的上一级人民政府协调解决。第八条环境保护规划是生态环境保护和污染控制的基本依据,各种开发和建设活动应当符合环境保护规划的要求。
省人民政府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国家环境保护规划与本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会同有关部门编制省或者区域环境保护规划,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并公布实施。
地级以上市、县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应当根据上级人民政府批准的环境保护规划和本行政区域的环境状况,会同有关部门编制本行政区域的环境保护规划和小区域环境保护规划,经上一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审查后,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并公布实施。
环境保护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城乡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应当相互衔接。第九条环境保护规划应当严格执行。因保护和改善环境而确有必要修改或者调整的,县级以上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应当按照本条例规定的环境保护规划编制程序报请原批准机关予以批准,并向社会公布。修改或者调整的内容不得低于上级人民政府批准的环境保护规划的要求。第十条环境保护规划的编制和修改,应当采取论证会、听证会、公开征求意见等形式广泛征询公众意见并向社会公开。上报审批的环境保护规划应当附有公众意见以及对公众意见采纳和不采纳情况的说明。第十一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不同区域功能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划定环境功能区划并执行相应的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第十二条省人民政府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对全省环境监测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会同有关部门完善省环境监测网络和环境监测数据库,健全环境监测预警机制。
县级以上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应当组织开展辖区内环境质量监测、污染源监督性监测、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等环境监测活动,运行监测数据库,并依法监督环境监测机构的业务活动。禁止擅自撤销或者变动生态环境主管部门确定的环境质量监测点(断面)。
环境监测机构应当按照环境监测规范从事环境监测活动,接受生态环境主管部门的监督,不得弄虚作假,隐瞒、伪造、篡改环境监测数据。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伪造、变造或者篡改环境监测机构的环境监测报告。

⑹ 广东省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条例(2018修订)

第一章总 则第一条为了防治固体废物污染环境,保障公众健康,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固体废物污染环境的防治及其监督管理。
固体废物污染海洋环境的防治和放射性固体废物污染环境的防治不适用本条例。第三条固体废物污染环境的防治,坚持保护优先,实行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原则,减少固体废物的产生量和危害性、充分合理利用固体废物和无害化处置固体废物,促进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发展。第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依法编制本行政区域的固体废物污染防治专项规划或者将固体废物污染防治规划纳入本行政区域的环境保护规划。
固体废物污染防治规划应当与区域环境保护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等相协调。第五条产生、收集、贮存、运输、利用、处置固体废物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采取措施,防止或者减少固体废物污染环境,并依法承担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责任。第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统筹协调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工作,并对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给予必要的财政支持,对固体废物突发环境事件安排应急处置资金。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和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应当协助做好本区域的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工作。第七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固体废物污染环境的防治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发展改革、工业和信息化、公安、自然资源、城市管理、住房城乡建设、交通运输、农业农村、商务、卫生健康等主管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的监督管理工作。第八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应当建立固体废物污染环境群众监督举报制度,对举报的问题及时调查处理,并将处理结果告知举报人;对举报属实,为查处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重大违法行为提供主要线索或者证据的举报人,按照有关规定予以奖励。
新闻媒体应当加强防治固体废物污染环境的公益宣传和舆论监督。第二章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的监督管理第九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目标完成情况纳入对本级人民政府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及其负责人和下级人民政府及其负责人的考核内容,作为对其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考核结果应当向社会公开。第十条省人民政府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公安、住房城乡建设、交通运输、农业农村、商务等主管部门建立全省固体废物环境信息化管理平台,纳入省数字政府建设,加强信息共享和协作,提高固体废物环境管理信息化水平。第十一条产生固体废物的重点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定期如实向社会公开其产生的固体废物种类、数量、流向、贮存、利用、处置情况以及固体废物污染防治设施的建设和运行情况等信息。
鼓励和支持其他产生固体废物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自愿向社会公开其产生的固体废物种类、数量、流向、贮存、利用、处置情况以及固体废物污染防治设施的建设和运行情况等信息。
产生固体废物的重点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名录由省人民政府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定期通过政府网站、报刊、电视、广播等便于公众知晓的方式公布。第十二条建设产生固体废物的项目以及建设贮存、利用、处置固体废物的项目,应当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产生危险废物的建设项目,其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应当包括与危险废物管理相关的工程分析、环境影响分析、污染防治措施技术经济论证、环境风险评价、环境管理要求等内容。第十三条建设项目中固体废物污染防治设施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固体废物污染防治设施应当符合经批准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要求,不得擅自拆除或者闲置。第十四条产生工业固体废物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依法将工业固体废物的种类、数量、流向、贮存、利用、处置等有关情况,向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生态环境主管部门申报登记。
申报登记信息发生重大改变的,产生工业固体废物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自改变之日起十五个工作日内向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生态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办理变更申报手续;因不可控制因素发生紧急重大改变的,应当立即向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生态环境主管部门报告。

⑺ 江苏省循环经济促进条例(2021修正)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促进循环经济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护和改善环境,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和相关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第二条在本省范围内生产、流通和消费等过程中进行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等循环经济活动以及相关的管理与服务,适用本条例。第三条发展循环经济应当在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前提下,采取各种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的措施,按照减量化优先的原则,最大化地减少资源消耗和废弃物产生、提高废弃物再利用和资源化水平。第四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循环经济发展的统筹规划,制定产业政策,调整产业结构,建立和完善发展循环经济的目标责任制和评价考核制度。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发展循环经济联席会议制度,协调解决发展循环经济中的重大问题,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第五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发展改革部门是发展循环经济的综合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协调、监督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循环经济发展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其他相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负责循环经济的监督管理工作。第六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当组织开展循环经济宣传教育,倡导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理念。

中小学校、高等院校和各类职业学校、职业培训机构应当对学生和学员开展循环经济理念和知识的教育。

鼓励和支持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开展循环经济科学技术的研究、开发、推广和应用。

鼓励和支持中介机构、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开展循环经济宣传、技术指导和咨询等服务。第七条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应当按照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并采取措施,降低资源消耗,减少废弃物的产生量和排放量,提高资源循环利用水平。

公民应当自觉履行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义务,合理消费,减少资源消耗,抑制废弃物的产生。鼓励和引导家庭、个人使用节能、节水、节材和有利于保护环境的产品及再生利用、再制造产品。第八条任何公民和组织有权举报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行为。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公布举报和投诉电话、网站等,方便公众举报和投诉。政府有关部门接到举报、投诉后,应当及时查处,并将处理结果告知举报人、投诉人。第二章规划与管理第九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发展改革部门会同相关部门编制本行政区域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并报上级人民政府发展改革部门备案。

编制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应当明确规划目标、适用范围、主要内容、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等,并规定资源产出率、废弃物再利用和资源化率等指标。

国家级和省级各类产业园区应当根据所在地的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制定实施方案,报所在地设区的市、县(市)人民政府批准。第十条省和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节约潜力及重大生产力布局等因素,将能源和煤炭消费、主要污染物排放、碳排放总量控制指标分解落实到下一级地方人民政府、重点单位,将建设用地、用水总量控制指标分解落实到下一级地方人民政府。

设区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完成上级人民政府下达的本行政区域能源和煤炭消费、主要污染物排放、碳排放、建设用地和用水总量控制指标,依据指标要求,规划和调整本行政区域的产业结构,推进循环经济发展。

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应当符合本行政区域能源和煤炭消费、主要污染物排放、碳排放、建设用地和用水总量控制指标的要求。第十一条重点单位应当完成分解落实到本单位的能源和煤炭消费、主要污染物排放、碳排放总量控制指标。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相关部门应当建立能耗、水耗、碳排放监督管理制度,对年综合能源消费量、用水量、碳排放量超过国家和省规定的重点单位,实行重点监督管理。第十二条省人民政府标准化主管部门会同相关部门制定严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单位产品能耗限额标准。

生产单位应当执行前款规定的单位产品能耗限额标准,超过限额标准用能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依法责令限期治理。

⑻ 深圳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2010年7月1日前制定的经济特区法规在扩大后的经济特区适用的决定

一、2010年7月1日前制定的《深圳经济特区和谐劳动关系促进条例》等101项经济特区法规于2010年7月1日起适用于扩大后的经济特区;《深圳经济特区道路交通安全违法行为处罚条例》自施行之日起适用于扩大后的经济特区;《深圳经济特区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条例》等其他经济特区法规适用于新纳入经济特区范围的区域的时间由市人大常委会另行公布。二、在市人大常委会另行公布其他深圳经济特区法规的具体适用时间前,新纳入经济特区范围的区域继续适用相关的法律、法规。

附:
2010年7月1日起适用于扩大后的深圳经济特区的法规

1.深圳经济特区和谐劳动关系促进条例

2.深圳经济特区合伙条例

3.深圳经济特区商事条例

4.深圳经济特区改革创新促进条例

5.深圳经济特区政府采购条例

6.深圳经济特区注册会计师条例

7.深圳经济特区统计条例

8.深圳经济特区国有企业法定代表人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条例

9.深圳市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条例

10.深圳经济特区审计监督条例

11.深圳经济特区政府投资项目审计监督条例

12.深圳经济特区循环经济促进条例

13.深圳经济特区金融发展促进条例

14.深圳经济特区房屋租赁条例

15.深圳经济特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若干规定

16.深圳经济特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条例

17.深圳经济特区律师条例

18.深圳经济特区人民警察巡察条例

19.深圳经济特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办法

20.深圳经济特区企业欠薪保障条例

21.深圳经济特区失业保险条例

22.深圳经济特区职业技能鉴定条例

23.深圳经济特区奖励和保护见义勇为人员条例

24.深圳经济特区企业员工基本养老保险条例

25.深圳经济特区公证条例

26.深圳经济特区消防条例

27.深圳经济特区殡葬管理条例

28.深圳经济特区居民就业促进条例

29.深圳经济特区家庭服务业条例

30.深圳经济特区人才市场条例

31.深圳经济特区反走私综合治理条例

32.深圳经济特区企业破产条例

33.深圳经济特区严厉打击生产、销售假冒伪劣商品违法行为条例

34.深圳经济特区计量条例

35.深圳经济特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定

36.深圳经济特区出租小汽车管理条例

37.深圳经济特区产品质量管理条例

38.深圳经济特区城市园林条例

39.深圳经济特区福田保税区条例

40.深圳经济特区经纪人管理条例

41.深圳经济特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办法

42.深圳经济特区港口管理条例

43.深圳经济特区格式合同条例

44.深圳经济特区商品市场条例

45.深圳经济特区防止海域污染条例

46.深圳经济特区关于查处无照经营行为的规定

47.深圳经济特区锅炉压力容器压力管道质量监督与安全监察条例

48.深圳经济特区无线电管理条例

49.深圳经济特区梧桐山风景名胜区条例

50.深圳经济特区禁止食用野生动物若干规定

51.深圳经济特区财产拍卖条例

52.深圳经济特区企业技术秘密保护条例

53.深圳经济特区信息化建设条例

54.深圳经济特区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若干规定

55.深圳经济特区物业管理条例

56.深圳经济特区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条例

57.深圳经济特区建筑节能条例

58.深圳经济特区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条例

59.深圳市土地征用与收回条例

60.深圳市城市规划条例

61.深圳经济特区建设工程施工安全条例

62.深圳经济特区水土保持条例

63.深圳经济特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规定

64.深圳经济特区城市供水用水条例

65.深圳经济特区规划土地监察条例

66.深圳经济特区建设工程监理条例

67.深圳经济特区水资源管理条例

68.深圳经济特区饮用水源保护条例

69.深圳经济特区环境保护条例

70.深圳经济特区建设工程施工招标投标条例

71.深圳经济特区房地产转让条例

72.深圳经济特区房地产登记条例

73.大亚湾核电厂周围限制区安全保障与环境管理条例

74.深圳经济特区成人教育管理条例

75.深圳经济特区教育督导条例

76.深圳经济特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若干规定

77.深圳经济特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条例

78.深圳经济特区创业投资条例

79.深圳经济特区科技创新促进条例

80.深圳经济特区旅游管理条例

81.深圳经济特区公共图书馆条例(试行)

82.深圳经济特区促进全民健身若干规定

83.深圳经济特区实施《印刷业管理条例》若干规定

84.深圳经济特区公民无偿献血及血液管理条例

85.深圳经济特区控制吸烟条例

86.深圳经济特区人体器官捐献移植条例

87.深圳经济特区档案与文件收集利用条例

88.深圳经济特区中医药条例

89.深圳经济特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的规定

90.深圳经济特区捐赠公益事业管理条例

91.深圳经济特区宗教事务条例

92.深圳经济特区陆路口岸和特区管理线检查站物业管理规定

93.深圳经济特区授予荣誉市民称号规定

94.深圳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打击公职人员携款潜逃的决定

95.深圳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坚决查处“黄、赌、毒”违法行为的决定

96.深圳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人民法院民事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决定

97.深圳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房屋租赁安全责任的决定

98.深圳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坚决查处违法建筑的决定

99.深圳经济特区处理历史遗留生产经营性违法建筑若干规定

100.深圳经济特区处理历史遗留违法私房若干规定

101.深圳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农村城市化历史遗留违法建筑的处理决定

⑼ 广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办法

第一章总 则第一条为了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减少资源消耗和废物产生,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护和改善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本省范围内生产、流通和消费等过程中进行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活动。

本办法所称减量化是指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等过程中减少资源消耗和废物产生;再利用是指将废物直接作为产品或者经修复、翻新、再制造后继续作为产品使用,或者将废物的全部或者部分作为其他产品的部件予以使用;资源化是指将废物直接作为原料进行利用或者对废物进行再生利用。第三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发展循环经济的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工作机制,统筹解决循环经济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循环经济发展综合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协调、监督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循环经济发展工作,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负责有关循环经济的监督管理工作。第四条发展循环经济应当坚持以企业为主体,政府推动、市场引导、公众参与相结合的原则。第五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循环经济宣传教育,向社会普及循环经济相关知识,引导形成发展循环经济的良好氛围。

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体应当积极宣传循环经济法律、法规、政策,加强发展循环经济的舆论引导和监督。第六条鼓励和支持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开展循环经济技术研究、开发、创新和推广。

鼓励和支持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在循环经济发展中发挥技术指导和服务作用。第七条单位和个人应当增强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意识,合理消费,尽可能使用和推广节能、节水、节材和再生产品,减少废物的产生量和排放量。

任何单位、个人都有权举报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行为,有权了解政府发展循环经济的信息并提出意见和建议。第二章管理制度第八条省循环经济发展综合管理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编制全省的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市、县循环经济发展综合管理部门会同有关部门,依据省循环经济发展规划要求及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编制本行政区域的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并报上一级循环经济发展综合管理部门备案。

编制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应当听取专家学者和社会公众的意见。第九条省人民政府根据国家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健全循环经济评价考核制度。

上级人民政府应当对下级人民政府发展循环经济的状况定期进行考核,并将其结果作为对下级人民政府及其负责人考核评价的内容。第十条省循环经济发展综合管理部门负责研究、制订并组织实施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组织协调相关重大示范工程建设和新产品、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的推广应用。

各级人民政府循环经济发展综合管理等相关部门应当及时向社会发布有关循环经济政策、技术和管理等方面的信息,建立健全循环经济技术咨询服务体系。第十一条各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部门应当加强生态环保工作,按照职责负责有关循环经济的监督管理工作。第十二条各级人民政府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应当加强循环经济相关标准的贯彻实施和监督管理工作,支持和引导企业建立先进的计量管理体系。

省人民政府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应当组织制订并公布本省高消耗、高排放的重点行业和产品的限额标准。第十三条各级人民政府统计部门应当加强资源消耗、综合利用和废物产生等方面的统计调查,定期公布本地区循环经济统计指标,及时反映循环经济发展状况。第十四条各级人民政府科技部门应当会同其他有关管理部门,制定发展循环经济技术的政策和技术导向目录,支持循环经济科学技术的研究和推广,提高循环经济技术支撑能力和创新能力。第十五条各级人民政府国土资源部门应当按照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统筹国土资源管理,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第十六条各级人民政府市容环境卫生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生活垃圾、建筑废弃物处置的管理工作,统筹规划生活垃圾、建筑废弃物的分类回收、倾倒、中转、运输、消纳点体系建设。第十七条各级人民政府农业部门应当制定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规划,鼓励和指导农业生产经营者使用循环经济技术及对农业废弃物进行综合利用,推动农业面源污染减量,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

⑽ 广东省环境保护条例(2015修订)

第一章总 则第一条为了保护和改善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公众健康,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保护和改善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以及监督管理等活动。第三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鼓励发展循环经济,支持环境保护科学技术研究、开发和利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使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第四条各级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的环境质量负责,应当采取措施持续改善环境质量。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对本行政区域的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依法对资源保护和污染防治等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监督管理。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和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应当协助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做好本区域的环境保护工作。第五条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有享受良好环境、知悉环境信息、参与及监督环境保护的权利,有权对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的行为进行举报,有保护和改善环境的义务。
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完善公众参与程序,为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参与和监督环境保护提供便利,鼓励和支持社会组织和志愿者依法从事环境保护公益活动。
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鼓励和支持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社会组织、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等开展环境保护宣传普及,提高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素质。第二章监督管理第六条本省实行环境质量领导责任制和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逐步开展和推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落实任期及年度环境保护目标和任务,使本行政区域的环境质量达到规定的标准。
省人民政府每年向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下达年度环境保护目标,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将省人民政府下达的环境保护目标分解落实到有关部门和下一级人民政府。
有关部门应当每年向本级人民政府报告上一年度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每年向上一级人民政府报告上一年度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未完成的,应当向本级或者上一级人民政府作出说明,提出整改措施并负责落实。第七条省、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可以划定环境污染防治重点区域、流域和海域,建立联合防治协调机制,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监测、统一防治措施,组织相关人民政府实施联合防治。
实施联合防治的人民政府应当协商建立环境信息共享机制,制定共同实施的环境保护计划,共同处理重大环境问题,开展联合执法、预警应急工作;协商不成的,由共同的上一级人民政府协调解决。第八条环境保护规划是生态环境保护和污染控制的基本依据,各种开发和建设活动应当符合环境保护规划的要求。
省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国家环境保护规划与本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会同有关部门编制省或者区域环境保护规划,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并公布实施。
地级以上市、县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根据上级人民政府批准的环境保护规划和本行政区域的环境状况,会同有关部门编制本行政区域的环境保护规划和小区域环境保护规划,经上一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审查后,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并公布实施。
环境保护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城乡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应当相互衔接。第九条环境保护规划应当严格执行。因保护和改善环境而确有必要修改或者调整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按照本条例规定的环境保护规划编制程序报请原批准机关予以批准,并向社会公布。修改或者调整的内容不得低于上级人民政府批准的环境保护规划的要求。第十条环境保护规划的编制和修改,应当采取论证会、听证会、公开征求意见等形式广泛征询公众意见并向社会公开。上报审批的环境保护规划应当附有公众意见以及对公众意见采纳和不采纳情况的说明。第十一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不同区域功能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划定环境功能区划并执行相应的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第十二条省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对全省环境监测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会同有关部门完善省环境监测网络和环境监测数据库,健全环境监测预警机制。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组织开展辖区内环境质量监测、污染源监督性监测、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等环境监测活动,运行监测数据库,并依法监督环境监测机构的业务活动。禁止擅自撤销或者变动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确定的环境质量监测点(断面)。
环境监测机构应当按照环境监测规范从事环境监测活动,接受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的监督,不得弄虚作假,隐瞒、伪造、篡改环境监测数据。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伪造、变造或者篡改环境监测机构的环境监测报告。

热点内容
在职法律硕士jm 发布:2024-11-20 21:27:33 浏览:471
2014年劳动合同法下载 发布:2024-11-20 21:17:10 浏览:924
合同法属于程序法 发布:2024-11-20 21:17:06 浏览:520
教师资格证政策法规 发布:2024-11-20 20:08:19 浏览:168
法治培训题 发布:2024-11-20 20:02:21 浏览:458
南京法官南通人 发布:2024-11-20 19:50:46 浏览:862
电商法假货 发布:2024-11-20 19:49:28 浏览:362
广东高级人民法院酒店 发布:2024-11-20 19:48:24 浏览:706
非诉律师的职业规划 发布:2024-11-20 19:23:55 浏览:326
塔吊坍塌法律责任 发布:2024-11-20 19:17:01 浏览:673